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秦淮》优秀教案
【精品】《泊秦淮》教案

【精品】《泊秦淮》教案1 【精品】《泊秦淮》教案1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及作用本课所选的《泊秦淮》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绝句,被编排在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诗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
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景抒情、借古讽今的写作方法,《泊秦淮》这首诗既具有诗歌的形象性、抒情性和音乐性的特点,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有助于引导学生掌握上述写作方法。
2.教学目标根据本单元要点和《泊秦淮》的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讨论、对比等方式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用字的精炼、准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教育学生要有强烈的爱国情怀。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用精炼、准确的诗句所传达的深刻的忧国忧民之情。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说教法与学法1.教学方法本课教学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和对比法。
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通过点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含蓄美;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通过对比,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美。
2.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小组合作探究、对比阅读等方式学习诗歌,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从而培养其审美情趣。
三、说教学程序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泊秦淮》歌曲和展示一些有关南京秦淮河的图片来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氛围。
2.整体感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全班齐读、个人朗读、小组朗读等),引导学生感知诗歌的音乐美;通过点拨诗中的难字难词,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思;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品味诗歌的意境通过讨论“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中两个“笼”的含义及其所传达的情感,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通过对比《登幽州台歌》和《泊秦淮》,引导学生感受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和风格的差异。
4.拓展延伸通过展示一些有关南京秦淮河的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思考《泊秦淮》这首诗所表达的忧国忧民之情在当今社会是否还有现实意义。
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泊秦淮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作者杜牧的相关知识。
(2)运用多种方式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用声音传达诗人情感。
(3)能根据五种表达方式找得到第一句是写景,第二句是叙事,第三四句是抒情。
能自己得出首句是描绘出了一幅朦胧清幽淡雅的水色夜景图,及渲染的凄清悲凉的氛围。
(4)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诗大意,并能说出某些关键词的意义,比如“笼”“寒”“犹”等等。
(5)能理解诗人的借古讽今的写法,并深入理解诗人真正抨击的对象是只知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统治者。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听名家范读,自由朗读,全班齐读,个人朗读多种方式读准诗歌字音,读出节奏。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根据课文下的注释了解古诗大意,并能进行创造性的复述。
(3)通过教师引导、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中关键信息的内涵,深化理解作者哀艳用词背后的深沉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对南朝及晚唐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并培养出对唐诗的兴趣。
(2)理解作者的感慨:对那些只知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达官贵人的忧虑和愤慨。
认清当时统治者骄奢淫逸的本质以及对国家的热爱与担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能读准古诗掌握节奏,通过深入探究部分的学习了解诗的深沉情感。
(2)通过教师有浅入深的讲解,分析文中关键信息的内涵,深化理解作者哀艳用词背后的深沉情感。
( 3) 掌握首句描绘的一幅朦胧清幽淡雅的水色夜景图,及渲染的凄清的氛围。
理解“寒”字的深沉含义。
(4)理解“犹”的含义及作用,作者抨击的真正对象。
教学难点:(1)通过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强化对南朝及唐末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并培养出对唐诗的兴趣。
(2)理解作者的感慨:对那些只知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达官贵人的忧虑和愤慨;认清当时统治者骄奢淫逸的本质以及对国家的热爱与担忧。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师生谈话法,任务引导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朗读法,对比阅读法。
【部编版】七下语文古诗词诵读《泊秦淮》教案

【部编版】七下语文古诗词诵读《泊秦淮》教案一. 教材分析《泊秦淮》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词。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作品,描绘了诗人夜晚泊船秦淮河边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本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浓郁的江南水乡风情,是古代诗歌中的佳作。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泊秦淮》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古诗词的朗读、理解和欣赏有一定的基础。
但七年级的学生在古诗词鉴赏能力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可能对唐代诗人及其背景知识了解不多,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补充。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泊秦淮》。
2.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学习古诗词的鉴赏方法,提高审美情趣。
4.了解唐代诗人张继及其背景知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词语的解释:例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等。
2.诗文内容的理解:诗人通过描绘秦淮河边的景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3.古诗词鉴赏方法的运用:如何从意象、情感等方面欣赏和解读古诗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诗文内容、背景知识和重难点词语。
2.示范法:教师示范朗读和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和停顿。
3.互动法: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学生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4.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5.欣赏法:教师引导学生从意象、情感等方面欣赏和解读古诗词。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包含诗文内容、背景知识、重难点词语解释等。
2.相关资料:关于唐代诗人张继的介绍、秦淮河的图片等。
3.音响设备:用于播放古诗词朗诵或音乐。
4.作业纸:用于布置家庭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唐代诗人张继及其背景知识,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生活背景。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诗文《泊秦淮》,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
注意停顿、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3.操练(10分钟)教师针对重难点词语进行解释,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等。
咏史怀古诗《泊秦淮》公开课教案

咏史怀古诗《泊秦淮》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诗两首》中的《泊秦淮》。
详细内容包括:1. 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
2. 诗歌的朗读与鉴赏。
3. 诗歌中意象、意境的分析。
4. 诗歌主题思想的探讨。
二、教学目标1. 掌握《泊秦淮》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思想。
2. 学会朗读与鉴赏咏史怀古诗,提高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历史文化知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中意象、意境的分析,主题思想的把握。
2. 教学重点:朗读与鉴赏诗歌,理解咏史怀古诗的表达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讲述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对咏史怀古诗的兴趣。
教师以讲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历史背景,引出《泊秦淮》。
2. 朗读诗歌,整体感知学生齐读诗歌,教师指导朗读技巧,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分析诗歌内容,解读意象a. 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意。
b.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等。
c. 讨论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4. 探讨诗歌主题思想a. 学生分组讨论,表达对诗歌主题思想的理解。
5.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a. 教师讲解一道关于《泊秦淮》的鉴赏题,分析解题思路。
b. 学生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泊秦淮》2. 内容:a. 诗歌背景:唐代、杜牧、咏史怀古。
b. 意象: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酒家。
c. 意境:苍凉、感慨。
d. 主题思想:忧国忧民、怀古伤今。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泊秦淮》中的意象,并谈谈你对这首诗主题思想的理解。
答案示例:意象分析:烟笼寒水、月笼沙等描绘了一幅冷寂、苍凉的夜景,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主题思想:诗人通过泊船秦淮,抒发了对历史兴衰的忧虑,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怀。
古诗泊秦淮大班教案

古诗泊秦淮大班教案教案标题:古诗泊秦淮大班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古诗《泊秦淮》的背景和意境。
2.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粉笔。
2. 《泊秦淮》的古诗课文。
3. 相关图片或视频素材。
4. 学生课前布置的诗词阅读任务。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提问:“你们还记得上节课学习的是哪首古诗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简要复习一下上节课的古诗内容。
Step 2:诗词阅读(10分钟)让学生轮流朗读《泊秦淮》,并解释诗句中的生僻词汇或短语。
教师可以适当补充相关背景知识,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Step 3:诗词欣赏(15分钟)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素材,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中的景物、人物或氛围。
教师可以提问:“你们从这些图片或视频中感受到了什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引导他们与诗词进行联系。
Step 4:诗词表达(15分钟)让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诗句进行表演或朗诵。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表演技巧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诗词的意境。
Step 5:合作创作(15分钟)让学生自由发挥,小组合作创作一幅与《泊秦淮》相关的画作或诗歌。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理解,展示对诗词的理解和表达。
Step 6:展示与分享(10分钟)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创作成果,并向全班分享他们的创作过程和心得。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鼓励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Step 7: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课后继续阅读和欣赏古诗。
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拓展活动:1. 邀请学生在家中寻找其他古诗,进行阅读和分享。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化场所,如古代建筑、博物馆等,进一步感受古诗的文化底蕴。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合作创作和分享,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古诗的意境,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泊秦淮》精品教案

《泊秦淮》精品教案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来玩一个抢答游戏,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大家可以举手抢答。
(1)杜牧是哪个朝代的诗人?(2)这个朝代最著名的两位诗人是谁?后人合称他们为什么?(3)除了“大李杜”还有“小李杜”,“小李杜”指的是哪两位诗人?(4)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
这条河是在哪个省?在古代它是个怎样的地方?(5)《后庭花》是一首怎样的诗?(题目依次出示)预设(1)唐朝。
(2)李白和杜甫,后人把他们合称为“大李杜”。
(3)“小李杜”指的是李商隐和杜牧。
(4)江苏省。
秦淮河穿南京城而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5)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玉树后庭花》也就成了亡国之音。
师:如今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样的情形下又听到此曲,他的心情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的《泊秦淮》。
(板书文题)【设计意图】本环节从了解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学常识和典故导入,用抢答的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已有知识,渗透新的内容,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二、初读诗歌,感知内容1.朗读全诗,感受节奏、韵律。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正音,划出节奏并自由朗读。
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从节奏、情感、感情基调等角度指导学生。
(3)学生齐声朗读,教师指名朗读。
2.默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结合课本旁边的注释和工具书,以及每首诗下面的解说,尝试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预设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沙滩,夜晚(船只)停泊在秦淮河边,靠近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知道亡国的悲和恨,在秦淮河的对岸,还唱着《玉树后庭花》。
3.齐读诗歌,探究诗歌内容。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齐声朗读诗歌,然后合作交流,探究下面的问题。
(1)一、二句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三、四句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生齐读后结合资料,讨论问题并作答)预设(1)一、二句写了“烟”“水”“月”“沙”“酒家”等景物,勾画出秦淮河两岸迷蒙的景象,融合成一幅朦胧冷清的水色夜景,渲染了一种凄清的气氛。
《泊秦淮》文章教案

《泊秦淮》文章教案泊秦淮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泊秦淮》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并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思想。
2. 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题和思想。
2. 文章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
3. 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泊秦淮》是唐代文学家杨师道所作的一首诗。
描绘了作者泊船于秦淮河畔,感慨时光流转,感叹江南之美。
2. 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1)开头部分:通过描绘景色和自然环境引起读者的注意。
2)中间部分: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作者的思考和感慨。
3)结尾部分:以思考当下和对未来的展望作为结束,给读者留下思考的余地。
4)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仗等手法的使用。
3. 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1)阅读并理解《泊秦淮》这篇文章。
2)分析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3)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此篇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过程1. 阅读和讲解文章1)教师先给学生介绍《泊秦淮》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引起学生的兴趣。
2)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全文,讲解生词和理解文章内容。
2. 分析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1)教师与学生一同分析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讨论每个部分的作用和意义。
2)教师引导学生寻找和分析文章中使用到的修辞手法,并讨论其效果和目的。
3. 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1)学生独立阅读《泊秦淮》,并回答相关问题,检验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2)学生思考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感受,用自己的语言写下来。
3)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泊秦淮》这篇文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学会了分析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的方法。
同时,通过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下一步可以进一步扩展阅读范围,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古诗泊秦淮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古诗泊秦淮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以古代文学中的经典诗歌《泊秦淮》为教学内容,旨在通过对该诗的学习和解析,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探究《泊秦淮》中的艺术特点、意境及其对当代社会的意义,引导学生从中获取思想、感悟和美的享受。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古代文学的基本特点和创作背景;- 掌握《泊秦淮》的内容、形式和艺术特点;- 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和意境,辨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他们对诗歌的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文学批评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他们的情感修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5分钟)通过简要介绍《泊秦淮》所属的文学时期、作者背景,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2. 阅读课文(10分钟)让学生逐句读课文,并帮助其理解诗歌中的字词和句子结构。
3. 分析课文(15分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境、表达手法和修辞手法。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引导他们通过分析诗歌的具体细节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4. 艺术鉴赏(15分钟)通过欣赏相关的音乐作品、绘画作品或影视作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并与当代艺术形式进行对比。
5. 写作训练(20分钟)要求学生根据对《泊秦淮》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短文,表达他们对诗歌的评价和对古代文学的认识。
6. 总结归纳(10分钟)请学生归纳整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体会,简要概括古诗《泊秦淮》的艺术特点、意境及其对当代社会的意义。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情况,包括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评价学生的作文,注重对其文采、观点和批判思维的评价。
3.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课堂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五、拓展延伸1. 邀请文学专家或古诗研究者来校进行讲座,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长春版>长春版八年级下>二格律诗八>泊秦淮
杜牧
《泊秦淮》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重点难点]
1、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先听老师朗读一首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是谁写呀?(杜牧<<山行>>)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杜牧是什么朝代的诗人?(唐代)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呀?最著名的两位诗人是谁呀?(李白、杜甫)后人把李白和杜甫一起合称为“大李杜”。
除了“大李杜”还有“小李杜”,你们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两位诗人吗?(杜指的是杜牧)那李呢?指的是擅长写情诗的唐代诗人李商隐。
为了有别于“大李杜”,后人把李商隐和杜牧一起合称为“小李杜”。
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
有谁知道这条河在哪呀?(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如今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又听到此曲,他的心情应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的《泊秦淮》。
(板书:泊秦淮)
这是一首绝句还是律诗呀?(五言绝句)
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整体感悟。
三、学生示范朗读再全班齐读。
四、赏析诗歌。
1、赏析一、二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这两句是写什么的?(写景)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写诗人夜泊秦淮所见的景物:淡烟寒水,夜幕朦胧的凄迷景象。
)
谁来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
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在酒家。
)
“笼”是什么意思?(笼罩)“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天气寒冷,表明这是深秋时节)除了季节的冷?有没有别的方面的冷?(心的冷)
2、赏析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请同学们看一下注解。
(指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这时,从江对岸传来歌声,这是不知亡国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树后庭花》。
“犹唱”就是“还在唱”。
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最后二句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不是)大家想一想,歌女以卖唱为生,既然是卖唱,就要有听众,有点歌者。
没有听众,歌女也无意唱这个曲子。
大家想一想,这些听众可能是哪些人?(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还有金钱、有时间、有心情听曲子应该是些豪门贵族)
这些豪门贵族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而且是在国难当前的情况下,可见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沉湎酒色,寻欢作乐,过着醉生梦死,灯红酒绿的生活)作者面对这样的一番景象,这样的一群人,他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感慨、鄙视、忧伤、悲愤)
所以“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是借题发挥,批评豪门贵族,表现了诗人对他们这种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
陈后主醉生梦死,亡了国,这些豪门贵族不以为鉴,一样会步陈后主的后尘,除了忧伤、悲愤、鄙视外,从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中,我们还可感受到作者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板书:
泊秦淮
杜牧
借题发挥
商女豪门贵族
主题:对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和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五、齐读并背诵全诗。
要求:读出忧伤、悲愤。
六、积累:
1、《题临安邸》。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卞州。
[翻译]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湖中的游客皆达官贵人,他们通宵达旦与歌*舞女一起寻欢作乐,纸熏金迷,这种情况不只何时才能罢休?暖洋洋的春风把游人吹得醉醺醺的,他们忘乎所以,只图偷安宴乐于西湖,竟把杭州当成了汴州。
[简析]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
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
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
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诗的头两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和无休止的轻歌曼舞,写出当年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
诗人触景伤情,不禁长叹:“西湖歌舞几时休?”西子湖畔这些消磨人们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什么时候才能罢休?
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概。
“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
正是这股“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
“游人”不能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
诗中“熏”“醉”两字用得精妙无比,把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结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
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
这首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
确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
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