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辉煌灿烂的文学导学案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三 第二单元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教案

高中历史三 第二单元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教案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教案教学目标:1、识记:不同时期的主流文学形式,其中的派别,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

2、理解:文学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同时文学的发展,繁荣又是以一定的政治经济为基础的.揭示文学的发展与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之间的内在联系。

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我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巨大贡献。

(2)领略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学风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以一些杰出的文学家身上具有的热爱祖国,关怀民情等高尚思想情感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教学重难点:重点: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

难点:不同时期文学主流形式的形成及其特点。

如何揭示一定社会文学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讲解法与启发法结合。

课程类型:讲授新课.课时:45分钟。

教学对象:高二(12)班学生。

学情分析:这是一个史地班,作为文科生,文学素养相对较好.在理解文学篇目上不应存在理解的困难。

同时,通过必修一,必修二的学习,学生对于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特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通过回忆之前学过的内容,来启发同学自己揭示文学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内在联系.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3分钟)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我国古代不但有着灿烂辉煌的科技成就.在文学方面也是绚烂多彩,是留给我们后人的瑰宝。

今天我们就步入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在正式讲课之前,老师想让同学们先一起来听一首歌,然后请同学们告诉我“这首歌的歌词是根据哪篇诗歌改编的?”播放《关雎》,约1.5分钟。

有哪位同学有答案了吗?(1)生:《关雎》。

师:很好,那么你知道《关雎》是出自哪里的吗?生:《诗经》2、讲授新课(37分钟)(1)从《诗经》到唐诗(20分钟)师:非常好,请坐。

说到《诗经》,相信大家并不陌生,我们在语文课本中已经学过了不少《诗经》中的名篇.那么有没有哪位同学自告奋勇来讲讲你所知道的《诗经》吗?生:回答.师:好的。

人教版必修3历史: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3历史: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情感层面: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让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2.态度层面: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古代文学,尊重文学作品和作者,培养良好的文学鉴赏习惯。同时,教育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不同的观点,形成包容、开放的心态。
c.唐诗的繁荣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d.宋词的婉约派与豪放派的特点及代表词人;
e.元曲的戏剧性与音乐性,以及其民间色彩。
3.教师指导: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讨论进度,给予适当的提示和引导,确保讨论的有效性。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学活动:布置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6.家长参与作业:鼓励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一项与古代文学相关的活动,如诗词朗诵、书法创作等,增进亲子关系,提高家庭文化氛围。
作业提交要求:
1.请学生在课后认真完成作业,按时提交。
2.作业需书写工整,表述清晰,体现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给予反馈,以促进学生的进步。
人教版必修3历史: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层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掌握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不同时期文学的特点及代表作品。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文学与历史、哲学、艺术等其他领域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技能层面: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学会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提高文学鉴赏水平。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课堂讨论:针对每个时期的文学作品,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导学案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学习目标1.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

2.了解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预习内容(一)从《诗经》到唐诗1.《诗经》(1)地位:。

(2)内容:。

(3)特点:。

(4)影响:。

2.楚辞(1)创始人:。

(2)含义:。

(3)代表作:。

(4)特点:。

3.汉赋(1)含义:。

(2)特点:。

(3)代表:。

4.唐诗(1)原因:①。

②。

(2)成就:①初唐:。

②盛唐:。

③中唐:。

(二)宋词和元曲1.宋词(1)原因:①。

②。

(2)形成:①。

②。

(3)特点:。

①。

②。

2.元曲(1)形成:。

(2)特点:。

(3)代表:。

(三)明清小说1.小说的兴起:。

2.小说的发展:(1)。

(2)。

3.小说的繁荣(1)时间:。

(2)原因:①。

②。

③。

①四大名著:。

②其他作品:。

合作探究1.说说《诗经》《离骚》各自有哪些特点和意义?2.唐朝时诗歌发展进入时期,其重大表现有哪些?3.明清小说创作的社会背景及特点是什么?课堂练习1.说到人生追求,我们也许会吟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上述词句依次运用的文学形式分别是()A.楚辞、以赋、唐诗B.楚辞、唐诗、宋词C.唐诗、宋词、楚辞D.唐诗、宋词、元曲2.《论语·为政》中记载:“《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想纯正)!”这说明()A.《诗经》是第一部诗歌总集B.《诗经》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C.《诗经》开创了古典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D.《诗经》反映了大一统时代风貌3.“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蘅与芳芷……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这首古代著名诗歌()A.反映了西周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B.体现了楚国地方特色和浪漫风格C.透射出盛唐诗人气度的宏阔广大D.表达了宋代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4.杜甫的诗以反映现实为特点,被誉为“诗史”。

他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与“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形成鲜明的对比。

人教版必修3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优秀教案(重点资料).doc

人教版必修3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优秀教案(重点资料).doc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识记《诗经》和楚辞、汉赋和唐诗、宋词和元曲、明清小说各种文学体裁特点与成就;(2)理解文学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同时文学的发展、繁荣又是以经济、政治为基础的,发现文学的发展与当时社会经济、政治之间的内在联系;(3)能归纳比较不同历史时期文学的特点,探究文学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碑帖、历史比较、欣赏图片、欣赏戏剧等方法,了解中国书画和戏剧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古代文学家、是人及其文学作品的分析,把学生带进文学艺术的殿堂,感受古人的呼吸、思想、情操,增强文化修养。

(2)通过对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学成就的学习,让学生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重点和难点】重点: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难点:不同时期文学主流形式的形成及其特点:如何揭示一定社会文学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课时】2个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我们了解了古代中国在各个领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然而,作为世界闻名的文明古国,我国古代不仅科技成就突出,而且文学成就也很突出。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我国古代文学魅力。

教授新课讲授新课从《诗经》到唐诗(一)《诗经》(1)概况①地位:《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

②时限:汇集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2)内容①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国风”)——民间的民歌雅——贵族宴饮时演唱的乐歌颂——贵族宗庙祭祀时演唱的乐歌②以四言为主,多采用重章叠句。

③以现实主义精神,真实而深刻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3)影响①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奠定了基础,②对我国文学的发展有深刻影响,③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楚辞①含义: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优秀教学案例
4.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拓展知识面,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学的热爱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2.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健康的人格。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使其在文学艺术的熏陶中成长。
(四)反思与评价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相互评价。反思环节旨在帮助学生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评价环节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会尊重和欣赏他人的观点。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评价标准,如: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充分、表达是否清晰等。通过反思与评价,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教师将采用引人入胜的故事或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讲述一个关于古代诗人创作诗歌的有趣故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文学的魅力。此外,还可以通过展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好奇心,从而自然地过渡到新课的学习。
4.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文学现象,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文学批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感悟古代文学的魅力,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2.运用案例分析、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文学知识。
(二)问题导向
教学过程中,教师将设计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这些问题将围绕课文内容,旨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例如,在学习《红楼梦》时,教师可以提出诸如“《红楼梦》中的梦境与现实有何联系?”“小说反映了哪些社会问题?”等问题,让学生在探讨中深入理解作品,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教案设计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教案设计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9 课 -绚烂绚烂的文学教课设计设计第 9 课绚烂绚烂的文学主讲教师: __________ 编写:陈向行课时:2人文修养目标导航课标要求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认识中国古代不一样期间的文学特点。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术:(1)识记《诗经》和楚辞、汉赋和唐诗、宋词和元曲、明清小说各样文学体裁特点与成就;(2)理解文学是必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反应,同时文学的发展、繁华又是以经济、政治为基础的,发现文学的发展与当时社会经济、政治之间的内在联系;(3)能归纳比较不一样历史期间文学的特点,研究文学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之间的内在联系。

2、过程与方法经过察看碑帖、历史比较、赏识图片、赏识戏剧等方法,认识中国书画和戏剧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脉络,提升艺术鉴赏能力。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经过对古代文学家、是人及其文学作品的剖析,把学生带进文学艺术的殿堂,感觉先人的呼吸、思想、情操,增强文化涵养。

(2)经过对古代绚烂绚烂的文学成就的学习,让学生感觉民族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骄傲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教课重难点要点: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

难点:不一样期间文学形式发展变化的本源。

序号28-29二次备课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9 课 -绚烂绚烂的文学教课设计设计学情剖析我们的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学习基础差。

所以解说时需要详尽。

可是,这一课内容在语文课中都有接触。

所以,我们能够松手让学生自学不一样期间文学代表作品。

教师指引学生剖析不一样期间的文学形式。

学法指导因为本课属于文学史的内容,其主要名篇和文学特点在语文教课中可能都多有波及,在讲堂教课中应注意指引学生引用和回想已学过的历代名篇,在整合语文学科的教课资源的同时,注意培育学生从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中去掌握文学的发展及其特点,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联合;着重研究学习,擅长从不一样的角度发现问题,踊跃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虑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归纳和阐释;学会同别人,特别是拥有不一样看法的人合作学习和沟通,以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提升学生文学鉴赏的水平,增强文学涵养并陶冶其情操。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辉煌灿烂的文学》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第9课的教案内容,主要学习我国古代文学的重大成就。

从《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再到明清小说,介绍了我国不同时期文学的主要形式和成就。

学习本课,可将本课内容概括为“中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学成就一览表”,列表掌握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的文学体裁、流派、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等。

b5E2RGbCAP二、教案目标1.知识目标:(1>说出战国、汉朝、唐朝时期的文学形式、代表人物、代表作品。

(2>说出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

2.能力目标:(1>归纳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特点。

(2>探究文学发展和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的关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辉煌灿烂的文学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巨大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2>以一些杰出文学家,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三、教案重点难点重点: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

难点:不同时期文学主流形式的形成及其特点。

如何揭示一定社会文学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学习基础差。

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

但是,这一课内容在语文课中都有接触。

所以,我们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不同时期文学代表作品。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时期的文学形式。

p1EanqFDPw五、教案方法1.问题探究: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案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DXDiTa9E3d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依据所学知识和课本内容,归纳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

2.教师的教案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RTCrpUDGiT八、教案过程(一> 从《诗经》到唐诗学生回答预习学案问题:1:《诗经》的内容和地位?A简况:《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教案(集体备课)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教案(集体备课)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文学创作的背景和意义,对文学创作的价值和作用有初步了解。

2.分析文学创作的元素:主题、情节、人物、语言,提升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3.鉴赏文学作品,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4.综合运用学习到的知识,创作文学作品,提高学生文学创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分析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情节,理解主题和情节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2.理解人物创作的方法和技巧,分析不同人物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3.理解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对文学作品的语言进行深入解析。

4.培养学生创作文学作品的能力,引导学生创作符合文学规律的文学作品。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和PPT。

2.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导入环节在导入环节,教师通过课件播放一些文学名著和文学名言的介绍,引导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阅读文学作品在这个环节,教师会为学生讲解和讲解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地理解和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主题和情节。

分析文学作品元素在这个环节,教师为学生讲解文学创作的四个元素:主题、情节、人物、语言,并以莎士比亚的经典作品《哈姆雷特》作为案例,分析文学创作中这四个元素的作用和关联。

鉴赏文学作品在这个环节,教师给学生展示一些文学作品的摘录和片段,并启发学生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意义和内涵。

通过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情节。

创作文学作品在这个环节,教师为学生介绍一些文学创作技巧和方法,并引导学生自行创作一些小说或诗歌。

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和分享,从中汲取灵感和创意。

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笔记、小组交流和创作作品的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师也要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提出一些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文学创作的背景和价值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和创作能力。

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也会产生积极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课辉煌灿烂的文学导学案
制作人:谭卫红
一、课标要求
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二、研习教材重难点
(一)主干知识梳理
(二)重难疑点探究
1、结合唐诗、宋词和元曲理解文学艺术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唐诗:唐代经济的全面繁荣以及科举考试的实行,大大推动了诗歌的发展。

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明开化的社会背景;中唐时诗风日渐平实浅近,讽喻诗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社会弊端日益暴露,阶级矛盾日渐激化的社会状况;晚唐时诗风凝重抑郁,多为感时伤世之作,反映了唐朝日渐衰败,大唐盛世一去不复返的社会状况。

宋词:宋词能取代诗歌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与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数量的增多有
关。

词能吟能唱更加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

宋代城市生活繁荣,词大多体现了太平盛世下城市的多彩生活。

两宋之际,金人南侵,词充满了流落异乡的士人们的思乡之情,南宋朝廷不思进取,词体现了士人们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

元曲:宋代时,散曲兴起,到元代时散曲的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

元朝时,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实行民族分化政策,科举考试也被废止,汉族文人没有出路,就用散曲来抒发人生的失意和理想的破灭。

2、唐诗的特点。

(1)数量众多。

清代康熙年间编定的《全唐诗》,收诗48 900多首。

唐代书籍主要靠手抄,八个世纪后尚有近五万首作品传世,说明这些作品经受住了时代的考验。

(2)作者广泛。

上有帝王将相,下有贩夫走卒和释道倡优,上有老人,下有几岁的小孩,还有外国作者。

其中有个人专集传世的便有691人(明人统计)。

(3)题材多样。

政治、经济、战争、宗教、宫廷、吏治、科举、婚姻、亲情、友谊、羁旅、怀古、山水、田园、动植物等社会与自然现象的各个方面唐诗都写到了。

(4)体制齐备。

乐府、古诗(包括五言、七言和杂言、四言)、绝句、律诗等在唐朝都已发展成熟,出现了大批优秀作品。

楚辞体也有人写作,有些诗孕育着词的体裁。

(5)艺术成就辉煌。

唐诗创造了很多完美的艺术手法,而且形成了众多的风格流派,如同百花盛开,异彩纷呈。

3、明清小说的特点有哪些?
(1)在艺术结构上,明清小说借鉴并发展了古代史书编纂体制的传统,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小说结构。

如历史演义小说基本借鉴了编年体史书的结构体制,按照时间发展顺序,记述一段历史时期的事件和人物;英雄传奇小说,以某一英雄人物或某一英雄群体的事迹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2)在语言风格上,明清小说把文言、白话等传统语言和社会上流行的生活语言溶于一炉,形成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

(3)在表现方法上,明清小说具有写实与虚构相结合的特点。

在强调写实的同时,明清小说家也使用艺术虚构,甚至以虚构为小说艺术创作的准则。

(4)在形象塑造上,明清小说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包括一大批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在塑造方法上表现出与西方古典小说不同的民族特色。

三、探究解题新思路
例1: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的文学发展趋势是
A逐渐平民化B逐渐贵族化C逐渐神秘化D逐渐宗教化
研析:汉赋、唐诗、宋词的表达形式相对高深,而小说的表达形式则渐趋通俗化,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逐渐平民化的趋势。

答案(A)
例2:贵州黄平卷烟厂设计了集诗、书、画为一体的古代诗人烟标(如图),下列各项与该烟标所体现的史实不相符的是
A诗仙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歌充满
大胆的夸张和奇特的想象
B诗仙猛烈地抨击社会的黑暗现实,其诗歌
热烈地追求光明和理想
C杜甫赞诗仙“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文采承殊渥,流传必绝伦”
D郭沫若赞诗仙“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研析:“诗仙”指李白。

郭沫若赞扬的是杜甫。

答案(D)
例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转到散曲、小说。

这反映了
A自然经济缓慢解体B城市经济逐渐繁荣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儒家地位逐步提高
研析:解答本题要从散曲、小说繁荣的原因方面来考虑。

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是这两种文学体裁发展的主要原因,散曲、小说的发展也在客观上反映了城市经济的逐渐繁荣。

答案(B)
例4李清照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女词人。

她中年以后作品的突出特点是
A怀念中原故土,渗透了忧伤的感情B着重揭露封建统治的腐朽和黑暗
C着重表达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D反映市民生活面貌,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
研析:李清照的词,风格委婉,感情真挚,清新雅洁,明白如话,生活气息很浓。

中年以后,金军南下,她流落南方,其作品渗透了忧伤的感情,其中也有怀念中原故土的篇章,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答案(A)
四、当堂作业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从其创作风格来看,该作品属于()
A先秦时期的民歌B战国时期的楚辞
C文采华丽的汉赋D讲求规范的唐诗
2,“诗言志,歌咏言”,下面反映汉代文学主流形式的是()
A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B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
C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
D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3,促使唐诗空前繁荣的社会原因是()
①繁荣开放、文化多元的社会环境②科举制的确定使中国下层文人自信、乐观、进取
③唐朝诗人富有想象力④太平盛世为人们提供闲适的生活环境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4,他是北宋词坛婉约派的重要代表,他的词大量吸收俚俗口语,他的创作大量融入铺叙成分,丰富了词的容量和表现力,扩大了词的境界,也为元曲的发展开启了门径。

他是()A苏东坡B李清照C辛弃疾D柳永
5,李清照的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辛弃疾的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两首词都属于()
A豪放词B婉约词C田园词D边塞词
6,生活中我们也许会吟诵“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里引用的佳句的文学形式依次是()
A楚辞、汉赋、唐诗B楚辞、唐诗、宋词
C宋词、唐诗、楚辞D唐诗、宋词、元曲
7,下列有关散曲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兴起于元朝②与词相比更加生动活泼
③代表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等④是元曲的组成部分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8,下列关于明清小说叙述错误的是()
A明清时期通俗文学蓬勃发展B作品中商人被作为歌颂对象
C短篇小说备受冷落D批判现实小说兴起
9,明清时期,大量以记叙日常生活琐事和平民百姓见闻为主的章回形式的长篇和短篇白话
小说蓬勃兴起并得到长足发展。

这主要是因为()
A白话文开始兴起B文学素材日益丰富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
材料二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
请回答:
(1)唐代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名家迭出,流派纷呈。

阅读材料一中的诗句,指出他们各自的特点及所处时代的特征。

(2)材料二中两首诗均出自李清照之手,但风格却有天壤之别,请你联系所学知识找出其中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