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渐离附传于《史记·刺客列传》中荆轲传后的意义
荆轲刺秦王读后感

荆轲刺秦王读后感荆轲刺秦王读后感1在战国时候,秦国攻打燕国,燕国国王惧怕秦王,就拿燕国太子丹做人质。
太子丹想找一个人,用来刺杀秦王。
后来,丹找到了一位壮气吞牛的刺客,名叫荆坷。
他让荆坷交给两件会使秦王政高兴的礼物:一是秦王政一直在缉拿的叛将樊於期的人头;二是燕国督亢的地图,假称要把着块地送给他。
另外,太子丹把浸泡毒药已久的匕首夹进地图里,让荆轲去刺杀秦王。
到了秦国,荆轲先给秦王政樊於期的人头,秦王政看后,欣喜若狂。
地图一掀开,一把匕首竟然露了出来!荆轲拉住秦王政的衣袖,拿起匕首秦王刺去。
秦王政使劲抵抗,终于把衣袖给扯断了,绕着大殿跑,他正要拔剑,可是越急越拔不出来。
旁边的太监御医个个急得呆若木鸡,身后的荆轲穷追不舍。
有一个御医急中生智,拿起药囊向荆轲咂去。
秦王政把剑拔出来后,砍掉了荆轲的左腿,再对荆轲连砍八下,荆轲还叫骂不绝。
最后侍卫把荆轲砍成了肉泥。
荆轲虽然失败了,但是他气壮山河的精神永远记在了我心中。
再看看我们,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和荆轲坚韧不拔的精神,差别真是比天与地还大。
先在连日本人每周都有“忆苦饭”吃,可我们天天都有吃荤菜,从来都没有想过穷苦人的生活,我想,荆轲小时候肯定比我们穷很多!我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报效国家。
荆轲刺秦王读后感2战国时期,燕国太子丹请刺客荆轲去刺杀秦王嬴政。
为了能近距离的接近秦王,荆轲假借献地图为名去见秦王,把匕首藏在地图中。
地图展开后,匕首露了出来,荆轲便拿匕首刺杀秦王,没有成功,荆轲也丧命于此。
我特别欣赏荆轲这个人,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勇士。
他毫不畏惧的进入号称狼虎之国,与秦王斗争,一句"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表现了他的勇敢。
易水畔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易水诀别,这句话更表现了荆轲视死如归的豪迈气概。
清末变法志士谭嗣同在临死前曾留下这样的诗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想必这也是你视死如归的铿锵壮语吧,荆轲。
史记刺客列传读后感

史记刺客列传读后感《史记·刺客列传》是司马迁所著的中国古代史书,其中的刺客列传是其中的一篇。
这篇文章主要记载了中国古代的一些刺客和他们的故事。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残酷和复杂,以及刺客们的悲壮和坚毅。
在史记·刺客列传中,司马迁详细地记载了一些刺客的生平和故事。
他们有的是为了报仇雪恨,有的是为了个人利益,有的是为了国家民族。
他们或潜伏在敌人身边,等待时机一击必中;或者奋不顾身,孤身一人冲入敌阵,誓死不回。
他们的故事虽然发生在两千多年前,但是至今仍然让人感到震撼和敬佩。
在这些刺客的故事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荆轲的故事。
荆轲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刺客,他为了报答国家的养育之恩,毅然前往秦国刺杀秦始皇。
他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成功接近秦始皇,但是却被秦始皇的护卫所识破,最终被擒杀。
荆轲的故事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的深情。
他的故事让我明白了刺客的世界并不是简单的黑与白,而是充满了复杂的人性和社会矛盾。
另外,史记·刺客列传中还记载了一些刺客为了个人利益而行刺的故事。
他们为了金钱和权力,不惜一切代价去刺杀别人。
这些刺客的故事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在一个权力至上,人命如草的社会中,刺客们不得不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利益去行刺别人。
他们的故事让我对古代社会的现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通过阅读史记·刺客列传,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残酷和复杂,以及刺客们的悲壮和坚毅。
他们或为了国家民族,或为了个人利益,都在这个残酷的社会中奋勇向前,为自己的信念和目标不懈努力。
他们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也让我对古代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总的来说,史记·刺客列传是一部充满了中国古代社会风貌的史书,其中的刺客列传更是让人深思的一篇文章。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古代刺客们的悲壮和坚毅,以及中国古代社会的残酷和复杂。
读《史记》刺客列传之荆轲刺秦目标过高致失败

读《史记》刺客列传之荆轲刺秦目标过高致失败《史记·刺客列传》记载,在荆轲失去匕首后对秦王说道: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意思是说,这次行刺计划之所以没能成功,是因为我想活捉你,迫使你订立归还诸侯土地契约回报太子。
故荆轲刺秦王不是要嬴政的命,而是生擒,迫使他签订契约。
明显刺死比生劫更难,因为嬴政不会坐以待毙,事实也证明了这点。
战国末年,秦国一家独强,山东六国为了自保纷纷思索对策。
与秦国毗邻的韩国,受威胁最大,利用“疲秦”策略。
于是就派水工郑国去秦国当卧底,为得就是让秦国动用大量民力修建河渠,最终拖垮秦国。
结果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疲秦”非但没有拖垮秦国,反而让秦国进一步强大。
韩国“疲秦”失败,但依然没放弃,韩国国君知晓嬴政素来喜欢韩非的著作,于是又让韩非出使秦国,让他为韩国贡献一份光和热,只可惜韩非也无法阻挡秦国统一的步伐,而他自己也最终秦国的大牢中结束了生命。
韩国的接连失败,让山东诸侯们更加心里发慌,而在秦国当人质的燕太子丹趁机一口气偷跑回了燕国。
他深刻意识到秦国的强大,也意识到了燕国虽然距离秦国较远,但最终也会被秦国所灭,为了存燕,太子丹头发都愁白了,后来谋士田光为他出了一个计策:行刺秦王嬴政。
在田光看来,只要嬴政没了命,秦国的统一大业便会泡汤,燕国自然也不会被灭亡,多么天真的想法啊,可是太子丹却深以为然。
于是号称专业级别刺客的荆轲正式上场,在荆轲的筹划下,一场刺秦王的好戏正式拉开帷幕。
1.刺秦王前的准备。
讲句实在话,对于行刺秦王这件事,起初荆轲是一百个不愿意,田光对于荆轲的秉性也是深为了解,为了拉荆轲上道,田光在约见荆轲时不惜自尽。
田光去世后,荆轲便去找了太子丹,他想着入土为安,既然田光是为太子丹而死,那就要让他知晓此事,至少得先好生安葬了田光才是。
太子丹见了荆轲之后,那是纳头便拜,并且诉说了田光为他出的主意,荆轲听后,头都快要成了拨浪鼓,直接对太子丹表示:我的才能低劣,恐怕不能胜任。
中国历史故事-高渐离和荆轲的关系 高渐离为什么刺杀秦王?

中国历史故事-高渐离和荆轲的关系高渐离为什么刺杀秦王?荆轲刺秦王,失败身死。
没有一个人能懂荆轲,也没有一个人敢为荆轲复仇。
就连当初任用荆轲的太子丹,最后也被自己的父亲处死献于秦。
历史上只有一人,记得荆轲,懂得荆轲,敢以自己的微薄之力,不顾性命为荆轲复仇,那就是高渐离。
高渐离这个名字到了今日,为人所熟知更多的因为热门手游《王者荣耀》有这样一个英雄。
大家只知道高渐离是个弹着琴的法师,输出还不错,却不知道历史上的高渐离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说实话,挺遗憾的。
高渐离是战国时期燕国人,是位琴师同时也是位刺客。
不过高渐离这个刺客比较特殊,因为在史记中刺杀秦王的刺客中,只有高渐离这一例,不为权势也不为权贵驱使,仅仅是为了给好友荆轲复仇而行刺。
高渐离敢于舍弃性命复仇,就可以得知与荆轲感情有多深厚了。
用咱们今天的话来说,颇有些“好基友,一生一起走”的意思。
荆轲刚到燕地之时,结交了善于击筑(古代弦乐器,颈细肩园,中空,十三弦)的高渐离。
两人志趣相投,很快就成为知己。
据说荆轲嗜好喝酒,有一天与高渐离连同狗屠在燕市喝酒。
酒至酣处,高渐离击筑,而荆轲也站起来高歌和之。
两人相视一笑,快乐无比,一会儿又相对哭泣流泪,旁若无人。
他们一定是知己,知道对方的喜悦,也知道对方的伤心,才能在情感上有共鸣。
秦统一六国的脚步加快,燕已经无法抗衡,最终太子丹找到了荆轲,请求他前往刺杀秦王。
荆轲既然是太子宾客,受太子恩惠,没有不答应的。
当荆轲前往刺秦之时,太子丹并知道此事的宾客都来到易水边相送。
高渐离也来了,他击筑为荆轲送行,荆轲再次高声以和。
也许知道这是最后一次了,荆轲的歌声直入人心,悲壮无比。
在座的士子都相顾垂泪,后又上前一步高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伴随着歌声相送,荆轲乘车离去,再没有回过头。
荆轲刺秦王失败,荆轲死,而燕国也开始承受秦王的怒火。
燕王喜为了保全国家,杀掉太子丹请求秦王息怒。
荆轲,贴错标签的勇士

荆轲,贴错标签的勇士——论荆轲及其侠义精神司马迁将荆轲称为刺客而不是侠客,应该是那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坏了事。
高渐离在易水边击筑,如果能代荆轲唱出此句,荆轲当为古今第一侠客了。
《史记》研究专家、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韩兆琦教授的意见认为:“荆轲不是杀手,而是一个侠客。
”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荆轲本是卫国人,其先人乃是齐国人,后来秦灭卫国,他逃亡到了燕国。
史载,荆轲“好读书击剑”,“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也就是说,荆轲是一个有学问的沉稳之士,决非一介山野莽夫。
至于他在刺秦王之前是否操过杀人的营生,历史上是毫无记载的。
后来燕太子丹找人行刺嬴政,田光推荐了荆轲。
荆轲本打算再等一个能助其一臂之力的朋友共赴秦国,但因太子催之甚急,只得带领秦舞阳离燕赴秦,慨然践诺。
荆轲是一个具有大侠胆识,又浑身充满正义感的英雄。
然而,在史学家眼中的荆轲并非如此简单,文学史家和史学家对这个人物的评价也是不大相同的。
韩兆琦认为:“荆轲是一个武艺高强、侠肝义胆的勇士,他刺秦的义举来自他对强秦的国仇家恨,也是他争取自己的生存权的最后一搏。
他与燕国不沾亲带故,如果说燕太子丹要刺杀嬴政有其报私仇的成分,那么,荆轲的目的则更是出于为救六国人民的侠义之心。
”史学家张大可更是以“反暴”一词来诠释荆轲的行为。
“太子丹开始并没有重用荆轲,甚至后来让他去刺秦,也没有完全理解和信任他,”韩兆琦解释说,“所以,荆轲并非要‘为知己者死’,他的行为的价值不在于个人义气,而在于他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抗暴之心。
”多数文学史家和史学家对荆轲的伟丈夫气概持肯定和赞扬态度,笔者亦认为荆轲刺秦是正义之举。
正如张大可所言:“荆轲是一个反暴的英雄人物。
”诚然,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是应该肯定的,但并不能说刺秦就是维护割据的不义之举。
秦国在统一的过程中对人民构成了伤害。
人民赞成统一,但不一定赞成秦国这种残暴的统一方式,虽然秦采取武装暴力的方式亦属无奈,但荆轲的作为还是正义的,我们应该把荆轲刺秦和荆轲之死看成统一大业中人民必然要付出的代价。
荆轲形象解读

“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是一个经验最丰富、计划最周密的刺客,为了这次决定国家前途和命运的行动,该想到的他都想到了。但是,燕太子丹的迫不及待,让他不得不在仓猝中告别易水,来到了秦廷。他的刺杀行动没有成功,自己却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是英雄,就应该豪气干云,视死如归。荆珂,这个失败了的英雄,他从易水从容地走过,为后人留下的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男子汉的身影。不必为他惋惜,不必为他伤感,他的义无反顾成就了自己一世的英名。他虽然死了,但他仍然活在很多人的心中。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刺客非他莫属,他的故事也是文学、电视剧、电影的热门题材,深受大家喜爱。列传》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将武士作为一种具有特殊人格风范进行典型化塑造的作品,作品成功的塑造了荆轲等五位武士的形象。其忠君重义,报知感遇,轻生高气的英雄形象在读者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一个受儒家文化影响深远的中国来说,这些刺客身上也不同程度地再现出了忠、义、信、勇等儒家精神特征。这些人物形象闪现着独特的审美韵味,他们的高尚品格令人钦佩,他们的悲剧命运则又令人扼腕。
《史记刺客列传》阅读答案

《史记刺客列传》阅读答案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
十月而拔蓟城。
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
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
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①。
”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上,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
秦复进兵攻之。
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
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
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②,匿作于宋子。
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
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
”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
”家丈人③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
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
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
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
”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④。
使击筑,未尝不称善。
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扑秦皇帝,不中。
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注】①社稷幸得血食:国家或许得到保存。
血食,享受祭祀。
②庸保:帮工,伙计。
庸,同“佣”。
被雇用的人。
③家丈人:东家,主人。
④矐其目:弄瞎他的眼睛。
矐,熏瞎。
8.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B. 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C. 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D. 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B. 皇帝,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号。
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自己的封号。
史记刺客列传读后感

史记刺客列传读后感刺客的盛名所以千载不衰,除却他们自身拥有的历史生命,更离不开文人的推崇。
在陶潜的《咏荆轲》里“君子死知己,提剑处燕京。
素骥鸣百陌,慷慨送我型。
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这幅易水送行的场景其实早在太史公的《史记·刺客列传》中就有了浓墨重彩的描写“白衣冠,羽声慷慨、变徵激烈”“风萧萧兮易水寒”。
所不同之处在于,陶渊明将一场离别说得冷凝肃清,而又怒发冲冠;踌躇忧肠,却又慷慨赴死。
众人的敬意,荆轲的凌然,高渐离的筑声,寥寥数笔,把一个遁隐世外的剑客提升到拯救国家于危难之际的侠义志士,使得荆轲既拥有了历史上闪光的生命,又拥有了后人诗意的膜拜。
倘若值得我们观看的仅仅是结局这绚丽的一刻,我们也就未免太不了解刺客们的胸襟。
作为荆轲,他是清高、自傲的,甚至是自负的,这一点在他对太子丹所提的要求上展露无遗。
“天雨栗,马生角,金丸投龟,美人之手盛于玉盘”,加上田光的自刎和樊于期的颈上人头,请动他刺杀秦王的代价实在不菲,然而太子丹是有求必应,一一做到。
按照今天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规律来判断,荆轲充其量不过是个贪得无厌的市井无赖。
事实上刺客们需要的绝不是这些浮华的物质和条件,他们要的仅仅是信任和尊重,要的是平等的人格和对自己存在的认可。
太子丹做到了,他用这些于刺客而言视若粪土的“身外之物”获得了壮士的一句承诺,也就让悲剧的帷幕缓缓拉开,上演的则是壮烈的剧情。
“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只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未至深,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
拔剑,剑长,操其室。
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
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
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1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桐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浪沙狙击秦皇的继踵而至, 志同道合者薪尽火传 的 反 暴政奋 斗是 永不停 歇 的。这也 就是 明朝 陈子龙在 《 易 水歌 》 中所 歌咏 的 : “ 可 怜六 合 扫一 家 , 美 人 钟鼓 如 云霞 。庆卿成 尘渐 离死 , 异 日还逢博 浪沙 。 ”
离的孤独只是表面现象 , 刺秦王 的事迹附传于《 刺 客列传》 的荆轲传 , 却有很强烈 的象征意义。本文 将从几 个角度 说 明其 意义 。 二、 代表 志 同道 合者 薪尽火 传 的反 暴政 奋斗 荆 轲刺秦 王失败 , 不仅 仅是 太子丹 、 樊於期 以及
荆 轲本 人 的遗 憾 , 也是 千 千 万万 受 压 迫 的东 方六 国
筑, 未尝 不称 善 。稍 益近 之 , 高渐 离乃 以铅 置 筑 中 ,
《 史记 ・ 刺客列传》 中的荆轲 , 比起专诸 、 豫让、 聂政等其他刺客 , 蕴含 了更具有普遍性意义 的反强 暴、 反侵略的抗争意义。尤其是荆轲传后 面, 附了高
渐离的传 , 使得荆轲刺秦王的精神与意义得到更饱
满 的延 帝 , 不 中。 于是遂 诛 高 渐 离 ,
终身不 复近诸 侯之人 。 …琊
高渐离 的行刺方 式 , 比荆轲 更不可 能成 功 , 行刺 的准备 过程更 为 悲苦 , 他 没有 享受 “ 太 子 日造 门下 ,
高渐 离 为 行刺 牺 牲如 此 之大 , 而 且成 功 的机会
黄 美铃
( 交通 大学 通识 教育 中心 , 台湾 新竹 3 0 0 1 0 )
摘
要: 《 史记 ・ 刺客 列传》中荆轲传后 面 , 附 了高渐 离的传 , 使得 荆 轲刺 秦 王的精 神 与意 义得
到更饱满的延伸。高渐 离的行刺方式 , 比荆轲更不可能成功 , 行刺的准备过程更为悲苦, 但却有很 强烈的象征意义, 代表 志同道合者薪尽火传的反暴政奋斗, 展现被压迫者永不屈服的意志, 显示了 司 马迁的反秦 反残 暴的历 史 书写。
关 键词 : 《 史记 ・ 刺客 列传》; 高渐 离; 荆轲 ; 象征 意义
中图分 类号 : K 2 0 4 . 2
一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3 - 0 9 6 4 ( 2 0 1 5 ) 0 1 0 - 0 0 4 - 0 3
、
前 言
横, 但六 国遗 民 中终 究还 有不 畏强 暴 、 不 怕牺 牲 的死 士 。荆轲壮烈成 仁 , 咸 阳殿上的鲜血 却未 自流。高渐 离继之击秦 皇 , 而且忍受 目盲之苦 , 寻找行刺 机会 : 秦 皇帝 惜 其 善 击 筑 , 重赦之, 乃 嚯其 目。仗 击
三、 展 现 被压迫 者永 不屈服 的意 志 秦并 天下 , 立号 为皇帝 后 , 逐太 子丹 、 荆轲 之客 。
师丢盔 弃 甲 , 企 图侥 幸 的太 子 丹 与 荆 轲 也 是 “匕首 空磨事 不成 ” j , 那么, 天 下人 民是否 只 能仰 秦 皇鼻 息, 任他 作威作 福 、 荼 毒生灵 ?
供太牢具 , 异物闲进 , 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 , 以顺适 其意” [ 1 的供 养 ; 没有易水 送别 , 太 子 及 宾客 知其
事者 同仇敌忾 带 给 的温 暖 ; 行刺 的演 出 也 比不 上荆
极为渺茫 , 那么此举一定是在追寻某种意义的实现 ,
其 一就是 延续荆 轲 行 刺 秦 王 、 抗 暴 未 遂 的壮 志 。天
不惧身份暴露 , 也要寻找接近秦皇的机会。纵使秦
高渐离逃亡时 , 在仓皇之中 , 仍带着 “ 筑” 与演奏 用 的“ 善衣 ” 逃亡 , 此举颇 值得 玩 味 : 高渐 离变名姓 为人庸 保 , 匿作 于宋子 。久之 , 作
苦, 闻其 家堂上 客 击 筑 , 彷 徨 不 能去 。每 出言 日 :
高渐离继荆轲后行刺秦皇 , 表明秦 皇再怎么强
史传 文学 。
・
吐 ・
黄 美玲 : 高渐 离附传 于《 史记 ・ 刺 客列传 》 中荆 轲传后 的 意义
“ 彼有善有不善。 ” 从者以告其主, 日: “ 彼庸乃知音,
窃 言是 非 。 ”家 丈 人 召 使 前 击 筑 , 一 坐称善 , 赐 酒。
而 高渐 离念 久 隐畏约 无 穷时 , 乃退 , 出其装 匣中筑与
高渐离的行刺方式比荆轲更不可能成功行刺的准备过程更为悲苦但却有很强烈的象征意义代表志同道合者薪尽火传的反暴政奋斗展现被压迫者永不屈服的意志显示了司马迁的反秦反残暴的历史书写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3 5卷
・
J o u na r l o f Xi n y a n g N 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地 之大 , 弱者不 是 只有忍辱 屈膝一 条路 , 总该 有人不 畏强 暴 , 发 出“ 是 日曷 丧 , 与汝 偕 亡 ” 的 呼喊 , 接力 抗
轲笑傲秦廷壮观。高渐离必须忍受 目盲之苦 , 孤独
地去完 成必然 是 悲 剧结 局 的行 刺 之 举 。但是 , 高渐
暴 。如此 , 不但荆 轲 在成 阳殿上 的鲜血 不会 白流 , 高 渐 离 的鲜 血也 不会 自流 。君 不 见不 久 之 后 , 就 有博
第1 期
2 0 1 5年 1月
( P h i l o s . &S o c . S c i . E d i t . ) V o 1 . 3 5 N o . 1 J a n . 2 0 1 5
专题 研究 : 史记研 究 ・
高渐离附传于《 史记 ・ 刺客列 ‘ 传》 中荆轲传后的意义
收稿 日期 : 2 0 1 4 0 - 9 - 2 0
基金项 目 : 台湾 “ 行 政 院国 家科 学委 员会 ” 资助 项 目: “ 齐 国的视 角 : 楚 汉之 际到 汉初 几 个重要 阶段 的 天 下 变
局之 诠释 ”
作者简 介 : 黄 美铃 ( 1 9 5 5 一 ) , 女, 台湾云 林人 , 台湾 交通大 学通识 教 育 中心 学务 长 , 教授 , 研 究方 向 为唐 传 奇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