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教案: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合集下载

化学实验教案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化学实验教案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化学实验教案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学实验教案: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引言: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化学反应的原理和过程。

本教案以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为主题,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能量转化的过程以及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帮助学生达到以下目标:1. 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原理;2. 掌握测量化学反应时的温度变化方法;3. 分析温度变化数据,推导出有关反应速率的结论。

二、实验器材和试剂1. 器材:- 烧杯- 镊子- 温度计- 收集气体装置2. 试剂:- 反应物A:X溶液- 反应物B:Y溶液- 催化剂:Z溶液三、实验步骤1. 将X溶液在烧杯中加热至一定温度。

2. 使用镊子将烧杯中的X溶液倒入Y溶液中。

3. 同时启动温度计,记录反应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4. 观察反应过程中是否有气体生成,并使用收集气体装置进行收集。

5. 记录实验数据,并整理成表格。

6. 基于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讨论。

四、实验数据与结果分析1. 温度变化数据:时间 (分钟) 温度变化 (摄氏度)-----------------------------------0 251 262 273 284 295 302. 结果分析:通过上述实验数据,我们可以观察到在反应过程中温度发生了持续的变化。

在最开始的时候,温度有轻微上升,然后逐渐下降,最终稳定在一个较高的温度。

这表明在反应过程中发生了能量的转化,从而引起了温度的改变。

五、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发生了转化,从而引起温度的变化。

2. 在本实验中,反应开始时吸收了热量,导致温度上升。

随着反应的进行,热量被释放出来,导致温度下降。

3. 温度变化与反应速率有密切关系,温度升高可以加快反应速率,温度降低则会减慢反应速率。

六、实验延伸为提升学生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理解,可以进行以下实验延伸:1. 探究其他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例如浓度、催化剂等。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教案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教案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2.学会计算反应物的热值和反应所放出的热量。

3.能够利用热化学方程式计算化学反应的热量变化。

二、教学重点1.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和作用。

2.掌握如何计算反应物的热值和反应所放出的热量。

三、教学难点学生能否熟练掌握利用热化学方程式计算化学反应的热量变化。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问题解决法等。

五、教学内容与步骤1.热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和作用。

化学方程式是一种表示化学反应的化学式。

热化学方程式是一种在化学方程式上加以标注的形式,用于表示热力学参数与化学反应之间的关系。

它还可以表示热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以及化学反应的热力学性质。

2.反应物的热值和反应所放出的热量的计算。

当化学反应发生时,会产生化学反应所需的能量。

这被称为反应物的热值,通常以焦耳/克(J/g)为单位。

当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被断裂时,会释放出能量。

这被称为反应所放出的热量,通常以焦耳为单位。

3.利用热化学方程式计算化学反应的热量变化。

在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反应产物都可以表示为摩尔数。

摩尔数乘以热值,可以得到反应物或产物的热能值。

如果在化学反应中放出了热,那么这些热能值就会被加起来,从而得出化学反应所放出的热量。

如果化学反应吸收了热,那么这些值将被减去。

六、板书设计热化学方程式——反应物的热值(焦耳/克)+ 反应所放出的热量(焦耳)= 化学反应的热量变化(焦耳)七、教学反思本次教学内容较为简单,学生对此已经有一定的了解。

加深了学生对热化学方程式的认知,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能够更好地分析各种化学反应。

《化学教案: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化学教案: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化学教案: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一、介绍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是化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理解化学反应过程的关键。

能量变化在化学反应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决定了反应的进行方向、速率以及反应的最终结果。

本教案将通过介绍能量变化的基本概念、能量变化的表示方式以及不同类型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一概念,为他们打下坚实的化学基础。

二、能量变化的基本概念1.能量的概念:能量是指物体具有的能够产生变化或者做功的能力。

在化学反应中,能量可以从一个物质转移到另一个物质,或者从化学反应中释放出来,从而引发物质间的相互转化。

2.能量变化的原因: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往往与键的形成和断裂有关。

当键形成时,反应物之间的化学键会断裂,释放出能量;当键断裂时,反应物中形成了新的化学键,吸收了能量。

能量变化的原因是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所带来的能量差异。

三、能量变化的表示方式1.焓变(ΔH):焓是描述反应物与产物之间能量差异的物理量,它表示单位量反应物与产物之间的能量差异。

焓的变化称为焓变。

2.热变化:热变化指的是化学反应伴随的能量变化,可以通过热量计等实验设备测定。

当反应释放热量时,称为放热反应;当反应吸收热量时,称为吸热反应。

四、不同类型反应中的能量变化1.放热反应:放热反应是指在反应过程中释放出热量的反应。

典型的例子是燃烧反应,例如氧化反应。

燃烧过程中,反应物与氧气生成了新的化合物,同时释放出大量热量。

2.吸热反应:吸热反应是指在反应过程中吸收热量的反应。

典型的例子是溶解反应,例如氯化铵溶解于水的过程。

溶解氯化铵需要吸收热量来破坏盐晶的结构,因此是一个吸热反应。

3.放热与吸热反应的应用: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放热反应可以用于取暖、烹饪等方面,吸热反应可以用于制冷、降温等方面。

例如,火腿煮熟的过程中释放的热量使得火腿变熟,而制冷剂在蒸发过程中吸收周围的热量,从而实现制冷效果。

五、总结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是化学学习中重要的内容,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能量的基本概念、能量变化的表示方式以及不同类型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教案: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教案: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教案: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是指原子、离子、分子等之间发生的一种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化学物质的组成和性质都会发生变化。

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本文将从能量变化的机理、能量变化的形式、能量的计算以及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等方面进行探究,希望能为初中生的化学学习提供一些帮助。

一、能量变化的机理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离子、分子等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发生改变,进而导致化学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发生改变。

这个过程中,会释放或吸收能量。

例如,当燃料燃烧时,化学键被断裂和新的化学键形成,这个过程中,会释放出能量,燃料燃烧是一个释放能的反应。

而制冷剂与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时,会吸收周围的热量来实现水蒸气的冷凝,制冷剂与水蒸气的接触是一个吸收能的反应。

二、能量变化的形式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有两种形式:热能和化学能。

热能是指物质的分子内部或分子间的热运动所具有的能量。

在化学反应中,有些反应会产生热能,而有些反应则会消耗热能。

热能的单位是焦耳(J)。

化学能是指化学物质中的化学键所具有的能量。

化学键是一种连接原子的共价键或离子键,当这些键被断裂或形成时,会释放或吸收能量。

由于化学键的强度不同,不同的化学键释放或吸收的能量也不同。

化学能的单位是焦耳(J)或卡路里(cal)。

三、能量的计算对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计算,有两种方法:热量变化法和焓变化法。

热量变化法是指在恒压条件下,化学反应释放或吸收的能量,也就是反应前后的热量差。

通过实验可得到反应前后的温度变化,从而计算出化学反应时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

热量变化法的计算公式为:ΔH = q / n其中,ΔH表示热量变化,q表示化学反应时释放或吸收的热量,n表示反应物的摩尔数。

焓变化法是指在恒压条件下,让反应物和生成物在标准状态下处于相同的温度和压力,计算它们之间的焓差。

焓差是指反应物中每个化学键能量和生成物中每个化学键能量之差。

焓变化法的计算公式为:ΔH = Σ(生成物焓 - 反应物焓)其中,ΔH表示焓变化,Σ表示求和,生成物和反应物的焓分别计算化学键的能量和。

《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 教学设计

《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 教学设计

《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化学变化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形式,如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2)能够通过实验现象判断化学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

(3)学会从化学键的角度分析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化学变化中能量变化对生活和社会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及判断。

(2)从化学键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

2、教学难点从化学键角度解释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利用化学变化产生能量的实例,如燃烧煤炭取暖、利用电池供电等,引发学生对化学变化中能量变化的思考,从而导入新课。

2、新课讲授(1)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首先,通过实验演示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的反应,让学生观察到温度降低的现象,从而引出吸热反应的概念。

接着,进行镁条与盐酸的反应实验,学生观察到溶液温度升高,引出放热反应的概念。

然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例子,加深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2)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以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为例,讲解从化学键角度分析能量变化的原因。

当氢气和氯气分子中的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能量;而氢原子和氯原子形成氯化氢分子中的化学键时,会释放能量。

如果吸收的能量大于释放的能量,反应为吸热反应;反之,为放热反应。

3、课堂练习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判断给定的化学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并解释原因。

同时,让学生画出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示意图,加深对能量变化的理解。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为什么有些化学反应吸热,而有些化学反应放热?(2)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和质疑。

化学《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教案

化学《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教案

化学《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基本概念,理解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

2. 通过对能量变化的实例分析,使学生掌握能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基本概念2. 能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3. 常见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实例分析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基本概念和能量守恒定律。

2. 运用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常见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实例。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基本概念,能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微观解释,能量守恒定律的证明。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室器材:烧杯、试管、酒精灯、温度计等。

2. 实验试剂:氢氧化钠、硫酸、醋酸、碳酸钠等。

3. 教学课件: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概念、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实例分析等。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化学反应实例(如烧碱与硫酸的中和反应)引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问题。

2. 讲解基本概念:讲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基本概念,如反应热、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等。

3. 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讲解能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能量不能被创造或消灭,只能转化或转移。

4. 实验观察: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如燃烧反应、中和反应等。

5. 案例分析:分析常见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实例,如燃烧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等。

七、课堂练习1. 根据所学内容,让学生回答有关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问题。

2. 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八、拓展与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如能源转换、化学工业等。

2. 介绍一些与能量变化相关的化学反应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教案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教案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概念和原因。

2. 让学生掌握热量、能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热量守恒定律。

2. 教学难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微观解释。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

2. 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 利用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地展示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过程。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烧杯、试管、酒精灯、温度计等。

2. 实验药品:氢氧化钠、硫酸铜、硫酸等。

3. 多媒体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个热气球升空的画面,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现象。

2. 讲解基本概念:介绍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概念,解释热量、能量守恒定律。

3. 实验观察:进行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的实验,观察反应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记录数据。

4.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探讨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

5. 微观解释: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微观过程,帮助学生理解。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如燃料燃烧、电池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七、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问答、作业、小测验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掌握情况。

2. 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给予及时的指导和评价。

八、教学反馈:1. 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疑问和意见,及时进行解答和调整。

2. 根据学生的反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九、教学资源:1. 推荐学生阅读有关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书籍和文章,拓展知识面。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案(优秀7篇)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案(优秀7篇)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案(优秀7篇)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通过布置研究性课题,进一步认识化学与生产、科学研究及生活的紧密联系,化学教案-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能力目标通过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在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的现在,开发利用新能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借此培养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扩展是很难得的。

注意科学开发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是第一章第三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可以讲是高中化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开篇,它起着连接初高中化学的纽带作用。

本节教学介绍的理论主要用于联系实际,分别从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和能量变化等不同反应类型、不同反应过程及实质加以联系和理解,使学生在感性认识中对知识深化和总结,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教法建议以探究学习为主。

教师是组织者、学习上的服务者、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和问题的提出者。

建议教材安排的两个演示实验改为课上的分组实验,内容不多,准备方便。

这样做既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教师不能用化学课件代替化学实验,学生亲身实验所得实验现象最具说服力。

教学思路:影像远古人用火引入课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学生实验验证和探讨理论依据→确定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讨论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和保护环境→能源的展望和人类的进步→布置研究学习和自学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课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教学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教学难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观点的建立。

能量的“储存”和“释放”。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 影像:《远古人用火》01/07[过渡]北京猿人遗址中发现用火后的炭层,表明人类使用能源的历史已非常久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苏联8.342.5241.0
中东5424.20
中国2.40.899.0
[讨论]我国能源结构的缺点和新能源展望(环保、防止能源危机)。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结论]得出以下结构。
[阅读]能源与人类进步。
请学生阅读教材22——23页。
[本节课的总结和评价]——根据实际完成的情况和教学效果而定。
[尾声]《太阳能》05/34
九年级化学教案: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
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
通过布置研究性课题,进一步认识化学与生产、科学研究及生活的紧密联系。
能力目标
通过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过渡] 化学反应中能量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分组实验]请学生注意①操作方法;②仔细观察实验现象;③总结实验结论;④写出化学方程式。
(1)反应产生大量气泡,同时试管温度升高,说明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化学反应方程式:2Al+6HCl=2AlCl3+3H2↑
(2)混合搅拌后,玻璃片和小烧杯粘在一起,说明该反应吸收了大量的热,使水温降低结成冰。化学反应方程式: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教学难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观的建立。能量的“储存”和“释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影像:《远古人用火》01/07
[过渡]北京猿人遗址中发现用火后的炭层,表明人类使用能源的历史已非常久远。
[板书]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板书]二、燃料燃烧的条件和环境保护
[学生分组讨论](1)燃料充分燃烧条件?(2)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的缺点?
[结论]
(1)使燃料充分燃烧需要考虑两点:①燃烧时要有足够多的空气;②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空气不足:①浪费资源;②产生大量一氧化碳污染空气,危害人体健康。
空气过量:过量空气会带走部分热量,浪费能源。
教学手段:
设计思想:教师应从课堂的知识传输者和灌输者,变为组织者、学习上的服务者、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和问题的提出者。
情感目标
在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的现在,开发利用新能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借此培养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扩展是很难得的。注意科学开发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一章第三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可以讲是高中化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开篇,它起着连接初高中化学的纽带作用。本节教学介绍的理论主要用于联系实际,分别从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和能量变化等不同反应类型、不同反应过程及实质加以联系和理解,使学生在感性认识中对知识深化和总结,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教法建议
以探究学习为主。教师是组织者、学习上的服务者、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和问题的提出者。建议教材安排的两个演示实验改为课上的分组实验,内容不多,准备方便。这样做既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教师不能用化学课件代替化学实验,学生亲身实验所得实验现象最具说服力。教学思路:影像远古人用火引入课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学生实验验证和探讨理论依据→确定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讨论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和保护环境→能源的展望和人类的进步→布置研究学习和自学内容。
增大接触面:改变燃料的状态。如固体燃料粉碎、将液体燃料以雾状喷出、固体燃料液化等。
(2)大量使用化石燃料:①能引起温室效应;②会造成化石燃料蕴藏量的枯竭;③煤燃烧排放二氧化硫,导致酸雨;④煤燃烧会产生大量的烟尘。
[板书]三、现代能源结构和新能源展望
[讨论] 现代人怎样利用化学反应中释放出的能量?
结论:人类所需要能量,绝大部分是通过化学反应产生。主要是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或它们的制品燃烧所产生的。
[讲述]现代能源结构。
2019年我国化石燃料和水电能源的消耗结构:
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水电
比例76.2%16.6%2.1%5.1%
[讲述]我国化石燃料与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对比。
石油储量/1×1010t天然气储量/1×1010m3煤炭/1×1010t
北美5.68.4262.9
西欧3.46.199.3
日本001.0
[结论]
放热反应:化学上把有能量放出的化学反应叫做放热反应。
如 CH4(g)+2O2(g) CO2(g)+2H2O(l)
吸热反应:化学上把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叫做吸热反应。
如 C(s)+H2O(g) CO(g)+H2(g)
[讨论] 现代人怎样利用化学反应?
结论:现代人利用化学反应主要是①利用化学反应中释放出的能量;②利用化学反应制取或合成新物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