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手法分析
知识丨小说情节的手法

知识丨小说情节的手法一、什么是情节手法“情节手法”是指能使小说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而运用的各种艺术技巧,具体包含情节叙述手法和情节结构手法。
情节叙述手法指作者是如何叙述故事的技巧,包含叙述方式和叙述人称;情节结构手法是指作者在安排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过程中运用的线索串联、悬念设置、伏笔照应等技巧。
(一)情节叙述手法1.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类别特点第一人称(有限视角)第一人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第二人称第二人称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第三人称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觉的约束,相对自由。
它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读者;还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
2.叙述方式类别释义特点顺叙按照时间(空间)的先后顺序来写。
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不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
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
叙述完插入的事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插叙内容不影响主要事件的表达。
(1)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
(2)衬托中心人物,丰富情节,深化文章主题。
补叙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做一些补充的交代,补充另一件与之有关的事件,使事件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完整。
(1)对上文的内容做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
(2)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若无补叙,就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类别释义特点平叙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
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常称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因此又叫作分叙。
小说中的意识流叙事手法分析

小说中的意识流叙事手法分析什么是意识流叙事手法?意识流叙事是一种文学创作技巧,通过描绘人物内心思想和感受的方式来呈现故事情节。
它强调了个体意识的主观性和复杂性,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
在小说中,意识流叙事可以运用不同的手法,如直接内心独白、无限制第三人称等,以展现人物思想活动和情感变化。
这种叙事方式追求真实性和自然性,通常与传统线性叙述相对立。
意识流叙事手法的特点1.主观性:通过描写人物的主观感受和思考来展示故事情节。
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人物心理状态和情绪变化。
2.非线性结构:与传统故事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展开相比,意识流叙事常常采用非线性结构,使故事更具随机性和碎片化特点。
3.流畅而琐碎:由于涉及到人类思维过程中的断裂、跳跃和联想,意识流叙事往往呈现具有碎片性的记忆和回忆。
意识流叙事在小说中的应用1. 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杰克·凯鲁亚克以其对年轻一代生活方式的深入观察出名,《在路上》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通过意识流叙事,凯鲁亚克将主人公们在旅途中的思考、冲动和青春追求展现得栩栩如生。
他巧妙地将不同角色的内心描绘融入到故事情节中,以独特而复杂的方式传达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
2.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至灵》弗吉尼亚·伍尔夫因她对意识流叙事手法独特运用而享有盛誉,《至灵》是她最经典的作品之一。
小说围绕着主人公日常生活中寻找自我认同和创造艺术价值的思考展开,通过意识流叙事与全景式描写相结合,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人物内心世界,体验到他们的情感波动和存在困境。
3. 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詹姆斯·乔伊斯被认为是意识流叙事手法的创始人之一,《尤利西斯》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小说以讲述一天生活中的事件为线索,通过切换不同角色的意识流来展现城市和社会的复杂性。
乔伊斯运用多种语言形式和随意跳跃的叙述方式,使读者充满探索欲望,从而拓宽了小说表现力的边界。
小说的各种描写手法

小说的各种描写手法1、肖像描写:肖像描写又称外貌描写。
它主要是指对人物的身材、容貌、姿态、服饰、仪表、风度、生理特征等的描写,肖像描写是人物形象描绘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成功的肖像描写,能在读者的想像中形成鲜明生动的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人物的音容笑貌,并由表及里地想像到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果戈理说过:“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老舍也认为“人物的外表要处,足以烘托出一个单独的人格。
”由于人物的外貌往往与他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个人经历、性格爱好等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成功的肖像描写,不仅能绘声绘色,使人物栩栩如生,而且还可以起到反映人物活动的时代特点,突出作品主题,引出故事情节,透露人物在特定场合下隐蔽的精神世界等方面的作用。
肖像描写方法有多种多样。
它可以选择各个不同的观察角度,以表现人物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职业、不同的际遇、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性格,以及不同的生理特征等等。
它可以一次基本完成,也可以在行文过程中分多次逐步展开。
作者既可以在不同场合反复描写人物肖像的同一特点,在反复中进行强调,也可以在同一场合描写一个人物在肖像上的多方面特点,或者不同人物肖像的不同特征,以形成对比,加强效果。
可以作静态的摹写,也可以作动态的描绘。
可以采用精雕细刻的工笔描写,也可以采用简笔勾勒的白描。
可以从正面描写,也可以从侧面描写;还可以借助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形象性的描摹。
总之,肖像描写的方法,是并无一定之规的。
但是,成功的肖像描写却不外乎:一、写出了人物的外貌特征;二、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因此,在肖像描写中要注意:切忌“脸谱化”。
社会是复杂纷繁的,生活中的人物肖像是多彩多姿的,这就决定着文学作品中的肖像也不应该是单调划一的。
肖像描写如果千人一面或因袭他人,那就会失去意义和作用。
切忌“平板化”。
不能从头到脚,不分主次地描绘人物外貌。
要抓住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内心世界的外貌特征,或突出重点,或以点带面,否则“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
小说分析方法总结

小说分析方法总结小说是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语言艺术等元素来表达作者的想法和观点。
分析小说是一种深入解读和理解小说内涵的方法,有助于揭示其背后的主题、情感和文学技巧。
在本文中,我将总结几种常见的小说分析方法。
一、文本分析法文本分析法是一种重点关注小说文本本身的分析方法。
通过仔细研读小说的文字,分析其语言风格、叙事结构和修辞手法等,揭示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和主题。
首先,我们可以关注小说的语言风格。
每位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包括词语的运用、句式的构造和修辞手法的运用等。
例如,在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中,常常使用华丽的辞藻和修辞手法,有助于营造出悬念和紧张的氛围。
其次,我们可以分析小说的叙事结构。
包括故事的起承转合、情节的安排和人物角色的发展等。
通过分析叙事结构,我们可以理清整个故事的逻辑和发展,并理解作者希望传达的主题和观点。
例如,在《红楼梦》中,故事的起承转合紧密结合,呈现出贾宝玉等角色的成长和荣辱得失,同时也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与堕落。
最后,我们可以分析小说中的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指作者通过借助于形象、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来营造意境和增强文学效果。
例如,在王小波的小说《黄金时代》中,他巧妙地运用了插叙、夹叙和夹注等手法,既增加了故事的复杂性,又让读者对细节和隐喻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文化背景分析法文化背景分析法是一种通过分析小说所处的文化背景来理解其内涵和意义的方法。
每个时代和地区的文化环境都会对小说的创作产生影响,了解这些背景信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意义。
首先,我们可以考察小说所处的历史时期。
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都会对小说的写作产生影响。
例如,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反映了当时民族危机、封建礼教以及科学文化的冲突和影响。
其次,我们可以研究小说所处的地域背景。
不同地域的文化风俗、思想观念和社会风貌也会在小说中得到体现。
例如,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就通过展现农村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苦难来描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和社会变革。
分析鉴赏小说的叙述技巧

分析鉴赏小说的叙述技巧鉴赏小说的叙述技巧是评价小说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下面是分析鉴赏小说叙述技巧的一些方法和要点:1. 视角选择:小说通常以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视角来叙述故事。
通过分析视角的选择,可以了解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关系,并考察其对故事事件和人物角色的描写是否客观准确、立体饱满。
2. 句法结构:分析小说的句法结构,包括句子长度、句子种类和句子的语法复杂性等,可以了解作者在表达上的功底和语言运用的灵活度。
丰富多样的句法结构通常展示了作者的写作技巧和风格。
3. 描写手法:描写是小说中的重要手法之一,它通过对环境、人物形象、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绘,使读者更好地融入故事情境。
分析小说的描写手法,包括细节描写、意象描写、象征手法等,以及作者所使用的形容词、修辞等手段,可以揭示出作者的艺术感知力和表达能力。
4. 结构布局:小说的结构布局是故事发展的骨架,通过分析小说的结构布局,包括时间顺序、章节划分、故事线索的交错等,可以看出故事的发展规律、节奏感和紧张度。
同时,也可以评估作者对故事结构的把控能力和创新性。
5. 对话交流:对话是展示人物性格和情感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分析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对话,包括对话的内容、形式和语言风格等,可以窥见作者的人物刻画和对话技巧。
6. 叙事速度:叙事速度决定了故事的节奏感和张力,分析叙事速度的快慢、起伏和变化,可以了解作者对故事情节节奏把握的能力,以及故事的紧张程度。
7. 符号象征:分析小说中的符号和象征,包括物品、动作、场景等,可以洞察作者的寓意和主题,以及作者通过象征手法表达的意义。
总之,分析鉴赏小说的叙述技巧需要综合考察作者的语言运用、艺术表达和创作意图等方面的因素,以全面评价小说的叙述质量和文学价值。
小说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小说的表现手法及作用描写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性格、心情,寄托感情;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细节描写:准确传神鲜明细节描写“细节”顾名思义,就是细微末节,它是人物、情节、环境的最小单位,如人体的细胞;说得通俗一点,细节就是具体的描写那些动作、神态、环境等等的细微的表现的地方;好文章所以能动人肺腑,精彩的细节描写功不可没;贺知章“笑问客从何处来”综合运用情态细节和语言细节,在一“笑”一“问”之间,把老归故里人不识的凄凉,生动的再现在读者面前;范进中举后范进发疯的细节描写,则刻画了一个为科举而读书,为科举而活着,中举后喜极而疯的科举禄蠹形象;细节描写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任何成功的作品,任何重大的主题,任何生动的情节,都必须依靠一定的细节描写体现出来;真实的细节描写是丰富情节、增强艺术感染力,使人物性格生动、突出的手段之一;一个画龙点晴的细节如果用得恰到好处,就能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具体、生动;象征用某一种事物的具体形象,以表现某一种抽象的概念、理性、情感或社会意义,就叫做象征;由于象征手法运用时隐去了其原来的事物或某些显见的意义,使得我们在理解时感觉有些困难,但只要仔细思考,逐步深入还是会发现其象征意义的;小说中用上了象征手法,就可以避开原先有所顾忌的事物或事理,因为采用了较曲折隐蔽的表现方法而能够大胆地,比较放手地进行叙述或描写;同时也正因为此而可以更深刻地揭示被象征物的本质,使文章更有意蕴;◆“象征”和“比喻”的区别1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2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3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的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4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争上进的精神;例1中毛泽东同志运用了暗喻这一形式,说明民主革命取得胜利仅仅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这里用大家熟悉的“万里长征”和“第一步”来作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民主革命胜利后的路更长;抽象的道理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说明,读者一目了然;例3是比喻中的喻体和本体都出现的例子;“月光”月光“是本体,”“流水”是喻体,连接本体和喻体的“如”是比喻词;例2中的“海燕”象征着“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它是通过海燕这一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例4中是直接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可见,比喻和象征是不同的;它们表现在:一、两者的表现不同:象征的象征体与本体之间要求“神似”,比喻的喻体和本体之间则要求“形似”二、两者介绍的对象不同:象征是以物示义,即不把意思直接说出,而让读者去理解;比喻是以物比物,比喻的对象一般是让人看的见、听得见或摸得着的一种具体事物、具体人;三、两者范围大小不同: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对象是整篇的文章,至少是文章中的一大段话,因此在范围上远远超过了比喻涉及的范围;比喻的范围比较小,一般局限于一两个句子中;衬托所谓衬托即把两类或同一类不同性质的事物放在一起或对比或映衬,使主体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其可分为两类:正衬和反衬;一、以环境衬托人物二、以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对比作用:突出人物对比物的特点性格、品质,起突出强化的作用,彰显主题;一、环境的对比二、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对比三、主要人物的前后对比史记非常善于使用对比衬托的方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先看不同篇章人物之间的对比;在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好勇斗狠、脾气直率的项羽,与狡诈多智、世故老成的刘邦形成鲜明对比;对待同样的事情,他们的态度和处理方法截然不同;两个都见过秦始皇,都说过一句不甘于现有地位的话,但说法却大不相同;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真是率直,刘邦却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说得含蓄,却不怀好意;两个人先后入驻咸阳,刘邦从谏如流,不入秦宫室,封其资财府库,与百姓约法三章,秋毫无犯;项羽则屠杀掳掠;肆意而为;有人劝他称霸关中,他听不进去,还杀掉嘲笑他的人;刘邦的深谋远虑,项羽的识见短浅,便如画出;吴太伯世家里的夫差与越王勾践世家里的勾践,又是一个对比鲜明的例子;夫差骄傲自大,爱好美色,喜听谗言,外逞武功,内耗民财,最后落得个国破家亡;勾践却卧薪尝胆,苦思复国,对外卑辞厚币,结纳邻国,对内则强兵富国,最终灭吴称霸;悬念亦称“紧张”;根据观众看戏时情绪需要得到伸展的心理特点,编剧或导演对剧情作悬而未决和结局难料的安排,以引起观众急欲知其结果的迫切期待心理;它是戏剧创作中使情节引人入胜,维持并不断增强读者兴趣的一种主要手法;引发下文情节,激起观众的情绪;二是悬念有助于情节的展开;照应照应:对后文对前文的内容作补充或加深,前文对将出现的内容作暗示,前后呼应,使结构严谨,中心突出;突转也称陡转、突变,指剧情向相反方面的突然变化,即由逆境转入顺境,或由顺境转入逆境;它是通过人物命运与内心感情的根本转变来加强戏剧性的一种技法;修辞手法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用来描绘的事物可以让形象鲜明生动,用来说明道理,能让道理通俗易懂;夸张:揭示本质给人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想象力;对偶:结构整齐,有节奏感,便于记忆和传诵;排比:结构整齐,语调一致,说理周密表现充满论证雄辨气势磅礴,可以周密全面地表达思想;反复:强调某种思想,突出某种感情;反问:表达鲜明,加重语气作用;设问:婉转表达情感,引起读者思考和重视,领会主题;插叙:内容丰富,深化主题,曲折有致;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小说中的叙事技巧与结构

小说中的叙事技巧与结构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通过叙事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在小说中,叙事技巧和结构是非常重要的,它们直接影响着读者对故事的理解和阅读体验。
本文将探讨小说中常见的叙事技巧和结构,并分析它们对故事的影响。
一、叙事技巧1. 第一人称叙事第一人称叙事是指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叙述故事。
这种叙事技巧可以使读者更加贴近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主人公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第一人称叙事也可以增加故事的真实感和代入感,使读者更容易与故事产生共鸣。
2. 第三人称叙事第三人称叙事是指以第三人称的视角来叙述故事。
这种叙事技巧可以提供更客观的观察和描述,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故事中的各个角色和事件。
同时,第三人称叙事也可以创造出更广阔的叙事空间,使故事更加丰富多样。
3. 多重叙事多重叙事是指在同一个故事中使用多个叙事者来叙述不同的视角和经历。
这种叙事技巧可以使故事更加复杂和立体,展现出不同人物的思想和感受。
同时,多重叙事也可以增加故事的悬念和吸引力,使读者更加投入到故事中。
4. 倒叙叙事倒叙叙事是指将故事按照时间顺序的相反方向来叙述。
这种叙事技巧可以增加故事的神秘感和紧张感,使读者更加期待和好奇故事的发展。
同时,倒叙叙事也可以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让读者更加深入地思考故事的含义。
二、叙事结构1. 线性结构线性结构是指故事按照时间顺序展开,从开始到结束呈现出一个连贯的故事线。
这种叙事结构简单明了,容易理解,适合叙述简单的故事情节。
线性结构可以使读者更加顺畅地跟随故事的发展,体验到故事的起伏和高潮。
2. 非线性结构非线性结构是指故事按照非时间顺序展开,通过回忆、闪回等手法来叙述故事。
这种叙事结构可以增加故事的复杂性和深度,使读者更加思考和解读故事的含义。
非线性结构可以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让读者更加投入到故事中。
3. 并行结构并行结构是指故事中同时展开的多个情节线,它们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这种叙事结构可以使故事更加丰富多样,增加故事的张力和吸引力。
小说的手法技巧

小说的手法技巧
小说是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手法和技巧来吸引读者并传达故事。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小说手法技巧:
1. 描写:描写是用文字展现场景、人物和情感的方式。
通过生动的描写,读者可以更好地融入故事中。
描写可以包括外貌、性格、动作、环境等方面。
2. 对话:对话是人物之间交流的方式,可以展现角色的语言风格、个性和关系。
透过对话,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故事情节和角色之间的互动。
3. 预设:预设是通过暗示或提示将某个情节或事件植入读者的思想中,为之后的发展做好铺垫。
预设可以通过隐晦的暗示、矛盾的描述或伏笔的安排来实现。
4. 叙述视角:叙事视角是指故事的叙述者或故事角色的观点和主体性。
可以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主角自述)、第三人称叙述(旁观者视角)或者多角度叙述等手法,不同的叙述视角可以影响读者对故事的认知和情感。
5. 时空结构:小说可以通过线性叙事、倒叙、并行叙事、跳跃式叙事等不同的时空结构来展现故事。
这种手法可以增加故事的悬念、引发读者的好奇心,或者在时间和空间上对故事进行更复杂的安排和呈现。
6. 符号象征:符号和象征在小说中常常被用来代表某种含义或象征意义。
作者
通过具体的人物、物体或事件来传递更深层次的主题、情感或思想。
7. 悬念和反转:通过设置悬念和意外反转等情节,可以增加小说的吸引力和紧张感。
这些元素可以让读者一直保持对故事情节的好奇和期待。
这些仅是小说手法技巧的一部分,不同的作家会运用不同的手法来塑造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阅读复习:小说艺术特色
复习目标:掌握常见小说的写作手法,并能进行区分及作用分析。
复习过程:
一、感知题型
小说的艺术特色包括小说的构思、布局、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
请生通过小说的练习谈手法方面的题型。
归纳:1、你认为这个故事在构思上有什么特色?《不该漏扫的墓》
2、文章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试举例说明?《零分》
3、通读全文,挖掘文章的写作手法,试着进行具体分析。
《温暖的蓝棉衣》
4、小说情节设置十分巧妙,请任选一点进行赏析。
《关于儿子的战争》
二、技法点拨
1、知识储备
〖常见的表现手法〗
1.衬托(侧面烘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2.对比: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3.铺垫:为了表现主要写作对象而提前做得基础性描写。
4.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5.“伏笔”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它可以理解为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
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6.烘托是从周围的事物慢慢突出描写对象,是渲染;衬托是两件相同的事物,进行比较,有正面比较和反衬,突出描写对象。
7.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8.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9.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10.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11.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12.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13、设置悬念。
从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某一更能引人关注的片断来落笔,以引起读者的注意。
悬念可设在开头,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设在中间,能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设
在结尾,能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14.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15、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16、前后呼应。
作者在描写、叙述过程中,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并与中心事件有必然联系的人物或事件,预先提示或暗示,并在事件发展的另一阶段与之呼应,从而使作品结构紧凑,层次分明,情节发展自然合理。
〖修辞手法〗
1、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2、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3、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4、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5、排比:可增强语言的气势。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6、设问:总的作用是引起读者思考。
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7.反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
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8、拟人:把物当作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果用于整篇文章,则不属于修辞手法,而应归于表现手法。
2、题型一:通读全文,挖掘文章的写作手法,试着进行具体分析。
对表写作手法的分析鉴赏,可以从下几方面去分析:
①表达方式角度。
一般涉及到描写的角度,叙述人称的选择: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②表现手法角度。
小说的表现手法常见的有对比、烘托、讽刺、夸张、先抑后扬等,我们应该了解这些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3、题型二:你认为这个故事在构思上有什么特色?
小说在谋篇布局(构思)上的特点表现在作者是否运用了倒叙、插叙、照应、铺垫、明线、暗线等方法。
另外还可从情节的设置、手法的运用等方面进行考虑。
如《不该漏扫的坟》就是从情节上运用了巧合法来答的。
4、题型三:小说情节设置十分巧妙,请任选一点进行赏析。
首先应积累情节上通常的手法:误会法、巧合法、悬念法、抑扬法、一波三折法等。
其次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来思考。
三、提升训练
《学在荆州》P97《关于儿子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