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学案及答案
《五代史伶官传序》学案(含答案)

《五代史伶官传序》学案一、重点词语挖空、重点句子翻译(第一段)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第二段)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第三段)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①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第四段)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③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翻译画线的句子:①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②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③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二、重点文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及仇雠已灭()(二)词类活用例句活用类型词义①函梁君臣之首②负而前驱③仓皇东出④一夫夜呼⑤乱者四应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⑦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三)古今异义词语例句解析(古今义)①至于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古义:今义:表示另提一件事②从事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义:今义:动词,投身到(事业中去)③人事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古义:今义: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等工作(四)特殊句式例句句式特点(请指出标志词) 翻译句子①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②此三者,吾遗恨也。
《伶官传序》学案(含答案)

第三段:(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2)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3)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4)满招损,谦得益。”(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翻译划线句子(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二:欧阳修和《伶官传序》
一、作者简介、解题及创作背景
1.欧阳修:字________,号________,谥号文忠。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北宋中叶的文
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五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是他的学生。他在诗、文、书法、文论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
2《五代史伶官传序》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五代史伶官传序》学案教材原文五代史伶官传序1【宋】欧阳修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2哉!原3庄宗4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5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6;燕王吾所立7,契丹与吾约为兄弟8,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9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10以一少牢11告庙12,请其矢13,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14。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15,函梁君臣之首16,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17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18,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19,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20本21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22?《书》曰:“满招损,谦得益23。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24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25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26,而身死国灭27,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28,而智勇多困于所溺29,岂独伶人也哉?白话翻译呜呼!国家兴盛和衰败的道理,虽然说是上天的意志,但难道不是人的作为(所致)吗?推究庄宗赢得天下和失却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晓这个道理。
世人说晋王李克用临终的时候,将三枚箭矢赐给庄宗李存勖并告诉他:“梁王朱温是我的仇敌,燕王刘仁恭是我扶持的,契丹的耶律阿保机和我订立盟约,结成兄弟,却都背叛我而归顺梁。
这三个人,是我的遗憾。
给你三枚箭矢,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我(报仇)的心愿!”庄宗领受,将箭矢藏在宗庙之中。
在这之后(晋王)发动战争,就派遣从事以少牢之礼告祭祖庙,恭敬地取出他父亲(留下)的箭矢,用锦囊装好。
(庄宗将装着箭矢的锦囊)背在身上驰骋前行,等到凯旋才再将箭矢收藏在祖庙里。
当庄宗用绳索缚着刘仁恭、刘守光父子,用木匣子装着后梁皇帝、大臣的头,进入祖庙,将箭矢交还先王,并以成功的战果告祭先王的时候,他意气的旺盛,可以说豪壮啊!待到仇人已灭,天下安定,一个人夜里呼喊,作乱的人四方响应,(庄宗)仓惶东逃,还没等见到贼人,士卒就分离失散了,(剩下)君王臣子相对而视,不知道往何处去,以至于对天起誓,截断头发(誓死以报),泪水落下,沾湿了衣襟,多么衰败啊!难道是得到天下难而失却天下容易吗?还是探究他成功和失败的事迹,都在于人为的缘故呢?《尚书》说:“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益处。
(完整版)《伶官传序》练习及答案

《伶官传序》学案一、积累●整合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勖勉仇雠盛以锦囊伶官传序泣下沾襟逸豫2、指出下面加点词的古今不同含义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古义:。
今义:。
2】抑本其成败之迹古义:。
今义:。
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义:。
今义:。
4】岂非人事哉古义:。
今义:。
5】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古义:。
今义:。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盛衰之理2】负而前驱3】及凯旋而纳之4】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5】函梁君臣之首6】抑本其成败之迹7】举天下豪杰8】数十伶人困之9】祸患常积于忽微4、解释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1】负而前驱2】函梁君臣之首3】一夫夜呼,乱者四应4】仓皇东出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6】而告以成功7】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昆玉所溺5解释下列加点的虚词1】于A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B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C 霜叶红于二月花D 智勇多困于所溺2】其A 与其所以失之者B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C 其后用兵D 其真无马耶3】之A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B 莫能与之争C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D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E 之二虫又何知F 吾欲之南海,何如4】与其所以失之者5】而皆背晋以归梁6】尔其勿忘乃父之志6判断下列句式1】此三者,吾遗恨也。
2】智勇多困于所溺3】方其系燕父子以组7、翻译下列语句1】与尔三失,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2】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4】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8、名句默写1】满招损,。
2】,逸豫可以亡身。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9、文学常识1】欧阳修(1009—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晚年号,谥。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倡导人。
大力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
他写的《朋党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与高司谏书》《醉翁亭记》《丰乐亭记》《泷冈阡表》等,都是历代传诵的佳作。
《五代史伶官传序》同步学案(含答案)

①历史上有一些朝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如秦朝,如五代之后唐,其速亡的历史教训令后人感叹不已,常引以为鉴。
这一课的两篇课文,分别对秦朝和后唐灭亡的历史教训进行总结,得出了各自的结论。
阅读课文时,注意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及写作意图。
②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要体会本文纵说盛衰之理,却从一个细微的角度切入的特点。
鉴赏以散体写史论,文字平易晓畅,简洁生动,感慨遥深的特点。
1.了解欧阳修以及《新五代史》的相关知识,积累文化常识。
2.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了解史论的一般写法。
3.品味作者的语言艺术,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
鉴赏本文的艺术特点。
情景导入“满招损,谦得益”。
于人,论个人成败得失;于国,论兴衰存亡。
今天,我们一起跟着欧阳修,走近他眼中的后唐史。
环节一:知人论世1.走近欧阳修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人。
四岁丧父,家境贫寒,刻苦自学,出身寒微,由母亲亲自教学,因家贫,不具纸笔,用荻画地作书。
宋仁宗天圣八年进士及第。
晚年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卒谥文忠。
历史上,他既是著名文学家,又是史学家、金石家。
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内容,反浮靡。
积极培养后进,因而成为北宋中叶文坛领袖。
他的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
诗、词也有很高成就。
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
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2.了解《新五代史》《新五代史》是我国的“二十五史”之一,原名《五代史记》,记载五代(907—960),即唐宋之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五个朝代的历史。
后人为了把这部书与北宋初年宰相薛居正奉诏监修的《五代史》区别开来,就称为《新五代史》。
3.相关背景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
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
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
(完整版)《伶官传序》练习及答案

《伶官传序》学案一、积累●整合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勖.勉仇雠.盛.以锦囊伶.官传序泣下沾襟.逸豫..2、指出下面加点词的古今不同含义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古义:。
今义:。
2】抑.本其成败之迹古义:。
今义:。
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义:。
今义:。
4】岂非人事..哉古义:。
今义:。
5】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古义:。
今义:。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盛.衰之理2】负.而前驱3】及.凯旋而纳之4】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5】函.梁君臣之首6】抑本其成败之迹.7】举.天下豪杰8】数十伶人困.之9】祸患常积于忽微..4、解释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1】负而前.驱2】函.梁君臣之首3】一夫夜.呼,乱者四应4】仓皇东.出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6】而告以成功..7】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昆玉所溺5解释下列加点的虚词1】于A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B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C 霜叶红于.二月花D 智勇多困于.所溺2】其A 与其.所以失之者B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C 其.后用兵D 其.真无马耶3】之A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B 莫能与之.争C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D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E 之.二虫又何知F 吾欲之.南海,何如4】与其所以..失之者5】而皆背晋以.归梁6】尔其.勿忘乃父之志6判断下列句式1】此三者,吾遗恨也。
2】智勇多困于.所溺3】方其系燕父子以组7、翻译下列语句1】与尔三失,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2】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4】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8、名句默写1】满招损,。
2】,逸豫可以亡身。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9、文学常识1】欧阳修(1009—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晚年号,谥。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倡导人。
大力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
《五代史伶官传序》 导学案(含答案)

五代史伶官传序一、基础夯实(第1段)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第2段)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遗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人事( )②原( )③所以( )④世言( )⑤与( )⑥其( )⑦乃( )⑧从事( )⑨驱( )⑩纳( )2.用“/”为上段文字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3.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译文:(第3段)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甚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①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第4段)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4.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方( )②系( )③组( )④函( )⑤仇雠( )⑥一夫( )⑦应( )⑧抑( )⑨本( )⑩迹( ) 举( )5.用“/”为上段文字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6.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①译文:②译文:二、默写名句1.(2021·新高考Ⅱ卷)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感慨:当李存勖强盛的时候,“,”;而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讥笑。
2.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句子是“,”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借后唐庄宗沉溺于伶人而亡国的史实,警戒后人的句子是““,”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开篇之首即开宗明义,用一兼带感叹语气的反诘句道出了此文的中心论点:“,”5.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引用《尚书》中的名句谈自满和谦虚的对比的句子是“,”6.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阐明了“,”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伶官传序导学案及答案

自学法、对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教师点拨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师生互动
补充内容
错题订正
相关知识链接
相关知识链接
1、知人: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 ,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文坛公认的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五位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都是他的学生。他在诗、文、书法、文论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岂独伶人也哉
五、课堂小结
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的道理。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北宋统治者吸取后唐庄宗李存勖宠信伶人而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练习作业 《红对勾》77页1—5题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课后作业】 结合导学案预习第三、四段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关于欧阳修及其写作〈伶官传序〉的背景,并初步了解了课文,学习了课文第一、二段文字。知道了作者的历史观:盛衰之理在于人事。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本篇文字的第三、四两段,看一下作者是怎样分析他的观点的。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第三、四段:
一、重要字词
3.一词多义:
原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2)情有可原()
贼
(1)贼人父母者()
(2)是天下之大贼也()
本
(1)予本非文人画士()
(2)抑本其成败之迹()
(3)今背本而趋末()
与
(1)与尔三矢()
(2)失其所与()
(3)与人为善()
乃
(1)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失败乃成功之母()
(3)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重点字词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
..()得
天下,与其所以
..()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
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
..()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以一少牢
()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
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
..()已灭,
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
..()
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至于
..()
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
..()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
()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
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岂
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2.重点翻译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4)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5)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1.重点字词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名词作动词,推究)庄宗之所以(……的原因)得天下,与其所以(……的原因)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把)三矢(箭)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归附)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给)尔三矢,尔其无(通毋,一定)忘乃(你的)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官员)以一少牢(羊、猪各一)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背着)而前(名状,向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正)其系(捆绑)燕父子以组(绳索),函(名词作动词,用木匣子装)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仇人)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在夜里)呼,乱(形容词作动词,作乱)者四(名状,在四面)应,仓皇(急急忙忙的样子)东(名状,向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看),不知所归。
至于(直到)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多么)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或者)本(名词作动词,推究)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使动,使……兴盛)国,逸豫可以亡(使动,使……灭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全)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被)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所溺爱的事物),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2.重点翻译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人生中的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中积淀下来的,人的智慧和勇气常常被自己所溺爱的事物所困。
(4)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
(5)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难道是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吗?或者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