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练习及答案复习课程

合集下载

《伶官传序》文言文练习附答案

《伶官传序》文言文练习附答案

《伶官传序》文言文练习附答案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其根本。

B.契丹与吾约为兄弟约:订立盟约。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束缚捆绑。

D.函梁君臣之首函:用木匣装。

10.C/这里泛指绳索。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B. 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长桥卧波,未云何龙C.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D.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11.D/为:均作介词,表被动,被。

A乃:上句,代词,你的;下句,连词,才。

B何:均为语素。

上句,何其,语气副词,多么;下句,疑问代词,怎么。

C其:均作代词,上句,代庄宗,作主语;下句,代百姓,作定语。

1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从事: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

B.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发挥:把内在的性质或能力表现出来。

《伶官传序》课内练习题附答案

《伶官传序》课内练习题附答案

《伶官传序》练习一、积累·整合(一)、指出下面加点词的古今不同含义1、岂非人事..哉 古义: 。

今义: 。

2、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古义: 。

今义: 。

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古义: 。

今义: 。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盛衰之理.2、负.而前驱 3、及.凯旋而纳之 4、方.其系燕父子以组.5、函.梁君臣之首 6、抑本其成败之迹.7、举.天下豪杰 8、数十伶人困.之 9、祸患常积于忽微..(三)解释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1、负而前.驱 2、函.梁君臣之首 3、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4、仓皇东.出 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6、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昆玉所溺 (四) 解释下列加点的虚词1、于A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B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C 霜叶红于.二月花 D 智勇多困于.所溺 2、其A 与其.所以失之者B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C 其.后用兵D 其.真无马耶3、之A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B 莫能与之.争C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D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E 之.二虫又何知F 吾欲之.南海,何如失之者4、与其所以..5、而皆背晋以.归梁6、尔其.勿忘乃父之志(五)判断下列句式1、此三者,吾遗恨也。

2、智勇多困于.所溺3、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六)翻译下列语句1、与尔三失,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2、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4、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七)名句默写11、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一个人不努力肯定是不成功的。

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说:“,。

”(八)文学常识1、欧阳修(1009—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晚年号,谥。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倡导人。

大力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

《五代史伶官传序》练习 (含答案)

《五代史伶官传序》练习 (含答案)

11.2《五代史伶官传序》练习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读书”这件事,历史上的论述可谓汗牛充栋,而观点却大相径庭。

单在基本以读书为业的知识分子内部,说到读书时态度也有霄壤之别。

欧阳修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苏东坡一面发誓“立志读尽人间书”,一面又有“人生识字忧患始”的();清朝的黄景仁就更绝望了,他有“十有九人堪白眼,无一用是书生”的()。

探究起来,在这种评价的天差地远背后,除了个人的因缘机遇、性格胸襟不同之外,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恐怕在于对读书的认识不同。

①,直接影响了人们对读书的评价。

如果仅以功业来权衡,那么古人早已发现,②。

但如果像欧阳修认为的那样,读书作为立身之本,不仅这个“立身”是功业的建立,还包括见识的拓展、精神的挺立、人格的健全。

从这里出发,欧阳修看到了读书之于人生的重大价值,他对于读书的评价因此没有显得逼仄与()。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遗憾喟叹偏狭 B.缺憾喟叹偏狭C.缺憾感叹偏执 D.遗憾感叹偏执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但如果像欧阳修认为的那样,读书作为立身之本,这个“立身”不仅是功业的建立,还包括见识的拓展、精神的挺立、人格的健全。

B.但如果像欧阳修认为的那样,读书为立身之本,不仅这个“立身”是功业的建立,还包括见识的拓展、精神的挺立、人格的健全。

C.但如果像欧阳修认为的那样,读书为立身之本,这个“立身”不仅是功业的建立,还包括见识的拓展、精神的挺立、人格的健全。

D.但如果像欧阳修认为的那样,读书作为立身之本,不仅这个“立身”是见识的拓展、精神的挺立、人格的健全,还包括功业的建立。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五代史伶官传序》同步练习(含答案)

《五代史伶官传序》同步练习(含答案)

《五代史伶官传序》同步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一】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

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

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

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

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

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恃也。

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而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

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

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

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

虽有圣智,不能与谋。

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

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

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无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处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

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而祸斯及矣。

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

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①事是已。

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

可不戒哉?(节自欧阳修《五代史·宦者传论》)【注释】①唐昭宗:即李晔。

晚唐时期宦官专政,对皇帝有废立大权。

昭宗是僖宗之弟,即由宦官拥立为帝的。

后来昭宗与宰相崔胤谋诛宦官,反被宦官刘季述等幽禁,后虽得神策军解救,重新复帝位,但却招致梁王朱全忠乘机领兵入京,唐朝因之覆灭。

【文二】①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②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④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完整版)《伶官传序》练习及答案

(完整版)《伶官传序》练习及答案

《伶官传序》学案一、积累●整合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勖.勉仇雠.盛.以锦囊伶.官传序泣下沾襟.逸豫..2、指出下面加点词的古今不同含义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古义:。

今义:。

2】抑.本其成败之迹古义:。

今义:。

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义:。

今义:。

4】岂非人事..哉古义:。

今义:。

5】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古义:。

今义:。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盛.衰之理2】负.而前驱3】及.凯旋而纳之4】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5】函.梁君臣之首6】抑本其成败之迹.7】举.天下豪杰8】数十伶人困.之9】祸患常积于忽微..4、解释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1】负而前.驱2】函.梁君臣之首3】一夫夜.呼,乱者四应4】仓皇东.出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6】而告以成功..7】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昆玉所溺5解释下列加点的虚词1】于A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B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C 霜叶红于.二月花D 智勇多困于.所溺2】其A 与其.所以失之者B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C 其.后用兵D 其.真无马耶3】之A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B 莫能与之.争C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D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E 之.二虫又何知F 吾欲之.南海,何如4】与其所以..失之者5】而皆背晋以.归梁6】尔其.勿忘乃父之志6判断下列句式1】此三者,吾遗恨也。

2】智勇多困于.所溺3】方其系燕父子以组7、翻译下列语句1】与尔三失,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2】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4】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8、名句默写1】满招损,。

2】,逸豫可以亡身。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9、文学常识1】欧阳修(1009—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晚年号,谥。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倡导人。

大力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

(完整版)伶官传序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完整版)伶官传序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伶官传序同步练习题及答案检查我的基础1.下面词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李存勖(xù)请其矢(shí)皆自于人欤(yú)B.伶官(línɡ)盛以锦囊(chénɡ)誓天断发(fà)C.抑本其成败之迹(yì)仓皇东出(huānɡ)乱者四应(yínɡ)D.吾遗恨也(yí)智勇多困于所溺(nuò)泣下沾襟(jīn)提示:A项“矢”读“shǐ”;C项“皇”读“huánɡ”,“应”读“yìnɡ”;D项“溺”读“nì”。

答案:B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B.C.D.提示:B项,恨:仇恨,怨恨。

原:推究,考查。

C项,抑:或者。

D项,人事:主要指政治上的得失。

答案:A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仓皇东出A.一夫夜呼,乱者四应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C.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D.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提示:A、B、D三项与例句均是名词用作状语,C项“天下”意为“天下的人”。

答案:C4.选出没有名词用作动词的一项()A.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C.函梁君臣之首D.序八州而朝同列提示:B、C、D三项中分别有“舍”“函”“序”为名词用作动词。

答案:A5.下列句中“所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提示:A、B、C三项中“所以”表示原因,D项中“所以”为“用来……的”之意,表凭借。

答案:D6.下列句子中,省略成分补得不对的一项是……()A.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B.请其矢,盛(之)以锦囊,负(箭)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于庙)。

《伶官传序》基础知识练习答案

《伶官传序》基础知识练习答案

《伶官传序》基础知识练习答案《伶官传序》基础知识练习答案〖文学常识〗1、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北宋时期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她得《六一诗话》就是我国第一部诗话作品。

代表作有《醉翁亭记》、《秋声赋》等。

2、《伶官传序》就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得短序,《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得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得史实。

就是为了告诫北宋王朝得执政者,以庄宗宠幸伶人,身死国灭得历史事实为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并阐明了国家盛衰成败由于人事得深刻道理。

〖文言基础整理〗一、古今异义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古义:人为之事;今义:录用管理人员得工作]2、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古义:官名,泛指官员;今义:做某种工作]3、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古义:往前走;今义:前导,先驱者]4、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 [古义:以至于;今义:表另提一事]二、词类活用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推究,名作动]2、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订立盟约,名作动]3、函.梁君臣之首 [用木匣子装,名作动]4、抑本.其成败之迹[探求、考察,名作动]5、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在前面,名作状]6、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在夜里,名作状]7、仓皇东.出[向东,名作状]8、而告以成功.. [成功得消息,动词作名词]9、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使…兴盛;使…灭亡,使动用法]10、祸患常积于忽微..多困于所溺[细小得事情;智勇:有勇有谋得人物,形容..,而智勇词作名词]三、一词多义1、负(1)盛以锦囊,负而前驱(《伶官传序》) [背](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辜负](3)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廉颇》) [背弃](4)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使……承担](5)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廉颇》) [倚仗](6)胜负之数,或未易量(《六国论》) [失败](7)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登泰山记》) [覆盖]2、告(1)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伶官传序》) [告知](2)则遣一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伶官传序》) [祭告](3)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 [禀告]3、顾(1)君臣相顾,不知所归(《伶官传序》) [面面相觑](2)赢得仓皇北顾(《京口北固亭怀古》) [回头](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拜访](4)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硕鼠》) [顾念、顾惜](5)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五人墓》)[顾及](6)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促织》) [但就是](7)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考虑](8)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4、归(1)而皆背晋以归梁(《伶官传序》) [归附,归依](2)君臣相顾,不知所归(《伶官传序》) [归往,奔向](3)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 [归向、归属](4)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归聚,汇聚](5)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廉颇》) [归还](6)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 [使……回去](7)后五年,吾妻来归(《项》) [旧称女子出嫁](8)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指南录》) [返回,回来] 5、患(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伶官传序》) [祸患,灾祸](2)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 [忧虑,担心](3)今张君不以谪为患(《黄州快哉亭记》) [忧愁](4)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讳忌]6、困(1)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伶官传序》) [围困](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被困,困住](3)牛困人饥日已高(《卖炭翁》) [困倦、疲乏](4)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训俭示康》) [贫困,贫乏](5)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天下诸侯已困矣(《过秦论》)[困窘、困难] 7、驱(1)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伶官传序》) [驱驰](2)由就是感激遂许先帝驱驰(《后出师表》) [奔走效力](3)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赤壁》)[驱赶](4)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孔雀》) [驱使](5)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孔雀》) [驱逐](6)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追赶]8、盛(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其非人事哉(《伶官传序》) [强盛、兴盛](2)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 [装](3)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伶官传序》) [盛大,雄壮](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职位高](5)太后盛气而揖之(《触詟说赵太后》) [怒气](6)今又盛寒,马无藁草(《赤壁》) [非常](7)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采草药》)[茂盛](8)胜地不常,盛筵难再(《滕王阁序》) [丰盛]9、微(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伶官传序》) [细小得事情](2)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没有](3)微风鼓浪,水石相搏(《石钟山记》)[轻微](4)至微至陋,过蒙拔擢(《陈情表》) [地位低微,卑贱](5)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左忠毅公逸事》) [隐蔽身份](6)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左忠毅公逸事》) [暗暗地](7)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归去来兮辞》) [微弱](8)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屈原列传》)[含蓄、深奥](9)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卖油翁》[稍微,略微]10、知(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知道](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知识](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懂得,了解](4)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识别](5)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送东阳马生序》) [感觉,觉得](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通“智”,智慧](7)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勾践灭吴》) [主持]四、文言虚词1、而(1)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连词,表递进,并且](2)而皆背晋以归梁 [连词,表转折,但就是](3)凯旋而纳之[连词,表承接,接着](4)数十伶人困之,身死国灭[连词,表原因,因而]2、其(1)其后用兵 [代词,那](2)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表祈使,一定](3)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代词,她]3、以(1)盛以锦囊 [介词,用](2)以三矢赐庄宗 [介词,把](3)而皆背晋以归梁 [连词,表承接,而](4)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助词,……得原因]4、与(1)与尔三矢[动词,给](2)与其所以失之者 [介词,跟](3)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通“欤”,助词,吗]5、于(1)而皆自于人欤[介词,由于](2)祸患常积于忽微 [介词,在](3)智勇多困于所溺 [介词,被]6、之(1)及凯旋而纳之 [代词,代箭](2)世言晋王之将终也[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4)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代词,代天下](5)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 [代词,代庄宗]六、指出下列句子得句式。

《五代史伶官传序》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五代史伶官传序》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11.2《五代史伶官传序》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节选自欧阳修《伶官传序》)文本二新磨尝奏事殿中,殿中多恶犬,新磨去,一犬起逐之,新磨倚柱而呼曰:“陛下毋纵儿女啮人!”庄宗家世夷狄..,夷狄之人讳狗,故新磨以此讥之。

庄宗大怒,弯弓注矢将射之,新磨急呼曰:“陛下无杀臣!臣与陛下为一体,杀之不祥!”庄宗大惊,问其故,对曰:“陛下开国,改元同光,天下皆谓陛下同光帝。

且同,铜也,若杀敬新磨,则同无光矣。

”庄宗大笑,乃释之。

是时诸伶人出入宫掖侮弄缙绅群臣愤嫉莫敢出气或反相附托以希恩俸四方藩镇货赂交行而景进最居中用事。

庄宗遣进等出访民间,事无大小皆以闻。

每进奏事殿中,左右皆屏退,军机国政皆与参决,三司使孔谦兄事之,呼为“八哥”。

庄宗初入洛,居唐故宫室,而嫔御未备。

阁宦希旨,多言宫中夜见鬼物,相惊恐,庄宗问所以禳之者,因曰:“故唐时,后宫万人,今空宫多怪,当实以人乃息。

”庄宗欣然。

其后幸.邺,乃遣进等采邺美女千人,以充后宫。

而进等缘以为奸,军士妻女因而逃逸者数千人。

庄宗还洛,进载邺女千人以从,道路相属.,男女无别。

魏王继岌已破蜀,刘皇后听宦者谗言,遣继岌贼杀郭崇韬。

崇韬素嫉伶人,常裁抑之,伶人由此皆乐其死。

(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第二十五》,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是时/诸伶人出入宫掖/侮弄缙绅/群臣愤嫉/莫敢出气/或反相/附托以希恩俸/四方藩镇/货赂交行/而景进最居中用事B.是时/诸伶人出入/宫掖侮弄缙绅/群臣愤嫉/莫敢出气/或反相附托/以希恩俸四方/藩镇货赂交行/而景进最居中用事C.是时/诸伶人出入宫掖/侮弄缙绅/群臣愤嫉/莫敢出气/或反相附托/以希恩俸/四方藩镇/货赂交行/而景进最居中用事D.是时/诸伶人出入/宫掖侮弄缙绅/群臣愤嫉/莫敢出气/或反相/附托以希恩俸四方/藩镇货赂交行/而景进最居中用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庄宗,指后唐皇帝李存勖的庙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伶官传序》练习及答案《伶官传序》学案一、积累●整合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勖.勉仇雠.盛.以锦囊伶.官传序泣下沾襟.逸豫..2、指出下面加点词的古今不同含义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古义:。

今义:。

2】抑.本其成败之迹古义:。

今义:。

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义:。

今义:。

4】岂非人事..哉古义:。

今义:。

5】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古义:。

今义:。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盛.衰之理2】负.而前驱3】及.凯旋而纳之4】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5】函.梁君臣之首6】抑本其成败之迹.7】举.天下豪杰8】数十伶人困.之9】祸患常积于忽.微.4、解释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1】负而前.驱2】函.梁君臣之首3】一夫夜.呼,乱者四应4】仓皇东.出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6】而告以成功..7】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昆玉所溺5解释下列加点的虚词1】于A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B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C 霜叶红于.二月花D 智勇多困于.所溺2】其A 与其.所以失之者B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C 其.后用兵D 其.真无马耶3】之A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B 莫能与之.争C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D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E 之.二虫又何知F 吾欲之.南海,何如4】与其所以..失之者5】而皆背晋以.归梁6】尔其.勿忘乃父之志6判断下列句式1】此三者,吾遗恨也。

2】智勇多困于.所溺3】方其系燕父子以组7、翻译下列语句1】与尔三失,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2】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4】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8、名句默写1】满招损,。

2】,逸豫可以亡身。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9、文学常识1】欧阳修(1009—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晚年号,谥。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倡导人。

大力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

他写的《朋党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与高司谏书》《醉翁亭记》《丰乐亭记》《泷冈阡表》等,都是历代传诵的佳作。

2】本文是之作,序作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或其编者的,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伶官传序》是为《伶官传》所作的序。

《新五代史》是我国的之一,原名《五代史记》,记载五代(907—960),即唐宋之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五个朝代的历史。

后人为了把这部书与北宋初年宰相薛居正奉诏监修的《五代史》区别开来,就称为《新五代史》。

二、感悟●鉴赏1、感知内容与结构1】问题预备:(1)课文第2段称李克用为“晋王”,称李存勖为“庄宗”,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2)晋王临终告庄宗语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作者特意提到晋王的这些话有什么目的?2】本文的用意何在?从课文中哪一句话可以看出来?3】本文是怎样提出论点的?4】在文章的结尾,作者得出了怎样的结论?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结论?2、课内语段精读【1】阅读下文,完成1~6题。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1)选出各句中“以”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A.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B. 皆背晋以.归梁C.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D. 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2)选出下列各句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A. 梁,吾仇也B. 燕王,吾所立C. 此三者,吾遗恨也D. 请其矢,盛以锦囊(3)下面句中“其”字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A.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B.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C. 请其.矢,盛以锦囊D.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4)从下列各句中选出“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中的“乃”,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A.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B.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D.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

(5)解释“告”的意义①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②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③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6)找出下列翻译不正确的一项()A.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译文:梁王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立起来的;契丹和我结缔盟约,结为兄弟。

B.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译文:可是你不要忘记你的父亲的志向。

C. 及凯旋而纳之译文:等到胜利归来,我(仍然)把箭藏在祖庙里。

D. 满招损,谦得益译文:自满引来祸患,谦虚得到利益。

【2】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1)选出下面不属被动句的一类()A.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B. 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C.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D. 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2)选出与“莫.能与之争”中“莫”的意义相同的一项()A.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B.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C. 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D. 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

(3)“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有何深刻含义?(4)“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的正确意思是()A. 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所有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竞争。

B. 当庄宗盛年的时候,拿天下所有豪杰都不能跟他竞争。

C. 当庄宗强盛的时候,全天下所有豪杰都不能跟他竞争。

D. 当庄宗盛年时候,所有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竞争。

【3】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丝带、丝绳,这里指绳索 B.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壮:雄壮C.抑本成败之迹抑:或者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身:(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函梁君臣之首 B.楚人一炬,可怜焦土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D.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3)下列句子,不同类的一项是()A.请矢,盛以锦囊,负面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C.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D.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4)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当他用绳子把燕王父子捆绑起来B.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一个人夜里呼喊作乱,乱了的人便从四面八方群起响应 C.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以至于彼此对天发誓,痛哭流涕,沾湿了衣襟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舒适可以使自己毁灭(5)对“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一句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强调得天下困难和失天下容易 B.强调“得”、“失”都是由人事决定的C.否定“得”、“失”的难易都是由人事决定的 D.否定得天下困难,承认失天下容易(6)对这一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庄宗得天下之时,意气昂扬,威武雄壮,失天下时,痛哭流涕,衰败凄惨。

B.庄宗得天下在于他忧虑辛劳,失天下在于安逸享乐。

C.作者认为成败得失,全在于人事。

D.庄宗得到天下后,骄傲自满,不求进取,失败是自然的道理。

(7)反复诵读本段文字,体会本文“文笔酣畅、波澜起伏”的特点。

三、应用●拓展1、相关语段阅读【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甲)何泽为洛阳令。

唐庄宗好田猎,数践民田,泽乃潜身伏草间伺庄宗。

当马谏曰:“陛下未能一天下以休民,而暴敛疲民以给军食。

今田将熟,奈何恣田游以害多稼?使民何以出租赋,吏何以督民耕?陛下不听臣言,愿赐臣死于马前,使后世知陛下之过也。

”庄宗大笑,为之止猎。

(乙)庄宗好田猎,猎于中牟。

践民田,中牟县令当马切谏,为民请。

庄宗怒,叱县令去,将杀之。

伶人敬新磨知其不可,乃率众伶走追县令,擒至马前责之曰:“汝为县令,独不知吾天子好猎耶?奈何纵民稼穑以供税赋!何不饥汝县民而空此地,从备吾天子之驰骋?汝罪当死!”因前请亟行刑,诸伶共唱和之。

庄宗大笑,县令乃得免去。

1】下列加粗字读音意义全部正确的一项是数践民田以给军食[ ]A.shuò屡次,多次; gěi付给B.shuò屡次,多次; jí供给C.shǔ计算; jí供给D.shǔ计算; gěi付给2】下列加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当马切谏切:急切B.请亟行刑亟:赶快C.何以出租赋以:因为D.县令乃得免去乃:却,反而3】与“当马谏曰”的“当”字,讲法相同的一句是A.汝罪当死B.则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C.一夫当关,万夫莫开D.有大石当中流4】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粗词词类活用现象①陛下未能一天下以休民译文:________解释:一:________。

体:________。

②何不饥汝县民而空此地译文:________解释:饥:________。

5】甲、乙两文就内容与写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写的都是对庄宗的进谏,进谏的方式相同。

B.写的都是对庄宗的进谏,但进谏的方式不同。

C.甲文写何泽进谏用的是详笔,乙文写伶人敬新磨进谏用的是略笔。

D.甲文写何泽进谏,语言强硬,乙文写敬新磨进谏,有意附和唐庄宗的作法。

īn yìyù2、原:古—推究今---原则,原来;抑:古—或者,今—抑制;从事:古—泛指一般属官,投身到。

中;人事:古----人力,今---事理人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意气:古----气势,指骄傲之气今---意志、气概,志趣性格等。

3、理:道理负:背负及:等到方:当;组:绳子;函:用匣子装着;迹:迹象;举:全;困:围困;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4、前:名词做状语;函:名词作动词;夜、东:名词作状语;兴、亡:动词的使动用法;成功:动词用作名词;忽微,智勇:形容词用作名词5、1】在;介词,到;介词,比;介词,被;2】代词,他;语气副词,一定;代词,那;疑问副词,难道;3】助词,取独;代词,他;助词,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这;动词,到; 4】所以:……的原因5】以:而6】其:祈使副词,相当于“应该”“一定”的意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