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衣巷》课件1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乌衣巷》课件

小学语文《乌衣巷》课件
要求:轻声细读诗句,想象场景。 问题: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中感受 到了什么? 学法:联系生活,批注感受。
学习活动4:感受古诗意象 朱雀桥边百草花, 百草 乌衣巷口朝阳斜。 朝阳
旧时王谢堂前雀, 雀
飞入寻常百姓家。
学法:结合学过的诗句,在情境想象中 感知“野草”、“夕阳”和“燕子”的 含义。
野草 ——衰败
乌 衣

刘禹锡(约772 — 约842), 字梦得,号庐山人,汉族, 洛阳人,唐代政治家、文学 家、诗人。后世称“诗豪”! 《石头城》 《
金 陵 五 题 》
《乌衣巷》 《台城》 《生公讲堂》 《江令宅》
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
读诗句; 解诗意; 悟诗情。
学习活动1:明辨古诗朗读的特点
要求: 自由读,反复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问题:朗读古诗时要注意什么?
一方明月可中庭。
齐读:
江令宅 南朝词臣北朝客, 归来唯见秦淮碧。 池台竹树三亩馀, 至今人道江家宅。
9/17/2018
石头城
紫金山
朱 雀 桥
9/17/2018
想象活动:选择一个场景,发挥想 象说一说。
(1)王、谢家中该是什么样的面貌呢? (2)每日经过朱雀桥去往皇宫商谈政事, 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3)朝堂之外,群臣拜见,又会有怎样的 场面? ……
9/17/2018
9/17/2018
学习活动3:感受诗中的意境
——(北宋)晏殊
满地芦花伴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南宋)文天祥
燕子归来衔绣幕,旧巢无觅处。 ——(南宋)李好古
9/17/2018
唐诗重情 宋诗尚理
9/17/2018
怀古诗
怀古诗是古代汉族诗词中内容和思 想都比较沉重的作品。主要是以历史事 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 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 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因此,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

四年级语文上册《乌衣巷》课件教科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乌衣巷》课件教科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乌衣巷》课件教科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乌衣巷》一课。

该课所属章节为古诗词欣赏,内容详细描述了唐朝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乌衣巷》。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将了解古人对历史的感慨、对生活的描绘,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 熟读并背诵《乌衣巷》,理解诗的意境和背景。

2. 学会分析古诗词的写作技巧,如比喻、对仗等,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 了解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培养对古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古诗词的意境,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重点:分析诗中的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学习古诗词的鉴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乌衣巷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了解乌衣巷的背景。

(2)讲述刘禹锡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1)教师示范朗读,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律美。

(2)学生自读,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语气等。

3. 精讲课文(1)分析诗句,讲解诗中的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感悟历史沧桑。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句的意思。

(2)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并进行仿写。

5. 小结六、板书设计1. 《乌衣巷》2. 诗人:刘禹锡3. 诗句分析:比喻: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对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4. 情感体会:历史沧桑、人生百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乌衣巷》。

(2)用自己的话复述诗句的意思。

(3)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并进行仿写。

2. 答案:(1)见课本。

(2)见课堂讲解。

(3)见课堂讲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1)让学生收集刘禹锡的其他诗作,进行欣赏。

(2)了解其他诗人的作品,对比分析,提高鉴赏能力。

教科版语文四上乌衣巷课件

教科版语文四上乌衣巷课件

教科版语文四上乌衣巷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科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乌衣巷》一课。

该课选自教材第二单元“古诗诵”章节,详细内容为对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进行解读,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乌衣巷》,理解诗中的关键词汇,了解古诗的背景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乌衣巷》,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教育学生尊重和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诗句中的关键词汇,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诗歌,把握古诗的韵律美,理解诗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多媒体展示乌衣巷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了解乌衣巷的背景。

(2)邀请学生分享对乌衣巷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讲解(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乌衣巷》,指导学生注意诗句的韵律美。

(2)对诗句进行逐句解读,分析关键词汇,理解诗意。

(3)讲解古诗的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实践情景引入(1)请学生分组进行朗读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诗句,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4. 例题讲解(1)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对仗等。

(2)举例讲解,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体会修辞手法的作用。

5. 随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诗句,发挥想象,描绘乌衣巷的场景。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对诗句的理解,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2)布置拓展作业,让学生收集其他描写乌衣巷的古诗,下节课分享。

六、板书设计1. 《乌衣巷》2. 内容:(1)诗句原文(2)关键词汇(3)诗人情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并背诵《乌衣巷》。

(2)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2. 答案:(1)学生背诵《乌衣巷》。

四年级上册语文《乌衣巷》课件

四年级上册语文《乌衣巷》课件

四年级上册语文《乌衣巷》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乌衣巷》一课。

该课文选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主要通过描绘乌衣巷的景色和古宅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本课详细内容涉及教材第三章第三课。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通过对比手法表达情感的方式。

2.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学会从课文中提取信息,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对比手法,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朗读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提取课文信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乌衣巷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历史变迁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3. 篇章理解: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句式,分析文章结构。

4. 对比手法分析:通过例句解析,让学生了解对比手法,并学会运用。

5. 情感体验:让学生分组讨论,体会作者在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6. 例题讲解:讲解课文后的习题,指导学生解题思路。

7.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乌衣巷》2. 主要内容:课文朗读、篇章理解、对比手法分析、情感体验、例题讲解、随堂练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乌衣巷的短文。

乌衣巷,位于我国南京市,曾是东晋时期名士们的居住地。

这里古木参天,青砖绿瓦,充满了历史气息。

然而,岁月沧桑,如今乌衣巷已不再是当年的繁华景象。

通过学习《乌衣巷》这篇课文,我深刻感受到了历史的变迁和人生的短暂。

2. 作业要求:不少于200字,要求用词准确,句子通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节奏,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了解其他古诗文中关于历史变迁的描绘,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刘禹锡《乌衣巷》课件

刘禹锡《乌衣巷》课件

刘禹锡《乌衣巷》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乌衣巷》。

该诗选自教材古诗文单元,详细内容见教材第八章第五节。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乌衣巷》。

2. 掌握诗中的生僻字词,了解刘禹锡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3. 领悟诗中的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中意象的解读,诗人情感的把握。

教学重点:诗的字词解释,诗句的翻译,诗歌的背景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包含《乌衣巷》原文、注释、翻译、刘禹锡简介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乌衣巷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了解乌衣巷的背景。

2. 诵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乌衣巷》,让学生初步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3. 讲解:分析诗的背景、生僻字词、诗句翻译等。

4. 例题讲解:解析诗中的名句,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诗句,并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8. 背诵:学生背诵《乌衣巷》。

六、板书设计1. 《乌衣巷》2. 内容:作者:刘禹锡诗句翻译生僻字词诗的背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乌衣巷》。

(2)翻译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3)简述刘禹锡的创作背景。

2. 答案:(1)见教材。

(2)In the old days, the swallows in front of the Wang and Xie family's houses have flown into the homes of ordinary people.(3)刘禹锡生活在唐朝中期,其诗作具有现实主义倾向,关注社会现实,表达对百姓生活的关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乌衣巷》的理解程度,以及课堂参与度。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刘禹锡的其他诗作,深入了解其创作风格。

教科版语文四上《乌衣巷》课件可编辑

教科版语文四上《乌衣巷》课件可编辑

教科版语文四上《乌衣巷》课件可编辑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学习教科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乌衣巷》。

这是一首描绘古代南京乌衣巷繁华与变迁的古诗。

诗中通过乌衣巷的兴衰,反映了历史的变迁和人事的更迭。

诗文内容简洁,意境深远,充满了诗人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寓意,体会诗人对历史的感慨。

3. 学会通过诗句理解古代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寓意。

难点:通过诗句理解古代文化,体会诗人对历史的感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引入乌衣巷的景象,引发学生对古代南京乌衣巷的好奇心。

2. 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解析:讲解诗歌的意境和寓意,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历史的感慨。

4. 练习:让学生默写诗歌,巩固对诗歌的记忆。

5. 讨论:分组讨论诗句中的文化内涵,分享对诗句的理解。

7.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乌衣巷的小作文,运用所学诗句。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乌衣巷的变迁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的兴衰七、作业设计1. 请用诗句描述你熟悉的巷子。

答案示例:我家巷子两边绿树成荫,早晨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地上,巷子里的人们悠闲地散步。

2. 请结合诗句,写一篇关于乌衣巷的小作文。

答案示例:乌衣巷,一条充满历史沧桑的巷子。

它曾经是王公贵族的住处,如今却成了普通百姓的家园。

巷子两旁的房屋虽然老旧,但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走在巷子里,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生活的温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练习,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寓意。

但在文化内涵的讨论中,部分学生表达不够深入,需要加强文化素养的培养。

拓展延伸:让学生收集其他描写古代巷子的诗句,进行比较学习,进一步体会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

2024年教科版语文四上乌衣巷课件

2024年教科版语文四上乌衣巷课件

2024年教科版语文四上乌衣巷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科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乌衣巷》一课。

该课内容选自教材第三单元“家乡的美丽”,主要讲述了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乌衣巷》背后的历史故事,以及诗歌的欣赏与分析。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生字词学习、课文解析、诗歌朗读与赏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乌衣巷的历史背景。

2. 培养学生的诗歌朗读技巧,提高他们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

3.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家乡历史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课文解析、诗歌赏析。

教学重点:生字词学习、课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家乡的历史文化图片,引出本课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课文,标注生字词,了解乌衣巷的历史背景。

3. 课堂讲解:对课文进行详细解析,讲解生字词,解答学生的疑问。

4. 诗歌朗读:指导学生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感受诗人的情感。

5. 赏析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表达技巧等,分享学习心得。

6.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题目,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六、板书设计1. 《乌衣巷》2. 主要内容:课文解析:乌衣巷的历史背景、生字词学习诗歌赏析:朗读技巧、意境、表达技巧3. 重点知识:生字词、课文内容、诗歌朗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用自己的话复述乌衣巷的历史故事。

(3)分析《乌衣巷》这首诗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2. 答案:(1)生字词:巷、梧桐、旧、燕等。

(2)乌衣巷:位于南京市秦淮区,是东晋至南朝时期的繁华街区,被誉为“六朝金粉”。

(3)诗歌意境:描绘了乌衣巷昔日的繁华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改进。

语文四年级下沪教版4《乌衣巷》课件

语文四年级下沪教版4《乌衣巷》课件

语文四年级下沪教版4《乌衣巷》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沪教版四年级下册第4课《乌衣巷》。

该文选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描述了南京乌衣巷的繁华景象及历史变迁。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生词、短语和句型;分析课文结构,领会古诗词的韵味。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乌衣巷的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

2. 掌握生词、短语和句型,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3. 领悟古诗词的韵味,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古诗词的韵味把握。

重点:生词、短语和句型的学习,以及课文的朗读与感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作业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乌衣巷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乌衣巷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词的韵味。

3. 课文解析:a. 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内容。

b. 学习生词、短语和句型。

c. 随堂练习:用新学的词语和句型造句。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典型例句,讲解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巩固。

六、板书设计1. 《乌衣巷》2. 内容:a. 课文结构图解b. 生词、短语和句型c. 例句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抄写生词、短语,并解释其意义。

b. 用新学的词语和句型造句。

c. 课文朗读录音。

2. 答案:a. 生词、短语解释略。

b. 造句示例略。

c. 课文朗读录音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应在课后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a. 带领学生参观乌衣巷,深入了解其历史文化。

b. 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c. 组织古诗词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欣赏
乌衣巷
(唐)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古诗译文
•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 •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 •从前在王、谢贵族家里筑巢的燕子, •如今也飞入了寻常的老百姓之家。
课堂小结
这首诗通篇写景,不加一字
议论。诗人从侧面落笔,采用以
乌衣巷
课文导入
同学们想象一下以前的乌衣巷
可能什么样?
乌衣巷
• 三国时孙吴在此地设兵营,军士皆穿
黑衣,这就是巷名“乌衣”的由来。
背景介绍
乌衣巷是金陵城的一条街,位于秦淮河以南,附
近有座朱雀桥。时代变迁,到东晋,此地成为王、谢
等豪门世族的住宅区。当年进进出出、来来往往的全
是衣冠楚楚、举措风流的贵族子弟。春暖花开,更是 车水马龙,分外繁华豪奢。但到刘禹锡来此时,乌衣 巷早已是另一番景象了。
刘禹锡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为匈奴 族后裔。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他和柳 宗元一同参与了唐朝永表达自己对人生或历史的深刻理解, 因而被白居 易推崇备至, 誉为“诗豪”。
词语解释
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在文德桥南岸,是
小见大的艺术手法加以表现。语 言含蓄,耐人寻味。
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
服,故此地俗语称乌衣巷。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
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
”。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现为民间工艺品的
汇集之地。
词语解释
朱雀桥: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 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朱雀
桥遗址在清代已难寻觅。人们为追忆朱雀
桥,往往把镇淮桥当作昔日的朱雀桥,不
知有多少历代文人名士来此抒发过桑梓情
思,抚今追昔!
词语解释
“旧时王谢”:指这条古巷曾居住的王、谢两个 显赫的宰相家族:一是王导,辅佐创立了有百年历 史的东晋王朝;另一位是谢安,指挥淝水之战,以 少胜多,打败符秦百万大军。王谢两户大家族在这 里居住了三百年,出现了一批对晋朝的历史产生了 深远影响的人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