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六 图

合集下载

实验六根的形态结构与发育(详细介绍“结构”)共10张

实验六根的形态结构与发育(详细介绍“结构”)共10张

• 5、蚕豆侧根的发生观察(教材p96) • 侧根起源的位置:正对木质部的中柱鞘 • 侧根生长锥的逐渐形成
• 6、根瘤和菌根的观察(教材p101-103)
四、绘图
• 绘蚕豆幼根(初生结构)轮廓图
维管柱:薄壁细胞的有无、木质部脊的数目、几原型根
• 初生木质部 皮层:三层,其中内皮层结构的凯氏带或凯氏点结构(番红染成红色)
5、蚕豆侧根的发生观察(教材p96)
• 维管射线
• 4、棉老根横切片观察 • 观察老根的次生结构 • 周皮 • 次生韧皮部 • 维管形成层 • 次生木质部 • 初生木质部 • 维管射线
实验六根的形态结构 与发育
三、方法步骤
• 1、蚕豆(双子叶)幼根横切永久装片观察(教材
p94,指导书p68)
• 表皮:根毛 • 皮层:三层,其中内皮层结构的凯氏带或凯氏点结
构(番红染成红色)
• 维管柱:中柱鞘、韧皮部、木质部、外始式发育 、木质部脊、几原型根
• 2、鸢尾(单子叶)根横切永久装片观察(教

• 3、蚕豆老根(次生结构)横切永久装片(教材p98)
• 观察维管形成的活动!
• 表皮
3、蚕豆老根(次生结构)横切永久装片(教材p98)
• 皮层 思考:单、双子叶植物根初生结构的区别?
实验六根的形态结构与发育
• 初生韧皮部 思考:单、双子叶植物根初生结构的区别?
1、蚕豆(双子叶)幼根横切永久装片观察(教材p94,指导书p68) 维管柱:中柱鞘、韧皮部、木质部、外始式发育、木质部脊、几原型根
• 次生韧皮部 1、蚕豆(双子叶)幼根横切永久装片观察(教材p94,指导书p68)
皮层:三层,其中内皮层结构的凯氏带或凯氏点结构(番红染成红色)

实验六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和紫外诱变效应

实验六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和紫外诱变效应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和紫外诱变效应生05 边晔 2010030026周四班同组成员:徐竞实验时间 2012年11月22日一、实验目的1.了解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及生物因素抑制或杀死微生物的作用及其试验方法。

2.了解紫外线诱变原理,并初步掌握紫外线诱变育种的方法。

3.练习单菌落划线分离微生物。

二、实验原理在自然界中,微生物分布极其广泛,几乎无处不在,微生物的生长发育受着环境因素的影响。

而不同的微生物及微生物不同的生理状态受环境因素影响的程度也不同,有的环境因素是微生物生长繁殖所必需的条件,有的表现为抑制作用,有的表现为杀菌作用。

温度通过影响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以及细胞结构来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新陈代谢。

微生物群体生长、繁殖最快的温度为其最适生长温度,但它并不等于积累某一代谢产物的最适温度。

粘质沙雷氏菌能产生红色或紫红色色素,菌落表面颜色随着色素量的增加呈现出由橙黄到深红色逐渐加深的变化趋势。

常用的化学消毒剂主要包括重金属及其盐类、有机溶剂(酚、醇、醛等)、卤族元素及其化合物和表面活性剂等。

根据是杀死还是抑制微生物,可分为致死剂和抑制剂。

常用的3个指标:最低抑制浓度(MIC)、半致死剂量和最低致死剂量。

许多微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能产生某种特殊代谢产物如抗生素,具有选择性地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的作用。

不同抗生素的抗菌谱是不同的,某些抗生素只对少数细菌有抗菌作用。

产黄青霉分泌青霉素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青霉素主要抗G+细菌。

链霉素作用于核糖核酸30S亚基,所以链霉素只作用原核生物。

链霉素以抗G-细菌为主。

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主要是因为它诱导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来破坏DNA的结构,使其不能正常行使功能。

另外,空气在紫外线照射下产生臭氧(O3),也有一定杀菌作用。

紫外线杀菌力最强的波长是226-256nm部分。

紫外线透过物质能力很差,所以只适用于空气及物体表面的灭菌,它距离照射物以不超过1.2米为宜。

实验六 图及其应用

实验六 图及其应用

实验六图及其应用数据结构实验六图及其应用1、实验目的? 熟练掌握图的两种存储结构(邻接矩阵和邻接表)的表示方法 ? 掌握图的基本运算及应用? 加深对图的理解,逐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编程能力2、实验内容:采用邻接表或邻接矩阵方式存储图,实现图的深度遍历和广度遍历;用广度优先搜索方法找出从一顶点到另一顶点边数最少的路径。

1.问题描述:利用邻接表存储结构,设计一种图(有向或无向),并能够对其进行如下操作:1) 创建一个可以随机确定结点数和弧(有向或无向)数的图; 2) 根据图结点的序号,得到该结点的值;3) 根据图结点的位置的第一个邻接顶点的序号,以及下一个邻接顶点的序号;4) 实现从第v 个顶点出发对图进行深度优先递归遍历; 5) 实现对图作深度优先遍历;6) 实现对图进行广度优先非递归遍历; 编写主程序,实现对各不同的算法调用。

2.实现要求:(以邻接表存储形式为例)编写图的基本操作函数::对图的各项操作一定要编写成为C(C++)语言函数,组合成模块化的形式,每个算法的实现要从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上进行评价。

1)“建立图的邻接表算法”:CreateGraph(ALGraph *G) 操作结果:采用邻接表存储结构,构造没有相关信息的图G2)“邻接表表示的图的递归深度优先遍历算法”:DFSTraverse(ALGraphG,void(*Visit)(char*)) 初始条件:图G 已经存在;操作结果:返回图的按深度遍历的结果。

3)“邻接表表示的图的广度优先遍历算法”: BFSTraverse(ALGraphG,void(*Visit)(char*)) 初始条件:图G 已经存在;操作结果:返回图的按广度遍历的结果。

4)“邻接表从某个结点开始的广度优先遍历算法”:BFS(ALGraph G, int v)初始条件:图G 已经存在;操作结果:返回图从某个结点开始的按广度遍历的结果。

分析: 修改输入数据,预期输出并验证输出的结果,加深对有关算法的理解。

实验六 状态机图

实验六 状态机图

实验六状态机图一、实验目的1.熟悉状态图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

2.初步掌握创建状态图的方法。

3.掌握如何使用建模工具Rational Rose2003绘制状态图方法。

二、实验器材1.计算机一台。

2.Rational Rose 2003工具软件。

三、实验内容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完成了对图书管理系统需求的初步分析,得出系统的用例图和相应的活动图。

通过这两类图我们可以初步了解系统的业务处理过程,但对业务处理过程的处理状态间转换了解仍不够,而状态图能从对象的动态行为的角度去描述系统的业务活动。

具体包括:1.确定状态图的实体。

2.确定实体的状态。

3.确定相关事件。

4.使用Rational Rose工具绘制状态图。

四、实验步骤(具体方案)(一)在整个的系统中书籍和借阅者对象的状态变换最为复杂,因此对书籍和借阅者对象建立状态图。

1.图书状态图:图书包含以下的状态:刚被购买后的新书、被添加能够借阅时的图书、图书被预定、图书被借阅、图书被管理员删除。

它们之间的转化规则是:(1)刚被购买后的新书可以通过系统管理员添加成为能够被借阅的图书。

(2)图书被预定成为被预定状态。

(3)当被预定的图书超过预定期限或者被借阅者取消预定时,转换为能够被借阅的图书状态。

(4)被预定的图书可以被预定的借阅者借阅。

(5)图书被借阅后成为被借阅状态。

(6)图书被借阅后归还成为能够借阅状态。

(7)图书被删除时成为被删除状态。

状态图如下:图6.12.借阅者状态图借阅者包含以下的状态:借阅者帐户创建、借阅者能够借阅图书、借阅者不能够借阅图书、借阅者被管理员删除。

它们之间的转化规则是:(1)借阅者通过创建借阅者帐户成为能够借阅图书的借阅者。

(2)当借阅者借阅图书数目超过一定限额,不能够借阅图书。

(3)当借阅者处于不能够借阅图书时,借阅者归还借阅图书,成为能够借阅状态。

(4)借阅者能够借阅一定数目的图书。

(5)借阅者能够被系统管理员删除。

状态图如下:。

实验六-谐振电路【PPT课件】PPT课件

实验六-谐振电路【PPT课件】PPT课件

Z0
2
1
L
rL
1 rLC
2
1 Q2
0
0
所作出的谐振曲线如图6.6所示,由图可见,其形状与串联谐振
曲线相同,其差别只是纵坐标不同,串联谐振时为电流比 ,并联谐振时为阻抗比,当ω=ω0时,阻抗达到最大值。同样,谐 振回路Q值越大,则谐振曲线越尖锐,即 对频率的Z选择性越好。
当激励源为电流源时,谐振电路的端电压对频 率具有选择性,这一特性在电子技术中得到广泛应用。
I0
0
f
f0
关系曲线],也
2. 根据所测实验数据,在坐标上绘出并联谐振电路的通
用幅频特性曲线[即 曲线。
Z 关系 f曲 线],也就是U0与f关系
Z0
0
f0
3. 根据记录数据及曲线,确定在串联谐振电路和并联谐
振电路中不同R值时的谐振频率f0,品质因数Q及通频带
BW,与理论计算值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说明电路参数对
Q UL UC 0L 1 1 L US US R 0RC R C
式中, 称L 为谐振电路的特征阻抗,在串联谐振电路中 C
L C
0
L
1 0C

RLC串联电路中,电流的大小与激励源角频率之间的
关系,即电流的幅频特性的表达式为
I
US
US
R2
L
1 C
2
2
R
1 Q2
0
0
根据上式可以定性画出,I(ω)随ω变化的曲线,如图6.2所
L rLC
1
1
jQ
0
0
Z0
1
1
jQ
0
0
在电感线圈电阻对频率的影响可以忽略的条件下,RL与C 并联谐振电路的幅频特性可用等效阻抗幅值随频率变化

实验六偏光显微镜研究聚合物的晶态结构讲述

实验六偏光显微镜研究聚合物的晶态结构讲述

实验六偏光显微镜研究聚合物的晶态结构用偏光显微镜研究聚合物的结晶形态是目前实验室中较为简便而实用的方法。

众所周知,随着结晶条件的不用,聚合物的结晶可以具有不同的形态,如:单晶、树枝晶、球晶、纤维晶及伸直链晶体等。

在从浓溶液中析出或熔体冷却结晶时,聚合物倾向于生成这种比单晶复杂的多晶聚集体,通常呈球形,故称为“球晶”。

球晶可以长得很大。

对于几微米以上的球晶,用普通的偏光显微镜就可以进行观察;对小于几微米的球晶,则用电子显微镜或小角激光光散射法进行研究。

聚合物制品的实际使用性能(如光学透明性、冲击强度等)与材料内部的结晶形态,晶粒大小及完善程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对聚合物结晶形态等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一、目的要求1.了解偏光显微镜的结构及使用方法。

2.观察聚合物的结晶形态,估算聚丙烯球晶大小。

二、基本原理球晶的基本结构单元具有折叠链结构的片晶(晶片厚度在10mm左右)。

许多这样的晶片从一个中心(晶核)向四面八方生长,发展成为一个球状聚集体。

根据振动的特点不同,光有自然光和偏振光之分。

自然光的光振动(电场强度E的振动)均匀地分布在垂直于光波传播方向的平面内如图6-1所示;自然光经过反射、折射、双折射或选择吸收等作用后,可以转变为只在一个固定方向上振动的光波。

这种光称为平面偏光,或偏振光如图6-1(2)所示。

偏振光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所构成的平面叫做振动面。

如果沿着同一方向有两个具有相同波长并在同一振动平面内的光传播,则二者相互起作用而发生干涉。

由起偏振物质产生的偏振光的振动方向,称为该物质的偏振轴,偏振轴并不是单独一条直线,而是表示一种方向。

如图6-1(2)所示。

自然光经过第一偏振片后,变成图6-1偏振光,如果第二个偏振片的偏振轴与第一片平行,则偏振光能继续透过第二个偏振片;如果将其中任意一片偏振片的偏振轴旋转90°,使它们的偏振轴相互垂直。

这样的组合,便变成光的不透明体,这时两偏振片处于正交。

实验六 数据流程图

实验六  数据流程图

实验六数据流程图实验
一、实验目的
掌握数据流程图的绘制方法
二、实验内容与步骤
1、绘制销售处理过程的数据流程图
对收到的用户订货单进行审核,不合格时退回用户;将合格的订货单送仓库查验。

仓库根据库存台账查验订货单,若有货则向用户发货;若缺货,则通知采购部门订货。

不合格的订货单
2、绘制供应部门制定材料定购计划的数据流程图
供应部门收到计划科送来的生产计划,工艺科送来的材料消耗定额以及维修部门送来的维修用料计划,进行如下处理:
(1)计算生产用料。

由生产计划和材料消耗定额计算生产用料,生成生产用料表。

(2)计算材料总需用量。

由生产用料表及维修用料计划,计算材料总需用量。

(3)制定材料订购计划。

由材料需用总量、材料库存数据、订购合同等信息,制定材料订购计划,除保存外,分别送厂部及财务科。

3、根据下述过程,画出数据流程图
某仓库管理系统按以下步骤进行信息处理
(1)保管员根据当日的出库单和入库单通过出入库处理去修改库存台帐;(2)统计打印程序根据库存台帐输出库存日报表;
(3)在输入查询条件后,查询程序到库存台帐去查找,并显示出查询结果。

实验步骤:
(1)打开Office word
(2)打开自选图形菜单
(3)分析案例中三套数据流程
三、实验结果
四、实验结论
加强对系统思想的认识,寻找系统运作的关键因素,利用信息化工具分析系统。

实验六--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整和使用

实验六--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整和使用

实验六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整和使用实验性质:综合性实验 教学目的和要求:1. 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原理并掌握调节方法;2. 观察等倾干涉条纹的特点;3. 测定He-Ne 激光的波长。

教学重点与难点:对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工作原理与等倾干涉概念的理解;本实验仪器的正确调节与使用以及正确记录有效数字。

一.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检查学生预习报告:内容是否完整,表格是否正确。

二.实验仪器和用具:迈克尔逊干涉仪,氦氖激光器、毛玻璃屏 三.讲解实验原理:(一)实验仪器介绍1.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构造迈克尔逊干涉仪的构造如图33-1。

其主要由精密的机械传动系统和四片精细磨制的光学镜片组成。

1G 和2G 是两块几何形状、物理性能相同的平行平面玻璃。

其中1G 的第二面镀有半透明铬膜,称其为分光板,它可使入射光分成振幅(即光强)近似相等的一束透射光和一束反射光。

2G 起补偿光程作用,称其为补偿板。

1M 和2M 是两块表面镀铬加氧化硅保护膜的反射镜。

2M 是固定在仪器上的,称其为固定反射镜,1M 装在可由导轨前后移动的拖板上,称其为移动反射镜。

迈克尔逊干涉仪装置的特点是光源、反射镜、接收器(观察者)各处一方,分得很开,可以根据需要在光路中很方便的插入其它器件。

1M 和2M 镜架背后各有三个调节螺丝,可用来调节21M M 和的倾斜方位。

这三个调节螺丝在调整干涉仪前均应先均匀地拧几圈(因每次实验后为保证其不受应力影响而损坏反射镜都将调节螺丝拧松了),但不能过紧,以免减小调整范围。

同时也可通过调节水平拉簧螺丝与垂直拉簧螺丝使干涉图像作上下和左右移动。

而仪器水平还可通过调整底座上三个水平调节螺丝来达到。

图11 ——主尺2 ——反射镜调节螺丝3 ——移动反射镜1M4 ——分光板1G5 ——补偿板2G6 ——固定反射镜2M7 ——读数窗 8 ——水平拉簧螺钉 9 ——粗调手轮10——屏11——底座水平调节螺丝确定移动反射镜1M 的位置有三个读数装置:①主尺——在导轨的侧面,最小刻度为毫米,如图:②读数窗——可读到0.01mm,如图:③带刻度盘的微调手轮,可读到0.0001mm,估读到105 mm,如图:2.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光路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光路如图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六 图
一、实验目的
熟悉图的逻辑结构,掌握图的存储结构形式及其描述和基本运
算的实现。

二、实验内容 1、编写一个程序实现图的历运算,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一个程
序完成如下功能: (1)输出如图一的有向图G 从顶点O 开始的深度优先遍历序列(递归算法);
(2)输出如图一的有向图G 从顶点O 开始的深度优先遍历序列(非递归算法);
(3)输出如图一的有向图G 从顶点O 开始的广度优先遍历序列。

2、设计一个程序,采用邻接表存储图,并完成如下功能:(l)输出如图二有向图G 从顶点5到顶点2的所有简单路径; (2)输出如图二的有向图G 从顶点5到顶点2的所有长度为3的简单路径;
(3)输出如图二的有向图G 从顶点5到顶点2的最短路径。

三、流程图
四、实验结果五、心得体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