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1_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李贽反对专制,追求平等、张扬个性的政治思想

李贽反对专制,追求平等、张扬个性的政治思想无论是在中晚明心学派思想家群体中,还是在泰州学派平民儒者中,李贽都因其提出反对专制、追求平等和张扬个性的政治思想而显得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李贽(1527-----1602年),字卓吾、笃吾,号温陵居士,又号宏甫,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
商贾出身,四世祖曾与色目人联姻,父、祖俱奉伊斯兰教。
李贽少时通习《五经》,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考中举人,历任县教谕、南京国子博士等职。
四十五年(1506年)赴京师任礼部司务,位微俸薄,但安之若素,一心访学求道。
是年始习阳明心学,潜心道妙。
后师事王艮之子王襞,得泰州学派真传。
万历五年(1577年)调任云南姚安知府,寻因厌恶仕宦生活而携家赴湖北黄安耿定理家,教授其子弟。
万历十二年(1584年)定理卒后,将家眷送归泉州,只身一人居麻城龙潭湖上芝佛院,专心治学近二十年。
晚年落发明志,甘以“异端”自居。
李贽具有鲜明叛逆精神的思想难以为正宗儒者和当政者见容,他的著作被统治者列为禁书。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其著作《藏书》刊行,益遭当权者忌恨。
给事中张问达参劾李贽,神宗诏令“严拿治罪”;三十年(1602年)春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罪名被捕,三月十五日以剃刀自刭,卒狱中。
李贽著作甚丰,主要有《藏书》六十八卷、《续藏书》二十七卷、《焚书》六卷、《续焚书》五卷以及《史纲评要》、《四书评》、《李氏文集》等。
自孟子以来的儒家学者高扬“民本”论旨,并以之批判、抗衡现实的专制王权。
但其从来无意于否定王权专制制度,故而不仅从来没有提出过治权在民的政治理念,反而在抨击暴君暴政的基础上设计以治权在君为一般法则的、理想化的“圣王之道”,而“民惟邦本”及重民爱民等则不过是体现了这种“圣王之道”而已。
所以,“苟无民,何以有君”(1)成为统治阶级的共同认识,历代王朝均将儒家“民本”论奉为统治思想,许多帝王发诏旨、著文章阐发“民本”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付诸实践,就连荒淫无道的暴君隋炀帝也大讲“民惟邦本”、“富民足君”。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民版必修3学案:专题一 第4课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Word版含解析

第4课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学习目标]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1.思想主张(1)挑战正统: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认为“理”存在于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
(2)否定儒学权威:反对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
(3)诗文写作风格:主张“真心”,反对当时盛行的摹古文风。
2.代表作:《藏书》《续藏书》《焚书》和《续焚书》等。
3.影响:对正统思想发出了大胆挑战。
1.明末清初为何会出现众多反封建的进步思想家?提示经济上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的高度强化和明清易代的激烈的阶级和民族矛盾的冲突;思想上程朱理学的僵化和八股取士的禁锢;外部环境,西学东渐,西风渐入。
2.(教材第19页学习思考)我们应当怎样看待李贽的这一认识?提示李贽的这一认识是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否定,是对“私欲”和个性的客观肯定,表现了他鲜明的反传统、反权威、反教条的精神。
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1.三大进步思想家2.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1)思想主张①文化上提倡经世致用,著有《潜书》。
②政治上,对专制君主进行大胆批判,对“官”也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认为大多数官吏“为盗臣”“为民贼”。
(2)评价①他的言论不仅在当时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他对专制主义君权和官吏腐败行为的批判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高度,仍然没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思维点拨]明清之际思想家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
他们从儒家思想中吸取有益的营养,但不完全拘泥于传统旧儒学的樊篱,构筑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
但他们没有也不可能提出新的社会制度构想,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其思想仍为封建儒家思想的范畴。
3.比较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位思想家的思想,指出各自的侧重点。
提示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位思想家思想侧重点的不同4.提示(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明清反正统思想

继承“民本” 思想,批判 《明夷待 “君为臣纲” 访录》
反对不切实 际的学风,提 倡实践,求真
顾炎武
《天下郡 国利病书》 《读通 鉴论》
王夫之
经世致用
反对天命论、 天知论,建立 唯物主义体系
问题探究:
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没有形成像 西欧启蒙运动那样波澜壮阔的景象? 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缺乏强有 力的物质基础。 2.强大而顽固的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材料一 “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 臣,共曳木之人也。”
材料二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 遂不敢自以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材料三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 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材料四 “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 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居于 统洋务运动---- 为体 维新变法---- 利用 辛亥革命---- 抛弃 新文化运动---抨击 文革期间---- 批判 当今时代---- “传承”
拓展训练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都对宋明理学进行了 批判。三人批判理学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黄宗羲从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角度, 批判理学视君臣之义为天理的伦常观。 顾炎武从经世致用的角度提倡实学,批判 理学的空谈。 王夫之从唯物主义角度,对理学的唯心主 义进行批判;通过运动绝对、静止相对的辩证 关系批判理学形而上学观点。
3.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
4、身为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们很难从根本上突破传统的伦理学说, 提出新的理论体系
专题简括
概述中国历史上儒学地位的变迁
古代: • • • • • • • 春秋---- 开始创立 战国---- 继承发展 秦朝---- 遭受打击 西汉---- 确立正统 魏晋南北朝-- 受到冲击 宋明---- 新的发展 明清---- 批判继承 原因: 是否顺应了时代发展 及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
2020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4课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二、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说 1.背景 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界出现继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之 后的第三次思想活跃局面。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出现了反对 封建 君主专制 的进步思想。 2.思想 (1)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 而已矣”,提出限制 君权 的主张。 (2)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 工商皆本。 3.著作 《明夷待访录》。 4.影响 黄宗羲的思想,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 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之是非为不足据,狂诞悖戾。”张问达弹劾的是 ( )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解析:《藏书》《焚书》是李贽的著作,李贽对孔子和儒
家经典的批判被视为异端学说。
答案:A
3.阅读下列李贽的言论,回答问题。 材料一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材料二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材料三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 若无私,则无心矣。” (1)根据以上材料,分别概括李贽的主要思想。(不得摘抄原文) (2)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李贽思想产生的主要原因。 (3)你是如何看待李贽思想的?
题组二 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的进步思想 4.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指出:“夫
为政之患,闻古人之效而悦之,不察其精意,不揆其时会, 欲姑试之,而不合,则又为之法以制之,于是法乱弊滋, 而古道遂终绝于天下。”对材料信息的解读错误的是
() A.制度应适应时代发展 B.不能随意地变革制度 C.重视古制的内在价值 D.每代制度都自成系统 解析:材料意为制定制度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 A、B、C 三项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这一点,D 项显然未 体现 ,故 D 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概况

(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共同的生活背景 2.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说 1)主要思想: 批判君主专制; (最精彩) 君臣平等; 政治设想: 限制君权:建“天下之法”;“公其是非与学校” 工商皆本; 注重实学; 2)影响:
梁启超曾说:“我们当学生时代,《明夷待访 录》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 活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也一再介 绍黄宗羲等人进步的政治学说,大量印发《明夷待 访录》等著作,以有助于宣传反对君主专制,动员 人民进行民族、民主革命。
顾炎武
顾炎武(1613—1682):号亭林,江 苏昆山人。年轻时参加“复社”反宦 官斗争。清军南下,参加当地的抗清 斗争。抗清失败后,遍游华北,载书 自随。所至垦田度地,访问风俗,搜 集材料,尤致力于边防和西北地理的 研究。顾炎武学问广博,对经史子集、 音韵训诂、典章制度、兵农经济、郡 邑掌故,都有深入的研究。晚年拒绝 清政府的征辟,专志经学的研究。著 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肇域志》等数十种著作。
(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君与民
朱熹 君为臣纲
黄宗羲
顾炎武
?????
王夫之
(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共同的生活背景 1)政治: 封建统治危机:阶盾、民族尖锐,君主专制强化; 2)经济: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3)思想: 心学、自然科学的发展;西学东渐; 4)经历:参加过抗清斗争;反思明亡教训。 2.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说
理与欲
朱熹
李贽
存天理,灭人欲。
???
(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明清时期的思想活跃局面

①“循天下之公”,揭露历 代帝王的暴政
②尊重物质运动自然规律的 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孟子
――《焚书·答耿中丞》
对孔子权威否定
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1、否定儒学正统的权威性,鞭挞
程朱理学的虚伪性;
2、认为“理”在百姓的日常生活 之中,从而否定了“存天理,灭 人欲”的理论。
3、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 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 欺诈。
4、主张男女平等
二、黄宗羲的政治和经济思想
①参加抗清斗争 ②失败后,隐居著述 ③ 浙东学派的创立者
Ⅲ 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1、创立: 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 “礼”的学说 2、继承: 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荀子,对“礼”深入讨论
3、重创: 秦朝,“焚书坑儒”
4、正统: 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冲击: 魏晋南北朝,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了来自于佛教、道教的冲击
①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主张
材料二:“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 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 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 与有责焉!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区“亡亡分严国天“以:下亡改:国治朝民”吏换族、,代、“②,文宽亡天化统天以治的下下其 结养者沦”兴特合民政亡的亡点,权,内”,是解的关涵;变系匹以释“更到夫史古明。整有为代个主责民鉴典治族,籍吏的学为命,术 手运不。研 段治究 ,民和 从”现 中实 发 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
高中历史必修三 专题一 第4课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课程标准: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思想,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1.背景(1)明代后期,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理学走向极端,束缚人们的思想。
(2)商品经济发展,社会风尚发生巨大变化,人们竞相逐利。
2.思想(1)挑战理学正统地位: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认为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之中。
(2)挑战孔子的至尊地位:反对将“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3)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
(4)文学创作方面:主张“真心”,反对摹古文风。
3.著作《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等。
二、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说1.背景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界出现继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之后的第三次思想活跃局面。
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出现了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进步思想。
2.思想(1)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
(2)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3.著作《明夷待访录》。
4.影响黄宗羲的思想,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三、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1.主要思想(1)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的主张。
(2)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
(3)提倡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2.主要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四、王夫之的“孤秦陋宋”批判1.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揭露和批判历代帝王把天下当做私产的做法。
2.哲学思想(1)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是一位唯物主义思想家。
(2)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王夫之的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哲学发展的顶峰。
3.著作《船山遗书》。
五、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1.思想主张(1)倡导“经世致用”,著有《潜书》。
(2)对专制君主大胆批判,认为帝王皆贼。
(3)对“官”进行猛烈抨击,认为“难治者,非民也,官也”;认为大多数官吏“为盗臣”“为民贼”。
2.思想评价(1)对君主专制和官吏腐败行为的批判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高度,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
再议李贽的反正统思想

李贽,明中期著名思想家和史学家,他的反正统思想在当时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他敢于挑战孔子的绝对权威,主张个人不必拘泥于孔子的教条,而应发挥个人的独特作用。李贽认为,是非观念是相对的,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不应将孔子的言论视为永恒的真理。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他坚持自己的独立见解,强调历史人物在实际历史环境中的作用和影响,而非盲目遵循传统观点。他特别关注历史人物对待普通民众的态度,这反映了他深厚的民本思想。例如,在评价秦始皇时,他赞赏其统一中国的伟大功绩,但同时也批评其焚书坑儒的过失。李贽的这种客观、全面的历史评价方法,对于我们今天理解历史、评价历史人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思想主张】
(2)批判道学家的虚假说教,肯定人的正当私欲 针对正统理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将人欲与天理 二元对立,禁欲主义),他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的主张,将人欲等同于天理(欲理合一),人不能离开基本的 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 认为私欲是人的天性,而且没有欲则道不行。他举耕田者、理 家者、为学者、做官者,皆因有私欲而推动其事业。就是圣人 孔子,假若没有司寇、相事的高官厚禄的吸引,他在鲁国一天 也呆不下去。由此推论,人必有私,道不在于禁欲,而在合理 地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
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思想特点】
(1)从先秦原始儒学中寻找反对理学的依据 对孔孟思想有继承,对宋明理学激烈批判。对理学家打着孔子 的旗号十分反感,认为“灭人欲”不是孔子的本意。 (2)追求个人私欲,忽视了道德约束和公共利益 对道学的批判,颇为激烈,不但激怒了当朝,而且也激怒了当 时的著名学者,甚至当时的进步思想家,诸如黄宗羲、顾炎武 、王夫之等等,都对李贽思想进行过口诛笔伐。顾炎武则称李 贽为“小人”,认为“自古以来,小人之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 者,莫甚于李贽”。王夫之斥责李贽不恤君亲,不顾人伦,与 民彝相抗,是“惑人心者”,其书其人宜“亟诛绝之”;黄宗 羲虽然没有象王、顾二人那样严厉指斥李贽,但他没有在其所 著《明儒学案》中为李贽立学案,而《明儒学案》向来是重视 学术研究中的“一偏之见”和“相反之论”的,由此也可见黄 氏对李贽的态度。
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思想特点】 (3)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市民要求 如个性解放、思想自由、追求平等和正当物质利益等。
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典型试题】
1.明朝中期,王艮(1483—1541)提出“良知现成”说,并
提倡“百姓日用即道”。从中国文化发展历程看,其思想的师
承和后学分别对应( )
A.董仲舒、陆九渊
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典型试题】
2.明末李贽曾经在信中讥讽一位大官说:学问不论官的大
小,不会因为官做得大,学问就一定高,要不然古代的孔孟
就不敢开口了。这一现象反映了( )
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生平】
叛逆(在思维形式上属于“求异思维”)性格的主观原因: (1)出身航海经商世家 泉州是明朝一大港口,其家几代出海经商。海洋环境养成自 立、自信性格。 (2)伊斯兰教文化背景 祖上航海西洋,皈依回教。两点影响:好洁心理;反对偶像 崇拜。但他本人不是回教徒。 (3)经历多难 为官二十多年,家庭变故多。幼年丧母;30岁长子去世;34 岁父亲去世;37岁祖父、次子相继去世;40岁两个女儿相继 饿死,他做官仅有两个特点:一、傲慢;二、清贫。为官清 贫和那年泉州大旱,二女遂饿死。打击至大。
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思想主张】
李贽: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也是一普通人),儒家经典 不是“万世之至论”(指高超的或正确精辟的理论),是和非 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标准,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认为是非 标准依据时代变化而变化,是非标准因人因时而异。 《藏书》:“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虽使 孔子复生于今日,又不知作如何是非也,而遽可以定本行赏罚 哉!”反对过时的“权威教条”,反对一成不变的是非标准。 继承了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此处“书”指《尚书》 ),批判了理学家对经典、对孔子的态度。
B
.陆九渊、朱熹
C.朱熹、王守仁
D.王守题】
【考点】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解析】“师承”指向谁学习,“后学”指继承者是谁?“ 良知现成”容易联系到“致良知”;“百姓日用即道”即强 调“经世致用”。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提倡“天人 感应”,陆九渊提倡心学,故A项错误;朱熹(1130—1200 )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提倡格物致知,故B项错误;王守仁 (1472—1529)提倡“致良知”,应该是师承而不是后学, 故C项错误;李贽(1527—1602)反对理学空谈,提倡功利 主义,是王艮的“后学”,故D项正确。 【答案】D
知识点1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生平】
李贽(1527年—1602年),本姓林,后易姓李,号卓吾,福 建泉州人。中国思想史上的“文化狂人”“怪杰”,明代的 “李敖”,自称“异端”。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朱子注:异端,非圣人之道,而别为一端。古代儒家称其 他学说、学派为异端。 李贽是陆王心学思想流派中的泰州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此派 代表名人还有汤显祖、徐光启。 李贽思想“离经叛道”,是明朝第一“思想犯”。约万历二 十八年(1600年),万历皇帝在逮捕令上作出了批示:“李贽 敢倡乱道,惑世诬民。令下诏狱治罪。他的著作不论出版与 否,一概查抄烧毁,凡收藏、保留者,严惩不贷!”最终的 判决书下来了,李贽一看:送回老家,地方看管。他顿时失 望了:一个自由的斗士,怎么能够被看管?结果自杀。
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思想主张】
其意义在于肯定了人的正当私欲,局限性在于从禁欲主义走向 了纵欲主义,同时忽视了道德约束和公共利益。即在利益和道 德关系上,偏向了利益;在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关系上,偏向 了个人利益。
继承了孔子“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后人概括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孔子的理欲观)。
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著作】
《焚书》:以为必遭焚之命运,因为不合正统口味。 《藏书》:藏之名山,传之后代。叙述内容起自春秋,下至宋 元,记述并评价了千百年间八百多位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
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思想主张】
(1)反对绝对的思想权威,提出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宋明理学:检验是非的标准在思想,在书本,系教条主义。 将孔子圣化、儒家部分文献经典化,是汉武独尊儒术之后的事 。宋明理学独尊之后,即所谓儒学复兴之后,同样继承了汉儒 引经据典的做法,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取士的标 准。儒家经典、孔子之言,就是绝对权威,就是绝对真理,成 为获取功名和政治文件的依据。是当时的“两个凡是”,凡是 儒家经典,凡是孔子言论,都是正确的。 李贽对整个儒学作一个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