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肾病的真实案例与治疗感悟(二)

合集下载

中医药治疗肾病综合征的经验与体会

中医药治疗肾病综合征的经验与体会

中医药治疗肾病综合征的经验与体会肾病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患者常常出现尿蛋白、水肿等症状。

中医药治疗肾病综合征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本文结合我多年临床经验,对中医药治疗肾病综合征的经验与体会进行探讨。

一、病因病机中医认为肾主水,肾气虚弱、肾阳虚弱、肾阴虚、湿热内蕴等因素均可引起肾病综合征。

其中,湿热内蕴是肾病综合征的常见病因之一。

湿热内蕴主要是由于饮食不当、生活习惯不良、情绪压抑等因素导致湿热蕴结,进而影响肾脏功能。

二、治疗原则中医治疗肾病综合征的原则是“滋阴清热、利水消肿、扶正祛邪”。

具体而言,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中药调理肾气、调和阴阳、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等方面的治疗方法。

同时,还应注意患者的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的调理。

三、常用中药1.滋阴清热类常用中药有熟地、黄芪、当归、白术、茯苓等。

这些中药具有滋阴清热、调和阴阳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肾阴虚、肾阳虚等病情。

2.利水消肿类常用中药有茯苓、车前草、猪苓、泽泻等。

这些中药具有利水消肿、通利尿道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肾病综合征患者的水肿、尿少等症状。

3.清热解毒类常用中药有黄芩、连翘、金银花、赤芍等。

这些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湿热内蕴引起的肾病综合征。

四、个体化治疗中医治疗肾病综合征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年龄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选择合适的中药组合和治疗方案。

同时,治疗过程中还应注意患者的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的调理。

五、预防与康复中医治疗肾病综合征不仅需要治疗病症,还需要注意预防和康复。

预防方面,应注意饮食健康、生活规律、情绪稳定等方面的调理,减少肾脏负担,防止肾病综合征的发生。

康复方面,应注意饮食调理、锻炼身体、心理疏导等方面的调理,促进肾脏功能的恢复和康复。

六、结语中医药治疗肾病综合征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注意患者的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的调理。

国医大师治肾病医案

国医大师治肾病医案

国医大师治肾病医案
国医大师治疗肾病的医案有很多种,具体治疗方法和药方会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个体化的调整。

以下是一个示例:
患者信息:
患者X,男性,35岁,肾病患者
临床表现:
尿蛋白增多、血尿、水肿、血压升高
诊断:
慢性肾小球肾炎
治疗方案:
1. 中药治疗:
经过患者详细的辨证施治后,国医大师开出了以下中药方剂:- 石斛养阴汤:石斛、生地黄、玄参、麦冬、知母等,具有清热养阴、祛湿利水的功效,可以改善肾病患者的症状。

- 五苓散加减:茯苓、猪苓、泽泻、葛根、白术等,具有利湿通淋、益气健脾的作用,可以减轻水肿症状。

2. 饮食调理:
患者需要注意饮食的调理,限制高蛋白、高盐、高糖、高脂肪的食物摄入,避免刺激过重的食物和饮品。

3. 生活习惯调整:
患者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规
律作息,注意保暖,避免感冒。

4. 中西医结合治疗:
有必要时,可以结合西医的药物治疗和其他辅助疗法,如血压控制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以上是一个示例的国医大师治疗肾病的医案,但实际的治疗方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并由专业的医师进行实施和监控。

由于肾病的病情复杂,治疗过程中需要患者与医生密切配合,并定期进行复查评估,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讲座肾病科心得体会

中医讲座肾病科心得体会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医学在肾病治疗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我有幸参加了一次由知名中医专家主讲的肾病科讲座,通过这次学习,我对中医治疗肾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中医肾病科的基本理念1. 整体观念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个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肾病的发生与发展,往往与肾、肝、脾、肺等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

因此,治疗肾病时,中医强调从整体出发,调整各个脏腑的功能,以达到治疗目的。

2. 辨证论治中医治疗肾病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分析病因、病机,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肾病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医肾病科的核心内容。

3. 防治结合中医治疗肾病注重预防与治疗相结合,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通过调整生活习惯、饮食结构、情志等因素,预防肾病的发生;在肾病治疗过程中,注重调理身体,提高免疫力,防止病情反复。

二、中医治疗肾病的优势1. 药物治疗中医治疗肾病采用中药、针灸、推拿等多种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具有副作用小、疗效显著等优点。

例如,针对肾虚证,中医常用补肾益精、益气养阴等药物进行治疗;针对湿热证,中医常用清热利湿、解毒排石等药物进行治疗。

2. 非药物治疗中医治疗肾病还注重非药物治疗,如针灸、推拿、拔罐等。

这些方法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3. 整体调理中医治疗肾病强调整体调理,不仅关注病情本身,还关注患者的体质、生活习惯、情志等因素。

通过调整这些因素,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三、讲座心得体会1. 提高对中医肾病科的认识通过这次讲座,我对中医肾病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认识到中医在肾病治疗中的独特优势。

中医治疗肾病不仅注重药物治疗,还注重整体调理,具有较好的疗效和较低的副作用。

2. 学习中医辨证论治方法讲座中,专家详细介绍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使我明白了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治疗方案。

这对我今后的临床工作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中医医案——膜性肾病(Ⅱ期)

中医医案——膜性肾病(Ⅱ期)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益气养阴清热利湿方治疗膜性肾病病案:孟某,女性,65岁,2010年3月6日。

主诉:乏力、双下肢水肿2年半。

病史:患者于2年半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水肿症状,伴尿中泡沫增多,门诊查肝功:ALB 20.6g/L,尿化验Pro(3+)、BLD(+),诊为肾病综合征,于哈医大二院住院行肾活检,病理为Ⅱ期膜性肾病,给病人激素+环磷酰胺治疗,激素足量8周后逐渐减量,共用药1.5年,环磷酰胺50mg日2次口服,累积量达6g停药。

病人间断复查肝功ALB(29-32)g/L,肾功正常,尿流式:Pro(3+),BLD(-)。

现病人已停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但病人仍有水肿及蛋白尿,为求中药治疗来我院门诊。

初诊:乏力、水肿、口干、手足心热、大便干、舌红苔腻脉滑。

尿流式:Pro(3+)、BLD(+)。

24小时尿蛋白定量3.7g,血白蛋白29.3g/L,肾功正常。

西医诊断:肾病综合征,Ⅱ期膜性肾病。

中医诊断:水肿病辨证审机:气阴两虚,湿热内蕴。

治法:益气养阴,清热利湿。

方药:生黄芪30克当归20克茯苓20克石韦30克玄参15克地骨皮20克公英20克半枝莲15克僵蚕15克生白术20克猪苓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生薏苡仁20克。

十四剂水煎取汁200ml,早晚分两次温服之。

二诊:2010年3月20日。

病人上述症状减轻,舌淡红苔薄黄脉细,考虑病人久病多瘀,膜性肾病易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的特点,上方酌加活血化瘀药,调方如下:方药:生黄芪30克当归20克茯苓20克石韦30克玄参15克地骨皮20克公英20克半枝莲15克赤芍15克生白术20克川芎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生薏苡仁20克。

十四剂水煎取汁200ml,早晚分两次温服之。

三诊:2010年4月6日。

病人现乏力明显减轻,手足心微热、无口干、双下肢不肿、大便可、舌淡红苔白脉细。

尿流式:Pro (2+)、BLD(+)。

中医医案——肾炎

中医医案——肾炎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肾炎从肺治愈二例病案一:张某,男,52岁,初诊:1975年10月6日。

主诉及病史:咳喘十余年,每于冬季易发,最近受凉,咳嗽气喘发有3天,面目浮肿,小便减少。

诊查:咳嗽连续而作,咳甚则喘,痰多色白,呈泡沫状;两目及面部浮肿;腹大,按之有水,下肢凹陷性浮肿;食欲减退。

舌苔薄白,脉细,尿常规检查:蛋白(+++)、颗粒管型(少许)。

血尿素氮 5.96mmol/L,肌酐88.4μmol/L。

血胆固醇5.2mmol/L,白蛋白/球蛋白比例:3.2/2。

血压正常。

辨证:风寒犯肺,肺失宜肃,风水相搏。

治法:疏风宣肺,利水消肿。

处方:炙麻黄5g 防风已各10g 光杏仁10g 生紫菀10g 白桔梗5g 连皮茯苓30g 川桂枝5g 浮萍10g 泽泻10g 车前子12g(包)二诊:10月11日。

药后尿量增多,两目睑及面部浮肿消退,腹大及下肢浮肿比前减轻,咳嗽气喘已缓,痰转黏白,食欲较振。

舌苔薄白腻,脉细。

尿蛋白(++)。

上方既合,仍守原法。

原方加制苍术10g。

三诊:10月17日。

尿量增多,一天达2500ml,水肿基本消退,咳喘已平,食欲转佳。

苔腻已化,脉细。

但两腰酸痛明显,疲劳乏力,标邪已解,肺脾肾气虚未复,转补肺健脾益肾法以培其本,少佐渗湿利水之品以祛余邪。

处方:生黄芪12g 炒白术10g 炒党参12g 白茯苓12g 怀山药12g 川续断10g 厚杜仲10g 菟丝子10g 玉米须30g 猫爪草15g 上药服用月余腰酸已减精神好转尿蛋白(±),管型(-)纹服药3个月,尿蛋白(-),体力恢复并已上班工作,随访2年,病情稳定。

按语本案患者咳喘多年,肺、脾、肾三脏亏虚可知。

今因感寒,肺失宣肃,引发宿疾,咳而带喘。

肺失通调,脾失运化,肾失开合,水液内停,风水相搏,一身悉肿。

然其病变尤重在肺,治疗原则当以疏风宣肺、利水消肿治标为急。

中医治肾病综合征案例

中医治肾病综合征案例

中医治肾病综合征案例
病人张某,男性,年龄58岁。

患有肾病综合征,主要症状为水肿,发作时肝区和侧腹部疼痛,尿量较少,舌苔黄腻,脉沉细。

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情仍无明显好转。

随后,病人前往我院中医科就诊。

中医师根据诊断及辨证论治理论,认为病人主要是肝肾阴虚,失于疏泄,导致水液内停所致。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逍遥散加减。

治疗方法:中药口服。

每日1剂,连服7天。

治疗进程:服药后,患者体内水肿现象逐渐减轻,尿量逐渐增加,舌质变淡,舌苔黄薄,脉象沉缓有力。

连续服用7天后,肾功检查相关指标已有所改善,治愈出院。

注:此文中无任何网址、超链接和电话,请谅解。

中医治肾衰竭的成功案例

中医治肾衰竭的成功案例

中医治疗肾衰竭的成功案例背景肾衰竭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指肾脏功能严重受损或完全丧失,无法正常排除体内废物和调节水电解质平衡。

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法主要是透析和移植,但这些方法对于患者来说并不是长久之计。

中医治疗肾衰竭则注重整体调理,通过草药、针灸、推拿等手段来改善患者的肾脏功能,并提高生活质量。

在中医治疗肾衰竭方面,有许多成功的案例。

以下是一个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的案例。

案例过程患者信息•姓名:李先生•性别:男•年龄:55岁•诊断:慢性肾衰竭病情描述李先生在2010年被确诊为慢性肾衰竭。

他曾经接受过西医的透析治疗,但由于透析费用高昂且对身体造成负担,他决定尝试中医治疗。

中医诊断李先生的中医诊断为“肾阳虚”。

他的主要症状包括乏力、腰膝酸软、畏寒喜暖、小便频繁等。

中医认为这些症状是由于肾阳虚导致的,需要通过中药和针灸来调理。

治疗方案根据李先生的中医诊断,医生制定了以下治疗方案:1.中药治疗:李先生每天服用一剂由人参、黄芪、枸杞子等组成的中药汤剂。

这些草药具有温补肾阳的作用,可以改善李先生的肾功能。

2.针灸治疗:李先生每周接受两次针灸治疗。

针灸主要针对腰部和腿部穴位,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运行,提高肾功能。

治疗过程李先生开始接受中医治疗后,他逐渐感到体力恢复,并且腰膝酸软的感觉减轻了。

他的小便频率也逐渐减少,睡眠质量也有所改善。

李先生每次治疗后都感到放松和舒适,对中医治疗充满信心。

经过连续三个月的治疗,李先生的肾功能得到了明显改善。

他的血尿素氮和肌酐水平降低了,尿液中的蛋白质含量也减少了。

他的体力恢复了很多,可以自己做一些家务活动。

结果经过半年的中医治疗,李先生的肾功能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恢复。

他不再需要进行透析治疗,并且能够正常工作和生活。

他的血尿素氮和肌酐水平保持在正常范围内,尿液分析结果也正常。

结论这个案例是一个成功的中医治疗肾衰竭的例子。

通过中药和针灸等综合治疗手段,患者的肾功能得到了明显改善,并且不再需要进行透析治疗。

真实案例,5年肾病,4个月就被我治好了!

真实案例,5年肾病,4个月就被我治好了!

真实案例,5年肾病,4个月就被我治好了!李某,男,72岁。

患者患急性肾炎,经住院治疗2个月痊愈出院。

出院后2周发现尿赤、腰痛,又去医院检查。

尿检:蛋白(++),隐血(+++),红细胞10~15个/HP。

住院治疗1个月余,效果不明显,经肾穿刺确诊为IgA肾病。

以后尿常规化验时好时坏,有时出现肉眼血尿,曾多次住院治疗,均未彻底治愈。

由朋友介绍求治于赵老。

现症:见心烦梦多,腰痛,尿赤,舌红、苔白,脉弦滑且数。

尿检:尿蛋白(++),隐血(++),红细胞5~7个/HP。

【辨证】肝经郁热,络脉瘀阻。

【治法】清泻肝经郁热,凉血通络止血。

【处方】柴胡,黄芩,川楝子,荆芥炭,防风,生地榆,丹参,炒槐花,茜草,芦根,小蓟,大黄。

7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服药后,睡眠转安,尿赤见轻,尿蛋白(土),尿隐血(+),尿镜检红细胞消失。

按上方继续服用,水煎服,每日1剂。

三诊:又服前方7剂,尿蛋白转阴,唯腰痛,尿隐血(±)。

改为活血通络,凉血育阴方法。

【处方】荆芥炭,防风,赤芍,丹参,茜草,生地榆,丝瓜络,桑枝,墨旱莲,女贞子10g,小蓟,藕节,芦根,大黄。

水煎服,每日1剂。

服药20剂,腰痛消失,尿化验未见异常,无其他不适。

又观察治疗3个月,未再反复,病告获愈。

此病案症见心烦梦多、尿赤、舌红、脉弦滑且数等,全是肝胆郁热深入血分之象。

因此取柴胡、黄芩、川楝子等清泻肝胆郁热;生地榆、炒槐花、丹参、茜草凉血活血清热;芦根、小蓟凉血止血;荆芥炭、防风既能疏调气机,又能止血;大黄凉血活血,推陈致新。

初诊7剂,症状即显著见轻。

又服7剂,尿蛋白转阴,唯见腰痛,尿隐血未全消。

改用凉血育阴方法,仅服药20剂,诸症皆去,化验检查亦未见异常。

又以此方加减服药3个月以巩固疗效,未再反复。

病程达5年的IgA肾病,共治疗4个月而痊愈。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积极配合我的治疗方案,采用中药配合锻炼、限蛋白饮食等,疗效比较满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疗肾病的真实案例与治疗感悟(二)(三)我自2007年春天发病至今,已经三年时间。

在整个求医治病的过程中,我感受很多,有的甚至刻骨铭心。

在此期间,我学习了许多相关知识,思考了一些问题,获得了不少感悟,现将我六个方面的认知和体会陈述于下。

1、中西医的特点和区别。

我接受过西医的长时间治疗,也接受过中医的长时间治疗,我既吃过大量的西药,也服过大量的中药,我觉得中医与西医确实各有特点。

西医研究的对象是疾病,中医研究的对象是人,是人的健康。

西医的哲学基础是还原论和机械论,中医的哲学基础是整体论和辨证法。

西医理论形成的基础是物质形态的人体,其所要把握的是人的器官实体及其分子结构和化学成分等。

中医理论形成的基础是人的整体生命状态以及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其所要把握的是人体功能结构关系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西医的重点是治已病,追求治愈目标。

中医则特别注重治未病,强调养生保健。

西医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主要在局部上做文章,多是治标。

而中医则是调整人体生命状态,注重人与环境的关系,注重人体各部分、各层次、各脏腑组织之间的联系,因而往往能够标本兼治。

西医治病是采取对抗性治疗法。

首先着力寻找有形的致病因子,如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确定人体受损的精确空间定位,然后通过人工合成药物或手术等去直接杀灭、清除细菌及病毒等病原体,从而排除病因和修复受损的人体部件。

西医这种方法的结果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首先,病原体及药物的研究存在滞后性;其次,细菌及病毒的耐药性不断增强,并不断发生变异,使得我们防不胜防。

中医治病则是采取扶正祛邪法。

扶正就是通过中药或针灸等手段,调动和强化人体本身的抗病能力及功能修复力,调整人体生命状态对常态的偏离,从而恢复人体内在平衡。

而祛邪不是直接去跟细菌和病毒斗,不是将病邪赶尽杀绝,而是通过改变引起细菌及病毒过量繁殖的人体环境,把病邪控制在人体可承受的程度。

打个可能不太贴切的比喻,南宁市的南湖由于各种污染,超出了其本身的自净化能力,使其中的腐败菌大量繁殖,一度出现湖水发臭,鱼儿翻死的现象。

如果要中医与西医来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就可能不同。

西医会先检测湖水中主要有哪些细菌及病毒,然后配制杀灭这些细菌及病毒的药水倾倒湖中,这种方法可能会奏效于一时,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而中医的方法则是引活水进南湖使之循环流动,改变南湖的水环境,恢复其生态平衡,从而达到使湖水变清的目的。

总体说来,看西医比较贵,而且技术越发展费用越高,超出了许多民众的承受能力。

相对来说,看中医比较便宜,切合广大民众的承受能力。

西医是在古希腊和罗马医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医学,真正的现代医学的诞生还不到200年。

但西医由于插上了现代科技的翅膀而突飞猛进,发展很快。

现在西医的学科越分越细,科室越来越多,但医生的知识面却越来越窄。

中医早熟,历史悠久,历经两千多年而不衰,但发展缓慢,至今基本上还是老面孔、老套路。

几千年来,中医药对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到了人民的信任和依赖。

然而,自辛亥革命起,在弱国心态的影响下,中医药被视为旧文化传统的糟粕,经常受到所谓“不科学”的评价,这使许多中医界人士也自认为是游离于科学大军之外的弃儿,甚至造成部分中医界人士对“科学”一词的反感。

实际上,这些都是错误的认识。

何谓科学,科学是指反映客观规律性的知识体系,正如民主、自由、人权不是西方国家的专利一样,科学也并非只产生于西方国家。

中医与西医是由于采用不同的认识方法并与认识客体建立了不同的耦合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生命科学的两大知识体系,是生命科学的两大分支。

因此,我们要理直气壮地说,中医药学是一门科学,是一门具有原创性和独创性的东方医学科学,它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在主张天人相应,道法自然;强调整体观念,实行标本兼治;重视治未病,注意养生保健;以及治疗的经济性和“简便廉验”优势等这些方面,代表了世界医学发展的方向。

中医理论与实践的意义并不局限在医学领域,中国科技界泰斗钱学森1988年在《中医通讯》上发表文章指出:“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我们真正理解了,总结了以后,要影响整个现代科学技术,要引起科学革命。

” 2、扶阳学派何以崛起。

中医药始于炎黄,形于秦汉,兴于宋元,成于明清。

中医的理论高峰在中医经典,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

相对于西医来说,中医早熟。

但中医并非就没有发展的空间了,事实上,中医一直在缓慢地发展着,最近的一个重要发展,就是自清末民初扶阳学派的逐渐崛起。

虽然扶阳学派至今仍未被主流中医完全接受,但它的影响日益扩大,它的强大生命力正日益显现。

董博显然是属于扶阳学派的。

扶阳学派在理论上的特色,是在人体阴阳关系上鲜明地提出了阳主阴从的观点,即阳为主导,阴为从属。

扶阳学派认为,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人的生命之根本,阴阳平衡是以阳为主导的相对平衡。

而主流中医虽然也不否认阳气重要,但在阴阳关系上始终强调阴阳动态平衡,一点不能偏,一偏就是病。

中医教材都受这种观点影响,如《中基》中阐述阴阳的关系是:“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应该说,扶阳学派提出阳主阴从的观点是对中医传统理论的一个创新。

扶阳学派在医疗实践上的特色,是以扶阳为治病要诀。

其处方用药的特点是比较普遍地而且是大剂量、长周期地运用以附子、干姜、桂枝为代表的辛温回阳药。

对于阳虚证,扶阳学派与主流中医都认为要扶阳抑阴,但在扶阳药的用量上则往往有差别。

对于阴虚证,主流中医主张用滋阴潜阳法治疗,即用寒凉药清泄阳热。

而扶阳学派则认为,阴精是由阳气凝聚化生而成的,阴虚的本质仍然是阳不足,因而主张用助阳生阴法,即扶阳气,降虚火,化生阴精的方法。

这是扶阳学派与主流中医的最大分歧。

扶阳学派之所以能够崛起,其原因有三:(1)它有现实的社会需求。

近代中医曾出现过温病学说,虽然它解决了新型瘟疫问题,但它关于阳证多阴证少的观点却在中医界盛行了数百年,一直影响至今。

与这种观点相应的是在中医中滥用寒凉药的现象比比皆是,甚至清热降火成了社会许多民众的一个习俗。

然而,现实情况则完全相反。

许多年来的多次测试中,发现在广大人群中阴证大大多于阳证,阴阳平衡的健康者约占百分之十几,阳虚者(即阳气不足者)约占百分之八十,阳亢者不到百分之二三。

按“六经体质”划分,三阴体质的人占了绝大多数,三阳体质的人则越来越少。

出现这种情况,也许是因为现代人工作学习压力过大,生活节奏过快而损了阳气,也许是因为现代人喜好过夜生活,生物钟违背了自然节律而伤了阳气,也许是因为现代人爱喝冷饮,吹空调,常吃西药和寒凉中药而耗了阳气,总之,与现代人的工作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正是适应社会上阳虚者众多的现实,正是为了扭转由于滥用寒凉药而导致中医疗效下降的局面,在中医界扶阳学派应运而生,并逐渐崛起。

应该说,重视扶阳,有十分重要的现实的社会意义。

(2)它在理论上有辨证法的有力支撑。

扶阳学派关于阳主阴从的观点,完全符合唯物辨证法的矛盾法则。

唯物辨证法的矛盾法则告诉我们: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

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扶阳学派正是以这样的观点来解释阴阳关系和人的生命活动的。

传统中医理论视阴阳为人体生理关系和病理反应的总纲。

扶阳学派认为,在阴阳之间,阳为主导,阴为从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阳气起主要的、决定的作用。

正如当代名医李可老先生所说的:“正邪交争的焦点,全看阳气的消长进退,阳虚则病,阳衰则危,阳复则生,阳去则死。

” (3)它相对较好的疗效使之能够脱颖而出。

医学中任何流派的生命力,最终取决于它的疗效。

有人曾对扶阳学派医生的治疗效果与其他医生进行比较,发现扶阳学派医生疗效相对较好,治愈率相对较高。

这也许是由于众多的慢性病、重病和疑难杂病大都属于阳虚证,重视和强化扶阳的治疗更为对症。

当然,任何医生都不可能包医百病,况且扶阳学派医生中也有水平高低和经验多少之分,对于他们比较陌生的、相当复杂的或者已进入晚期的病例,他们的治疗也不一定有把握,但应该说,他们治病的总体疗效,相对较好。

3、邵氏新药为何不能包打天下。

中医对治慢性病有优势,那为什么我服了邵霞龄教授研制的国准字号中药新药却又效果不佳呢?现在细想起来,这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违背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

我并不否认邵氏新药是治疗肾病的有效药物之一,否则它就不可能获得国准字号,然而,任何一种药品都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

要知道,肾病是一大类病,肾病中又有许多类型,最常见的肾病就有急慢性肾小球肾炎、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糖尿病性肾病、痛风性肾病、肾病综合征、肾孟肾炎、肾结石、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等十多种。

就算是患同一种类型的肾病,由于病人的体质差异、老幼之分、病因区别、病情轻重、病程始末、并发症异同等多种因素,治疗用药就不可能完全一样。

想用一两种药包打天下,治所有人的和所有类型的肾病,是注定要碰壁的。

医生治病的精髓就在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西医是辨病论治,中医是辨证论治。

中医讲的这个“证”,是指一组有机联系的症候群。

邵氏新药不对我的“证”,自然效果就不会好。

还应指出的是,邵氏新药的推广方式也是有问题的。

药品不同于一般商品,它必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而邵氏新药采取专营店的模式,通过一本小册子的夸大宣传,吸引人到其专营店买药,由一群药品的销售推广人员来指导病人用药。

这实际上是一种废医存药、弃医用药的方式。

而废医存药、弃医用药战略在日本有过失败的教训。

日本没有中医大夫,也没有一所中医药院校,日本的中药(汉方制药)由西医辨病使用,结果就发生过不懂中医的医生不辨证论治仅辨病使用中成药而死了人的“小柴胡汤事件”。

药用好了是利,用不好则是害。

4、激素为何要慎用。

我在整个治病过程中,受到的最大伤害就是服用了激素。

激素虽然对某些病的治疗能起一定的作用,但它有十大副作用,这些副作用涉及方方面面,根本无法完全防范。

以我为例,医生在给我上激素的同时,针对两三种副作用配发了相应的药品,但总不能对十大副作用都配发相应的药品吧,如果那样,我要吃多少药才行呢?正是由于激素有许多副作用,所以现在国外使用激素已经非常慎重,倒是我们国内的医生还在滥用激素。

国内医生爱用激素是因为它效果往往来得比较快,往往可以使一些病的症状较快得到缓解。

但在中医看来,激素之所以效果来得较快是因为它能够把肾精中储存的能量很大的元气释放出来使用,而元气是管人的寿命的养命之气。

使用激素虽然可以使某些病的症状得到缓解,但却耗损了人的元气,甚至会使人元气大伤,由此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这些后果可能会比眼前所要治的病还要严重。

如果我把使用激素比作饮鸩(毒酒)止渴有点过头的话,那未我把使用激素比作喝自己的血来止渴就并不为过。

所以,当医生要决定对病人使用激素的时候,当病人要为使用激素而签字的时候,你们可要慎之又慎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