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秦淮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精品】《泊秦淮》教案

【精品】《泊秦淮》教案1 【精品】《泊秦淮》教案1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及作用本课所选的《泊秦淮》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绝句,被编排在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诗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
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景抒情、借古讽今的写作方法,《泊秦淮》这首诗既具有诗歌的形象性、抒情性和音乐性的特点,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有助于引导学生掌握上述写作方法。
2.教学目标根据本单元要点和《泊秦淮》的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讨论、对比等方式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用字的精炼、准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教育学生要有强烈的爱国情怀。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用精炼、准确的诗句所传达的深刻的忧国忧民之情。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说教法与学法1.教学方法本课教学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和对比法。
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通过点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含蓄美;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通过对比,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美。
2.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小组合作探究、对比阅读等方式学习诗歌,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从而培养其审美情趣。
三、说教学程序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泊秦淮》歌曲和展示一些有关南京秦淮河的图片来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氛围。
2.整体感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全班齐读、个人朗读、小组朗读等),引导学生感知诗歌的音乐美;通过点拨诗中的难字难词,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思;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品味诗歌的意境通过讨论“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中两个“笼”的含义及其所传达的情感,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通过对比《登幽州台歌》和《泊秦淮》,引导学生感受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和风格的差异。
4.拓展延伸通过展示一些有关南京秦淮河的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思考《泊秦淮》这首诗所表达的忧国忧民之情在当今社会是否还有现实意义。
咏史怀古诗《泊秦淮》公开课教案

咏史怀古诗《泊秦淮》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诗两首》中的《泊秦淮》。
详细内容包括:1. 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
2. 诗歌的朗读与鉴赏。
3. 诗歌中意象、意境的分析。
4. 诗歌主题思想的探讨。
二、教学目标1. 掌握《泊秦淮》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思想。
2. 学会朗读与鉴赏咏史怀古诗,提高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历史文化知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中意象、意境的分析,主题思想的把握。
2. 教学重点:朗读与鉴赏诗歌,理解咏史怀古诗的表达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讲述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对咏史怀古诗的兴趣。
教师以讲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历史背景,引出《泊秦淮》。
2. 朗读诗歌,整体感知学生齐读诗歌,教师指导朗读技巧,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分析诗歌内容,解读意象a. 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意。
b.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等。
c. 讨论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4. 探讨诗歌主题思想a. 学生分组讨论,表达对诗歌主题思想的理解。
5.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a. 教师讲解一道关于《泊秦淮》的鉴赏题,分析解题思路。
b. 学生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泊秦淮》2. 内容:a. 诗歌背景:唐代、杜牧、咏史怀古。
b. 意象: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酒家。
c. 意境:苍凉、感慨。
d. 主题思想:忧国忧民、怀古伤今。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泊秦淮》中的意象,并谈谈你对这首诗主题思想的理解。
答案示例:意象分析:烟笼寒水、月笼沙等描绘了一幅冷寂、苍凉的夜景,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主题思想:诗人通过泊船秦淮,抒发了对历史兴衰的忧虑,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怀。
杜牧 泊秦淮 教案

杜牧泊秦淮教案教案标题:杜牧《泊秦淮》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杜牧及其代表作品《泊秦淮》的背景和特点;2. 分析诗歌的结构、语言和意境;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和分析杜牧的诗歌《泊秦淮》;2. 掌握诗歌的结构、语言和意境;3.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学鉴赏和写作。
教学准备:1. 杜牧的《泊秦淮》原文;2. 课件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3. 学生课前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杜牧的生平和代表作;2. 提问:你们对《泊秦淮》这首诗有什么了解?二、分析诗歌结构和语言(15分钟)1. 展示《泊秦淮》的原文,并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整体结构;2. 分析诗歌的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如押韵、对仗、比喻等;3.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三、文学鉴赏(20分钟)1. 分组讨论:请学生就《泊秦淮》的意境、情感和主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2.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进行整体讨论和点评。
四、写作练习(15分钟)1. 提供几个写作题目,如“写一篇关于你最喜欢的地方的文章”或“写一篇关于旅行的诗歌”;2. 学生选择一个题目进行写作,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的诗歌结构、语言和意境进行创作;3. 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作品,老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五、课堂总结(5分钟)1. 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学生对杜牧《泊秦淮》的理解和鉴赏;2.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教学延伸:1. 给学生布置相关的阅读任务,如阅读其他杜牧的作品或与《泊秦淮》主题相关的作品;2.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比赛,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3. 鼓励学生参加文学社团或文学活动,拓宽自己的文学视野。
教学评价:1.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2. 学生对杜牧《泊秦淮》的理解和鉴赏能力;3. 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创作能力。
注:以上教案仅为示例,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泊秦淮教学设计

泊秦淮教学设计《泊秦淮》是晚唐杰出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讲述了诗人夜泊秦淮,听到歌女在唱颓靡之音而偶发的兴亡之叹,文笔哀艳而凝练,情感含蓄而深刻,并因此而千年传唱。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诗大意,并能说出某些关键词的意义,比如“笼”,“犹”等等。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中关键信息的内涵,深化理解作者哀艳用词背后的深沉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强化对南朝及唐末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并培养出对唐诗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中关键信息的内涵,深化理解作者哀艳用词背后的深沉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强化对南朝及唐末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并培养出对唐诗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任务引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对比阅读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用多媒体出示秦淮河繁华美景的图片,并讲述关于秦淮河的三个重要信息:(1)相传秦始皇南巡,经过南京时发现其地势龙盘虎踞,风水积蓄着皇家贵气,于是下令斩断龙脉,开河断垄,引淮入宁,以泄王气,这条秦始皇引淮水而开的河就是秦淮河。
(2)秦淮河自古多酒家歌女,素被称为“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有很多关于歌女名妓的传说。
而秦淮河又因这些女性而平添了一份明艳旖旎的风情。
(3)夫子庙位于秦淮河北岸,是祀奉孔子之地,为全国四大文庙之一。
夫子庙是包含贡院街,魁星阁,尊经阁等等一系列建筑在内的文化建筑群,是多朝的文教中心。
范蠡,周瑜,王导,谢安,李白,杜牧等等数百位文化名人都曾在此做出过不朽的成就。
老师提出如下观点:“所以总是有人说南京盛产美女,读书人和亡国君王。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在杜牧的一首诗中,美女,读书人和亡国君王又能酝酿出怎样的感怀之叹呢?”并就此引入正题《泊秦淮》。
2.用多媒体出示杜牧个人信息如下:杜牧(803—约852)唐代著名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今陕西西安人。
《泊秦淮》文章教案

《泊秦淮》文章教案泊秦淮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泊秦淮》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并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思想。
2. 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题和思想。
2. 文章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
3. 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泊秦淮》是唐代文学家杨师道所作的一首诗。
描绘了作者泊船于秦淮河畔,感慨时光流转,感叹江南之美。
2. 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1)开头部分:通过描绘景色和自然环境引起读者的注意。
2)中间部分: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作者的思考和感慨。
3)结尾部分:以思考当下和对未来的展望作为结束,给读者留下思考的余地。
4)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仗等手法的使用。
3. 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1)阅读并理解《泊秦淮》这篇文章。
2)分析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3)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此篇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过程1. 阅读和讲解文章1)教师先给学生介绍《泊秦淮》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引起学生的兴趣。
2)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全文,讲解生词和理解文章内容。
2. 分析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1)教师与学生一同分析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讨论每个部分的作用和意义。
2)教师引导学生寻找和分析文章中使用到的修辞手法,并讨论其效果和目的。
3. 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1)学生独立阅读《泊秦淮》,并回答相关问题,检验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2)学生思考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感受,用自己的语言写下来。
3)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泊秦淮》这篇文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学会了分析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的方法。
同时,通过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下一步可以进一步扩展阅读范围,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泊秦淮教案设计

泊秦淮教案设计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泊秦淮的历史与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学生将体验到泊秦淮独特的魅力,进一步了解中国江南地区的丰富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泊秦淮的地理位置, 湖泊景观以及与历史事件的相关性;2. 掌握泊秦淮文化的代表性特点;3. 了解泊秦淮的传统艺术形式,如戏曲、民俗等。
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水平;2. 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思考能力,能够通过参观和实地体验来获得感知;3. 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2. 培养学生的守护与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泊秦淮的历史与文化;2. 泊秦淮传统艺术形式的了解与欣赏;3. 学生对泊秦淮文化有全面的认识。
教学难点:1. 如何通过教学活动唤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2.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法:通过讲解传统文化历史和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对泊秦淮产生兴趣。
2. 观摩学习法:观摩相关视频、照片或展览,让学生直观感受泊秦淮的独特魅力。
3. 实地体验法:组织学生参观泊秦淮景点,亲身体验相关传统文化活动。
4.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研究、讨论和分享。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引入泊秦淮的概念,与学生进行简单的交流,了解学生对泊秦淮的了解程度。
以泊秦淮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等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对泊秦淮的兴趣。
2. 知识展示通过PPT、图片等展示泊秦淮的美丽景色、重要历史事件和传统文化艺术形式。
结合富有代表性的泊秦淮故事和民俗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泊秦淮的独特之处。
3. 实地体验组织学生实地参观泊秦淮相关景点,并参与到传统文化活动当中。
例如,学生可以观看精彩的泊秦淮戏曲表演,参与传统手工艺制作或品尝泊秦淮特色食物等。
学生可以根据实地观察和体验,记录感受并进行分享。
泊秦淮教案

读了悟
教案
Hale Waihona Puke 课题泊秦淮(古诗三字法)目的
1、能理解并根据“古诗三字法”疏通全文,理解故事内容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重点
难点
关键
重点:理解“古诗三字法”,使用它学会本节课古诗。
难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准确地朗读和背诵
步骤
师生双边活动
个性设计
一、课前导入
1、用较为幽默的语言提起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2、引出本节课重点“古诗三字法”——“读,了,悟”
3、引导学生理解“读,了,悟”三字的意思
二、读
1、进入本节课主要古诗,引导学生准确流利读出古诗。
2、表扬学生,提出缺乏。
3、老师范读,引导学生发现不同。
4、找出原因:没有感情,不理解作者及文章背景和意思。
老师范读
三、了
1、理解秦淮河历史(文字,视频,图片)
2、理解作者——杜牧(文学常识:小李杜)
3、理解写作背景。
4、结合注释,背景,作者,历史以及老师的引导理解古诗意思。
文字,视频,图片
四、悟
1、通过以上的“读”和“了”,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精神品质。
2、最后通过一节课“三字法”学习,引导带着学生有感情的朗诵古诗。体会作者情感
板 书
设 计
泊秦淮
咏史怀古诗《泊秦淮》公开课教案

咏史怀古诗《泊秦淮》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咏史怀古诗》中的《泊秦淮》。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诗句的大意,体会作者对历史的感慨;品味诗歌的语言,分析其艺术特色;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朗读、背诵《泊秦淮》,理解诗句的意思,掌握诗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泊秦淮》,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历史的咏叹,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深刻含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咏史怀古诗的背景,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朗读:全班齐读《泊秦淮》,感受诗的韵律美。
3. 理解诗句:讲解诗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4. 例题讲解:分析诗句的艺术特色,如:对偶、夸张、拟人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中的其他句子。
6. 体会情感: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如:对历史的感慨、对现实的忧虑等。
六、板书设计1. 《泊秦淮》2. 内容:诗句、艺术特色、诗人情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泊秦淮》中的艺术特色,体会诗人的情感。
答案示例:诗句“烟笼寒水月笼沙”运用了对偶、拟人等手法,形象地描绘了秦淮河畔的夜景,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2. 课后背诵《泊秦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咏史怀古诗,如《赤壁怀古》、《乌江渔者》等,进一步了解咏史怀古诗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的理解与感悟2. 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与例题讲解4. 作业设计与课后反思详细补充和说明:一、诗句的理解与感悟1. 词汇解析:对诗中的重点词汇进行详细讲解,如“烟笼”、“寒水”、“夜泊”等,让学生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从而更好地把握诗句的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一、二句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写诗人夜泊秦淮所见的景物:淡烟寒水,夜幕朦胧的凄迷景象。)
“笼”是什么意思?(笼罩)“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天气寒冷,表.赏析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六、尝试背诵。
教后记:关注过程,自读自悟。学习诗歌也要加强对文本的独特感悟。深刻的感悟是进行积极、有效对话的前提。只有读得越多,想得越深,感悟才会越丰富。教学中,当学生提出疑问后,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不急于让学生解答,而是把问题扔给学生,给学生 充分“悟”的时间,鼓励、引导学生深入读书、思考、讨论交流,使学生对文本中的画面、情感、意境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悟,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所以后来学生的一次次对话都充满了激情和活力。
泊秦淮
课题
泊秦淮
本学期第课时
本单元第课时
日期
课型
主备人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时间
一、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齐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诗是谁写呀?(杜牧<<山行>>)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杜牧唐代的诗人,后人把最著名的两位诗人李白和杜甫一起合称为“大李杜”。为了有别于“大李杜”,后人把擅长写情诗的李商隐和杜牧一起合称为“小李杜”。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秦淮河由南京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 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商女,请同学们看一下注解。(指以卖唱为生的歌女。)“犹唱”就是“还在唱”。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最后二句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不是)大家想一想,歌女以卖唱为生,既然是卖唱,就要有听众,有点歌者。没有听众,歌女也无意唱这个曲子。
这些豪门贵族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而且是在国难当前的情况下,可见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沉湎酒色,寻欢作乐,过着醉生梦死,灯红酒绿的生活)作者面对这样的一番景象,这样的一群人,他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感慨、鄙视、忧伤、悲愤)
2.《后庭花》据传 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如今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 样的一种情形下又听到此曲,他的心情应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的《泊秦淮》。(板书:泊秦淮)
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整体感悟。
三、学生示范朗读再全班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