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秦淮》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精品】《泊秦淮》教案

【精品】《泊秦淮》教案

【精品】《泊秦淮》教案1 【精品】《泊秦淮》教案1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及作用本课所选的《泊秦淮》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绝句,被编排在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诗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

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景抒情、借古讽今的写作方法,《泊秦淮》这首诗既具有诗歌的形象性、抒情性和音乐性的特点,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有助于引导学生掌握上述写作方法。

2.教学目标根据本单元要点和《泊秦淮》的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讨论、对比等方式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用字的精炼、准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教育学生要有强烈的爱国情怀。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用精炼、准确的诗句所传达的深刻的忧国忧民之情。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说教法与学法1.教学方法本课教学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和对比法。

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通过点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含蓄美;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通过对比,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美。

2.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小组合作探究、对比阅读等方式学习诗歌,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从而培养其审美情趣。

三、说教学程序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泊秦淮》歌曲和展示一些有关南京秦淮河的图片来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氛围。

2.整体感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全班齐读、个人朗读、小组朗读等),引导学生感知诗歌的音乐美;通过点拨诗中的难字难词,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思;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品味诗歌的意境通过讨论“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中两个“笼”的含义及其所传达的情感,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通过对比《登幽州台歌》和《泊秦淮》,引导学生感受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和风格的差异。

4.拓展延伸通过展示一些有关南京秦淮河的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思考《泊秦淮》这首诗所表达的忧国忧民之情在当今社会是否还有现实意义。

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泊秦淮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作者杜牧的相关知识。

(2)运用多种方式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用声音传达诗人情感。

(3)能根据五种表达方式找得到第一句是写景,第二句是叙事,第三四句是抒情。

能自己得出首句是描绘出了一幅朦胧清幽淡雅的水色夜景图,及渲染的凄清悲凉的氛围。

(4)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诗大意,并能说出某些关键词的意义,比如“笼”“寒”“犹”等等。

(5)能理解诗人的借古讽今的写法,并深入理解诗人真正抨击的对象是只知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统治者。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听名家范读,自由朗读,全班齐读,个人朗读多种方式读准诗歌字音,读出节奏。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根据课文下的注释了解古诗大意,并能进行创造性的复述。

(3)通过教师引导、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中关键信息的内涵,深化理解作者哀艳用词背后的深沉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对南朝及晚唐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并培养出对唐诗的兴趣。

(2)理解作者的感慨:对那些只知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达官贵人的忧虑和愤慨。

认清当时统治者骄奢淫逸的本质以及对国家的热爱与担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能读准古诗掌握节奏,通过深入探究部分的学习了解诗的深沉情感。

(2)通过教师有浅入深的讲解,分析文中关键信息的内涵,深化理解作者哀艳用词背后的深沉情感。

( 3) 掌握首句描绘的一幅朦胧清幽淡雅的水色夜景图,及渲染的凄清的氛围。

理解“寒”字的深沉含义。

(4)理解“犹”的含义及作用,作者抨击的真正对象。

教学难点:(1)通过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强化对南朝及唐末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并培养出对唐诗的兴趣。

(2)理解作者的感慨:对那些只知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达官贵人的忧虑和愤慨;认清当时统治者骄奢淫逸的本质以及对国家的热爱与担忧。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师生谈话法,任务引导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朗读法,对比阅读法。

泊秦淮(杜牧)教学设计

泊秦淮(杜牧)教学设计

泊秦淮(杜牧)教学设计泊秦淮(杜牧)教学设计一、引言《泊秦淮》是唐代文学家杜牧所作的一篇诗作,描绘了他在秦淮河边泊船时的感受与思考。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对《泊秦淮》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唐代文化和文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批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泊秦淮》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掌握《泊秦淮》的诗意和修辞手法。

3. 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4. 提升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培养文学批评思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 教师可通过准备一段秦淮河的音乐或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秦淮河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背景。

- 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杜牧,了解学生对唐代文学的了解程度。

2. 理解诗意- 教师朗读《泊秦淮》,并解释其中的生词和短语。

- 引导学生对诗歌中的意境进行理解和描绘,例如秦淮河的美景、夜晚的静谧等。

- 讨论学生对诗歌中的情感表达的理解和感受,例如孤独、思乡等。

3. 解读修辞手法- 教师解读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 分析这些修辞手法对于表达诗意和情感的作用。

4. 文学批评思维培养- 引导学生对《泊秦淮》进行文学批评思考,例如探讨杜牧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意图。

- 提醒学生在分析诗歌时要结合历史和文化背景进行思考。

5. 欣赏与创作- 邀请学生欣赏其他唐代文学作品,比如杜甫的诗歌。

- 分组让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唐诗,可以以泊船或其他题材为主题,鼓励运用课堂所学的修辞手法。

6. 总结- 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分享,总结学生对于《泊秦淮》的理解和感受。

- 强调诗歌在唐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积极程度。

2. 书面作业:布置学生根据自己对《泊秦淮》的理解,写一篇短文进行文学评论。

五、拓展延伸1. 组织学生走进博物馆或图书馆,深入了解唐代文学和文化。

2. 开展唐诗诵读比赛,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情。

3. 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深入探讨杜牧及其作品的研究成果。

《泊秦淮》教案

《泊秦淮》教案

《泊秦淮》教案一、教案背景介绍《泊秦淮》是金庸先生创作的一部武侠小说,以古代中国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在泊秦淮地区的冒险故事。

这部小说以其精彩的情节和生动的描写,吸引了众多读者的关注。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我们设计了本教案。

二、教学目标1.理解《泊秦淮》的故事情节和主题;2.掌握小说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3.通过阅读和分析小说,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4.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1. 了解背景知识•介绍《泊秦淮》的创作背景和作者金庸的生平事迹;•分析小说名称的含义和泊秦淮地区的特点。

2. 理解故事情节•分析小说的主要人物和他们的性格特点;•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把握故事的发展脉络;•探讨小说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3. 阅读和分析文本•引导学生阅读小说,注意细节的描写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分析小说的结构和语言特点;•通过阅读小说中的经典段落,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和表达能力。

4. 创作文学评论•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撰写短文对小说进行评论;•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表达,提高写作能力;•学生间相互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评论,促进思想和文学素养的交流。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结合小组讨论,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2.提供阅读材料和经典段落,让学生通过阅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设立小组活动和小组分享,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4.教师对学生的文学评论进行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阶段性考查:通过小测验检查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的理解;2.作品分析:学生通过撰写文学评论展示对小说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对作品进行评价;3.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和参与度。

六、教学资源1.《泊秦淮》电子版或纸质书籍;2.阅读材料和经典段落的选取;3.课件和投影仪。

七、教学过程1.导入:介绍《泊秦淮》的背景和主题,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2.阅读:组织学生分组阅读小说的选定章节,让他们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特点;3.分析: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总结故事的发展脉络和主题;4.评论:引导学生撰写短文对小说进行评论,促进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写作能力;5.分享:学生按小组分享自己的文学评论,互相交流和学习;6.总结:教师对教学过程和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强调学习要点和思考问题。

《泊秦淮》精品教案

《泊秦淮》精品教案

《泊秦淮》精品教案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来玩一个抢答游戏,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大家可以举手抢答。

(1)杜牧是哪个朝代的诗人?(2)这个朝代最著名的两位诗人是谁?后人合称他们为什么?(3)除了“大李杜”还有“小李杜”,“小李杜”指的是哪两位诗人?(4)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

这条河是在哪个省?在古代它是个怎样的地方?(5)《后庭花》是一首怎样的诗?(题目依次出示)预设(1)唐朝。

(2)李白和杜甫,后人把他们合称为“大李杜”。

(3)“小李杜”指的是李商隐和杜牧。

(4)江苏省。

秦淮河穿南京城而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5)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玉树后庭花》也就成了亡国之音。

师:如今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样的情形下又听到此曲,他的心情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的《泊秦淮》。

(板书文题)【设计意图】本环节从了解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学常识和典故导入,用抢答的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已有知识,渗透新的内容,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二、初读诗歌,感知内容1.朗读全诗,感受节奏、韵律。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正音,划出节奏并自由朗读。

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从节奏、情感、感情基调等角度指导学生。

(3)学生齐声朗读,教师指名朗读。

2.默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结合课本旁边的注释和工具书,以及每首诗下面的解说,尝试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预设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沙滩,夜晚(船只)停泊在秦淮河边,靠近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知道亡国的悲和恨,在秦淮河的对岸,还唱着《玉树后庭花》。

3.齐读诗歌,探究诗歌内容。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齐声朗读诗歌,然后合作交流,探究下面的问题。

(1)一、二句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三、四句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生齐读后结合资料,讨论问题并作答)预设(1)一、二句写了“烟”“水”“月”“沙”“酒家”等景物,勾画出秦淮河两岸迷蒙的景象,融合成一幅朦胧冷清的水色夜景,渲染了一种凄清的气氛。

《泊秦淮》文章教案

《泊秦淮》文章教案

《泊秦淮》文章教案泊秦淮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泊秦淮》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并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思想。

2. 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题和思想。

2. 文章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

3. 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泊秦淮》是唐代文学家杨师道所作的一首诗。

描绘了作者泊船于秦淮河畔,感慨时光流转,感叹江南之美。

2. 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1)开头部分:通过描绘景色和自然环境引起读者的注意。

2)中间部分: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作者的思考和感慨。

3)结尾部分:以思考当下和对未来的展望作为结束,给读者留下思考的余地。

4)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仗等手法的使用。

3. 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1)阅读并理解《泊秦淮》这篇文章。

2)分析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3)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此篇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过程1. 阅读和讲解文章1)教师先给学生介绍《泊秦淮》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引起学生的兴趣。

2)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全文,讲解生词和理解文章内容。

2. 分析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1)教师与学生一同分析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讨论每个部分的作用和意义。

2)教师引导学生寻找和分析文章中使用到的修辞手法,并讨论其效果和目的。

3. 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1)学生独立阅读《泊秦淮》,并回答相关问题,检验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2)学生思考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感受,用自己的语言写下来。

3)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泊秦淮》这篇文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学会了分析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的方法。

同时,通过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下一步可以进一步扩展阅读范围,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泊秦淮教案设计

泊秦淮教案设计

泊秦淮教案设计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泊秦淮的历史与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学生将体验到泊秦淮独特的魅力,进一步了解中国江南地区的丰富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泊秦淮的地理位置, 湖泊景观以及与历史事件的相关性;2. 掌握泊秦淮文化的代表性特点;3. 了解泊秦淮的传统艺术形式,如戏曲、民俗等。

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水平;2. 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思考能力,能够通过参观和实地体验来获得感知;3. 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2. 培养学生的守护与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泊秦淮的历史与文化;2. 泊秦淮传统艺术形式的了解与欣赏;3. 学生对泊秦淮文化有全面的认识。

教学难点:1. 如何通过教学活动唤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2.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法:通过讲解传统文化历史和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对泊秦淮产生兴趣。

2. 观摩学习法:观摩相关视频、照片或展览,让学生直观感受泊秦淮的独特魅力。

3. 实地体验法:组织学生参观泊秦淮景点,亲身体验相关传统文化活动。

4.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研究、讨论和分享。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引入泊秦淮的概念,与学生进行简单的交流,了解学生对泊秦淮的了解程度。

以泊秦淮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等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对泊秦淮的兴趣。

2. 知识展示通过PPT、图片等展示泊秦淮的美丽景色、重要历史事件和传统文化艺术形式。

结合富有代表性的泊秦淮故事和民俗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泊秦淮的独特之处。

3. 实地体验组织学生实地参观泊秦淮相关景点,并参与到传统文化活动当中。

例如,学生可以观看精彩的泊秦淮戏曲表演,参与传统手工艺制作或品尝泊秦淮特色食物等。

学生可以根据实地观察和体验,记录感受并进行分享。

泊秦淮(杜牧)教案

泊秦淮(杜牧)教案

泊秦淮(杜牧)教案泊秦淮(杜牧)教案泊秦淮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名篇,通过描绘秋日泊舟于秦淮河畔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

本教案将从诗歌背景、诗歌结构、诗歌意义等方面对《泊秦淮》进行详细解析。

一、诗歌背景《泊秦淮》是杜牧流传至今的一首千古佳作,该诗创作于唐代贞元年间。

贞元年间是唐玄宗时期,当时杜牧担任国子监博士,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职务。

这首诗情感丰富,给人以深沉的思绪和孤寂之感,可见诗人当时的心境也许并不平静。

二、诗歌结构《泊秦淮》是一首五言绝句,共四个句子,每句四个字。

整首诗行井然有序,意象交融,表达了秋日温柔的美景,同时也蕴含着诗人的思乡之情。

三、诗歌意义《泊秦淮》描绘了秦淮河秋天的景色,给人以宁静、闲适之感。

诗中以丰富的意象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如“平泉落日圆”、“缆船空载别”等,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思念之情。

首先,诗人通过“平泉落日圆”描绘了秋天的萧瑟景象。

秋天的阳光斜照,映衬出平静而宁谧的氛围,让人陶醉其中。

其次,诗人描绘了秋天秦淮河畔的缆船。

诗中的“缆船空载别”既表达了离别之意,也蕴含着诗人的寂寞和孤单。

这里的“空载”意味着没有人乘坐船只,进一步强调了离别带来的孤独之感。

最后,诗人通过“碧琉璃”与“玉户关”与现实景观相映,将自然景物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

这种交融既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也传递出一种哀怨之意。

《泊秦淮》一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意境赢得了后人的赞赏。

它从多个角度展现了秦淮的秋天景色,同时表达了诗人离乡别井的痛苦和思乡之情。

四、总结通过对《泊秦淮》的解析,我们可以体会到杜牧高超的艺术才华和深沉的思想情感。

这首诗以其凝练的词句和生动的意象,将秋天的美景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

杜牧不仅以其优美的诗歌作品成为了唐代文坛的璀璨明星,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通过学习《泊秦淮》,我们能够更好地领略他的才华和他所表达的情感。

泊秦淮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给我们带来了对于秋天的美好向往和对于故乡的深深眷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泊秦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牧,理解诗句的含意,背诵全诗。

2、理解作者的忧国之情,认清当时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本质。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探究。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牧的《泊秦淮》。

“泊”,停泊、靠岸的意思。

“秦淮”,即秦淮河。

诗人夜晚泊舟秦淮河畔,借写眼前之景而抒现实之忧。

二、整体感知:
1、作者:杜牧(803—约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属县)人。

晚唐诗人。

入仕后累官至迁膳部员外郎。

朋党之争时,被李德裕排挤,而后复为用。

入朝,官至中书舍人。

《全唐诗》编其诗入卷。

他关心国事,反对藩镇割据,拥护中央集权,主张抵御入侵之敌,反对腐化,同情人民。

他曾写《原十六了》、《罪言》等军事论文,分析藩镇割据之病源及边防战守之事,其意透彻,但无人问津。

他喜欢兵法,注释过《孙子》,他的诗文亦受兵法影响,意气纵横,抑扬跌宕。

他的《答庄充书》说“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是用兵法来比喻创作。

他的诗与李商隐齐名。

其政治诗如长篇《感怀诗》共五十三韵,是学杜甫的《北征》和《咏怀五百字》。

反映现实的律诗如《河湟》、《早雁》等都蕴含着深沉的对时政批评之讽。

艺术上最有特色的是写景抒情的七绝,咏史诗《过华清宫绝句》、《赤壁》等颇多感慨,《江南春》、《泊秦淮》、《山行》等,意义深婉,风格飘逸。

由于国热已如江河日下,故这些诗常流露感伤情调。

其《阿房宫赋》也为人称道且标志着文赋体之形成。

生平祥见《新唐书》卷一六六。

有《樊川文集》。

2、背景资料:《泊秦淮》南京是六朝故都,自南朝时渐渐养成奢靡之风,而淮河一带又是南京城里最有名的权贵富豪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地方。

诗人泊舟于此,目睹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写下了这篇悲愤的七绝,用来抨击那些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

三、细读品味:
1、“烟笼寒水月笼沙”——互文见义,“烟”和“月”既“笼寒水”又“笼沙”。

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

2、“夜泊秦淮近酒家”——由“夜”字可知时间是夜晚时分;由“泊”字可知诗人是乘船而来停泊于此;由“秦淮”“近酒家”五字可知秦淮河畔为灯红酒绿之地。

“近酒家”引出下文“商女”的出场。

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处用了曲笔。

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

“不知”凸显出诗人的感慨之深;“犹”字凸显了诗人的忧愤之切。

四、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两句?
明确:这两句诗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

商女是伺候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根据听者的趣味而定,可见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些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据说这荒淫误国的靡靡之音早已使陈朝寿终正寝了。

可知今又有人在这衰世之年,用这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这怎能不使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呢!“隔江”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于声色。

“犹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意味深长。

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用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

五、教师小结:
《泊秦淮》诗的第一句用两个“笼”字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勾画出了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渲染出一种空冷愁寂的情调。

第二句交代停船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为下两句的展开作铺垫。

第三、四句写诗人在船上听到对岸酒楼中歌女们演唱“亡国之音”后激起的无限忧愤。

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也蕴涵着对世道的愤慨。

《泊秦淮》诗人通过夜泊秦淮河,目睹灯红酒绿,触景生情,借古讽今,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六、布置作业: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泊秦淮
写景:忧愁伤感;抒情:讽刺揭露。

————悲愤忧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