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山带
造山作用及造山带

3
旅游资源
造山带形成的自然景观和地质遗迹具有很高的观 赏价值和科学意义,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05
CHAPTER
造山作用与造山带的科学研 究方法
地质调查与观测
野外地质调查
通过实地考察和测量,了 解造山带的岩石组成、地 层结构、构造特征等信息。
岩石学研究
对造山带的岩石进行详细 分类、描述和实验分析, 探究其形成和演化过程。
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造 山作用分为多种类型,如根据形 成原因可分为板块构造造山和地 壳运动造山等。
造山作用的重要性
塑造地表形态
生态系统分布
造山作用是地表形态形成和演化的重 要过程,它决定了地表的山脉、高原、 平原等地貌特征。
造山作用对生态系统的分布和演化也 有重要影响,不同的地貌类型和气候 条件形成了多样化的生态系统。
山带。
造山带的演化过程
初始隆起
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地壳开 始发生隆起,形成初始的山脉
。
岩浆活动与变质作用
随着地壳的隆起和变形,岩浆 活动和变质作用逐渐加强,形 成各种类型的岩浆岩和变质岩 。
构造变形
随着时间的推移,造山带经历 更强烈的构造变形,如褶皱、 断裂等,进一步塑造山脉的形 态。
侵蚀与剥蚀
经过长时间的风化和侵蚀作用 ,山脉逐渐被剥蚀和降低,形
法,对古环境进行高精度重建,揭示环境变化对造山带形成和演化的影
响。
深化对地球动力学过程的理解
地壳动力学
深入研究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活动等地球动力学过程,揭 示地壳运动对造山带形成和演化的影响。
上地幔动力学
利用地球物理方法探测上地幔的结构和流动状态,了解上地幔动力 学过程对地壳运动的制约作用。
造山带

造山带(orogen)
经受强烈褶皱及其他变形而形成的规模巨大的线(带)状大地构造单元。
由一定地质历史时期中的活动带演化而成,并相对于稳定的克拉通存在。
地槽学说中的造山带是指一定构造旋回时期的大型长条形活动带(见地槽),在经历先下沉后上升的构造运动、并在强烈构造变形或岩浆活动过程中最后由强烈隆起的造山运动而形成,是地槽演化的终结产物,又称为褶皱带。
板块构造学认为,造山带是岩石圈板块的会聚敛合边界(见海沟)上的重要地质标志,也是板块碰撞(见大陆碰撞)的直接产物。
造山带的平面分布和走向是随刚性板块边界的形态和碰撞过程的不同而各异。
地质时期中的造山带具有以下特征:①都是强烈构造变形区,其中岩层强烈褶皱断裂,沉积厚度的梯度变化,多发育大量的浊积岩、混杂堆积、低成熟度的碎屑岩和磨拉石。
②沿造山带走向,刚性板块因碰撞有时可出现
双变质带;在垂直造山带方向上因板块俯冲消亡,使火山活动的岩石化学组分具一定规律的变化,即由大洋向大陆方向,岩石由拉斑质钙碱系列而变成碱性系列。
③造山带中的蛇绿岩套或蛇绿混杂堆积为呈带状分布的无根透镜层状体,并被认为是古洋壳的碎片,是板块碰撞的消减过程中洋壳成楔状断片的残留体,是古海洋关闭消失的证据。
第8章秦岭大别造山带

岩浆弧:侵入岩--满子营花岗侵入岩
三、华北古陆南缘:陆缘造山带
3. 秦岭段:弧后盆地
三、华北古陆南缘:陆缘造山带
3. 秦岭段:弧后盆地
三、华北古陆南缘:陆缘造山带
3. 秦岭段:弧后盆地
四、扬子古陆南缘:被动陆缘盆地
丹凤群
刘岭群
五、勉略蛇绿岩带与刘岭群
刘岭群:古地理轮廓
刘岭群:构造属性
结论:秦岭特提斯洋的地质时代为泥盆纪到三叠纪
1 2
奥陶纪—晚志留世阶段
中泥盆世—早三叠世阶段
3
中三叠世—早侏罗世阶段
第八讲 中央造山带
秦岭-大别造山带
秦巴造山带三分:西秦岭、秦巴、桐柏-大别
郭家沟
一、丹凤蛇绿岩带
一、丹凤蛇绿岩带
二、构造区划
三、华北古陆南缘:陆缘造山带
秦岭段的构造分区
三、华北古陆南缘:陆缘造山带
秦岭段:被动陆缘的早期记录
秦岭段:被动陆缘的早期记录--管道口群
秦岭段:被动陆缘的早期记录--管道口群
火山岩系--二郎坪群
空间展布:二郎坪群夹于朱阳关断裂和瓦穴子断裂之间, 呈北
西西-南东东向展布;
两类火山岩组合:一是包括枕状熔岩、块状熔岩在内的火山岩 系(大庙组)(SSZ超级俯冲带);一是由基性熔岩、辉长辉绿
岩、辉长岩构成的铁镁质岩石组合(富集型洋中脊EMORB)。
结论:富火山岩的大庙组及与之相对应的云架山群可能是一套岛弧 与弧后的混杂体。而镁铁岩系则为弧后盆地组合。
五、勉略蛇绿岩带与刘岭群
刘岭群:构造属性
勉略带 蛇绿岩
空间位置
勉略带蛇绿岩
地球化学证据
勉略带蛇绿岩
地质时代
12 造山带及其构造特征

布鲁克斯造山带 (S-C) 英努伊特造山带 (O-C)
山 造 亚 契 P) 拉 巴 (O阿
带 山 造 东 -S) 里 O 加 ( 带
乌拉尔-蒙古造山带 (Pt3-P) 中央造山带 (Pt2-T)
全球显生宙古造山带:特提斯带、乌拉尔—蒙古带、北大西 洋带和北冰洋带。 17
特提斯(Tethys)
增生造山作用结束时间上限(最小年龄):未 卷入增生造山事件中最老的角度不整合
七、增生型(俯冲型)造山带
5、显生宙主要增生型造山带
古生代造山带 O-P 阿巴拉契亚造山带(北美) O-S 格罗平加里东造山带(东欧) O-C 英努伊特造山带(北极) S-C 布鲁克斯造山带(北极) Pt3-P 乌拉尔-蒙古(中亚)造山带 中新生代的环太平洋造山带 日本岛弧带 新西兰岛弧带 塔斯曼造山带(澳大利亚) 科迪勒拉造山带(北美) 安第斯造山带(南美)
22
六、造山带类型的划分
崔盛芹的划分方案(2002)
1、大洋造山带 ◆ 大洋中脊造山带(张裂型) ◆ 火山岛弧链造山带(滑移型) ◆ 洋内岩浆岛弧造山带(挤压型) 2、大陆造山带 ◆ 俯冲型造山带 ◆ 碰撞型造山带 ◆ 陆内(板内)型造山带
23
六、造山带类型的划分
目前研究者通常采用的划分方案: 1、增生型(俯冲型)造山带 2、碰撞型造山带 3、陆内(板内)型造山带
12
四、造山带研究的主要学术观点
地槽回返说——槽台学说; 板块俯冲、碰撞说——板块构造学说; 多成因造山说——解释板内或陆内造山带 (前沿课题)
主要内容
一、研究意义 二、造山作用和造山带的概念 三、造山作用存在的标志 四、造山带研究的主要学术观点 五、全球造山带的分布 六、造山带类型的划分 七、增生型(俯冲型)造山带 八、碰撞型造山带 九、陆内(板内)造山带
造山带与造山作用

指导矿产资源勘探
造山带是矿产资源富集的重要区 域,研究造山带有助于指导矿产 资源的勘探和开发,为经济社会 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造山带的应用价值
地质灾害防治
通过对造山带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为地质灾 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资源保护
造山带区域内的土地资源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和景观价值,通过合理利用和保护,可以 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PART 05
造山带的研究意义与应用 价值
REPORTING
WENKU DESIGN
造山带的研究意义
揭示地球演化历史
造山带是地球表面最壮观的地质 构造之一,研究造山带有助于了 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和地壳动力学 机制。
促进地质学理论发
展
通过对造山带的深入研究,可以 推动地质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 善,为其他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 的理论支撑。
造山带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数百万年到数亿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因此,造山带也是地球历史 和地质演化的重要记录和见证。
PART 02
造山作用的类型与特点
REPORTING
WENKU DESIGN
挤压造山作用
挤压造山作用是指地壳受到挤压收缩 而形成的造山作用,常常在地壳受到 挤压变形、缩短和抬升的情况下发生。
02
拉伸造山作用形成的山脉通常 具有裂谷、断层、地堑等特征 ,如东非大裂谷和死海裂谷等 。
03
拉伸造山作用过程中,地壳物 质受到拉伸而形成断裂、裂隙 等构造,同时伴随着岩浆活动 和变质作用的减弱或消失。
走滑造山作用
01
02
03
走滑造山作用是指地壳受到走滑 运动而形成的造山作用,常常与 板块边界的错动、板块的俯冲或 仰冲等运动有关。
漫话造山作用与造山带(2)

漫话造山作用与造山带(2)胡经国六、Sengo分类中的造山带及其特征根据板块构造理论,造山带(Orogen)是板块汇聚的产物。
现代板块可以在以下几种环境条件下产生汇聚:①、俯冲带;②、碰撞带;③、转换断层受阻弯曲部位。
因此,这些环境条件决定了造山带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
㈠、转换挤压型造山带转换挤压型造山带形成于两条相互平行的作走滑运动的转换断层之间,由于断层的相向运动,使位于其间的、同时受到两条断层作用的岩体遭受被动挤压,这样形成的造山带就称为转换挤压型造山带。
1、转换挤压型造山带分类按照其构造的对称性和性质,可将转换挤压型造山带分为以下两种不同的类型:⑴、Ⅰ型——不对称转换挤压型造山带这类造山带主要形成于陆块内部;少数形成于陆块边缘或洋块内部,规模相对较小。
但是,可进一步发展成为对称转换挤压型造山带。
其主要特征是:整个造山带内的构造向同一方向倾斜;另外,这类造山带通常发育有俯冲带,并且具有俯冲控制型造山带(Subduction-Control Orogens)的特征。
⑵、Ⅱ型——对称转换挤压型造山带它完全形成于陆块内部,常常是一些大型挤压隆起带。
其主要特征是:沿造山带发育有两条平行的分离型逆冲断层带。
2、转换挤压型造山带的基本特征总的说来,转换挤压型造山带有以下基本特征:⑴、转换挤压型造山带的地壳是岩石圈碎片或板片的旋转,这种旋转与起控制作用的转换断层的走滑运动的性质是一致的。
⑵、转换挤压型造山带内通常存在一个比其它类型造山带更“冷”的热机制。
一般不会有相关的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存在;另外,在这类造山带边界的转换断层的附近常出现一些碱性岩石。
A.M.C.森格认为,这可能只是具有部分熔融作用的边界转换断层的相对冷的边缘,随着部分熔融程度的降低而产生的碱性岩石,而不是通常所说的岛弧拉斑玄武岩。
㈡、俯冲控制型造山带与岩石圈板块俯冲有关的造山带是研究内容极其丰富的造山带。
它不具有碰撞型或转换挤压型造山带那样的压性特征,而且至今还不能明确它是否具有像碰撞带那样的压性特征(A.M.C.森格)。
漫话造山作用与造山带(2)

漫话造山作用与造山带(2)胡经国六、Sengo 分类中的造山带及其特征根据板块构造理论,造山带(Orogen)是板块汇聚的产物。
现代板块可以在以下几种环境条件下产生汇聚:①、俯冲带;②、碰撞带;③、转换断层受阻弯曲部位。
因此,这些环境条件决定了造山带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
㈠、转换挤压型造山带转换挤压型造山带形成于两条相互平行的作走滑运动的转换断层之间,由于断层的相向运动,使位于其间的、同时受到两条断层作用的岩体遭受被动挤压,这样形成的造山带就称为转换挤压型造山带。
1、转换挤压型造山带分类按照其构造的对称性和性质,可将转换挤压型造山带分为以下两种不同的类型:⑴、Ⅰ型——不对称转换挤压型造山带这类造山带主要形成于陆块内部;少数形成于陆块边缘或洋块内部,规模相对较小。
但是,可进一步发展成为对称转换挤压型造山带。
其主要特征是:整个造山带内的构造向同一方向倾斜;另外,这类造山带通常发育有俯冲带,并且具有俯冲控制型造山带(Subduction-Control Orogens)的特征。
⑵、Ⅱ型——对称转换挤压型造山带它完全形成于陆块内部,常常是一些大型挤压隆起带。
其主要特征是:沿造山带发育有两条平行的分离型逆冲断层带。
2、转换挤压型造山带的基本特征总的说来,转换挤压型造山带有以下基本特征:⑴、转换挤压型造山带的地壳是岩石圈碎片或板片的旋转,这种旋转与起控制作用的转换断层的走滑运动的性质是一致的。
⑵、转换挤压型造山带内通常存在一个比其它类型造山带更“冷”的热机制。
一般不会有相关的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存在;另外,在这类造山带边界的转换断层的附近常出现一些碱性岩石。
A.M.C. 森格认为,这可能只是具有部分熔融作用的边界转换断层的相对冷的边缘,随着部分熔融程度的降低而产生的碱性岩石,而不是通常所说的岛弧拉斑玄武岩。
㈡、俯冲控制型造山带与岩石圈板块俯冲有关的造山带是研究内容极其丰富的造山带。
它不具有碰撞型或转换挤压型造山带那样的压性特征,而且至今还不能明确它是否具有像碰撞带那样的压性特征(A.M.C. 森格)。
第二章造山作用与造山

五 碰撞造山带
1 结构
由高原、逆冲带、前陆挠褶带和后陆变 形带组成
2 基本类型
上驮型(阿尔卑斯型)与挤出型(喜马 拉雅型) 上驮型--是强烈推覆导致两个板块边缘的 重叠,是发育短暂的陆间洋盆的闭合, 是两个不成熟的被动陆缘的碰撞,主要 为强烈逆冲推覆的机械变形 挤出型-是指俯冲受阻而导致的俯冲板块 边缘的反向重叠,是宽阔大洋闭合的产 物,是一对活动陆缘的碰撞,岩浆及变 质作用比较强烈。
中国造山带分布
1)天山——兴蒙造山带 2)中央造山带 3)青藏——滇西造山带 4)西太平洋造山带
天山 造山带
兴蒙 造山带
完达山 造山带
? 中朝陆台
昆仑 造山带 秦巴 造山带
扬子陆台
华南 造山带 滇藏特提斯 造山带
三 造山带的基本类型与结构
类型 1 俯冲造山带—由B型俯冲造山作用形成 如日本列岛 2 碰撞造山带--由A型俯冲造山作用形成, 如喜马拉雅造山带 3 克拉通(板)内造山带
3 Coney(1972)--板块俯冲碰撞的远程效应
七 晚或后造山作用
指造山带的活动在停止了数亿年之后,构造活 化阶段所发生的造山作用,如中国西部古生代 造山带普遍在新生代后期才强烈隆升,这就是 典型的后造山作用。 表现为山脉的强烈隆起和向两侧的推覆逆掩, 古老造山带没有山根,地壳厚度内部比外部薄, 核部常有变质核杂岩出露,其中产有柯石英和 金刚石等高压变质矿物,显示核部至少已上隆 100公里以上
1 日本岛弧型俯冲造山带
特点:海沟不断向大洋后退,岛弧不断 增长,不同时代的俯冲杂岩体由内向外 平行成带展布 分布: 早古生代俯冲拼贴:三郡-丹波杂岩 —中央构造线— 早中生代俯冲拼贴:三波川-秩父杂岩 —仫象构造线— J-K俯冲拼贴:三宝山-下四万十杂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造山带
造山带,是地球上部由岩石圈剧烈构造变动和其物质与结构的重新组建使地壳挤压收缩所造成的狭长强烈构造变形带,往往在地表形成线状相对隆起的山脉,一般与褶皱带、构造活动带等同义或近乎同义,包括地壳挤压收缩,岩层褶皱、断裂,并伴随岩浆活动与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山脉,以及拉伸构造、剪切走滑在形成裂谷、裂陷盆地的同时,相对造成周边抬升,构成山系。
这种横向收缩、垂向增厚,隆升成山而造成构造山脉的作用叫作造山作用或造山运动,与地壳运动中的造陆运动相提并论。
1概述
造山带 (orogenic belt) ,是地球上部由岩石圈剧烈构造变动和其物质与结构的重新组建使地壳挤压收缩所造成的狭长强烈构造变形带,并往往在地表形成线状相对隆起的山脉,一般与褶皱带、构造活动带等同义或近乎同义。
包括地壳挤压收缩,岩层褶皱、断裂,并伴随岩浆活动与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山脉,以及拉伸构造、剪切走滑在形成裂谷、裂陷盆地的同时,相对造成周边抬升,构成山系。
这种横向收缩、垂向增厚,隆升成山而造成构造山脉的作用叫作造山作用或造山运动,与地壳运动中的造陆运动相提并论。
2
①造山带是地壳的缩短带。
造山带的地壳缩短可以由挤压作用直接产生,也可以由斜向走滑作用衍生;
②造山带广泛发育塑性流动、韧性剪切、褶皱、冲断和/或剪压构造带。
早期造山作用和褶皱作用有相通的意思,现在看来褶皱和冲断推覆构造的发育程度仍然是造山带和克拉通地区的主要宏观构造区别之一;
③造山带有广泛的变质作用发生,岩石组构发生改变。
④造山带有强烈的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广泛的热参与;
⑤造山带沉积以非史密斯地层为主。
较大规模的造山带通常有蛇绿混杂岩带存在;
⑥地壳中参与造山作用的主体是硅铝层陆壳物质,洋壳物质以残留体形式存在,在整个造山带中所占的比例很小。
3
增生型造山带特征
①具有很宽的增生楔,增生楔中的复理石基质向着海沟后退方向时代逐渐变新;
②增生楔中有多条蛇绿岩带,是海沟后退到适宜的构造位置时沿滑脱断层就位形成的;
③增生型造山带中有多条钙碱性火山岩和花岗岩带,其生成时代也向着海沟后退方向变
低角度俯冲模式。
异常厚且具浮力的巨大的大洋高原的俯冲,导致了俯冲角度的变缓。
有一个面积大体与拉拉米造山带相当的大洋高原在白垩纪末第三纪初(65~40 Ma)俯冲至拉拉米之下,是拉拉米构造变形发生的原因(图) 。
除了低角度俯冲模式之外,板块间相互作用的远程效应也被用来解释板内造山带的形成。
许多地质学家均将板内构造变形归因于板块的俯冲或碰撞。
但是,板块的俯冲或碰撞所产生的边界应力可否产生有效的远程传递效应,及如何传递的问题,尚无一致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