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秦淮(公开课)
《泊秦淮》公开课优质课件

《泊秦淮》——诗歌赏析泊秦淮杜牧(唐)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泊秦淮杜牧(唐) 泊:停泊,停靠。
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
位处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作者简介: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 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唐著名诗人,是中唐著名宰相、史学家杜佑之孙,人称“小杜”,以别于盛唐的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他的诗风格豪放疏朗、气势纵横、清新俊逸,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
写景烟笼寒水月笼沙写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岸沙,这是秦淮河美丽的夜景,着墨不多而风情毕现,意境非常淡雅。
一个“寒”字,既写出了时令——深秋时节,又表达了凄冷的心情。
两个“笼”字,用字妥帖而有韵味,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联系在一起,描绘出秦淮河岸朦胧冷寂而又淡雅的景象,创设出一种冷清的气氛,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叙事夜泊秦淮近酒家交代了时间、地点。
在酒家里的客人是什么状态呢?这句诗里并没有写出来,因为靠近酒家,自然而然就能听到歌女的歌声,这句诗承上启下,由景入情,为后文的抒情做铺垫。
商女不知亡国恨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卖唱的歌女不知道国家灭亡的悲愁。
抒情指歌女。
仇恨、怨恨,这里引申为遗憾、悲愁。
背景资料:唐晚期,内有军阀割据,外有敌人侵扰,战乱不断,民不聊生,政治上已经出现严重危机。
但统治者却不以国事为重,视国政为儿戏,整日过着醉生梦死,寻欢作乐的生活。
商女不知亡国恨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卖唱的歌女不知道国家灭亡的悲愁。
抒情指歌女。
仇恨、怨恨,这里引申为遗憾、悲愁。
“不知”二字,凸现出诗人的感慨之深。
国家面临倾覆,百姓却浑然不觉,依旧纸醉金迷,抒发了作者的忧虑和愤慨之情。
隔江犹唱后庭花“犹”字,凸现出诗人的忧愤之切,国之将亡,竟不自知,还在唱着亡国之音,是作者对醉生梦死的歌女的批判。
咏史怀古诗《泊秦淮》公开课教案

咏史怀古诗《泊秦淮》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诗两首》中的《泊秦淮》。
详细内容包括:1. 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
2. 诗歌的朗读与鉴赏。
3. 诗歌中意象、意境的分析。
4. 诗歌主题思想的探讨。
二、教学目标1. 掌握《泊秦淮》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思想。
2. 学会朗读与鉴赏咏史怀古诗,提高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历史文化知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中意象、意境的分析,主题思想的把握。
2. 教学重点:朗读与鉴赏诗歌,理解咏史怀古诗的表达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讲述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对咏史怀古诗的兴趣。
教师以讲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历史背景,引出《泊秦淮》。
2. 朗读诗歌,整体感知学生齐读诗歌,教师指导朗读技巧,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分析诗歌内容,解读意象a. 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意。
b.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等。
c. 讨论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4. 探讨诗歌主题思想a. 学生分组讨论,表达对诗歌主题思想的理解。
5.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a. 教师讲解一道关于《泊秦淮》的鉴赏题,分析解题思路。
b. 学生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泊秦淮》2. 内容:a. 诗歌背景:唐代、杜牧、咏史怀古。
b. 意象: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酒家。
c. 意境:苍凉、感慨。
d. 主题思想:忧国忧民、怀古伤今。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泊秦淮》中的意象,并谈谈你对这首诗主题思想的理解。
答案示例:意象分析:烟笼寒水、月笼沙等描绘了一幅冷寂、苍凉的夜景,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主题思想:诗人通过泊船秦淮,抒发了对历史兴衰的忧虑,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怀。
古诗泊秦淮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古诗泊秦淮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以古代文学中的经典诗歌《泊秦淮》为教学内容,旨在通过对该诗的学习和解析,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探究《泊秦淮》中的艺术特点、意境及其对当代社会的意义,引导学生从中获取思想、感悟和美的享受。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古代文学的基本特点和创作背景;- 掌握《泊秦淮》的内容、形式和艺术特点;- 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和意境,辨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他们对诗歌的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文学批评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他们的情感修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5分钟)通过简要介绍《泊秦淮》所属的文学时期、作者背景,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2. 阅读课文(10分钟)让学生逐句读课文,并帮助其理解诗歌中的字词和句子结构。
3. 分析课文(15分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境、表达手法和修辞手法。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引导他们通过分析诗歌的具体细节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4. 艺术鉴赏(15分钟)通过欣赏相关的音乐作品、绘画作品或影视作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并与当代艺术形式进行对比。
5. 写作训练(20分钟)要求学生根据对《泊秦淮》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短文,表达他们对诗歌的评价和对古代文学的认识。
6. 总结归纳(10分钟)请学生归纳整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体会,简要概括古诗《泊秦淮》的艺术特点、意境及其对当代社会的意义。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情况,包括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评价学生的作文,注重对其文采、观点和批判思维的评价。
3.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课堂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五、拓展延伸1. 邀请文学专家或古诗研究者来校进行讲座,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024版《泊秦淮》公开课

跨文化交流在诗歌创作中的意义
拓展创作视野
通过跨文化对比,可以让诗人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夜 泊情怀,从而拓展自己的创作视野,丰富诗歌的表现手法和内涵。
促进文化交流
跨文化对比不仅有助于诗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还能促进不同文化 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发展。
深化读者理解
通过跨文化对比,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夜泊情 怀,深化对诗歌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02
独特的视角
诗人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观察并描绘出秦淮河夜景的繁 华与喧嚣,以及背后的落寞与无奈。
03
鲜明的对比
诗中运用了明暗、动静、虚实等多种对比手法,使得诗歌 的意境更加深远,情感更加真挚。
意象描绘与审美体验
秦淮河夜景的描绘
诗人通过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 了秦淮河上灯光璀璨、歌声缭绕 的夜景,给人一种视觉和听觉上
审美追求
杜牧的诗歌追求高雅的审美品味,注重词语的锤炼和音韵的和谐。在《泊秦淮》中,他运用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 描绘,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美感的艺术世界。同时,他的诗歌还体现了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和追求,展现了一种古 朴典雅的审美风格。
跨文化对比:东西方诗歌中的
05
夜泊情怀
东西方诗歌中的夜泊主题概述
东方诗歌中的夜泊
多样化的题材和体裁 杜牧的诗歌题材广泛,包括政治、历史、军事、爱情等各 个方面,同时体裁多样,既有古体诗,也有近体诗,还有 散文诗等。
《泊秦淮》中的修辞手法
01
用典
杜牧在《泊秦淮》中运用了大量典故,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
后庭花”等,通过典故的运用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感慨。
02
咏史怀古诗《泊秦淮》公开课教案

咏史怀古诗《泊秦淮》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咏史怀古诗》中的《泊秦淮》。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诗句的大意,体会作者对历史的感慨;品味诗歌的语言,分析其艺术特色;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朗读、背诵《泊秦淮》,理解诗句的意思,掌握诗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泊秦淮》,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历史的咏叹,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深刻含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咏史怀古诗的背景,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朗读:全班齐读《泊秦淮》,感受诗的韵律美。
3. 理解诗句:讲解诗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4. 例题讲解:分析诗句的艺术特色,如:对偶、夸张、拟人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中的其他句子。
6. 体会情感: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如:对历史的感慨、对现实的忧虑等。
六、板书设计1. 《泊秦淮》2. 内容:诗句、艺术特色、诗人情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泊秦淮》中的艺术特色,体会诗人的情感。
答案示例:诗句“烟笼寒水月笼沙”运用了对偶、拟人等手法,形象地描绘了秦淮河畔的夜景,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2. 课后背诵《泊秦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咏史怀古诗,如《赤壁怀古》、《乌江渔者》等,进一步了解咏史怀古诗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的理解与感悟2. 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与例题讲解4. 作业设计与课后反思详细补充和说明:一、诗句的理解与感悟1. 词汇解析:对诗中的重点词汇进行详细讲解,如“烟笼”、“寒水”、“夜泊”等,让学生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从而更好地把握诗句的意思。
2024年咏史怀古诗《泊秦淮》公开课教案

2024年咏史怀古诗《泊秦淮》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咏史怀古》中的《泊秦淮》。
具体内容包括:诗歌的朗读与解析,对唐代诗人杜牧的生平背景介绍,通过《泊秦淮》一诗学习咏史怀古的写作特点,掌握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泊秦淮》,感受古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现实的关注。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学会运用咏史怀古的写作手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通过学习杜牧的《泊秦淮》,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中意象的分析,咏史怀古写作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诗歌的朗读与解析,杜牧生平背景的了解,以及对诗中历史感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我国古代著名诗人杜牧的画像,简要介绍其生平事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泊秦淮》。
2. 诗歌朗读:全班同学齐声朗读诗歌,感受诗的韵律美,教师指导学生把握朗读节奏。
3. 诗歌解析:教师逐句解析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4. 例题讲解:分析“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中的意象,阐述其寓意。
5. 随堂练习:请学生运用咏史怀古的手法,写一段关于南京秦淮河的描写。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中所表达的历史感慨,分享各自的见解。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泊秦淮》2. 诗人:杜牧3. 诗歌结构:起、承、转、合4. 重点词语: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酒家5. 咏史怀古特点:意象、意境、表现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咏史怀古的手法,写一篇关于家乡名胜古迹的短文。
答案示例:烟雨江南,乌衣巷口,青石板路上,留下了岁月的痕迹。
古街两侧,明清建筑错落有致,仿佛诉说着昔日的繁华。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秦淮河畔,一曲《后庭花》传来,让人陶醉在历史的余韵之中。
2024年度2024学年完整公开课版《泊秦淮》

情感表达与审美价值体现
诗歌表达了诗人对秦淮河夜景的赞美之情,同时也透露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通过描绘秦淮河夜景和商女唱曲的场景,表现了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和对现实政 治的讽刺。
2024/3/23
诗歌的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能够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 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和人文关怀。
2024学年完整公开课 版《泊秦淮》
REPORTING
2024/3/23
1
2024/3/23
• 课程介绍与背景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文化内涵与传承意义 • 艺术特色与审美体验 • 知识拓展与跨学科融合 • 思考与实践活动设计
2
目录
PART 01
课程介绍与背景
REPORTING
2024/3/23
10
PART 03
文化内涵与传承意义
REPORTING
2024/3/23
11
《泊秦淮》中的历史文化元素
描绘秦淮河夜景
诗歌通过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 了秦淮河夜晚的美景,使读者仿 佛置身于那个繁华的时代,感受
到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
借用历史典故
诗歌中运用了多个历史典故,如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 庭花”,通过典故的运用,表达 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感慨。
2024/3/23
对景描写,情景交融 杜牧善于通过细腻入微的景物描写,营造出特定的氛围和 情境,使读者产生强烈的视觉和情感体验。
炼字琢句,语言优美 杜牧的诗歌语言凝练而富有表现力,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 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使诗歌更具艺术感染力。
抒情自然,意蕴深远 杜牧的诗歌在抒情方面非常自然,情感真挚而深沉。同时, 他的诗歌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使读者在欣赏 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
泊秦淮教案一等奖公开课

泊秦淮教案一等奖公开课《泊秦淮》【教材依据】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课后古诗《泊秦淮》《晚春》【设计思想】【指导思想】立足教材、结合学生实际,运用现代教学媒介,通过具体、直观的资料,调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在诗歌阅读中运用批注法,完成对重点字音、字形、作者信息、写作背景、朗读节奏、诗歌体裁、重点词义、重点句义、写作手法、思想感情等的批注。
采取自主批注、交流展示、二次批注的方式,注重学生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回顾“批注”的概念及“批注”的形式。
(2)能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情感的朗读诗歌。
(3)能运用批注法对诗歌进行赏析。
(4)能背诵这两首诗。
2、过程与方法:(1)批注阅读法、交流展示法。
(2)通过反复朗读,圈点勾画批注重点字音、字形、作者信息、写作背景、朗读节奏、诗歌体裁、重点词义、重点句义、写作手法、思想感情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能运用批注法对诗歌进行赏析。
【教学环境】1、软件环境:PPT软件(多媒体课件)2、硬件环境:多媒体教室、U盘。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
而今,我们更加注重同学们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独特体验,这就要用到一种阅读方法——批注法。
今天,就让我们将批注法与诗歌相结合,一起去品味《泊秦淮》和《晚春》的美感。
【板书】《泊秦淮》《晚春》二、课前检测——预习批注1、字词积累:诗歌中的重点字注音,重点词语释义。
2、作者作品:查询作者及作品信息。
三、朗读诗歌——节奏批注1、自由读、指名读、范读。
2、明确节奏,齐读、齐背。
四、品析诗歌——诗意批注【提示:可从诗歌体裁、重点字词、重点句子(修辞、句意)、主题思想、艺术手法等方面对诗歌进行批注阅读。
】批注练习:1、批注阅读晚唐著名诗人杜牧的七绝《泊秦淮》。
批注如下:泊秦淮唐/杜牧(七言绝句)烟笼寒水月笼沙,(“烟”和“月”既“笼寒水”又“笼沙,两个“笼”将“轻烟、淡月、寒水、西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勾画出一幅朦胧的水色夜景,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烟笼寒水月笼沙”所展 现的场景。
轻薄的烟雾和朦胧的月色笼 罩着冰冷的河水以及水边的 沙滩。
2、从炼字的角度赏析“烟笼寒水月笼沙”中两 个“笼”字妙在何处?
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 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描 绘出一幅秦淮河两岸月色朦胧、轻 烟浮动的夜景图,渲染了朦胧凄清 的氛围。
南京是六朝古都,自南朝时渐 渐养成奢靡之风,而秦淮河一带又 是南京城里最为有名的声色犬马之 地。诗人夜泊秦淮河,接写眼前景, 而抒现实忧,写出了这首千古绝唱 的七言绝句。
诗文赏析:
多曲荒称④ ③ ② ①
称,于。后 商 泊 笼
“不声南庭 后理色北花 庭政,朝: 花事作陈《 ”,《朝玉 为终玉陈树 亡至树后后 国亡后主庭 之国庭在花 音。花金》 。后》陵的
:
女 指 以 歌 唱 为 生 的 乐 伎
: 停 靠
: 笼 罩
隔 江 犹 唱 后 庭 花
④
商 女
③
不 知 亡 国 恨
夜 泊
②
秦 淮 近 酒 家
烟 笼
①
寒 水 月 笼 沙
杜 牧
泊 秦 淮
。,。,
世舞时简
烟笼寒水月笼沙,
写夜泊秦淮所
夜泊秦淮近酒家。 看到的景象
商女不知亡国恨,
写夜泊淮所听
隔江犹唱后庭花。 到的亡国之歌
3、赏析“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犹”字。
“犹”字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 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出 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1、诗中连用两个“笼”
字,有何妙处?
烟笼寒水月笼沙,
2、诗中的“夜、泊、秦 淮、近酒家”各交代了什 么?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3、如何理解诗中“犹唱” 隔江犹唱后庭花。 二字的内涵?
1、诗中连用两个“笼”字,有何妙处?
用到互文的手法,“烟”“月” 既“笼寒水”又“笼沙”,两个 “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 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 传神地描绘出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 景象。
2、诗中的“夜、泊、秦淮、近酒家” 各交代了什么?
“夜”
可知时间是夜晚
“泊” “秦淮” “酒家”
可知诗人诗人是乘船而 来停泊于此
可知秦淮河畔为灯 红酒绿之地
3、如何理解诗中“犹唱”二字的内涵?
“犹唱”二字,蕴含了丰富的 情味,巧妙自然地把历史、现实 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表达 了诗人的忧愤。
诗人泊舟于此,眼见灯红酒绿, 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 写下了这篇悲愤七绝,抨击那些沉湎 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了 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唐代著名文 学家。进士出身,官至中书舍人。因晚年 居住祖父杜佑所遗樊川别墅,故称“杜樊 川”。杜牧博学多才擅长书法,以诗的成 就为最高。诗风豪放疏朗,气势纵横,尤 善七言绝句,世称“小杜”,与李商隐并 称为“小李杜”。系晚唐诗坛的主将。其 所作《阿房宫赋》为唐代小赋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