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秦淮优秀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精品】《泊秦淮》教案

【精品】《泊秦淮》教案

【精品】《泊秦淮》教案1 【精品】《泊秦淮》教案1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及作用本课所选的《泊秦淮》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绝句,被编排在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诗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

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景抒情、借古讽今的写作方法,《泊秦淮》这首诗既具有诗歌的形象性、抒情性和音乐性的特点,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有助于引导学生掌握上述写作方法。

2.教学目标根据本单元要点和《泊秦淮》的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讨论、对比等方式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用字的精炼、准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教育学生要有强烈的爱国情怀。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用精炼、准确的诗句所传达的深刻的忧国忧民之情。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说教法与学法1.教学方法本课教学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和对比法。

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通过点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含蓄美;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通过对比,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美。

2.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小组合作探究、对比阅读等方式学习诗歌,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从而培养其审美情趣。

三、说教学程序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泊秦淮》歌曲和展示一些有关南京秦淮河的图片来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氛围。

2.整体感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全班齐读、个人朗读、小组朗读等),引导学生感知诗歌的音乐美;通过点拨诗中的难字难词,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思;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品味诗歌的意境通过讨论“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中两个“笼”的含义及其所传达的情感,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通过对比《登幽州台歌》和《泊秦淮》,引导学生感受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和风格的差异。

4.拓展延伸通过展示一些有关南京秦淮河的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思考《泊秦淮》这首诗所表达的忧国忧民之情在当今社会是否还有现实意义。

咏史怀古诗《泊秦淮》公开课教案

咏史怀古诗《泊秦淮》公开课教案

咏史怀古诗《泊秦淮》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诗两首》中的《泊秦淮》。

详细内容包括:1. 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

2. 诗歌的朗读与鉴赏。

3. 诗歌中意象、意境的分析。

4. 诗歌主题思想的探讨。

二、教学目标1. 掌握《泊秦淮》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思想。

2. 学会朗读与鉴赏咏史怀古诗,提高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历史文化知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中意象、意境的分析,主题思想的把握。

2. 教学重点:朗读与鉴赏诗歌,理解咏史怀古诗的表达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讲述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对咏史怀古诗的兴趣。

教师以讲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历史背景,引出《泊秦淮》。

2. 朗读诗歌,整体感知学生齐读诗歌,教师指导朗读技巧,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分析诗歌内容,解读意象a. 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意。

b.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等。

c. 讨论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4. 探讨诗歌主题思想a. 学生分组讨论,表达对诗歌主题思想的理解。

5.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a. 教师讲解一道关于《泊秦淮》的鉴赏题,分析解题思路。

b. 学生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泊秦淮》2. 内容:a. 诗歌背景:唐代、杜牧、咏史怀古。

b. 意象: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酒家。

c. 意境:苍凉、感慨。

d. 主题思想:忧国忧民、怀古伤今。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泊秦淮》中的意象,并谈谈你对这首诗主题思想的理解。

答案示例:意象分析:烟笼寒水、月笼沙等描绘了一幅冷寂、苍凉的夜景,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主题思想:诗人通过泊船秦淮,抒发了对历史兴衰的忧虑,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怀。

《泊秦淮》精品教案

《泊秦淮》精品教案

《泊秦淮》精品教案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来玩一个抢答游戏,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大家可以举手抢答。

(1)杜牧是哪个朝代的诗人?(2)这个朝代最著名的两位诗人是谁?后人合称他们为什么?(3)除了“大李杜”还有“小李杜”,“小李杜”指的是哪两位诗人?(4)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

这条河是在哪个省?在古代它是个怎样的地方?(5)《后庭花》是一首怎样的诗?(题目依次出示)预设(1)唐朝。

(2)李白和杜甫,后人把他们合称为“大李杜”。

(3)“小李杜”指的是李商隐和杜牧。

(4)江苏省。

秦淮河穿南京城而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5)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玉树后庭花》也就成了亡国之音。

师:如今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样的情形下又听到此曲,他的心情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的《泊秦淮》。

(板书文题)【设计意图】本环节从了解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学常识和典故导入,用抢答的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已有知识,渗透新的内容,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二、初读诗歌,感知内容1.朗读全诗,感受节奏、韵律。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正音,划出节奏并自由朗读。

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从节奏、情感、感情基调等角度指导学生。

(3)学生齐声朗读,教师指名朗读。

2.默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结合课本旁边的注释和工具书,以及每首诗下面的解说,尝试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预设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沙滩,夜晚(船只)停泊在秦淮河边,靠近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知道亡国的悲和恨,在秦淮河的对岸,还唱着《玉树后庭花》。

3.齐读诗歌,探究诗歌内容。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齐声朗读诗歌,然后合作交流,探究下面的问题。

(1)一、二句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三、四句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生齐读后结合资料,讨论问题并作答)预设(1)一、二句写了“烟”“水”“月”“沙”“酒家”等景物,勾画出秦淮河两岸迷蒙的景象,融合成一幅朦胧冷清的水色夜景,渲染了一种凄清的气氛。

【精品】《泊秦淮》教案1

【精品】《泊秦淮》教案1

【精品】《泊秦淮》教案1一、教学目标1. 了解《泊秦淮》的作者杨万里及其创作背景。

2. 理解诗人所描绘的秦淮河景色,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情思念之情。

3. 能够理解、朗读每一句诗句,感受字里行间的意境,并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加以表达。

4. 培养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细腻的情感表达能力。

5. 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在理解《泊秦淮》的基础上,通过课堂朗读、翻译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式听、说、读、写、表演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方式。

五、教学过程1.引入环节(1)课前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幅秦淮河的图片,启发学生对秦淮河的认知,并引导学生猜测作者会写些什么。

(2)通过问题导入,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秦淮河的地理位置在哪里?是一个什么样的河流?有什么特色?是否与一些名人有关系?2.阅读理解(1)让学生自主预习《泊秦淮》,了解诗歌大致内容并标注出生僻字和生字。

(2)教师以朗读的形式带领学生体味整首诗的韵律及情感,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了解更多与诗歌相关的知识。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设置几个问题,如: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作者对故乡的感情怎么表达的?诗中哪些群体折射出古代文化的某些特征?学生可以自行表达自己的看法。

(4)老师点评学生小组答案,并认真解释学生的疑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3. 语言表达(1)针对生僻字和新生字,进行拼音教学和字形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所涉及的文字和文化背景。

(2)老师就诗歌中的常用句型和表达方式进行讲解分析,并带领学生进行模仿和运用。

(3)进行诗歌韵律的讲解,调查学生对诗歌韵律的感受和认知,提高学生对韵律的鉴赏能力。

(4)针对诗歌细节、情感及人物的描绘,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要求学生准确表达所理解的意思,发挥想象力进行写作。

4. 思考提高(1)让学生自主思考:为什么杨万里会写《泊秦淮》这首诗呢?他的主题和情感有何深层次的涵义?(2)学生自己发掘对诗歌的理解和感触,并通过个人演讲的方式进行表达。

古诗泊秦淮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古诗泊秦淮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古诗泊秦淮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以古代文学中的经典诗歌《泊秦淮》为教学内容,旨在通过对该诗的学习和解析,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探究《泊秦淮》中的艺术特点、意境及其对当代社会的意义,引导学生从中获取思想、感悟和美的享受。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古代文学的基本特点和创作背景;- 掌握《泊秦淮》的内容、形式和艺术特点;- 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和意境,辨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他们对诗歌的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文学批评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他们的情感修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5分钟)通过简要介绍《泊秦淮》所属的文学时期、作者背景,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2. 阅读课文(10分钟)让学生逐句读课文,并帮助其理解诗歌中的字词和句子结构。

3. 分析课文(15分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境、表达手法和修辞手法。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引导他们通过分析诗歌的具体细节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4. 艺术鉴赏(15分钟)通过欣赏相关的音乐作品、绘画作品或影视作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并与当代艺术形式进行对比。

5. 写作训练(20分钟)要求学生根据对《泊秦淮》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短文,表达他们对诗歌的评价和对古代文学的认识。

6. 总结归纳(10分钟)请学生归纳整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体会,简要概括古诗《泊秦淮》的艺术特点、意境及其对当代社会的意义。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情况,包括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评价学生的作文,注重对其文采、观点和批判思维的评价。

3.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课堂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五、拓展延伸1. 邀请文学专家或古诗研究者来校进行讲座,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024版《泊秦淮》公开课

2024版《泊秦淮》公开课

跨文化交流在诗歌创作中的意义
拓展创作视野
通过跨文化对比,可以让诗人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夜 泊情怀,从而拓展自己的创作视野,丰富诗歌的表现手法和内涵。
促进文化交流
跨文化对比不仅有助于诗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还能促进不同文化 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发展。
深化读者理解
通过跨文化对比,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夜泊情 怀,深化对诗歌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02
独特的视角
诗人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观察并描绘出秦淮河夜景的繁 华与喧嚣,以及背后的落寞与无奈。
03
鲜明的对比
诗中运用了明暗、动静、虚实等多种对比手法,使得诗歌 的意境更加深远,情感更加真挚。
意象描绘与审美体验
秦淮河夜景的描绘
诗人通过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 了秦淮河上灯光璀璨、歌声缭绕 的夜景,给人一种视觉和听觉上
审美追求
杜牧的诗歌追求高雅的审美品味,注重词语的锤炼和音韵的和谐。在《泊秦淮》中,他运用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 描绘,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美感的艺术世界。同时,他的诗歌还体现了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和追求,展现了一种古 朴典雅的审美风格。
跨文化对比:东西方诗歌中的
05
夜泊情怀
东西方诗歌中的夜泊主题概述
东方诗歌中的夜泊
多样化的题材和体裁 杜牧的诗歌题材广泛,包括政治、历史、军事、爱情等各 个方面,同时体裁多样,既有古体诗,也有近体诗,还有 散文诗等。
《泊秦淮》中的修辞手法
01
用典
杜牧在《泊秦淮》中运用了大量典故,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
后庭花”等,通过典故的运用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感慨。
02

咏史怀古诗《泊秦淮》公开课教案

咏史怀古诗《泊秦淮》公开课教案

咏史怀古诗《泊秦淮》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咏史怀古诗》中的《泊秦淮》。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诗句的大意,体会作者对历史的感慨;品味诗歌的语言,分析其艺术特色;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朗读、背诵《泊秦淮》,理解诗句的意思,掌握诗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泊秦淮》,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历史的咏叹,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深刻含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咏史怀古诗的背景,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朗读:全班齐读《泊秦淮》,感受诗的韵律美。

3. 理解诗句:讲解诗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4. 例题讲解:分析诗句的艺术特色,如:对偶、夸张、拟人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中的其他句子。

6. 体会情感: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如:对历史的感慨、对现实的忧虑等。

六、板书设计1. 《泊秦淮》2. 内容:诗句、艺术特色、诗人情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泊秦淮》中的艺术特色,体会诗人的情感。

答案示例:诗句“烟笼寒水月笼沙”运用了对偶、拟人等手法,形象地描绘了秦淮河畔的夜景,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2. 课后背诵《泊秦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咏史怀古诗,如《赤壁怀古》、《乌江渔者》等,进一步了解咏史怀古诗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的理解与感悟2. 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与例题讲解4. 作业设计与课后反思详细补充和说明:一、诗句的理解与感悟1. 词汇解析:对诗中的重点词汇进行详细讲解,如“烟笼”、“寒水”、“夜泊”等,让学生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从而更好地把握诗句的意思。

2024年咏史怀古诗《泊秦淮》公开课教案

2024年咏史怀古诗《泊秦淮》公开课教案

2024年咏史怀古诗《泊秦淮》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咏史怀古》中的《泊秦淮》。

具体内容包括:诗歌的朗读与解析,对唐代诗人杜牧的生平背景介绍,通过《泊秦淮》一诗学习咏史怀古的写作特点,掌握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泊秦淮》,感受古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现实的关注。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学会运用咏史怀古的写作手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通过学习杜牧的《泊秦淮》,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中意象的分析,咏史怀古写作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诗歌的朗读与解析,杜牧生平背景的了解,以及对诗中历史感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我国古代著名诗人杜牧的画像,简要介绍其生平事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泊秦淮》。

2. 诗歌朗读:全班同学齐声朗读诗歌,感受诗的韵律美,教师指导学生把握朗读节奏。

3. 诗歌解析:教师逐句解析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4. 例题讲解:分析“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中的意象,阐述其寓意。

5. 随堂练习:请学生运用咏史怀古的手法,写一段关于南京秦淮河的描写。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中所表达的历史感慨,分享各自的见解。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泊秦淮》2. 诗人:杜牧3. 诗歌结构:起、承、转、合4. 重点词语: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酒家5. 咏史怀古特点:意象、意境、表现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咏史怀古的手法,写一篇关于家乡名胜古迹的短文。

答案示例:烟雨江南,乌衣巷口,青石板路上,留下了岁月的痕迹。

古街两侧,明清建筑错落有致,仿佛诉说着昔日的繁华。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秦淮河畔,一曲《后庭花》传来,让人陶醉在历史的余韵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泊秦淮优秀公开课教案
2015-10-27 09:18 2095次
洪登攀
地区:重庆市- 重庆市- 彭水县
学校:平安镇小学
共1课时
泊秦淮初中语文人教2001课标版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读书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先听老师朗读一首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是谁写呀?(杜牧<<山行>>)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杜牧是什么朝代的诗人?(唐代)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呀?最著名的两位诗人是谁呀?(李白、杜甫)后人把李白和杜甫一起合称为“大李杜”。

除了“大李杜”还有“小李杜”,你们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两位诗人吗?(杜指的是杜牧)那李呢?指的是擅长写情诗的唐代诗人李商隐。

为了有别于“大李杜”,后人把李商隐和杜牧一起合称为“小李杜”。

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

有谁知道这条河在哪呀?(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如今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又听到此曲,他的心情应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的《泊秦淮》。

(板书:泊秦淮)
这是一首绝句还是律诗呀?(五言绝句)
活动2【讲授】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整体感悟。

学生示范朗读再全班齐读。

活动3【活动】赏析诗歌
赏析一、二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这两句是写什么的?(写景)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写诗人夜泊秦淮所见的景物:淡烟寒水,夜幕朦胧的凄迷景象。


谁来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

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在酒家。

)“笼”是什么意思?(笼罩)“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天气寒冷,表明这是深秋时节)除了季节的冷?有没有别的方面的冷?(心的冷)
2、赏析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请同学们看一下注解。

(指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这时,从江对岸传来歌声,这是不知亡国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树后庭花》。

“犹唱”就是“还在唱”。

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最后二句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不是)大家想一想,
歌女以卖唱为生,既然是卖唱,就要有听众,有点歌者。

没有听众,歌女也无意唱这个曲子。

大家想一想,这些听众可能是哪些人?(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还有金钱、有时间、有心情听曲子应该是些豪门贵族)
这些豪门贵族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而且是在国难当前的情况下,可见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沉湎酒色,寻欢作乐,过着醉生梦死,灯红酒绿的生活)作者面对这样的一番景象,这样的一群人,他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
活动4【练习】积累
1、《题临安邸》。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卞州。

[翻译]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湖中的游客皆达官贵人,他们通宵达旦与歌*舞女一起寻欢作乐,纸熏金迷,这种情况不只何时才能罢休?暖洋洋的春风把游人吹得醉醺醺的,他们忘乎所以,只图偷安宴乐于西湖,竟把杭州当成了汴州。

泊秦淮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泊秦淮
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读书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先听老师朗读一首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是谁写呀?(杜牧<<山行>>)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杜牧是什么朝代的诗人?(唐代)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呀?最著名的两位诗人是谁呀?(李白、杜甫)后人把李白和杜甫一起合称为“大李杜”。

除了“大李杜”还有“小李杜”,你们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两位诗人吗?(杜指的是杜牧)那李呢?指的是擅长写情诗的唐代诗人李商隐。

为了有别于“大李杜”,后人把李商隐和杜牧一起合称为“小李杜”。

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

有谁知道这条河在哪呀?(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如今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又听到此曲,他的心情应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的《泊秦淮》。

(板书:泊秦淮)
这是一首绝句还是律诗呀?(五言绝句)
活动2【讲授】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整体感悟。

学生示范朗读再全班齐读。

活动3【活动】赏析诗歌
赏析一、二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这两句是写什么的?(写景)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写诗人夜泊秦淮所见的景物:淡烟寒水,夜幕朦胧的凄迷景象。


谁来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

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在酒家。

)“笼”是什么意思?(笼罩)“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天气寒冷,表明这是深秋时节)除了季节的冷?有没有别的方面的冷?(心的冷)
2、赏析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请同学们看一下注解。

(指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这时,从江对岸传来歌声,这是不知亡国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树后庭花》。

“犹唱”就是“还在唱”。

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最后二句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不是)大家想一想,歌女以卖唱为生,既然是卖唱,就要有听众,有点歌者。

没有听众,歌女也无意唱这个曲子。

大家想一想,这些听众可能是哪些人?(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还有金钱、有时间、有心情听曲子应该是些豪门贵族)
这些豪门贵族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而且是在国难当前的情况下,可见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沉湎酒色,寻欢作乐,过着醉生梦死,灯红酒绿的生活)作者面对这样的一番景象,这样的一群人,他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