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诊疗常规

合集下载

脑梗死的诊疗指南

脑梗死的诊疗指南

脑梗死的诊疗指南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

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的最常见类型,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

依据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通常将脑梗死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

常见的病因:脑血栓形成为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炎;脑栓塞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栓子;腔隙性脑梗死为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微栓子等。

一、症状体征:脑梗死好发者为50~60 岁以上的人群,常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风心病、冠心病或糖尿病,以及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的患者。

约25%的患者病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

起病前多有前驱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晕、眩晕、短暂性肢体麻木、无力。

起病一般较缓慢,患者多在安静和睡眠中起病。

多数患者症状经几小时甚至1~3 天病情达到高峰。

1.主要临床症状:(1)主观症状:头痛、头昏、头晕、眩晕、恶心呕吐、运动性和(或)感觉性失语,甚至昏迷。

(2)脑神经症状:双眼向病灶侧凝视、中枢性面瘫及舌瘫、假性延髓性麻痹如饮水呛咳和吞咽困难。

(3)躯体症状:肢体偏瘫或轻度偏瘫、偏身感觉减退、步态不稳、肢体无力、大小便失禁等。

2.临床表现类型:根据脑梗死发生的速度、程度,病情是否稳定以及严重程度,将脑梗死分为以下5 种类型。

(1)完全型脑梗死:指脑缺血6h 内病情即达到高峰,常为完全性偏瘫,一般病情较重。

(2)进展型脑梗死:指缺血发作6h 后,病情仍在进行性加重,此类患者占40%以上。

造成进展原因很多,如血栓的扩展、其他血管或侧支血管阻塞、脑水肿、高血糖、高温、感染、心肺功能不全、电解质紊乱,多数是由于前两种原因引起。

(3)缓慢进展型脑梗死:起病2 周内症状仍在进展。

(4)稳定型脑梗死:发病后病情无明显变化者,倾向于稳定型脑卒中,一般认为颈内动脉系统缺血发作24h 以上,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发作72h 以上者,病情稳定,可考虑稳定型脑卒中。

脑梗塞诊疗计划

脑梗塞诊疗计划

脑梗塞诊疗计划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脑血管阻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甚至坏死。

脑梗塞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因此,对脑梗塞的诊疗计划显得尤为重要。

一、诊断。

脑梗塞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

患者常表现为突发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肢体无力等症状,需要立即进行脑部CT或MRI检查,以明确诊断。

二、急救处理。

对于疑似脑梗塞的患者,应立即进行急救处理。

首先要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通畅,保持呼吸循环稳定。

同时,应将患者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三、药物治疗。

脑梗塞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溶栓治疗、抗凝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等。

溶栓治疗是目前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主要手段,能够有效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流。

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则能够预防血栓再形成,减少脑梗塞的复发。

四、介入治疗。

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脑梗塞患者,如大血栓或无法溶栓的患者,可以考虑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是通过导管在血管内进行操作,直接清除血栓或扩张血管,恢复脑血流。

五、康复治疗。

脑梗塞后的康复治疗非常重要。

患者需要进行康复训练,包括言语康复、肢体功能康复、认知功能康复等。

同时,家庭护理和心理支持也是康复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预防复发。

对于脑梗塞患者,预防复发同样至关重要。

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积极调整生活方式,避免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

综上所述,脑梗塞的诊疗计划需要全面、系统的进行。

及时的诊断和急救处理、科学的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康复治疗以及预防复发,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只有全面、系统的诊疗计划,才能更好地帮助脑梗塞患者恢复健康,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脑梗塞中西医诊疗规范

脑梗塞中西医诊疗规范

脑梗塞中西医诊疗常规概述:脑梗塞,祖国医学称为“中风”、“卒中”,发病机理系属气虚血瘀或痰湿阻滞,内风妄动,脉络痹阻。

临床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半身不遂,口角歪斜,语言不利为主要症状;它亦属于现代医学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供应脑的动脉粥样硬化等自身病变使管腔狭窄,闭塞或在狭窄的基础上形成血栓,造成脑局部急性血流中断,缺血缺氧,软化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它包括现代医学“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

从中风定义看中风病因病机,中风定义将中风发病过程分为三个层次,即正气内虚;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脑脉闭阻。

其中正气内虚为病之根本,是产生风火痰瘀等病理因素的基础,也是导致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的前提。

气血逆乱、直冲犯脑是中风发病之枢,此时风火痰瘀诸邪已成,蓄势为患,一遇诱因,则顿生阴阳气血逆乱,上犯脑窍.脑脉闭阻是缺血性中风发生的最直接原因,导致神机失用,发为神昏、偏瘫。

脑梗塞症状1.麻木是中风比较常见的,表现为:患侧肢体,尤其是肢体的末端、如手指或脚趾、或偏瘫侧的面颊部皮肤有蚁爬感觉,或有针刺感,或表现为刺激反应迟钝。

2.嘴歪眼斜表现为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

鼓颊和吹哨时,口角歪向健侧,流口水,说话时更为明显。

3.中枢性瘫痪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反射,呈痉挛性瘫痪。

4.周围性瘫痪表现为肌张力降低,反射减弱或消失,伴肌肉萎缩,但无病理反射。

5.偏瘫又叫半身不遂,是指一侧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它是中风的一个常见症状,也是常见的脑中风后遗症。

6.失语失语是中风的一个常见症状,主要表现为对语言的理解、表达能力丧失。

7.失认失认是指病人认识能力的缺失,它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及对身体部位认识能力的缺失,是中风的症状之一。

8.失用失用,即运用不能,病人肢体无瘫痪,也无感觉障碍和共济失调,但不能准确完成有目的的动作。

结合神经系统检查及头颅CT、MRI可进一步确立诊断。

脑梗死的诊疗规范最新版

脑梗死的诊疗规范最新版

脑梗死的诊疗规范最新版急性脑梗死诊疗规范一、评估和诊断:包括:病史和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疾病诊断和病因分型等。

(一)病史和体征1.病史采集:询问症状出现的时间最为重要,若于睡眠中起病,应以最后表现正常的时间作为起病时间。

其他包括神经症状发生及进展特征;血管及心脏病危险因素;用药史、药物滥用、偏头痛、痫性发作、感染、创伤及妊娠史等。

2.一般体格检查与神经系统检查:评估气道、呼吸和循环功能后,立即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

3.用卒中量表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常用量表有:(1)NIHSS。

是目前国际上最常用量表。

⑵饮水实验。

(3)MRS评分。

⑷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RS)(二)脑病变与血管病变检查1.脑病变检查:(1)平扫CT:急诊平扫CT可准确识别绝大多数颅内出血,并帮助鉴别非血管性病变(如脑肿瘤),是疑似脑卒中患者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2)多模式CT:灌注CT可区别可逆性与不可逆性缺血,因此可识别缺血半暗带。

对指导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有一定参考价值。

(3)标准MRI:在识别急性小梗死灶及后颅窝梗死方面明显优于平扫CT。

可识别亚临床缺血灶(4)多模式MRI: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加权成像(PWI)、水抑制成像和梯度回波、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等。

DWI在症状出现数分钟内就可发现缺血灶并可早期确定大小、部位与时间,对早期发现小梗死灶较标准MRI更敏感。

PWI可显示脑血流动力学状态。

灌注不匹配(PWI显示低灌注区而无与之相应大小的弥散异常)提示可能存在缺血半暗带。

已超过静脉溶栓目前公认时间窗4.5 h的患者,可考虑进行CT灌注或MR灌注和弥散成像,测量梗死核心和缺血半暗带,以选择潜在适合紧急再灌注治疗(如静脉/动脉溶栓及其他血管内介入方法)的患者。

这些影像技术能提供更多信息,有助于更好的临床决策。

2.血管病变检查:颅内、外血管病变检查有助于了解卒中的发病机制及病因,指导选择治疗方法。

脑梗死诊疗方案1

脑梗死诊疗方案1

脑梗死诊疗方案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一、中医病名:中风病急性期二、西医病名:脑梗死急性期三、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指标》(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一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指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颅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5)颅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昏不知人或神智昏糊、迷蒙(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昏不知人或神智昏糊、迷蒙(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1.中脏腑(1)痰蒙清窍证:昏不知人或神智昏糊、迷蒙(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2)痰热内闭证:昏不知人或神智昏糊、迷蒙(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元气败脱证:昏愦不知,目合口开,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四肢软瘫,舌猥痿,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2.中经络(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绎,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脑梗死的诊疗规范指南规范

脑梗死的诊疗规范指南规范

脑梗死的诊疗规范指南规范脑梗死的诊断需要结合病史、体征和辅助检查。

常用的辅助检查包括脑CT、MRI、颅内血管造影、脑电图、心电图、血常规、凝血功能、血脂、血糖等检查。

其中,脑CT和MRI 是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可用于确定梗死部位、病变程度和病变类型。

颅内血管造影可用于明确病变的位置和程度,血常规和凝血功能可用于排除出血性脑卒中。

血脂和血糖等检查可用于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和危险因素。

三、治疗原则:脑梗死的治疗原则是尽早诊断、尽早治疗。

治疗的目标是恢复脑功能、预防复发和并发症。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包括溶栓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介入治疗包括血管成形术和血管内溶栓治疗,手术治疗包括颅内血肿清除术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等。

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包括病变部位、病变程度、病变类型和患者的年龄、全身情况等因素。

四、预防措施:脑梗死的预防措施包括控制危险因素、生活方式改变和药物预防等。

控制危险因素包括控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慢性疾病,戒烟限酒等不良嗜好,保持健康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

生活方式改变包括避免长时间坐卧不动、保持心情愉悦等。

药物预防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等。

预防措施的实施可有效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

血液检查是与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相关的重要检查,包括血常规、血流变、血生化等。

这些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等。

神经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脑梗死的重要手段。

脑CT可以显示病灶的低密度、局部脑组织肿胀和致密动脉影等特征。

脑MRI能更早地发现脑梗死,特别是脑干和小脑的病灶。

DSA、MRA和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检查可以寻找脑血管病的血管方面的病因。

脑脊液检查一般不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常规检查。

多数脑梗死患者脑脊液正常,但在梗死面积大、脑水肿明显者压力可增高。

少数出血性梗死者可出现红细胞增多,后期可有白细胞及细胞吞噬现象。

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原则是综合治疗及个体化治疗,针对不同病情、病因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措施。

脑梗死诊疗规范(标准版)

脑梗死诊疗规范(标准版)

脑梗死诊疗规范【概述】脑梗死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

脑梗死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梗塞等,约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

一、脑血栓形成脑血栓形成是指脑动脉主干或其分支因动脉粥样硬化等血管病变所致的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是本病基本病因,其发病机制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及动脉炎等有关。

【临床表现】1.多数在静态下急性起病,部分病例在发病前可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2.病情多在数小时或数天内达高峰,部分患者症状可进行性加重或波动。

3.通常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但当大面积梗死或基底动脉闭塞病情严重时,意识可不清,甚至出现脑疝,引起死亡。

4.临床表现取决于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出现各相应动脉支配区的神经功能障碍。

(1)颈内动脉: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取决于侧支循环状况。

如果侧支循环代偿良好,可不产生任何症状;如果侧支循环不良,可引起同侧半球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到大片脑梗死的临床表现:一过性单眼黑嚎,伴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或同向性偏盲,优势半球受累伴失语症,非优势半球可有体象障碍。

(2)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优势半球受累伴失语症;当梗死面积大、症状严重者可引起颅内压增高,昏迷,脑疝可导致死亡。

皮层支闭塞:对侧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以面部及上肢为重,优势半球受累伴失语症,非优势半球可有体象障碍。

深穿支闭塞:出现对侧偏瘫,一般无感觉障碍及偏盲,优势半球受累可有失语。

(3)大脑前动脉:主干闭塞引起对侧下肢重于上肢的偏瘫、偏身感觉障碍,旁中央小叶受累小便不易控制。

深穿支闭塞出现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及上肢轻瘫。

(4)大脑后动脉:主干闭塞引起对侧同向性偏盲,黄斑视力可不受累。

深穿支闭塞可导致丘脑综合征,表现为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和锥体外系症状。

(5)椎基底动脉:基底动脉主干闭塞表现突发眩晕、呕吐、四肢瘫、共济失调、高热、昏迷、甚至呼吸及循环衰竭死亡。

脑血管意外诊疗常规

脑血管意外诊疗常规

康复医学科脑血管意外诊疗常规脑血管意外按病理诊断分脑梗死和脑出血两大类。

脑梗死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

脑出血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诊断要点】1.脑梗死(1)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

(2)大多数无明显头痛和呕吐。

(3)发病可较缓慢,多逐渐进展或呈阶段性进行。

多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见于动脉炎、血液病等。

(4)一般发病后1~2天内意识清楚或轻度障碍。

(5)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昼状和体征。

(6)腰穿及脊液一般不应含血。

(7)鉴别诊断困难时可行颅脑CT或MRI。

2.脑出血(1)常于全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病。

(2)发作时常有反复呕吐、头痛、血压升高。

(3)病情进展迅速,常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和其他神经系统局灶病状。

(4)多有高血压病史。

(5)腰穿脑脊液多含血并有压力增高(其中20%左右可不含血)。

(6)脑超声波检查多有中线波移位。

(7)鉴别诊断有困难时可行颅脑CT或MRI。

【检查】(一)一般检查1.三大检查常规。

2.常规血液生化检查。

3.心电图检查、腹部B超检查。

4.胸片及相关部位X线检查。

5.心、肺功能检查。

【康复评定】1.脑损伤严重程度的评定昏迷阶段可采用Glasgow昏迷量表。

2.运动功能的评定(1)上田敏法;上田敏分级法评定手,上下肢功能。

(4)痉挛的评定:目前对痉挛的评定多采用Ashworth分级(Ashworth scale,AS)。

AS是以被动关节活动范围(passive range of motion,PROM)检查为基础的。

痉挛评定级0 无肌张力的增加Ⅰ肌张力轻度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ROM之末时呈现最小阻力或出现突然卡住和释放Ⅰ+肌张力轻度增加:在ROM后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然后在ROM 的后50%均呈现最小阻力Ⅱ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通过ROM的大部分时,肌张力均较显显的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易被移动Ⅲ肌张力严重增高:被动运动困难Ⅳ僵直: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直状态而不能动3、平衡功能的评定坐、站三级平衡评定(静态、自动态、他动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梗死诊疗常规————————————————————————————————作者: ————————————————————————————————日期:ﻩ脑梗死【病史采集】1.易患因素: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肥胖、动脉粥样硬化、风湿性心脏病、心律不齐。

2.诱因、起病形式:静态,低动力循环等,起病急缓,症状达高峰时间。

3.症状:(1)颈动脉系统CI: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失语等。

(2)椎基底动脉系统CI:眩晕、交叉瘫、四肢瘫、球麻痹、意识障碍。

【物理检查】1.全身检查: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体位、面色、全身系统检查。

2.专科检查:(1)颈动脉系统CI:三偏症状、视力障碍、血管杂音、体像障碍、尿失禁及/或尿潴留、精神症状。

失语、失读、失写、失认、椎体外系症状的有无。

(2)椎基底动脉系统CI:眩晕、眼震、复视、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共济失调、交叉瘫、四肢瘫、球麻痹、意识障碍。

3.原发病的检查:(1)心脏:大小、节律、杂音。

(2)大血管:搏动、血管杂音等。

(3)其它栓子来源:如骨折、后腹膜充气造影等。

【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血脂、血糖、血电解质、血沉、肝肾功能、血培养+药敏(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所致)。

腰穿:不作为常规,但对于观察颅内压及鉴别诊断方面有时意义重大。

2.CT:8 小时内一般不能显示梗死灶,但可以鉴别缺血和出血病变;24 小时后可以明确看到低密度区。

脑干病变显示欠清。

3.MRI:对于发现小灶梗死和脑干梗死有明显优势。

4.DSA5.TCD6.其它:如心脏彩超,血管彩超,胸片。

【诊断】1.脑血栓形成:(1)发病年龄多较高;(2)多有高血压及动脉硬化史;(3)病前TIA 发作;(4)多于静态起病;(5)症状多于数小时以上达高峰;(6)多数病人意识清,但偏瘫、失语等体征较明显;(7)CT早期正常,24小时后出现低密度病变。

2. 脑栓塞:(1)突然起病,于数秒或数分钟内症状达高峰;(2)部分病人有心脏病史或骨折、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史;(3)多有一过性意识障碍,可伴抽搐;(4)常有其他部位栓塞;(5)CT 早期正常,24 小时后出现低密度。

【鉴别诊断】1.脑出血;2.TIA;3.颅内占位性病变;4.癫痫。

【治疗原则】1.急性期治疗:卧床休息,防治褥疮和呼吸道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心肾功能,保证适当摄入量及营养。

(1)调整血压;维持血压在病前或病人应有血压的稍高水平。

(2)防治脑水肿:可用甘露醇、复方甘油,也可用速尿等。

(3)溶栓治疗:适用于超早期和进行性卒中。

一般要求6 小时以内,最好为3 小时内。

可选用尿激酶或其他rt-PA\t-Pa 等。

方法可用静脉或动脉法。

有出血性病、出凝血异常者及部分栓塞病人不能溶栓。

符合下列条件者不推荐溶栓治疗:1)溶栓前症状、体征迅速改善者。

2)伴发癫痫不能控制者。

3)有脑出血史,6个月内有脑梗塞、颅脑外伤史后遗症明显者。

4)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心肌梗塞、外科手术、分娩者。

5)半年内出现活动性消化溃疡者,胃肠及泌尿系出血者。

6)已知出血倾向者,或口服抗凝剂者。

7)凝血酶原时间>5秒,血小板计数<10×109/L,血糖<2.8mmol/L或>22.2mm ol/L。

8)出血性脑梗塞,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并发脑梗塞者。

溶栓时应有完善的紧急辅助治疗措施,以及颅内出血的抢救设备,溶栓前应尽可能告之患者家属发生严重出血危险及可能的疗效必须签署自愿书。

(4)抗凝治疗:适用于进展性卒中。

(5)血液稀释:可用低分子右旋糖苷。

(6)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

(7)钙拮抗剂:常用尼莫地平、西比灵等。

(8)脑代谢活化剂:ATP、胞二磷胆碱。

(9)中医中药。

(10)外科手术:对于大面积梗塞,颅内压升高,内科保守治疗困难者可行去骨瓣减压或去除坏死脑组织等方法。

(11)原发病治疗。

2.恢复期治疗:一旦病情稳定即应进行康复治疗。

早期应行按摩及被动运动;有主动运动则应鼓励多活动,可针灸、理疗及药物并用。

【疗效标准】见脑血管疾病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脑血管疾病临床疗效评定标准【评定时限】按治疗后30天进行评定。

【疗效评定依据】按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评分标准进行计分评定。

(一)脑卒中病人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 意识(最大刺激,最佳反应)积分(1) 两项提问:⑴年龄;⑵现在是几月(相差两岁或一个月都算正确)均正确0 一项正确 1 都不正确,做以下检查(2) 两项指令(可以示范):⑴握拳、伸掌; ⑵睁眼、闭眼均完成3完成一项 2 都不能完成,做以下检查(3) 强烈局部刺激(健侧肢体)躲避刺激或防御动作 6 肢体回避7肢体伸直8无反应9 2. 水平凝视功能正常0侧视动作受限 2 眼球侧凝视43.面瘫正常0轻瘫、可动 1 全瘫 2 4.言语正常言语0 基本可以交谈,但有表达困难 2 简单交谈 3 几个单字式的联系,借助表情、动作5不能言语达意 6 5. 上肢肩关节肌力Ⅴ级正常0 Ⅳ级 1 Ⅲ级抬臂高于肩 2 Ⅲ级平肩或以下 3 Ⅱ级 4 Ⅰ级50级 6 6. 手肌力Ⅴ级正常0 Ⅳ级 1 Ⅲ级握空拳,能伸开 2 Ⅲ级能屈指,不能伸 3 Ⅱ级屈指不能及掌 4Ⅰ级指微动 50级 6 7. 下肢肌力Ⅴ级正常0Ⅳ级 1Ⅲ级抬腿45°以上,踝或趾可动 2Ⅲ级抬腿45°左右,踝及趾不能动 3Ⅱ级腿抬离床,不足45° 4Ⅰ级水平移动,不能抬 50级68. 步行能力正常行走0独立行走5米以上,跛行 1独立行走,需扶杖 2有人扶持下可以行走 3自己站立,不能走4坐不需支持,但不能站立 5卧床 6 *高分45,最低分0;轻型0~15;中型16~30;重型31以上(二)伴发疾病的积分1.以下各项各积1分:肥胖,偶发期前收缩,血脂1~2项增高,轻度气管炎。

2.以下各积2分:高血压:心脏扩大、心肌肥厚,期前收缩(<5次/分),血脂三项增高,发热37.5℃上下(不超过3天),颈部杂音。

3.以下各积3分:频发期前收缩(>15次/分),心电ST-T改变,高血糖,CT有双侧病灶,健侧锥体束征,发热38℃或以上,超过3天,消化道出血(黑便)。

4.以下各积4分:心梗、痴呆,假性球麻痹,肾功能不全,心衰,支气管肺炎持续1周以上,肺水肿,房颤,消化道持续(黑便)。

(三)既往史的评分1.以下各项各积1分:年龄51~60岁,吸烟,慢性气管炎,偶发期前收缩,卧位生活,无规律体育活动,高盐饮食,长期饮酒史,高脂食物,家族卒中史,口服避孕药史。

2.以下各积2分:年龄61~70岁,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心绞痛史,反复支气管感染史,长期大量饮酒史,TIA史(1~2次)。

3.以下各积3分:年龄71~80岁,TIA史(3次以上或有一次持续超过3小时),持续血压高于24.0/13.3KPa(180/100mmHg),肺心病史。

4.以下各积4分:年龄81岁以上,多定位多次TIA史,RIND或完全性卒中史,心梗史,心衰史。

(四)患者总的生活能力状态(评定时的病残程度)0级:能恢复工作或操持家务。

1级:生活自理,独立生活,部分工作。

2级:基本独立生活,小部分需人帮助。

3级:部分生活活动可自理,大部分需人帮助。

4级:可站立走步,但需人随时照料。

5级:卧床、能坐,各项生活需人照料。

6级:卧床,有部分意识活动,可喂食。

7级:植物状态。

【疗效标准】1.基本治愈:病残程度为0级。

2.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21分以上,且病残程度在3级。

3.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8~20分。

4.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多不足8分。

5.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9分或更多。

6.死亡。

起立床训练【适应症】1.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如脑卒中或脑外伤引起的偏瘫、脊髓损伤或疾患引起的截瘫、小脑疾患、脑瘫等影响站立和行走功能的患者。

2. 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合并直立性低血压,或预防直立性低血压的发生。

【禁忌症】1. 患者病情尚处于不稳定期。

2. 下肢骨折未愈合者。

3.各种原因所致的关节不稳。

【注意事项】1. 训练时间和训练频度:一般为30min/次,1-2次/天。

2. 起立床角度调整:倾斜的角度可以每天调整5°的速度逐渐增加。

3. 训练过程中,治疗师应经常测量患者的血压和脉搏,如血压降低、脉搏加快、出现头晕等不适,提示所调整的倾斜角度不当,应立即恢复原倾斜角度或平卧位。

吞咽障碍训练【临床检查】1.饮水试验:1982年洼田提出饮水试验,患者采取坐位,饮30ml的常温水观察其全部饮完的时间及呛咳等情况,具体见下表:I级一次饮完,无呛咳、停顿,在5秒内正常Ⅱ级两次饮完,无呛咳、停顿,在5~10秒内可疑Ⅲ级一次饮完,但有呛咳,在5~10秒内异常Ⅳ级两次饮完,但有呛咳,5~10秒内异常V级全部饮完有困难,屡屡呛咳,在10秒以上异常2.影像学检查:脑血管疾病吞咽障碍的病变主要在脑部,因此必须作脑部CT或MRI检查,根据这些检查以明确脑血管病病灶是单发还是多发,在大脑半球还是脑干部。

脑干部的哪一水平,通过这些检查有助于区分真性球麻痹还是假性球麻痹的吞咽障碍,以及康复预后的估计。

【基础训练】1.发音训练:如嘱患者张口发“a”音,并向两侧运动发“yi”音,然后再发“wu”音。

也可嘱患者缩唇然后发“f”音,像吹蜡烛、吹哨动作。

发音训练一般在晨间护理后及午睡起床后进行,每次每音发3次,连续5~10次。

通过张闭口动作促进口唇肌肉运动。

2.舌部运动:嘱患者开口,将舌头向前伸出,然后作左右运动摆向口角,再用舌尖舔下唇后转舔上唇,按压硬腭部,每隔5min作一次以上运动,每天3次,分别于早、中、下午进行。

若患者不能自动进行舌运动时,护士可用压舌板或匙在舌部按摩或嘱患者将舌伸出时用纱布轻轻把持舌进行上下左右运动。

3.脸、下颌及喉部运动:嘱患者作微笑或皱眉,张口后闭上,然后鼓腮,使双颊部充满气体后轻轻吐气,如此反复进行,每天3次。

也可帮助患者洗净手后作吮手指动作以收缩颊部、口轮匝肌肉运动。

通过主动或被动地活动患者下颌,嘱患者作咀嚼动作,每天反复练习3次。

喉部吞咽训练时,护士可将拇指和食指轻置于患者喉部适当位置,嘱患者反复作吞咽动作练习。

4.冰块刺激:采用头部30~60°前屈仰卧体位,先用较小的冰块刺激口腔两侧黏膜、舌根及咽部,然后咽下,开始每天1次,逐渐增至每天2—3次。

【进食训练】进食训练包括进食时患者的正确体位、食物形态、用量及综合训练,目的是促进摄取足够营养,使患者具备足够的体力,逐步恢复自行进食能力。

1.进食时的最佳体位:进食前应嘱患者放松精神,保持轻松、愉快情绪15~30min,然后让患者坐直(坐不稳时可使用靠背架)或头稍前倾45°左右,这样在进食时食物由健侧咽部进入食道,或可将头部轻转向瘫痪侧90°使健侧咽部扩大便于食物进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