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第十一册14课教学导学稿
小学语文人教课标版第十一册全册教案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百万资源免费下载,无须注册!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集体备课教案
济宁市黄家街小学五年级语文组
范业军使用
2006.8
(2)第二次“平静地望着我”。
①出示“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从老人平静的眼神中,你品味到了什么?
②找出描写老妇人语言的句子,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感谢、称赞)
③在老人耐心热情的鼓励下,“我”的技术在不断提高。
再读课文,说说老妇人的称赞和鼓励使“我”发生了什么变化?(信心倍增,行动、心理均发生变化)
(3)第三次“平静地望着我”。
①这次老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平静地望着我”的?找到有关句子读一读。
引导体会“手指悄悄打着节奏”等隐含的信息。
(琴艺长进)
②出示“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为什么说老人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你体会到了什么?
无声的激励,从而使“我”最终能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
引读:“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
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那双眼睛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那双眼睛使“我”战胜自卑,重树信心。
齐读文章最后两句。
引读最后一段:“后来,拉小提琴成了……”
三、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三组句子,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语文书14课ppt课件ppt课件

目录
• 课程导入 • 课文解析 • 主题探讨 • 互动环节 • 课程总结
01
课程导入
课程背景介绍
语文书14课的内容背景
介绍课文所涉及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 理解课文。
相关历史事件和社会背景
阐述课文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和社会背景,帮助学生了解时代 背景和历史发展。
重点词汇解释
掌握关键词汇
本文中出现了一些重点词汇,如“创新”、“传统”、“融合”等。这些词汇在文章中起到了关键作 用,对于理解文章主题和思想至关重要。通过解释这些词汇的含义和用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文章内容。
句子解析与欣赏
深入剖析精彩句子
本文中有些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或者表达方式独特,如排比、对仗、拟人等。通过对这些句子的解析和欣赏,可以提高学生 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审美水平,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和思想内涵。
05
课程总结
本课重点回顾
古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本课重点讲解了古诗词的韵律和节奏,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深 入理解了平仄、韵脚等要素对诗词韵律的影响。
诗词意境的赏析
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如何赏析古诗词的意境,通过分析意象、情景 交融等手法,培养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诗词创作技巧
本课还涉及了古诗词的创作技巧,如起承转合、炼字炼句等,帮助 学生了解诗词创作的艺术规律。
重点难点解析
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 进行深入解析,帮助学生 突破学习障碍。
课堂互动与讨论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引导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 课堂互动效果。
02
课文解析
文章结构分析
梳理文章脉络
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背景和目的,第二部分详细阐述了主要 内容,第三部分总结全文并强调了主题。通过分析文章结构,可以更好地理解作 者的思路和文章的整体布局。
小学语文14新授课导学案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导学案潍坊市潍城区永安路小学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练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和感悟,明白顽强的意志可以帮助人克服许多困难,当再一次冲破艰难险阻、经历苦难后,通往广场的路就多了一条。
学习重难点:通过语言文字,感受、体会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一、课前延伸▲学习目标1.预习课文,独立解决生字词。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方法步骤(完成得又快又好的同学加3颗星)1.预习生字词(1)正确认读生字词(2)描红(3)熟练组词2.预习课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标出文章的自然段。
(3)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和四字词语。
3. 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话的含义。
4.写出预习中不明白的问题二、课内探究(一)创设情境播放视频(二)检查预习▲学习目标1.同伴合作解决生字词和课文,提高学习效率。
2.教师抽查,督促学习。
★方法步骤(完成得又快又好的同学加3颗星)1.同桌互查生字词。
2. 小组成员轮读课文,长段可分两人读。
3.教师抽查(三)自主学习▲学习目标:有感情地熟读课文,对重点的语句进行理解分析。
★方法步骤:(完成得又快又好的小组每人加1颗星)。
默读课文,思考:父亲对我说了一句怎样的话?父亲的这句话对我有怎样的影响?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画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在旁边简单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早完成的同学,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画出来的句子。
(四)合作探究(约10分钟)▲学习目标:通过交流,解决问题,梳理疑难。
★方法步骤:(完成得又快又好的小组每人加3颗星)。
小组长安排组员按照由D到A的顺序,每人选择一处感受最深的句子先有感情地读一读,再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完成以后,小组长组织组员坐端正,准备汇报。
三、精讲点拨(约8分钟)1.老师根据同学们的回答,进行适当地补充、点拨,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人教版培智语文十一册教案

教学进度安排表时 间内 容 备 注第一周1.南京长江大桥 9月第二周2.祖国的宝岛3.谜语第三周基础训练1 语言训练1第四周4.金色的秋天第五周5.牵牛花6.所见 10月第六周7.借条 基础训练2 语言训练2第七周8.温暖第八周9.总司令让马工10.我们的老师第九周基础训练3 语言训练3 11月第十周11.下雨了第十一周12.一只小羊羔 13.我爱我的红领巾第十二周基础训练4 语言训练4第十三周14.王冕学画 12月第十四周15.陈毅读书 16.白头翁的故事第十五周17.精彩的马戏第十六周基础训练5语言训练5第十七周18.啄木鸟 1月第十八周19.守珠待兔 20.小虫和大船第十九周基础训练6语言训练6第二十周 期末复习特教学校课时计划9月3 日课题:南京长江大桥教学目标:1.了解大桥的雄伟壮丽和建桥的意义,激发学生对祖国建设成就的自豪之情。
2.了解作者介绍大桥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词,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4.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进而读懂自然段。
重点、难点:1.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外观、结构和作用。
2.弄清课文1、2自然段的叙述顺序和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看图导入新课。
1.出示挂图。
2.提问:谁去过南京长江大桥?请去过的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
3.谈话导入。
雄伟壮丽的南京长江大桥位于南京市下关和浦口之间,跨越长江,是我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双层桥梁。
大桥1960年初动工,1968年全面建成通车。
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加强了我国南北交通的联系,在政治、经济和战略上具有重大意义。
(二)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三)检查自学。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2.注意纠正读音。
3.分析字形结构,区别形近同音字。
(四)学生自读课文,巩固识字,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指名让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
(2)想一想作者是从哪三个观察点参观南京长江大桥的?(3)学习第1自然段。
语文第十一册教学计划及全册备课教案

谈暑假生活,谈第一印象最深的人,听录音讲故事,谈身边的艺术等。听,能抓住要点;说,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乐于交际,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稍作准备,能当众作简短的发言。
积极参与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制订计划、开展活动、进行展示交流中发挥作用。学习运用获取的资料,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各单元教学目标要求及进度安排
单元
课题
起讫周次
教学目标要求
识字、写字
阅读
习作
口语交际
实践活动
第一单元
人与自然
1--2
会写19个字,读写29个词语,读记11个词。继续用钢笔写字,并有一定的速度。学习用毛笔写字。
主题:人与自然。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心灵去倾听去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品味优美的语言,通过背诵、练笔等形式不断丰富语言的积累。
鼓励学生将阅读体会到的表达感受的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去,初步学会在习作中融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
话题是“身边的艺术”,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同时培养口头表达、倾听的能力以及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
了解身边的艺术。
教
学
措
施
1.开学前通读教材和高段语文课程标准,做到心中有全局,注意整册教材内容的整合和各单元主题的安排。
实验学校语文科第十一册教学计划
六年级五班教师姓名黎雪晴2015年下期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学生人数
平均分
及
格
率
最高分
最低分
各分数段人数
合
计
男
生
女
生
100
99-90
89-80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案全册:提升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教育是培养孩子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最基础的教育之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口语表达是重要环节之一。
它直接决定着孩子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交际能力以及学习成绩等各个方面的能力。
可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远不是一件小事情。
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孩子在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环境中成长,又加之家长的繁忙和孩子的学业压力,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逐渐弱化。
为了帮助孩子们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老师可以在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案中,用心设计,精华呈现。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以小组探究和集体讨论为主,开展多种活动,例如课堂演讲、角色扮演等。
通过具体而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们克服困难,拓展思路,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
在教学中,老师不仅要讲解语言文字知识,还要关注孩子们的口语表达技巧。
通过分析课文和平时语言中的问题,指导孩子们从自身习惯入手进行纠正。
例如,在说话时讲究语音语调、着重强调关键词语语义等等。
通过批判性思维和反思性思维,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形成自己的口语表达风格。
在教学中,老师还可以通过提高课堂积极性,创造良好的口语表达氛围,让孩子们从小培养语言文字表达习惯。
例如在教学中,可以设置互动性强、浅显易懂的问题,帮助孩子们迅速掌握知识点,提供足够的口语表达机会。
还可以开设语言文学小组、写作小组等探究小组,让孩子们通过学习、交流、思考来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案全册,其实就是一本提高孩子口语表达能力的珍宝。
如果老师能够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实施正确的口语表达指导计划,便可培养出孩子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使他们逐渐跨越学习和人际交往上的障碍,走向更加成功的人生之路。
我们应该合理利用教案中的教学资源,让孩子们在语言表达中愉悦并获得成长。
小学11册语文说课稿

小学11册语文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是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一篇课文。
在开始之前,我想先简要介绍一下本册教材的特点。
第十一册语文教材是小学高年级的教材,它旨在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
本文将围绕课文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课文内容概述本课的课文是一篇记叙文,通过讲述一个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小故事,展现了孩子们的天真无邪和对知识的渴望。
文章语言简洁明了,情节生动有趣,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和学习。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情节,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对美好事物的感悟能力,以及对知识的尊重和热爱。
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究课文内容。
2. 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 情境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内容,提高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一个相关的故事或者问题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 与学生一起浏览课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2. 学习新词- 教师先解释生字新词的意思,然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这些词语的位置。
- 学生尝试用新学的词语造句,加深理解。
3. 深入阅读-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情节。
-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内容。
4. 小组合作- 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共同寻找答案。
- 每组选出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同学可以提问或补充。
5. 情境体验- 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模拟表演。
- 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人物情感。
导学案(新部编)14课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14课再见了亲人导学案人教版五年级下册14课《再见了,亲人》导学案(学生用)学校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温馨寄语: 碰到困难,别退缩,相信自己,我一定能行。
预习目标:1、通读课文,自学字词。
2、熟读课文,写出主要内容。
3、搜集有关志愿军的资料。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情感。
学习难点:从重点句子中感受中朝人民的深情厚意。
学习过程:一、搜集资料,我能行!1、我能收集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资料,了解了抗美援朝战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能收集关于作者魏巍的资料,向大家分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自主学习,我能行!1、我会读下列词语,我真棒。
战役硝烟情谊噩耗跺脚大嫂雪中送炭2、我会写这些生字,我真行。
Yǒu yì gē yáo lán zi fēng suǒ zàn shí( ) ( ) ( ) ( ) ( )3、我能根据意思写词语,我真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思、
思、听
读、勾画
学习词语
理解、感知
读、勾画
理解
小结
读、思
表演、想象
思考回答
朗读
朗读
思考、回答
由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学生的兴趣。
重视语文的工具性,扎实基础知识。
在多次读中有层的训练学生扎实读好书的习惯,逐步理解诗意,领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指名读诗。
②说出你对诗句的理解。
寸草:小草。这里指游子。
三春晖:这里指慈母的恩情。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晖:阳光。
③教师补充解释。
言:说。寸草:这里比喻子女。
心: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儿女的心意。
报:报答。报得:报答得了。
心:赤子的心。
④指名读诗句,说出这句诗的意思。
谁说那小小的草儿赤子的心,能报答得了阳光母亲的恩情。
3.指名读全诗,两人互说诗句的意思。
4.从诗中的哪些诗句中体现了母亲对孩子的关心?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手中线”“密密缝”)(年迈的母亲手中那一针一线充分体现了母亲对子女的无微不至的关心。)
5.教师小结:这句不仅写出了慈母为将出门远行的儿子细针密线地缝制衣服的动作神情,而且写出了母亲的内心世界,担心儿子迟迟不能回来。真挚感人。
教学准备
诗人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数
一课时
第1课时
导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个性化修改
一、导入激趣
二、整体感知,重点品析。(一)一读,初读全诗,了解诗意。
(二)二读,细读全诗,理解诗句。
(三)三读,精读全诗,想象意境。
(四)四读,品读全诗,领悟诗情。
(五)五读,熟读全诗,练习背诵。
三、总结全诗,扩展训练。
2.再读全诗,读清字音,标画出生字。
3.指名读诗,纠正字音。
4.引导学生了解全诗的大意。
(1)知诗人:宋,王安石。
(2)解诗题:分析“泊”的含义。
(3)感知诗意:诗人船泊瓜洲,离钟山近在咫尺,却回不去,于是感叹吟诗,写他在月光下眺望江南,怀念家乡金陵。
5.小结学习方法:初读知诗意。
(1.诗人泊船瓜洲时,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他是怎样描写的?请读全诗,用“——”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用“”画出寓有深情的词语。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学导学稿
设计者:陈家芝本组参与人员:黄文刘雪英江兰张伍会时间:2006年9月
导学内容
15.古诗两首
教材分析
《古诗两首》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介绍了科学家探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古诗两首存在的艰难历,说明到目前为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导
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情感。
3.小结学习方法:精读想诗境。
1.出示“泊船瓜洲”的图片,提问:大家认为诗人泊船瓜洲,在月光下眺望家乡江南,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体会诗情。
3.小结学习方法:品读悟诗情。
1.反复练习吟诵,注意音调、停顿,读出节奏韵味。
2.当堂练习背诵,并练习默写全诗。
3.小结学习方法:熟读能背诵。
1一提起母亲,一提起家乡,我们倍感亲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吟诵母亲和家乡的诗句。、2、默读“阅读提示”,提示中给我们提出了几个问题?1、通过预习,你知道《泊船瓜洲》的作者是谁吗?
(1)这道诗的作者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
(2)简介王安石的资料。
王安石:(1021—1086)宋代人,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21岁中进士,当过十多年地方官,后来两次担任宰相推行变法改革,是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1.解题。
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吟:轻轻地哼唱。
2.逐字逐句理解。
(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①指名读诗。
②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慈:和善。衣:衣服。
③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线:穿针引线。
④指名读诗,说说诗句的意思。
慈祥的母亲穿针引线,儿子要出门远行,赶紧把衣服缝好。
(2)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个性化修改
一、导入新课。
二、自读诗文,扫清障碍。
三、细读诗文,理解意思。
四、听录音,看画面,写想象文。
1.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种伟大而平凡的爱,这种爱无时无刻地萦绕在我们的周围。对,这就是伟大的母爱。你能从日常的生活中举例说明父母是怎样关爱你的吗?(学生畅谈)
2.有感情地朗读《泊船瓜洲》,并会默写。
基本技能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古诗的能力。2、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的能力。
品德素养目标
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品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歌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品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
6.齐读最后一句,这里把阳光、小草分别比作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这里把小草比作儿女的心意,把阳光比作母爱。比喻意味深远。)
1.播放《游子吟》的歌曲录音,展放课本中的插图。请学生想象一位母亲在儿子即将出门远行前,借着灯光为儿子缝制衣服的情景,再写下来。
2.同学相互交流。
举例
听
自学生字、理解词语。
①指名读诗。
②说出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临行:快要走的时候。
密密:细细密密。
归:回来。
③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不懂诗句作出解释,说明。
意恐:生怕,担心。
迟:晚,比规定的时间或合适的时间靠后。
④指名读诗,并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临走前,母亲还在细细密密地缝着。生怕儿子在外迟迟不能回来。
(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解题。
游子吟:古时歌曲的名称。这首诗表现的是伟大的母爱。
3.简介作者。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年轻时多次参加科举考试而未能成功。直到45岁才中进士,一生贫困穷寒。
1.请大家自己读全诗,学习生字,通过查字典、查资料等多种方式理解诗句意思,并找出不懂的词。
2.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学习成果。
2.抓住质疑处,运用多种方法解疑。
3.理解本诗的特色。
前两行看是写眼前景象,但在诗中却饱含深情。所乘之船就在瓜洲停靠,却不能回金陵去,可见诗人怀念家乡的感情是十分浓厚的。
4.小结学习方法:细读品诗句。
1.夜深人静,星光灿烂,诗人在月光下眺望江南会产生哪些联想和想像?心中会有哪些感受?
2.学生扮演诗人,讲述想象到的情景。
交流
理解题目
读诗、质疑、理解诗句意思
读、理解
读、理解
思考朗读
思考回答
观看、想象、写
由学生的亲身经历引入,自然
了解诗人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由重点字词入手,理解诗句意思,训练学生的能力。
帮助学生理解中心
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自主性作业设计
1.背默两首古诗。
2.搜集有关思念家乡、亲人的诗句,记录在作业本上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