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次课知识点
四年级奥数第2次课相遇问题拔高类型

第2次课相遇问题拔高类型知识点回顾:相遇问题的基本关系式:()()()知识点简析:例题1.父亲在儿子读书的学校教书,每天父子二人步行去学校,父亲每分钟比儿子多走20米,30分钟后父亲到学校,到校后发现未带钥匙,立即原路返回,在离校350米处碰上儿子。
儿子每分钟行多少米?例题2.东西两镇相距44千米,甲乙两人同时从东西两镇相向而行,2小时后丙从东镇骑车出发去追甲,结果三人同时在某地相遇。
已知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行6千米,求;丙的骑车速度.例题3.小汽车、货车和客车的速度分别为每小时75千米,60千米和50千米,小汽车和客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货车从乙地开往甲地,如果它们同时出发,货车遇到小汽车后20分钟又与客车相遇。
问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例题4.甲车每小时行4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0千米。
甲车从A地、乙车从B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两车相遇后4.5小时甲车到达B地,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例题5.甲乙两辆汽车分别以不同的速度从A、B两城相对而行,途中相遇,相遇点距A城80千米,相遇后两车继续以原速前进,到达对方出发地后两车立即返回,在途中第二次相遇,这时相遇点距A城50千米,求AB两城相距多少千米?(思考如果把划线部分,改为距B城50千米。
)课堂练习:1.甲、乙二人上午7时同时从A地去B地,甲每小时比乙快8千米。
上午11时甲到达B地后立即返回,在距B地24千米处与乙相遇。
求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2.甲、乙二人同时从东村到西村,甲每分钟行120米,乙每分钟行100米,结果甲比乙早5分钟到达西村。
东村到西村的路程是多少米?3.甲乙两列火车同时从A、B两站相向开出,在离A站60千米的地方相遇后,两车仍以原速度继续前进,各车分别到达对方出发点立即返回,又在离B站30千米的地方相遇,问A、B两站相距多少千米?4.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东站开往西站。
甲车每小时比乙车多行12千米,甲车行驶四个半小时到达西站后,没有停留,立即从原路返回,在距离西站31.5 千米的地方和乙车相遇,甲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5.甲乙丙三人中,甲每分钟走50米,乙每分钟走60米,丙每分钟走70米。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内容;掌握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史实。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
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探究,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列强的侵略扩张是人类文明遭到破坏的原因;中国人民从来就有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反抗侵略,维护统一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要继承的爱国传统。
【重点难点】重点: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罪行难点:如何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断壁残垣圆明园》提问:你到北京去过圆明园吗?你知道它昔日的豪华壮观与今日的断壁残垣是怎样造成的吗?你知道有关它的一些什么故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1.教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归纳: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并没有满足西方侵略者的贪婪的欲望,西方列强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这一目的同鸦片战争是一脉相承的。
因此,此次战争在历史上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2.教师提问:为了掩盖战争的侵略性,英法两国为战争寻找了什么借口?(“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3.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和结果?学生回答: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城,挑起战争;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逼近天津。
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
教师讲述:请同学们简单识记《天津条约》的具体内容,有关《天津条约》的影响将在后面部分进行重点分析。
目标导学二: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1.教师讲述:《天津条约》的签订,并没有使侵略者满足。
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对北京西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
八年级历史第二课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历史第二课知识点归纳一、第二次鸦片战争1. 战争爆发的原因- 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啊。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他们觉得在中国赚得还不够多呢。
英国想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就像一个贪心的家伙,吃了一点还想要更多。
法国呢,也跟着英国想在中国捞一把,于是它们就狼狈为奸,找各种借口要再次侵略中国。
- 借口这个事儿也很搞笑。
英国说“亚罗号事件”,其实就是个小得不能再小的事儿,他们却把它无限放大,当成发动战争的借口。
法国也说“马神甫事件”,也是小题大做,就为了能名正言顺地对中国动武。
2. 战争的过程- 1856年,战争就这么开始了。
英法联军那是气势汹汹啊。
他们一路打到了广州,广州人民也很顽强,进行了抵抗,但是英法联军太强大了,最后还是占领了广州。
- 可是这还没完呢。
1860年,英法联军又打到北京了。
这可不得了,咸丰帝吓得跑到承德避暑山庄去了。
英法联军在北京那是烧杀抢掠,还闯进了圆明园。
圆明园可是当时世界上最豪华、最美丽的园林之一啊,里面有无数的奇珍异宝。
英法联军就像一群强盗,把圆明园洗劫一空,最后还放火烧了它,大火烧了好几天,太可惜了。
3. 战争的结果-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就好像中国在列强的压迫下,又往泥潭里陷进去了一大步。
二、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1. 沙俄趁火打劫的情况- 沙俄这个国家啊,特别狡猾。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它趁中国忙于应付英法联军的时候,就像一个小偷一样,偷偷地在中国北方抢夺土地。
它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2. 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的领土完整遭到了严重破坏。
中国的版图就像一块大饼,被沙俄咬掉了一大块,这让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更加低下了。
而且中国北方的百姓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他们被迫生活在沙俄的统治或者威胁之下,生活变得很艰难。
最新人教部编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精品教学课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鸦片战争后,英国并不满足已经攫取的利
益,要求修改条约,扩大侵略权益,使中国的市场更加开放。
答案:B
【对应训练】 1.学完本课后,小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 继续。他的主要依据是( C ) A.都从进攻广东沿海地区开始 B.英国都是战争的元凶 C.两次战争的性质和目的相同 D.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三、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8.沙俄侵地: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_____沙__俄_____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 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____1_5_0_多__万_____平方千米领土。
9.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西方侵略势力由 ___东__南__沿__海___ 一 带 深 入 到 ___长__江__中__下__游__地__区____ , 中 国 的 半 殖 民 地 化 程 度 ___进__一__步_____加深。
5.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其中割占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约40万平方千米的条约是( C )
A.中俄《瑷珲条约》 B.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C.中俄《北京条约》 D.中俄《改订条约》
1.“疯狂的帝国主义扩张没有给清王朝喘息的机会,第一次鸦片战争结
二、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 6.1860年,英法联军对北京西北郊著名的皇家园林____圆__明__园_____进行抢 劫并放火烧毁。 7.《北京条约》:奕被迫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清政府除承认 ___《__天__津__条__约__》_____ 继 续 有 效 外 , 又 增 开 _____天__津______ 为 商 埠 , 割 ____九__龙__司_____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额大幅增加。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课课堂笔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课课堂笔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的第二课是《背影》,以下是一些课堂笔记要点:
1. 文章主题:《背影》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朱自清通过回忆父亲送自己上火车并攀爬月台买橘子的场景,表达了对父亲的深深思念和感激之情。
2. 文章结构:文章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开头,交代了家境和父亲的情况。
第二部分是主体,描述了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过程。
第三部分是结尾,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和感激之情。
3. 重点词语和句子:
词语:交卸、奔丧、狼藉、簌簌、典质、惨淡、赋闲、颓唐、触目伤怀。
句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
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深思念和感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脆弱和感伤。
4. 人物形象:文章通过描述父亲的行动和外貌,塑造了一个充满爱和温情的父亲形象。
父亲的形象在儿子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反映出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
5. 语言特色:朱自清的散文语言优美、质朴,表达真挚、自然。
他运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对父亲形象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
6. 思想感情: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深思念和感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脆弱和感伤。
这种感情是真诚而深沉的,让人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
以上是一些关于《背影》的课堂笔记要点,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这一课,主要讲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认识其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意义。
教材从多个角度全面展示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画卷,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这段历史。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鸦片战争有一定的了解。
但第二次鸦片战争与第一次鸦片战争在时间上相隔较近,学生可能会容易混淆两者。
此外,学生对于战争中的具体细节和人物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丰富他们的知识体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记住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时间、经过及其主要战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教学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重要战役、人物以及其背后的历史意义。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难点问题,教师进行讲解,重点阐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重要战役、人物及其背后的历史意义。
八年级历史知识要点1——11课

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要点第1课鸦片战争【知识点】1.中国与西方国家进行的第一次正面交锋:鸦片战争2.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⑴原因: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为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⑵根本目的:打开中国市场⑶直接原因: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⑷后果:使许多白银流入英国,加剧了中国的贫弱。
同时,鸦片还严重摧残吸食者的体质。
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
3.要求禁烟最坚决:林则徐当时清朝皇帝:道光帝4.林则徐禁烟措施:⑴派人暗访密查⑵缉拿烟贩⑶强迫外商交出鸦片二百多万斤⑷虎门销烟5.虎门销烟:⑴原因: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
⑵时间:1839年6月领导人:林则徐地点:广州虎门海滩⑶意义(影响):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6.鸦片战争:⑴时间:1840.6~1842.8 ⑵直接原因(借口、导火线):中国的禁烟运动⑶根本原因:英国决意打开中国市场⑷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⑸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7.《南京条约》:⑴内容:①割香港岛给英国中国领土开始造破坏);②赔款2100万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注意:最能反映西方列强侵略特点和要求、对中国民族经济危害最大: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⑵影响:是中国近代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割地破坏了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赔款增加了人民的负担,协定关税破坏了关税自主权。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课件(-共52张PPT)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内容
比较分析《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 为通商口岸 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 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 特权
2. 《北京条约》的签订
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安定门,控制北京城, 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
《北京条约》主要内容 ①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 ②增开天津为商埠。 ③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④赔款额大幅增加。
圆明园遗址
能抢的都抢了, 能烧的都烧了, 就剩下这些石头了!
英、法号称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本 在地质球上上某却个如角此落里野有蛮着、一贪个人婪间,奇对迹:我它们叫国夏家宫。犯 …西都…下体人了现民在的滔这想天座象大宫力殿所罪中能。。创我造…们的…一有赞切一同几天雨乎,是两果神个的话强观性盗点的闯东入, 了夏对宫侵,一略个者进的行洗罪劫行,无另比一个痛放恨火;焚烧但。是…,…我在历们 史的对审当判台时前国,家一个的强的盗落叫后做法也国非,常另一痛个心叫。做今英国天, 。…我…们我相一信定解要放了努的力法学国习、涤真荡本了领污泥,浊把水祖的国法国建 一天定是设会一得把定这 会空笔 来前不 到强义 的之。大财,归实还现给被中抢华劫民过的族中的国重,新这一崛 ——起[。法国]维克多.雨果《致巴特力尔上尉》
1.背景:第二次在中国内战(太平天国运动) 期间
2.侵略国:第一次是英国,第二次是英、法、 俄、美 3.规模:第二次更多国家参与,时间更长,范围 更广
4.危害:第二次危害更大(使中国丧失大量土地; 圆明园被焚毁;列强的侵略势力进入内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讲知识点:
1、文献标引简称标引。
针对文献的情报内容及某些外表特征,赋于文献检索标识的过程。
2、文献特征
内容特征(即内部特征)主要包括:分类号(中图分类号、专利分类号、标准文献分类号等)、主题词、关键词、摘要、主题等。
外部特征主要包括:书名、刊名、篇名、作者、机构名称、单位名称、出版年代、出版地点、出版机构、ISBN、ISSN、专利号(与专利分类号区分开来)、标准号(与标准分类号区分开来)、索书号等。
3、检索语言的两大类:分类法和主题法,分类法侧重于族性检索,主题法侧重于特性检索
4、主题法
实现主题词检索需利用专门的主题词表(如《汉语主题词表》)对文献进行主题标引,即赋予一篇文献若干个“主题词”,这些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处理的,属于人工语言。
例如:自行车、单车、脚踏车这三个词在汉语主题词表中,规定只用“自行车”这一规范化的语词作为主题词。
对于含有单车、脚踏车这些语词的文献,一律用“自行车”进行标引。
用户在具有主题词检索功能的数据库中检索时,只要采用“自行车”这一个规范化的主题词,能就检索到所有任意含有自行车、单车、脚踏的文献。
主题检索语言:是使用一组名词术语作为检索标识的一类信息检索语言。
它侧重于特性检索。
与分类检索语言用分类号作为检索标识所不同的是,主题检索语言是用语词作为检索标识的。
实现主题词检索需利用专门的主题词表(如《汉语主题词表》)对文献进行主题标引,即赋予一篇文献若干个“主题词”,这些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处理的,属于人工语言。
5、关键词检索虽然也属于主题检索,但关键词是自然语言,它没有经过规范化的处理。
中文数据库都不能实现规范化的主题词检索,“主题”字段,不等同于“主题词”字段,该“主题”字段是指在篇名、关键词、摘要这三个字段中的任何一个字段中检索。
6、《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称中图法:国内95%以上的图书馆都采用它。
中图分类法以学
科属性作为分类依据,分五大部类和22个基本大类,按字母顺序和数字大小的顺序查找。
采取的是汉语拼音字母与阿拉伯数字相结合的混合编码制度,例如:弹簧的中图分类号是“TH135”。
分类号X56 的类名是什么?
检索步骤:图书馆主页——馆藏目录——选分类号、输入X56——检索,结果显示:“食物污染及其防治”
7、索书号:图书馆藏书排架用的编码,通过索书号能准确找到图书在书架上的位置。
我馆
的索书号是由中图分类号加上著者号(同种书区分号)组成的。
如:TK42/L73。
我馆的索书号是由中图分类号加上著者号组成的。
TK42是“柴油机”这一类名的中图分类号,L73是著者号。
L是著者刘瑞林的姓“刘”的首字母。
8、国际专利分类表(分类法)简称IPC,主要是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文献进行分类。
IPC采用等级结构形式,由部、大类、小类、主组、分组逐层展开的体系构成整个分类
表。
9、分类检索语言的优点:分类语言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方便人们按学科、专业系统检索有
关文献,能够达到族性检索,可以获得较高的查全率。
10、布尔逻辑关系:逻辑与:缩小检索范围,提高查准率;逻辑或:扩大检索范围,提高查
全率;逻辑非:缩小检索范围,提高查准率。
布尔逻辑关系组配
①逻辑与:组配表交叉关系和限定关系的词;
②逻辑或:组配表同义词或表并列关系的词;
③逻辑非:组配表不包含或排除关系的词;
布尔逻辑运算顺序:()> NOT > AND > OR
11、截词检索:用截断的词的一个局部进行检索,并认为凡满足这个词局部中的所有字符(串)
的文献,都为命中的文献。
目的是为了扩大检索范围,提高查全率。
按截断的位置分为前截词、中间截词、后截词。
不同的数据库使用的截词符不一样。
多数数据库中截词符用星号*,*表示零到多个字符。
①前截词:表示前方截断,后方一致。
如:*computer,结果中可能有:computer、
multicomputer、supercomputer、microcomputers、minicomputer等。
②中间截词:表示中间截断,前后一致。
如:sul*ate,结果中可能有:sulphate(英式写
法)、sulfate(美式写法)。
③后截词:表示后方截断,前方一致。
如:computer*,结果中可能有:computer、computerize、
computerized、computerization。
12、常用的检索方法
顺查法:是指按照事物或现象发展变化的自然过程来查找,也就是从远及近查,用于了解某一事物发展的脉络,主要用于研究面较宽的课题或综述类课题。
追溯法(引文法):通过文献后附有的已知参考文献(引文)中提供的线索来查找文献的一种方法
13、计算机检索步骤主要包括:明确检索要求和检索目标;分析检索课题;确定检索词;选
择数据库;确定检索式;调整检索策略;选择检索结果的输出格式;评价检索效果。
14、评价检索效果的最重要的指标:查全率和查准率
查全率(也叫检全率):检出的相关文献量与检索系统中相关文献总量的比率,
查准率(也叫检准率):检出的相关文献量与检出文献总量的比率
漏检率:漏检相关文献量与检索系统中相关文献总量的比率。
误检率:检出不相关的文献量与检出文献总量的比率。
查全率、查准率、漏检率、误检率的计算
例如:若利用某文献检索系统查找有关文献时,检出的文献总篇数为100篇,经审查确定其中与检索需求相关的只有60篇,假设在该系统中共有相关文献80篇.
检全率=60/80=75%; 检准率=60/100=60% 漏检率=(80-60)/80=25%;
误检率=(100-60)/100=40%。
15、影响查全率的因素主要有:
数据库是否选用齐全,单个数据库收录文献是否齐全;提取的检索词是否齐全;检索系统是否具有截词功能;检索系统是否具有模糊检索功能;检索字段选用是否恰当;逻辑组配是否恰当(该用逻辑或的时候是否用了逻辑与)。
影响查准率的因素主要有:
检索词的专指度够不够;逻辑组配是否恰当(例如:该用逻辑与的时候是否用了逻辑或);
检索系统是否具备逻辑“非”功能;是否采用位置检索;检索系统是否具有精确检索功能;
检索字段选用是否恰当(例如:该用“篇名”字段检索时是否用了“全文”字段)。
16、检索词的选择:①对相同概念的检索词要进行扩展,如要考虑同义词、简称、俗称等作为并列意义的检索词。
②为保证查全,检索词要切分到不能切分为止,例如:“石榴皮多酚”,应切分成两个词:石榴皮、多酚。
否则会遗漏诸如:“石榴皮总多酚”、“石榴皮中的多酚”等类似的检索结果。
③一般而言,表宽泛概念的词不作为检索词,例如:研究、应用、技术、发展等。
④有的检索词是由数据库指定的,而不是由作者提取的。
例如,在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检索某作者发表的核心期刊,核心期刊用Y表示。
如:FI=陆森林and HX=Y
17、通过“我的图书馆”向本馆荐购图书的方式有三种:分类荐购----“征订分类浏览”荐购;
目录荐购-----“征订目录浏览”荐购;读者自荐。
18、图书馆主页涉及考点:
数据库的类型(文摘、全文、英文的还是中文的、某字段代码如AU、AB等所代表的字段是什么…)、互连网还是在校园网内使用,这些均上图书馆主页查看具体数据库
19、《中国标准文献分类法》:
国际标准分类号采用的全是数字。
例如:硅树脂这一类的国际标准分类号是:“71.100.15”。
适用于所有标准文献的分类,既适用于国内标准文献的分类,也适用于国际标准文献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