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选修教材文化常识测试卷I答案(判断题)2018

合集下载

2018年高考文化常识检测30题(含答案与解析)

2018年高考文化常识检测30题(含答案与解析)

2018年高考文化常识检测30题(含答案与解析)安徽省皖智1号卷A10联盟2017年高考最后一卷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也有为其先人追授者。

此为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的庙号。

B.袭爵指原有爵位的第一继承人(世子)承袭原有爵位,对于世子以外的继承人一般要减等袭爵。

具体制度因朝代而异。

C.刺史为古代官名,“刺”是检核问事之意。

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后成为地方官职名称,相当于后代的县令。

D.车驾本指帝王所乘的车,亦用为帝王的代称。

文中即是后一种含意。

《汉书·高帝纪》“车驾西都长安”中亦是如此。

答案11、C【解析】“相当于后代的县令”错误。

地位要高于县令。

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

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大庆实验中学2017届高三考前测试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兵家”指军事学着作,它本来指中国先秦与汉初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有时也是对军事家或用兵者的通称。

B.“再迁”指再次提升官职,“迁”古代称平调官职,“右迁”就是降低官职,“左迁”就是提升官职,汉代贵左贱右的习惯已被后代沿用。

C.“留守”是官职名称,隋唐皇帝出巡或亲征时指定亲王或大臣为京城留守,其陪京和行都也常设留守,由地方行政长官兼任。

D.“关东”指函谷关以东地区,中国古代传统意义上的“关东”由秦汉时期开始,与自明朝开始称山海关以东的“关东”不同。

答案11、B【解析】错在“迁古代称平调官职”,“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也指降职,文中指升职。

甘肃省河西五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联合考试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黜陟”中的“黜”指降职或罢免,“陟”指晋升、进用,词语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B.“射礼”,古代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竞赛题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竞赛题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竞赛题(一)选择题(每题5分,16*5=80分)【2018年高考新课标Ⅰ卷】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

C.“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

D.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

分析:本题中“践阼”原指“踏入古代庙堂前台阶”错,应是“踏上阼阶主位”。

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

阼阶上为主位。

同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不符合原文,也错误。

【2018年高考新课标Ⅱ卷】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奏表中作为敬辞。

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为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城,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分析:“师”单用,不可指国都,一般指老师、军队。

【2018年高考新课标Ⅲ卷】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陵寝是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墓建成后,还需设置守陵奉祀的官员以及禁卫。

B.“株”,本义树根,根与根间紧密相连,因而“株连”又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

C.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简称。

D.御名指皇帝名讳,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玺指皇帝印信。

分析:C项对“尹”的解说找不出错误,但后面所举之“令尹”的例子则和学过的课文《屈原列传》相关内容不合,在课文中,“令尹”是楚国执政官名,相当于宰相,于是可知此项解说错误。

2018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综合测试题及答案

2018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综合测试题及答案

综合测评(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墨竹画的源流析尹石①中国人有寻根问祖之美德,对墨竹画亦然。

据今资料显示,唐代墨竹已始流行,但都‚道听途说‛而已:一云吴道子作画‚不施丹青已极形似‛,二云王维为开元寺画过两丛竹,三云萧悦是唐代画竹名家,四云唐章怀太子墓壁画中有侍女旁立三竿墨竹者。

尚有一传说:后唐大将军郭崇韬伐蜀虏得西蜀美才女李夫人,因李氏本非情愿,终日寡欢,月夕独坐南轩,对影感怀,见竹影徘徊于窗纸上,即使笔墨摹写于其上,明日视之,生意俱足,一时有人往往效之,‚遂有墨竹‛。

凡此说,可暂定为墨竹画的源头吧。

不过,在晚唐至五代,有张立、李颇、徐熙等人的作品流传却是可信的。

②至于北宋,文同(与可)、苏轼则使墨竹画发展到一高峰。

两人均为四川‚老乡‛,都为官,诗书画皆名其世。

因文同当时出任湖州知州,人称‚文湖州‛,被誉为‚竹圣‛。

后学者众,故有‚湖州竹派‛之说。

苏东坡称其画竹‚必先得成竹在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并形容与可画竹‚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的神态,一气呵成之,在技法上创‚以墨深为面,淡为背‛的竹叶法,强调意在笔先,传神抒情的感悟。

文、苏二人为挚友,‚文竹苏题‛,皆得益彰。

文与可的墨竹理论文字亦尚不见闻,反而,从苏东坡‚表扬‛文与可画竹的诗文却透露出一些‚堂奥‛来。

由于宋太宗赵匡胤、宋徽宗赵佶等皇帝倡爱书画,皇家画院的专职画家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但都以工为上,不敢‚偷工减料‛。

于是虽然有‚文湖州‛一派的存在,却仍然还是以双构、着色的宫庭画竹法占主导地位。

③但是到了元代,赵孟兆页及夫人管道昇‚夫唱妇随‛带动了一批文人画家。

李衍、高克恭、张彦辅等均为墨竹画的佼佼者,给墨竹画注入了新的生机。

尤其李衍(息斋),效法文同功夫最深,编著了《竹谱详录》(10卷)传世。

为后世竹谱之楷模,后人画竹之蓝本,但亦因其偏于教学,故有‚息斋之竹真而不妙,东坡之竹妙而不真‛的说法。

考语文文化常识选择练习题含答案

考语文文化常识选择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选择练习题含答案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弱冠,古时男子20岁,需要行冠礼,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

B.丁父忧,指遭逢父亲的丧事,古代朝廷官员如若父母去世,需要辞官守孝。

C.征,指的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员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D.上巳,指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重要的节日。

【解析】选C。

C项,征,指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百越”,又作“百粤”“诸越”。

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

古文中常用其泛指南方沿海一带。

B.“察举”,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

由官吏举荐,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C.“乡试”,指明清两代每三年由朝廷选派考官在各乡举行一次的选拔人才的考试。

D.“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

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解析】选C。

“在各乡举行”错,应该是“在各省省城举行”。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理寺,中国古代官署名,北齐定制,历代沿置,掌管司法刑狱,长官为大理寺卿。

B.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C.知制诰,掌管起草诰命之意,后用作官名。

唐初以中书舍人为之,掌外制。

其后亦有以他官代行其职者,则称某官知制诰。

D.权,古代表示兼代某一官职的词语,此类词语还有领、署、知、摄、行、判、守。

【解析】选D。

D项,“知”,主持,掌管。

不是代理、兼任的意思。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取的名号,文中高祖、太宗、隋文帝都是庙号。

B.受禅,是中国古代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文中是指新皇帝接受旧皇帝让给的帝位。

C.弱冠、及笄,古代分别指男子和女子成年的年龄,男子加冠和女子插簪是成年的标志。

优秀课件2018年高考文化常识检测30题(含答案与解析)(共53张PPT)

优秀课件2018年高考文化常识检测30题(含答案与解析)(共53张PPT)
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A.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也有为 其先人追授者。此为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的庙号。 B.袭爵指原有爵位的第一继承人(世子)承袭原有爵位,对于世子以外 的继承人一般要减等袭爵。具体制度因朝代而异。 C.刺史为古代官名,“刺”是检核问事之意。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 官,后成为地方官职名称,相当于后代的县令。 D.车驾本指帝王所乘的车,亦用为帝王的代称。文中即是后一种含意。 《汉书·高帝纪》“车驾西都长安”中亦是如此。 【解析】“相当于后代的县令”错误。地位要高于县令。汉武帝分全国为 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 司令员。
2.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清康熙帝 答案应是选“B”。 ( A项嬴政自称始皇帝,C项唐太宗是庙号,D项康熙是年号)。 区别谥号、庙号、年号,记住一点,凡带褒贬意思的基本上是谥号,如: 文帝、武帝、炀帝、献帝等;凡带祖、宗字的基本上是庙号;明清以后的 皇帝多用年号。
祖:太初祖、始祖、太祖、烈祖、高祖 圣祖 中国历代皇帝用“圣祖”来做庙号的仅有”唐圣祖李耳”、“大长和圣祖 郑买嗣”、“前蜀圣祖王子晋”、“北宋圣祖赵玄朗”、“清圣祖爱新觉 罗·玄烨”五人,除了郑买嗣和爱新觉罗·玄烨二人以外,其余都是死后 被后世子孙追封的。 此庙号创始于唐朝,为唐玄宗李隆基专为老子李耳所创设,后来成为历代 皇帝专门追封自己家族中有圣德的祖先,最后被游牧民族吸收,正式作为 帝王的庙号。 在中国以“圣”为庙号的皇帝,还有辽圣宗耶律隆绪和元圣宗孛儿只 斤·察合台。
宗:太宗、世宗、 世宗 西晋之后五胡十六国,北魏统一北方,北魏的世宗是宣武帝元恪,这 个人是使得孝文帝改革功亏一篑的重要人物,也是北魏中衰的始作俑者, 但是,他本来也是没有什么可能成为太子的,只是原来的太子元恂死于非 命,才让他捡了便宜。 唐朝因为要避讳李世民的名字,所以,也没有世宗(世祖是有的,是 唐高祖李渊的父亲,李渊称帝后追封父亲李昞为唐世祖,因为是先辈,所 以无需避讳李世民),宋朝延袭了唐朝,所以,也没有世宗。不过,宋朝 要是严格上说,宋英宗应该是宋朝的世宗,因为从他开始真宗一系断绝, 帝系从真宗一系转为商王赵元份以下的子孙。 五代时后周世宗柴荣,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养子。

人教版高中语文 文化常识 习题(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 文化常识 习题(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文化常识习题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经》,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大类。

B. “致仕”指官员交还官职,类似于今天的退休制度。

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C. 古代官员为去世的父母在官府内闭门守孝叫“丁忧”,遭逢母亲丧事叫“丁母忧”。

D. “侍读”是官职名,其主要职责是陪帝王或皇子读书,为其讲学,供其顾问。

2.下列对文化常识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总角,古代年龄称谓,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代指少年时代。

表年龄称谓的还有“豆蔻、弱冠、而立、黄发、垂髫、耄耋、期颐、古稀、花甲”等。

B. “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这几句中都有表示古代时辰称谓的词语,它们的时辰分别为:“五更”是1-3点,鸡鸣”为3-5点,黄昏是17-19点,“人定”是21-23点。

C. “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

”古人用“干支”纪年纪月纪日。

“六合”指年月日的干支合起来共六个字,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

在文中指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都相适合。

D. “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初七”“下九”是中国古代的习俗,都指农历。

七夕妇女乞巧,汉代每月十九妇女欢聚。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因它的内容以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国风》为主,所以文学史上把这类诗歌称为“风体诗”。

“风”“雅”“ 颂”“ 赋”“ 比”“ 兴”,合称《诗经》“六义”。

B. 《离骚》在我国诗歌史上是继《诗经》之后的又一座高峰,也是第一部杰出的抒情长诗。

屈原在这首诗中反复抒发了自己要求革新的政治抱负,热情洋溢地表达了他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和关怀,愤怒地揭露了楚国最高统治者的自私、昏庸和腐朽。

C. 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和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全诗长达1700余字,可谓古诗中的鸿篇巨制。

高中语文必修选修教材文化常识选择题教师版

高中语文必修选修教材文化常识选择题教师版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化常识选择题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知识表述正确的一项:A.孝悌:孝,指兄弟姐妹的友爱;悌,指对父母还报的爱,也包括和朋友之间的友爱。

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B .君子:特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君子”一词出自《易经》,被全面引用最后上升到士大夫及读书人的道德品质,始自孔子,并被以后的儒家学派不断完善,成为中国人的道德典范。

C.统治天下的君主、帝王均称为“皇帝”,又称为“天子”。

古人认为君主、帝王是上天的儿子,其政权是受天命建立的。

D.连衡:苏秦游说六国诸侯实行联合,一起对抗强大的秦国的政策。

B(A.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姐妹的友爱C.“皇帝”始于秦王嬴政。

公元前221年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王朝,其臣下依据三皇之名,上尊号为秦皇。

嬴政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自称为“始皇帝”。

此后,历代封建君主均称为“皇帝”,俗称皇上。

D.连衡: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也作“连横”.选项说的是“合纵”)2. 下列有关古代文化知识表述错误的一项:A.汉中: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古称梁州、南郑、天汉,是汉王朝的发祥地,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的源头,秦巴山片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美誉。

B 战国“四公子”:以养“士”著称的有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孟尝君田文、齐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

因其四人都是王公贵族(一般是国家君王的后代),后人称之为战国“四公子”。

C.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

也叫“百粤”。

D.阡陌:在广袤田野上呈南北走向和东西走向并且相互交错的田埂。

阡,南北走向的田埂;陌,东西走向的田埂。

B应为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3.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八荒:八方最偏远的地方,也代指天下。

B.郡:古代的行政区域。

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

2018高考文化常识专题训练题及答案

2018高考文化常识专题训练题及答案

2018高考文化常识专题训练题及答案第一篇:2018高考文化常识专题训练题及答案高三文言文文学常识专题练习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C.比部,魏晋时设,为尚书列曹之一,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是隋唐时的中枢权力机构。

D.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称为“勤王”是因为夏商周时只天子称王,其他是公侯伯子男等诸侯。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科举时代用来称呼殿试考取的人。

考中进士的人就是状元、榜眼,探花。

B.“博士”古为官名。

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服除”指守丧期满,“五服”制度是中国统治中为死去的亲属服丧的制度。

D.“丁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需离职。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

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

B.“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讳称死,还有“崩”“薨”“卒”“不禄”等。

C.“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形容心胸狭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必修选修教材文化常识测试测试九(共70分)得______分(一)学校与科举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国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

“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2.错(韩愈《师说》的“六艺”是指《诗》《书》《礼》《艺》《乐》《春秋》这六部经书)3.错(应该是“太学”或“国子监”)4.错(“博士”是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教授”一开始也是学官名)5.错(书院一开始是私人设立的,但后来官府也参与干涉了)6.错(应该是选那些“有才德之人”,此外,“孝廉”不是荣誉称号,而是察举制的科目之一,除了针对“孝顺父母”,也选那些“办事廉正”之人)10.错(始于隋炀帝时期)(二)山川与地理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1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

()1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1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16.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认为是尊位,反之为卑位,因此“北面”有称臣的意思。

()17.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西羌)、南蛮(南闽)、北狄,有鄙视之意。

()18.古代的“山东”一般是崤山以东地区,和今天的山东省不是一个概念;古代的“中国”有“中原之国”的意思,和今天的“中国”不是同一个概念。

()19.“路”是宋代时期区域的名称,与今天的省区大致相似,如福建路、广东路。

()20.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封地称为“国”,士大夫的封地称为“家”。

()13.错(中岳是嵩山)14.错(广州不是,还有一个应该是荆州)15.错(古代的政治中心在北方,君王坐北朝南,其左边是东,因此,江左是指长江以东一带)(三)天文与历法21.古人用干支纪年、纪月、纪日,如甲子、乙丑等,一个循环下来共有六十种排列组合。

()22.十二天干排第一的是甲,十地支排第一的是子。

()23.古人用十二地支纪时,其中子时是指23点至1点,辰时是指7点至9点,午时是指11点至13点。

()24.古人拿十二种动物配十二地支,寅为虎,午为马,戌为狗。

()25.十二生肖排第一的是鼠,排最后的是狗。

()26.古人根据月亮的圆缺把一年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27.二十四节气中排第一的立春,排最后的是除夕。

()28.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叫“朔”,最后一天叫“晦”。

()29.古人把农历每个月的十五称为“望”,每个月的十六称为“既望”。

()30.古人把每个季节三个月顺次称为孟、仲、季,仲夏就是夏季的第二个月。

()22.错(天干是十个,地支是十二个)25.错(排最后的是猪)26.错(是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分为二十四段)27.错(除夕不是二十四节气里的,排最后的是大寒)29.错(是小月的每月十五才叫“望”,小月的每月十六叫“既望”)(四)政区与官职31.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外交礼仪、祭祀、科举、学校的是礼部。

()32.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官吏任免与考核的是吏部,主管军事的是兵部。

()33.封邑是指古代君主把自己国土的某一块地方作为奖励赐给功臣,如淮阴侯韩信所在的淮阴就是刘邦赐给他的封邑。

()34.成语“下车伊始”中的“下车”最初是借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是官员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致仕”也有辞官或者退休的意思。

()35.在唐代的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司法刑狱的是刑部,主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的是民部。

()36.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的是户部。

()37.在唐代,官员官服的颜色因官位的高低而有所不同,高级官员一般是紫色或红色,有“大紫大红”“红得发紫”等说法,官阶低的一般是青色或黑色,从《琵琶行》“司马青衫”可以看出,李白当时的官阶比较低。

()38.三公是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和司空。

()39.“迁”是古代官吏调动常用的词语,具体表示升官之意常用“右迁”一词。

()40.“出”在古代一般是指地方的官员到朝廷担任要职,如《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

()33.错(是把国土中某一块地方的财政收入或者赋税奖励给某人,不是把国土奖励给他)35.错(唐代,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没有“民部”一说,主管户口的应该是“户部”)36.错(是工部)37.错(“司马青衫”指的是白居易,不是李白)39.错(“迁”有升有降,“左迁”是贬职,升官极少用“右迁”一词)40.错(是指京官到地方就任)(五)节日与习俗41.古人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日或元旦,正月十五称为上元或元宵。

()42.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而形成的传统节日。

()43.七夕,农历七月初七,和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有关。

()44.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辛弃疾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正是写于中秋之夜。

()45.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古人有重阳节带老人家登高的习俗,以示对老人家的尊敬。

()46.腊日,农历十二月廿八,“年廿八,洗邋遢”,这一天,古人有清洗家具、大搞清洁的习俗。

()47.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因此也叫“年三十”,那一天人们往往通宵不眠,有除旧迎新的意思。

()48.寒食,节令名,在清明节的一天或两天。

寒食节这一天禁止生火,只吃冷食。

()49.社稷:“社”,古代指谷神,即农业之神;“稷”,指土地之神。

社稷后来成为国家的象征。

()50.旦日:太阳初出、天亮时,或指第二天、明天,也特指农历正月初一。

()44.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词)45.错(古人有重阳节登高的习俗,但没有带老人家登高的习俗)46.错(腊日是农历十二月初八)47.错(除夕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不一定是十二月三十,有时是十二月廿九)49.错(搞反了,“稷”是农业之神,“社”是土地之神,看偏旁部首就能推断出来)50.错(不能指农历正月初一)(六)宗庙与祭祀51.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如牛羊猪;色杂为“牲”,如鸡鸭鹅。

()52.古代帝王祭祀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只有羊豕没有牛为“少牢”。

()53.顿首,古代的一种见面礼,行礼时点点头以示问候。

()54.稽首,古代的拜礼,行礼时头碰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常用此大礼。

()55.古代男子二十岁成年,行加冠礼并取字取号,故男子二十岁称为“弱冠”,如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56.斋戒,古人祭祀或做重大事情前,为表虔诚,往往要沐浴更衣并忌荤,不喝酒,不吃肉。

()57.古代的座次有时以左为尊,成语“虚左以待”就是最好的证明。

()58.封禅,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礼节,多由皇帝亲自到华山主持。

()59.嗣位是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60.九宾:古代祭祀活动中最隆重的礼节。

()51.错(体全为“牲”)53.错(顿首,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

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之间的敬礼)55.错(男子二十岁成年只取字,不取号)56.错(斋戒时并非不吃肉,而是忌食有辛辣有臭气的食物,如葱蒜、芥末等)58.错(是到泰山主持)59.错(这个说法太过于绝对,一般是嫡长子继承,但到了清代康熙之后,这一传统被打破)60.错(应该为“外交活动”中最隆重的礼节)(七)礼仪与风俗61.垂髫:借指三岁到九岁的儿童。

总角:八岁到十四岁的少年。

()62.及笄之年:古代把十五岁的女子称为及笄,所以及笄之年是指女子十五岁。

在古代,女子十五岁成年,表示可以出嫁了。

()63.而立之年:男子三十岁。

不惑之年:男子四十岁。

()64.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帝后之死曰崩,诸侯、太子之死曰薨,大夫之死曰卒,庶人之死曰不录。

()65.“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

“召幸”特指皇帝对妃嫔的召见、宠幸。

()66.赐姓:古代天子给有功之臣赐予天子的姓氏以示褒宠。

()67.冠族是指当地最有钱、最有势力,人口最多的豪门世族。

()68.象笏:用大象的脚趾甲做的笏。

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可以做备忘记事。

()69.古人成年取字,名和字使用有别,名供晚辈呼唤,字供长辈或平辈呼唤。

()70.陛下是对帝王的称呼,古代不敢直称帝王,转而称呼他殿前阶下的人,表示尊重。

()64.错(士的死曰不禄,庶人之死曰死)66.错(一般是赐以国姓,不赐天子的姓氏)67.错(冠族是指名门望族)68.错(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69.错(名供长辈呼唤,字供晚辈或平辈呼唤)(八)人名与称谓71.古人的称谓有谦敬之分,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时用“令尊”,称呼对方的父亲用“家父”。

()72.朕是古人的自称,本来没有贵贱之分,自秦始皇开始专用为皇帝的自称。

()73.对皇帝的称呼,有谥号、年号和庙号,谥号最早,年号自汉武帝始,庙号自唐太宗始,一个皇帝一个年号则自朱元璋始。

()74.古人对于父母的死有委婉的称谓,父亲去世曰“内艰”,母亲去世曰“外艰”。

()75.对于皇帝的称谓,在古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法,有称庙号的,如“汉武帝”,有称年号的,如“唐太宗”,有称谥号的,如“康熙”。

( )76.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者尊辈一般称字,如“苏东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