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教案

合集下载

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优秀4篇)

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优秀4篇)

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优秀4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如下是作者漂亮的小编给大家找到的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优秀4篇),欢迎借鉴。

渡荆门送别教案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与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2、分析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这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文笔优美,情真意醇。

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2、体会作者对诗人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从中进一步体会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结故乡的无限爱恋之感;3、激发学生对家乡景物、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2、准备多媒体教学。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导入: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几首诗词,一起来背诵。

(1)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3)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师语:这些诗词都透着浓浓的乡情,体现了思念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首透着乡情的诗歌——《渡荆门送别》。

2、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唐代伟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教案

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渡荆门送别》这首诗的基本背景和内容。这首诗是李白在离开故乡时所作,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和离别的哀愁。我们要学习的是如何通过诗歌来体会这种情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逐句分析这首诗,看看李白是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和意象来表达情感的。例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句,如何通过景物描绘来表现诗人的豪迈之情。
(3)分析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
(4)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如离别、思乡、壮志等;
(举例:《渡荆门送别》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表现了诗人豪放的气质;“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2.教学难点
(1)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学生需要通过诗人的描述,想象出荆门的自然风光,理解诗人如何通过景物描绘来表达情感;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感悟。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渡荆门送别》这首诗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歌韵律和意境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灵活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4.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学习并背诵诗歌,运用诗歌中的佳句,锻炼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5.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学习唐诗,使学生了解我国丰富的文学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并背诵《渡荆门送别》全文,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2)学习并掌握李白的诗歌特点,如豪放、奔放的气质,独特的意境创造;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歌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和举例来帮助大家理解。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渡荆门送别》。

(2)理解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意。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故乡的依恋和对友人的深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渡荆门送别》。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诗人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李白及其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渡荆门”这个地方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与荆门有关的诗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渡荆门送别》,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诗文注释,理解诗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意义?(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以及诗人的情感。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渡荆门送别》。

2. 结合诗文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写一篇短文。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欣赏程度如何,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 情景教学: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诗中的画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

3. 欣赏教学:让学生反复朗读、背诵,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渡荆门送别教案

渡荆门送别教案

渡荆门送别教案【篇一:李白《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李白《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难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大家打开课本第207页,今天我们来学习诗四首的后两首,首先请大家看到《渡荆门送别》,作者是李白。

(转身板书)那么我们来理解一下题目的意思,渡荆门送别就是指在经过荆门这个地方所做的一首送别诗。

作者是李白,李白这个诗人是相当著名了吧。

下面,们我们再简单介绍一下作者。

二、作者简介李白 (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人称“诗仙”。

其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渡荆门这首诗是他青年时第一次从蜀地出外游玩时所作,蜀地就是现在的四川省。

这首诗也是一首五言律诗,律诗8句共四联,包括首、颔、颈、尾联。

(板书)三、整体感知1、老师带读诗文,为生字正音。

2、诗文翻译: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四、诗文赏析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首联,交待出游路程和目的。

首联交待诗人的一路游踪和出游目的。

青年李白才情横溢,朝气蓬勃,不远万里,放舟东下,经巴渝,出三峡,直赴荆门之外的楚国故地。

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颔联,山水之壮景。

颔联上句说山,船行江上,山随水走,两岸青山随舟随水相对挺出,扑面而来,转瞬即逝。

最后,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片空阔平坦的漠漠旷野。

“随”字化静为动,传神生辉,给人以青山挺立,舟行江上,应接不暇之感;这也可看出诗人风神爽朗,心驰神往的愉悦心情。

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优秀5篇)

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优秀5篇)

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优秀5篇)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篇一一、诗句的写作背景: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押韵的字有游、流、楼、舟。

题材:送别诗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二、诗句具体分析:步骤:请同学简析,教师点拨,再课件展示“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

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

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

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

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三、诗的整体感知: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通用5篇)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通用5篇)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通用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篇1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3、了解诗歌的结构方法,领悟表达方法,学习写作诗歌。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学习诗歌的写作。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有关送别的诗句。

老师查找有关李白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同学们:以前我们曾经学习过许多送别诗,你们能说说有哪些?提示:《赠汪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等等,你还记得吗?生回答并朗诵。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很特别的送别诗《渡荆门送别》(板书课题)二、教师范读,整体感知学生听读,注意节奏、字音,思考下列问题:1.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

(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2.这首诗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送别诗有什么不一样?它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情感?(以前的送别诗是友人相送,表现的是友情,而这首诗,一下子看不出来是谁送谁,表现的是乡情。

一般送别诗的感情基调是依依难舍缠绵悱恻,而这首,却是兴致勃勃满腔豪情。

)三、品读诗句,体味内涵1、介绍作者2、逐句串讲这首诗首联叙事,颔颈两联写景,尾联抒情。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前两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长江冲出三峡,在茫茫原野中一泻千里。

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

后句写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辽阔高远的景色。

《渡荆门送别》古诗教案

《渡荆门送别》古诗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渡荆门送别》这首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了解唐代诗人李白的生平事迹及诗歌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句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离别时的不舍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渡荆门送别》。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诗句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2)李白生平事迹及诗歌风格的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李白生平事迹及诗歌风格。

(2)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李白的诗歌?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渡荆门送别》,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句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如“渡荆门”、“长江水”、“故乡云”等。

(2)体会诗人离别家乡时的不舍之情。

5.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鼓励课下自主学习。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渡荆门送别》。

2. 写一篇关于《渡荆门送别》的赏析文章。

3. 调查了解其他唐代诗人的作品,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渡荆门送别》这首古诗的知识与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通过作业布置,巩固了所学内容,为下一步学习做好了铺垫。

但在课堂互动方面,还可以进一步增加学生参与度,提高课堂活力。

六、教学内容:1. 复习《渡荆门送别》诗句,巩固学习成果。

2. 学习李白的其他著名诗歌,如《将进酒》、《庐山谣》等。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实用】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实用】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结合字词,想象画面,感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重点)2.同题扩读,体验本课学习的鉴赏方法(二)教学过程:课间播放歌曲《渡荆门送别》,交流有关李白的知识。

1.初读诗歌,说说感受①导入:同学们,课间我们听的是吟唱版的《渡荆门送别》。

每当乐声乍起,歌韵初扬,我就心醉神驰,仿佛已经穿越千年的时空隧道,和李白在荆门的长江上把臂同舟共游了。

②介绍荆门山:荆门山在现在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形势险要。

人们常把荆门山称作“蜀楚咽喉”。

等到长江冲出峥嵘突兀的荆门山口,才真正流入江汉平原地带,水面骤然变得宽阔,江流也随之显出舒展奔放的姿态。

③介绍诗人:(出示幻灯片)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李白那一年,李白25岁,第一次离开故乡蜀地,此时舟出荆门山,故乡在身后,他乡在眼前,人生的征程与壮游从此开始。

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录这段旅程的诗歌《渡荆门送别》。

(板书课题)④自由朗读诗歌:用一两个词语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

提示:豪迈、雄健、壮阔、深情、富有想象等。

⑤根据学生的感受,朗读全诗。

可以有不同的朗读处理,用最能渲染自己体会到的情感的方式演绎《渡荆门送别》。

2.想象画面,领略意境①再读诗歌,想象画面:苏轼赞王维的诗画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高明的诗人都是善于营造画面的。

(板书诗中有画)朗读全诗,闭上眼睛回味,诗人为我们呈现了哪些画面?(可以采用“男生读一二联,女生体会;女生读三四联,男生体会”的方式进行。

)②根据想象,展现画面:同学们的脑海里已经有了依稀的画面,让我们和诗人的心灵靠得再近一些,走到画面里去。

来,我们化身为李白吧!(出示幻灯片)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示例:我看见天险雄秀的荆门山渐渐远去,漫长的水路把我带到了楚地,家乡已经十分遥远,眼前是平阔的江面。

我心里充满憧憬,就要去新天地闯荡,迎接我的会是怎样的舞台?③梳理想象,找出依据:根据示例,找出想象在诗歌中的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和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能力目标:培养鉴赏古诗意境美和语言美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热爱自然山水、热爱家乡的情感。

重点和难点:
1、了解写作背景及作者的相关知识,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在反复诵读、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领会本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3、感悟作者的家国之思,激发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分析、问答、启发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自我介绍
同学们,大家好!先自我介绍一下。

我姓欧阳,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的后代,现在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研究生,过来京华学校向刘老师学习的。

非常感谢刘老师这段时间的指导和关照,也非常感谢同学们的支持和配合。

今天承蒙刘老师的关照,有幸能够走向讲台给大家上一节课。

谢谢刘老师,谢谢同学们!
二.导入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几首诗词,一起来背诵。

1、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回乡偶书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3、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师语:这些诗词都透着浓浓的乡情,体现了思念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首透着乡情的诗歌。

翻开课本P207,《渡荆门送别》。

三.解题
教师问:“渡”什么意思?乘船。

“荆门”是哪里?“荆门”就是荆门山,在湖北。

“送别”,谁送别谁?诗人李白25岁时出蜀远游,家乡的山水送别诗人。

四.作者介绍
1.人物生平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出生于碎叶(当时属唐朝领土,今属吉尔吉斯斯坦)。

5岁-25岁在四川生活,对四川的山山水水有着深厚的感情。

25岁第一次出蜀远游。

42岁在别人的推荐下,来到了长安,才华受唐玄宗赏识,供奉翰林,职务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

后遭人嫉妒,获罪,遭贬谪,途中遇赦。

762年,李白病重,与世长辞,终年61岁。

2.人物评价
李白性格高傲,藐视权贵,曾流传着“力士脱靴”“贵妃捧砚”“御手调羹”的故事。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都体现了他反权贵的思想。

李白是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杜甫被称为“诗圣”,是现实主义诗人。

)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3.诗词评价
杜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4、作品介绍
有《李太白全集》传世,诗歌上千首,著名的有很多,如:《静夜思》、《赠汪伦》、《送友人》、《送孟浩然之广陵》、《秋浦歌》、《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峨眉山月歌》、《夜宿山寺》、《行路难》、《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月下独酌》、《关山月》、《子夜吴歌》等等。

五.朗读全诗
六.研习诗歌
(一)整体把握
教师问: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可以分为几联:
明确: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二)研习首联
1.问:首联交代了什么?
明确:出蜀的目的:到楚地远游,楚地在湖北、湖南一带。

2.手法是什么?
明确:叙事
(三)研习颔联和颈联
1.全班齐背诵
2.颔联写了哪些景?什么时候的景?写作角度是什么?
明确:高山、平野、江流;白天;远景,俯视动感
3.请用一两个词语或短语来概括颔联景物的特点。

明确:雄浑壮阔意境高远
1、颈联写了什么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什么时候的景?写作角度是什么?明确:江月、云霞;比喻;傍晚;近景,仰视
2、哪两个字写得好?
明确:飞(动感)和结(动感、联想:彩云如心灵手巧的美丽织女)
(四)研习尾联
1.问:此段抒情,抒发的是什么情?
明确:对故乡的热爱和依依不舍之情。

李白从5岁-25岁一直生活在蜀地,对蜀中的山水怀有深厚的感情,初次离别,难舍难分。

诗人不说自己思念家乡,
而说家乡的山水依依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万里送行舟,和常人抒发情感的角度
不一样。

2.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拟人;“水送人,人思乡”。

(五)小结: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本诗通过对出蜀途中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雄浑壮阔、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依恋之情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板书设计:
首联叙事出蜀目的
渡颔联写景平野江流
荆(白天远景俯视)对仗雄浑壮阔
门颈联写景江月云霞
送(傍晚近景仰视)对仗和比喻意境高远
别尾联抒情热爱故乡、依依惜别之情(拟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