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导学案

合集下载

《伶官传序》导学案

《伶官传序》导学案

[目标展示]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名言名句。

2、理清全文思路,分析论证结构。

[导学过程]一、解题(一)作者简介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

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欧阳修的人生志趣和追求。

(二)写作的时代背景: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

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

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

(三)人物介绍毛泽东曾有一句名言:生子当如李亚子。

李亚子指的就是后唐庄宗李存勖。

他是李克用的长子,小名亚子,幼时体貌出众,而且忠厚沉稳,喜欢独来独往,很受李克用的喜爱。

十一岁时便跟随父亲出征作战,得胜后随父亲进见唐昭宗。

昭宗见了他,非常惊讶:“这孩子真是长相出奇!”然后轻抚着他的背说:“小儿日后必定是国家的栋梁之才,不要忘了为我大唐尽忠尽孝啊!”接着,昭宗又赏赐他翡翠盘等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了解庄宗的生平。

二、整体感知(一)读课文,正字音:盛衰之理盛以锦囊及仇雠已灭契丹三矢逸豫(二)掌握重要句式和重点词语(原、函、夜、四、东、兴、亡、忽微等)的意义和用法。

1、特殊句式d、身死国灭,为天下笑e、智勇多困于所溺f、燕王,吾所立介词短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判断句:2、重点字词理解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词活用为词②函梁君臣之首词活用为词③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夜、东: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亡:用法⑤祸患常积于忽微忽微:词用作词(三)翻译下列句子:①岂得之难而守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四)、通读课文,找出论点和论据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论据:主要是叙述庄宗接受父命、报仇雪耻,后来由胜转败、由盛转衰的事实。

《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导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

《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导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

《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五代史》的作者欧阳修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2. 理解《五代史伶官传序》的内容和意义;3. 掌握欧阳修的文学风格和写作特点;4. 能够分析《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文学价值和审美意义。

导学内容:1. 欧阳修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2. 《五代史伶官传序》的内容和意义;3. 欧阳修的文学风格和写作特点;4. 《五代史伶官传序》的文学价值和审美意义。

导学步骤:一、导入请同砚们回答以下问题:1. 你知道《五代史》吗?它是什么内容?2. 你听说过欧阳修吗?他在文学史上有何地位和贡献?3. 你知道《五代史伶官传序》是什么?它为何重要?二、进修1. 欧阳修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被誉为“欧阳文忠公”,是宋代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

他的文学作品包括诗、词、赋、散文等,尤以词作为最为闻名。

欧阳修的文学成就不仅在于其卓越的文学才华,更在于他在文学史上的创新和开创。

2. 《五代史伶官传序》的内容和意义:《五代史》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记载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

其中,《五代史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五代史》所作的序文,是对伶官传文学的评判和赞美。

这篇序文不仅展现了欧阳修的文学才华和审美情趣,更体现了他对文学的奇特见解和创新思维。

3. 欧阳修的文学风格和写作特点:欧阳修的文学风格清新明丽,古典与摩登相结合,兼收并蓄,开创了新的文学风貌。

他的作品语言漂亮,表达深刻,富有情感和思想,被誉为“欧阳体”。

欧阳修的写作特点包括情感真挚、思想深刻、形象鲜明、语言漂亮等。

4. 《五代史伶官传序》的文学价值和审美意义:《五代史伶官传序》作为欧阳修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意义。

它不仅展现了欧阳修对伶官传文学的奇特见解和理解,更体现了他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这篇序文通过对伶官传文学的赞美和评判,展现了欧阳修的文学才华和审美情趣,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伶官传序导学案

伶官传序导学案

肝胆忠心昭日月义正词婉劝君王《伶官传序》导学案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教学重点:检查预习,注意积累实词、虚词、语法知识和名句。

通过朗读,体会文章散而不乱、抑扬顿挫的文气,理解文章的写作目的。

教学难点:理清全文思路,分析论证结构。

理解名言警句的含义及对人生的启示。

(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点拨、讨论(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名言警语的深刻含义,把握作者总结的历史教训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1、作者介绍参考课文注释①2、解题及时代背景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朝廷,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

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仍,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

《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

《伶官传》是一篇合传,写了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四个伶人,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

伶官,指古代宫廷乐官。

本文是指供奉内廷,授及官职的伶人。

后唐庄宗李存勖喜好音乐戏曲,宠幸伶人,让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人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仗其势,擅权乱政,使唐朝廷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终成叛逆。

(二)精讲点拨学生初读课文,正音释义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对句读,体会情感;借助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积累文言词汇、句式;对不理解的词句进行交流,质疑。

教师范读并进行点拨强调指出课文中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1、“事”“原”“及”“组”“函”“本”“举”“乃(你)”等重要文言实词的意义2、“之”“所以”“而”“其”“以”等重要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3、判断句、介词结构后置句,被动句。

(三)当堂训练:1、盛 <一词多义>请其矢,盛以锦囊()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2、告 <一词多义>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3、其 <一词多义>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4、对下面加黑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绳索C.抑本其成败之迹抑:抑制 D.及凯旋而纳之纳:收藏5、选出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 、负而前.驱B 、一夫夜.呼C 、仓皇东.出D 、函.梁君臣之首6、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而皆背晋以归.梁②君臣相顾,不知所归.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④与其.所以失之者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7、判断句子的句式特点①此三者,吾遗恨也②盛以锦囊③系燕王父子以组④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⑤智勇多困于所溺⑥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⑦燕王,吾所立(四)再读课文,分析品味1、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五代史伶官传序导学案

五代史伶官传序导学案

五代史伶官传序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预习检测 (1)三、全文翻译 (3)四、中心思想 (4)五、读文感知 (5)六、预习检测题答案 (6)一、学习目标理解五代时期的历史背景与社会变迁。

文章通过对伶官这一特殊群体的描绘,展现了五代时期的政治纷争与道德沦丧,揭示了朝代兴衰与个人命运的深刻关联。

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注重体会作者的史论观点,掌握其论证方法,同时思考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以史为鉴,为现实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五代史伶官传序》是_______(朝代)文学家_______(人名)创作的一篇史论。

2.文章主旨在于揭示_______的道理,以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得失成败为历史依据,借以告诫北宋王朝的执政者。

3.文章开篇即提出全文主旨:“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1.下列关于《五代史伶官传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文章通过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的事例,具体论证了兴衰成败与人事的紧密关系。

B.作者认为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都是由于天命所定,非人力可为。

C.文章夹叙夹议,史论结合,笔带感慨,感染力很强。

D.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通过庄宗成功与失败时的不同形势进行对比,增强了说服力。

2.《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其主要写作目的是:A.纯粹为了分析五代时期的历史。

B.通过对庄宗李存勖的成败分析,为北宋王朝的执政者提供历史借鉴。

C.赞扬庄宗李存勖的英勇善战。

D.批判五代时期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

三、简答题1.请简述《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提到的“盛衰之理”是什么?2.文章是如何通过庄宗李存勖的事例来论证其主旨的?请举例说明。

3.《五代史伶官传序》在文学手法上有哪些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三、全文翻译《五代史伶官传序》译文如下:唉!国家的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

伶官传序导学案

伶官传序导学案

高二语文《伶官传序》导学案1学习目标:1.掌握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其用法;2.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3.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

一、基本知识了解1.关于“序”:序作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其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本节课要阅读的《伶官传序》是为《伶官传》所作的序。

2.关于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北宋文坛领袖。

作为史学家,著有《新唐书》和《新五代史》,其中《新五代史》属二十四史之一。

3.背景介绍:由于本文是借古讽今之作,应从“五代”和“北宋”两个角度把握。

五代,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朝廷,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代。

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仍,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

庄宗称帝后,迷恋优伶,被伶官所惑,伶官得以重权在握。

当叛乱四起时,拥有兵权的伶官史彦琼拒不发兵,庄宗亲征败北,众叛亲离,伶官郭从谦又乘危作乱,乱箭射死庄宗。

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感慨,告诫北宋统治阶级要以史为鉴。

这是由于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

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

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

二自主学习1给以下字词注音:伶()官有的放矢()盛()以锦囊仇雠()已灭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1)原.庄宗之所以..也:()..晋王之将终..得天下:(世言抑本..其成败之迹:()尔其.无忘乃父之志:()(2)岂.非人事哉:()则遣从事..告庙:()..以一少牢至于..誓天断发:()(3)仓皇东.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函.梁君臣之首:()..,而智勇多困于所溺(4)盛: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请其矢,盛.以锦囊()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5)困: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智勇多困.于所溺()(6)其: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3、翻译句子:(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2)盛以锦囊,负而前驱:;(3)而告以成功:;(4)身死国灭,为天下笑:;(5)庄宗受而藏之于庙:;(6)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三合作探究1.思考: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伶官传序》导学案.doc

《伶官传序》导学案.doc

《伶官传序》导学案《伶官传序》第1课时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质疑解难,归纳梳理《伶官传序》一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

2.通过反复诵读,提要钩玄,把握《伶官传序》的论证结构和论证特点。

3.通过反复诵读、因声求气,体会本文语言特点,了解欧阳修散文语言的多样性。

4.通过探究讨论, 理解本文观点,明确写作目的。

【学习重难点】1、通过反复诵读,提要钩玄,把握《伶官传序》的论证结构和论证特点2、理解本文观点,明确写作目的。

【学法指导】诵读法;探究讨论法【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一、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欧阳修(10 07 —1 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 人。

天圣进士。

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

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

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

谥文忠。

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

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

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

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

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

有《欧阳文忠集》。

2、背景介绍:五代(90 7〜9 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

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

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

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

庄宗亲……《伶官传序》第2课时导学案一、合作探究1、《古文观止》的编者认为本文“起手一提,包括全篇之意”,对这句话你怎样理解呢?明确:本文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句话,具有提挈全文的作用,全文都围绕它进行论证。

导学案 伶官传序

导学案 伶官传序

《伶官传序》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实虚词的意义以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2、反复朗读,学习文章对比列举史实和对比式分析的说理方法。

3、明确写作意旨,体悟作者总结的历史教训。

二、知识准备1、知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文坛公认的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

“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五位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都是他的学生。

他在诗、文、书法、文论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

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并编著两部史书:了《新唐书》(与宋祁等合写),《新五代史》。

他的散文简约且富有波澜,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

清人沈德潜称赞《伶官传序》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是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

2、知背景(1)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

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

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

(2)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朝廷,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

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仍,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

庄宗称帝后,迷恋优伶,“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所惑,使其得以重权在握。

庄宗同光四年(926年),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后又单人独骑逃走。

庄宗亲征败北,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乱箭射死庄宗。

3、解题目“伶”是指封建时代演戏的人,即“艺人,乐工“,“伶官”是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

“传”记述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败政乱国的史实。

序,是文体的一种,有文序和赠序之分,序也称叙、引、导言、前言之类,它的内容或是提纲契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后面。

《伶官传序》导学案,(教师版)(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伶官传序》导学案,(教师版)(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伶官传序》导学案,(教师版)(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伶官传序》导学案,(教师版)(人教版高二选修)1《伶官传序》导学案,(教师版)(人教版高二选修)【导学目标】1.了解《伶官传》的作者和背景2.掌握《伶官传》的主要内容和特点3.了解《伶官传》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4.培养学生欣赏古典小说的兴趣和能力【教学流程】一、课堂导入1.《红楼梦》中的“伶人”角色有哪些?2.你了解什么是“伶官”?他们在古代的生活和工作是什么样的?二、自学环节1.课前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分配一章进行自学。

每组成员担任问题提出者或者问题回答者。

2.问题提出者的任务:针对所分的章节,提出3-5个问题,问题的涉及全文内容的主旨、细节和比较一类。

3.问题回答者的任务:要根据自己所负责的章节,认真阅读相关内容,独立思考后回答问题。

4.阅读结束后,主动汇总不同组的问题和回答情况,加深了解全文的主旨、情节和形式特点。

三、课堂讨论1.每组分别对所分的章节进行汇报,对关键问题和难点进行讨论和解决。

2.集体讨论和互动,更加深入透彻理解了小说的内涵和形式特色,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精神。

3.教师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核心,在思辨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文化素养。

四、课后拓展1.要求学生自己查阅相关资料,探究《伶官传》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作用和地位,加深对其价值和意义的理解。

2.通过文学阅读的实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和综合素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小说的主要内容和形式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和批判能力。

难点:了解小说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探究其在文学史上的作用和价值。

【教学评价】1.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得到了提升,更好的适应了高中的学习要求。

2.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适时关注学生的动态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

3.学生通过本次导学案活动,更好的了解到《伶官传》的文学价值和人生智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自信心,掀起了一股学习经典、追求卓越的阅读热潮通过本次导学案的学习,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伶官传》的内容和文学特色,增强了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伶官传序》复习学案 2016.10一、知识要点:1、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

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

与柳宗元,韩愈,王安石,曾巩,“三苏”苏轼,苏洵,苏辙合称“唐宋八大家”。

在散文理论上提出“以文明道”的主张,大力提倡简洁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

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2、本文是为《伶官传》所作的序,是《伶官传》前的序论,也可看作是一篇史论。

《伶官传》是《新五代史》中的一篇合传。

记伶人(古代音乐工作者和演员的称号)景修、史彦琼、郭门高等人的事迹。

本文通过对后唐庄宗得天下、失下天的典型事例,阐述了国家盛衰主要是由人事的道理。

作者作此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

二、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2、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3、则遣从事以一少近牢告庙()4、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5、君臣相顾()6、至于誓天断发()7、抑本其成败之迹()8、满招损,谦得益()9、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10、夫祸患常积于忽微()11、举天下之豪杰()二、一词多义1、与:①与尔三矢()②求!无乃尔是过与()③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④玉斗一双,欲与亚父()⑤原庄宗这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得之者,可以知之矣()⑥与嬴而不助五国也()2、归:①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秦以归梁()②君臣相顾,不知所归也()③知其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专,而其归书也必速()④若水之归下也()⑤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3、易:①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②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③以乱易整,不武()④天下事有难易乎()4、告:①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③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④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三、词类活用1、函:函梁君臣之首()2、夜:一夫夜呼()3、东:仓皇东出()4、兴、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五、难句翻译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3、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4、满招损,谦得益。

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6、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六、课内检测: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其根本。

B.契丹与吾约为兄弟约:订立盟约。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束缚捆绑。

D.函梁君臣之首函:用木匣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B. 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长桥卧波,未云何龙C.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D.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下列四个选项中的加点的词,与例句中的词在用法上最为相似的一项是例句:逸豫可以亡身A.岸土赤而壁立B.将成家而致汝C.六王毕,四海一D.吾将买田而归老4、. 下列各句对文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A.作者以“呜呼”起笔,发出了对伶官误国的感慨。

接着语用反问,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不在天命,而在人事。

这一叹一问,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

B.第二段以“三矢”贯穿文意。

先写庄宗受命,再写庄宗复命,着力描写了庄宗“请矢”的恭谨态度,从中看出他是矢志复仇的,这就突出了“人事”的作用。

C.第三段对比庄宗极盛、极衰的两种情形,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

这就通过对“盛衰之理”的议论,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基本内涵。

D.文末紧承上文进一步议论,得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讽谏北宋统治者,要借鉴历史,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因而意味深长。

七、《伶官传序》素材挖掘与写作应用《伶官传序》通过对后唐庄宗得天下、失下天的典型事例,阐述了国家盛衰主要是由人事的道理。

欧阳修的这篇文章,给人的启迪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从这些方面指导学生挖掘素材,并运用到相关写作中去。

素材一:庄宗“忧劳”,不忘晋王遗命,将晋王所赐三矢“受而藏之”,然后出师,征战,以三矢励志,大告成功,还三矢于先王。

庄宗时刻有一种忧患意识,不忘世仇,最终夺得天下。

写作应用1、人要有忧患意识2、忧劳可以兴国3、居安要思危等素材二:庄宗恪守父命,严格自律,才得以完成遗志,一雪前耻,证明成由人,盛也由人。

写作应用1、人要善于管理自己2、自律3、事在人为等素材三:庄宗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宠信伶人,让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优伶掌握实权。

后来,李嗣源发动兵变,郭从谦首先响应,率近卫兵攻皇城,纵火焚烧兴教门,闯入内宫,乱兵在宫楼上用箭射死仓皇东出的庄宗。

写作应用1、得与失2、祸患常积于忽微3、要防微杜渐4、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5、智勇多困于所溺6、逸豫可以亡身7、人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等素材四:逆境时,庄宗唯恐辜负先人之托,用兵时负矢在前,自先士卒,终于一胜再胜,大获成功。

在成功后,便改初衷,宠幸伶人,贪图享乐,以致政事废驰,衰败继之。

写作应用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谦受益,满招损3、成与败4、顺境与逆境5、忧与逸等6、人事与天命7、兴与亡素材五伶官为封建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

《伶官传》是后唐庄宗李存勖所宠幸的伶官景修、史彦琼、郭门高等人的一篇合传。

在《伶官传序》中,欧阳修通过对后唐庄宗励精图治得天下、宠信伶人失天下的典型事例,阐述了国家盛衰主要由人事决定的道理。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意思是,祸患常常是由一些微小的失误累积而成的,而人的智慧和勇气常常被他们所沉迷的事物困扰。

接着作者用一句“岂独伶人也哉”拓宽了文章的内涵,使唐庄宗因宠爱伶人国破身亡的历史教训有了普遍意义。

英格兰有一首古老的民谣:“少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掉了一只马掌,丢了一匹战马;丢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丢了一个国家。

”说的是1485年,因少了一枚铁钉,致使英格兰国王理查三世在波斯沃斯战役中惨败的史实。

看来,祸患积于忽微,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解读作风问题无小事,小问题置之不管,也会酿成大问题。

对此,习近平同志有着清醒认识,他在不同场合强调,“小洞不补,大洞吃苦”“积羽沉舟,群轻折轴”。

无论是改作风,还是反腐败,“大问题要抓,小问题也要抓”都是一以贯之的治理思路。

从反对公款送节礼,到打击会所歪风,再到根除“舌尖上的腐败”,雷霆万钧的行动,展示出不弃微末的决心。

两年多来改作风取得阶段性成效。

为什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造成与民更始、咸与维新的社会反响?答案就在从小事情切入,铁面问责、刚性约束、严格执纪,让制度成为“带电的高压线”,让纪律成为不可逾越的“红线”。

从领导干部角度看,就应该做到慎独慎微,不要以为吃点、喝点、拿点没什么,不要认为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就能万事大吉。

通往腐败的不归路往往就从细节开始,对小事、小节、小利又怎能掉以轻心?(摘自《习近平用典》)八、文章示例(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欧阳修发出如是感慨。

的确,一个国家从盛转衰中,人的所为影响是很大的。

庄宗的衰财看似是伶官引起的,实则是由于他自身好逸恶劳所致。

正所谓“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其实这也验证了一个道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个国家是如此,一个人也是如此。

“故天将降大任如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一个经历过艰难困苦的人,心智就会磨炼得更加成熟,更加坚强,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而每天好逸恶劳、花天酒地、吃喝玩乐的,只要使意志更加消沉,经不起风雨的磨练就会退缩,终将成为没用的废物。

我们都知道纣王因吃喝玩乐,不理朝政,后面被姬发所灭商朝就此灭亡。

相反,勾践。

由于越国战败于吴国成为吴国的阶下囚。

为了重振越国,勾践发奋图强,甚至“卧薪尝胆”。

后来吴王的安逸使他放松对勾践的警惕,终有一日被越王勾践所灭,越国又复兴了。

就这两国的衰败,则足以见“忧患”的重要性了。

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又安逸的年代,现在有很多的“官二代”和“富二代”,然而却有很多像这样的人拿父母的钱恣意挥霍。

虽然生活是美好的,但要是遇上大的灾难呢?我想很多人都抵不住艰难困苦的考验吧。

尽管我们也是安逸的,但我们必然要有忧患意识,有了忧患意识才会让我们的心智得以磨练,让我们更加成熟,在以后的道路上即使充满着荆棘,我们也不会遇到困难就沉湎堕落,不敢前进而退缩。

要知道,社会是有强大的竞争意识的,不是你成功就是他失败。

我们必须让自己得到锻炼,才能让自己更加强大。

(二)智勇鲜困于所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一文中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他以史为鉴,用后唐庄宗李存勖逸豫亡身之理告诫当朝统治者居安思危,不要重蹈覆辙。

但细细品味,我不禁对“智勇多困于所溺”一句产生了怀疑。

“智”即有才智、有谋略,它是治国的前提;“勇”即有勇气,有胆识,它是安邦的基础。

智勇双全者,在我看来,已有了坐拥天下的资本。

而欧阳修却说“智勇多困于所溺”,对此,我确实不敢苟同。

试想,倘若一个人真的有勇有谋,他必将拥有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他定能判断出该不该沉溺于某种事物。

如果一个人最终“困于所溺”,他又怎能称得上“智勇”之人呢?他顶多算是个有勇无智,或者有智无勇,甚至根本无智无勇的人而已。

后唐庄宗李存勖为完成父亲遗志,纵横沙场,最终“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可谓有勇。

就因为所宠爱的伶人周匝为梁人所得就灭梁入汴,也可称得上有勇吧!为了周匝的一句话而封陈俊、储德源为刺史,置共取天下的英雄豪杰于不顾,这也是“勇”,只不过是匹夫之勇,毫无“智”可言。

他不考虑失民心的后果,失天下是必然的,因为他“有勇无智”。

南唐后主李煜有满腹才情,留下了一篇篇缠绵悱恻的经典之作,可称得上有智。

他最终亡身也是因为他所钟爱的词——一首《虞美人》了结了他的生命。

可他是“智勇”之人吗?敌人来袭时他的惊慌失措足以见证他的无勇。

他最终亡国是必然的,因为他“有智无勇”。

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而“烽火戏诸侯”,这种愚蠢的游戏足以表明他的不智。

他暴戾的政策只是他无聊时的消遣,只有不智的人才有这种可笑的行为。

危险真正袭来时他的束手无策正是他无勇的明证,江山断送在他的手中是必然的,与褒姒无关,只因为他自己“无智无勇”。

真正的“智勇者”有胆识,有谋略,不会落到“困于所溺”的结局。

因为他们有正确的价值取向,知道该喜爱什么,该憎恨什么,这样才不会因盲目的喜好而“身死人手”,唐太宗、汉武帝等人正是如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