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医经典案例选讲
中医经典案例选讲

中医经典案例选讲
1.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千金方》:
患者为一个13岁的男孩,感受风寒,出现高热,头痛,咳嗽,咽痛等症状。
医生使用了张仲景的经典方剂“桂枝汤”进行治疗。
患者在服用该方剂后,体温逐渐下降,症状减轻,恢复了健康。
这个案例说明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方剂在治疗风寒感冒方面的有效性。
2.孙思邈《千金要方》中的《清宫后方》:
这是孙思邈治疗产后虚寒的经典方剂。
患者为一位产后体虚,面色苍白,无力气等症状的女性。
孙思邈使用了一味草药煎汤,服用后患者的体力逐渐恢复,面色也变得红润。
这个案例说明了孙思邈的方剂在治疗产后虚寒方面的疗效。
3.钟子期《类经》中的《小柴胡汤》:
这个案例是关于治疗郁证的经典方剂。
患者为一个40岁的男性,出现胸闷,胁肋部疼痛,情绪烦躁等症状。
针对患者的病情,医生使用了钟子期的方剂“小柴胡汤”进行治疗。
患者服用后,症状逐渐减轻,情绪也得到了改善。
这个案例说明了钟子期的方剂在治疗郁证方面的疗效。
以上是几个中医经典案例的选讲,这些经典案例都展示了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和独特性,还证明了中医方剂在多种疾病中的疗效。
这些经典案例能够指导临床实践,提高医生的临床经验和技能。
因此,学习和掌握这些经典案例对于中医医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中医临床医案案例

中医临床医案案例一、患者基本情况。
患者小李,是个二十来岁的年轻小伙子,平时身体还算不错。
前段时间着凉后就开始咳嗽,自己吃了点止咳药,但是没什么效果,拖了大概一个星期,实在受不了就来找我看中医了。
二、初诊。
他来的时候,咳嗽声不断,那声音听起来又重又浊,就像个破风箱似的。
我先让他坐下,慢慢说说是怎么个情况。
小李就开始抱怨,说这咳嗽啊,白天晚上都不停,尤其是晚上,咳得他都睡不好觉,感觉嗓子里痒痒的,但是又没有多少痰,好不容易咳出点痰,还是那种白色黏腻的。
我给他把了把脉,发现脉象浮滑。
又看了看舌头,舌头胖大,苔白腻。
我心里就有了数,这就是典型的外感风寒,加上体内湿气有点重,导致肺气失宣,所以才一直咳嗽。
然后我给他开了个方子,用三拗汤合二陈汤加减。
麻黄6克,杏仁10克,甘草6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15克,紫苏叶10克。
我给他解释说:“这麻黄呢,就像一把小扫帚,把堵住你肺这个屋子门的冷风给扫走;杏仁能降肺气,让你这肺气顺溜点;甘草调和诸药;半夏、陈皮、茯苓呢,就是专门来对付你体内湿气的,把那些湿气都给化掉;紫苏叶既能帮着麻黄驱寒,又能让你这嗓子不痒。
”三、复诊。
过了三天,小李又来找我了。
这次他可高兴了,一进门就说:“大夫,您可真是神了!我吃了您开的药,咳嗽减轻了好多,晚上能睡个好觉了。
”我又给他把了把脉,脉象比之前平稳了些,舌头的胖大也稍微减轻了,苔还是有点白腻,不过比之前薄了。
我看这方子起效了,但是还得巩固巩固。
于是在原方的基础上,稍微调整了一下药量。
麻黄减为3克,因为寒邪已经去了一部分了,不能再用太多麻黄这种猛药了。
又加了6克白术,增强健脾祛湿的功效。
我对小李说:“你这就像打扫屋子,已经打扫得差不多了,但是有些角落还得再仔细清理清理,这白术就是专门来把那些小角落里的湿气给处理干净的。
”又过了一个星期,小李的咳嗽就完全好了。
他还特意来感谢我,说以后再也不敢小瞧中医了。
一、患者情况。
小赵是个女大学生,每次来月经的时候啊,那痛经就像个小恶魔一样折磨她。
中医经典案例

中医经典案例中医经典案例是中医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通过经典案例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掌握诊断和治疗方法。
下面将介绍几个经典的中医案例,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医的治疗原理和方法。
1. 案例一,张三患上了感冒,出现了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
他去看中医师,中医师通过望、闻、问、切的四诊法发现,张三的舌苔发黄,脉象偏数,属于风热感冒。
中医师给张三开了清热解毒的中药方剂,并嘱咐他多喝水、多休息。
经过几天的治疗,张三的症状逐渐好转,最终痊愈。
2. 案例二,李四患上了慢性胃炎,经常出现胃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他通过朋友介绍去了一家中医诊所就诊。
中医师通过仔细的望诊和问诊,发现李四的舌质红、苔薄黄,脉象偏弦,属于胃热型慢性胃炎。
中医师给李四开了清热健胃的中药方剂,并嘱咐他饮食要清淡,忌烟酒。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李四的胃痛症状有了明显改善。
3. 案例三,王五患上了失眠症,每天晚上都很难入睡,白天感觉疲倦无力。
他去看了中医师,中医师通过望诊和问诊,发现王五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象偏细,属于心血不足型失眠症。
中医师给王五开了滋补养心的中药方剂,并嘱咐他要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熬夜。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王五的失眠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
通过以上经典案例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中医师通过望、闻、问、切的四诊法,结合中医理论对疾病进行辨证施治,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治疗强调的是整体调理,重视疾病的根本原因,注重平衡阴阳,调和气血。
因此,中医治疗不仅可以缓解症状,还可以调理全身,提高机体的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希望大家能够更加了解和重视中医治疗,让中医这一宝贵的传统医学继续发扬光大。
中医养生的经典案例分享真实故事证明中医的神奇疗效

中医养生的经典案例分享真实故事证明中医的神奇疗效中医养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积淀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
中医养生理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方法,既可预防疾病,又能增进身体健康。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真实故事都证明了中医的神奇疗效。
下面,我将分享其中几个经典案例。
案例一:中医针灸治疗麻痹手某位患者因长期从事办公室工作,右手经常处于一动不动的状态,导致手腕和手指出现麻痹的症状。
经过西医检查,诊断结果为颈椎神经根压迫。
然而,用西医的方法进行治疗,效果并不明显,患者依然遭受着麻痹手的困扰。
后来,患者听说了中医针灸的疗效,在咨询了相关专家后,决定尝试中医治疗。
经过一段时间的针灸治疗,患者的症状逐渐缓解,右手的麻痹感减轻很多。
通过调理和康复训练,患者终于恢复了右手的正常功能,摆脱了手麻的困扰。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中医针灸能够刺激穴位,调节气血,促进疾病的康复,尤其对一些慢性病、神经性疾病有着独特的疗效。
案例二:中医草药治疗湿疹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给患者带来巨大的身心困扰。
在西医看来,湿疹缺乏特效药,只能通过激素类药物进行治疗,但短期内使用激素可能会有一定的病情反弹。
一位患有湿疹的孩子,在接受西医治疗无效后,家人决定尝试中医草药治疗。
经过中医师的细致询问和辨证论治,定制了一副中药口服和外用的方剂。
在接受了一段时间的中医治疗后,孩子的湿疹症状明显减轻,皮肤出现了良好的愈合迹象。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不难看出,中医草药利用其独特的药性和疗效,能够从根源上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激活机体的自愈能力,以达到治疗湿疹的效果。
案例三:中医推拿治疗失眠失眠是现代人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它严重影响睡眠质量和身体健康。
一位失眠患者咨询了中医师,并接受了一段时间的推拿治疗。
通过中医推拿按摩的手法,针对患者的具体症状和病因进行调理。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推拿治疗后,患者的睡眠质量明显改善,夜间多次醒来和难以入眠的问题得到了缓解。
这个案例向我们展示了中医推拿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通过按摩来改善人体的气血循环,调整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失眠的效果。
老中医治病案列

老中医治病案列在以下案例中,我们将介绍一位老中医如何运用传统中医疗法治疗不同疾病的实例。
通过综合运用中药、针灸、拔罐等治疗方式,老中医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症状,达到治疗的目的。
案例一:儿童湿疹患者: 小明(化名),5岁男孩。
症状: 身体多处出现瘙痒、红肿、起疱的湿疹。
治疗: 老中医首先进行了全面的病情分析,并针对小明的体质为寒湿体质,配制了具有祛风祛湿功效的中药汤剂,每日服用。
同时,针对湿疹病变部位进行针灸治疗,以促进血液循环和调和身体气血。
患者还接受了拔罐疗法,以排除体内湿气。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小明的湿疹症状明显减轻,瘙痒感消失,肌肤逐渐恢复正常。
案例二:慢性胃炎患者: 李女士,40岁女性。
症状: 反复出现胃部不适、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症状。
治疗: 经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舌诊,老中医诊断李女士患有慢性胃炎。
他给李女士开出了一副调和胃肠功能的中药方剂,并指导李女士按时服药。
此外,还针对李女士的胃部进行了局部益气和疏肝理气的针灸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老中医注重饮食调理,建议李女士忌烟酒,饮食清淡,避免辛辣和油腻食物。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李女士的胃部不适症状得到了大幅缓解,食欲也逐渐增加。
案例三:高血压患者: 王先生,60岁男性。
症状: 血压长期维持在较高水平,头晕、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治疗: 老中医针对王先生的症状进行详细分析,判断其属于肝阳上亢、肾阴亏损的类型。
他为王先生调制了具有降血压和平衡体内阴阳的中药方剂,每日按时服用。
同时,进行了跌打灸法,以刺激穴位,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血压过高造成的头晕头痛症状。
在治疗过程中,老中医还提醒王先生,注意控制饮食中的盐分摄入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王先生的血压逐渐得到控制,相关症状明显减轻。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到老中医在治疗各类疾病时的独特治疗方法。
他们注重针对患者体质进行综合分析,并根据病情选取合适的中药配方和治疗方式,以达到调理身体、缓解症状的效果。
中医经典案例分析1

中医经典案例分析1在中医经典中,包含了许多经典的案例,这些案例不仅记录了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和效果,还揭示了中医理论的深厚内涵。
本文将针对其中的一个经典案例进行分析和解读,从中深入探讨中医理论的应用和临床实践。
案例1:胃寒引发消化不良某女性患者,年龄30岁,多年来食欲不振,胃脘冷痛,大便稀溏,容易腹泻,消化不良的症状明显。
经过询问及观察,发现患者平时爱喝冷饮,夜间睡觉时常喜欢用电热毯取暖,体寒现象较为明显。
根据中医理论,该患者属于胃寒证。
胃寒是指胃气虚寒,消化功能受损,导致脾胃功能失调,从而引发消化不良等症状。
中医认为,胃是脾的出口,脾胃功能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人体的消化吸收能力。
根据该案例,中医的治疗思路是温阳散寒、健脾和胃。
中药治疗上,可选用温阳散寒、散寒和胃的药物,如良姜、炮姜、砂仁等。
同时要调整饮食习惯,避免生冷食物,尽量选择温热性食物,如姜汤、煮粥等,并避免热熬夜,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该患者的症状明显减轻,胃脘不再疼痛,大便也变得正常。
通过该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中医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通过辨证施治,治疗的是病人而不仅仅是疾病。
案例2:气郁引发心理问题某男性患者,年龄35岁,最近几个月情绪不稳定,经常感到烦躁、易怒、失眠等症状。
经过详细的询问和观察,患者提到最近工作压力大,经常加班熬夜,饮食不规律,经常吃辛辣食物和喝咖啡。
根据中医理论,该患者属于气郁证。
气郁是指情志郁结,气机不畅,病人易于产生烦闷、抑郁等心理问题。
中医认为,人的情志活动对身体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长期的情绪不稳定会导致气机郁滞,从而引发各种心理和生理问题。
根据该案例,中医的治疗思路是疏肝理气、解郁安神。
中药治疗上,可选用疏肝理气、活血和胃的药物,如枳壳、柴胡、香附等。
同时要调整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适度运动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该患者的情绪逐渐稳定,失眠症状得到缓解。
通过该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中医理论在心理问题治疗中的应用,强调整体的平衡,促进身心的健康。
中医经典案例分析.优秀精选PPT

案例
• 吴某某,男,47岁,干部,1980年3月10日就诊。 病者入春以来,经常感冒,自觉周身不适,酸疼 胀痛,关节胀痛,背部如冷水浇样,淅淅恶寒, 不发热,鼻塞流清涕,舌苔白润,脉浮缓而弱。 用桂枝汤加味:桂枝10g ,白芍10g , 炙甘草5g, 防风6g,秦艽10g ,威灵仙10g,生姜3片,大枣3 枚。嘱服2剂,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 服药后,病者有身如日浴之感,诸症若失。遂以 原方加生黄芪15g、白术10g,再服2剂告愈。
【原文】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 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 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 愈。宜桂枝汤。(53)
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 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 桂枝汤。(54)
案例
凡食少饮多,水停心患下,甚者者则,悸男,微,者3短2气岁。 ,小学教师,2007年11月17日初诊。 肾移植术后5年,常服环孢素及酶酚酸脂等免疫抑 启齿见舌红绛,苔黄燥,每日鼻饲奶粉,大便两周未行,触其腹部硬满,昏迷中尚知以手拒之,脉沉数有力。
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326)
二、六经本证
(一)太阳本证 1. 太阳中风——桂枝汤证
外感病——调和营卫 内伤病——调和阴阳
案例
• 患者张某,河南人 。 • 主诉:恶风、恶寒、汗出三天。
• 患者三天前受凉后,出现头疼、恶风、恶 寒、发热,在本地三甲医院按感冒治疗, 治疗三天无效,具体用药不详,病情加重, 出现恶心干呕,因H1N1在本地出现过一例, 担心自己是否得了H1N1,精神焦虑,经朋 友介绍前来寻求中医治疗,症状同前,舌 苔薄白,六脉浮细而缓。
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複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復發熱汗出而解。
新中医的经典医案

新中医的经典医案新中医的经典医案脘腹胀满、便溏长春中医学院教授肖永林吉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苏瑞君男患,李X X,56岁,1988年4月就诊。
患者自觉脘腹胀满,饮食减少,已1年余。
开始时但觉食后作胀,移时略舒,后渐加重,终日胀满。
曾服酵母片,保和丸,木香顺气丸,紫蔻丸,宽胸顺气丸及汤药数剂。
初服之,暂觉宽' 松,服之既久,反不见效。
自以为病重药轻,又服槟榔四消丸2L 包,服后2小时左右,腹内鸣响,继之拘急而痛,泻下数次后,脘腹稍觉舒缓,逾时胀满更甚,腹内时痛,痛时则欲泻,虽泻而腹胀不减。
该患以往身体尚可,1年前曾因过食冷物而腹痛泄泻,用药治愈,之后渐觉食后作胀,脘腹满闷不舒,饮食减少。
饮食虽少,而胀满却越来越重。
渐觉周身倦怠,四肢疲乏无力,嗜卧多眠,大便多溏。
每于服食生冷之物及着凉(特别是腹部与脚)后,胀满加重。
如服食热物,俯卧于热炕上,或用热物敷于腹上,再按压揉摸,则胀满渐消,而腹中特觉温暖舒适。
患者形体消瘦,面色黄白,舌淡胖而润,脉细弱。
脘腹部按之平软,无疼痛不适之感。
细思疾病之整个过程,其病起于寒凉,加重于消导攻伐。
患者虽自言胀满,但并无腹部胀大之形。
细询之,是患者自觉脘部有堵塞不通畅之感,饮食减少,所以此病实为痞满。
因患者病程已逾1年,服消导顺气之品而反剧,且喜温暖而恶寒凉,因而证属脾胃虚寒,中阳不运。
拟用温中补脾之法,予理中汤加味:党参20g,白术15g,炙甘草10g,干姜15g,丁香10g,砂仁10g,川朴10g。
水煎服,日3次。
3剂后,自觉痞满减轻,腹部有温暖感,且排气也多。
既已见效,说明药已对证,效不更方,又投3剂,大见好转。
予附子理中丸20丸,每次1丸,日服3次。
1周后,胀满之感已消,食欲增加,大便已每日1次。
肢体疲乏无力、嗜卧等症皆大有好转,自觉体力已有所增强。
为巩固疗效,又继服理中丸与人参健] 脾丸而愈。
学生请老师谈谈此患的辨证思路。
老师凡诊治一个患者,尤其是病程较长,屡治疗效不佳者,心中想的要比较全面,要考虑到各种可能性,首先要考虑到与以前不同的路子,尤其要注意到是虚证的可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按语:古书载黄疸之治,多用瓜蒂,认为它能去湿除黄,但
后来比较少用。近来据临床实验报道,瓜蒂研未搐鼻,渗出黄水,
治黄疸有效。
• 栀子大黄汤证 ——湿热熏蒸中焦,脾色必黄, 热重于湿,可有里实
病案
• 郭某,男,48岁。患者开始发热恶寒,头眩恶心,继而但 热不寒,唯头汗出,心下烦闷,口干渴欲饮水,下腹胀满, 两胁下胀拒按,大便4日未解,一身面目尽黄,光亮有泽, 小便短少,如栀子汁,脉滑数有力。黄疸指数52,转氨酶 480U。脉证合参,属热瘀于内,湿热熏蒸,热盛于湿之 阳黄。投大黄硝石汤合茵陈蒿汤。处方:茵陈18g,栀子 18g,大黄9g,黄柏9g,芒硝9g,茯苓18g,扁豆,18g。 服5剂后,大便通利,小便转淡黄,腹部微胀,其他证情 亦有好转。黄疸指数降至7,转氨酶,185U。上方去芒硝, 大黄,加柴胡6g,龙胆草5g,以平肝泄热,勿使乘土。续 服17剂后诸症已愈。以栀子柏皮汤合参苓白术散,清余邪 而调脾胃,续服5剂善后。半月后访,已上班工作。
病案
• 酒疸:吴某某,男,45岁,工人。1971年8月5日就诊。病者心 中懊依,发热身黄已二周。自述25年来嗜酒成癖,酒后多少食 或不食。上月中旬,酒后心中烦扰热闷,小便不爽。次日身热 瘙痒,腹满,恶心,继而发现全身微黄,经市医院诊断为急性 传染性肝炎(黄疸期)。因西药过敏而求助中药治疗。现症:巩 膜、周身皮肤黄染如桔子色,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舌红苔黄 腻,脉沉弦。体温38.2℃,血压160/110mmHg。血检:白血球 21000,肝功能和黄疸指数均有明显改变。据证诊为酒疸。治 以清泄实热,方用栀子大黄汤加味:栀子15克,大黄10克,枳 实15克,豆豉10克,黄芩15克,葛花5克。服上方17剂,大便 通,小便利,热降黄退,思食神安。继以上方加减服用35剂, 诸症悉除,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嘱其断酒自养。
• 茵陈五苓散证 ——黄疸湿热蕴结,湿重于热。
病案
【原文】
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 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耆汤主之。方见水 气病中。(16)
【原文】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 豆汤主之。(262)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 连轺二两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 赤小豆一 升 大枣十二枚(孹) 生梓白皮一升(切) 生姜二两(切) 甘草二 两(炙) 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 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 分温再服。
• 大黄硝石汤 ——湿热熏蒸,热重于湿,热盛里实。
• 栀子柏皮汤 ——湿热熏蒸,热重湿轻,轻证。
【原文】
黃疸病,茵陳五苓散主之。一本云 茵陳湯及五苓散并主之。(18)
茵陳五苓散方: 茵陳蒿末十分 五苓散五分方見痰飮中。 上二物和,先食飲方寸匕,日三服。
• 茵陈蒿汤证: 湿热熏蒸中焦脾胃,而脾色必安,发黄, 汗出不透,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腹胀满等。
清泄湿热(导湿热从大小便而走)
茵陈蒿汤方: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 大黄二两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蒿,减六 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 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 按语:本案加黄芩以清肝胆之热,加葛花以解酒毒,皆为 特色用药。
【原文】
酒黃疸,心中懊憹或熱痛,栀子大黃湯主之。 (15)
栀子大黃湯方: 栀子十四枚 大黃一兩 枳實五枚 豉一升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病案
• 陈某某,男,42岁,农民,1986年9月26日诊。患者1985年春患急 性黄疸型肝炎,于当地医院临床治愈。同年7月病情复发,后屡经
【原文】
黃疸腹滿,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 為表和裏實,當下之,宜大黃硝石湯。 (19)
大黃硝石湯方:
大黃 黃柏 硝石各四兩 栀子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 內硝,更煮取一升,頓服。
【原文】
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 (261)
栀子柏皮汤方
肥栀子十五个(孹) 甘草一两(炙) 黄柏二两
克,吸入两鼻腔内,约30分钟左右,由鼻孔滴出黄水。每五天
行—次。(2)栀子大黄汤(栀子、枳实各12克,豆豉、大黄各10克)
煎服,每日一剂。
•
上瓜蒂散三次,以第3次滴出黄水最多,约150ml,黄水滴出
后,黄疸顿减,胸胁爽快,饮食倍增。汤剂先服15剂,黄疸尽除,
诸症悉退,复查肝功能各项均达正常值。停药一年,未见反复。
中医经典案例选讲
一、黄疸辨治 二、情志类疾病辨治 三、风湿类疾病辨治 四、心血管疾病辨治 五、虚损类疾病辨治 六、痰饮、水气类疾病辨治 七、妇科疾病辨治
• 按语:本案为“瘅热病”,为脾胃素有湿热,因饮食不节而发。脾湿 胃热,湿热交蒸,导致肝胆疏泄不利,进而又影响脾胃的升降纳运, 使木土同病,湿热并存。瘅、通“疸’’,说明湿热郁蒸日久,小便 不利,可发为黄疸。《内经》对此病早有论述,《素问·玉机真脏论 》说:肝传之脾,病名日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本案 见症'与《内经》所言较为符合,其病与脾土关系最为密切,因脾脉 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又复从胃别上膈 注心中’故湿热困脾,则见胸腹灼热、心烦、口干、腹胀、小便短黄 、舌苔白腻等症。这也就是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所说的“谷疸之为 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心胸不安 ,即是对胸中烦热一类证状的描述,食后能助长脾胃湿热之气而加重 了这些症状。故使人“不食”,或不敢饮食。“谷疸”当用茵陈蒿汤 治疗'刘老结合本案有咽干、脉弦,而加柴胡、黄芩,取小柴胡汤之 意,清利湿热而又调达气机。其第二方则以黄连解毒汤清热泻火,火 去则湿孤;加佩兰以芳香醒脾化湿而除陈腐,《内经》即对湿热困脾 的“脾瘅病”而有“治之以兰,除陈气”之说。
治疗.病情时轻时重,淹缠不愈。刻诊:精神尚可,面色熏黄, 巩膜黄染中等,周身肌肤瘙痒、发黄,胸胁胀闷,右上腹压痛明 显,食欲欠佳,厌油腻食物,小便黄赤,大便多呈灰白色,肝肋 缘下2.5cm,脾未触及,脉弦滑,舌红苔白。辨属肝失条达,胆失 疏泄,治宣疏肝泄胆,启上夺下。
•
方药:(1)瓜蒂散(甜瓜蒂,赤小豆等分,研末)3克,每次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