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秦淮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下语文古诗词诵读《泊秦淮》教案

【部编版】七下语文古诗词诵读《泊秦淮》教案

【部编版】七下语文古诗词诵读《泊秦淮》教案一. 教材分析《泊秦淮》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词。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作品,描绘了诗人夜晚泊船秦淮河边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本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浓郁的江南水乡风情,是古代诗歌中的佳作。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泊秦淮》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古诗词的朗读、理解和欣赏有一定的基础。

但七年级的学生在古诗词鉴赏能力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可能对唐代诗人及其背景知识了解不多,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补充。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泊秦淮》。

2.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学习古诗词的鉴赏方法,提高审美情趣。

4.了解唐代诗人张继及其背景知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词语的解释:例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等。

2.诗文内容的理解:诗人通过描绘秦淮河边的景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3.古诗词鉴赏方法的运用:如何从意象、情感等方面欣赏和解读古诗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诗文内容、背景知识和重难点词语。

2.示范法:教师示范朗读和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和停顿。

3.互动法: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学生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4.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5.欣赏法:教师引导学生从意象、情感等方面欣赏和解读古诗词。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包含诗文内容、背景知识、重难点词语解释等。

2.相关资料:关于唐代诗人张继的介绍、秦淮河的图片等。

3.音响设备:用于播放古诗词朗诵或音乐。

4.作业纸:用于布置家庭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唐代诗人张继及其背景知识,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生活背景。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诗文《泊秦淮》,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

注意停顿、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3.操练(10分钟)教师针对重难点词语进行解释,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等。

咏史怀古诗《泊秦淮》公开课教案

咏史怀古诗《泊秦淮》公开课教案

咏史怀古诗《泊秦淮》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诗两首》中的《泊秦淮》。

详细内容包括:1. 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

2. 诗歌的朗读与鉴赏。

3. 诗歌中意象、意境的分析。

4. 诗歌主题思想的探讨。

二、教学目标1. 掌握《泊秦淮》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思想。

2. 学会朗读与鉴赏咏史怀古诗,提高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历史文化知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中意象、意境的分析,主题思想的把握。

2. 教学重点:朗读与鉴赏诗歌,理解咏史怀古诗的表达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讲述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对咏史怀古诗的兴趣。

教师以讲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历史背景,引出《泊秦淮》。

2. 朗读诗歌,整体感知学生齐读诗歌,教师指导朗读技巧,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分析诗歌内容,解读意象a. 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意。

b.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等。

c. 讨论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4. 探讨诗歌主题思想a. 学生分组讨论,表达对诗歌主题思想的理解。

5.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a. 教师讲解一道关于《泊秦淮》的鉴赏题,分析解题思路。

b. 学生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泊秦淮》2. 内容:a. 诗歌背景:唐代、杜牧、咏史怀古。

b. 意象: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酒家。

c. 意境:苍凉、感慨。

d. 主题思想:忧国忧民、怀古伤今。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泊秦淮》中的意象,并谈谈你对这首诗主题思想的理解。

答案示例:意象分析:烟笼寒水、月笼沙等描绘了一幅冷寂、苍凉的夜景,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主题思想:诗人通过泊船秦淮,抒发了对历史兴衰的忧虑,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怀。

古诗泊秦淮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古诗泊秦淮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古诗泊秦淮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以古代文学中的经典诗歌《泊秦淮》为教学内容,旨在通过对该诗的学习和解析,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探究《泊秦淮》中的艺术特点、意境及其对当代社会的意义,引导学生从中获取思想、感悟和美的享受。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古代文学的基本特点和创作背景;- 掌握《泊秦淮》的内容、形式和艺术特点;- 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和意境,辨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他们对诗歌的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文学批评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他们的情感修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5分钟)通过简要介绍《泊秦淮》所属的文学时期、作者背景,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2. 阅读课文(10分钟)让学生逐句读课文,并帮助其理解诗歌中的字词和句子结构。

3. 分析课文(15分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境、表达手法和修辞手法。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引导他们通过分析诗歌的具体细节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4. 艺术鉴赏(15分钟)通过欣赏相关的音乐作品、绘画作品或影视作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并与当代艺术形式进行对比。

5. 写作训练(20分钟)要求学生根据对《泊秦淮》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短文,表达他们对诗歌的评价和对古代文学的认识。

6. 总结归纳(10分钟)请学生归纳整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体会,简要概括古诗《泊秦淮》的艺术特点、意境及其对当代社会的意义。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情况,包括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评价学生的作文,注重对其文采、观点和批判思维的评价。

3.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课堂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五、拓展延伸1. 邀请文学专家或古诗研究者来校进行讲座,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泊秦淮(杜牧)教案

泊秦淮(杜牧)教案

泊秦淮(杜牧)教案泊秦淮(杜牧)教案泊秦淮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名篇,通过描绘秋日泊舟于秦淮河畔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

本教案将从诗歌背景、诗歌结构、诗歌意义等方面对《泊秦淮》进行详细解析。

一、诗歌背景《泊秦淮》是杜牧流传至今的一首千古佳作,该诗创作于唐代贞元年间。

贞元年间是唐玄宗时期,当时杜牧担任国子监博士,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职务。

这首诗情感丰富,给人以深沉的思绪和孤寂之感,可见诗人当时的心境也许并不平静。

二、诗歌结构《泊秦淮》是一首五言绝句,共四个句子,每句四个字。

整首诗行井然有序,意象交融,表达了秋日温柔的美景,同时也蕴含着诗人的思乡之情。

三、诗歌意义《泊秦淮》描绘了秦淮河秋天的景色,给人以宁静、闲适之感。

诗中以丰富的意象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如“平泉落日圆”、“缆船空载别”等,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思念之情。

首先,诗人通过“平泉落日圆”描绘了秋天的萧瑟景象。

秋天的阳光斜照,映衬出平静而宁谧的氛围,让人陶醉其中。

其次,诗人描绘了秋天秦淮河畔的缆船。

诗中的“缆船空载别”既表达了离别之意,也蕴含着诗人的寂寞和孤单。

这里的“空载”意味着没有人乘坐船只,进一步强调了离别带来的孤独之感。

最后,诗人通过“碧琉璃”与“玉户关”与现实景观相映,将自然景物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

这种交融既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也传递出一种哀怨之意。

《泊秦淮》一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意境赢得了后人的赞赏。

它从多个角度展现了秦淮的秋天景色,同时表达了诗人离乡别井的痛苦和思乡之情。

四、总结通过对《泊秦淮》的解析,我们可以体会到杜牧高超的艺术才华和深沉的思想情感。

这首诗以其凝练的词句和生动的意象,将秋天的美景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

杜牧不仅以其优美的诗歌作品成为了唐代文坛的璀璨明星,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通过学习《泊秦淮》,我们能够更好地领略他的才华和他所表达的情感。

泊秦淮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给我们带来了对于秋天的美好向往和对于故乡的深深眷恋。

咏史怀古诗《泊秦淮》公开课教案

咏史怀古诗《泊秦淮》公开课教案

咏史怀古诗《泊秦淮》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咏史怀古诗》中的《泊秦淮》。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诗句的大意,体会作者对历史的感慨;品味诗歌的语言,分析其艺术特色;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朗读、背诵《泊秦淮》,理解诗句的意思,掌握诗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泊秦淮》,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历史的咏叹,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深刻含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咏史怀古诗的背景,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朗读:全班齐读《泊秦淮》,感受诗的韵律美。

3. 理解诗句:讲解诗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4. 例题讲解:分析诗句的艺术特色,如:对偶、夸张、拟人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中的其他句子。

6. 体会情感: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如:对历史的感慨、对现实的忧虑等。

六、板书设计1. 《泊秦淮》2. 内容:诗句、艺术特色、诗人情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泊秦淮》中的艺术特色,体会诗人的情感。

答案示例:诗句“烟笼寒水月笼沙”运用了对偶、拟人等手法,形象地描绘了秦淮河畔的夜景,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2. 课后背诵《泊秦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咏史怀古诗,如《赤壁怀古》、《乌江渔者》等,进一步了解咏史怀古诗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的理解与感悟2. 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与例题讲解4. 作业设计与课后反思详细补充和说明:一、诗句的理解与感悟1. 词汇解析:对诗中的重点词汇进行详细讲解,如“烟笼”、“寒水”、“夜泊”等,让学生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从而更好地把握诗句的意思。

泊秦淮教案幼儿园

泊秦淮教案幼儿园

泊秦淮教案幼儿园
一、学习目标
本次教学目标为让幼儿认识泊秦淮,并了解相关的文化历史知识,提高幼儿的
历史文化素养和地理环境意识。

二、教学内容
1.了解泊秦淮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
2.了解泊秦淮的主要景点和特色建筑
3.认识泊秦淮的特色美食
4.绘制泊秦淮的简笔画
三、教学准备
1.泊秦淮相关的图片、地图、简介等资料
2.讲解用的PPT或者小黑板
3.颜料、毛笔、画纸等材料
四、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和启发
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地图等资料带领幼儿了解泊秦淮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沿革,
让幼儿对泊秦淮产生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第二步:介绍景点和文化历史
教师在PPT或小黑板上介绍泊秦淮的景点和特色建筑,并讲解相关的文化历史知识,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泊秦淮的文化内涵。

第三步:了解美食
教师讲解泊秦淮特色美食,带领幼儿感受泊秦淮的魅力,体验其中的文化气息。

第四步:绘制简笔画
教师向幼儿展示泊秦淮的图片,让幼儿在PPT或画纸上进行简笔画绘制,体验手工创作的乐趣。

五、教学评估
教师可以通过考察幼儿的绘画作品、提问幼儿的相关知识等方式进行评估,查看幼儿对泊秦淮的理解程度以及历史文化素养水平。

并根据幼儿的表现加以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案。

六、教学总结
通过这次教学,幼儿们对泊秦淮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美食特色以及景点建筑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手工创作形式的绘画,幼儿们体验了探索和发现的快乐,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地理环境意识。

泊秦淮 教案

泊秦淮 教案

泊秦淮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诗人杜牧及其作品风格。

2. 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 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

二、教学重点
1.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欣赏诗歌的语言和艺术手法。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介绍诗人杜牧和泊秦淮的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朗读: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解析:逐句分析诗歌的内容和意义,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4. 探讨: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5. 比较:将泊秦淮与其他同类型的诗歌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6. 总结:总结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帮助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
1. 讲解法:讲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3. 诵读法: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4. 比较法:将泊秦淮与其他同类型的诗歌进行比较。

五、教学资源
1. 诗歌原文及注释。

2. 相关图片和音频资料。

3. 其他同类型的诗歌作品。

六、教学评价
1. 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度。

2.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学生的作业和测试成绩。

《泊秦淮》教案

《泊秦淮》教案
举例:在分析“夜泊秦淮近酒家”一句时,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诗人通过这一景象所暗示的社会现实和个人的无奈,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探讨诗句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从而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
直接输出:
二、核心素养目标
《泊秦淮》教案核心素养目标:
1.学生能通过朗读、背诵,感受古诗文韵律美,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2.学生能理解并运用课内生字词,掌握古诗文的基础知识,增强语文素养。
-意境的领悟:古诗文意境的抽象性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师需通过具体描绘、对比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领悟。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运用:学生往往难以准确识别和运用修辞手法,教师应通过实例分析、互动讨论等方式加强指导。
-思想感情的深层解读:学生可能难以体会诗人的历史感慨和个人情感,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挖掘诗句背后的深层意义。
3.学生通过分析《泊秦淮》的意境、修辞手法,培养审美情趣和批判性思维。
4.学生通过探讨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历史文化背景,培养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5.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提高合作交流能力,学会分享观点,解决问题。
6.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如创作诗词、解读历史等,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反思
2.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了解古诗文中蕴含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激发文化自信。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探讨诗人思想感情,提高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4.培养学生爱国情怀,通过对古诗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之情。
5.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持续、主动探究古诗文的学习态度。
5.比较阅读《泊秦淮》与其他古诗文,如《夜泊牛渚怀古》、《枫桥夜泊》等,分析其异同。
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文,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同时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泊秦淮》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杜牧,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全诗。

2、理解作者的忧国之情,认清当时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本质。

二、教学重点:了解杜牧,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全诗。

三、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忧国之情,认清当时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本质
四、教学方法:朗读、探究
五、课型:新授课
六、教学过程:
1、释题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牧的《泊秦淮》“泊”,停泊、靠岸的意思。

“秦淮”,即秦淮河。

诗人夜晚泊舟秦淮河畔,借写眼前之景而抒现实之忧。

秦淮河究竟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让我们借助图片来初略了解一番。

下面请大家来读一读这首诗,读的时候注音停顿和字音。

2、走进作者,了解创作背景
作者: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

杜牧的诗歌在晚唐极负盛名。

其诗或讽刺统治阶级的荒淫误国,或斥责官僚、边将的昏庸苟安,或抨击藩镇的分裂割据,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他的诗作中,绝句最妙,一向为读者所喜爱。

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丽生动。

有《樊川文集》问世。

背景资料:南京是六朝古都,自南朝时渐渐养成奢靡之风,淮河一带又是南京城里最有名的权贵富豪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地方。

诗人游秦淮,在岸上听见歌女唱《玉树后庭花》,触景生情,想起当年陈后主长期沉迷于奢靡的生活,视国政如儿戏,终于丢了江山,于是心生感慨,写下此诗,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3、整体感知。

①再读诗歌,解决字词:
泊:近:笼:
②理解诗的意境
烟笼寒水月笼沙,迷蒙的烟雾笼罩着寒江,小洲白沙上映着银色的月光,夜晚我停泊在秦淮河岸,正临近酒家所在的地方。

(夜景)
夜泊秦淮近酒家。

交代时间、地点“近酒家”引出下文“商女”的出场。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不知道什么是亡国恨事,
隔江还在把《后庭花》声声歌唱。

③赏析诗中出现的修辞手法
“烟笼寒水月笼沙”——互文见义,“烟”和“月”既“笼寒水”又“笼沙”。

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

5、合作探究:
①如何理解“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两句?
明确:这两句诗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诗人在此用了曲笔。

表面上是在斥责歌女,实际上作者的真实意图是在讽刺只顾贪图个人享乐而不顾国家安危的晚唐统治者,商女唱的歌主要取决于座中点歌、听歌的人,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这帮有权势的人。

他们不以国事为怀,每天聚在一起寻欢作乐,这是在走南朝亡国老路。

因此作者表面斥责歌女,实际矛头直指高层。

这两句诗用形象化的议论,表达了诗人对世道人心的忧患意识。

②诗中按照诗人的活动,应该先有“夜泊秦淮”才能见到“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景色,原诗为什么要颠倒呢?体会诗人这样写的效果。

6、教师小结
《泊秦淮》是杜牧游经金陵,夜泊秦淮时所作。

诗人泊舟于此,眼前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抨击那些沉湎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与忧愤。

7、布置作业,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8、板书设计:
泊秦淮
写景:忧愁伤感;抒情:讽刺揭露。

————悲愤忧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