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 骼 肌 的 特 性
骨骼肌的特点

骨骼肌的特点
骨骼肌,又称横纹肌或横纹肌肉,是人体内最常见的一种肌肉组织,也是人体最重要的肌肉组织之一。
骨骼肌主要由肌肉纤维组成,这些纤维排列有序,形成了横纹的特征。
骨骼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骨骼肌具有收缩能力:骨骼肌是人体主要的运动器官,它可以通过收缩产生力量,推动骨骼实现各种运动。
骨骼肌的收缩是通过肌肉纤维内的肌原纤维收缩来实现的。
肌原纤维由肌纤维束组成,而肌纤维束又由肌原纤维组成,这种层级结构使得骨骼肌具有很高的收缩力。
2. 骨骼肌具有弹性:骨骼肌在收缩后可以迅速恢复原状,这是因为肌原纤维内的肌肉蛋白质可以通过弹性变形来实现。
这种弹性能够使得骨骼肌在反复收缩和放松的过程中保持良好的运动效果。
3. 骨骼肌具有疲劳抵抗能力:骨骼肌可以持续工作很长时间而不易疲劳。
这是因为骨骼肌内的肌原纤维可以通过新陈代谢来提供能量,同时也可以通过运动中的血液循环来得到氧气和养分的补充。
4. 骨骼肌具有协同性:骨骼肌内的肌肉纤维可以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实现协同运动。
当人体需要进行复杂的动作时,多个肌肉组合起来协同工作,以实现更精确和高效的运动。
5. 骨骼肌具有可塑性:骨骼肌可以通过训练和适应性改变来适应不同的运动需求。
长期的运动训练可以增加骨骼肌的肌纤维数量和肌肉纤维的直径,从而增强肌肉的力量和耐力。
总结起来,骨骼肌是人体最常见和重要的肌肉组织,具有收缩能力、弹性、疲劳抵抗能力、协同性和可塑性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骨骼肌能够实现人体各种运动,并通过训练和适应性改变来适应不同的运动需求。
骨骼肌的研究对于理解人体运动、运动训练和康复治疗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骨骼肌的特性

纵管
横管
Molecular Mechanism of Muscular Contraction
The sliding filament model Muscle shortening is due to movement of the actin filament over the myosin filament Reduces the distance between Z-lines 肌肉收缩时肌肉缩短, 肌肉收缩时肌肉缩短,不是肌丝的缩短而是肌小节的 缩短。 缩短。 肌肉收缩时, 肌肉收缩时,从Z线伸出的细肌丝在某种力量的作 用下向暗带中央滑行而使肌小节缩短。 用下向暗带中央滑行而使肌小节缩短。
骨骼肌收缩的形式
Structure of Skeletal Muscle
Myofibril (肌原纤维 肌原纤维)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1)I band(明带)和A band(暗带) (明带) (暗带) 2)H zone,M line,Z line , , 肌小节) 3)sarcoma(肌小节) 肌小节
细肌丝:肌动蛋白: 细肌丝:肌动蛋白:表面有与
横桥结合的位点, 横桥结合的位点,静息时被原肌 球蛋白掩盖;原肌球蛋白: 球蛋白掩盖;原肌球蛋白:静息 时掩盖横桥结合位点;肌钙蛋白: 时掩盖横桥结合位点;肌钙蛋白: 结合变构后, 与Ca2+结合变构后,使原肌球蛋白 位移,暴露出结合位点。 位移,暴露出结合位点。
骨骼肌—搜狗百科

骨骼肌—搜狗百科肌节骨骼肌肌细胞呈纤维状,不分支,有明显横纹,核很多,且都位于细胞膜下方。
肌细胞内有许多沿细胞长轴平行排列的细丝状肌原纤维。
每一肌原纤维都有相间排列的明带(Ⅰ带)及暗带(A带)。
明带染色较浅,而暗带染色较深。
暗带中间有一条较明亮的线称H线。
H线的中部有一M线。
明带中间,有一条较暗的线称为Z线。
两个z 线之间的区段,叫做一个肌节,长约1.5~2.5微米。
随意肌相邻的各肌原纤维,明带均在一个平面上,暗带也在一个平面上,因而使肌纤维显出明暗相间的横纹。
骨骼肌细胞构成骨胳肌组织,每块骨骼肌主要由骨骼肌组织构成,外包结缔组织膜、内有神经血管分布。
骨骼肌收缩受意识支配,故又称“随意肌”。
收缩的特点是快而有力,但不持久。
横纹肌运动系统的肌肉muscle属于横纹肌,由于绝大部分附着于骨,故又名骨骼肌。
每块肌肉都是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器官,有丰富的血管、淋巴分布,在躯体神经支配下收缩或舒张,进行随意运动。
肌肉具有一定的弹性,被拉长后,当拉力解除时可自动恢复到原来的程度。
肌肉的弹性可以减缓外力对人体的冲击。
肌肉内还有感受本身体位和状态的感受器,不断将冲动传向中枢,反射性地保持肌肉的紧张度,以维持体姿和保障运动时的协调。
大多数骨骼肌(skeletal muscle)借肌健附着在骨骼上。
分布于躯干和四肢的每块肌肉均由许多平行排列的骨骼肌纤维组成,它们的周围包裹着结缔组织。
包在整块肌外面的结缔组织为肌外膜(epimysium),它是一层致密结缔组织膜,含有血管和神经。
肌外膜的结缔组织以及血管和神经的分支伸入肌内,分隔和包围大小不等的肌束,形成肌束膜(perimysium)。
分布在每条肌纤维周围的少量结缔组织为肌内膜(endomysium),肌内膜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各层结缔组织膜除有支持、连接、营养和保护肌组织的作用外,对单条肌纤维的活动、乃至对肌束和整块肌肉的肌纤维群体活动也起着调整作用。
诺贝尔研究骨骼肌对血糖的利用机能骨骼肌是具有收缩能力的肌细胞(由于其形状成幼长的纤维状,所以亦称作肌纤维)所组成。
骨 骼 肌 的 特 性共24页文档

合AC,h与受终体板蛋膜白上分的子N构2受型体改结变 终板膜对Na+、K+ (尤 其是Na+)通透性↑
过程(2)
终板膜去极化→ 终板电位(EPP) EPP电紧张性扩布至肌膜 去极化达到阈电位 爆发肌细胞膜动作电位
3.5.3 神经-肌肉的兴奋传递特征 1)是电-化学-电的过程: N末梢AP→ACh+受体→EPP→肌膜AP 2)具1对1的关系: ①接头前膜传来一个AP,便能引起肌细胞兴奋和收 缩一次(因每次ACh释放的量,产生的EPP是引起肌 膜AP所需阈值的3-4倍)。 ②神经末梢的一次AP只能引起一次肌细胞兴奋和收 缩(因终板膜上含有丰富的胆碱酯酶,能迅速水解 ACh)。
2.1.1 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
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只有张力增加而长度不变的 收缩,称为等长收缩。
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只有长度缩短而张力不变的 收缩,称为等张收缩。
2.1.2 单收缩(录象) 肌肉受到一次刺激,引起一次收缩和舒张的过程。
2.1.3 复合收缩 肌肉受到连续刺激,前一次收缩和舒张尚未结束,
骨骼肌收缩的形式
3 骨骼肌的收缩机理
3.1 骨骼肌的结构
3.1.1 肌原纤维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1)明带和暗带 2)H带,M线,Z线 3)肌小节
骨骼肌细胞的结构
电子显微镜下观察 3.1.1.1 粗肌丝
肌凝蛋白(肌球蛋白) 组成,呈端部膨大(横 桥)的长杆状。 3.1.1.2 细肌丝
肌动蛋白 原肌球蛋白 肌钙蛋白 亚单位C、亚单位T、 亚单位I
3.5.4 影响神经-肌肉兴奋传递的因素 1)阻断ACh受体:箭毒和α银环蛇毒,肌松剂(驰 肌碘)。 2)抑制胆碱酯酶活性:有机磷农药,新斯的明。 3)自身免疫性疾病:重症肌无力(抗体破坏ACh受 体),肌无力综合征(抗体破坏N末梢Ca2+通道)。 4)接头前膜Ach释放↓:肉毒杆菌中毒。 5)EPP的特征:无“全或无”现象;无不应期;有 总和现象;EPP的大小与Ach释放量呈正相关。
第4,5,6,7节骨骼肌的特性

等动收缩的速度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节。
理论和实践证明,等动练习是提高肌肉力量的
有效手段。
等动收缩时在整个运动范围内肌肉都产 生最大张力
(二)拉长收缩(离心收缩)
概念: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 收缩。在运动中起缓冲、制动作用。
如下蹲时,股四头肌在收缩的同时被拉长, 以控制重力对人体的作用,使身体缓慢下蹲, 起缓冲作用。
张力不但与兴奋的运动单位数目有关,而且
也与运动神经元传到肌纤维的冲动频率有关。 称为运动单位动员 ( 简称 MUI) 。运动单位动
员也可称为运动单位募集。
参与活动的运动单位数目与兴奋频率的结合,
第六节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一、肌纤维类型的划分
(一)按颜色
肌纤维红色的为红肌,象长途飞行的鸽子胸 肌是红肌,家鸡的胸肌呈白色的为白肌。这 种红白肌之分,主要和肌纤维内肌红蛋白含 量的多少相关。
举重、拳击和橄榄球等项目,运动员必须 有较大的爆发力。
在训练中是极大限度地提高相对爆发力还是绝对 爆发力,取决于在所从事的运动项目中哪种素质 更为重要。如短跑、跳跃等项目的运动员应保持 较轻的体重,使肌肉的相对力量得到提高。同时 又要通过训练使肌肉的收缩速度得到提高。对需 要提高绝对爆发力的运动员,如投掷项目运动员、 美式橄榄球防守运动员及相扑运动员等,应增加 肌肉的体积,提高运动员的绝对爆发力。这样可 能使加速度有所下降,但不应下降到引起绝对爆 发力下降的水平。问题在于找到使绝对爆发力与 加速度两者结合能达到最佳运动能力的那一点。
原因:
①是牵张反射,肌肉受到外力的牵张时 会反射性地引起收缩。在离心收缩时肌 肉受到强烈的牵张,因此会反射性地引 起肌肉强烈收缩。
骨骼肌的结构特点

骨骼肌的结构特点
骨骼肌是人体最常见的肌肉组织,也是最为重要的肌肉组织,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将详细介绍骨骼肌的结构特点,为了更好地认识骨骼肌,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从结构上看,骨骼肌至少包括一系列骨骼细胞和细胞膜。
根据骨骼肌细胞的形状和位置,有长柱状细胞和椭圆形细胞,都由肌肉纤维组成,肌纤维包含大量的细胞膜,如细胞膜 T、内膜、细胞支架和外膜等,这些细胞膜有不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充分发挥了骨骼肌的特殊作用。
肌肉纤维也具有独特的细胞内和细胞外结构特征,如细胞质、细胞质单位、细胞周期以及细胞核、核染色质和核糖质。
在功能上,骨骼肌具有肌肉收缩和恢复原状的功能,这是其最主要的功能,它可以把肌肉受到的能量转化为有用的动力,满足人体的机能活动。
骨骼肌还具有其他很多功能,如支撑身体、抽搐、拮抗作用、调节血流等。
如果骨骼肌受损,将会影响不到生理功能,甚至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可以发现,骨骼肌具有复杂的结构和丰富的功能,是人体最重要的肌肉组织之一,而且受损后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因此,加强对身体运动的保护,有利于骨骼肌的健康发育,从而保证人体健康。
- 1 -。
骨骼肌的生理特性

骨骼肌的生理特性
骨骼肌的生理特性
骨骼肌是人体内最重要的一类肌肉,它通过收缩产生动力,维持人体各种机能
和维持人体活动,骨骼肌主要分两类,一类是标准骨骼肌,也叫肌筋复合体,这是最普遍的骨骼肌,可以提供力量;另一类是心肌,它的作用是支撑心脏的活动。
骨骼肌收缩时,ATP作为能量来源支撑它;第二,它能够使用氧气来质朴收缩,在低浓度的能量可以持续的支撑它的收缩;第三,骨骼肌能够控制血液循环,控制血液循环,由于血液中氧气的不断运送,保证骨骼肌能够正常运行;第四,它可以增加活动运动,使得肌肉收缩速度更快;第五,它可以增加组织的力量,增强组织的力量,它的力量可以增强组织的机能,减低损坏的风险,并且在练习肌肉的时候可以更有效地收获回报。
骨骼肌的特性直接影响人体活动能力,所以它在人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也
是人体正常活动的基础保障,对于增强骨骼肌的力量,减少疾病风险,给大家带来均衡的身体状况,运动是一个极重要的积极活动。
正确有效的运动能够有效增强骨骼肌收缩力,减少诸如肌肉疲劳之类的状况,也可以极大的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时间,增加效率。
总之,骨骼肌在人体机能的展现和养护上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应以重视的看待它的重要性。
骨骼肌细胞的特点

骨骼肌细胞的特点
骨骼肌细胞的特点
骨骼肌细胞,也称为横纹肌,是人体内的一种重要肌肉类型。
它们主要分布在人体的四肢、躯干和面部,负责身体的运动、姿势维持和各种生理功能。
与其他类型的肌肉相比,骨骼肌细胞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首先,骨骼肌细胞的形状是长条形的,这与平滑肌细胞和心肌细胞都有所不同。
这种形状使得骨骼肌细胞能够适应需要产生大量运动的部位,如四肢和躯干。
其次,骨骼肌细胞的生长和发育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营养、运动和环境等。
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骨骼肌细胞的形态、大小和功能。
第三,骨骼肌细胞具有高度的可塑性,这使得它们能够适应不同的运动和生理需求。
例如,经常进行力量训练的人,其骨骼肌细胞会变得更大、更强壮;而经常进行有氧运动的人,其骨骼肌细胞会变得更有耐力。
此外,骨骼肌细胞还具有高度的再生能力。
当骨骼肌细胞受到损伤时,例如由于运动过度或外力撞击,它们能够迅速再生和修复。
这有助于保持骨骼肌细胞的健康和功能。
总的来说,骨骼肌细胞是人体中非常重要的一类肌肉细胞,它们的特点包括长条形形态、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生长和发育、高度的可塑性和再生能力。
这些特点使得骨骼肌细胞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运动和生理需求,从而保持身体的健康和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2 肌丝滑行的过程
终池膜上的钙通道开放 终池内的Ca2+进入肌浆
Ca2+与肌钙蛋白结合 肌钙蛋白的构型
原肌球蛋白位移,暴露 细肌丝上的结合位点 横桥与结合位点结合,
分解ATP释放能量 横桥摆动
肌节缩短=肌细胞收缩
按任意键 飞入横桥摆动动画
肌丝滑行几点说明: 1)肌细胞收缩时肌原纤维的缩短,并不是肌丝本身 缩短,而是细肌丝向肌节中央(粗肌丝内)滑行。因①相 邻Z线靠近,即肌节缩短;②暗带长度不变,即粗肌丝 长度不变;③从Z线到H带边缘的距离不变,即细肌丝 长度不变; ④明带和H带变窄。
粗肌丝:由肌球或称肌凝蛋白
组成,其头部有一膨大部--横桥: ①能与细肌丝上的结合位点发生 可逆性结合;②具有ATP酶的作 用 , 与 结 合 位 点 结 合 后 ,• 分 解 ATP提供横桥扭动(肌丝滑行)和 作功的能量。•
细肌丝:肌动蛋白:表面有与
横桥结合的位点,静息时被原肌 球蛋白掩盖;原肌球蛋白:静息 时掩盖横桥结合位点;肌钙蛋白: 与Ca2+结合变构后,使原肌球蛋白 位移,暴露出结合位点。
3.5.4 影响神经-肌肉兴奋传递的因素 1)阻断ACh受体:箭毒和α银环蛇毒,肌松剂(驰 肌碘)。 2)抑制胆碱酯酶活性:有机磷农药,新斯的明。 3)自身免疫性疾病:重症肌无力(抗体破坏ACh受 体),肌无力综合征(抗体破坏N末梢Ca2+通道)。 4)接头前膜Ach释放↓:肉毒杆菌中毒。 5)EPP的特征:无“全或无”现象;无不应期;有 总和现象;EPP的大小与Ach释放量呈正相关。
2)横桥的循环摆动,细肌丝向肌节中央(粗肌丝内) 滑行,滑行中由于肌肉的负荷而受阻,便产生张力。
3)横桥的循环摆动在肌肉中是非同步的,从而肌 肉产生恒定的张力和连续的缩短。
4)横桥循环摆动的参入数目及摆动速率,是决定 肌肉缩短程度、速度和肌张力的关键因素。
3.3 兴奋-收缩耦联
①肌膜电兴奋的传导:指肌膜产生AP后,AP由横管系 统迅速传向肌细胞深处,到达三联管和肌节附近。 ②三联管处的信息传递:(尚不很清楚) ③肌浆网(纵管系统)中Ca2+的释放:指终池膜上的 钙通道开放,终池内的Ca2+ 顺浓度梯度进入肌浆,触 发肌丝滑行,肌细胞收缩。 ∴Ca2+是兴奋-收缩耦联的耦联物
3.4 骨骼肌舒张机制
兴奋-收缩耦联后
肌膜电位复极化 终池膜对Ca2+通透性↓ 肌浆网膜Ca2+泵激活
肌浆网膜[Ca2+]↓ 原肌凝蛋白复盖的
横桥结合位点
Ca2+与肌钙蛋白解离
骨骼肌舒张
3.5 神经肌肉间的信息传递
3.5.1 神经肌肉接头(录象) 运动终板的概念
运动神经纤维的末梢终止于骨骼肌肌纤维表面而构 成的卵圆形的板状结构 运动终板的组成
轴突膜 终板膜 突触间隙 突触小泡
轴突膜:囊泡内含 ACh, 并以囊泡为单位释放ACh (称量子释放)。
突触间隙:约50-60nm。
终 板 膜 : 存 在 ACh 受 体 (N2受体),能与ACh发 生特异性结合。
3.5.2 神经-肌肉兴奋传递过程 过程(1) 当神经冲动传到轴突末
膜Ca2+通道开放,膜 外Ca2+向膜内流动
第八章 肌 肉
1.骨 骼 肌 的 特 性 2.骨 骼 肌 的 收 缩 3.骨 骼 肌 的 收 缩 机 理
1 骨骼肌的特性
1.1 骨骼肌的物理特性 展性、弹性、粘性
1.2 骨骼肌的生理特性 兴奋性:(1)显著高于心肌和平滑肌
(2)依赖于神经冲动的兴奋 传导性:
兴奋可在同一肌纤维上传导,但不能跨膜传递,而 且传导速度较快。 收缩性:
3.1.2 肌管系统
横管系统: T管(肌膜内凹而成。肌
膜AP沿T管传导)。 纵管系统:
L管(也称肌浆网。肌节 两端的L管称终池,富含 Ca2+)。
三联管:T管+终池×2
3.2 肌肉收缩的机理
3.2.1 滑行理论
肌肉收缩时肌肉缩短,不 是肌丝的缩短而是肌小节的 缩短。
肌肉收缩时,从Z线伸出 的细肌丝在某种力量的作用 下向暗带中央滑行而使肌小 节缩短。
速度快、强度大、但不能持久
2 骨骼肌的收缩
2.1 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录象)
2.1.1 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
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只有张力增加而长度不变的 收缩,称为等长收缩。
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只有长度缩短而张力不变的 收缩,称为等张收缩。
2.1.2 单收缩(录象) 肌肉受到一次刺激,引起一次收缩和舒张的过程。
骨骼肌收缩的形式
3 骨骼肌的收缩机理
3.1 骨骼肌的结构
3.1.1 肌原纤维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1)明带和暗带 2)H带,M线,Z线 3)肌小节
骨Hale Waihona Puke 肌细胞的结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 3.1.1.1 粗肌丝
肌凝蛋白(肌球蛋白) 组成,呈端部膨大(横 桥)的长杆状。 3.1.1.2 细肌丝
肌动蛋白 原肌球蛋白 肌钙蛋白 亚单位C、亚单位T、 亚单位I
2.1.3 复合收缩 肌肉受到连续刺激,前一次收缩和舒张尚未结束,
新的收缩在此基础上出现的过程。 不完全强直收缩: 在刺激频率较低时,描记的收缩曲线呈锯齿状。 完全强直收缩:
当新刺激落在前一次收缩的缩短期,所出现的强而持 久的收缩过程。 •机制:强直收缩是各次单收缩的机械叠加现象(并非 动作电位的叠加,动作电位始终是分离的),所以,强 直收缩的收缩幅度和收缩力比单收缩大。
接头前膜内囊泡移动、融合、 囊泡中的ACh释放(量子释放)
合AC,h与受终体板蛋膜白上分的子N构2受型体改结变 终板膜对Na+、K+ (尤 其是Na+)通透性↑
过程(2)
终板膜去极化→ 终板电位(EPP) EPP电紧张性扩布至肌膜 去极化达到阈电位 爆发肌细胞膜动作电位
3.5.3 神经-肌肉的兴奋传递特征 1)是电-化学-电的过程: N末梢AP→ACh+受体→EPP→肌膜AP 2)具1对1的关系: ①接头前膜传来一个AP,便能引起肌细胞兴奋和收 缩一次(因每次ACh释放的量,产生的EPP是引起肌 膜AP所需阈值的3-4倍)。 ②神经末梢的一次AP只能引起一次肌细胞兴奋和收 缩(因终板膜上含有丰富的胆碱酯酶,能迅速水解 A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