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特点归纳
先天性心脏病

预防
1.适龄婚育 医学已经证明,35岁以上的孕妇发生胎儿基因异常的风险明显增加。因此最好在35岁以前生育。如果无法做 到这一点,那么建议高龄孕妇必须接受严格的围产期医学观察与保健。 2.准备要孩子前要做好心理、生理状态的调节 如果准妈妈有吸烟、饮酒等习惯,最好至少在怀孕前半年就要停止。 3.加强对孕妇的保健 特别是在妊娠早期积极预防风疹、流感等风疹病毒性疾病。孕妇应尽量避免服用药物,如必须使用,必须在 医生指导下进行。 4.孕期尽量少接触射线、电磁辐射等不良环境因素。 5.孕期避免去高海拔地区旅游 因为已经发现高海拔地区的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明显高于平原地区,可能与缺氧有关。
诊断
一般通过症状、体征、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等即可作出诊断,并能估计其血液动力学改变、病变程度及范围, 以定治疗方案。对合并多种畸形、复杂疑难的先天性心脏病,专科医生会根据情况,有选择地采取三维CT检查、 心导管检查或心血管造影等检查手段,了解其病变程度,类型及范围,综合分析作出明确的诊断,并指导制定治 疗方案。
先天性心脏病
先天性心脏病先目录
02 临床表现 04 治疗
先天性心脏病是先天性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类,约占各种先天畸形的28%,指在胚胎发育时期由于心脏及大血 管的形成障碍或发育异常而引起的解剖结构异常,或出生后应自动关闭的通道未能闭合(在胎儿属正常)的情形。 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不容小视,占出生活婴的0.4%~1%,这意味着我国每年新增先天性心脏病患者15~20万。先 天性心脏病谱系特别广,包括上百种具体分型,有些患者可以同时合并多种畸形,症状千差万别,最轻者可以终 身无症状,重者出生即出现严重症状如缺氧、休克甚至夭折。根据血液动力学结合病理生理变化,先天性心脏病 可分为发绀型或者非发绀型,也可根据有无分流分为三类:无分流类(如肺动脉狭窄、主动脉缩窄)、左至右分 流类(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和右至左分流(如法洛氏四联症、大血管错位)类。
临床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讲解ppt课件

晚期症状
01
02
03
04
活动耐力下降
随着年龄的增长,患儿逐渐出 现活动耐力下降,容易疲劳,
活动后气促、胸闷等。
紫绀
由于心脏疾病导致血氧饱和度 降低,患儿出现口唇、甲床、
四肢末梢的紫绀。
心力衰竭
晚期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可能出 现心力衰竭的症状,如呼吸困
难、水肿等。
生长发育迟缓
由于长期缺氧和心功能不全, 患儿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 身高和体重均低于同龄儿。
分类
根据心脏结构异常的类型,先天性心脏病可分为简单型和复杂型,简单型包括 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复杂型包括法洛四联症、大动脉转位等。
发病原因
01
02
03
遗传因素
部分先天性心脏病具有遗 传倾向,家族中有先天性 心脏病患者的人群患病风 险较高。
环境因素
孕期母体患病毒感染、接 触放射线、化学物质等环 境因素也可能导致胎儿心 脏发育异常。
体征表现
心脏杂音
医生在听诊时可以听到心脏杂 音,这是先天性心脏病最常见
的体征之一。
紫绀
患儿出现口唇、甲床、四肢末 梢的紫绀,尤其是在活动或哭 闹后加重。
心界扩大
由于心脏肥厚或扩大,医生在 触诊时可以感觉到心界扩大。
水肿
晚期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可能出 现水肿,主要出现在下肢和腰
骶部。
04 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与鉴别
预防策略
加强公众对先天性心脏病的认识,通 过早期筛查和干预,降低先天性心脏
病的发病率。
新型治疗手段
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新型治疗手段, 如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为先天性 心脏病的治疗带来更多希望。
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进 先天性心脏病的研究和治疗水平的提 高。
护士资格先天性心脏病病人的护理考点

护士资格先天性心脏病病人的护理考点护士资格先天性心脏病病人的护理考点先天性心血管病是先天性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类。
今天店铺为大家提供了护士资格先天性心脏病病人的护理考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小儿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1.心脏胚胎发育2~8周为心脏形成的关键期,先天性心脏畸形的形成主要在这一期。
出生后心脏位置随年龄而变化,新生儿心脏位置较高并呈横位.心尖搏动在左侧第四肋间锁骨中线外,心尖部分主要为右心室,2岁以后,小儿心脏由横位逐渐转成斜位,心尖搏动下移至第五肋间隙,心尖部分主要为左心室。
2.心率小儿的心率相对较快,主要是由于新陈代谢旺盛,身体组织需要更多的血液供给,只有增加心脏的搏动次数,才能满足身体生长发育的需要。
新生儿时期,心率120~140次/分,1岁以内100~130次/分,2—3岁100~120次/分,4—7岁80~100 次/分,8~14岁70—90次/分。
3.血压新生儿收缩压平均60~70mmHg,l岁70~80mmHg,2岁以后小儿收缩压可用(年龄×2+80)mmHg或(年龄×0.27+10.67)kPa公式计算,小儿的舒张压=收缩压x2/3。
二、先天性心脏病人的护理先天性心脏病是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而导致的畸形,是小儿最常见的心脏病。
发病率为活产婴儿的5%一8%。
左右。
(一)病因可分为两类: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
①遗传因素:特别是染色体畸变;②环境因素:重要的原因有宫内感染、大剂量放射线接触、药物影响、患有代谢性疾病或能造成宫内缺氧的慢性疾病。
(二)分类:根据左右心腔或大血管间有无分流和临床有无青紫,可分为3类:1.左向右分流型(潜伏青紫型)在左、右心之间或主动脉与肺动脉之问具有异常通路,平时不出现青紫。
当剧烈哭闹或任何原因使肺动脉或右心压力增高并超过左心时,血液自右向左分流,可出现暂时性青紫。
当分流量大或病程较长,出现持续性肺动脉高压,可产生右向左分流而呈现持久性青紫,即称艾森门格综合征。
先天性心脏病的症状有哪些

先天性心脏病的症状有哪些先天性心脏病症状1、心衰新生儿心衰被视为一种急症,通常大多数是由于患儿有较严重的心脏缺损。
其临床表现是由于肺循环、体循环充血,心输出量减少所致。
患儿面色苍白,憋气,呼吸困难和心动过速,心率每分钟可达160次-190次,血压常偏低。
可听到奔马律。
肝大,但外周水肿较少见。
2、紫绀其产生是由于右向左分流而使动静脉血混合。
在鼻尖、口唇、指(趾)甲床最明显。
紫绀在患儿鼻尖、口唇、指甲、眼结膜等处见皮肤粘膜青紫色。
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紫绀的症状出现的同时,患儿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当吃奶或哭闹后可发生呼吸困难,严重者有神志丧失、抽搐。
3、蹲踞患有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特别是法乐氏四联症的患儿,常在活动后出现蹲踞体征,这样可增加体循环血管阻力从而减少心隔缺损产生的右向左分流,同时也增加静脉血回流到右心,从而改善肺血流。
4、杵状指(趾)和红细胞增多症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几乎都伴杵状指(趾)和红细胞增多症。
杵状指(趾)的机理尚不清楚,但红细胞增多症是机体对动脉低血氧的一种生理反应。
5、肺动脉高压当间隔缺损或动脉导管未闭的病人出现严重的肺动脉高压和紫绀等综合征时,被称为艾森曼格氏综合症。
临床表现为紫绀,红细胞增多症,杵状指(趾),右心衰竭征象,如颈静脉怒张、肝肿大、周围组织水肿,这时病人已丧失了手术的机会,唯一等待的是心肺移植。
患者大多数在40岁以前死亡。
6、发育障碍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往往发育不正常,表现为瘦弱、营养不良、发育迟缓等。
7、心力衰竭表现为呼吸困难、短促,患儿不能平卧,咳嗽,心动过速,两肺布满小水泡,肝脏肿大,面色苍白,下肢浮肿等。
8、其它表现胸痛、晕厥、猝死。
治疗心脏病的十个民间小偏方偏方一:【组成】旱田草 30g,紫丹参 10g,薤白 10g,白蔻仁 6g。
【用法】水煎服。
【附注】此方用于心绞痛。
偏方二:【组成】徐长卿根 15g,山楂 15g,盐肤木 30g。
【用法】水煎服。
马凡氏综合征性格特点

马凡氏综合征性格特点马凡氏综合征,又称为唇腭裂和先天性心脏病综合征,是一种先天性遗传疾病。
马凡氏综合征患者常常具有特定的外貌特征,如唇裂、腭裂、下颌小、牙齿错位等。
除了外貌上的特征,马凡氏综合征患者还可能出现认知障碍和行为问题,这些问题通常称为马凡氏综合征的性格特点。
马凡氏综合征的性格特点多种多样,但一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 社交困难:马凡氏综合征患者通常因外貌与身体特殊而受到他人的注意和排斥,这使得他们在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互动时感到困难。
他们常常感到孤独和不被接受,这会造成他们与周围环境的隔离和退缩。
2. 自卑感:由于外貌上的特殊问题,马凡氏综合征患者常常对自己的外貌感到不满和自卑。
他们可能会因此产生自卑感和自我怀疑,对自己缺乏信心,甚至有时会避免社交活动和展示自己。
3. 情绪易激动:马凡氏综合征患者常常因自己面临的特殊困境和生活的挑战而感到沮丧和愤怒。
他们往往对他人的反应过于敏感,容易受到伤害,并表现出情绪激动和易怒的行为。
4. 注意力难以集中:马凡氏综合征患者可能出现注意力难以集中的问题。
他们可能有学习困难,难以专注和记忆,这可能导致他们在学业和工作方面遇到困难。
5. 社会适应能力差:由于马凡氏综合征患者通常具有外貌特殊和认知障碍,他们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
他们可能在学校、工作场所和社交场合中遇到困难,很难找到自己的定位和融入集体。
以上是马凡氏综合征常见的性格特点,然而需要明确的是,每个马凡氏综合征患者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在外貌、认知和行为等方面都有着差异。
因此,不同的马凡氏综合征患者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模式。
尽管马凡氏综合征患者面临多种困难和挑战,但他们也同样拥有独特的优势和特质。
许多患者表现出坚强、勇敢、乐观和适应力强的性格特点。
他们经常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并以积极的态度来克服困难。
他们对生活保持着积极的态度,拥有强大的意志力,相信自己可以克服困难,追求自己的梦想。
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纲要

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纲要概述随着小儿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诊断及外科手术、经导管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很多先心病患儿能存活至成人。
本章简述常见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特点和处理原则。
分类1 、无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常见的有单纯肺动脉口狭窄、主动脉缩窄、主动脉口狭窄、右位心等。
2、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常见的类型有心房间隔缺损、部分性肺静脉畸形引流、心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心内膜垫缺损等。
少见的类型有主动脉窦瘤破入右心、左心室-右心房沟通、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冠状动静脉瘘等。
3、右向左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以法洛四联症及三联症、三尖瓣下移畸形(Ebstein Anomaly)伴异常房间交通、完全性大血管转位、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艾森门格尔综合征(Eisenmenger syndrome)等较常见。
而永存动脉干、单心室、右室双出口、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肺动静脉瘘等少见。
自然病程和转归在儿童期接受了成功的姑息性或根治性外科手术治疗者,大多可进人成人期。
未接受手术或介入治疗者(畸形轻,不需要手术治疗;畸形复杂,病情严重,难以纠治;因非医学的其他原因而未接受手术治疗)部分可进人成人期的先天性心脏病:常见类型有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口狭窄、二叶式主动脉瓣畸形、法洛四联症、Eisenmenger 综合征等。
少见类型有右位心、纠正性大血管转位、三尖瓣下移畸形、主动脉缩窄、肺动静脉瘘、冠状动静脉瘘、主动脉瓣上或瓣下狭窄等。
病人的转归:病变轻者可长期存活而无症状。
随着年龄增长,在原有畸形的基础上病变发展变化,使病情加重或临床表现发生改变。
在儿童期接受手术治疗的病人,其转归和预后与手术矫治的程度有关。
外科手术在心脏遗留的瘢痕,可形成折返性心律失常的基础。
临床表现1、心力衰竭由于长期容量或压力负荷过重,可使心脏扩大,心室壁肥厚和纤维化,心肌收缩力降低。
心力衰竭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的鉴别诊断

目录
Contents
1. 2. 3.
4.
(一)概述
一、房间隔缺损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心房间隔发育不良、吸收过度或心内膜垫 发育障碍,导致两心房之间存在通道。
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0%,女性多见。
房间隔缺损示意图
一、房间隔缺损
(二)病理类型
继发孔型 约占70%,第一房间隔吸收过多或第二房间隔发育障碍所致,包括中央型(卵 圆窝型)、下腔型、上腔型。
(三)病理生理
四、肺动脉狭窄
肺动脉狭窄使右心室排血受阻,右心室收缩期负荷增加,右心室压力增高,肺动脉压 力正常或减低,狭窄前后有收缩期压力差,日久可引起右心室肥厚,以致右心衰竭。
严重者右心房压力增高并超过左心房压力,伴有卵圆孔未闭时可发生右向左分流而出 现发绀。
(四)临床表现
四、肺动脉狭窄
轻度:无症状。 中度:年长后劳力后易疲乏、气促。 重度:劳累后气急、乏力、心悸,晕厥、右心衰竭。若有心内分流可出现发绀。
由主动脉流入肺动脉的左向右分流。
分流量取决于主、肺动脉之间的压力差和动脉 导管的直径。
肺血流量增加,左心室容量负荷增加,左心排 血量减少,脉压增宽。
分流量大者,可发生肺动脉高压,甚至艾森曼 格综合征、差异性发绀。
(四)临床表现
三、动脉导管未闭
小型:无症状。
中型~大型:生长发育迟缓、消瘦、反复呼吸道感染、充血性心力衰竭(喂养困难、 气促、多汗、乏力)、声音嘶哑、晚期差异性发绀。
二、室间隔缺损
内科治疗 防治感染性心内膜炎、肺部感染和心力衰竭,洋地黄、利尿剂。
手术治疗 外科手术、介入治疗。
(一)概述
三、动脉导管未闭
较多见,占先心病总数的9%~12%, 女性较多见。
先天性心脏病病人护理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Lorem Ipsum is simply dummy text of the printing.
(2)室间隔缺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 ①表现:大、中型缺损,患儿多有乏力、气短、多汗、生长发育 缓慢,易患肺部感染,婴幼儿常出现心力衰竭,喂养困难。
②查体:胸骨左缘3~4肋间可闻3~5/6级全收缩期反流性杂音, ) P2增强,伴有肺动脉高压者P2亢进。
2.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的特点 (1)房间隔缺损 ①表现:缺损大者,因体循环血量减少而表现为气促、乏力、喂养 困难。 ②查体:生长发育落后,心前区隆起,心尖搏动弥散,心浊音界扩 大。胸骨左缘2~3肋间Ⅱ~Ⅲ级收缩期喷射性杂音。 ③并发症:为反复呼吸道感染、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④辅助检查:心电图检查:右心房和右心室肥大。 ⑤治疗要点:直径<3mm——多在3个月内自然闭合。 >8mm——不会自然闭合,一般在3~5岁进行介入治疗或手术。反 复呼吸道感染、心衰或合并肺动脉高压者。
先天性心脏病病人的护理
金护子教育
1.小儿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1)先天性心脏畸形主要形成期:胚胎发育2~8周。新生儿心脏位置较高并呈横位, 心尖搏动在左侧第四肋间锁骨中线外,心尖部分主要为右心室,2岁以后,小儿心 脏由横位逐渐转成斜位,心尖搏动下移至第五肋间隙。 (2)血压(2岁以后) ①收缩压=(年龄×2+80)mmHg或(年龄×0.27+10.67)kPa ②舒张压=收缩压×2/3
根据未闭的动脉导管大小、长短和形态,一般分为三型:管型;漏 斗型;窗型。 ①表现:女多于男,分流量大者,表现为气急、咳嗽、乏力、多 汗、生长发育落后等。严重肺动脉高压时,产生差异性发绀,下 肢青紫明显,杵状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流量大小
两房间的压力差
缺口面积
右心室的舒张期顺应性
缺口面积
两室间的压力差
肺血管的阻力大小
导管粗细
体循环及肺循环间的压力差
体循环阻力及右心室射血阻力的比值
血流动力学
右心受累为主
左心受累为主
左心受累为主
取决于体循环阻力及右心室射血阻力的比值
房间隔缺损ASD
室间隔缺损VSD
动脉导管未闭PDA
法洛四联症F4
定义
房间隔连续性中断
室间隔连续性中断
大动脉之间异常的管状通道,出生后一年管状通道未闭合时称动脉导管未闭
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狭窄,右心室肥厚,主动脉骑跨
血流方向
左向右分流
右向左分流
病理分型
原发孔型
继发孔型(卵圆孔型房缺最常见)
静脉窦型(上腔静脉窦型,下腔静脉窦型)
直接征象:1、肺动脉狭窄。2、室间隔缺损。3、主动脉骑跨。3、右心室前壁增厚,右心房,右心室增大。
CDFI示:左室长轴观,收缩期见一束红色血流信号从左室流出道进入主动脉,同时右室侧见一束蓝色分流经室间隔缺损处进入左室及主动脉;舒张期见一束红色分流经室间隔缺损处从左室进入右室。心底短轴观,于收缩期在右室流出道或肺动脉狭窄处见五彩镶嵌的湍流信号。
频谱:左室长轴观,取样门置于室间隔缺损处,见收缩期向下,舒张期向上的双向频谱;胸骨旁心底短轴观,取样门置于右室流出道和或肺动脉干内狭窄处可见全收缩期双向实填频谱。
冠状窦型பைடு நூலகம்
混合型
膜周部(膜部室缺最常见)
漏斗部
肌部
管型
漏斗型
窗型
主动脉瘤型
临床听诊
胸骨左缘2/3肋间可闻及收缩期喷射性杂音,肺动脉瓣区S2固定性分裂
胸骨左缘3/4肋间可闻及收缩期杂音并伴有震颤,肺动脉瓣区S2亢进
胸骨左缘第2肋间外侧可闻及收缩期及舒张期连续性响亮、粗糙的杂音,伴有震颤,部分存在周围血管征
CDFI:室间隔水平可见左向右分流的明亮过隔血流。
频谱:收缩期左向右分流频谱,呈单峰。
直接征象:多切面可见显示降主动脉及主肺动脉之间异常通道。
间接征象:左心房、左心室扩大,肺动脉增宽,三尖瓣、肺动脉瓣反流速度增快;右室壁增厚;右心扩大、左心不大、室间隔异常运动。
CDFI:肺动脉内的连续性分流信号.
频谱:双期、连续性、锯齿形、高速频谱。
超声表现
直接征象:房间隔回声连续性中断,断端回声增强增宽。
间接征象:右心房右心室扩大,右心室流出道增宽,肺动脉内径增宽,室间隔及左心室后壁呈同向运动。
CDFI:房水平可探及左向右分流的明亮的过隔血流。
直接征象:室间隔回声连续性中断,断端回声增强,增宽。
间接征象:左心室左心房增大,左心室壁运动增强,二尖瓣活动幅度增大。右心室流出道增宽及肺动脉扩大,肺动脉瓣开放时间短及收缩期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