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文学”的自我更新与价值重构——以刘庆邦新作《黑白男女》为例
刘庆邦短篇小说创作的理论自觉

一
学史航向急先锋的历史使命。
然 而 ,90 代 以 来 , 19 年 短篇 小 说 在 商业 气 息 浓厚 的 文 坛 上却处 于一 种 日 边缘 化的地 位 。短 篇 小说 往 往被 当做 趋
作家历练的跳板 , 一些年富力强的作家常常把 目标锁定中 长篇小说的创作 , 这就使得短篇小说的质量不高 , 从而导致
值得 庆幸 的是 , 篇小说 如此 不景 气的 情况 下 , 然 在短 仍
有一部分作家一直坚守着短篇小说创作的阵地 , 已故的 如 汪曾祺、 林斤澜两位老前辈 , 还有刘庆邦 、 苏童 、 王祥夫 、 迟
子 建 等一大 批正 活跃于 文坛 的作家 。其 中尤 为值 得一 提 的 是 刘庆 邦 余篇 , 人称做 “ 被 中国 当今短篇 小说 之王 ” ⑨他 的短篇 小 。 说《 》 鞋 以柔美抒 情 的风格 表达 出 “ 种超 越 时代 的 生命 激 一 情 ” ⑦ 续 了现代 乡土 抒情 小 说 的 传统 , 得 第二 届 鲁 迅 ,延 获 文学 奖 。刘庆 邦的 大 多数 短篇 小说 都 构 思 独特 精 巧 , 现 表
刘 庆邦 3 0余年 一直 坚 持短 篇 小说 创作 。他 不仅 先 后
创作短 篇小 说 20 0 余篇 , 在 19 年 代 中后 期开 始 了 他 而且 90 的短篇 小说理 论探 索 。刘 庆邦 虽然还 称 不上 是短 篇小 说 理 论家, 但他 的实践 色 彩 鲜 明的 理 论 表述 , 象 化 、 俗 化 的 形 通 理 论表述 模式 , 化 的短篇 小说观 念 , 是值 得我 们 认真 个性 还 探 讨的 。至少 , 也是他 小说 艺术追 求 的一个 重要 方面 。 这 从“ 五四 ” 新文 学运 动到上 世纪 8 年 代 , 小说一 直 0 短篇 在我 国文学 史上 占有 重要地 位 。
浅析文献纪录片黑白影像资料中人物情感色彩的运用

浅析文献纪录片黑白影像资料中人物情感色彩的运用作者:陈小骝来源:《新闻世界》2010年第05期近两年,笔者有幸参加了安徽省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和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重大题材的宣传报道,担任《潮起江淮》和《巨变——安徽辉煌60年》这两部大型纪录片第一集的编导。
在这两集节目中,笔者运用了大量珍贵生动的历史影像资料,多角度、多侧面为观众讲述了安徽人民在党中央的领导下,通过艰苦卓越的奋斗所走过的光辉历程,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辉煌成就。
片中讲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不仅体现了较高的文献价值,还巧妙地利用影像资料中的情感元素,提高了文献纪录片的观赏性。
现以这两部片子的第一集《万世根本》和《换了人间》为例,谈一谈文献纪录片历史影像资料中情感色彩的发掘和运用。
(一)人是历史的主体,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情感存在。
历史文献资料承载着岁月的辉煌与沧桑,其中隐含的情感元素成为人们跨越时空沟通历史的纽带。
通过历史影像资料中人物情感的表现,观众从中能够真切、直观地了解历史,理性地对待过去。
文献纪录片利用历史遗存的文字、图表、照片、实物、音响和影像资料,通过当事人或与当事人相关的口述,记录历史上具有时代意义的事件或某个历史人物。
其中,影像资料是构成文献纪录片的重要元素和看点。
人们从原汁原味的影像资料所表露出的情感色彩中,不仅能够加深对纪录片内涵、外延的领悟和理解,还能沿着这条情感的脉络,寻找到现实和历史中的共性和差异,感悟历史的真谛。
由于历史的原因,绝大多数的影像资料都是黑白的,这些黑白影像虽然色彩单调,视觉上沉闷、压抑,但是从一些看似单调乏味的黑白影像中,却流露出浓郁的情感色彩。
正是这些情感元素在不经意的流露中,让黑白世界里的“人”和“事”变得鲜活起来,让人们在历史沧海中感受到人间真情的存在。
怎样才能从大量的黑白影像资料中寻找出带有情感色彩的元素,用以激活沉寂已久的历史影像,使之成为新的“看点”,达到好看、耐看、让观众爱看的意境,这是《万世根本》和《换了人间》这两部片子创作的前提与定位,也是最终要达到的目的。
从《黑白男女》看刘庆邦“煤矿文学”的新变

作者: 刘志刚
作者机构: 哈尔滨师范大学
出版物刊名: 小说评论
页码: 147-152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4期
主题词: 刘庆邦;小说叙事;神木;创作经验;现实生活;上海文艺出版社;现代性;人物设置;系列小说;主要人物
摘要:作家刘庆邦数十年来一直心系底层矿工命运,其近作《黑白男女》是对"后矿难"矿工生活持续关注的成果。
较之于之前的作品,这部小说在题材选取、思考视角及创作经验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既体现了作家对自身局限性的反思,也体现了作家与急遽变动的现实生活对话的努力,理应得到评论界的关注。
论文下载

美好人性背后所隐伏的历史痼疾——《边城》折射出人性的多元性简单中见丰富平常处显深邃——读刘庆邦的三篇小说浓情淡出:刘庆邦小说的审美追求地火深处的泪光——刘庆邦近作评析人性温暖与善良的书写读刘庆邦长篇小说《黑白男女》刘庆邦小说的审美价值取向及其意义刘庆邦小说的人文关怀弯曲的影子刘庆邦的人情世界微光照亮世界——浅谈贾平凹《带灯》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体制内边缘人的权力批判及其限度——论贾平凹小说《带灯》中的“带灯”形象塑造暗夜里自我燃烧的小虫--贾平凹小说《带灯》女主人公形象浅析贾平凹笔下的“带灯”形象——浅谈带灯形象的多重性转型期社会体制的基层影射——论贾平凹长篇小说《带灯》萤火之光点亮人心——浅析贾平凹《带灯》“带灯”等“天亮”——论《带灯》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论文“被悬挂起来的人”——《带灯》与当前的小说写作人性·原始生命力·民间——论沈从文与莫言创作中的三种取向论迟子建乡土小说中的人性书写为人性美好而文学——论周大新的文学创作论铁凝小说对人性的不懈探寻对人性美好的不懈追寻——王安忆小说论教师对学生的爱浅谈教师对学生的爱教师的基本要求是对学生的爱润物细无声——教师对学生的爱春风化雨润无声——浅谈教师对学生的爱洒向学生都是爱——漫谈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感情教育工作中对学生的“爱”让爱伴随孩子们飞翔——浅谈教师对学生的爱对学生的爱要细致入微用爱心滋润学生心田关于“群文阅读”教学的一些冷思考群文阅读小组合作成效展示探略执教“登高”绝句及对“群文阅读”教学的思考多文本阅读初尝试——以“走近鲁迅”主题阅读为例“群文阅读”之且思且行步入群文阅读的艺术殿堂——我的群文阅读教研笔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浅谈群文阅读教学经验“奇”从何来——例谈“小小说”群文阅读策略中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的反思与对策《老王》教学实录及反思“咬文嚼字”,归还语文教学本来面目——王君老师《老王》课堂实录反思《老王》课例比较研究——以王君、肖培东、黄厚江三位语文特级教师的课堂实录为例准确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老王》教学反思给文本“深读”预留一定的时空——《老王》教学反思《老王》说课稿读问之间思“愧怍”——我教《老王》教学生用生活经验解读文本——听董旭午老师执教《老王》语文教学的专业性从哪里来?——李华平《老王》课例研习。
20世纪末女性文学的性别觉醒和价值转型

直 以来 的寻觅 , 表 现 出“ 雄化” 的现 象 。其 实雄 化 的
仅是 表 面 , 在女 性作 家们 暗哑 的嘲笑声 中 , 仍然 可 以
听 出嘶扯 不净 的男 权 价 值 观 念 , 既 渴 望 这 个臂 膀 的 所有 者要 比她 们 更 能 干 、 眼 界更 开 阔 、 思 想更 敏 锐 、 社会 地位 更高 , 又 渴 望 这个 臂 膀 的所 有 者 能 够怜 香 惜玉、 理解女人 , 愿 意、 乐意 、 毫 无 怨 言 地 让 女 人 依
如 一 日的历 史性 沉 默 。这 是 女性 抗 拒 失 语 、 抗 拒 权 力话 语 、 抗 拒男 性话语 的双重 遮蔽 的一 种生 命方 式 。
一
、
角色 的变 更 : 女 性地 位 由边缘 走 向 中心
中 国女 性 文 学在 经 历 了 漫 长 的历 史 迷失 之 后 ,
在2 0世 纪末 出现 了又一 次痛楚 而 柔韧 的性 别复 苏 。 些 敏锐 的作 家发 现 了当代 女 性 在 双 重角 色 ( 社 会
天 的童 话 》 揭 露 了男 子 或 愚 昧 、 粗俗 , 或懦弱 、 自私 的真 面 目。《 一个 春 天 的童 话 》中 , 男 人依然卑劣 、
依 旧 自私 。在林 白的《 往事潜隐》 中, 小 孙 在 未婚 妻
邵若 玉孤 立无 援地 被 打 成 破 鞋 最 需要 他 的 时候 , 却 令人 绝望 地 “ 缺席” 。这 种 缺 席 转 喻 式 地 表 达 了男 性在 无辜 的柔 弱 性别 面前 爱 心 与 正 义 心 的 不 在场 ,
陈 昭 明
( 赣南师范学 院 文学 院, 江西 赣州 摘 3 4 1 0 0 0 ) 要: 2 0世纪末 , 女 性文学逐 渐展 现 了性别 的觉醒 和价值观 的转 型。在这 一宏 大趋 势 中, 时代 变迁是 其推
刘庆邦:送你一片皎洁的月光

刘庆邦:送你一片皎洁的月光
陈蕾
【期刊名称】《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
【年(卷),期】2015(000)006
【摘要】刘庆邦,著名作家。
1951年12月生于河南沈丘农村。
当过农民、矿工和记者。
著有长篇小说(《断层》《远方诗意》《平原上的歌谣》《高高的河堤》等,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走窑汉》《梅妞放羊》《遍地白花》《响器》等。
短篇小说《鞋》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
中篇小说《神木》获第二届老舍文学奖。
根据其小说《神木》改编的电影《盲井》获第53届柏林电影艺术节银熊奖。
【总页数】4页(P8-11)
【作者】陈蕾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刘庆邦小说的文体个性--以《遍地月光》为例 [J], 路通
2.探讨人类平等播洒和谐思想——评当代作家刘庆邦的长篇新作《遍地月光》 [J], 李树友
3.“声音”里的世界--评刘庆邦长篇小说《女工绘》 [J], 吴义勤
4."声音"里的世界
——评刘庆邦长篇小说《女工绘》 [J], 吴义勤
5.新世纪乡土小说中的乡土文化批判--以刘庆邦《黄泥地》为例 [J], 姬亚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透视刘庆邦小说中的底层世界

透视刘庆邦小说中的底层世界李继林【期刊名称】《铜仁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5【摘要】Liu Qing-bang’s bottom world not only has cruel aspect, but also has ideal aspect. As one representative writers of "bottom writing", he always concent rated on the rural areas, the mines between cities and villages. He made the farmer sand miners as the protagonist in his works with delicate style of writing, and depicted the poor living environment of the people at the bottom. He focused on describing their mental frustrations, and sharply criticized the alienation of humanity in the cause of their suffering stress, mean while high lighting the people at the bottom in the suffering to show of human glory.%刘庆邦书写的底层世界有残酷的一面,也有充满诗意的一面。
作为“底层书写”的代表作家之一,刘庆邦始终将目光对准农村、对准处于城乡交叉地带的煤矿,把农民和矿工作为作品的主角,以细腻的笔触描写底层人民生存环境的恶劣,注重抒写他们精神上的困顿,尖锐地批判了他们在苦难重压下导致的人性异化,同时彰显了底层人民在苦难中展现出的人性光辉。
论刘庆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品《 家 园何处》 中对何 香婷 的一段心理 描写表达 了作
者 对城 市化 进程 中人 性和道德观被扭 曲的控诉 :“ 失
贞的感觉仿佛使她丢 了性命一样 ,她再也找不到 自
己了 , 再也 找不到 自己守 了十九 年那个婷 了 。 她觉得 自己完了 , 这一辈子都完 了。 ”
们更深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了解刘庆邦 的精神世界。
一
、
刘庆 邦笔下女性形象的分类
( 一) 纯 真 的 乡村 少 女形 象
首先是 失怙 少女 , 以作品《 小 呀小姐 姐》 《 毛信 》 等 为代表。男尊女 卑的观念一直 都是传统观 念的一 部分 , 在 中原 农村地 区, 这样 的思 想观念 更是 极为严 重。在 这种 观念 的影响下 , 刘庆邦对于失怙少女 的定 位 明显和对失怙 少男的定位 不一样 。失 怙少女承担 起家 庭责任 的方式 一般 来说就 是尽快 找个 好婆 家 , 以“ 奉献 ” 自己的 方式帮助 家里 。例如 《 谁家 的小姑 娘》 中的小女孩儿改鸽 因父亲逝世 无人养家 , 她不 到 十岁就要背负被提亲 的心理重担。 《 小 呀小姐姐》 中小 姐姐 的母亲没让 她上学 ,小 姐姐一 方面 要辛苦地 干 活, 一方面还要照顾 患病的弟 弟 , 后来小 姐姐 为了让 在弥 留之际的弟弟吃上鱼而不幸在捉鱼时淹 死了。 可 以看 出,作者将失怙少女刻 画成 了一个 自我牺牲 、 自 我奉献的形象。与之形成鲜 明对 比的是 , 失怙 少男却 大 多被作者塑造成 家庭 的顶梁柱和当家人。… 其次 是待嫁 少女 , 以作 品《 红 围巾》 《 闺女儿 》 等 为代表。在封建思想体系 中, 女人 自始至终都 不是 一 个独立 的主体 , 小 时候 是父母 的女 儿 , 长 大后就要 找 婆家, 出嫁后就是丈夫 的妻子和孩子 的母亲 。对于一 个不独立 的个体 ,在面对 事关 自己命 运的事情 如婚 姻上顺理成章 地就只有 无奈与被动 ,只能听命 于父 母 。如《 红围 巾》 中的喜如本不 同意 自己的婚姻 , 但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6-05-13作者简介:赵耀(1989-),山东泰安人,吉林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基金项目:吉林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学理依据探究”(2016120)。
第5卷第3期郑州师范教育2016年5月Vol.5No.3Journal of Zhengzhou Normal Education May 2016“底层文学”的自我更新与价值重构———以刘庆邦新作《黑白男女》为例赵耀(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12)摘要:刘庆邦的新作《黑白男女》通过对从灾难之中的一时惨烈的描摹转向对灾难之后的永久撕裂的透视,实现了表现领域的扩大和批判力度的加重;对笔下人物的情感倾向由单纯的同情怜悯转向敬畏钦佩,不仅有效实现了人性深度的开掘,而且实现了对左翼文学传统的继承与扬弃;作家重新设置主体姿态,在新的维度上实现了割裂已久的精英意识与平民意识的有机整合,有效规避了上述问题,将“底层写作”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关键词:“底层文学”;自我更新;刘庆邦;《黑白男女》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88(2016)03-0074-05近期,曾红极一时的“底层文学”创作趋于沉寂,对“底层文学”的研究的热度也随之下降。
这一方面固然是“底层文学”作为一种潮流被社会广泛接受认同后纳入整个文学体系的客观规律使然,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底层文学”创作与研究所面临的一系列危机与瓶颈。
在创作方面,“底层文学”在内容上对底层苦难的单一强调、表现领域的过于狭隘,不仅使其思想深度遭到严重削弱,而且难以满足读者的审美期待,不断挑战着读者所能接受的底线之后,收获的只能是审美疲劳。
内容的模式化与雷同化暴露其自我更新能力的匮乏,由此引发对现实批判力度的严重下行,丧失左翼传统的动力资源。
在研究方面,对“底层文学”边界模糊、范畴含混的诟病始终未能得到有效清理,这不仅引发“底层文学”这一称谓本身的合法性危机,而且也造成学界无法有效借鉴一种相对确定的理论对其充分阐释,只能以一种探索猜测的方式进行尝试性的解读。
虽然“历史已经表明,学院式的研究或批评首先要经过历史化的过程。
急于将鲜活、生动的文学现象纳入学院制度或范畴,结果就是远离了现实对象去纠缠概念、源流等‘学理’层面的问题。
因此,有些看似很学术的批评,恰恰将讨论引向歧途”[1],但是,不经理论的沉淀和文学批评的检验,“底层文学”无法名正言顺地进入文学史,未经冷静的反思和对话性的质疑,“底层文学”也无法实现对时代脉搏真实捕捉的写作初衷。
因此,当前的“底层文学”所面临的尴尬局面和发展瓶颈集中于这样的二律背反之中:一方面,在数量呈爆炸式增长和学界研究的持续关注下,“底层文学”已经成为无法忽视的文学现象,有着相对固定的问题域和研究模式;另一方面,“底层文学”创作缺乏新生长点的不断重复,研究陷入相对停滞必然引发其以一种自我消费的方式畸形发展,如不及时纠正,在可预见的范围内必然是既得价值的消散和被迫庸俗化。
令人可喜的是,2015年刘庆邦推出新作《黑白男女》,不仅将“底层写作”推向新的发展阶段,而且为此类写作探索出诸多有价值的可借鉴资源,有着重要的文学史价值。
一、视点的后置如果说传统意义上的“底层文学”将关注的焦点放置在对苦难来临之时,《黑白男女》则有意将视·47·点向苦难之后转移,从对苦难之中的惨烈描摹转向对苦难之后疗伤与恢复的透视;从一时的悲惨强调转向永久的灵魂撕裂,从对群体性灾难的客观报道转向对个体生命悲惨命运的深度灵魂触摸。
具体来说,刘庆邦在《黑白男女》中开启的是“后苦难叙事”模式,将叙述的焦点投掷到死者长逝、生者悲痛的生存现状和所承受的巨大精神危机之上。
矿难的发生使诸多家庭失去了“顶梁柱”,然而生活得继续,孤儿寡母、老弱病残在生活的重压之下仍要艰难地生存。
刘庆邦正是将笔触伸向被先前“底层文学”忽略的灾难之后,最大限度地呈现苦难程度完全不亚于灾难本身的“后苦难时代”。
失去“顶梁柱”的家庭不仅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而且面临着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家庭伦理危机。
本该颐养天年的老人在饱尝丧子之痛后又不得不重新恢复早已不属于他的“顶梁柱”身份,再次肩负起卸下已久的责任。
周天杰、郑海生是此类老人的典型代表,他们被迫改变业已习惯的生活方式,再度辛勤劳作,以微薄的收入维系家庭的最低生活开销。
更为严峻的是,随着家里男主人的突然离世,原本稳固的家庭关系也出现了松动,面临着随时崩塌的可能和诸多不确定性的存在。
男主人的离世使婆媳关系丧失“润滑剂”,双方压抑已久的矛盾在生活重压之下变得一触即发。
在婆婆一方,出于对儿媳改嫁的担忧,进一步加剧了她们对儿媳非理性操控的渴望。
在儿媳一方,丈夫的离世已经让她们悲痛万分,生活的重压更使她们喘不过气来,婆婆对其自由的限制只会引发更多的反感与厌恶,她们本能地采取逆反的方式进行对抗,以宣泄自己的不满,婆媳关系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跌至冰点。
先前的“底层文学”之所以能在短时期内异军突起并引发广泛关注,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底层文学”向读者展现了另类的真实,“述底层的故事,发出底层人的声音”[2]。
读者在惊异于底层的苦难与惨烈后本能地怜悯同情,这不仅引发社会对底层的广泛关注,激发社会对公平正义的强烈呼唤,而且使左翼传统的批判精神和现实功用重新恢复与凝聚。
随着“底层文学”的深入发展,多数创作依旧停留于对苦难本身的揭示与强调,对苦难的反思与批判力量却骤减。
“左翼文学的创造后来被命名为‘人民性’,并在政治思想层面做了过度的阐释,从此苦难成为了人民的身份证,苦难在文学叙述中的功能也就发生了变异,它变成了一种炫耀的资本,也变成了一种道德上的特权。
知识分子为了获得这种过度阐释的‘人民性’,就必须向苦难表示亲热和献媚,这样反而抹杀了左翼文学对苦难追问的精神价值。
”[3]“底层文学”在找不到新的生长点之后只能被迫进行自我重复,在狭小的表现领域的束缚之下,作品内容被压缩为城市对农民的拒绝与排斥、农民进城后的蜕变与沉沦等固定模式之中,进而出现作品创作初衷的偏离和作品价值的扭曲与异化:“紧紧地拥抱着那些公众传媒中不断报道的故事,在经验和常识中‘关怀’着底层,将底层生活弄得没有道德羞耻,不见亲情伦理,甚至是为所欲为。
”[4]而《黑白男女》则不然,刘庆邦通过创作视点的后置,使作品的表现领域极度扩张,不仅有效摆脱了先前“底层文学”表现群体苦难时对伤痛本身的肢解,而且通过灾难后众多生活个体的人生际遇和精神图景的描摹,恢复苦难本身对读者心灵的穿透力,使读者从单纯生物性的怜悯同情升级为将自我考虑其中的灵魂对话。
在一个鲜活生命中,我们不仅触摸到一个真实的底层,更感受到一个有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发自心底对底层的关注同情。
二、情感的升级与其他文学创作类型不同,“底层文学”的情感基调几乎完全一致,悲悯、同情的灰色调贯穿“底层文学”的创作始终。
这自然源于“底层文学”涉及的内容本身是消极悲观的,也源于作家主体的情感介入,其以悲天悯人的心态审视底层,彰显着作家的良知与责任感。
然而,需要追问的是,底层是否只能引发对弱者的同情,或者说将底层身份设定为弱者本身是否一种无意识的观念先行?作家以俯视的姿态审视底层,是否会带来隔膜?是否会遮蔽某些重要的文化因子?这些问题一直以来“底层文学”都难以解决,是制约其良性发展的死穴,“底层”这一定义本身某种程度上即是一种人为的设定,一种比较式的模糊界定。
刘庆邦主动以坚实的写作应对这一挑战,他凭借情感升级的写作策略,对传统“底层文·57·学”进行改造,实现了从单纯依靠苦难的叠加完成廉价眼泪的赚取转向了对人物多维度透视的人性深度探秘。
在《黑白男女》中,卫君梅是一个重要人物。
丈夫遭遇矿难突然离世使她原本幸福的生活发生不可逆转的毁灭。
灾难后的生活重压进一步加剧心灵的疲惫,更具悲剧意味的是,她还要承载来自家人、朋友的无意挤压。
“死于敌手的锋刃,不足悲苦;死于不知何来的暗器,却是悲苦。
但最悲苦的是死于慈母或爱人误进的毒药,战友乱发的流弹,病菌的并无恶意的侵入,不是我自己制定的死刑。
”[5]在儿子去世后,婆婆的非理性占有与操控变得变本加厉,公公相对策略性的监视与掌控使其更难于应对,孩子的凄楚可怜,好友的相同命运,蒋志方的真挚追求,蒋妈妈的阻碍,个人情感的无从宣泄,内心秘密的无从述说,外在伦理道德的束缚,他者选择的诱惑,所有这一切交织成一张大网,将卫君梅紧紧包围,使她时刻承受着难以摆脱的精神危机。
在作家的引领下,读者触碰到卫君梅的精神深处。
值得注意的是,读者的情感不是同情怜悯,更多的是敬畏、钦佩。
卫君梅以她柔弱的双肩支撑着支离破碎的家庭,艰难地维系着家庭的继续。
她以自尊、自重应对蒋志方的追求,并无意中进一步加深蒋对她的爱。
在故事的结尾,父亲与公公的双双病倒进一步将家境推至风雨飘摇之中,而卫君梅依旧坚忍面对,这使读者的敬畏之情达到顶点。
这种情感从同情向敬畏的转变,映射着“底层文学”表现领域的深化。
如果说左翼传统的精髓在于以文学的书写实现对现实的反抗,把文学作为改变现实的武器的话,《黑白男女》当之无愧地继承了这一传统。
所不同的是,《黑白男女》没有停留于此,而是在继承和扬弃左翼精髓的基础上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谋求左翼传统与纯文学之间的微妙平衡。
纯文学始终致力于文学自足独立性的建构,对文学现实功利性有着极为敏感的警觉,即使看似无可非议的“为老百姓写作”也被莫言视为作家的主体缺失:“长篇小说不能为了迎合这个煽情的时代而牺牲自己应有的尊严。
长篇小说不能为了适应某些读者而缩短自己的长度、减小自己的密度、降低自己的难度。
我就是要这么长,就是要这么密,就是要这么难,愿意看就看,不愿意看就不看。
哪怕只剩下一个读者,我也要这样写。
”[6]这也是为何莫言、余华等纯文学作家的创作即使关注底层,也很难被归入“底层文学”的根本原因所在。
毋庸置疑,纯文学是历史上文学长期受政治挤压而在新时期极端反叛的结果,有着重要的现实针对性,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审美乌托邦遐想,即便如此,纯文学也有着内隐的功利性因素,远离政治的自足独立性建构本身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功利性诉求。
“所有的审美事物,都首先是于人有利的,都要以功利性为前提条件。
这种功利性有时也以‘无害’的方式表现出来。
”[7]《黑白男女》的见功力之处在于能够在左翼传统和纯文学诉求之间求得平衡,这种平衡不是既收获效益又无任何代价的庸俗辩证法幻想,而是以纯文学的笔法全方位透视被单一固定话语体系遮蔽下的底层真实,同时不局限于单纯对人性这一文学母题的切入,而是以饱含深情的方式完成作家情感的投射,与现实保持持续的紧张关系,在不断的现实批判中彰显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再将目光投向《黑白男女》中对女性命运的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