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泊秦淮》《贾生》
【优质课教案】最新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贾生》教学设计教案2篇

篇一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贾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欣赏欲抑先扬、借古讽今的写法。
3.揭露晚唐统治者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苦恼。
教学重点:揭露晚唐统治者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
教学难点:赏析李商隐诗的艺术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
文学史上被评论得最多的人物里,有一个是西汉时期的才子贾谊。
谈起他,人们首先想起的,就是对怀才不遇者的慨叹。
因为贾谊实实在在是个大才子。
少年时就有文才,博览群书;十几岁就能教《春秋左氏传》;20岁就已成为汉文帝的皇家顾问。
谁能像他一般年少得志,备受文帝恩宠。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才华横溢招来的是排挤和诽谤。
贾谊的死对头,有个叫邓通的。
说起他的发家史,也是一个笑话。
原来汉文帝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上不了天,正在着急,后面有个戴黄帽子的人一推,文帝就上天了。
于是文帝四处打听这个“黄头人”的下落,偏巧某日有人见邓通戴着顶黄帽子,面貌又与文帝梦中所见之人酷似,于是邓通便青云直上。
这个不学无术的邓通无由受宠,自然是贾谊所看不惯的,于是,两人成了死对头。
文帝最终在邓通等人的多次诋毁下,把贾谊放逐到了长沙。
这个时候,贾谊年方23岁,弃置长沙,被贬长沙三年之后,文帝终于又思念贾谊,派人速召贾谊回京,宣室接见,谈至深夜。
李商隐的《贾生》,就描述了这次宣室接见。
那么,李商隐是怎么看待这次接见的呢?现在我们就从李商隐的《贾生》一诗里来寻找答案。
二、朗读感知1.生读生评。
字音、节奏。
逐(zhú)苍生(cāng)2.齐读。
3.读注释,感知大意(可合作)。
三、研读品析1.“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结合“求”、“访”、赞,谈谈你从字面上对文帝的初步认识。
求贤意愿之切、待贤态度之诚。
求贤若渴,虚怀若谷。
在赞扬他求贤若渴。
2.你如何看待汉文帝“夜半前席”?诗人持什么态度?由此可见本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明确〕诗人语含讽刺,用了欲抑先扬的写法。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泊秦淮》《贾生》

《泊秦淮》《贾生》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了解先扬后抑的写法。
4、理解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重点难点]1、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2、难点:理解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时数]一教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中国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老祖先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财富。
而我觉得古诗词是其中最璀璨的明珠。
古诗发展最繁盛的朝代是哪个呢?(唐朝)。
的确,唐朝的诗人们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美的古诗。
那么你们知道唐代最著名的诗人是哪两个吗?(李白、杜甫)后人合称他们为“大李杜”。
而除此之外,还有“小李杜”,你们知道这指的又是谁吗?板书:杜杜牧李李商隐今天就让我们一睹这两位诗人的风采,学习一下他们的诗。
二、过程展示教学目标,学生齐读。
《泊秦淮》(一)写作背景: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
有谁知道这条河在哪呀?(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晚唐时期,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如今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又听到此曲,他的心情应是怎样的呢?(二)介绍作者杜牧(公元803-公元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代表作: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江南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山行》(三)朗读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
3.全班齐读。
4.学生个别读。
学生和教师评价。
5.男女生比赛读。
并评价。
(四)赏析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优质课 六、课外古诗词诵读-贾生-部优 教案

课题课外古诗词诵读《贾生》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人李商隐及其作品。
(2)在多层次的朗读中感知诗歌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领会诗歌抑扬结合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咏史诗托古讽今的含义,以及诗人借吊贾谊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借讽汉皇来揭示晚唐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社会现实。
教材分析教学重点(1)领会诗歌抑扬结合的写作手法。
(2)理解诗人托古讽今的情怀以及怀才不遇的感慨。
教学难点领会诗歌抑扬结合的写作手法。
教学策略教法:(1)创设情境法;(2)任务驱动法;(3)点拨法。
学法:(1)自主探究法;(2)讨论法;(3)延伸阅读法。
教学过程(内容及步骤)一.情境导入说起李商隐,我们信手拈来就能背出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比如《无题》当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又如《乐游原》当中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再如《锦瑟》当中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他的爱情诗写得缠绵真挚,而咏史诗大多抒写时代离乱之感、怀才不遇之悲,以及命薄运厄之慨。
那么,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贾生》就是其中的一首。
二.知人论世1.李商隐【PPT2】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李商隐生逢末世,却在晚唐的诗坛上大放异彩。
他胸怀远大抱负,对皇帝昏聩、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深为不满,志欲革除积弊,却因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而备受排挤,一生沉沦下僚,困顿不得志,最终成为朋党之争的牺牲品。
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四十五岁的李商隐郁郁而终。
他的挚友崔珏在得知他去世的消息之后,悲痛万分,写下了两首《哭李商隐》,当中有一句“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说的就是李商隐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一生。
【视频】接下来,我们通过一段小视频去了解一下李商隐屡受排挤的仕宦生涯。
2.贾谊【视频】我们再通过另一段视频去认识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贾谊。
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背诵诗歌。
2.了解诗歌背景,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表达的情感。
3.品读诗歌,提高分析鉴赏诗词的能力,培育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
1.了解诗歌背景,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表达的情感。
2.品读诗歌,提高分析鉴赏诗词的能力,培育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
2课时◆任务一:学习《泊秦淮》导入:中国的诗文浩如烟海,能流传千古,靠的不是诗人的地位和名气,而是诗人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翻开历史的画卷,唐朝末年,藩镇割据,但统治者依然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诗人杜牧面对此情此景写下了《泊秦淮》一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板书:泊秦淮)1.朗读古诗,整体感知要求:采用多种方式(自由读、齐读、范读、指名读)朗读诗文,注意读音和节奏,读出诗歌情感。
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描绘画面,理解诗意要求: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尝试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注释】商女:歌女后庭花:曲名,《玉树后庭花》的简称。
南朝陈亡国之君陈叔宝所作,后世多称之为亡国之音。
诗意: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靠近岸上的秦淮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3.赏析诗句,领悟诗情要求:小组合作,朗读诗歌,然后结合背景资料,探究下面问题。
背景资料:作者简介:杜牧(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写作背景:秦淮河穿六朝古都南京(古时称金陵)城而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泊秦淮》《贾生》(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贾生》(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近体诗的相关常识,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大意,学习诗歌情景交融、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
3.体会诗人对统治阶级的不满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理解诗歌大意。
2.体会诗人对只知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达官贵人的不满以及忧国忧民之情。
教学难点:1.了解近体诗的相关常识。
2.学习诗歌情景交融、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一条河,它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摇篮。
从东水关至西水关的沿河两岸,东吴以来一直是繁华的商业区。
六朝之后更成为名门望族聚居之地,河岸有夫子庙,也有舞榭歌台,儒学鼎盛,文人荟萃,商女云集。
历史上,它曾有过许多个名字,直至唐宣宗大中二年,诗人杜牧途径此处,写下一首著名的诗歌《泊秦淮》,从此它的名声响彻大江南北,人人都称它为——秦淮河。
助读资料1:秦淮河穿南京城而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梨花似雪柳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
”秦淮自古就是销金窟,繁华地。
“秦淮”也逐渐成为奢靡生活的代称。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首著名的诗歌《泊秦淮》。
二、揭示目标1.了解作者及近体诗的相关常识,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大意,学习诗歌情景交融、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
3.体会诗人对统治阶级的不满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三、作者简介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
唐代文学家,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诗文多指陈及讽喻时政之作。
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和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
著有《樊川文集》,代表作品有《泊秦淮》《阿房宫赋》等。
助读资料2:杜牧出自官宦世家,自从西汉以来,京兆杜氏就是名门望族。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课外2.《贾生》》优质课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课外2.《贾生》》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课外2.《贾生》》是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贾谊的《过秦论》中的一段,了解贾谊其人及其主要思想,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认知能力。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既有深刻的哲理,又有生动的故事,非常适合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有所提高。
但是,对于贾谊这样的历史人物和他的主要思想,学生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贾谊和他的思想的认知框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贾谊的思想,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贾谊的主要思想。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重要性,培养对历史的尊重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贾谊的主要思想。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课文,理解贾谊的思想,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贾谊的主要思想。
2.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阅读理解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贾谊的思想。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准备《过秦论》中的相关段落,供学生阅读。
2.参考资料:准备关于贾谊的资料,供学生参考。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贾谊的思想。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泊秦淮》

本诗主题:
作者借古讽今,抨击了那些沉迷 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 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 愤。
作业:
假设你是杜牧,你看到这些达官贵人的所作所为, 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请写一篇一二百字的小短文。
赏析诗歌。
1、赏析一、二句: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这两句是写什么的?(写景)写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写诗人夜泊 秦淮所见的景物:淡烟寒水,夜幕朦胧的凄迷景 象。)
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 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宁静的夜里把船停 在岸边,靠在酒家。“笼”是什么意思?(笼罩) “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天气寒冷,表明这 是深秋时节)除了季节的冷?有没有别的方面的 冷?(心的冷)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体会诗意: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烟雾月色笼罩着寒水白沙,夜晚船只停泊在靠近秦淮河边的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卖唱的歌女哪里懂得亡国的悲与恨,还在对岸的酒楼里高唱 《后庭花》。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泊秦淮》
你了解秦淮河吗?
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它 位于现在江苏省南京市。秦淮 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 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 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简介作者: 杜牧: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
川,京兆万年人。他喜读兵书,为人 刚直不阿,后来,由于卷入党派纷争 的政治旋涡之中,使他的政治主张未 得施展。著有《樊川文集》。后人把 李商隐和杜牧一起合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晚唐哀歌《泊秦淮》、《贾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晚唐哀歌《泊秦淮》、《贾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晚唐哀歌:〈泊秦淮〉〈贾生〉教学设计·教材说明《泊秦淮》与《贾生》为部编语文教材七下年级P162页上面的两首“课外古诗词读"。
作者杜牧与李商隐是晚唐诗坛的杰出代表人物,把“小李杜”放在一起,教育部的用意非常清晰:不仅要感受“小李杜"诗歌作品的艺术特色,更要挖掘作品后面的文本教育价值——一个盛世王朝走向没落时的文人的责任担当。
所以,我想以这两首诗为基座,为学生搭一座支架——爬上去看一看“怀古诗”的风景。
·学情说明杭州市风华中学是杭州北部城乡结合部地区的一所新校,学生基础薄弱,积累较少。
虽然进学一年来,不遗余力增加古诗文熏陶,虽有起色与微效,但是,毕竟依然在比较基础的层面上,所以,积累与熏陶,思维与表达,拓展与提升,依然是本课设计的立足点。
尤其注重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朗读辅助技巧的运用,以及通理解题、知类解题的引导。
·案例背景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这两首古诗,富含生命成长的营养,绝不只能满足于背熟会默写就够了,老师应当以此为桥梁,带领学生走进杜牧与李商隐的心中去,感受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操,然后把“家国责任"四字的力量输入学生心灵,会思考,敢担当,这才是语文课堂要承负的最主要使命。
综观目前学生考试的得分情况,我以为学生古诗文得分是最低的。
因为诗歌本身的意象传达性,情感的隔代性,语言的跳跃性等等原因,学生的古诗鉴赏着实不能乐观,为此,我们要加强诗类教学,帮助学生获得某一类诗歌的解题密钥。
·教学目的1.了解唐诗分期,构建诗格框架;了解作者经历,人生殊途同归。
2.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追索答案;引入资料助读,准确把握诗意。
3.寻觅两诗同点,积极思维表达;解锁诗歌真味,读出感同身受。
4.摸索写作规律,通理知类解题;迁移比照拓展,惆怅晚唐哀歌。
·教学重点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追索答案;引入资料助读,准确把握诗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呀?(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 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 乐游 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 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杜牧(公元803-公元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 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 诗人、散文家,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 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 著称.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泊秦淮》《贾生》
唐诗
李白、杜甫
大李杜
小李杜
• [教学目标] •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
涵的情味。
• 3、了解先扬后抑的写法。 • 4、理解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泊秦淮 杜牧
写作背景: 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有谁知道这条河在哪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江南春》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山行》
朗读: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体会诗意: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烟雾月色笼罩着寒水白沙,夜晚船只停泊在靠近秦淮河边的酒家。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汉文帝求贤若渴,竟然在宣室接见了曾经被放逐的 臣子贾谊,贾谊的才华确实还是是那样无与伦比。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可叹的是,空有了文帝挪前席位与臣子近如此投 机的交谈,因为他们探讨的不是天下民生大事, 而是那些虚妄的鬼神之事。
七绝·贾谊 毛泽东
贾生才调更无伦, 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堕马寻常事, 何用哀伤付一生。
李商隐(八一二-八五八),字义山, 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 人。因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而 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最后死于 河南荥阳,年仅四十七岁。 李商隐是晚 唐诗坛的一颗明星。他是是唐朝一位有 着独特成就,对后世产生过巨大影响而 大家的评价又极为分歧的诗人。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卖唱的歌女哪里懂得亡国的悲与恨,还在对岸的酒楼里高唱 《后庭花》。
贾生,名谊、贾谊、又称贾太傅、贾长沙。洛阳(今河南 洛阳市东)人。西汉初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18岁即 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文帝召为 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但是在二十三岁时, 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 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至33 岁忧伤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