东西方雕塑艺术比较

合集下载

文字艺术知识:中西方雕塑艺术的异同

文字艺术知识:中西方雕塑艺术的异同

文字艺术知识:中西方雕塑艺术的异同中西方雕塑艺术的异同雕塑艺术是一种以材料塑造形体的艺术形式,它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呈现出了各具特色的风格和风貌。

在中西方的艺术文化中,雕塑作为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深深影响了后世的艺术发展。

本文将从材料的使用、题材的选择以及风格的表现等方面,探讨中西方雕塑艺术的异同。

一、材料的使用在材料的使用方面,中西方的雕塑艺术有很大的不同。

西方雕塑以大理石、铜、铁、铸铜等金属材料为主,这些材料的优越性能使得西方雕塑在比例、纹理、质感等方面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而中国雕塑则以陶瓷、玉石、青铜等材料为主,这些材料的使用重点在于形似,神像形体以及事物本身的形状等,因此中国雕塑的形态常常比西方雕塑要复杂得多。

此外,在雕塑的材料选择上,西方雕塑多呈现出抽象、现代化的特征,而中国雕塑则强调象征、附会的含义。

二、题材的选择在题材的选择方面,中西方的雕塑艺术也有很大的不同。

西方雕塑强调对人体的雕塑表达,以人物雕塑和人体雕塑为主,表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和情感。

而中国雕塑则强调对自然的表现,被称为“自然主义”。

这种表现形式强调的是雕塑作品的附会式含义,即通过对物体、事物的脱离、变形等方法,把他们作为象征、形式的表现阐释出来。

因此,中国雕塑往往运用动物、植物等自然图像来诠释生命之美,尤以龙、凤、狮为主的形象广泛应用,卓尔不凡。

三、风格的表现在风格的表现上,中西方的雕塑艺术也有很大的差异。

西方雕塑的风格多呈现出现代主义色彩,追求线条感、形式感、未来感,强调的是现代和新的审美标准。

而中国雕塑的风格则更加注重表现传统审美价值。

不论是哪种题材,作品都呈现出古朴、流畅、优雅、端庄等风格,以及庄重、恢宏等的气势感受。

中国雕塑大多数都是建立在道德、哲学和文学上,注重意蕴和情感的表达,以具有中国文化的精神气质为主要特征。

总的来说,中西方的雕塑艺术都是后人们不断探索、发展得来的文化遗产,两者在艺术形式、精神内涵等方面,都有着各具特色的独立性。

形态之美中西方雕刻艺术的对比分析

形态之美中西方雕刻艺术的对比分析

形态之美中西方雕刻艺术的对比分析形态之美:中西方雕刻艺术的对比分析摘要:雕刻是一种将艺术表现力与材料形态相结合的艺术形式。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中西方雕刻艺术的技法、主题以及审美情趣,探讨其在形态之美上的异同。

中西方雕刻艺术各自拥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艺术传统,通过对比分析能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古老而精湛的艺术形式。

第一章:中西方雕刻艺术的技法对比1. 中方雕刻技法中方雕刻技法以传统手工技艺为主,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传统的中国雕刻技法包括刻、剔、凿、雕、鏤等多种手法,艺术家通过细腻的手工操作将形态之美呈现于材料之上。

其中,木雕、石雕和玉雕是中国雕刻艺术的代表作品,这些技法注重细节的描绘和材料的利用。

2. 西方雕刻技法西方的雕刻技法注重精确的造型和材料的表现力。

西方雕刻艺术主要采用石膏、石材、金属等硬质材料进行创作,通过工具的运用和精确的雕凿手法来表现出形态之美。

除了传统的手工技术,现代西方雕刻艺术还融入了数码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设计,使得创作更加精确和细致。

第二章:中西方雕刻艺术的主题对比1. 中方雕刻主题中方雕刻主题以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为基础。

中国古代雕刻作品常常以神话、历史故事和诗词等为主题,表现出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哲学思考。

例如,常见的龙凤雕刻以及佛教和道教的雕塑作品都是中国雕刻艺术的重要内容。

2. 西方雕刻主题西方雕刻主题更加多样化,包括人物、动物、自然景观等各种题材。

西方雕刻作品常常以宗教、历史、神话和个人经历等为创作基础,注重对人类情感和社会问题的表达。

例如,古希腊雕刻作品中的神话题材和文艺复兴时期雕刻作品中的人物主题都是西方雕刻艺术的重要内容。

第三章:中西方雕刻艺术的审美情趣对比1. 中方雕刻审美情趣中方雕刻强调内涵和意境的表现,追求深沉、含蓄的审美情趣。

中国人崇尚自然之美和意境之美,注重雕刻作品的神韵和内在的美感。

中国传统雕刻作品常常通过隐匿的手法表达出诗意和哲理。

2. 西方雕刻审美情趣西方雕刻注重视觉效果和材料的感觉。

中西雕塑艺术的异同

中西雕塑艺术的异同

中西雕塑艺术的异同
中西雕塑艺术的异同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比较。

一、题材差异:
中西雕塑艺术的题材有所不同。

在中国古代,雕塑主要以神话传说、人物、动植物等为题材,强调表达中华文化和思想。

而西方雕塑艺术更注重对人体解剖结构的研究和表现,以及关注历史和宗教等主题。

二、审美观念差异:
中西雕塑艺术的审美观念也存在差异。

中国传统雕塑更注重的是神韵、动态和意境的表现,强调含蓄、内敛和神秘感。

而西方雕塑更侧重于精确的解剖结构和立体感的表现,追求逼真和理性。

三、材料和技术差异:
中西雕塑艺术在材料和技术上也有所区别。

在中国传统雕塑中,常常使用象牙、石料、木材等天然材料,并采用手工雕刻的工艺。

而西方雕塑则更多地使用金属、铜、铁等材料,同时也运用了更多的机械、电子等现代技术。

四、艺术风格差异:
中西雕塑艺术的风格也有不同。

中国传统雕塑强调陶瓷文化和佛教造像的风格,注重静态和宗教氛围。

而西方雕塑艺术则包
含了古典主义、文艺复兴、现代主义等多种风格,展现出更多的历史、社会和个人表达。

中西雕塑艺术在题材、审美观念、材料和技术、艺术风格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西文化、审美观念和艺术传统的不同,也丰富了雕塑艺术的多样性。

在艺术领域,中国与其他国家的雕塑艺术有何不同?

在艺术领域,中国与其他国家的雕塑艺术有何不同?

在艺术领域,中国与其他国家的雕塑艺术有何不同?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艺术作品也逐渐跨越国界,不断地交融、吸收、创新。

在这个进程中,不同国家的艺术特色也逐渐显现出来。

其中,雕塑艺术一直都是一个吸引众多人们关注的艺术门类。

那么,中国与其他国家在雕塑艺术上有何不同呢?一、审美特色不同在塑造形象上,中国的雕塑着重于形神兼备、内涵丰富,不仅关注形体的逼真、写实,还追求神韵、文化价值、思想深度等方面。

这种审美理念与西方雕塑的写实主义风格截然不同。

西方的雕塑作品更注重形式美,靠精湛的造型技巧来体现人物形象的美感。

二、制作材料不同中国传统雕塑作品以青铜、陶瓷等为主要材料,这些材料质地精细,有一定的文化历史价值和象征意义。

而西方雕塑大多以大理石等石材和铜、铁等金属为主要材料,注重材料本身的美感和造型效果。

此外,现代雕塑艺术家们还尝试使用非传统材料来制作雕塑作品,如塑料、玻璃等,创新性较强。

三、创作风格不同中国传统雕塑强调的是文化内涵和气质特色,通过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展现着丰富而深奥的思想内涵。

而现代西方雕塑作品,则更加注重表现作者个性化的创作风格和生命力,效果更为纯净、简洁、灵动和现代感十足。

四、寓意象征不同中国古代雕塑作品多有象征意义,寓意深刻,这一点与中国文化的传统思维方式密不可分。

而西方雕塑作品多注重人物的个性及形象的美感,追求立体效果的完美呈现,对象征寓意不太重视。

总的来说,中国与其他国家在雕塑艺术领域存在着不同之处,体现出各自独特的审美观、雕塑风格、文化传承等特点。

在世界文化交流的进程中,借鉴各国的雕塑艺术成果,有利于造就更多优秀的雕塑作品,为整个人类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从雕塑艺术谈东西方文化之比较

从雕塑艺术谈东西方文化之比较

从雕塑艺术谈东西方文化之比较作者:刘侠孙美华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11期摘 ; 要:本文通过对美国、加拿大等地雕塑艺术品的参观,再结合作者多年来关于石雕、玉雕等古今雕塑艺术品的收藏体会,对东西文化做出几点比较。

认为: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不断交融,在人类文明进程的座标中,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相对在缩小,而南北差异则相对在增大。

同时,源自世界东西南北方的文明,各具特色,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关键词:雕塑;艺术;文化;文明;比较中图分类号:J305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3-0012-04一、引言是年初秋,我们造访了大洋彼岸的美利坚合众国,在女儿刘凝霜的引导下,我们首先参观了她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的母校——杜克大学,被这所世界最顶尖级名校的220栋古典建筑群和大量人物铜雕、石雕、其他雕塑艺术造像深深吸引着,特别是被杜克大学纳希尔艺术博物馆(Nasher Museum of Art Duke University)的来源于世界各地古今雕塑艺术藏品强烈震撼着,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东西方艺术的精华所在,最后我们还专程去了波士顿的哈佛大学和纽约的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华盛顿的国家艺术博物馆以及尼亚加拉历史博物馆和加拿大安大略省的马蹄型瀑布维多利亚女王公园参观,可谓吃了顿世界艺术尤其是雕塑艺术的饕餮大餐,受益匪浅。

总的体会是: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坐标中,东西方文明的差异愈来愈小,而南北差异则显示出不断增大的趋势。

二、中西古代雕塑之表现雕塑艺术是人类情感外溢的物化形态,是中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古代还是近代,雕塑的创造都体现着时代的文化精神,是人类主动的创造行为。

中西方由于各自的文化、思维模式、社会组织结构,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各自的雕塑艺术表现出极大的差异。

其次,由于观念意识、思维模式不同所造成的中西雕塑在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透过雕塑看世界西方与东方雕塑艺术的异同

透过雕塑看世界西方与东方雕塑艺术的异同

透过雕塑看世界西方与东方雕塑艺术的异同雕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承载着人类的智慧与审美情趣,不仅仅是一种美的表现,更是文化、历史和思想的传承。

本文将通过比较西方和东方雕塑艺术的异同来探讨两者之间的独特之处。

西方雕塑艺术的发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古希腊时期的古典主义时代。

典型的西方雕塑作品以强调人体的解剖结构和比例感为特点,塑造出带有丰富动态感的形象。

例如,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大卫》展示了男性的肌肉线条和激情表情,形象逼真且富有力量感。

西方雕塑追求对人体的精确描绘,注重表面细节和肌理,体现了包括人体在内的自然界的美。

而东方雕塑艺术更注重对心灵境界的表现,强调内在的意境和神秘感。

中国古代的佛教雕塑就是东方雕塑的代表之一。

佛教雕塑追求的是灵性的表现,凝聚了佛教信仰和哲学思想,寓意着超越尘世的追求。

佛像常常被塑造得庄严肃穆,身体线条流畅,面部表情安详,以表达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东方雕塑追求的是内在的和谐与平衡,以静止和空间感为主导,给人以深思和冥想的感受。

此外,西方雕塑注重个体的塑造,强调塑像的独特性和个性化。

例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多纳泰罗通过雕刻《大卫像》,将他塑造成青年英雄的形象,展示了人类精神的力量和勇气。

而东方雕塑则更注重整体的和谐与协调,强调作品与环境的融合。

中国的石刻在雕塑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石雕以巧妙利用自然材料和整体布局而著称。

如世界文化遗产——大禹庙石刻,通过整体的石雕构筑出庄严肃穆的场景,给人以庄重和庄严的感觉。

在表现题材上,西方雕塑更为多样化,以历史、神话故事、宗教主题等来展示内容。

西方雕塑家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来传达故事情节和情感。

而东方雕塑则更注重寓意和象征意义,常以动物、植物和自然元素等为主题,体现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综上所述,西方和东方的雕塑艺术在风格、表现手法和题材选择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西方雕塑注重外在的形象及表面细节,突出个体的特点和个性化;而东方雕塑则注重内在的意境和神秘感,追求的是内心的和谐与超越。

东西方雕塑风格比较

东西方雕塑风格比较

东西方雕塑风格比较雕塑,在人类社会已经有很长的历史.而雕塑也有很多种不一样的风格.例如东方的雕塑和西方的雕塑在风格上就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在时间方面, 中国古代的雕塑艺术可追溯至公元前四千年以上,这一时期石器和陶器的出现,拉开了中国雕塑史的序幕.而西方的雕塑发源于古代希腊, 希腊它是从公元前800年,一直发展到公元1世纪,差不多希腊艺术就是这样的。

在比较短的时间,但是发展得非常地快。

在中国古代其实是很少纯粹的艺术雕塑艺术品,这是一般人不重视中国古代雕塑的主要原因。

西方雕塑发源于古代希腊,古希腊人重视人体,将神塑造成完美的有血有肉的人。

他们崇拜神,也崇拜和神一般完美的英雄——战士与运动家。

为他们塑造供人膜拜瞻仰的偶像和纪念像。

如此形成传统,在西方世代相传,成为一种纯粹的雕塑艺术。

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文化、哲学与宗教,都不同于古代希腊。

中国远古时期重礼教,尊鬼神,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在礼器、祭器上发挥艺术天才,并且同样也形成传统,影响深远。

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品发展出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性雕塑,在历代都占有主流地位。

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纯粹的工艺品,例如象形器皿和供摆设的小型工艺雕刻。

一类为建筑(包括陵墓)装饰雕刻,例如南朝王陵石刻辟邪和唐代顺陵石狮。

实用性除反映在装饰雕刻上以外,还反映在明器艺术与宗教造像上。

明器是随葬用品,其中雕塑品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是俑和动物雕塑,一般举秦始皇陵陪葬坑兵马俑和唐三彩俑、马为例。

俑是人殉的取代物,动物雕塑也用来代替活体陪葬,它们的实用性很强,并非纯粹的雕塑艺术品。

宗教造像也是如此,它们是供信徒顶礼膜拜所用的,以佛教造像最有代表性。

多以南北朝和唐代的作品为例,因为这些时代的佛教造像艺术水平普遍较高。

宋元和明清也有好作品。

佛教造像有宗教上特殊的造型要求,它们和古希腊那种以人为范本的真实自然的神象有所区别。

纯粹的雕塑一般以纪念性雕塑为代表。

中国古代重视绘画艺术,纪念性人物和事件,通常以绘画来表现而极少使用雕塑,例如汉唐功臣和历代帝王像,都是画在壁画和卷轴画里。

谈中西方雕塑艺术的不同

谈中西方雕塑艺术的不同

谈中西方雕塑艺术的不同通过一个学期的美术鉴赏课的学习,我了解了许多美术知识,如中西方绘画,书法,雕塑等等。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对中西方雕塑艺术作品的赏析,让我获得了许多以前所不知道的知识。

我最喜欢的两幅作品是中国的《秦始皇兵马俑》和法国雕塑家罗丹的《思想者》,现在我通过这两幅作品来谈谈中西方雕塑艺术的不同。

兵马俑的塑造,基本上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手法细腻、明快。

每个陶俑的装束、神态都不一样。

光是人物的发式就有许多种,手势也各不相同,面部的表情更是各有差异。

总体而言,所有秦俑面容中都流露出秦人独有的威严与从容,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

兵马俑雕塑采用绘塑结合的方式,虽然年代久远,但在刚刚发掘出来的时候还依稀可见人物面部和衣服上绘饰的色彩。

在手法上注重传神,构图巧妙,技法灵活,既有真实性也富装饰性。

这栩栩如生的千百个官兵形象,尤其在神态、个性的刻画方面,显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气。

正是由这千百个充满生气、神态各异的陶俑构成整体静态的军阵地,达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静极则生动,愈静则愈动”。

惟有这种静态的军阵才能使人们感到军阵巨大威慑力的深浅莫测。

这样恢宏的阵列,宏伟的构图,空前绝后,无与伦比。

再来谈谈罗丹的雕像《思想者》,它塑造了一个强有力的劳动男子。

这个巨人弯着腰,屈着膝,右手托着下颌,默视下面发生的悲剧。

他那深沉的目光以及拳头触及嘴唇的姿态,表现出一种极度痛苦的心情。

他渴望沉入“绝对”的冥想,努力把那强壮的身体抽缩、弯压成一团。

他的肌肉非常紧张,不但在全神贯注地思考,而且沉浸在苦恼之中。

这幅作品有三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雕像要体现的是一种直面人类死亡与苦难的思想,这应当是一种理性、冷静、深刻,充满着矛盾痛苦的心智活动过程。

而与站姿相比,将身躯、肢体折叠收缩起来的坐姿,更有重量感、体积感,沉稳厚重,更适于表现这样一个主题。

第二,采用这样一种俯身低头的坐姿,是因为雕像在《地狱之门》这件巨雕中所处的位置及作用使其需要与处于其下方的群雕有一种交流、呼应乃至统领的关系,而这种俯身低头下视的姿态自然是最合适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西方雕塑艺术比较
我们将进入三维立体空间的艺术世界——雕塑。

雕塑就是一种利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制作出具有实体形象的艺术作品。

首先我们来看雕塑的物质基础。

明显中国的雕塑材料要比西方的要丰富许多。

中国人的雕刻对象有土、玉、石、木、铜,可见中国人对于各种自然材料都可以产生艺术化的创造,不分对象。

但是明显西方的雕刻对象要单调一些,基本都是以石雕为主。

看来在对这种材料的应用上中国人是要技高一筹的。

但是,中国雕塑习惯吸收绘画上线条色彩的特点,在雕塑上进行绘色描线,也就让雕塑更接近二维绘画的艺术,而缺少对三维空间的把握和展现。

这一特点我们之前在绘画中也可以看出来,中国在几何透视中没有西方人先进。

但是换个角度来看,中国人对色彩的恰当应用,也让雕塑呈现出光彩绚丽的效果,更显华美,算是弥补了空间真实感不足的缺点。

而相反,西方雕塑家则尽力排除绘画技巧的使用,他们不上色,直接由石头本身的肌理,加上立体的雕刻,让雕塑呈现出纵深感、立体感、真实感。

石刻单纯的色调更加展现出古朴的艺术魅力。

那么不论是雕塑材料还是外表饰色,对于艺术创作来说都是肤浅的物质基础。

中西方雕塑艺术的另一重要区别就是创作题材。

中国古代雕塑的一个主要用途就是陵墓雕塑。

像最为知名的秦始皇兵马俑。

陵墓雕塑是中国传统思想厚葬的流行产物,是中国人对于礼教的推崇的产物。

中国人相信灵魂不灭,于是那些统治阶级就妄想着去世后仍旧享受无上的权力和奢华的生活,这些栩栩如生的雕塑就成了陪葬品,寄托了一种贪恋的帝王梦,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终极物欲梦想。

而且我们会观察到像秦始皇兵马俑这种陵墓雕塑群,气势宏大,给人神圣、庄严、崇高的敬畏感、威慑感。

这也是中国在2000年封建王朝统治下一直强调的王权思想,一种天下归心的政治理念。

不同于中国陵墓雕塑是为死人服务的艺术,西方的雕塑则更多的为活人欣赏。

而且不管是比较原始的古希腊雕塑、古罗马雕塑,还是后来中世纪雕塑、文艺复兴的艺术、巴洛克、洛可可风格雕塑、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等,西方的雕塑一直核心的主题就是人。

不像中国陵墓雕塑群的群体性之美,西方的雕塑更侧重展现个体的美。

从古希腊时代,就有“人,乃万物之尺度”,所以西方雕塑不管是单个的人像,还是组合的人像,他们一直就在肖像雕塑上狠下功夫。

像这张古希腊人创作的《掷铁饼者》,力量感、运动感、健美感,都带给人深深冲击。

身体肌肉的收缩伸张,都如同一瞬间绝佳的捕捉,体现了那个时代对体育竞技的推崇,对于强大力量的推崇。

而且像这种裸体的雕塑,在西方很常见,但在中国雕塑中却绝对找不到,因为西方欣赏这种健美、强壮、魁梧的身体美感,而中国人更愿意从更加含蓄婉转的角度来诠释。

再比如这张古罗马时期的《奥古斯都像》。

古罗马时期的雕塑主要都是皇帝,奥古斯都就是当时的一位伟大君主,从雕塑中也流露出他帝王的崇高气质和雄健刚毅的品格,极具英雄主义的传奇色彩。

这座雕塑也体现出古罗马喜欢炫耀他们的丰功伟绩,崇尚征服,崇拜权威。

这种对于强权力量的崇拜,对于英雄主义的崇拜,至今仍旧存在于西方文明之中。

像这幅是米开朗琪罗的《大卫》,文艺复兴代表作,被认为是西方美术史上最值得夸耀的男性人体雕像之一,对人体的赞美,也是一种对人性的讴歌,正符合文艺复兴所宣扬的的人文主义精神,这也是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提到雕塑,不论东西方,都不得不提和宗教的联系。

中国虽然土生土长的宗教是道教,但真正发扬光大的还是外来的佛教。

而佛教的“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的教义,也被统治者利用成为安抚民心的工具。

中国对于佛教的宣扬的艺术手段最主要就是石窟造像。

著名的有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等,佛像宁静、洒脱、安详,寄托了人民的美好理想和向往。

而西方
的基督教题材雕塑更多的体现在了建筑雕塑上,像哥特式教堂,最常见的雕刻对象就是圣母圣子。

其实西方这种基督教雕塑最多出现在中世纪,也就是封建统治时期,所以和中国一样,封建统治者都希望通过宗教来束缚子民的思想。

中西方雕塑的另一重要区别就体现在表现手法上。

西方雕塑在空间掌握能力上很强大,能够巧妙地凭借光线和阴影就打造出形体的空间实在性,他们对于人体解剖学、透视几何学的学习运用在艺术创作中,使艺术作品具有极高的真实感。

像这幅古罗马时期创作的《卡拉卡拉像》,我们可以看到一张性格鲜明的脸:卷曲的头发,络腮胡须,脸庞棱角分明,眉头紧缩,双目多疑、暴躁而凶残。

卡拉卡拉历史上就是一个暴君,而这座雕塑也准确传神地表现了出来,这种细腻写实的刻画,让人叹为观止。

而中国则更多的地激发观赏者的联想、想象,有种虚实相生的感觉。

比如这是霍去病陵墓里的一座雕塑《马踏匈奴》,要说栩栩如生的话,还真算不上,但就是用寓意的方式让我们轻松感受到了这位大将军如同这匹傲然屹立的战马一般击败匈奴,英姿尽显。

这就是中国人机智的地方,用比喻等各种婉转含蓄的方式让你感受到作品的寓意,使作品具备视觉美感之余,又具有文学美感,更有咀嚼的味道。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西方的雕塑是科学的空间构造方法,是模拟造型,而东方的雕塑是神似的意向造型。

无论是二维平面的绘画艺术还是三维立体的雕塑艺术,归结起来,中西方的艺术作品都深深地打上了文化的烙印,有着不同的审美情趣,也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发展方向。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西方的艺术作品更具有科学、理性,而东方的艺术作品更加意象、感性。

所以最后套用雨果对东西方艺术的评价:欧洲艺术是理想的,东方艺术是幻想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