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古诗词三首

合集下载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5.《古诗词三首》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5.《古诗词三首》

改写《秋思》成一个小故事。
起因:(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想象画面:洛阳城的繁华,秋风落叶的情景, 诗人的心境。 经过:(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想象经过:匆匆写信与“临发又开封”时的动作、 心理活动和独白语言。
单元主题:“思乡情”,选编了三首思乡的诗词和三篇散文,
从不同角度表现了游子浓浓的思乡情。
单元学习目标:阅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学习用
具体的景物或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表达方式。
5.
古 诗 词 三 首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pō (湖泊
血泊)
bó (停泊 泊船 漂泊)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抚州人。 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文学家、思想 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行人:(捎信的人) 临发:( 即将出发)
开封:(把封好的信拆开 ) 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好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 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 查看。
诗意; 一年一度的秋风, 又吹到了洛阳城中, 催我写一封家书, 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 捎信人即将出发, 我又拆开了缄上的信封, 赶快再添上几句, 说不尽的心事, 无奈太匆忙。
泊船瓜洲
【宋】 王安石
yì jiàn
京口瓜洲一水间,
zhǐ shù chóng
钟山只隔数 重 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huán
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
【宋】 王安石
小组合作学习
(1)结合插图、注 释每人说每一句诗 的意思。 (2)合作画一幅简 图,标出京口、瓜 洲、钟山的位置。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

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

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吉安县官田中心小学 俞碧露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
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
唐代:韩愈、柳宗元 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
苏辙、王安石、曾巩
5 古诗词三首
泊船瓜洲
——王安石
(停泊)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一水间” “只” “数重山”
离家近
王安石少怀大志,博学多思,随父宦游 各地,目睹了北宋“民劳财匮”,提出 了一个完整的新的思想体系,对后来学 术思想产生较大影响,也为其改革奠定 了基础。
王自22岁考中进士,踏入仕途。 1069-1076年,王安石两度为相。为改变 北宋“积贫积若非”的政治局面,王安 石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挠,发动和 领导了一场社会变革运动。史称“熙宁 新法”。列宁称王为“中国十一世纪的 改革家”。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此处“绿”字诗
人曾想过用“思到、家切
过、入、满”,为 什么诗人最后选
“绿”?
不能还

诗人为了改革大计,为 了国家大事,虽到家门却不 能还,为大家而舍小家的崇 高境界,他从内心深处发出 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强 烈思乡情深深的震撼了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意: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心中涌
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 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 不知如何表达。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诗意:带信的人将要出发的时候,我
却又打开了封好的信。
洛阳城里见秋风。
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以使树叶黄落, 百花凋零,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5、《古诗词三首》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5、《古诗词三首》
新课程 新思想 新理念
精选ppt
2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 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 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 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 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 表达方法。
精选ppt
28
这首词抒写羁旅思乡之情。上 片写奔赴山海关中途夜宿军帐时的 苦闷,下片抒思乡之情。语言和谐 明快,感情表达率直自然,风格缠 绵哀惋,是纳兰性德的代表作。
理解本诗的特色:前两行看是写眼
前景象,但在诗中却饱含深情。所乘之
船就在瓜洲停靠,却不能回金陵去,可
见诗人怀念家乡的感情是十分浓厚的。
精选ppt
13
精选ppt
14
精选ppt
15
张籍,768~830, 字文昌,唐朝人,祖居 苏州,后居和州乌江 (安徽和县乌江镇), 曾任水部员外郎、国子 司业,故世称张水部、 张司业。
精选ppt
3
洛 (luò)(洛阳)
榆 (yú) (榆关)
畔 (pàn)(那畔)
帐(zhàng)(千帐)
精选ppt
4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
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
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
美好、最真挚的情感。《泊船
瓜洲》、《秋思》、《长相思》
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
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
深的思恋和热爱。
就的词人之一。词风清新自然,全无
矫揉造作之痕。其所作《出榆关》被
列为高等学校古文学范文。国学大师
王国维称其"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5.古诗词三首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5.古诗词三首

秋 思
[唐 ]张 籍
洛 阳 城 里 见 秋 风,
欲 作 家 书 意 万 重。
复 恐 匆 匆 说 不 尽,
行 人 临 发 又 开 封。
**诗人简介**
张籍(767—830)唐代诗人。 字文昌,江苏苏州人。贞元十五年 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 郎、国子司业等职,世称“张水部” 或“张司业”。又因其家境穷困, 眼疾严重,孟郊称他为“穷瞎张太 祝”。张籍是韩愈的学生,其诗多 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颇 得白居易推重,与王建齐名,并称 “张王”。有《张司业集》
**创作背景**
这位“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 虽然出生在江西,却与南京有着不 解之缘。他在南京度过青春时代, 在南京三次任知府、两度守孝、两 度辞相后居住,在南京先后生活了 近二十个年头,逝世后又葬在南京 钟山脚下,他的父母兄弟死后也葬 在南京,他在南京留下了许多动人 的事迹和壮丽的诗篇。
泊 船瓜洲
第二组
• 单元主题:“思乡情”,选编了三首 思乡的诗词和三篇散文,从不同角度 表现游子们浓浓的思乡情。
• 单元要求:阅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 的感情;学习用具体的景物或事情表 达思想感情的表达方式。
5 古诗词三首
学习古诗的方法
•通读全诗
方 法 一 方 法 二
•逐字、逐句理解 •读懂全诗的意思 •背诵、默写诗 •理解重点词、不理解词 •说说诗句的意思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产生的巨大反差, 正好说明了诗人人在旅途,却心系家乡。 恋乡之情跃然纸上。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 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 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 计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设计好回家 路线,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 道?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课 古诗词三首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课 古诗词三首
第五课 古诗词三首
巩固
第5课

古诗词三首
三会生字(会读、会认、会写)
遮挡
蓑衣
陶醉 牧童 锄头
明媚 剥皮
背一背
牧童 [唐]
吕岩
草 铺 横 野 六 七 里,
笛 弄 晚 风 三 四 声。
归 来 饱 饭 黄 昏 后, 不 脱 蓑 衣 卧 月 明。
牧童 [唐]
吕岩
草 铺 横 野 六 七 里,
笛 弄 晚 风 三 四 声。
清平乐 ·村居 [宋]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1.这三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这三首诗你最喜欢哪一首,并说出理由。
3.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3)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 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1. 把《牧童》抄一遍,并写出自己 对这首诗的感受。 2. 把三首诗中,自己觉得优美的词 语抄写下来。 3*.写一写自己如果在乡村居住会是 怎么样的感受。
每日作业
1.预习D6
2.读D5 3遍
3.默写《牧童》
4.课后练习第2、3题 5.把牧童改写成一篇300字的短文
归 来 饱 饭 黄 昏 后, 不 脱 蓑 衣 卧 月 明。
舟过安仁 [宋] 杨万里
一 叶 渔 船 两 小 童,
收 篙 停 棹 坐 船 中。
怪 生 无 雨 都 张 伞, 不 是 遮 头 是 使 风。
舟过安仁 [宋] 杨万里
一 叶 渔 船 两 小 童,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古诗词三首》PPT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古诗词三首》PPT
绿字的好处: 1.形象鲜活。 2.春意盎然。 3.读起来仿拥有阵阵春风扑面。
秋思
张籍 张籍(约766年 — 约830 年),字文昌,唐代诗 人,和州乌江(今安徽 和县乌江镇)人。汉族, 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 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 江镇)。张籍为韩门大 弟子。并称“张王乐 府”。代表作有《秋 思》、《节妇吟》、 《野老歌》等。
注释
榆关:山海关 那畔:那边,此处指关外
聒: 声音嘈杂
小组讨论,长相思的诗意。 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出发, 入夜,营帐都点起了灯。 夜已 深,帐篷外风雪交加,阵阵风雪 声搅得人们无法入睡,不禁思念 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 是没有风雪之声。
泊船瓜洲通过 写景 来表达 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思考哪两句表达了作者的思想 之情?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 我还。
作者在哪里?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作者在瓜州, 看到京口, 想到钟山(家乡)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 时照我还。中的绿可以用 “到”、“过”、“入”、 “满”交换吗?为什么?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 我还。中的绿可以用“到”、 “过”、“入”、“满”交换 吗?为什么?
又: 再一次
绿: 吹绿
何时: 什么时候
还: 回家
根据词的意思,翻译 诗句的意思。
间: 间隔;隔开。
只隔: 仅仅隔着。
数重山: 几座山。
又: 再一次
绿: 吹绿
何时: 什么时候
还: 回家
泊船瓜洲诗意: 一二句: 从京口到瓜州仅有一江之 隔,而京口到钟山也只隔 着几座山。
三四句:春风又吹绿了江 南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 能照我回到家乡。
而秋思通过 叙事 来表达 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而长相思是通过 写景 叙事 相融来表达诗人对故乡的思 念

五年级5.古诗三首预习

五年级5.古诗三首预习

五年级5.古诗词三首(第1课时)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运用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了解古诗词大意。

3.感受、体验诗词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

学习任务一、自学我能行:1、我能多读几遍古诗,结合拼音把诗词读正确,读流利,并能完成以下练习。

(1)在正确的读音下画横线。

快乐.(lè yuè)清平乐.(lè yuè)剥.落(bō bāo) 剥.莲蓬(bō bāo) 亡.羊补牢(wáng wú)亡.赖(wáng wú)草铺.(pù pū)铺.开(pù pū)(2)我能正确书写本课字词,而且写得美观漂亮。

牧童蓑衣遮住醉酒媚好锄豆剥开二、理解诗意,我有妙招。

1、我能通过各种方法理解下列词语。

弄:舟过安仁:张伞:使风:2、我能说说两首诗的大意:(提示)什么人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当时周围是怎样的,有趣的是什么?还要注意看插图哟!五、达标检测: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5.古诗词三首(第2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2. 会默写《牧童》《舟过安仁》,学习《清平乐.村居》。

3.通过古诗词的学习,进一步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学习任务一、自我展示1、我能默写《牧童》和《舟过安仁》。

二、理解词意,我有妙招。

1、我能通过各种方法理解下列词语。

亡赖:茅檐:吴音:相媚好:2、我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3、我能说说词的的大意:(提示)什么人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当时周围是怎样的,有趣的是什么?要注意看插图哟!三、挑战自我1.选择喜欢的一首诗或词改写成一篇短文。

2.选取《清平乐·村居》中描写的一个情景,结合课文的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写出来,或者选用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和大家交流。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5 古诗词三首》重点知识及课后练习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5 古诗词三首》重点知识及课后练习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5 古诗词三首》重点知识及课后练习5 古诗词三首一、生字词1、易错字词:剥(bāo)莲蓬2、词语理解:弄:逗弄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棹:船桨怪生:怪不得(“怪生”一词看似平常,作者体味到的趣和童子行为的趣就在其中了)茅檐:茅屋的屋檐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翁媪:老翁、老妇。

亡赖:同“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

二、诗词译文及理解1、《牧童》:译文: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诗句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

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

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当然,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

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

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2、《舟过安仁》译文:一叶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竿,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1:我想问:诗人你那么舍不得离开家,为什么还要离开呢?
生2:诗人他为什么要离开家?
师:相信同学们都有这样的疑问,老师准备了一段资料,相信同学们读过之后就会明白。
资料: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公元1070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宰相,领导变法。变法对富国强兵起到积极的作用,但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守旧派的反对。1074年,王安石无奈辞去宰相职务,任江宁知府。1075年2月,宋神宗再次任用王安石为宰相。官场的复杂,前途的迷茫,使王安石对从政产生了强烈的厌倦感,他两次请求辞去宰相之职,宋神宗都不批准。这年春天,迫于无奈,王安石只好勉强上任。北上京城途经瓜洲时,他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泊船瓜洲》。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1.通过多种方法感知诗词大意。
2.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策略选择(教法、学法)
小组合作学习、自读自悟
四、教学资源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收集、背诵以前学过的他写的古诗。
2.了解唐朝诗人张籍、清朝诗人纳兰性德,阅读他们的作品。
五、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宋代王安石眼中乡愁是那春风又吹绿的江南岸,在唐代李白眼中乡愁是那皎皎的明月,那在唐代张籍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张籍写的《秋思》(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读懂诗意。
师:自由朗读古诗,按照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生:自由读诗。
师:十年哪,那瑟瑟的秋风绞碎了诗人思乡的心,诗人难以回乡,愁肠百转,他纵有千言万语又该如何倾述呢?
生:写家书。
师:可这是一封怎样的家书呀?你能从诗中找出句子吗?
生:欲作家书意万重。(板书:意万重)
师:意万重是什么意思?你能跟它换个词吗?
作:写;欲:想要;意万重:要说的话很多。
是呀,十年了,那是多少个日日夜夜呀?年迈的父母、翘首遥望的妻子、幼小的孩子,家中的一切一切,张籍只能把这深深的思念化在信中,那他会在信中说些什么呢?同学们拿起笔来,把张籍想说的话写下来吧!
师: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这首诗。
生:读诗。
师:读得真不错,声音响亮。还有谁也想来试一试。
生读。
师:真棒!老师听出他读出了古诗特有的节奏。来,咱们全班一齐读《秋思》。
师:这首诗同学们都读得字正腔圆了。要想把一首古诗读得好听,可单单会读还不够,还要理解诗意,让自己也成为诗人。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书中的插图、注释,也可以借助工具书理解这首古诗的意思,然后跟同桌交流交流。
泊船瓜洲:把船停泊在瓜州。
二、初读古诗。
师:请大家把这首古诗读上两遍,读的时候把字音读准,读得字正腔圆。
生:自由读古诗
师:你们读得真投入,哪位同学读给大家听听?
师:这首诗中有六个多音字,你读对了五个,很了不起!“间”在这读第四声,在这是间隔的意思。谁能用这个音组个词?
师:你的积累真丰富,一口气说出了四个词语!我们读古诗,不但要把音读准,还要尽可能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来,你们试试!
师:是呀!和朋友在一起的日子是特别让人难忘的!同学们,诗人现在泊船在瓜洲,还能和家人团团圆圆,尽享天伦之乐吗?
生:不能
师:眼前只见(出示幻灯片)——
生(男):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师:和朋友一起饮酒品诗还能吗?
生:不能
师:眼前只见——
生(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师:一切都已远去,相伴诗人的只有这轮明月,只有这轮明月呀!明月何时照我还,是诗人肺腑的仰天长问,是诗人刚刚离开家就来问明月,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要问诗人的吗?
四、回读,深化情感。
师:是呀,小小的一封家书怎能承载一个游子浓浓的乡愁呢!请读《秋思》
师:信带走了,可带走的仅仅是信吗?那他还带走了什么?
生:带走了作者的心„„此时的张籍会是怎样一种心情呢,请小张籍们用你们的声音表达出来。
师:这是一份刻骨铭心的思念啊!于是一首千古绝唱就在张籍脑中诞生。
五、拓展升华。
生:京口和瓜洲仅一江只隔,而京口到钟山也只隔着数重山。
师:说得很到位!在这两行诗中有三个地名,能在简图上标示出来吗?(师在黑板上画长江简图,并大概标注三个地名的位置)
师:你会从书中找原因,非常会学习!看着这幅简图再说说前两行诗的大意。
师:同学们,在你们看来,诗人离家近还是远?
一部分学生说近,一部分学生说远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清.袁枚
六、总结。
师:同学们家乡的山水总让游子们魂牵梦绕,家乡的亲人更让游子们牵肠挂肚。也许今天你们还不能完全领会,但是孩子们你们终将长大,闯荡天涯,那时候你们一定会懂得这种无法割舍的牵挂。因为家是我们永远的向往。
师:可临行为什么又开封?“开封”是什么意思?“又开封”呢?生:“开封”就是把封好的信拆开。
“又开封”就是把信合上又打开,又合上又打开。。。。。。。诗人把信打开几次?生:一次,两次,三次„„
师:第一次张籍把信打开,为何呀?——生:复恐匆匆说不尽第二次张籍把信打开,为何呀?——生:复恐匆匆说不尽第十次张籍把信打开,为何呀?——生:复恐匆匆说不尽张籍呀张籍你已经看了一遍又一遍,为何呀?——生: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是呀!通过字里行间,我们能体会到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带着这种感受,读读这两行诗诗!
师:后两行的大意是什么?
生: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照着我回到自己的家乡?
四、品读古诗
师:说得很好!请大家看这行(出示幻灯片):春风又绿江南岸,诗句中这个“绿”,能不能把它换成其它字?(吹,拂,碧,到,满)
师:你们说得都有道理。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可谓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可在作者看来又为什么那么近呢?由此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作者他特别想念他的家乡,家乡就在他的心里装着,所以实际距离再远,可在作者看来都很近。
师:你设身处地在为作者想,你体会到了他想家的情,真好!
生:我觉得作者他想家,想亲人
生:研读诗意。
三、再读古诗,品悟诗情。
师:谁能告诉老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1.我读懂了词语的意思。
生:2.我知道这是诗的意思。
师:真厉害,知道这么多。
生:3.我知道了作者是看见秋风刮起就想家了。„„
师:哦,作者想家了。那是什么引起他的思乡情呢?
生:洛阳城里见秋风。(点击课件出示诗句)
师:可是秋风看得见吗?
诗人他身不由己离家而去,只有问明月——生2: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人他被逼无奈离家而去,只能问明月——生3: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人他恋恋不舍离家而去,发自肺腑地问明月——生全体: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有这首诗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诗人对家乡无限的留恋之情!
生2:诗人思念家乡亲人,思念家乡的感情!
生3:诗人是多么想家,舍不得亲人!
师:你来说说近的原因
生1:我通过“一水”知道,那么宽的长江在作者看来仅仅是一道水罢了,所以他离家近,并且他想家。
师:你能抓住重点词来体会,并且体会得很深刻
生2:我还通过“只隔”一词体会到诗人离家近,就是仅仅隔着几座山。
师:那认为远的同学能不能说说理由呢?
生:长江那么宽,山路那么难走,再说古代交通又不便,所以说很远。
学生写话,教师巡视
师:谁先来汇报一下?
生1:我仿佛看到了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一天,诗人和家人一起去郊游,他们是多么幸福!
师:你是一个用心感受生活的孩子!
生2:我仿佛看到了那是一个月光皎洁的晚上,诗人和家人坐在庭院里,一边赏月,一边聊天,生活是多么美好!
师:团团圆圆一家亲,多么温馨的画面!
生3:我仿佛看到了那是雨后初晴的一天,诗人和他的朋友们一起泛舟湖上,饮酒品诗,是多么的惬意!
师:我看同学们都写得差不多了,来,哪个小张籍愿意把你的思念读给大家听。
(师生互动交流,生读完写句再读诗。)
师:把我们所有的话加起来张籍觉得够吗?(不够)
是呀,纵有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诗人的心,这真是——(欲作家书意万重)
领悟: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信写好了,我们来看看张籍寄信的画面。同学们张籍寄信时,他心情如何?你能从诗中找出这个字吗?“恐”是什么意思?他在担心什么?说不尽:说不完。复恐:又担心。
(1)默写《泊船瓜洲》
(2)说说“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
2.总结升华。
思乡是一簇泪,飞溅的泪花会将秋阳下的杜鹃花瓣打落。思乡是一屡愁,会叫人一夜间白发满头。思乡是一抹绿,无论春夏秋冬,它依然保持着生命的原色……同学们,思乡是一种美好的感情,大家课下可以积累有关思乡的古诗词;同学们也可以给远方的亲人写封信,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课题
5故事词三首
总课时
3
使用时间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生:(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遥望着美丽的故乡,遥想着家乡的亲人,诗人他怎能不问——
生:(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诗人就这么想着,望着,一幕幕温馨的画面又出现在眼前,一丝丝甜蜜的回忆又掠过心头,一处处揪心的场景弥漫在胸中。同学们,诗人在家乡会度过哪些难忘的时光,你们能想到吗?请用“我仿佛看到了,那是一个……的日子,诗人在干什么,感受是什么”来写诗人在家乡生活的一处场景。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学生背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