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远距离电能传输(0127)
关于无线信号传输距离和衰减问题

北京万蓝拓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宣关于无线信号传输距离和衰减问题什么是无线CPE?CPE 的英文全称为:Customer Premise Equipment!无线CPE 就是一种接收wifi 信号的无线终端接入设备,可取代无线网卡、无线AP 和无线网桥!可以接收无线路由器,无线AP 和无线打印服务器的无线信号!是一款新型的无线终端接入设备!大量应用于医院,单位,工厂,小区等无线网络接入,节省铺设有线网络的费用!搭配14DBI的原装平板定向天线!按照理想的状况来说户外直线传输距离达到2000 米是没问题的!理想的情况所指的是无干扰无障碍的情况下,而在我们生活的城市这种情况基本上是不可能存在的,在一般的生活小区,医院和单位的较为稳定接收距离是50米左右!如果接收的距离内有墙体阻隔,按照每堵墙衰减3DBI 来算(具体衰减值跟墙的参数有很大区别) 此款无线USB CPE 还搭配USB延长线,如果要接受户外的无线信号,CPE 天线最好是外置于户外,这样搭配的3 米USB 延长线是不可缺少的了!"穿墙能力"与设备使用的频段有直接的关系。
微波的最大特点就是近乎直线传播,绕射能力非常弱,因此身处在障碍物后面的无线接收设备会被障碍物给阻挡。
所以对于直线传播的无线微波信号来说,只能是"穿透"障碍物以到达障碍物后面的无线设备了。
"穿透"了障碍物的无线信号将逐渐变成较弱的信号,至于这个信号还有多强,这就是穿透能力或直接说是"穿墙能力"了。
对于用户来说,都希望无线信号能至少穿透屋内的墙壁和地板。
墙壁的材质有多种,有木质墙、玻璃墙、砖墙、混凝土墙等;地板一般是钢筋混凝土。
每穿透一道隔离墙,无线的接受信号或多或少都有衰减,上面的建筑结构依次从低到高的衰减。
一旦选用了发射功率过低、接收灵敏度不够、天线增益不够的无线设备,无线信号会衰减得很利害,传输速率急速下降,甚至会容易出现无线的盲点。
无线电力传输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前景

无线电力传输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前景无线电力传输技术是一种通过无线电波实现能量传输的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将电能转换为无线电波,然后通过无线电波传输到接收器,再将无线电波转换为电能。
该技术可以实现远距离的能量传输,无需使用导线,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1.发射器:发射器通过电源将电能转换为高频电能,然后将高频电能转换为高频电磁能量。
发射器通常由电源、功率放大器和天线组成。
2.传输介质:传输介质是指无线电波在空间中传播的媒介,可以是空气、真空等。
无线电波在传输介质中传播时,会形成电场和磁场的振荡,从而传播能量。
3.接收器:接收器通过天线将传输介质中的无线电波转换为电磁能量,然后通过电源将电磁能量转换为电能。
接收器通常由天线、谐振电路和整流电路组成。
1.移动充电:无线电力传输技术可以用于无线充电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动汽车等。
只需将设备放置在无线充电设备的范围内,即可实现无线充电,方便快捷。
2.智能家居:无线电力传输技术可以应用于智能家居系统中,使各种家电设备实现无线供电,消除电线和插头的烦恼。
3.工业领域:在工业领域,无线电力传输技术可以用于传输高功率的电能,满足大功率设备的需求,如工作机器人、无人机等。
4.医疗领域:医疗设备常常需要长时间提供电能,无线电力传输技术可以使医疗设备的供电更加灵活方便,避免了传统插头的使用,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
5.环境保护:无线电力传输技术避免了传统电线的使用,减少了电线产生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有利于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虽然无线电力传输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目前仍存在一些挑战需要克服。
首先,无线电力传输技术的传输效率较低,有一定能量损耗。
其次,由于无线电波的折射和干扰等因素,传输距离有限。
还有一些安全性和健康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解决。
综上所述,无线电力传输技术作为一种方便、高效的能量传输方式,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无线电力传输技术将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无线电能传输标准【QI_V1.0_中文】

1.7.5 单位物理量
物理量均以国际单位系统[SI]的单位为单位。
1.7.6 字节的位序
一个字节的图形表示是 MSB(最高有效位)在左边,而 LSB(最低有效位)在右边。图 1-1 定义了一个字节中位的位置。
1.7.7 字节编号
由 n 个字节的序列的字节被称为 B0,B1,...,Bn-1。字节 B0 对应于该序列中的第一个 字节, 字节 Bn-1 对应于该序列中的最后一个字节。 一个字节序列的图形表示是字节 B 0 是在上部左侧,而字节 Bn-1 是在较低的右手侧。
QI 标 准
1 概 述
1.1 范围
系统描述无线电能传输第 1 卷包含以下文档: 第一部分:接口定义 第二部分:性能要求 第三部分:兼容性测试
该文件定义了一个电能发射器和一个电能接收器之间的接口。
1.2 主要特性
一种基于线圈之间的近场电磁感应原理,将电能从发射器传输到移动设备(接收器)的 非接触式电能传输方法。 通过一个适当的次级线圈(典型尺寸是大约 40mm)来传输约 5 瓦特的电能。 工作频率在 110~205KHz 之间。 支持两种将移动设备放置于发射器表面的方法: 辅助定位方法帮助用户适当地将移动设备放在通过表面上一个或几个固定的位置 来传输电能的发射器的表面。 无需定位方法允许移动设备任意放在支持表面任何位置传输能量的发射器表面。 一个简单的允许移动设备完全控制电能传送的通信协议。 相当大的可集成在移动设备上的设计灵活性。 极低的待机功耗(实现需要)。
1.7.4 符号数
实数是由数字 0 到 9 ,小数点和可选的任意一个指数部分表示的。此外,正的或负的 公差遵循一个实数。 没有明确公差的实数的公差是指定最低有效位的一半。(信息) 例 如指定的值为 , 那么这个值包括的范围是从 1.21 至 1.24 ; 指定的值为 ,那么这个值包括的范 , 那么这个值包括的范围是从 1.23 至 1.24 ; 指定的值为
无线电详细频率划分表

电台全部频率表0.5-1.8M 广播频段MF(AM) 525KHz-1605KHz 9KHz 中波调幅广播北京电台首都生活广播603中央电台中国之声639中央电台经济之声720中央电台文艺之声(第9套) 747北京电台新闻频道828/846国际电台HIT-FM 900北京电台体育频道927国际电台ROUND THE CLOCK 846/1008中央电台朝鲜语广播1206北京电台经济频道1026国际电台英语频道12511.8-30M 短波波段2182kHz 为无线的国际遇险频率4125 kHz频率用作2182 kHz频率的补充HF(SW) 3.5-29.7MHz 9KHz 短波调幅广播及单边带通讯玩具遥控器通信设备带宽(KHz)发射功率(mW)频率(MHz) 遥控设备带宽(KHz) 发射功率(W) 频率(MHz)1 <12 ≤100 26.965 1 ≤8 ≤1 26.9752 <12 ≤100 26.985 2 ≤8 ≤1 26.9953 <12 ≤100 27.005 3 ≤8 ≤1 27.0154 <12 ≤100 27.025 4 ≤8 ≤1 27.0455 <12 ≤100 27.055 5 ≤8 ≤1 27.0656 <12 ≤100 27.075 6 ≤8 ≤1 27.0957 <12 ≤100 27.105 7 ≤8 ≤1 27.1158 <12 ≤100 27.125 8 ≤8 ≤1 27.1459 <12 ≤100 27.165 9 ≤8 ≤1 27.19510 <12 ≤100 27.185 10 ≤8 ≤30-76〔59〕M 50M业余波段无绳使用频率划分表一座机频率(MHz) 发射频率(MHz)1 48.000 74.0002 48.025 74.0253 48.050 74.0504 48.075 74.0755 48.100 74.1006 48.125 74.1257 48.150 74.1508 48.175 74.1759 48.200 74.20010 48.225 74.22511 48.250 74.25012 48.275 74.27513 48.300 74.30014 48.325 74.32515 48.350 74.35016 1.665 48.37517 1.690 48.40018 1.715 48.42519 1.690 48.45020 1.740 48.475无绳使用频率划分表二座机发射(MHz) 发射(MHz)1 45.000 48.0002 45.025 48.0253 45.050 48.0504 45.075 48.0755 45.100 48.1006 45.125 48.1257 45.150 48.1508 45.175 48.1759 45.200 48.20010 45.225 48.225VHF 48.5-92MHz 8MHz 电视及数据广播中国电视频道频率划分表(单位:MHz)频道号/频率范围图像载频伴音载频VHF-L (Ⅰ)DS-1 48.5~56.5 49.75 56.25DS-2 56.5~64.5 57.75 64.25DS-3 64.5~72.5 65.75 72.25DS-4 76.0~84.0 77.25 83.75DS-5 84.0~92.0 85.25 91.7564.5-72.5M 〔广播为主〕76〔59〕-108M 调频广播VHF(FM) 88-108MHz 150KHz 调频广播及数据广播北京87.6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文艺台北京88.2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EasyFM北京88.7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北京90.0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三套节目文艺调频北京91.5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EasyFM北京96.6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二套节目经济频道北京97.4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音乐台北京99.6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二套节目北京101.8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四套节目民族广播北京103.9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台北京106.1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综合频道108-137M 航空波段121.5MHz频率用于遇险和紧急时的无线134.200 北京空管北京地区航空频率表及收听教程1276:ATIS1181:TOWER 塔台1216:DELIVERY 放行1217:GROUND CONTROL 地面管制1190:ARRIVAL 进场1185:APPROUCH 进近1197:DEPATURE 离场1256:BEIJING CONTROL 北京区调1283:RAIDER 北京雷达1232:DA LIAN CONTROL 大连区调1132,1134 类似区调中文名称英文名称呼号区调Area control centre Beijing Control近进Approach control Beijing Aproach离场Approach control radar arrival Beijing Arrival进场Approach control radar departures Beijing Departure塔台Aerodrome control Beijing Tower地面Surface movement control Beijing Ground放行Clearance delivery Beijing Delivery精密近进雷达Precision approach radar Beijing Precision机坪Apron control Beijing Apron签派Company dispatch Air China Dispatch航空术语注解:via:经过squawk:应答机编码。
无线充电技术之“QI”与“PMA”

无线充电技术之“QI”与“PMA”?随着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使用无线充电技术对手机等设备充电成为我们的日常,从方便我们查看手机的支架式无线充电器到超薄的卧式无线充电器,再到您可以随身携带的无线充电宝,都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习惯。
有了无线充电器,我们就可以离开有线充电器的数据线,无需连接数据线进行充电,使我们可以摆脱了数据线的束缚,同时保持舒适的供电和连接状态,做到随时都能够为我们的设备充电。
无线充电技术工作原理:无线充电技术是基于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实现的,是一种无需设备与充电器之间存在有线连接即可为电子设备充电的方法,是通过电磁场实现的。
无线充电由两个部分组成:充电板以及需要充电的设备。
为了实现充电,电子设备和充电板都包含一个线圈。
充电板通过电源产生电磁场,充电设备内部线圈感应出电流,该电流为充电设备的电池进行充电。
无线充电技术的优点:使用便捷:减少电源线摆放杂乱的问题,同时无线充电器由一个垫子或支架组成,使用更加方便。
用途更广泛:无线充电器是通用的,我们可以在充电板上为多个设备充电;标准统一:Qi、PMA、A4WP标准等等。
无线充电技术的缺点:效率低:无线充电技术的充电效率远远低于有线充电,这意味着我们需要用更长的时间完成充电;价格更高:相同功率的有线充电器和无线充电器相比,无线充电器的价格远远高于有线充电器。
Qi和PMA无线充电技术标准:我们日常使用的许多设备都支持无线充电,例如:智能手机、智能手表、耳机仓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使用Qi和PMA两种标准的无线充电器。
虽然Qi是最常用的无线充电标准,但PMA可用于大功率、远距离无线充电。
Qi无线充电标准是最常见的无线充电标准,它支持大多数智能手机和智能穿戴设备,Qi标准规定频率范围为110-205kHz。
Qi无线充电标准标准的优点之一是它可以用于有线和无线充电,Qi无线充电支持5W、15W等功率功率,功率越高意味着充电速度越快。
PMA无线充电技术是以色列Powermat推出的充电标准,PMA常用于车载无线充电、机器人、医疗设备等应用场景。
工厂无线技改常用的远距离无线开关量信号传输器

工厂无线技改常用的
远距离无线开关量信号传输器
一、D T D509H简介
DTD509H系列远距离PLC开关量无线传输器由一个无线信号发射终端和一个无线信号接收终端组成,也可以根据现场情况,实现一点对多点或者多点对一点的无线控制。
DTD509H系列远距离PLC开关量无线传输器可与PLC的IO端口、继电器、二次仪表、传感器等工业设备配套使用,运用无线的方式在远端设备进行信号的还原。
适用于设备分散或不便于布线的场合。
可直接替代控制和信号线,低能耗,不需要编写程序,只需要接入信号线就可以工作。
相比来说,响应速度更快,传输距离更远,无线组网设备更多。
二、选型表
三、用法描述
DTD509H系列PLC开关量信号无线传输器配套PLC、继电器、按钮、报警器等工业设备使用,输入信号可以外接无源触点,干节点。
可以实现点对点及点对多点的远距离开关量信号无线传输通讯
四、应用场景
【应用一】开关量信号1点对多点远距离无线通讯
支持点对点及1点对多点,多路开关量/数字量信号远距离无线传输通讯
【应用二】开关量信号多点对1点之间远距离无线通讯
PLC、泵阀、二次仪表、继电器等I/O开关量信号之间多点对1点无线通讯
【应用三】I/O开关信号之间多对多组网无线通讯
开关量/数字量信号多点对多点无线组网通讯
五、无线方案的优点
采用无线的方式代替有线可以将I/O信号进行远端的还原,不需要物理连接,可以任意时间、地点进行数据传输。
无线信号不但传输速度快,可以大幅提高信息传输效率,而且无需铺设物理线路,节省了布线和维护成本。
无线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适用于大多数工业场合,大幅度提升了工业自动化的程度。
国内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

国内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标题:中国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一、引言无线电能传输(Wireless Power Transfer,WPT)是一种通过非物理接触方式传递电能的技术。
这种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在中国,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二、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基本原理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主要利用电磁感应、电磁谐振等原理,将电能从电源端无线传输到负载端。
其中,电磁感应是利用两个线圈之间的磁场变化来产生电流;而电磁谐振则是通过两个具有相同谐振频率的线圈之间的能量交换来实现电能的无线传输。
三、中国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发展近年来,中国的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发展迅速。
国内科研机构和企业对无线电能传输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
例如,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成功研发出了高效率、大功率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并在电动汽车充电、无人机供电等领域得到了实际应用。
四、中国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应用目前,中国的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已经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电动汽车充电方面,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可以实现电动汽车的无接触充电,大大提高了充电的便利性。
在医疗设备供电方面,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可以实现植入式医疗设备的无线供电,降低了手术风险。
此外,无线电能传输技术还在智能家居、消费电子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五、结论总体来看,中国的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并且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中国的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
无线电能传输的应用前景

无线电能传输的应用前景无线电能传输的应用前景无线电能传输是一种创新的技术,它利用无线电波传输能量,为人类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应用前景。
下面,让我们逐步探讨无线电能传输的应用前景。
首先,无线电能传输可以为电动车充电。
目前,电动车正逐渐成为主流交通工具之一。
然而,电动车的电池容量有限,充电时间较长,给用户的出行带来一定不便。
而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应用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用户只需将电动车停放在特定的充电区域,无需使用充电器,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就能通过无线电波将能量传输到电动车的电池中进行充电,大大缩短了充电时间,提高了用户的出行便利性。
其次,无线电能传输可以用于物联网设备的电源供应。
物联网设备的广泛应用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然而,物联网设备通常需要长时间运行,而传统的电池供电方式难以满足其长期工作的需求。
通过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物联网设备可以通过接收无线电波来获取能量,不再需要更换电池或者充电,大大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此外,无线电能传输还可以应用于远程传感器网络。
在一些无人区域或者危险环境中,通常需要使用大量传感器来收集数据,以便进行监测和控制。
然而,传统的电池供电方式不仅不便于维护,而且限制了传感器的使用寿命。
通过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可以通过远程无线电波传输能量,为传感器提供持续的电源供应,使得传感器网络更加稳定和可靠。
最后,无线电能传输还可以用于人工智能设备的供电。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然而,这些设备通常需要大量的能量来支持其复杂的计算和运算。
通过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可以将能量无线传输到智能设备中,为其提供持续的电源供应,从而提高设备的性能和使用效果。
综上所述,无线电能传输的应用前景广阔。
从电动车充电、物联网设备的电源供应、远程传感器网络到人工智能设备的供电,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应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和可能性。
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无线电能传输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长距离, 高频,无线电能传输装置研制引言:电能无线传输一直是人类的梦想,许多国内外科学家对此进行不断的研究。
人们提出了三种电能无线传输方式:一是微波线电能传输方式。
该方式利用无线电波收发原理传输电能,传输功率只能在几毫瓦至一百毫瓦之间,应用范围不大;二是电磁感应无线电能传输方式。
该方式利用变压器原副边耦合原理传输电能,传输功率大,效率高,但距离很近,仅在1cm内,目前已在轨道交通方面应用;三是谐振耦合电能无线传输方式。
该方式利用电路中电感电容谐振原理传输电能,理论上电能的传输功率、传输距离不受限制。
第一种方案原理就像我们常用的变压器,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并没有接触交变的电场和磁场起到了传输电能的作用,该方案效率相对而言比较高;而第二种方案是通过对载波进行与解调从而实现电能传输,广泛用于无线广播等领域,效率非常低;第三种方案是前两种方案的综合,想通过共振原理实现电能的有效传输就必须在发射和接收端下工夫,传统的效率底下的调制方法是不能实现电能的有效传输,我们小组将着重在电磁耦合方案上进行探索。
摘要:电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发展。
然而错综复杂的输电线分布在生活的各个角落,它给人们带来极大的不便。
因此人类一直有摆脱电线的束缚实现电能无线传输的梦想。
综合考虑到实际应用上传输效率和传输距离等因素,我们小组给出了一种用电磁耦合阵列定位最大耦合系数的电力传输方案。
关键字:无线电能传输谐振传输效率电磁耦合传输距离耦合阵列1 整体方案设计及理论分析(第1部分标题,请根据此标题进行论文整理)2、硬件电路设计(第3部分标题,请根据此标题进行论文整理)3、控制方法与软件设计(第4部分标题,请根据此标题进行论文整理)4、实验及结果(第5部分标题,请根据此标题进行论文整理)1、整体方案设计及理论分析1.1电磁耦合能量无线传输系统由能量发送器(Transmitter),分离式功率变压器(Transformer) ,和能量接收器(Receiver)三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
能量发送器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整流滤波得到高压直流电流;第二部分为高频逆变电路,由CPLD控制载波频率,将直流进行SPWM斩波;第三部分为滤波电路,将第二部分电流滤波后形成高频交流通过线圈发送耦合到用电器线圈。
分离式变压器由发送端的电磁耦合阵列和接收端的线圈共同构成。
能量接收器将接到得高频交流经过整流滤波后得到稳定的直流供用电器使用。
图2 图31.2能量传输的效率在整个系统中,能量的损耗主要包括线圈损耗,逆变器的开关损耗,和电磁耦合过程中的磁泄漏。
开关损耗可以通过软件来控制合适的载波频率和合适的死区时间来减小。
耦合损耗是该系统能耗的主要部分,因为磁场传输介质中包括磁导率很低的空气磁路段,造成感应效率较低,在本课题采用高频(10~30kHz)传输磁场和电磁耦合阵列(图2)发送能量。
耦合阵列为一系列不同方向的线圈组成,每个线圈通过一个采样电阻,用CPLD检测采样电阻上的电流来反映此线圈的发送功率,并输出控制信号来调整线圈关断,从而使耦合效率达到最高。
另一方面,传输效率又取决于初级和次级耦合线圈的耦合因子和各线圈上的阻抗值。
图3为一组发射—接收线圈示意图。
2、硬件电路设计如图4选用AT89C52单片机来控制液晶显示次级线圈功率和初级线圈功率之比(即显示传输效率),用CPLD来控制AD芯片进行采集电流,进行初级线圈电流采集的AD我们选用精度为8位的AD7822(图5),AD7822具有5M的采样数率,能够有效迅速的采集阵列线圈中的各个电流值。
采用双口RAM来存储AD7822的采样值并输出给DA芯片,DA芯片我们采用的是DAC7801,该芯片的精度为12位,采用CPLD来控制MOS管的关断从而实现产生SPWM波。
图8为接收端的滤波电路原理图。
图4图5图6图7图83、控制方法与软件设计3.1 CPLD 控制设计CPLD 用MAX2系列的EPM240足以进行8位数据的快速采集,设计一个20位的分频器,按需求将输入50M 晶振频率分频做定时采集信号,定时器填充数据可调,由单片机做键盘部分和CPLD 接口,C PLD 采集完一帧数据将存入缓存双口RAM 中,待一页数据存满后,既可以将数据读出给单片机进行简单的数字滤波,然后返回控制信号给DA 芯片来控制电磁感应阵列的关断,达到最大效率的传输。
单片机主要负责将从双口RAM 中读出的数据显示在液晶上,并接受按键的设置,返回控制信号给C PLD ,达到辅助控制和建立友好的人机界面。
3.2 谐振耦合效率分析由图3,谐振耦合电能无线传输的模型可以由方程(1)表示。
⎥⎥⎥⎥⎦⎤⎢⎢⎢⎢⎣⎡-++----+=⎥⎦⎤⎢⎣⎡)1()11(0222111C L j R R M j Mj M j C L j R V L i ωωωωωωω ⎥⎦⎤⎢⎣⎡⎥⎥⎥⎥⎦⎤⎢⎢⎢⎢⎣⎡-++---+=⎥⎦⎤⎢⎣⎡21222111)1()1(0I I C L j R R M j M j C L j R V L i ωωωωωω (1) 为简化分析,将收发回路阻抗分别记为z 1、z 2,则)1(),1(22221111wC wL j RL R Z wC wL j R Z -++=-+= 由式(1)可求得两回路电流如下:⎥⎦⎤⎢⎣⎡⎥⎦⎤⎢⎣⎡--+=⎥⎦⎤⎢⎣⎡0)(11222121i V Z M j M j Z wM Z Z I I ωω(2) 则发射回路的输入功率p in 和接收回路中负载r l 上的功率即输出功率p out 为22122)(wM Z Z Z V P i in += (3) []222122)()(wM Z Z R wM V P L i out += (4)传输效率为[]%100)()(22122⨯+=wM Z Z Z R wM L η(5) 将z 1、z 2及互感21L L k M =(k 为耦合系数),代入式(5),则式(5)变为()%100}})()]1([)]1({[)]1({[221222111222221⨯+-++⋅-+⋅-++⎥⎦⎤⎢⎣⎡=L L wk wC wL j R R wC wL j R wC wL j R R R L L wk L L L η (6) 谐振时有z 1=r 1,z 2=r 2+r 1,则式(5)或(6)又可写为()%100])()(.[)(22122⨯+++=wM R R R R R R wM L L L η (7)由式(6)可知,谐振耦合电能无线传输的效率与很多因素有关。
当谐振参数确定时,谐振电容即确定,而ω,r 1, r 2随谐振电感变化而变化。
因此,谐振线圈电感量最为重要。
在工作过程中,除制作偏差导致谐振电感偏离理论计算值外,线圈周围的环境,电路中寄生参数及电路温升的变化都会导致线圈电感量变化。
要保持谐振线圈的电感量与理论计算值完全一致比较困难,即容易导致l c 谐振耦合回路的固有谐振频率发生变化,从而使系统失谐。
一旦失谐,谐振耦合的效率会下降,因此需要分析线圈电感量变化对效率的影响。
设谐振耦合频率为1mhz ,根据文献[20]给出的e 类双管谐振逆变器计算公式可得图1中谐振耦合参数的理论计算值分别为:l 1=2.35mh ,c 1=12nf ,l 2=25mh ,c 2=1.0nf 。
高频条件下,空心线圈寄生电阻主要包括线圈损耗电阻r o 和辐射损耗电阻r r ,它们的定义分别为[15]:anr wu a l wu R σπσ222000== (8) ])(32)(12[234200cwh c wr n u R r ππε+= (9) 式中μ0为空间磁导率;r 为线圈半径;n 为线圈匝数a 为导线半径;σ为电导率;l 为导线长度;ε0为空气介电常数;h 为线圈宽度;c 为光速。
谐振耦合无线电能传输距离与互感关系式 [13]32215.0210)()(.2D r r n n u M π≈ (10)式(9)可知,谐振耦合电能无线传输互感与距离三次方成反比,即距离越远,耦合越小,效率越低。
对于谐振耦合电能无线传输系统,其最佳自谐振频率一般为1~50 mhz ,此时一般有r r << r o ,即可忽略辐射损耗,则线圈寄生电阻主要为线圈损耗电阻。
为尽量减少谐振电感线圈的寄生参数,本文设计发射回路和接收回路的空心线圈l 1及l 2的尺寸参数分别为:a 1=0.725mm ,a 2=0.362mm ;n 1=2,n 2=10;r 1=r 2=5cm ,根据(8)式则可计算出l1和l2的寄生电阻分别为r 1=0.014ω,r 2=0.139ω。
为方便分析线圈电感量变化对效率的影响,将耦合系数k 及负载rl 固定为一常数,谐振耦合为弱耦合,k 值可以取得比较小,如本文取k=0.02,而根据主电路负载匹配原理可取r l =10ω。
将具体参数分别代入(6),(7)两式,以发射电感线圈l 1及接收电感线圈l 2,传输距离d 及频率f 为自变量,传输效率为应变量,得到的效率与各影响因素的关系 当发射线圈电感量偏移理论值±0.05mh ,即±2%的理论值时,传输效率下降了30%以上;而当接收线圈电感量偏移理论值相同比例时,效率变化却不大。
由此可知,发射线圈电感量的微小变化(也即失谐)是影响电能无线传输效率的主要因素,它远超过接收线圈电感量变化对效率的影响。
传输效率随谐振频率的上升逐渐增加,随距离的增加迅速减小,系统设计中,传输距离和谐振频率一旦确定,对应的传输效率即确定。
因此,谐振电感量变化是导致系统工作过程中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而,本文设计了自调谐电能无线传输系统,当发射线圈电感量发生变化时,系统自动调整发射频率,使发射端始终工作在谐振点上,从而保证无线传输系统不会因失谐而导致效率迅速下降。
3 实验结果5 结束语通过对lc 谐振耦合电能无线传输的理论分析,本文发现CPLD 能够有效的锁定发射阵列线圈中,传输效率最大的线圈组合,并控制逆变器发射合适的载波频率,进行功率传输。
并且当发射线圈的电感量发生微小变化时,传输效率大大减小,而接收线圈的电感变化对传输效率影响并不明显。
在此基础上,实验结果证明,采用电磁感应阵列的方案,用电器无论在何方位都能以最大效率获得发送端送来的电能,从而解决了谐振耦合电能无线传输中由于电磁场方向的不确定性导致耦合因子低下问题,有利于该技术的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1] 武瑛,严陆光,徐善纲. 运动设备无接触供电系统耦合特性的研究[j]. 电工电能新技术,2005,24(3)[2] 周雯琪,马皓,何湘宁. 基于动态方程的电流源感应耦合电能传输电路的频率分析[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8, 28(3)[3] 田野,张永祥,明廷涛等. 松耦合感应电源性能的影响因数分析[j]. 电工电能新技术,2006,25(1).[4] 王路,陈敏,徐德鸿. 磁悬浮列车非接触紧急供电系统的工程化设计[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7,27(18)[5] 武瑛,严陆光,黄常纲等. 新型无接触电能传输系统的性能分析[j]. 电工电能新技术,2003,22(4)基金项目: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