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邦小说·汤面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考点突破:鉴赏人物描写手法

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考点突破:鉴赏人物描写手法

文学类阅读:鉴赏人物描写手法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逝川迟子建大约是每年的九月底或者十月初吧,一种被当地人称为“泪鱼”的鱼就从逝川上游哭着下来了。

泪鱼是逝川独有的一种鱼。

每年只在第一场雪降临之后才出现,它们到来时整条逝川便发出呜呜呜的声音。

如果不想听这悲凉之声,那么只有打捞泪鱼了。

在阿甲渔村有一种传说,泪鱼下来的时候,如果哪户没有捕到它,一无所获,那么这家的主人就会遭灾。

渔妇们把丈夫捕到的泪鱼放到硕大的木盆中,安慰它们,一遍遍祈祷般地说着:“好了,别哭了;好了,别哭了……”泪鱼果然就不哭了,它们在岸上的木盆中游来游去,心安理得了。

次日凌晨时人们再将它们放回逝川,它们再次入水时便不再发出呜呜呜的声音了。

当晚秋的风在林间放肆地撕扯失去水分的树叶时,敏感的老渔妇吉喜就把捕捞泪鱼的工具准备好了。

吉喜七十八岁了,干瘦而驼背,喜欢吃风干的浆果和蘑菇,常常自言自语。

雪是从凌晨五时悄然来临的,窗棂发出刮鱼鳞一样的嚓嚓的响声。

不用说,雪花来了,泪鱼也就要从逝川经过了。

吉喜的木屋就面对着逝川。

吉喜醒来是被敲门声惊醒的,来人是胡会的孙子胡刀。

“吉喜大妈,这可怎么好,这小东西真不会挑日子,爱莲说感觉身体不对了,挺不过今天了,唉,泪鱼也要来了,这可怎么好,多么不是时候……”男人第一次当爸爸时都是这么慌乱不堪的。

吉喜喜欢这种慌乱的神态。

吉喜戴上银灰色的头巾便出门了。

一百多幢房屋的阿甲渔村在雪中显得规模更加小了。

房屋在雪中就像一颗颗被糖腌制的蜜枣一样。

吉喜望了望逝川,似乎能感觉到泪鱼到来前河水那微妙的震颤了。

她想起了胡刀的祖父胡会,这个可怜的老渔民在七十岁那年成了黑熊的牺牲品。

年轻时的胡会能骑善射,围剿龟鱼最有经验。

那时的吉喜有个天真的想法,认定百里挑一的她会成为胡会的妻子,然而胡会却娶了毫无姿色和持家能力的彩珠。

胡会曾在某一年捕泪鱼的时候告诉吉喜没有娶她的原因:“你太能了,你什么都会,你能挑起门户过日子,男人在你的屋檐下会慢慢丧失生活能力的,你能过了头。

2024学年成都市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检测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学年成都市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检测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学年成都市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检测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024.12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I(共5小题,19分)材料一:就文化而言,最有价值的往往是正在生成和正在消逝的部分。

对处于第三次文化裂变【注】中的乡村社会而言,正在生成的便是信息化、全球化及其所带来的种种新的文化观念、生产生活方式和美丽乡村。

而正在消逝的则是乡村社会数千年建构起来的宗族伦理、文化规则、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甚至其存在的空间——传统村庄。

作家们敏感地意识到作为传统乡村社会实体的一些“村庄”,正在成为逐渐远去的文化背影。

这与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和城镇化建设密切相关。

由此,作为亲密关系存在空间和宗族伦理文化生成地的村庄正在解体。

正是由于村庄成为一种正在消逝的文化,新乡村叙事才集中爆发出了从未有过的书写“村庄”的热潮,如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阿来的机村、贾平凹的清风街、孙惠芬的上塘村、梁鸿的梁庄等。

作家们尽管风格各异,但却不约而同地开始与自己心中的“村庄”做最后的告别,有的甚至直接将作品命名为《即将消失的村庄》(赵本夫)、《最后的村庄》(曹乃谦)。

这批书写村庄的作品,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留住村庄的情怀,并由此生发出文化“乡愁”主题,为正在消逝的村庄唱出深沉的挽歌。

这曲多声部的挽歌,唱出的是具有深远历史回音的“乡愁”主题。

这个时期的乡愁,既不同于鲁迅所说的“侨寓文学的作者”们“隐现着”的“乡愁”,也不同于余光中远离故土的“乡愁”。

鲁迅所说的那些“侨寓”北京的作家们对故土的“胸臆”,只是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对故土的怀恋和想象,诸如“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事实上,也应包括沈从文之于湘西。

而其时的贵州、榆关、湘西都还是完好无损地存在着、延续着的乡村社会,他们“愁”的只是自己主观上的怀恋、想象和与他们生活的城市之间的文化反差。

所以说,那时的乡土文学与其说是在写乡土,不如说是在写作家自己的“胸臆”。

名家专栏│聆听刘庆邦烟的往事

名家专栏│聆听刘庆邦烟的往事

名家专栏│聆听刘庆邦烟的往事特邀专栏作家 / 刘庆邦图源 / 堆糖 * 主播:魏小裴20世纪70年代,我在河南新密煤矿当煤矿工人时,每年都有20天的探亲假。

只要回家探亲,有两样东西是必带的,一是烟卷儿,二是糖块儿。

烟卷儿是敬给爷爷、叔辈们抽,糖块是发给孩子们吃。

那时我们村在外边工作的人很少,我一回家,村里几乎所有的男人都愿意到我家跟我说话。

他们听我讲讲外面的事情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不必讳言,他们为的是能抽到烟卷儿,改善一下抽烟的生活。

我们村的成年男子差不多都抽烟,但谁都抽不起烟圈儿。

他们把烟卷儿说成是洋烟,说洋烟,好家伙,那可不是有嘴就能抽到的。

平日里,他们用烟袋锅子抽旱烟,或把揉碎的烟叶末撒在纸片上,卷成“一头拧”,安在嘴上抽。

我回家探亲,等于给他们提供了一个为数不多的抽洋烟的机会,或许他们都不愿错过这个机会。

为了省钱,我自己不怎么抽烟,但我回家必须带足够的烟。

我乐意带烟给乡亲们抽。

他们来我家抽烟,是看得起我,跟我不外气。

我是拿工资的人,买几条烟我还是舍得的。

我的小小的虚荣心让我变得有些大方,我手拿烟盒,一遍又一遍给他们敬烟。

我家的堂屋里老是烟雾腾腾,烟头子一会就扔满一地。

我父亲也抽烟,而且烟瘾很大。

然而在我九岁时,父亲就去世了,父亲没抽过儿子买的一支烟。

我给乡亲们买烟,权当他们代我父亲抽吧!有一个梦,我不知道重复多少遍。

梦到我回家探亲,刚走到村头,就遇见了一个爷爷或一个叔叔。

我的第一反应,就是马上给人家掏烟。

我掏遍全身的口袋,竟没有掏出烟来。

坏了,我忘记带烟了。

我顿觉自己非常无礼,也非常难堪,有些无地自容的意思。

我同时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吃惊,以致惊出了一身汗。

好在吃惊之后我就醒过来了,知道自己并没有做错事。

这个梦让我明白,回家带烟的事是上了梦境的,可见我对此事多么重视。

这个梦也一再提醒我,回老家千万别忘了带烟。

那时回家探亲,不能在家里闲着,还要下地和社员们一块儿干活儿。

下地干活儿时,我也要带上烟,趁工间休息把烟掏给大伙抽。

刘庆邦:送你一片皎洁的月光

刘庆邦:送你一片皎洁的月光

刘庆邦:送你一片皎洁的月光
陈蕾
【期刊名称】《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
【年(卷),期】2015(000)006
【摘要】刘庆邦,著名作家。

1951年12月生于河南沈丘农村。

当过农民、矿工和记者。

著有长篇小说(《断层》《远方诗意》《平原上的歌谣》《高高的河堤》等,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走窑汉》《梅妞放羊》《遍地白花》《响器》等。

短篇小说《鞋》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

中篇小说《神木》获第二届老舍文学奖。

根据其小说《神木》改编的电影《盲井》获第53届柏林电影艺术节银熊奖。

【总页数】4页(P8-11)
【作者】陈蕾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刘庆邦小说的文体个性--以《遍地月光》为例 [J], 路通
2.探讨人类平等播洒和谐思想——评当代作家刘庆邦的长篇新作《遍地月光》 [J], 李树友
3.“声音”里的世界--评刘庆邦长篇小说《女工绘》 [J], 吴义勤
4."声音"里的世界
——评刘庆邦长篇小说《女工绘》 [J], 吴义勤
5.新世纪乡土小说中的乡土文化批判--以刘庆邦《黄泥地》为例 [J], 姬亚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刘庆邦:送你一片皎洁的月光

刘庆邦:送你一片皎洁的月光

把 儿一 把儿 ,放在篓 子里储 藏起来 。我 父亲
这 时旁边 有一个卖 包 头大 白菜 的大 叔似乎
1 9 6 0年去世后 ,家里 没有 人再 吸烟 。烟又 不能 看 出 了我 的焦急 ,对我 说 :你得 吆 喝 ,不会 吆
当饭 吃 ,母 亲 种 烟 ,看 取 的是 它 的经济 价 值 , 喝可不 中 。说 着 ,给我做 示 范似 的大 声 吆喝 : 目的就是 为了卖 钱。 卖 白菜 了 , 瓷 丁丁的大 白菜 , 往地上一砸一个坑 , 我说 :我不会卖 。 买一棵顶两棵 !
型 :
集上总是很热闹, 我喜欢赶集。 但
邦 :我以前赶集 ,都是看别人卖东西 ,自己 :从来没卖过东西 , 也没有想到过有朝一 :日我也会到集上卖东西。用母亲做饭时 :穿的水裙,兜着六把烟叶儿 ,来到离我
一 J
卖烟叶儿 一
们 村三 里之 外 的集上 ,我有 些羞 怯 ,还 有 些莫 名 的紧张 。我找 到街边 地摊 儿之 间 的一 个夹 缝 ,把 水裙 铺 在地上 ,把 烟
叶儿露 出来 。街 上人来 人往 ,熙 熙攘攘 ,我不
平E t 里 ,我需 要买一 张 白纸钉 作业本 ,或 敢 看人 ,退 后一 点站着 ,只低头 看着放 在脚前 买 别 的学 习用 品 ,母 亲 都是 拿 鸡蛋 换 钱 给我 。 地 上 的烟叶儿 。我家 的烟叶儿 当然很 好 ,焦 黄
了 眼界 ,开 阔 了胸 襟 ,看 到 了差 别 。 比如 说 , 护 公平正 义为 己任 ,可 不法小 窑主请 记者 喝了 我 当矿 工 时 ,看 到 的是 井 口那 么 大 的一块 天 。 一 顿酒 , 许给记者几千块钱 , 就把记者 给收买 了 , 当了记者 ,我 跑遍 大江南 北 ,长 城 内外 ,看世 记者很快就站到 了作恶多端 的小 窑主的立场上 , 界就稍稍站得 高一 些 ,就改变 了 自己的世界观 。 答 应为小窑主评功摆好 。这是没有信仰 的结果 。 还有 ,多年 的新 闻工作实 践 ,让 我懂得 写新 闻 一 个 人 ,天 不 怕 ,地 不 怕 ,神不 怕 ,鬼 不 怕 ,

一碗汤面读后感

一碗汤面读后感

一碗汤面读后感《一碗汤面》是一本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普通人的故事,却引发了我深深的共鸣。

故事中,主人公的生活平淡又单一,每天都重复着相同的动作,但在那一碗寻常的汤面中,他似乎找到了生活的意义。

这让我不禁思考起来,生活的真正意义究竟是什么?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都市白领,过着单调乏味的生活。

他每天早起,穿着一身笔挺的西装,坐地铁去上班。

不管是上班还是下班,都只顾着眼前该做的事情,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周围的人和事。

他不喜欢迟到和加班,更不喜欢和同事交流。

对他来说,工作就是工作,生活就是生活。

他习惯了这样的状态,对生活缺乏激情和期待。

然而,一天,他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尝到了一碗又一碗的汤面。

这碗汤面的味道十分醇厚,让他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之中。

尽管面前的食材是寻常的,但主人公对时间和空间产生了一种奇特的错觉。

他仿佛回到了童年时代,和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家常的晚餐,弥漫着温暖和关爱的氛围。

这使得他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思考起生活的真正意义。

生活中的每一天,我们总是忙碌于琐事之中,却忽略了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情。

我们常常疏远了亲人和朋友,与社交媒体为伴。

主人公在那碗汤面中找到了生活的真正意义,那即是关爱、情感和陪伴。

我们不应只关注于自己的利益和欲望,而是要关注他人的需要和关怀。

与家人、朋友和周围的人建立真诚的联系,关注他们的生活,表达关心和爱意。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体会到生活的真正美好。

另外,小说也让我思考了时间的价值。

时间是一种无形的财富,我们常常浪费在琐事和无意义的事情上。

主人公通过那碗汤面的体验,深刻地认识到时间的珍贵。

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分每一秒,不要被琐事牵绊,将时间用于有意义的事情上。

可以是和家人一起共进晚餐,与朋友聚会,或者是挑战自己的爱好和兴趣。

我们要明白,时间的流逝不会等待任何人,我们应该主动去追寻自己想要的生活,过上充实而有意义的每一天。

通过阅读《一碗汤面》,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它带给了我对生活的反思和启示,提醒我关注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但却重要至极的瞬间。

高考专题复习:小说专题训练徐则臣《北上》

高考专题复习:小说专题训练徐则臣《北上》

小说专题训练----徐则臣《北上》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上(节选)徐则臣星池和媳妇跟着司仪的口号,跪在大红蒲团上给秉义和秉义老婆磕过三个头,小两口举起盖碗茶敬献父母,以谢养育之恩。

这是个形式主义,要在别家的父母,湿湿嘴给个意思就行了,秉义两口子不,满满一大茶碗,一口气全喝下去了。

围观群众可能没见过这么实在的公婆,哗一下爆笑开来。

秉义老婆突然眼泪下来了,哆嗦着嘴唇说:“孩子端的茶,我得喝完。

”秉义掏出一块小手帕,递给老婆,顺便在她手上按了一下。

她点点头,用小手帕擦眼泪。

这手帕本来是个摆设,放在新衣服里做样子的。

门外冒出一句:“这眼泪要新媳妇亲自擦。

”大家就跟着起哄。

星池媳妇闻声真就站起来了,走上前两步给婆婆重擦了一遍。

众人鼓掌叫好。

秉义老婆倒不自在了,一手握着儿媳妇的手直感谢,一手往兜里找红包,提前就给塞儿媳妇手里了。

“嗨嗨嗨,我说阿姨,”司仪说,“您再好的婆婆也不能抢戏啊。

离下个程序还有两公里,我这发令枪还没响呢。

众人又大笑。

秉义老婆说:“一样一样,早晚都要给。

孩子,拿着。

”儿媳妇大方地接住,谢过婆婆,退回到蒲团后又跪下来。

“这事弄得,”司仪做出无辜的表情,“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接下来我都不知道怎么主持了!”他走到秉义跟前,说,“只能委屈大叔唱独角戏了。

您怀里有什么宝贝,能不能给咱们亲朋好友开开眼?”秉义站起来,解开唐装上面的三个盘扣,真就从怀里摸出来一个红绸子包裹。

秉义打开红绸,里面还有一层黄绸子。

门外的看客齐刷刷踮起了脚。

秉义又打开黄绸子,一个貌似黄花梨木做的圆形盒子。

继续打开木头盒,一个黄铜做的圆盘。

秉义端着圆盒倾斜着朝向大家。

“啊?罗盘!”跑船的人对这个东西不陌生,但如此隆重地层层裹藏,又以如此漂亮的材质与造型呈现,他们还是头一回见。

“对,罗盘。

”秉义说,“我爷爷娶我奶奶时,我爷爷他爹把这个罗盘给了我爷爷。

我爹娶我妈时,我爷爷把这罗盘给了我爹。

我和星池妈成亲那天,我爹喝了两大碗酒,抹着眼泪把它传给了我。

2024届高考小说专题训练:历史小说(含解析)

2024届高考小说专题训练:历史小说(含解析)

小说专题训练------历史小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石清虚汪曾祺邢云飞,爱石头。

书桌上,条几上,书架上,柜橱里,多宝格里,到处都是石头。

这些石头有的是他不惜重价买来的,有的是他登山涉水满世界寻觅来的。

每天早晚,他把这些石头挨着个儿看一遍。

有时对着一块石头能端详半天。

一天,在河里打鱼,觉得有什么东西挂了网,挺沉,他脱了衣服,一个猛子扎下去,一摸,是块石头。

抱上来一看,石头不小,直径够一尺,高三尺有余。

四面玲珑,峰峦叠秀。

高兴极了。

带回家了,配了一个紫檀木的座,供在客厅的案上。

一天,天要下雨,邢云飞发现:这块石头出云。

石头有很多小窟窿,每个窟窿里都有云,白白的,像一团一团的新棉花,袅袅飞动,忽淡忽浓。

他左看右看,看呆了。

以后,每到天要下雨,都是这样。

这块石头是个稀世之宝!这就传开了。

很多人都来看这块石头。

一到阴天,来看的人更多。

邢云飞怕惹事,就把石头移到室内,只留一个檀木座在客厅案上。

再有人来要看,就说石头丢了。

一天,有一个老叟敲门,说想看看那块石头。

邢云飞说:“石头已经丢失很久了。

”老叟说:“不是在您的客厅里供着吗”——“您不信不信就请到客厅看。

”——“好,请!”一跨进客厅,邢云飞愣了:石头果然好好地嵌在檀木座里。

咦!老叟抚摸着石头,说:“这是我家的旧物,丢失了很久了,现在还在这里啊。

既然叫我看见了,就请赐还给我。

”邢云飞哪肯呀:“这是我家传了几代的东西,怎么会是你的!”——“是我的。

”——“我的!”两个争了半天。

老叟笑道:“既是你家的,有什么验证”邢云飞答不上来。

老叟说:“你说不上来,我可知道。

这石头前后共有九十二个窟窿,最大的窟窿里有五个字‘清虚石天供’。

”邢云飞仔细一看,大窟窿里果然有五个字,才小米粒大,使劲看,才能辨出笔画。

又数数窟窿,不多不少,九十二。

邢云飞没有话说,但就是不给。

老叟说:“是谁家的东西,应该归谁,怎么能由得你呢”说完一拱手,走了。

邢云飞送到门外,回来,石头没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汤面(短篇小说)(金台悦览) 刘庆邦 《 人民日报 》( 2013年10月30日 24 版) 今天本版发表的《清汤面》是作家刘庆邦最新原创短篇小说。 刘庆邦1951年生于河南省沈丘县。现为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主席,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 作者除著有多部中长篇小说外,一直坚持短篇小说写作。他当过煤矿工人,作品多在矿区的地理、文化空间里,以平民视角和悲悯之心,秉承现实主义原则,笔下一个个小人物呈现出复杂命运和多样人性。

这篇小说以向秀玉、喜莲和杨旗等人物围绕一碗清汤面构成一个完整、柔美的故事,其对心理、细节的入微描写及细腻、朴实的叙事语言,让人看到生命在承受苦难过程中依然会欢乐地生长和开放。

在此,我们期待作家们为这个时代写出更多好的短篇小说。 ——编者

原煤从井下提到装煤楼上,需要先过一遍用钢丝网做成的震动筛。一踏上震动筛,碎煤和块煤相混的原煤仿佛兴奋不已,呈现的是跳跃的状态。震动之后,碎煤漏下去了,筛子上留下的都是块煤。这是选煤的第一道工序,叫筛选。选煤的第二道工序是手选。人手长在人身上,手选当然需要人工。进行手选的都是一些女工,临时工,她们分站在不停运行的皮带运输机两侧,负责把混杂在煤块里的个别矸石拣出来。矸石黑头黑脸,表面像煤,实质不是煤,是石头。一块矸石坏一车煤,只有把矸石拣出来,才能保证煤质的纯净。 向秀玉就是一位在装煤楼拣矸石的女工。她头上包着方巾,嘴上戴着天蓝色的口罩,脸上只露出一双眼睛。向秀玉的目光是锐利的,对矸石零容忍,伪装再好的矸石都别想逃过她的目光。对拣矸石这个活儿,她早就有了心得。煤是亮的,晶面闪耀着熠熠的微光。矸石是乌涂的黑灰色,暗淡无光。块状的物质从面前的皮带上流过,她目光一扫,就把隐藏在煤块中的矸石捕捉到了。煤是轻的,矸石是重的,哪怕向秀玉闭上眼睛,只用手稍一衡量,就可以分清哪是煤,哪是矸石。有了心得还不够,向秀玉还做到了全神贯注,眼疾手快。心无二用,眼无二用,手无二用,倘若稍一走神儿,矸石就有可能从眼前溜走。上班期间,向秀玉心在眼上,眼在手上,心到眼到,眼到手到,称得上是一个敬业的、称职的拣矸工。

向秀玉上的是白天班,早上8点上班,到下午4点才能下班。皮带连续运转,她中午怎么吃饭呢?向秀玉对拣矸石在意,对吃饭不是很在意,有空就吃一口,没空就不吃。上班时她会用饭盒带半盒剩饭,或带一个馒头,趁皮带有时空转,她就抓空子吃一点。她手上沾了煤,满手都是黑的,吃饭时,没时间洗手,手一捏馒头,馒头上就沾了煤粉。她和拣矸石的姐妹们都认为,煤是黑的,也是干净的,煤不会闹肚子。所以馒头上捏有黑手印的地方她也舍不得扔掉,连同煤粉一块儿吃了下去。渴了,她拿起矿泉水瓶子,对着瓶口喝一气水。一瓶矿泉水两块钱,她可舍不得花那个钱。矿泉水瓶子是她拣来的,里边装的是她自己烧开后又放凉的白开水。

她自己吃饭可以凑合,问题是,女儿喜莲中午怎么吃饭呢?喜莲在矿上的学校上小学三年级,脖子里用线绳挂着一把白钥匙,中午只能一个人回家吃饭。向秀玉把米饭盛在碗里,放上菜,盖在蒸锅里,让女儿回家后把饭菜蒸热了吃。她们家烧的是蜂窝煤,有时喜莲嫌煤火上来得太慢,不等火苗长起来把锅烧热,凉着就把饭菜吃了下去。当妈的对煤火是有数的,她回家掀开火炉一看,见放在最上面的那块煤还是黑的,就知道女儿中午没有开火热饭。她对女儿说:秋天来了,你吃凉饭可不好,还是把饭蒸热再吃好一些。她还对女儿说:你不要 心急,一定要有耐心。树没有耐心,就长不成树;煤没有耐心,就变不成煤;人没有耐心呢,啥事都做不成。我的话你明白吗?女儿点点头,像是明白了。

有一天,向秀玉因上班走得匆忙,忘了给女儿留饭。直到下班回到家,女儿才对她说:妈,你今天没给我留吃的。是的,是的,她昏了头了,竟把给女儿留饭的事忘记了。她自己一顿饭两顿饭不吃都没关系,正长身体的女儿中午没饭吃可不行。她愧疚坏了,也心疼坏了,一把将女儿搂在怀里,眼里顿时涌满了泪水,说对不起,妈妈错了。

女儿说:没事儿,没事儿的。 第二天,向秀玉做出了一个决定,中午不再给女儿留饭,每天给女儿3块钱,让女儿到矿街上的小饭店里买饭吃。

矿上从生产区到生活区有3里多路,一路两旁都盖了房子,形成了一条矿街。街上的房子都是门面房,矿街其实就是商业街。街上卖肉的、卖粮的、卖水果的、卖日用百货的等,称得上应有尽有。矿上的人下班后,从生产区往生活区走,想买什么东西,顺手就买到了。矿街上还有美容美发、洗浴桑拿、足疗按摩、卡拉OK等,你想进去享受一下,没有人会反对。当然了,矿街上的小饭店也不少,胡辣汤、水煎包、羊肉汤、热火烧、米饭、炒菜、馄饨、油条等等,你想吃什么都可以。有的矿工升井洗过澡后,拐进一家小酒馆,要一份水煮花生,一盘凉拌肚丝,喝上二两小酒儿,那是相当地自在。向秀玉把3块钱装进女儿的口袋后,特别跟女儿交待,这个钱专款专用,不许省下钱不吃中午饭,更不许拿这个钱买别的东西。她问女儿:记住了?女儿点点头,说记住了。向秀玉向女儿建议,最好去杨旗阿姨的小饭店买一碗清汤面吃,听说杨阿姨做的清汤面味道很好,也热乎,一碗清汤面的价钱正好是3块钱。

矿上的小学校建在生活区,杨阿姨开的清汤面馆离生活区很近,中午放学后,喜莲遵照妈妈的建议,到杨阿姨的清汤面馆去买清汤面。杨阿姨一见喜莲,样子有些欣喜,说:这不 是喜莲嘛,我的孩子!你妈那个小抠儿,怎么舍得给你钱让你出来买饭吃呢!喜莲还没说话,杨阿姨就指了一个座位,让喜莲坐下,说阿姨马上给你下面吃。

喜莲掏出3块钱,递向阿姨,说:杨阿姨,给你钱。 杨阿姨没有接钱,说:钱你先拿着,等吃了面再给钱。 喜莲看见了,杨阿姨身边案板上放的面不是机器轧的面,也不是手擀面,而是一大块和好醒好的面坨子。杨阿姨揪下一块面,在案板上搓巴搓巴,搓成一根圆圆的面棍,双手就开始抻面。杨阿姨抻面抻得很熟练,也很好看,她张着双臂,一折一抻,一折一抻,面就抻细了。当把面抻得像粉丝一样,杨阿姨就把细丝面下到锅里去了。杨阿姨备有两口锅,一口大锅,一口小锅。大锅稀饭小锅面,是说大锅熬稀饭好喝,小锅下面条好吃。杨阿姨的大锅里熬的却不是稀饭,是棒骨汤。棒骨汤一直滚得咕咕嘟嘟,需要下面时,杨阿姨把汤舀到小锅里,用小锅下面。面里不放肉,也不放什么菜,起锅时只放一点芝麻油腌制的葱花。杨阿姨把做好的一碗面端到喜莲面前的小桌上,对喜莲说:汤热,慢慢吃,别烫着。喜莲先尝了一点汤。别看汤是清汤,味道却十分鲜美。一碗清汤面,把喜莲吃得汗津津的,小脸儿都红了。

吃完了面,喜莲付给杨阿姨钱时,不料杨阿姨说:阿姨不收你的钱,钱你自己留着吧,可以买本买笔。

喜莲说:那不行,我妈知道了会吵我的。 杨阿姨说:你这孩子,回家别跟你妈说嘛。好了,吃饱了就回家吧,别耽误上学。 平日里,喜莲帮妈妈买东西,哪怕剩下一毛钱,一分钱,她都会及时交给妈妈。她吃了面,杨阿姨没收她的钱,要她别告诉妈妈,那是不可能的。妈妈下班回到家,喜莲一见到妈妈,就把杨阿姨不收她饭钱的事对妈妈说了,并把3块钱掏了出来。向秀玉没有吵女儿,她心里一沉,马上就明白了怎么回事。自从孩子的爸爸在井下的瓦斯爆炸中遇难后,周围的人对她和她的孩子就不一样了。中秋节还没到,张师傅就给她们家送来了一盒月饼,说儿子给 他买的月饼他吃不完,就请她和喜莲帮帮忙,把月饼消灭掉吧。秋风刚凉一点,王奶奶就给喜莲送来了一件布衫和一条裤子,说布衫和裤子是她孙女穿过的旧衣服,如今孙女长高了,衣服穿不着了,就送给喜莲穿吧。她一看,哪是旧衣服,分明是刚从商场买回的新衣服。她本来没有工作,矿上为了照顾她们家的生活,就在装煤楼上给她安排了一份拣矸石的活儿,每个月可以挣1000多块钱。更让向秀玉想不到的是,某个早上,她开门一看,门口放了一壶花生油和一兜刚掰下来的嫩玉米,她至今也不知道是谁送的。不用说,喜莲去杨旗的面馆吃面,杨旗不收喜莲的钱,也是同情孩子照顾孩子的意思。可是,下雨还水,播种还苗,哪有吃饭不花钱的道理呢!向秀玉又拿出3块钱,和上次给的钱加在一起是6块,口气严肃地对女儿说:你明天中午再去吃饭,一定要把这6块钱一块儿交给杨阿姨。每个人都要吃饭,但不能白吃饭。花自己家的钱买饭,饭吃起来才香。你爸虽说不在了,国家给你发的有抚恤金,妈妈也挣着一份工资,咱们家的生活不会有问题。吃个饭连钱都交不出去,这怎么能行呢。你不能太面,给杨阿姨交钱时态度要坚决一些,你就说,杨阿姨,你不收我的钱,我以后就不来你这儿吃饭了!

第二天下午,向秀玉下班回到家,喜莲一见她就哭了,哭得很伤心的样子,一边哭,一边说:妈妈,妈妈,我明天不去外边买饭吃了,中午我不用吃饭了。

向秀玉一听就知道,喜莲又没有把钱交出去,她说:好了,别哭了,小孩子总是拗不过大人,这事儿也不能全怪你。擦擦泪,写作业去吧,我去找你杨阿姨。

去找杨旗之前,向秀玉重新梳了头,洗了脸,换上了一件白色的外套。她在装煤楼上班,一天到晚跟煤打交道,跟矿工在井下采煤差不多,弄得身上脸上都是黑的。每天下班后,她来到矿上的女工澡堂,都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煤里有油分,沾在皮肤上很难清洗,特别是眼圈儿、鼻洼儿和鼻孔,稍不仔细,就会留下煤的印迹。她总是洗了又洗,把小拇指伸进鼻孔里,连鼻孔都洗得一尘不染。家里的顶梁柱倒了,她得把责任接过来,把这个家支撑起来。丈夫走了,她的心气儿不能散,更不能丢,得打起十二分的精神,笑着面对生活,面对未来。 她对着镜子,还把项链戴上了。丈夫曾是矿上的劳动模范,有一年矿上组织劳动模范到海滨疗养,丈夫回来时就给她买了这串项链。项链是用珍珠串成的,每一粒珍珠都闪耀着晶莹的光辉。

来到杨旗的面馆,向秀玉见杨旗一个人忙上忙下,顾不上收拾放在餐桌上的饭碗,暂没提还钱的事,先替杨旗收拾碗筷,擦桌子。

杨旗说:秀玉,你别动手了,看你穿得周武郑王的,像赴宴一样,把你的衣服弄脏了怎么办!

向秀玉说:什么像赴宴的,我就是来赴宴的。你不请我,我只好自己来。 你帮我干活儿,我怎么给你开工资呢? 杨姐的生意这么好,你给我一个金马驹子,我也不反对。向秀玉看见了,来面馆吃饭的人不少,座位都坐满了。后来的人没空位可坐,就站在那里等座位。矿街上的饭店不算少,他们为啥非要吃这一口呢!

杨旗说:我正想找你跟你说呢,我看你别去拣矸石了,成天煤一身汗一身的,也挣不了多少钱。你过来给我打下手吧,姐保证让你比在装煤楼上拣石头挣得多。拣石头又不是拣元宝,有什么可拣的呢!

向秀玉说:我就是一个拣石头的命,你让我拣元宝,我还不敢呢!她把碗筷收拾到一个大盆子里,接着就用清水清洗。把一批碗筷洗干净,她才把6块钱掏出来,说:这是我女儿这两天在这里吃饭的钱,请杨姐收下。

杨旗一见向秀玉掏钱就急眼了,她一急眼,眼泪就在眼里打转转,她说:秀玉妹子,你不能这样,你要是跟姐分这么清,姐就不理你了。

向秀玉说:杨姐你得理解我,我不能让孩子惯下毛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