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古诗词三首

合集下载

5、古诗词三首(五年级上册)

5、古诗词三首(五年级上册)
睡梦被无情地打断,思乡之 情油然而生,睡意全无。
山一程,水一 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
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故乡温暖、宁静,没有寒 风朔雪之声
山一程,水一 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
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春风又吹绿了 长江两岸。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明月何时才能照着 我回到故乡?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体过程和具体内容, 只撷取家书就要发出 时的这个细节,正显 出他对这封“意万重” 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 的深切思念──千言万 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山一程,水一 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泊船瓜洲
从京口到瓜洲仅仅 是一江之隔。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而从京口到南京也只 是隔着几座山而已。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谓是山高 水长,路途遥远。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产生的巨大反差, 正好说明了诗人人在途中,却心系家乡。
青草待到秋冬会枯黄,但来年春风 一吹就又能一片碧绿生机盎然。而 我,什么时候能再回到故乡呢?

五年级古诗词三首的简单介绍

五年级古诗词三首的简单介绍

五年级古诗词三首的简单介绍今天给各位分享五年级古诗词三首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现在开始吧!五上部编21古诗词三首五上部编21古诗词三首1.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近义词1.《山居秋暝》: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为什么下笔说是“空山”?大概诗人来到山林,远离了嘈杂烦扰的市朝,山居给他的突出印象就是非常寂静;当然,山中林木茂盛,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2.《枫桥夜泊》: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什么?诗人看到了渔船上忽隐忽现的灯火,西天的上弦月渐渐落下去了,天色变得漆黑;听到了远远近近有几只乌鸦惊叫起来,寒山寺的钟声;感觉到气温更低了,霜飞满天,寒气袭人……3.《长相思》:你从“身向榆关那畔行”读懂了什么?点明了行旅的方向。

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我们想到词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况。

“那畔”一词颇含疏远的感情色彩,表现了词人这次奉命出行“榆关”是无可奈何的。

4.为什么羁旅劳顿之后深夜不寐呢?作者由描写白天的人声鼎沸、骏马嘶鸣转入对“夜深千帐灯”的静态描写。

这里借描述周围的情况而写心情,实际是表达纳兰对故乡的深深依恋和怀念。

5.从“聒碎乡心梦不成”能感受到什么?“聒碎乡心梦不成”与上阙“夜深千帐灯”相呼应,直接回答了深夜不寐的原因。

结句的“聒”字用得很灵脱,写出了风狂雪骤的气势,表现了词人对狂风暴雪极为厌恶的情感。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心乡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词意: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

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2.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有哪些1、《泊船瓜洲》[ 宋 ] 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释义: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钟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

五年级语文上册《05古诗词三首》

五年级语文上册《05古诗词三首》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 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 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做----长相思。
有人认为“夜深千帐灯”与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境 界接近,你认为呢?请简要分析。 • 二者都显出恢宏壮阔的气势,壮 阔中透露出苍凉与孤寂之感。 • 前者侧重写相思之愁苦,此情深 挚婉丽;较“大漠、长河”一句 的雄浑壮阔的景象和充满张力的 内涵,则相对纤细、单薄。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词中“相思枫叶丹”与杜牧《山行》“停车坐爱 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都写了枫叶,两者 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作简要分析。
菩萨蛮 纳兰性德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 春归归不得,两桨松花隔。 旧事逐寒潮,啼鹃恨未消。
古诗小擂台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第一句说秋天来到了洛阳城, 平平叙事,不事渲染。第二 句中的“欲作家书”, 一下 子使我们感到了平淡的秋风 中所蕴涵的游子情怀。这平 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 给予读者多么丰富的想象啊!
古诗小擂台
复恐匆匆说不尽 ,
行人临发又开封 。
“复恐”二字,对诗人的 心理刻画入微。而这种并不确 切的“恐”,促使诗人不假思 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 正显出他对这封“说明书万重” 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 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 句!


[唐]张 籍(jí )
洛 阳 城 里 见 秋 风 ,jiàn
欲 作 家 书 意 万 重 。zhònɡ 复 恐 匆 匆 说 不 尽 , 行 人 临 发 又 开 封 。
【注释】

五年级语文上册5.《古诗词三首》课件

五年级语文上册5.《古诗词三首》课件



[唐 ]张 籍
洛 阳 城 里 见 秋 风 ,
欲 作 家 书 意 万 重 。 复 恐 匆 匆 说 不 尽 , 行 人 临 发 又 开 封 。
**诗人简介**
张籍(767—830)唐诗人。字 文昌,江苏苏州人。贞元十五年进 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 国子司业等职,帮世称“张水部” 或“张司业”。又因其家境穷困, 眼疾严重帮孟郊称他为“穷瞎张太 祝”。张籍是韩愈的学生,其诗多 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颇 得白居易推重,与王建齐名,并称 “张王”。有《张司业集》
交流与讨论
1.这首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景。 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 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 2.诗人想干什么?他的家乡在哪儿? 请你在教室的地图上找找诗人家乡的 具体位置。 3.面对明月,你还能想起哪些思乡诗?
返回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1、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 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2、作者的“心”又在哪儿? 你从哪儿读出来的?
作者心系故园,如果身在故园, 你们眼前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 情景呢?
一幅恬静安闲的村居图。 —故乡就是老母手中那一针针纳入寒衣的线啊! —故乡就是妻子那一双含情脉脉的眼睛啊! —一个多么宁静、多么美好的团圆之夜啊! —故园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其乐融融的生活。


[唐]张 籍(jí )
洛 阳 城 里 见 秋 风 ,jiàn
欲 作 家 书 意 万 重 。 复 恐 匆 匆 说 不 尽 , 行 人 临 发 又 开 封 。
长相思
[清]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 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 不成,故园无此声。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在作业布置方面,教师应注重作业的趣味性、实践性和层次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适当调整作业难度,使作业成为学生展示自我、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此外,教师还应关注作业的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3.鼓励拓展:鼓励学生在课后主动阅读古诗词,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丰富情感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内容的详细、生动、有趣。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词,提高语文素养。
五、作业布置
1.诗词积累:要求学生课后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背诵,并在下节课进行分享,以增强学生的诗词积累和表达能力。
5.创作实践,内化知识:鼓励学生将所学古诗词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通过仿写、创作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内化所学知识。
6.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7.多元评价,促进发展: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8.拓展延伸,提升素养:结合课堂教学内容,适当拓展相关知识,如诗人的生平事迹、诗词背景等,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设想。同时,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词,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2.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自主阅读、理解古诗词,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重视朗读,感受韵律美: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词的韵律美,提高学生的语感。

(赛课课件)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共32张PPT)

(赛课课件)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共32张PPT)

长相思
走进作者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 词人。本名成德,为避太子讳改 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 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五年进士, 授乾清门侍卫。文学成就:以词 为最。共存词三百四十二首,时 人誉为“清代第一词人”。主要 作品:《纳兰词》《通志堂集》。
诗句赏析
长相思
纳兰性德 [清]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注释】 1.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2.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3.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大。 4.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风一更、 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 5.聒:声音嘈杂,使人厌烦。 6.故园:故乡 7.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15、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他内心缺 少什么 。。2021年5月 2021/5/112021/5/112021/5/115/11/2021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021/5/112021/5/11May 11, 2021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2021/5/112021/5/112021/5/112021/5/11

9、 人的价值,在招收诱惑的一瞬间被决定 。2021/5/112021/5/11T uesday, May 11, 2021

10、低头要有勇气,抬头要有低气。2021/5/112021/5/112021/5/115/11/2021 1:12:28 PM

11、人总是珍惜为得到。2021/5/112021/5/112021/5/11May- 2111-M ay-21

5.古诗词三首素材

5.古诗词三首素材

5.古诗词三首舟过安仁【宋】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编辑本段]注释安仁:县名。

在湖南省东南部,宋时设县。

收篙停棹:篙和棹都是划船的工具怪生:怪不得(‚怪生‛除了有‚怪不得‛的意思,还包含着诗人了解原因后的恍然,也包含着理解了两个童子撑伞行为而由此产生的好笑有趣的心理。

‚怪生‛一词看似平常,作者体味到的趣和童子行为的趣就在其中了。

)使:使用,利用[编辑本段]释文两个儿童坐在一只如扁舟般的小船上,奇怪的是他们在船上却不用篙和棹。

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诗人杨万里是我国古代的诗人。

一天,他乘着船往安仁的方向行驶,那时候,天空被白白的雾笼罩着,远看像堵白墙;近看,大地被披上了一层薄纱。

这种白雾不是一片片的,而是整个的,天地连着,什么都看不清,什么都是白茫茫的,两旁的芦苇是深绿色的,偶尔有一两只翠鸟飞到了芦苇上头,叽叽喳喳的叫着,它在微风中翩翩起舞,姿态优美。

岸上,草叶碧绿,带着一颗颗露珠。

杨万里看见了另一艘船在行驶,船上悠悠自在地坐着两个六七岁的小男孩,那两个小孩穿着鲜艳的衣服,他们没有划船,而是无忧无虑的坐在那里,脸上总是嘻嘻哈哈的,只见他们拿出了一把雨伞,诗人看见了,很奇怪:天上也没下雨为什么要打伞?他看着看着,噢!原来是那两个小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的,怪不得不下雨还打伞呢!诗人对这两个小孩充满了童真和稚气的行为感到羡慕,因此,他当时作了一首诗: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编辑本段]简介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儿童才有的奇思妙想,童言无忌.[编辑本段]赏析词句解析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

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

5.古诗词三首_舟过安仁

5.古诗词三首_舟过安仁

形近字 渔 (y ú) —— 鱼( y ú) 篙(gāo) ——搞(gǎo) 棹(zhào)——掉(diào) 遮(zhē) ——蔗(zhè)
多音字 都 ①dōu 都是,都好 ②dū 都市,首都
字音、字形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句意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一叶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 他们收起了撑船的竹竿,停下了船桨,坐 在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 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 风让船前进。
• • • •
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南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
• • • •
小池 宋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 早有蜻蜓立上头。
• • • • • •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张、使风”表现出两个孩子 的 天真、可爱、聪明 。
《舟过安仁》是 代诗人 的 作品。诗中,前两句话描写的是作 者的 ,后两句描写的是作者 的 。我们还学过他写 的 。
《舟过安仁》是宋代诗人 杨万 里 的作品。诗中,前两句话描写 的是作者的 所见 ,后两句描写的 是作者的 所悟 。我们还学过他写 的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 池》《宿新市徐公店 》.
• • •


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天高云淡。一对小孩,坐在 一叶小舟上。他们俩在互相争辩着今天要去干什么。你一 言,我一语,十分激烈。 船行了好久,他们累了,就停了下来。可船并不能一 直停在河上呀。怎么能不用竹篙和船浆,让船前进呢?他 们冥思苦想,绞尽脑汁,可怎么也想不出来好办法。 突然,其中一个小机灵鬼尖叫起来:“啊,我想到办 法啦!”“快快快,快告诉我呀!”那个小机灵鬼指了指 船舱中的伞。另一个脑袋瓜也好使,马上就明白了。他们 打开伞,对着船前进的方向撑去。 这时,一旁满心愉快闲游的杨万里,看到了他们的行 为十分不解,便招呼那两个小孩童,问清了原因。“哈哈 哈…”他不禁为这小哥俩的行为笑了起来。他大笔一挥, 提笔就写。 “多么可爱、多么聪明的孩子啊!”注视许久,他又 满心愉快地闲游去了。而这首表达了杨万里喜爱儿童的诗 则流传了千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
5 古诗词三首
教材分析: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出示地图,标明“瓜洲”“京口”的大略位置.)
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
a.“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瓜洲.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长江北岸. 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 .
b.而“京口”不仅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之地. 许多诗人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的诗句: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
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if- 件展示诗句.)还有一首广为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诗题,读题.
3.过渡:为什么人们喜欢这首诗呢?先去读一读吧. 二.整体感
知. 直奔重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 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 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指名交流.(我觉得诗写得很关,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5.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句呢?
三.赏析诗句. 感悟诗境
1.刚刚同学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诗,(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
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 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 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那就用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 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 种
“绿”色呢?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9.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1・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一一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近处()的小草()的柳树,远处()的树林()高山.(学生口述)
11.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明显地感受到春天到了.
12.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它仅仅是告诉你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
13.指名答.(感受到春天里的“绿”有着层次关,远近各不相同;“绿”还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14 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5.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 引导阅读“资料袋” ,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6.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17.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修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
18.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 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四.品评诗句. 升华情感
1.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
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
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儿?引导从课题“ 泊船瓜洲”和诗句“ 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3.你能在地图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吗?先好好读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明.(老师点击课件,显示“钟山”的位置.)
简介: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
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
5.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6.引导学生从“一水间”“ 只隔数重山”“ 又”“ 何时照我还”这些词句理解.(指名答.)
7.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五回归整
体. 深化体验
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
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 让我们一起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练习背诵.
3.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立志于国家改革. 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经瓜洲时所写. 短短28 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故乡的一寸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担忧. 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更让我们惊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绿”字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
第二课时
一.乐调情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听! 来自远离家乡游子们的声声呐喊. 故乡的云总是那样的白,故乡的人总是无比的亲! 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呢?
二.读入情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注意读准“意万重”“聒” .)
3.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指名答.)
4.这相同的两个“ 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
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5.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说.(指数名答.)
二.品悟情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默读,画出来.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
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
7.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 小组内交流.
8.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
9.这一次又一次的封信、拆信、封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
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
挂念.
1 ♦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齐读.)
11.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 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注重体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
不成,故园无此声”.
三.议深情
1.学生任选一首配乐背诵.
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指名答.)
3.总结: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 我们不可能到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得到! 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 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感人的诗词吧.
四.记生字
1. 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 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指名答.)
3.指导书写: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写得左窄右宽.
4.学生练写.
板书设计
1
泊船瓜洲
京口
瓜洲
2.
秋思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3.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
教学反思:
诗意语文致力于一种文化场的建构,将课堂视为一张文化的网、一扇文化的窗、一口文化的井。

本案的设计,字里行间莫不渗透和洋溢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和风韵。

乡关、乡愁、乡思、乡情,这一亘古弥新的文化主题、文化意象,成了本案设计的逻辑原点,并内在地做为主线贯穿全程。

体悟“见”之萧瑟、想象“意”之万重、品味“开” 之内涵,可
谓深得诗词学习之三味。

诗意语文将诗词学习提炼为“举像”“造境” “悟情”这三大招数,由三招方能证得诗之三味。

其实,这三招并非在时间逻辑序列上展开的三个环节,而是在空间逻辑序列上呈现的三个侧面。

即:在举像的同时造境、在举像的同时悟情,举像、造境、悟情实乃一招之三面。

这一招,用朱光潜先生的话说,即为一个“见”字。

本案的设计,正是在“见”招上用足了功夫、做足了文章。

看“秋风”之像、入萧瑟之境、移思乡之情,此一例也;忆“故园”之像、造温馨之境、悟心碎之情,此二例也;举“开封”之像,见“匆匆”之境、融游子之情,此三例也。

这样的例证,在本案中可谓俯拾皆是。

在“举像” “造境”的同时,本案总是高度自觉的将“移情”“悟情”“激情” “化情”融入其中。

说到底,文化之要义还在把握人之常情。

人之常情,才是亘古弥新、千秋不移的文化之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