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专题复习
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化学知识点)

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化学知识点)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是指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
能量变化可以通过热量、光能等形式表现出来。
这种能量变化的研究对于理解化学反应的机理和性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能量的定义、能量变化的特征以及常见的能量变化类型。
一、能量的定义能量是物质所具有的做功的能力,是衡量物体状态的一种物理量。
从宏观角度看,能量可分为动能和势能两种形式。
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势能则是物体由于位置或形态而具有的能量。
在化学反应中,我们主要关注的是化学能,即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能量差。
它决定了反应的放热或吸热性质。
二、能量变化的特征1. 系统与环境:在化学反应中,我们将研究的对象称为系统,而与系统相互作用的周围环境称为环境。
能量变化表现为系统与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
2. 热量:热量是最常见的能量交换形式,指的是通过热传导、对流、辐射等方式传递的能量。
在化学反应中,通常用热量来表示系统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变化。
3. 热容:热容是指物体吸收或释放单位温度变化时所需的热量。
它可以用来描述物体的热量变化情况。
4. 焓变:焓变是指在常压条件下,化学反应中吸热或放热的能量变化。
它可以通过测量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温度变化来计算。
三、常见的能量变化类型1. 吸热反应:吸热反应是指化学反应过程中系统从环境中吸收热量的反应。
吸热反应通常导致环境温度下降,使周围物体感到寒冷。
2. 放热反应:放热反应是指化学反应过程中系统向环境释放热量的反应。
放热反应通常导致环境温度升高,使周围物体感到热。
3. 吸热解离反应:吸热解离反应是指在反应过程中,反应物分子从结合态转变为离解态,系统吸收热量的反应。
这种反应常见于溶解反应、氨合成等。
4. 放热结合反应:放热结合反应是指在反应过程中,反应物分子从离解态重新结合为结合态,系统释放热量的反应。
这种反应常见于燃烧反应、酸碱中和等。
四、能量变化的应用1. 热力学分析:通过测定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可以研究反应的热力学性质,比如某些反应的生成焓、反应速率等,对于工业生产和实验室研究非常重要。
高中化学必修二专题2《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知识点复习及练习(有答案)非常详细

必修二 专题2《化学反应与能量变更》复习一、化学反应的速度和限度 1. 化学反应速率(v )⑴ 定义:用来衡量化学反应的快慢,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变更 ⑵ 表示方法:单位时间内反应浓度的削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⑶ 计算公式:v=Δc/Δt (υ:平均速率,Δc :浓度变更,Δt :时间)单位:mol/(L •s )应速率不变。
(2)、惰性气体对于速率的影响:①恒温恒容时:充入惰性气体→总压增大,但是各分化学反应速率 意义:衡量化学反应快慢物理量 表达式:v = △c/△t 【单位:mol/(L ·min)或mol/(L ·s) 】 简洁计算:同一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也等于各物质的浓度变更量之比 影响因素 内因:反应物的结构的性质 外因 浓度: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增大加快反应速率;反之减小速率 温度:上升温度,可以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反之减小速率 催化剂:运用催化剂可以改变更学反应速率 其他因素:固体的表面积、光、超声波、溶剂压强(气体): 增大压强可以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反之减小速率压不变,各物质浓度不变→反应速率不变②恒温恒体时:充入惰性气体→体积增大→各反应物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慢2.化学反应限度:大多数化学反应都具有可逆性,故化学反应都有肯定的限度;可逆反应的限度以到达化学平衡状态为止。
在肯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当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各组分浓度不再变更时,反应到达化学平衡状态。
(1)化学平衡定义:化学平衡状态:肯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更组成成分浓度不再变更,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这就是这个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即化学平衡状态。
(2)化学平衡的特征:动:动态平衡等:υ(正)=υ(逆)≠0定:各组分的浓度不再发生变更变:假如外界条件的变更,原有的化学平衡状态将被破坏(3)化学平衡必需是可逆反应在肯定条件下建立的,不同的条件将建立不同的化学平衡状态;通过反应条件的限制,可以变更或稳定反应速率,可以使可逆反应朝着有利于人们须要的方向进行,这对于化学反应的利用和限制具有重要意义。
化学中考必备的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化学中考必备的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是化学学科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学化学考试中的重点和难点。
理解和掌握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规律对于化学学科的学习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化学中考必备的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知识点和示例。
一、热力学基础知识热力学是研究物质能量转化和能量守恒规律的科学。
在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可以通过热力学进行分析。
下面是一些基础的热力学术语和概念:1. 系统与周围:在热力学中,研究对象称为系统,而与系统发生能量交换的一切物质和能量称为周围。
2. 热与功:热力学中的能量可以分为热和功两部分。
热是由于温度差引起的能量传递,而功是由于力的作用引起的能量传递。
3. 焓变: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可以通过焓变(ΔH)来表示。
焓变为正表示吸热反应,为负表示放热反应。
二、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根据化学反应释放或吸收的能量不同,可以将化学反应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1. 放热反应:放热反应是指在化学反应中释放出能量,使周围温度升高的反应。
典型的放热反应是燃烧反应,例如燃烧中的燃料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2. 吸热反应:吸热反应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吸收周围的能量,使周围温度降低的反应。
典型的吸热反应是物质的融化和蒸发过程,例如水从液态转变为气态时,需要吸收大量的热量。
三、放热反应的实例1. 酸碱中和反应:在酸碱中和反应中,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这是一种放热反应,其中释放的能量通常以热量的形式体现出来。
例如,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HCl(aq) + NaOH(aq) → NaCl(aq) + H2O(l) + ΔH这个方程式中的ΔH表示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
2.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发生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
一般情况下,氧化反应是放热反应,而还原反应是吸热反应。
例如,铁的氧化反应如下:4Fe(s) + 3O2(g) → 2Fe2O3(s) + ΔH四、吸热反应的实例1. 融化反应:融化反应是指物质从固态转变为液态时吸收热量的过程。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专题复习

4.N2H2是一种高效清洁的火箭燃料。0.25 mol N2H2(g)完全燃烧生成氮气和气态水时,放出133.5 kJ热量。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N2H2(g)+O2(g)====N2(g)+2H2O(g);ΔH=+133.5 kJ·mol-1
B.N2H2(g)+O2(g)====N2(g)+2H2O(g);ΔH=-133.5 kJ·mol-1
C.N2H2(g)+O2(g)====N2(g)+2H2O(g);ΔH=+534 kJ·mol-1
D.N2H2(g)+O2(g)====N2(g)+2H2O(g);ΔH=-534 kJ·mol-1
5.已知:①1 mol H2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436kJ的能量
一标:标出各原子的化合价
二找:找出反应前后变化的化合价
三定:根据最小公倍数法,计算出“得失电子总数(或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
四平:先配平化合价变化的原子个数,再配平其它原子
五查:检查反应前后各原子是否守恒
《离子反应》知识回顾
一、离子反应(概念见课本)
1.离子反应的条件
(1)发生复分解反应:
①生成沉淀:
CaCO3、BaCO3、BaSO3、CaSO3、BaSO4、FeS、PbS、AgCl、AgBr、AgI、Mg(OH)2、Cu(OH)2、Fe(OH)2、
Fe(OH)3、Al(OH)3、H2SiO3
②生成气体:
SO2、CO2、NH3、H2S、NO2、NO、O2、H2
③生成弱电解质:
弱酸—HClO、HF、 H2S、H2SO3、H3PO4、H2CO3、H2SiO3、H4SiO4、HNO2、CH3COOH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与焓变知识点总结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与焓变知识点总结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不仅涉及到物质结构和性质的改变,还伴随着能量的转化。
本文将介绍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与焓变的相关知识点。
一、能量变化的概念及表达方式能量变化指的是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能量的差异。
通常用△E表示能量变化,△E为正表示反应吸热,即需要外界输入能量;△E为负表示反应放热,即系统释放能量。
二、焓变的概念及计算方法焓变描述的是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常用符号△H表示。
焓变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计算,包括燃烧方法、反应热法和反应熵法等。
1. 燃烧方法:利用燃烧反应的焓变确定其他反应的焓变。
例如,将某物质燃烧得到水和二氧化碳的焓变已知,可以通过该焓变计算其他化学反应的焓变。
2. 反应热法:实验室中可以通过测量反应前后的温度变化来确定焓变。
根据热容的定义,可以使用公式△H = mc△T计算焓变,其中m 为溶液的质量,c为溶液的热容,△T为温度变化。
3. 反应熵法:根据热力学的第二定律,系统的总熵变△S等于系统的产热△Q除以温度的倒数,即△S = △Q/T。
通过测定反应的熵变,并代入公式△S = △H/T,可以求解焓变。
三、焓变与反应类型的关系化学反应可以分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焓变与反应类型的关系如下:1. 吸热反应:△H为正,表示反应需要吸收能量。
在吸热反应中,反应物的化学键被打破,需要耗费能量;同时,生成物的化学键形成,释放出热量。
吸热反应常见于蒸发、融化和化学吸收等过程。
2. 放热反应:△H为负,表示反应释放能量。
在放热反应中,反应物的化学键形成,释放出热量;同时,生成物的化学键被打破,吸收能量。
放热反应常见于燃烧、酸碱中和和氧化还原等反应中。
四、能量守恒定律与焓变计算的实际运用能量守恒定律是指在封闭系统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的焓变可以通过各组分的焓变进行计算。
利用焓变计算,可以评估反应的能量变化情况,为反应条件的选择和工艺的设计提供依据。
专题05 化学反应中热量的变化情况判断与计算-高中新教材高一化学期末复习重点

高一化学期末复习重点专题05 化学反应中热量的变化情况判断与计算方法探究一、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在化学反应中,从反应物分子转变为生成物分子,各原子内部并没有多少变化,但原子间的结合方式发生了改变。
在这个过程中,反应物分子中的化学键部分或全部遭到破坏,生成物分子中的新化学键形成。
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发生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利用化学键的能量变化计算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如下:既可以利用所有化学键的键能计算具体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又可以根据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计算某一个具体的化学键的键能。
计算公式: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值=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
计算出的数值如果为正值,意味着是吸热反应;计算出的数值如果是负值,意味着是放热反应。
归纳总结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根本原因。
(1)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2)化学键的断裂吸收能量,化学键的形成要放出能量,吸收能量和放出能量的数值不相等就造成了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3)一个化学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在宏观上取决于反应物总能量和生成物总能量的相对大小,在微观上取决于旧化学键断裂所吸收的总能量和新化学键形成所放出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二、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判断1.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比较2.常见的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3.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判断方法E1>E2反应吸收能量(吸热反应)E1<E2反应放出能量(放热反应)(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判断——决定因素。
若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属于放热反应,反之是吸热反应。
(2)根据化学键断裂或形成时的能量变化判断——用于计算。
若断裂反应物中的化学键所吸收的总能量小于形成生成物中化学键所放出的总能量,属于放热反应,反之是吸热反应。
(3)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相对稳定性判断。
由不稳定的物质(能量高)生成稳定的物质(能量低)的反应为放热反应,反之为吸热反应。
高考化学 二轮复习 专题六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概念辨析 反应热概念判断和比较类试题
[母题 1] 已知反应:①101 kPa 时,2C(s)+O2(g)===2CO(g) ΔH=-221 kJ/mol;②稀溶液中,H+(aq)+OH-(aq)===H2O(l) ΔH=-57.3 kJ/mol。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碳的燃烧热大于 110.5 kJ/mol B.①的反应热为 221 kJ/mol C.稀硫酸与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 1 mol 水的中和热 为-57.3 kJ/mol D.稀醋酸与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 1 mol 水,放出 57.3 kJ 热量
6.不论化学反应是否可逆,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热 ΔH 表示反应进行到底(完全转化)时的能量变化。如:2SO2(g)+ O2(g)===2SO3(g) ΔH=-197 kJ/mol 是指 2 mol SO2(g)和 1 mol O2(g)完全转化为 2 mol SO3(g)时放出的能量。 若在相同 的温度和压强时,向某容器中加入 2 mol SO2(g)和 1 mol O2(g) 反应达到平衡时,放出的热量为 Q,因反应不能完全转化生成 2 mol SO3(g),故 Q<197 kJ。
答案:D
解析:本题将燃烧热与反应热的计算和热化学方程式的书
写融合在一起,解答时要紧扣燃烧热的相关概念,注意热化学
方程式的书写原则。乙醇与汽油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1∶9,即 1 mol 该混合物中含有 0.1 mol 乙醇和 0.9 mol CxHy。0.1 mol 乙 醇燃烧放出的热量为 1 366.8 kJ/mol×0.1 mol=136.68 kJ,又 知 1 mol 混合物完全燃烧共放出 Q kJ 热量,则普通汽油的燃 烧热为(Q-136.68)/0.9 kJ/mol,据此再根据热化学方程式的书 写原则可判断选项 D 正确。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班级 姓名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1、化学反应的本质:旧化学键的断裂,新化学键的生成过程。
化学键的断裂需要吸收能量,化学键的形成会释放能量。
任何化学反应都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①放出能量的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 > 生成物的总能量②吸收能量的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 < 生成物的总能量2、能量守恒定律: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量,转化的途径和能量形式可以不同,但是体系包含的总能量不变。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即吸热或者放热。
3、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③活泼金属与酸(或水)的反应;④绝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⑤自然氧化(如食物腐败)。
常见的的吸热反应:①铵盐和碱的反应;②绝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1、一次能源:直接从自然界取得的能源。
如流水、风力、原煤、石油、天然气、天然铀矿。
二次能源: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得到的能源。
如电力、蒸汽等。
2、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右图是铜锌原电池的装置图。
①锌片(负极反应):22Zn e Zn -+-=,发生氧化反应;铜片(正极反应):222H e H +-+=↑,发生还原反应。
总反应:Zn+2H +=Zn 2++H 2↑②该装置中,电子由锌片出发,通过导线到铜片,电流由铜片出发,经过导线到锌片。
③该装置中的能量变化: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④由活泼性不同的两种金属组成的原电池中,一般比较活泼的金属作原电池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相对较不活泼的金属作原电池的正极(发生还原反应,正极电极本身不反应!)。
⑤构成原电池的四个条件:1、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2、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导体);3、有电解质溶液;4、形成闭合回路。
第三节 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1、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
浓度常以mol/L 为单位,时间常以min 或s 为单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回顾【知识储备锦囊】一.氧化还原反应概念1.氧化还原反应:所含元素化合价 的反应;本质上是电子 的反应。
2.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1)氧化剂:所含元素化合价________的反应物,既_____电子的反应物; (2)还原剂:所含元素化合价________的反应物,既_____电子的反应物; (3)氧化产物:所含元素化合价______后生成的产物; (4)还原产物:所含元素化合价______后生成的产物。
总结规律:3.判断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 ①标化合价②若有化合价升降,则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③反应式:二.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方法 1.氧化性、还原性与化合价的关系:元素处于最高价态时,只有氧化性...........;元素处于最低价态时,只有还原性...........; 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时.....,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2.依据反应方程式比较氧化性、还原性强弱——强制弱规律:(还原性强)化合价降 得电子 还原反应(氧化性弱)化合价降 得电子 表现氧化性 被还原 发生还原反应 氧化剂还原产物 化合价升 失电子 表现还原性 被氧化 发生氧化反应还原剂 氧化产物记忆口诀: 氧化剂:降得还 还原剂:升失氧则:氧化性: 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 还原剂>还原产物 如: Cl 2 + 2Fe 2+= 2Cl —+ 2Fe 3+则:氧化性: Cl 2 >Fe 3+;还原性:Fe 2+>Cl —注意: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只有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或还原性: 还原剂>还原产物)时,反应才能发生反应,即强氧化剂制取弱氧化剂,强还原剂制取弱还原剂规律........................。
3.依据一些规律判断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 ①金属活动性顺序②根据非金属活动性顺序来判断:一般来说,单质非金属性越强,越易得到电子,氧化性越强;其对应阴离子越难失电子,还原性越弱。
③典型粒子氧化(或还原)性强弱:氧化性:Br 2>Fe 3+>I 2>S 还原性:S 2->I ->Fe 2+>Br-4.依据元素周期律及周期表中元素性质变化规律来判断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同周期元素,从左至右,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氧化性逐渐 ,还原性逐渐 ; 同主族元素,从上至下,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氧化性逐渐 ,还原性逐渐 。
5.根据原电池的正负极来判断:在原电池中,在负极..反应的物质还原性...一般比.作正极..物质的还原性强....。
三.氧化还原反应中常见规律: 1.电子守恒规律(价守恒):化合价升高总数..=化合价降低总数..=得电子总数..=失电子总数..=电子转移总数.. 2.有升必有降,有失必有得规律3.先后规律:还原性强的先被氧化,氧化性强的先被还原4.归中规律:化合价都在同种元素升降时,较高价降低和较低价升高只能往中间价...靠拢。
四.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1、配平原则: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间得失电子总数(或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
2、配平方法:一标、二找、三定、四平、五查一标:标出各原子的化合价 二找:找出反应前后变化的化合价三定:根据最小公倍数法,计算出“得失电子总数(或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 四平:先配平化合价变化的原子个数,再配平其它原子 五查:检查反应前后各原子是否守恒(还原性强)(还原性弱)化合价降 得电子 还原反应(氧化性弱)由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还原性逐渐减弱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tK + Ca 2+ Na + Mg 2+ Al 3+ Zn 2+ Fe 2+ Sn 2+ Pb 2+ (H +) Cu 2+ Hg 2+ Ag + pt + At 3+由左到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氧化性逐渐增强《离子反应》知识回顾一、离子反应(概念见课本) 1.离子反应的条件(1)发生复分解反应:①生成沉淀:CaCO 3、BaCO 3、BaSO 3、CaSO 3、BaSO 4、FeS 、PbS 、AgCl 、AgBr 、AgI 、Mg(OH)2、Cu(OH)2、Fe(OH)2、 Fe(OH)3、Al(OH)3、H 2SiO 3 ②生成气体:SO 2、CO 2、NH 3、H 2S 、NO 2 、NO 、O 2、H 2 ③生成弱电解质:弱酸—HClO 、HF 、 H 2S 、H 2SO 3、H 3PO 4、H 2CO 3、H 2SiO 3、H 4SiO 4、HNO 2、CH 3COOH 弱碱—NH 3·H 2O 、Mg(OH)2、Cu(OH)2、Fe(OH)2、Fe(OH)3、Al(OH)3、AgOH水—H 2O(2)氧化还原反应:反应前后离子中有元素化合价升降。
2.书写离子方程式书写规则(1)用化学式或分子式表示的有:单质、氧化物、难溶物、气体、弱电解质(如弱酸、弱碱、水等)。
(2)满足的守恒原则①原子守恒:反应前后各原子个数相等。
②电荷守恒:方程式左右两边离子的电荷总数相等。
③电子守恒(价守恒):对于氧化还原反应,反应过程中元素化合价升高总数与降低总数相等。
(3)酸式弱酸根离子属于弱电解质部分,在离子方程式中不能拆写。
如NaHCO 3溶液和稀硫酸反应: HCO 3-+H +═CO 2↑+H 2O(4)操作顺序不同....或反应物...的.量不同...时,离子方程式不同.......。
如: ①少量烧碱滴入Ca(HCO 3)2溶液〔此时碳酸氢钙过量〕中,有: Ca 2++HCO 3-+OH -=CaCO 3↓+H 2O②少量Ca(HCO 3)2溶液滴入烧碱溶液〔此时氢氧化钠过量〕中,有: Ca 2++HCO 3-+2OH -=CaCO 3↓++2H 2O23CO《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专题复习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1.放热反应——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2.吸热反应——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二.反应热(1)定义: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通常叫做反应热。
(2)符号:用△H 表示。
(3)单位:一般采用kJ/mol 。
(4)研究对象:一定压强下,在敞口容器中发生的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5)放热反应:△H<0,即△H 为“-”; 吸热反应:△H>0,即△H 为“+”; (6)反应热产生的原因:原理:断键吸热,成键放热。
例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化学反应可分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B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键的断裂与新键的生成C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都是以热能的形式表现出来D .放热反应发生时不需加热例2、下列与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成物能量一定低于反应物总能量B.放热反应的反应速率总是大于吸热反应的反应速率C.应用盖斯定律,可计算某些难以直接测量的反应热D.同温同压下,H 2(g)+Cl(g)=2HCl(g)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ΔH 不同三.热化学方程式1.热化学方程式——表明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 2.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1)需注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强;因反应的温度和压强不同时,其△H 不同。
(2)要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
(3)放热反应:△H<0,即△H 为“-”; (4)吸热反应:△H>0,即△H 为“+”;(5)热化学方程式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表示物质的量,它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对于相同物质的反应,当化学计量数不同时,其△H 也不同。
3.热化学方程式的舍义描述在一定条件下,一定量某状态下的物质,充分反应后所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
4.热化学方程式的应用 四.燃烧热与中和热 1.燃烧热在101KPa 时,1mol 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为该物质的燃烧热。
如:25℃、101 kPa 下,碳、氢气、甲烷和葡萄糖的燃烧热依次是393.5 kJ/mol 、285.8 kJ/mol 、890.3 kJ/mol 、2800 kJ/mol,反应热= 生成物分子形成时释放的总能量反应物分子断裂时所吸收的总能量-热化学方程式如下:C(s)+ O 2(g) = CO 2(g);△H = -393.5 kJ/molH 2(g) +12O 2(g) = H 2O(l);△H = -285.8 kJ/molCH 4(g) + 2O 2(g) = CO 2(g) + 2H 2O(l);△H = -890.3 kJ/mol C 6H 12O 6(s) + 6O 2(g) = 6CO 2(g) + 6H 2O(l);△H = -2800 kJ/mol 2.中和热在稀溶液中,强酸和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 液态H 2O 时,所表现的反应热。
H +(aq )+ OH -(aq )= H 2O (1);ΔH = -57.3KJ ·mol-1例3、已知:①1 mol H 2 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 436kJ 的能量,②1 mol Cl 2 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 243kJ 的能量,③由H 原子和Cl 原子形成1mol HCl 分子时释放 431kJ 的能量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气体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H 2 (g) + Cl 2 (g) == 2HCl(g)B .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 2 mol 氯化氢气体,反应的∆H == +183 kJ ·mol -1C .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 2 mol 氯化氢气体,反应的∆H == -183 kJ ·mol -1D .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 1 mol 氯化氢气体,反应的∆H == -183 kJ ·mol -1 例4、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2SO 2+O 22SO 3 ;∆H =-196.6 kJ ·mol -1 B .H 2 (g)+1/2O 2 (g) = H 2O(l);∆H =-285.8 kJ ·mol -1 C .2H 2 (g)+O 2 (g) = 2H 2O(l);∆H =-571.6 kJ D .C(s)+O 2 (g) = CO 2 (g);∆H = +393.5 kJ ·mol -1六、盖斯定律: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其 反应热 相同。
换句话说,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 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 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1.盖斯定律直观化:△H 1、△H 2、△H 3 三种之间的关系如何?图1图2(1) 找起点 A C (2) 找终点 CB(3) 过程 A→B→C A→C C →A →B C →B (4) 列式△H 1+△H 2 = △H 3△H 1+△H 3 = △H 22.例5、已知①2C(s)+O 2(g00292CO(g);ΔH =-221.0 kJ ·mol -1②2H 2(g)+O 2(g) 2H 2O(g);ΔH =-483.6 kJ ·mol -1则制备水煤气的反应C(s)+H 2O(g) CO(g)+H 2(g);ΔH 为( )A.262.6 kJ ·mol -1B.-131.3 kJ ·mol -1C.-352.3 kJ ·mol -1D.131.3 kJ ·mol -1 【针对训练】图1 图2ABCBAC△H 1 △H 1 △H 2△H 2 △H 3 △H 3 吸热 吸热 吸热 放热 放热 (气态) (液态) (固态)1. 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 、甲烷的燃烧热为-890.3kJ ·mol -1,则甲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CH 4(g)+2O 2(g)=CO 2(g)+2H 2O(g); △H=-890.3kJ ·mol -1B.500℃、30MPa 下,将0.5molN 2和1.5mol H 2置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NH 3(g),放热19.3kJ ,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N 2(g)+3H 2(g)2NH 3(g); △H=-38.6kJ ·mol -1C.氯化镁溶液与氨水反应:Mg 2++2OH -=Mg(OH)2↓D.氧化铝溶于NaOH 溶液:Al 2O 3+2OH -+3H 2O =2Al(OH)4-2. 已知H 2(g)+Br 2(l)=2HBr(g);△H=-72KJ/mol ,蒸发1molBr 2(l)需要吸收的能量为30KJ ,其他的相关数据如下表:H 2(g)Br 2(g) HBr(g) 1mol 分子中的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的能量/kJ 436a369则表中a 为( )A .404B . 260C .230D .2003. 已知:2CO(g) + O 2(g) == 2CO 2(g);ΔH =-566 kJ ·mol -1N 2(g) + O 2(g) == 2NO(g);ΔH =+180 kJ ·mol -1则2CO(g) +2NO(g) == N 2(g)+2CO 2(g)的ΔH 是( )A .-386kJ ·mol -1B .+386kJ ·mol -1C .-746kJ ·mol -1D .+746kJ ·mol -14. N 2H 2是一种高效清洁的火箭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