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第六单元 泊秦淮》公开课教案_6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公开课教案_0

泊秦淮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2、学习在了解诗人生平、写作背景、诗句含义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情怀的诗歌学习的方法。
3、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重难点1、重点:诵读、默写诗歌。
2、难点:体会诗人情怀。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二)诗人生平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三朝宰相)之孙。
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早逝。
杜牧在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时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诗抒怀为主,其诗以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在晚唐成就颇高,人称“小杜”,以别于“大杜”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三)写作背景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千疮百孔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了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重,看到了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
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
《泊秦淮》也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四)整体感知1、听范读。
2、老师范读,并指点诵读细节。
3、学生自由诵读诗文并展示。
(五)知识延伸秦淮河在江苏省,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六)赏析诗文杜牧夜泊秦淮,在唐王朝内忧外患、千疮百孔、江河日下的情形下,又听到亡国之音后庭花》,他的心情应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的《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真情读诵 借古讽今——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真情读诵借古讽今——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真情读诵借古讽今——《泊秦淮》教学设计泊秦淮【唐】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教学目标·1.了解吟诵常识,学诗的吟诵。
(教学重点)2.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重点)3.简单介绍互文的修辞及诗歌情景交融、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
4.学会这首诗的吟诵。
介绍秦淮1.导入并揭题有一条河,它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摇篮。
从东水关至西水关的沿河两岸,东吴以来一直是繁华的商业区。
六朝之后更成为名门望族聚居之地,河岸有夫子庙,也有舞榭歌台,儒学鼎盛,文人荟萃,商女云集。
历史上,它曾有过许多个名字,直至唐宣宗大中二年,诗人杜牧途径此处,写下一首著名的诗歌,从此它的名声响彻大江南北,人人都称它为——秦淮河。
2.作者简介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
他可比官二代牛啊,他出自官宦世家。
自从西汉以来,京兆杜氏就是名门望族。
唐朝更有大名鼎鼎的贤相杜如晦。
而杜牧的爷爷——杜佑也是官至宰相。
杜佑不仅官至宰相,而且写过著名的史书《通典》。
杜牧的父亲杜从郁,也是大官。
这样的出身,使杜牧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精通历史,关心军事,才华横溢,十多岁开始研习兵法,写过13篇《孙子》注解,给当朝宰相上过《平虏策》并被采用。
23岁写了非常著名的《阿房宫赋》。
26岁考中进士。
同时,出生于官宦世家让他对政治有相当的敏感性。
所以杜牧的咏史抒怀诗写得特别好。
3.初读诗歌。
这首让秦淮河远近闻名的诗当然也属于咏史抒怀诗啦。
它是怎么写的呢?(1)指名读全诗。
(2)老师也来读一读这首诗。
(3)说一说:我的读法跟他们的读法一样吗?哪里不一样?(长短、高低等)我为什么这样读呢?因为这是诗啊!学古人的诗,当然要用古人的读书方式。
读诵诗歌1.了解文体这是什么体裁的诗歌?对,是七言绝句。
它属于近体诗。
2.让我们来标一标,看看这首诗平仄的规律。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第6单元课外古诗词-《泊秦淮》教案

3.发展思维能力: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方法。
4.提高表达能力:通过吟诵、创作古诗词,锻炼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提升语言运用和创作能力。
5.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中的生字词、意境和修辞手法,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中修辞手法和意境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泊秦淮》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诗中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它们起到了什么作用。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词创作活动。学生尝试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创作一首简短的诗句。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泊秦淮》的背景和意境。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通过描绘秦淮河畔的夜景,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它是古诗词中的佳作,体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句,如“烟笼寒水月笼沙”,体会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美。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泊秦淮》的教学过程中,我意识到诗词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审美情趣。通过引导学生们感受诗中的意境,我发现他们在欣赏古诗词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然而,也暴露出一些需要我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首先,关于教学方法的运用,我尝试了通过提问和情景再现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效果还不错。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探索更多有趣且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手段,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泊秦淮》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泊秦淮》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泊秦淮》教学设计一、教材解析《泊秦淮》这首诗是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教科书下册里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是即景感怀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华一时。
目睹如今的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无限感伤。
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感怀,由“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妓,自然洒脱;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含蓄深沉;由“亡国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调,借陈后主之尸,鞭笞权贵的荒淫,深刻犀利。
学情分析: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味。
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
二、教学目标1、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诗大意,并能说出某些关键词的意义,比如“笼”,“犹”等等。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中关键信息的内涵,深化理解作者哀艳用词背后的深沉情感。
3、通过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强化对南朝及唐末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并培养出对唐诗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中关键信息的内涵,深化理解作者哀艳用词背后的深沉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强化对南朝及唐末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并培养出对唐诗的兴趣。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任务引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对比阅读法五、教学媒介PPT课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用多媒体出示秦淮河繁华美景的图片,并讲述关于秦淮河的三个重要信息:(1)相传秦始皇南巡,经过南京时发现其地势龙盘虎踞,风水积蓄着皇家贵气,于是下令斩断龙脉,开河断垄,引淮入宁,以泄王气,这条秦始皇引淮水而开的河就是秦淮河。
(2)秦淮河自古多酒家歌女,素被称为“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有很多关于歌女名妓的传说。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六、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教案教学设计

《泊秦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能背诵、默写本诗;2、学习诗歌中互文、用典等创作手法;3、体会理解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二、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全诗。
三、教学难点:理解互文、用典手法和作者的忧国之情,认清当时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本质四、教学方法:朗读、探究、研学、展示五、课型:新授课六、教学过程:1、作者导入:同学们,我来说一个称号,看看大家知不知道是谁?“李杜”(学生答:李白杜甫)那么小李杜大家知道是谁吗?他们是李商隐和杜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有小杜之称的杜牧的一首诗《泊秦淮》。
2、释题泊:停泊。
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六朝古都:三国吴、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流入长江,是长江下游的一条支流。
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
历代均为繁华的游赏之地。
3、诗文理解。
①齐读本诗,辨别题材——七言绝句②理解诗的意义(结合注释,用白话把诗句翻译出来)烟笼寒水月笼沙——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入夜,我将小舟泊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③体会诗境,感悟诗情首句——烟、水、月、沙——景物描写——描绘了一幅烟月朦胧的水色秦淮夜景图,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氛围烘托出淡雅、凄清、朦胧的氛围。
二句——交代时间、地点“近酒家”引出下文“商女”(映射统治者)的出场。
二、四句——抒情——抒发忧国忧民之情及对统治者贪图享乐、不关心朝政的悲愤之情。
创作背景知识补充: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两岸历来是达官贵人们享乐游宴的场所,“秦淮”也逐渐成为奢靡生活的代称。
诗人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泊秦淮》。
——这首诗实是在借古讽今4、赏析诗中出现的修辞手法“烟笼寒水月笼沙”——互文,“烟”和“月”既“笼寒水”又“笼沙”。
咏史怀古诗《泊秦淮》公开课教案

咏史怀古诗《泊秦淮》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咏史怀古诗》中的《泊秦淮》。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诗句的大意,体会作者对历史的感慨;品味诗歌的语言,分析其艺术特色;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朗读、背诵《泊秦淮》,理解诗句的意思,掌握诗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泊秦淮》,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历史的咏叹,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深刻含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咏史怀古诗的背景,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朗读:全班齐读《泊秦淮》,感受诗的韵律美。
3. 理解诗句:讲解诗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4. 例题讲解:分析诗句的艺术特色,如:对偶、夸张、拟人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中的其他句子。
6. 体会情感: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如:对历史的感慨、对现实的忧虑等。
六、板书设计1. 《泊秦淮》2. 内容:诗句、艺术特色、诗人情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泊秦淮》中的艺术特色,体会诗人的情感。
答案示例:诗句“烟笼寒水月笼沙”运用了对偶、拟人等手法,形象地描绘了秦淮河畔的夜景,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2. 课后背诵《泊秦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咏史怀古诗,如《赤壁怀古》、《乌江渔者》等,进一步了解咏史怀古诗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的理解与感悟2. 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与例题讲解4. 作业设计与课后反思详细补充和说明:一、诗句的理解与感悟1. 词汇解析:对诗中的重点词汇进行详细讲解,如“烟笼”、“寒水”、“夜泊”等,让学生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从而更好地把握诗句的意思。
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教案

《泊秦淮》[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重点难点]1、重点:学习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一教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秦淮河流经金陵一段,自六朝以来,一直是商旅集散之地,河两岸秦楼楚馆林立,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场所。
至唐末杜牧的时代繁华不减当年。
如今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他听到什么呢,又听到什么,他的心情应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走进杜牧的《泊秦淮》。
二、朗读诗歌《泊秦淮》,整体感悟。
1、全班朗读2、听范读3、学生配乐朗读。
4、老师范读5、学生再次朗读三、赏析诗歌。
(一)赏析第一句:烟笼寒水月笼沙(讨论合作)1、写了哪些景物?“笼”是什么意思?(笼罩)这些景物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写出了烟、月、水、沙,四种景物在“笼”动词的组合下,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淡雅的景象,创设出一种冷清愁寂的氛围。
2、“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天气寒冷,表明这是深秋时节)除了季节的冷?有没有别的方面的冷?(心的冷)3、谁来把这句话的意思说一说?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
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在酒家。
(二)、夜泊秦淮近酒家1、此句你读到了什么信息呢?分析:夜泊秦淮”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同时也照应了诗题;“近酒家”开启下文。
此句起承上起下作用。
2、此句说了什么内容呢?夜里把船停在靠近秦淮岸边的酒家旁。
(三)、赏析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1、商女,请同学们看一下注解。
(指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2、“犹唱”就是“还在唱”。
3、后庭花:据说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的乐曲,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4、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这时,从江对岸传来歌声,这是不知亡国之恨的歌女在唱《后庭花》。
5、最后二句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不是)大家想一想,歌女以卖唱为生,既然是卖唱,就要有听众,有点歌者。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教学设计

(几位同学竟读该诗。)
三读:细嚼慢品,比较阅读
[屏显]
《赤壁》
唐 •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总结:
杜牧七绝两种题材:一咏史(如另学过的:《江南春》等),二即景抒情(如另学过的《山行》等)
无论写史还是抒情,多有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
本诗即景抒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彼此交融。
意境幽美,意味深长。
四读:知人论世,读出意蕴
1.关于作者
[屏显]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人。他是唐朝一个很有名的学者杜佑的孙子,而且他们家是唐朝的首都长安附近的人。而他弱冠年纪——不过20岁左右就进士及第了,而且进士及第以后不久通过了制科的考试。就是说考中了进士不久又中了制科的考试,可以说是少年得意的。
[屏显]
1、整体概读,读准音节
2、局部细读,大胆质疑
3、细嚼慢品,比较阅读
4、知人论世,读出意蕴
二、研读课文,读中悟。
一读:整体概读, 读准音节
首先我们来看笼的读音:笼(lóng lǒng),从前读lóng:笼罩的意思。依据:唐诗七绝头两句的格律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作为第二字和倒数第二字的“笼”应该读二声,平音。
铜雀/春深/锁二乔。
《泊秦淮》
唐 •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共同点:
都是七绝
都是由事或景生发议论。
都借女子来表达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泊秦淮》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秦淮河流经金陵一段,自六朝以来,一直是商旅集散之地,河两岸秦楼楚馆林立,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场所。
至唐末杜牧的时代繁华不减当年。
如今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他听到什么呢,又听到什么,他的心情应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走进杜牧的《泊秦淮》。
二、朗读诗歌《泊秦淮》,整体感悟。
1、全班朗读
3、学生配乐朗读。
5、学生再次朗读
三、赏析诗歌。
(一)赏析第一句:烟笼寒水月笼沙(讨论合作)
1、写了哪些景物?“笼”是什么意思?(笼罩)这些景物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写出了烟、月、水、沙,四种景物在“笼”动词的组合下,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淡雅的景象,创设出一种冷清愁寂的氛围。
2、“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天气寒冷,表明这是深秋时节)除了季节的冷?有没有别的方面的冷?(心的冷)
3、谁来把这句话的意思说一说?
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
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在酒家。
(二)、夜泊秦淮近酒家
1、此句你读到了什么信息呢?
分析:夜泊秦淮”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同时也照应了诗题;“近酒家”开启下文。
此句起承上起下作用。
2、此句说了什么内容呢?
夜里把船停在靠近秦淮岸边的酒家旁。
(三)、赏析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商女,请同学们看一下注解。
(指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
2、“犹唱”就是“还在唱”。
3、后庭花:据说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的乐曲,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
4、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
这时,从江对岸传来歌声,这是不知亡国之恨的歌女在唱《后庭花》。
5、最后二句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
(不是)大家想一想,歌女以卖唱为生,既然是卖唱,就要有听众,有点歌者。
没有听众,歌女也无意唱这个曲子。
(曲笔写法)
6、大家想一想,这些听众可能是哪些人?
(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还有金钱、有时间、有心情听曲子应该是些豪门贵族)
7、“犹唱”有何内涵?(讨论合作)
内涵:“犹唱”二字意味深长,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四)、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持续,民不聊生。
这些豪门贵族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而且是在国难当前的情况下,可见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沉湎酒色,寻欢乐,过着醉生梦死,灯红酒绿的生活)作者面对这样的一番景象,这样的一群人,他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感慨、鄙视、忧伤、悲愤)所以“商女不知
亡国恨”,表面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是借题发挥,批评豪门贵族,表现了诗人对他们这种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
陈后主醉生梦死,亡了国,这些豪门贵族不以为鉴,一样会步陈后主的后尘,除了忧伤、悲愤、鄙视外,从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中,我们还可感受到作者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五)、主题内容:
本诗主题:作者借古讽今,抨击了那些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板书:
泊秦淮
写景:朦胧淡雅冷清
抒情:悲愤忧愁关心
写法:借古讽今
四、齐读并背诵全诗。
要求:读出忧伤、悲愤。
五、拓展延伸:
(一)江南春
江南春
杜牧唐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写出哪里的景色?
杜牧在这首七绝中不但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
2、从诗中哪些诗句体现对唐王朝统治者委婉劝诫?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老师补充历史:杜牧这年来到江南,不禁想起当年南朝、尤其是梁朝事佛的虔诚,
到头来是一场空,不但没有求得长生,反而误国害民。
既是咏史怀古,也是对唐王朝统治者委婉的劝诫。
杜牧生活的晚唐时代,寺院经济持续发展,大大削弱了政府的实力,加重了国家的负担。
后来武宗发动会昌灭佛,从一定水准上缓和了矛盾。
师总结:注重诗歌:1、写诗背景2、诗中的情感3、注重关键词
(二)、《题临安邸》。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卞州。
[翻译]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湖中的游客皆达官贵人,他们通宵达旦与歌*舞女一起寻欢作乐,纸熏金迷,这种情况不只何时才能罢休?暖洋洋的春风把游人吹得醉醺醺的,他们忘乎所以,只图偷安宴乐于西湖,竟把杭州当成了汴州。
赏析:
1、从哪里可看出了写诗的背景呢?
学生回答,竟把杭州当成了汴州。
汴州是北宋的首都
教师补充:老师简介背景: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
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
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2、诗的头两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写出了什么内容呢?
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和无休止的轻歌曼舞,写出当年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
西子湖畔这些消磨人们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什么时候才能罢休?休,既指歌
舞升平的场景何时休停啊,一味求和的状况何时休停啊。
(读出伤痛之感)
3、“熏”“醉”体现了什么情景呢?
诗中“熏”“醉”两字用得精妙无比,把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结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
4、这首诗与《泊秦淮》相比,有何不同?
此诗比泊秦淮内容更有辛辣的讽刺意味,而泊秦淮相对比较委婉,应用了曲笔写法。
总结:通过这三首诗歌,我们知道了诗人“言为心声”“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内容,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我们学习这三首诗歌,也在体味人间的百态,传诵经典诗歌,梦想就此起航。
六、布置作业
1、理解意境,背诵默写诗
2、积累古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