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邦

合集下载

刘庆邦短篇小说中方言的运用

刘庆邦短篇小说中方言的运用

刘庆邦短篇小说中方言的运用刘庆邦是一个以乡土小说创作为主的作家,他从豫东平原的乡间小镇、煤窑中找到了创作的源泉,在这片土地上默默的耕耘着。

豫东方言作为刘庆邦的母语像血液一样在他的小说中滚滚流淌着,本文以刘庆邦短篇小说为语料,探讨刘庆邦小说方言运用的特点。

标签:刘庆邦短篇小说方言方言创作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方式,在中国文学史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我国战国时期就有《楚辞》,“皆说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现当代文坛中又有老舍地道的京味创作,李锐为首的“川味小说”,贾平凹等人的“秦地小说”等。

我国方言创作现象十分丰富,但学术界却一直都把共同语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方言创作的研究重视不足。

方言是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变体,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地域之中,以某种方言作为自己的母语。

小说家们从生命诞生之日起就与某种方言结下了不解之缘。

刘庆邦是一个以乡土小说创作为主的作家,他的作品以描写农村和矿区生活为主。

他从豫东平原的乡间小镇、煤窑中找到了创作的源泉。

他说:“那里的父老乡亲、河流、田野、秋天飘飞的芦花和冬季压倒一切的大雪等,都像血液一样,在我记忆的血管里流淌。

”作为刘庆邦母语的豫东方言也像血液一样在刘庆邦的小说中滚滚流淌着。

本文以刘庆邦短篇小说为语料,探讨刘庆邦小说方言运用的特色。

一、方言的运用方式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的艺术生命在于它的可感性,陌生化是一种增加可感性的重要手段,要达到陌生化就要克服自动化接受的习惯定势。

小说家们吸纳汉语方言话语资源,有利于打破读者在普通话具有绝对话语霸权下形成的语言感知上的习惯定势,这也是方言创作受到小说家们钟爱的原因之一。

如果作家在方言使用时把握不好,也会出现问题,如方言的过分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读者对小说的阅读与接受。

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如何在普通话和方言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个平衡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方言成分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方式。

刘庆邦小说创作对方言的运用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直接运用直接运用是在创作时直接把方言原原本本地用于作品中,不做任何解释。

麦子刘庆邦阅读答案理解

麦子刘庆邦阅读答案理解

篇一:麦子刘庆邦阅读答案理解篇二:麦子刘庆邦阅读答案理解篇三:麦子刘庆邦阅读答案理解刘庆邦《鞋》阅读理解及答案解析(201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卷ii)热★★★★刘庆邦有个姑娘叫守明,十八岁那年就定了亲。

定亲的彩礼送来了,是几块做衣服的布料。

媒人一走,母亲眼睛弯弯的,说:“给,你婆家给你的东西。

”“谁要他的东西,我不要!”“不要好呀,我留着给你妹妹作嫁妆。

”妹妹跟过来,要看看是什么好东西。

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坚决不让妹妹看,她把包被放进箱子,啪嗒就锁上了。

按当地的规矩,守明该给那个人做一双鞋了。

她的表情突然变得严肃起来。

她把那个人的鞋样子放在床上,张开指头拃了拃,心中不免吃惊,天哪,那个人人不算大,脚怎么这样大。

脚大走四方,不知这个人能不能走四方。

她想让他走四方,又不想让他走四方。

要是他四处乱走,剩下她一个人在家可怎么办?她想有了,把鞋做得稍小些,给他一双小鞋穿,让他的脚疼,走不成四方。

想到这里,她仿佛已看见那人穿上了她做的新鞋,由于用力提鞋,脸都憋得红了。

“合适吗?”那个人说合适是合适,就是有点紧。

“穿的次数多了就合适了。

”那个人把新鞋穿了一遭,回来说脚疼。

“你疼我也疼。

”那个人问她哪里疼。

“我心疼。

”那个人就笑了,说:“那我给你揉揉吧!”她赶紧把胸口抱住了。

她抱的动作大了些,把自己从幻想中抱了出来。

摸摸脸,脸还火辣辣的。

瞎想归瞎想,在动剪子剪袼褙时,她还是照原样儿一丝不差地剪下来了。

第一次看见那个人是在社员大会上,那个人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

她不记得稿子里说的是什么,旁边的人打听那个人是哪庄的,叫什么名字,她却记住了。

她当时想,这个男孩子,年纪不大,胆子可够大的,敢在这么多人面前念那么长一大篇话。

她这个年龄正是心里乱想的年龄,想着想着,就把自己和那个人联系到一块儿去了。

不知道那人有没有对象,要是没对象的话,不知道喜欢什么样的……有一天家里来了个媒人,守明正要表示心烦,一听介绍的不是别人,正是让她做梦的那个人,一时浑身冰凉,小脸发白,泪珠子一串串往下掉,母亲以为她对这门亲事不乐意,守明说:“妈,我是舍不得离开您!”媒人递来消息,说那个人要外出当工人,守明一听有些犯愣,这真应了那句脚大走四方的话。

掘进人性深处_刘庆邦长篇小说_红煤_解析

掘进人性深处_刘庆邦长篇小说_红煤_解析

掘进人性深处———刘庆邦长篇小说《红煤》解析新乡学院中文系陈英群在当代文坛,刘庆邦是一位诚实劳动的作家,迄今已发表了二百来篇短篇小说,三十多篇中篇小说,六部长篇小说。

近三十年来,刘庆邦一直倾心关注社会底层民众、弱势群体的生存境遇,执著表现他所熟悉的煤矿与农村两大题材,以其悲悯的情怀和严谨的现实主义风格,在其频出的作品中精微把握人物个性,细腻描绘心理活动,不断对人性进行异乎寻常的深入开掘。

他以充沛的生活元气和细切的艺术质感写就长篇新作《红煤》(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1月版),显示了其短篇小说所难以比拟的文学力量,昭示着作家不凡的艺术功力。

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时期,森严的城市壁垒被打破了,农民进城务工的机会越来越多。

宋长玉高考落榜,做了一名与国营乔集矿签了5年合同的农民轮换工。

宋长玉对未来充满憧憬,他相信将相无种,天下风水轮流转,自己有朝一日会转为国家正式工,成为一个城里人。

宋长玉明白好好干只是一方面,最好还有权利机构的背景和过硬的关系。

他瞄准了矿长唐洪涛的女儿唐丽华,煞费苦心地谨慎措辞写信,寻找时机接触搭讪,企图赢得唐丽华的芳心,借此改变自身命运。

唐洪涛识破宋长玉的投机心理,借故解除了他的农民轮换工劳动合同,使他跻身为城里人的梦想破灭。

宋长玉死也不愿意回家,被介绍到红煤厂村砖瓦厂干活。

他又瞄上了村支书的女儿明金凤。

他感觉明金凤可能爱慕他,便欲擒故纵做一个被追求者。

宋长玉的勤快和经济头脑赢得了金凤父母的信任,成就了一对年轻人的姻缘。

宋长玉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开发红煤厂村的旅游资源,启动红煤厂村一个煤窑老井,当上了小煤窑的矿长。

他的奋斗终于取得回报,有了汽车,城里有了房子,妻子孩子也都有了城市户口。

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进城与反进城的历史。

国家人为地实行城乡有别的二元政策制度,城市的大门对农民紧闭,严格限制农民进城。

多少年来,进城的情结一直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贫困的农民,一些农村的有志青年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想方设法挤入城市去打拼。

论刘庆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论刘庆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是 点 了头 。 ( 二) 婚姻 中的女性形象
品《 家 园何处》 中对何 香婷 的一段心理 描写表达 了作
者 对城 市化 进程 中人 性和道德观被扭 曲的控诉 :“ 失
贞的感觉仿佛使她丢 了性命一样 ,她再也找不到 自
己了 , 再也 找不到 自己守 了十九 年那个婷 了 。 她觉得 自己完了 , 这一辈子都完 了。 ”
们更深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了解刘庆邦 的精神世界。


刘庆 邦笔下女性形象的分类
( 一) 纯 真 的 乡村 少 女形 象
首先是 失怙 少女 , 以作品《 小 呀小姐 姐》 《 毛信 》 等 为代表。男尊女 卑的观念一直 都是传统观 念的一 部分 , 在 中原 农村地 区, 这样 的思 想观念 更是 极为严 重。在 这种 观念 的影响下 , 刘庆邦对于失怙少女 的定 位 明显和对失怙 少男的定位 不一样 。失 怙少女承担 起家 庭责任 的方式 一般 来说就 是尽快 找个 好婆 家 , 以“ 奉献 ” 自己的 方式帮助 家里 。例如 《 谁家 的小姑 娘》 中的小女孩儿改鸽 因父亲逝世 无人养家 , 她不 到 十岁就要背负被提亲 的心理重担。 《 小 呀小姐姐》 中小 姐姐 的母亲没让 她上学 ,小 姐姐一 方面 要辛苦地 干 活, 一方面还要照顾 患病的弟 弟 , 后来小 姐姐 为了让 在弥 留之际的弟弟吃上鱼而不幸在捉鱼时淹 死了。 可 以看 出,作者将失怙少女刻 画成 了一个 自我牺牲 、 自 我奉献的形象。与之形成鲜 明对 比的是 , 失怙 少男却 大 多被作者塑造成 家庭 的顶梁柱和当家人。… 其次 是待嫁 少女 , 以作 品《 红 围巾》 《 闺女儿 》 等 为代表。在封建思想体系 中, 女人 自始至终都 不是 一 个独立 的主体 , 小 时候 是父母 的女 儿 , 长 大后就要 找 婆家, 出嫁后就是丈夫 的妻子和孩子 的母亲 。对于一 个不独立 的个体 ,在面对 事关 自己命 运的事情 如婚 姻上顺理成章 地就只有 无奈与被动 ,只能听命 于父 母 。如《 红围 巾》 中的喜如本不 同意 自己的婚姻 , 但还

刘庆邦《清汤面》阅读训练及答案

刘庆邦《清汤面》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清汤面刘庆邦原煤从井下提到装煤楼上,需要先过一遍用钢丝网做成的振动筛。

一踏上振动筛,碎煤漏下去了,筛子上留下的都是块煤。

这是选煤的第一道工序,叫筛选。

选煤的第二道工序是手选。

进行手选的都是一些女工,她们分站在不停运行的皮带运输机两侧,负责把混杂在煤块里的个别矸石拣出来。

矸石黑头黑脸,表面像煤,实质不是煤,是石头。

一块矸石坏一车煤,只有把矸石拣出来,才能保证煤质的纯净。

向秀玉就是一位在装煤楼拣矸石的女工。

①向秀玉的目光是锐利的,对矸石零容忍,伪装再好的矸石都别想逃过她的目光。

向秀玉上的是白天班,早上8点上班,到下午4点才能下班。

皮带连续运转,向秀玉对拣矸石在意,对吃饭不是很在意,有空就吃一口,没空就不吃。

女儿喜莲在矿上的学校上小学三年级,中午只能一个人回家吃饭。

有一天,向秀玉因上班走得匆忙,忘了给女儿留饭,她愧疚坏了。

第二天,向秀玉做出了一个决定,每天给女儿3块钱,让女儿到矿街上的小饭店里买饭吃。

她向女儿建议,杨旗阿姨做的清汤面味道很好,也热乎,一碗清汤面的价钱正好是3块钱。

杨阿姨开的清汤面馆离生活区很近。

杨阿姨一见喜莲,样子有些欣喜,说:“这不是喜莲嘛,我的孩子!②你妈那个小抠儿,怎么舍得给你钱让你出来买饭吃呢!”杨阿姨把做好的一碗面端到喜莲面前的小桌上,对喜莲说:“汤热,慢慢吃,别烫着。

”一碗清汤面,把喜莲吃得汗津津的,小脸儿都红了。

吃完了面,喜莲付给杨阿姨钱时,不料杨阿姨说:“钱你自己留着吧,可以买本买笔。

”妈妈下班回到家,喜莲一见到妈妈,就把杨阿姨不收她饭钱的事对妈妈说了。

向秀玉心里一沉,马上就明白了怎么回事。

自从孩子的爸爸在井下的瓦斯爆炸中遇难后,周围的人对她和她的孩子就不一样了。

中秋节还没到,张师傅就给她们家送来了一盒月饼。

秋风刚凉一点,王奶奶就给喜莲送来了一件布衫和一条裤子。

矿上为了照顾她们家的生活,就在装煤楼上给她安排了一份拣矸石的活儿,每个月可以挣1000多块钱。

刘庆邦:送你一片皎洁的月光

刘庆邦:送你一片皎洁的月光

把 儿一 把儿 ,放在篓 子里储 藏起来 。我 父亲
这 时旁边 有一个卖 包 头大 白菜 的大 叔似乎
1 9 6 0年去世后 ,家里 没有 人再 吸烟 。烟又 不能 看 出 了我 的焦急 ,对我 说 :你得 吆 喝 ,不会 吆
当饭 吃 ,母 亲 种 烟 ,看 取 的是 它 的经济 价 值 , 喝可不 中 。说 着 ,给我做 示 范似 的大 声 吆喝 : 目的就是 为了卖 钱。 卖 白菜 了 , 瓷 丁丁的大 白菜 , 往地上一砸一个坑 , 我说 :我不会卖 。 买一棵顶两棵 !
型 :
集上总是很热闹, 我喜欢赶集。 但
邦 :我以前赶集 ,都是看别人卖东西 ,自己 :从来没卖过东西 , 也没有想到过有朝一 :日我也会到集上卖东西。用母亲做饭时 :穿的水裙,兜着六把烟叶儿 ,来到离我
一 J
卖烟叶儿 一
们 村三 里之 外 的集上 ,我有 些羞 怯 ,还 有 些莫 名 的紧张 。我找 到街边 地摊 儿之 间 的一 个夹 缝 ,把 水裙 铺 在地上 ,把 烟
叶儿露 出来 。街 上人来 人往 ,熙 熙攘攘 ,我不
平E t 里 ,我需 要买一 张 白纸钉 作业本 ,或 敢 看人 ,退 后一 点站着 ,只低头 看着放 在脚前 买 别 的学 习用 品 ,母 亲 都是 拿 鸡蛋 换 钱 给我 。 地 上 的烟叶儿 。我家 的烟叶儿 当然很 好 ,焦 黄
了 眼界 ,开 阔 了胸 襟 ,看 到 了差 别 。 比如 说 , 护 公平正 义为 己任 ,可 不法小 窑主请 记者 喝了 我 当矿 工 时 ,看 到 的是 井 口那 么 大 的一块 天 。 一 顿酒 , 许给记者几千块钱 , 就把记者 给收买 了 , 当了记者 ,我 跑遍 大江南 北 ,长 城 内外 ,看世 记者很快就站到 了作恶多端 的小 窑主的立场上 , 界就稍稍站得 高一 些 ,就改变 了 自己的世界观 。 答 应为小窑主评功摆好 。这是没有信仰 的结果 。 还有 ,多年 的新 闻工作实 践 ,让 我懂得 写新 闻 一 个 人 ,天 不 怕 ,地 不 怕 ,神不 怕 ,鬼 不 怕 ,

评刘庆邦《平原上额歌谣》

评刘庆邦《平原上额歌谣》

河南农业2016年第9期(下)一、《平原上的歌谣》创作背景作家刘庆邦1951年生于河南沈丘的农村,在初中毕业后回乡当了农民,在农村生活的这19年,亲身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所以对三年大饥荒记忆深刻。

在饥荒最严重的1960年,作者9岁,正在本村小学读二年级,已经饿得成了大头,细脖子,大肚子,细腿,连走路都费劲,几乎被饿死。

这段特有的人生经历,让作者铭心刻骨。

作者服从了自己的记忆,一直想写这么一部小说,让人们记住这段历史,同时也让我们的民族保存这段历史。

正如刘庆邦所说:“人类的记忆是很重要的,一个人的记忆是一个人的基本力量。

如果这个人失去了记忆,就等于是一个傻子。

而一个民族的记忆更加重要,民族记忆是民族的力量所在,善于保存记忆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

”经过数年酝酿,作者给我们展示了一幅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中原农村生活的凄美画卷。

二、小说主题阐释从小说的现象层来看,作者以现实主义的态度为我们真实地再现了三年困难时期中原农村的生活现状,记录了中华民族的那段饥饿史。

本部小说以魏月明的个人命运为线索,以文凤楼村集体饥饿记忆为题材,着重叙述饥饿向人们袭来以后,村民们由于饥饿发生的一连串的事情。

村民们为了保命,同饥饿进行了顽强的抗争。

其中作者重点叙述了一个平凡的女性魏月明在丈夫死后,独自带着6个未成年的孩子,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历尽艰难,把他们培养成人的辛酸历程。

透过现象层,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其实在保留一段历史记忆,用小说的形式书写中华民族的一段荒唐史和苦难史,为我们重新营建真实的历史细节。

三、结构特点(一)以故事情节的发展为结构线索,遵循时间顺序,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安排结构,作品呈现出线式结构形式故事以魏月明一家为线索,围绕着这个家庭,按照时间的顺序展开了叙述。

丈夫文钟祥去世以后,魏月明带领一家老小为了生存艰难地挣扎着,她在拒绝队里的工分照顾以后参加男劳力干活,带领自己的六个孩子坚强地生活,公爹去世以后,她自己带着孩子们把他送进了坟地,自己的六个孩子除了长朋,都长大成人了。

刘庆邦:创作就是不断感动和说服自己的过程

刘庆邦:创作就是不断感动和说服自己的过程

关注 客座总编辑刘庆邦:创作就是不断感动和说服自己的过程享有“短篇王”美誉的作家刘庆邦,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其作品曾多次荣获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

诸如,由其小说《神木》改编的电影《盲井》获第五十三届柏林电影艺术节银熊奖。

近期,刘庆邦根据现实采风酝酿推出了新作《花灯调》。

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是从刚记事的时候,就在为这部书做准备。

当然,当初的准备不是文字、语言、艺术和技巧上的准备,而是饥饿的准备、生活的准备、人生的准备、生命的准备。

”潜心于乡土文学《检察风云》:您近期推出的长篇小说《花灯调》被列入“2023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并入选“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和“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

这究竟是一部怎样的文学作品,您对它还有怎样的期许?刘庆邦:《花灯调》取材于真实人物和事件,书写了一部天鹅女书记的播火记、丑小鸭乡村的变形记。

小说中女书记的人物原型在三山夹两沟的深山老林,她手脚并用爬上山间小路、走访大山里的村民,带领村干部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在高海拔的绝壁上修建村组公路62.7公里以及水库、水厂、山塘等基础设施,实现了高压电、自来水、网络的正常使用,彻底改变了村里“人背马驮、靠天吃饭、望天喝水”的历史。

她用7年多的时间,2700个日夜的坚守,与父老乡亲同心协力,换来了面貌一新的乡村,也因此收获百姓的信赖与爱戴……这部小说有着影视剧改编的丰厚潜力,我希望有识之士能早日把它搬上荧屏。

《检察风云》:以往,您的作品中有过不少乡土题材的作品?刘庆邦:是的,五十多年来,赶上了能持续写作的好时候,我已经写了大量乡土题材的小说。

中短篇小说且不说,在写这部《花灯调》之前,仅长篇小说就已先后出版了六部:《高高的河堤》写的是大自然对少年儿童心灵成长的滋养,《远方诗意》描绘了农村青年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平原上的歌谣》记述了中国农民在三年困难时期的生存韧性,《黄泥刘庆邦:一级作家。

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主席、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庆邦,著名作家,1951年12月生于河南沈丘农村。

当过农民、矿工和记者。

现为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

著有长篇小说《断层》《远方诗意》《平原上的歌谣》等五部,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走窑汉》《梅妞放羊》《遍地白花》《响器》等二十余种。

短篇小说《鞋》获1997至2000年度第二届鲁迅文学奖。

中篇小说《神木》获第二届老舍文学奖。

根据其小说《神木》改编的电影《盲井》获第53届柏林电影艺术节银熊奖。

曾获北京市首届德艺双馨奖。

中文名:刘庆邦国籍:中国出生地:河南沈丘农村出生日期:1951年12月职业:作家主要成就:现为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主要成就:一级作家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代表作品:《断层》《远方诗意》《平原上的歌谣》《梅妞放羊》《遍地白花》主要作品《断层》《高高的河堤》《落英》《走窑汉》《心疼初恋》《刘庆邦自选集》《梅妞放羊》《不定嫁给谁》《在深处》《家道》《胡辣汤》《屠妇老塘》《鞋》- 刘庆邦小说福利空屋车倌儿鸽子有了枪一捧鸟窝守不住的爹回家舍不了那闺女看秋鞋梅妞放羊响器种在坟上的倭瓜踩高跷谁家的小姑娘不定嫁给谁别让我再哭了刘庆邦刘庆邦,1951年12月生于河南沈丘农村。

当过农民、矿工和记者。

现为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

著有长篇小说《断层》《远方诗意》《平原上的歌谣》等五部,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走窑汉》《梅妞放羊》《遍地白花》《响器》等二十余种。

短篇小说《鞋》获1997至2000年度第二届鲁迅文学奖。

中篇小说《神木》获第二届老舍文学奖。

根据其小说《神木》改编的电影《盲井》获第53届柏林电影艺术节银熊奖。

曾获北京市首届德艺双馨奖。

多篇作品被译成英、法、日、俄、德、意大利等外国文字。

作品展示《遍地月光》这是一部描写底层普通民众生活的长篇小说。

小说的发生地是中原农村的杜老庄,在杜老庄发生的一切具有典型意义,是上世纪60—70年代中国农村生活的缩影。

小说的主人公叫黄金种。

黄金种的家庭成分是地主。

他父亲天天在初春冰冷的水里犁稻田,得了伤寒病,死了。

他母亲在大年初一上吊自尽。

他的两个姐姐出嫁,妹妹送人。

他和弟弟黄银种只好跟叔叔过活儿。

出生在新社会的黄金种,极力在家庭内部与地主分子叔叔黄鹤图开展斗争,并与叔叔划清界限。

黄金种最大的愿望是能找到一个对象,从这个三根光棍凑成的家庭里逃离出来,过正常[详细]《红煤》内容简介小说叙述了一个农民出身的煤矿临时工如何不择手段向上爬的故事,着着揭示了在这一过程中发生的人性的变异和灵魂的扭曲。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一家国有煤矿的农民轮换工宋长玉,为了能够转成正式工,处心积虑地追求矿长的女儿,矿长借故将他开除了,他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后来,他将红煤厂村村支书的女儿追到手,成为村办煤矿的矿长。

随着金钱滚滚而来,他的各种欲望急剧膨胀,将人性的恶充分释放了出来。

小说以精微细腻的描绘见长,详尽地展示了主人公宋长玉攀附、奋斗、复仇、堕落的过程。

作者对煤矿生活特[详细]《河南故事》我夜里做梦,梦见的多是儿时在河南农村老家的情景。

出这本书时,我把其中的故事与我的梦一对照,未免吃惊,原来我的小说故事也多是以儿时的记忆为蓝本的。

有些故事虽说是在外地听来的,但从我心里一过,一变成我的小说,人物,人物所处的环境,以及人物说话的口气,官定打上家乡人的烙印。

看来儿时和地域的影响对一个作者来说是决定性的,如同我们不能自由地支配梦境,改变梦境。

我们用小说做成的梦,也离不开生长期时所处的环境。

在生长期,人的记忆仿佛处在吸收阶段,一过了生长期,记忆吸起来就淡薄了。

这大概是我们的宿命[详细]《卧底》内容简介本书一篇用独到犀利的眼光深刻剖析小煤窑矿工们复杂人性的力作。

作者在小说中把小煤窑称作“牢窑”,是他的独到发现,非常贴切地高度概括了小煤窑矿工们的生存环境。

像牢狱一般的小煤窑,囚禁了矿工们的思想,扼杀了矿工们的良知,扭曲了矿工们的灵魂,物质的贫瘠,精神的匮乏,生存的艰辛,劳作的艰苦,劳工之间的矛盾,是那样的惊心动魄,远比新闻报道真切、尖锐。

新闻报道中到小煤窑卧底的记者无不化险为夷,故事的结局往往比较圆满,不仅揭露了小煤窑矿工们非人的生活,解救了受苦受难的矿工,而且卧底的记者也名声大[详细]《别让我再哭了》内容简介这是文坛有“中国当代短篇小说之王”之誉的著名作家刘庆邦的短篇小说集,共收入其精选的作品28篇。

这些作品大都描绘普通人的生活,情节曲折、跌宕,文学性强,字里行间充溢着诗情画意;闪烁着人情美、人性美的辉,为读才建造了一个个美好的感情世界。

他的小说或柔美,或酷烈,文风酷似沈从文、汪曾祺。

是一个用心来写作的作家。

著名评论家张锲称赞说:“读他的作品简真是一种人生享受,像是烫了一壶加了梅子的绍兴陈酒,一口口慢慢品来、甜甜的、热热的、酸酸的,那么绵长,那么值得回味。

”[详细]《到城里去》内容简介本书为刘庆邦中篇小说新作集。

作品展现百态生人,喜怒哀乐交集。

揭示血肉灵魂,光明黑暗较量。

分为:第一篇只好搞树、第二篇月子弯弯照九州、第三篇到城里去、第四篇少年的月夜[详细]《家园何处》本书是刘庆邦的中篇小说集,共收入精选中篇小说五篇,包括:《神木》、《家园何处》、《月光依旧》、《家道》、《心疼初恋》[详细]主要作品∙积文如积德∙不让母亲心疼∙那双翻毛皮鞋∙金钱与尊严∙麦秆儿戒指∙地球婆∙谭谈:深远的爱心∙网络无边心有边∙赶上了好时候∙漫山遍野的古树∙自然的感召——关于徐迅的散文∙情感是采不尽的火种∙哪儿美往哪儿走∙“喊”出地层深处的甘苦∙送你一片月光∙沙漠边缘的绿洲相关文章及评论∙读刘庆邦长篇新作《遍地月光》∙刘庆邦:开掘文学的富矿∙刘庆邦:我跟写作干上了∙刘庆邦:短篇小说是最接近纯粹艺术的作品∙刘庆邦:作家应该拿作品说话∙《红煤》:“像煤层一样厚实黑暗”∙《红煤》厚实煤层下透出的光焰∙刘庆邦打造中国的《红与黑》任动∙博客等级:∙博客积分:333∙博客访问:26,037∙关注人气:44全部| 含图片| 含视频| 手机发表周口作家于华的散文《我的两次“姐…(7/336)2011-10-04 17:11 阅读(337)┊评论(7)出色的叙事艺术——宋志军短篇小说印…(3/158)2011-09-20 18:07读《开埠传人周恒中》(9/238)2011-09-01 17:25我的博客今天1岁啦!(6/291)2011-08-14 20:58小说创作:周口文学的骄傲(15/207)2011-08-05 21:28突破与希望——2010年周口散文创作回…(6/204)2011-07-25 21:48周口师范学院中文系开设《周口作家…(20/434)2011-07-12 15:48新世纪周口文学的网络传播及其意义(10/269)2011-07-02 17:45周瑄璞长篇小说《疑似爱情》解读(3/155)2011-06-22 21:21爱·成长·失语——评周瑄璞中篇小说《…(4/335)2011-06-12 21:37周瑄璞中篇小说《与爱情无关》:精…(9/421)2011-05-31 21:02晚生代作家指称刍议(3/184)2011-05-22 18:51论邱华栋小说中的“新美人”(2/202)2011-05-08 16:38邱华栋:当代中国城市小说的圣手(1/163)2011-05-02 18:51成长•性爱•死亡——《夏天…(1/133)2011-04-24 11:19邱华栋城市小说研究综述(1/124)2011-04-17 17:54周口作家南豫见和他的长篇小说《百…(2/98)2011-04-07 20:43周口师范学院中文系与周口市文学评…(1/110)2011-03-28 18:12周口作家对“旭日阳刚”的艺术书写(2/94)2011-03-26 11:55周口作家邵丽的获“鲁奖”小说《明惠…(4/194)2011-03-02 20:15周口作家张新安先生的长篇小说《女…(2/98)2011-02-27 16:44周口作家张新安先生的小小说(1/96)2011-02-22 16:22周口作家张新安先生的《名臣遗踪》(1/100)2011-02-21 05:51牢记邹文生先生的教诲(0/101)2011-02-18 15:53向所有光临的朋友致敬(1/90)2011-02-18 15:38周口师范学院召开周口作家尉然、宫…(3/86)2011-02-15 16:00周口作家莲溪生的长篇小说《上天堂…(4/108)2010-12-11 16:31异军突起的“周口作家群”,“沧桑巨变看河南--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网络作品大赛(6/314)2010-10-20 11:20周口诗人贺红的诗(2/311)2010-10-19 15:26周口作家柳岸的中篇小说《聊吧随录…(2/284)2010-10-11 16:54周口作家李乃庆的长篇小说《无路之…(2/310)2010-09-30 16:01女性的历史(1/299)2010-08-22 22:43著名学者任访秋先生(1/230)2010-08-21 23:142010年8月15日,开通新浪博客(1/131)2010-08-15 10:4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