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复习资料
西游记复习资料

名著阅读《西游记》复习资料主要知识点1、《西游记》:一个奇幻的神话世界,体裁:长篇神话小说2、作者:吴承恩,明代小说家3、主要容:主要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沿途遇到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
主要由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唐僧和悟空等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等三大部分,一路上历尽千辛万苦,战胜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功成圆满,终成正果。
赞扬了以悟空为主的师徒四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可贵精神。
4、小说主题:本书通过神话的形式,表现了丰富的社会容,曲折地反映出现实的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在悟空身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反抗专制压迫、战胜邪恶和征服自然力的强烈愿望;深深地植要于富有斗争传统的中国人民历史生活的土壤之中,是中国广大人民群众长期斗争生活的艺术概括。
它是理想和现实相结合的产物。
5、容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一到七回)介绍悟空的神通广大,大闹天宫;第二部分(八到十二回)包括唐僧出世", "如来说法","观音访僧","征斩龙"、"唐王入冥"等几个小故事,交代取经缘起,起着过渡和衔接作用。
第三部分(十三到一百回)"西天取经",其中包含"九九八十一难","八十一难"中又曲四十一个小故事构成,各个小故事既相对独立又前后呼应,是全书故事的主体,写悟空等降伏妖魔,最终到达西天取回真经。
6、经典故事:(1)悟空大闹天宫(2)三打白骨精(3)车迟国斗法(4)女儿国遇难(5)真假美猴王(6)智取红孩儿(7)三调芭蕉扇等(8)火烧盘丝洞(9)天竺国招亲(10)灵山取真经7、阅读感受(推荐理由):①善于说故事,情节扣人心弦,引人人胜,可读性强;②善于塑造人物形象,比如悟空、猪八戒形象鲜明、栩栩如生;③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和丰富奇特的夸。
名著《西游记》复习要点

名著《西游记》复习要点一、简述下面常考情节四圣试禅心:骊山老母与观音、普贤,文殊菩萨变成母女四人,欲招唐僧为夫,并要将三个女儿嫁给悟空、八戒和沙僧,意在试探师徒四人禅心是否坚固,唯八戒意动神摇,溜进后堂去撞天婚,被捉弄捆于树上,八戒十分羞愧。
偷吃人参果:唐僧师徒到五庄观投宿清风、明月两位道童奉师父镇元大仙之命,以人参果款待唐僧,唐僧误认人参果为婴儿而未敢食。
八戒怂恿悟空偷果三个师兄弟一起分享,遭到二道童怒骂。
悟空一怒推倒了人参果树逃离,却被镇元大仙捉回去。
悟空求得观音医活果树,二人结为兄弟。
三打白骨精:唐僧遣悟空去化斋饭。
山中白骨精想吃唐僧肉以长生不老,一变美女,二变老妇,三变老翁,迷惑唐僧,均被孙悟空识破,打死妖怪,唐僧以为滥杀无辜大怒,逐走悟空。
(悟空与八戒)双战黄袍怪:唐僧误闯黄袍怪的波月洞。
黄袍怪的夫人原是十三年前被掳的宝象国公主,她放走唐僧给父王送信。
国王恳请八戒、沙僧降妖。
沙僧被擒,八戒逃回馆驿。
黄袍怪变做俊俏郎君拜见国王,将唐僧变做老虎因禁笼中。
白龙马变作宫女刺杀黄袍怪受伤。
八戒来到花果山,用激将法请回孙悟空。
悟空请来星神收回,救出公主,恢复唐僧原身,师徒重归于好。
大战红孩儿:火云洞红孩儿是牛魔王与铁扇公主的儿子,用苦肉计骗取了唐僧的信任,纵风将唐僧慑走,并口喷三昧真火烧得悟空、八戒落荒而逃。
悟空请来龙王洒下雨水,反被烧伤。
八戒去请观音,被红孩儿假扮观音捉去,最终悟空真观音用莲花宝座,降伏红孩儿,收他做了善财童子。
车迟国斗法(降三怪):车迟国国王兴道灭佛,宠信三位道士人叫鹿力大仙和羊力大仙,封他们为国师。
他们作威作福,欺压僧人,悟空大为不平,设计戏耍国师,在三清殿,以尿水作圣水赏赐给三大仙。
三大仙欲报受辱之仇,与唐僧斗法。
先斗祈雨,再斗坐禅,三斗隔板猜物。
悟空使计,三大仙皆输。
最后赌砍头剖心下油锅,悟空使出降妖手段,三大仙现出原形死于非命。
真假美猴王:悟空因打死强盗被唐僧赶走,去见观音被留。
《西游记》复习资料、习题及答案

《西游记》复习资料、习题及答案一、作者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江苏淮安人,明朝小说家。
晚年著神魔小说《西游记》,该小说标志着我国浪漫主义文学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二、情节提要全书共一百回,分为三大部分:第一至七回写孙悟空的出身和“大闹天宫”的故事,是全书的精华部分,集中体现了孙悟空的反抗精神。
1(猴王学艺东胜神洲傲来国有一座花果山~山顶耸立着一块仙石~吸收日月精华~产下一石猴。
石猴身手不凡~异常勇敢~被推为水帘洞洞主。
后来~石猴出海拜师学艺~在西牛贺洲得到须菩提祖师的教授~得名孙悟空~学会了七十二般变化~一个筋斗云~可行十万八千里~归来后自号“美猴王”。
2(齐天大圣去东海龙宫借兵器~得大禹定海神针~化名“如意金箍棒”~可大可小~重一万三千五百斤。
又去阴曹地府~把猴属名字从生死簿上勾销。
龙王、地藏王去天庭告状~玉皇大帝欲遣兵捉拿。
太白金星建议~把孙悟空召入上界~授他弼马温一职~在御马监管马。
孙悟空起初不知官职大小~得知实情后觉得委屈了自己~于是打出天门~返回花果山~自称“齐天大圣”。
3(大闹天宫玉皇大帝派托塔李天王率天兵天将捉拿孙悟空~孙悟空连胜二郎神、哪吒二将。
太白金星两次去花果山请孙悟空上天做齐天大圣~管理蟠桃园。
孙悟空偷吃蟠桃~又搅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宴~盗食太上老君的金丹逃离天宫。
玉皇大帝再派李天王率天兵捉拿~双方争持不下时~观音菩萨举荐灌江口二郎真君助战。
孙悟空与二郎神赌法斗战~不分胜负~太上老君使暗器击中孙悟空。
孙悟空被擒后玉皇大帝无论是刀砍斧剁、火烧雷击~都不能损伤孙悟空一根毫毛,太上老君又将悟空置丹炉锻炼~七七四十九日开炉~孙悟空依然毫发无伤~在天宫大打出手。
玉皇大帝请来如来佛祖~将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饥时~给他铁丸子吃,渴时~给他熔化的铜汁喝。
第八至十二回写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征斩蛇、唐太宗入冥府、唐三藏出世等,交代取经的缘起。
4(取经因缘如来因南赡部洲贪淫乐祸~多杀多争~派观音菩萨去东土寻取经人去西天取经~劝化众生。
《西游记》复习资料整理

《西游记》专题复习一、填空题。
1.《西游记》,长篇章回体神话小说,是神话小说中成就最高、最受喜爱的小说。
但这部作品并非全无依傍,它有历史真实的影子,即唐贞观年间玄奘西行取经的事件,在《大唐西域记》和《大唐慈恩寺法师传》对此事有详细的记载。
玄奘取经的故事经民间文艺演出,成为以后小说的素材来源。
现在《西游记》是根据明代万历年间的金陵世德堂版本整理加工而成的。
2.《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字汝中,号射阳山人,明代人。
3.《西游记》全书100回,基本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至十二回是全书的引子,其中前七回写孙悟空的出身和大闹天宫,表现的是孙悟空对自由的无限追求和斗争最终失败的悲剧,体现出了人性的自由本质与现实生活的约束的矛盾处境;第八至十二回写唐僧的来历、魏征斩蛇、唐太宗入冥府,交代取经的缘起。
第十三回至一百回写唐僧师徒历经八十一难,去西天大雷音寺取经,终于取到真经,他们自己也修成正果。
蕴含着人必须经历艰难才能最终获得幸福成功的人生真谛。
4.《西游记》中所写天下所分的四大洲分别是:东胜神州,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北俱芦洲。
5.《西游记》的作者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一个奇妙的神话世界,花果山水帘洞洞口的对联是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6.孙悟空的第一个师傅是菩提老祖,它的兵器原是大禹治水的定海神针,又唤如意金箍棒,大闹天宫后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
后皈依佛门,唐僧为他取名行者。
为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劳,后被封为斗战胜佛。
7.猪八戒又叫悟能,原为管理天河水兵的天蓬元帅,获罪下凡,误投猪胎,曾占云栈洞为妖,后经菩萨点化,保唐僧取经,得成正果,封为净坛使者。
8.沙僧也叫悟净,原为天宫中的卷帘大将,被贬下界,在流沙河为妖,后保唐僧取经,得成正果,封为金身罗汉。
9.白龙马原是西海龙王之三太子小白龙,因违逆父命被囚鹰愁涧,后化作白马驮负唐僧取经,被封为八部天龙广力菩萨。
后在化龙池中得复原身,盘绕在大雷音寺的擎天华表柱上。
10.《西游记》中孙悟空从菩提祖师处学到七十二般变化、筋斗云等神通,又从龙宫索取金箍棒作为兵器。
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西游记》

七上名著导读|《西游记》:精读和跳读名著阅读《西游记》复习资料主要知识点1、《西游记》:一个奇幻的神话世界,体裁:长篇神话小说2、作者:吴承恩,明代小说家3、主要内容:主要写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沿途遇到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
主要由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唐僧和孙悟空等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等三大部分,一路上历尽千辛万苦,战胜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功成圆满,终成正果。
赞扬了以孙悟空为主的师徒四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可贵精神。
4、小说主题:本书通过神话的形式,表现了丰富的社会内容,曲折地反映出现实的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在孙悟空身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反抗专制压迫、战胜邪恶和征服自然力的强烈愿望;深深地植要于富有斗争传统的中国人民历史生活的土壤之中,是中国广大人民群众长期斗争生活的艺术概括。
它是理想和现实相结合的产物。
5、内容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一到七回)介绍孙悟空的神通广大,大闹天宫;第二部分(八到十二回)包括唐僧出世", "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征斩龙"、"唐王入冥"等几个小故事,交代取经缘起,起着过渡和衔接作用。
第三部分(十三到一百回)"西天取经",其中包含"九九八十一难","八十一难"中又曲四十一个小故事构成,各个小故事既相对独立又前后呼应,是全书故事的主体,写悟空等降伏妖魔,最终到达西天取回真经。
6、经典故事:(1)孙悟空大闹天宫(2)三打白骨精(3)车迟国斗法(4)女儿国遇难(5)真假美猴王(6)智取红孩儿(7)三调芭蕉扇等(8)火烧盘丝洞(9)天竺国招亲(10)灵山取真经7、阅读感受(推荐理由):①善于说故事,情节扣人心弦,引人人胜,可读性强;②善于塑造人物形象,比如孙悟空、猪八戒形象鲜明、栩栩如生;③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和丰富奇特的夸张。
名著阅读《西游记》复习资料

名著阅读《西游记》复习资料1、唐僧分别在哪些地方收了徒弟和马?分别给他们取了什么名?观音所赐的名分别是什么?五行山救悟空高老庄收悟能鹰愁涧收白龙马流沙河收沙悟净2、列举师徒四人取经路上经历的磨难,举四个即可。
黑松林遇黄袍老怪、黄风岭遭黄毛貂鼠精暗算、牛魔王之子红孩儿抢走唐僧、平顶山莲花洞太上老君炼丹童变成妖精3、列举师徒四人所遇的妖怪,四个即可。
白骨精、黄风怪、蝎子精、红孩儿4、列举唐僧师徒西行路过的国名(四个即可)。
乌鸡国车迟国女儿国天竺国5、说除塑造唐僧师徒四个形象外,还写到许多神仙,请列举几个。
如来佛祖观音菩萨菩提祖师太白金星镇元大仙6、悟空、八戒、沙僧使用的兵器分别是什么?如意金箍棒九齿钉耙禅杖7、《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开始取经时意志并不是很坚定,请问他曾经几次返回花果山?都是哪几次?主要有两次:一是唐僧刚收孙悟空为徒弟时,唐僧埋怨悟空残害生灵,悟空看不惯,逃回花果山,在观音菩萨的帮助下,又重新返回唐僧身边,菩萨赠唐僧紧箍咒;二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唐僧埋怨悟空乱杀无辜,一气之下,返回花果山,后唐僧宝象国遇难,猪八戒用激将法将其请出。
8、《西游记》中,成为唐僧师徒取经路上最大的障碍是哪一家族的刁难?这些刁难分别是什么?牛魔王家族,火云洞主红孩儿三昧真火的考验,牛魔王之妻芭蕉扇刁难。
9、《西游记》中,孙悟空原为东胜神洲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他拜谁为师?他的武器是在哪儿得到的?这个武器原来是做什么用的?经孙悟空变化,名字叫什么?灵台万寸山,斜月三星洞;菩提祖师,东海龙宫,定海神针,一万三千五百斤的如意金箍棒10、《西游记》中的唐僧是如来佛的第二个徒弟谁投胎转世的?做了状元谁的儿子?因父亲遇难,自幼出家,法名是什么?金蝉子,陈光蕊,玄奘11、你能写出几句出自《西游记》中的经典语句吗?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人生一世,草木一秋12、写出几个《西游记》中具有神妙奇幻的想象,紧张曲折的情节?三打白骨精,智取芭蕉扇13、《西游记》中化作妖精的白骨精先后三次分别变为哪三位人物来哄骗唐僧,但都被孙悟空一一识破?美女、老妇、老翁(姑娘,老婆婆,老头儿)《西游记》基本习题一、识记辨别题1、写出下列故事涉及的人物的名字。
部编七年级上册名著《西游记》复习资料及练习题(含答案)9名著复习

部编七年级上册名著《西游记》复习资料及练习题(含答案)9名著复习一、选择题1.名著阅读。
(1)填空。
《西游记》中孙悟空从___________处学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神通,又从龙宫索取________为兵器。
因大闹天宫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受苦五百年,后受观音菩萨规劝皈依佛门,给唐僧做了大徒弟。
(2)请判断一下描写的人物是谁。
一头红焰发蓬松,两只眼睛亮似灯。
不黑不青蓝靛脸,如雷如鼓老龙声。
身披一领鹅黄氅,腰束双攒露白藤。
项下骷髅悬九个,手持宝杖甚峥嵘。
(___________)2.名著阅读噫!这兵器原是他们随身之宝,一刻不可离者,各藏在身,自有许多光彩护体。
今放在厂院中几日,那霞光有万道冲天,瑞气有千般罩地。
其夜有一妖精,离城只有七十里远近,山唤豹头山,洞唤虎口洞,夜坐之间,忽见霞光瑞气,即驾云头而看。
原是州城之光彩,他按下云来近前观看,乃是这三般兵器放光。
妖精又喜又爱道:“好宝贝!好宝贝!这是甚人用的,今放在此?也是我的缘法,拿了去呀!拿了去呀!”他爱心一动,弄起威风,将三般兵器,一股收之,径转本洞。
(1)《西游记》是一部体现中华民族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古代神话小说,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历万苦千辛,经九九八十一难,到西天取经的故事,小说故事情节精彩纷呈,如孙悟空大闹天宫、______、______。
(2)选段中的“三般兵器”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
3.名著阅读,完成填空。
《西游记》全书共100回,基本由两个故事组成,第1至7回写________________,表现的是孙悟空对自由的无限追求和斗争最终失败的悲剧,体现出了______________的矛盾处境。
第8至100回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蕴含着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生真谛。
4.唐僧师徒路阻火焰山,无比炎热,无法通过。
这里的土地却说:“这火原是大圣放的。
《西游记》名著复习要点

《西游记》名著复习要点一、主要情节(重点8个,次重点10个)1、美猴王出世(次重点)花果山顶石头崩裂出的石卵,化为一个石猴,它眼里射出的两道金光惊动了玉皇大帝。
石猴行动敏捷,心机灵巧。
老猴提出谁有本事钻进山洞可拜它为王的建议。
石猴紧闭双眼纵身跳进瀑布,他发现里面有石锅、石灶、石碗、石床、石凳等,是一个极佳的安身之地。
众猴伏地拜石猴为王,号称美猴王。
2、灵台山遇仙(重点)猴王为求长生不老,在樵夫的指点下,到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找须菩提祖师(菩提老祖)学艺。
祖师给他取名,姓孙,名悟空,把长生不老之术、七十二变和筋斗云传授给了悟空。
一日,悟空受众人挑唆,变为松树,引起祖师不快,被逐出洞。
悟空学艺归来,花果山水帘洞已被以混世魔王为首的妖魔霸占了。
悟空只几拳就把混世魔王打得动弹不得了,众猴们又重新回到了水帘洞。
3、龙宫借宝(次重点)为了找到称心的兵器,悟空听从老猴的建议去龙宫拜见龙王,求赐兵器,选中重达一万三千五百斤的定海神针。
还从其他三海龙王处取得了金冠、金甲、云履作为行装,回到了花果山。
4、大闹天宫(1)从弼马温到齐天大圣孙悟空因向东海龙宫借得“如意金箍棒”和在生死簿上勾销自己名字而被告上天庭,玉帝招他做弼马温。
悟空嫌官小,打回花果山。
玉帝震怒,派托塔李天王剿灭,大败而回,只好再次招安,给了孙悟空一个“齐天大圣”的虚名。
(2)大闹蟠桃会(重重点)天庭要举办蟠桃盛会,悟空没有被王母邀请,再次发怒。
他定住七衣仙女,调弄赤脚大仙,喝尽玉液琼浆,搅了蟠桃会,偷吃了仙酒、仙肴,酒醉后还把太上老君的丹药吃了个精光。
之后还又偷了两瓶仙酒给众猴做仙酒会。
(3)大战二郎神玉帝令托塔天王率十万天兵捉拿悟空,悟空再次打退了众天神,观音菩萨举荐二郎真君。
二郎神与悟空大战三百回合未分胜负。
悟空多次变化都被二郎神识破。
太上老君趁悟空不备,用金刚琢将悟空打晕,梅山六兄弟一拥而上,这才将悟空擒获。
(4)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悟空被刀砍斧剁、火烧雷击,甚至在太上老君八卦炉中四十九天,依然毫发无损,还炼成了火眼金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游记
成书过程---唐僧弟子《大唐西域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纪实中夹杂神话传说和佛经故事。
南宋刊讲经“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文字粗略,情节简单,还没有猪八戒,“深沙神”只出现一次,但已出现猴行者形象。
大致勾画出《西游记》的基本框架。
元代杨景贤《西游记》杂剧,猴行者已变为孙悟空,深沙神也改为沙和尚,并在文学中首次出现猪八戒形象。
第一节《西游记》的主旨
(一)《西游》“幻”之内涵
[1]、“幻中有理”:
明谢肇浙《五杂俎》:“虽极幻无当,然亦有至理存焉。
”
清刘一明《西游原旨序》:“《西游》一记,阐三教一家之理,传性命双修之道,俗语常言中,暗藏天机;戏谑笑谈处,显露心法。
”“悟之者在儒可成圣,在释可成佛,在道可成仙。
”认为它是“修道奇书”。
梁启超称《西》是一部“哲理小说”(《告小说家》)
[2]、“幻中有趣”:
胡适《西游记考证》:《西》“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它并没有什么微妙的意思”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此书则出于游戏”
[3]、“幻中有实”:
张天翼《西游记札记》:“借妖怪们的造反来描写农民起义。
”
李希凡《漫谈〈西游记〉主题和孙悟空形象》:“大闹天宫”是写农民起义,“西天
取经”是写不怕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前后主题不同。
(二)《西游记》与心学
[1]明代心学:
融儒教“存心养性”、道教“修心炼性”和佛教“明心见性”,其主旨是“求放心”,“致良知”,以此维护封建秩序。
[2]书中“心猿”:
比喻躁动心灵的宗教语。
用作孙悟空别称,意在表明把悟空作为人心幻相来刻画。
{3}孙悟空形象的隐喻:
孙悟空大闹天宫——隐喻放心
被压于五行山下——隐喻定心
西天取经成正果——隐喻修心
[4]、小说回目、诗赞的暗示:
“官封弼马心何足,名注齐天意未宁”(4回)
“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7回);
“心猿归正,六贼无踪”(14回)
“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
马猿合作心和意,紧缚牢拴莫外寻。
”(7回)
[5]人物表白:
悟空:“只要你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
”(24回)
悟空:“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
(85回)
[6]、众家评述:
《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
“灵台方寸,心也。
”
“一部《西游》,此是宗旨。
”
“一部《西游》,只是如此,别无些子剩却矣”。
三)、对人性自由向往和自我价值的肯定
孙悟空大闹天宫被镇压的结局,表明作者主观上是想以此谴责野蛮心性的放纵与宣泄。
孙悟空冲决羁绊,蔑视权威,大闹天宫,斗争不懈,客观上表现出一种与明代文化思潮合拍的追求个性自由、肯定自我价值的精神。
(四)呼唤有理想、有能力、有个性的人性美
孙悟空协助唐僧西天取经,一路翻山越岭、擒妖捉怪、排除万难、百折不挠,首先表现了他的理想和毅力。
作为降妖伏魔能手、排险除难英雄,孙悟空神通广大,战无不胜,突出表现了他的本领和能力。
孙悟空前期闹天宫所表现的桀骜不驯、勇于斗争的个性精神,在后期取经途中仍是一如既往。
(五)、整体性寓意与局部性象征
因《西》属世代累积型长篇,故内涵甚丰。
除整体具宣扬“心学”寓意外,它还与封建社会、特别是明代中后期社会有千丝万缕联系,许多情节都折射出现实的光芒。
首先,对天宫、地府、西天等神权机构和西行途中人间国度的描写,都形象地影射现实中皇权统治的种种丑恶:
玉帝天宫,黑暗腐败;佛祖西天,贿赂公行;
阎罗地府,营私舞弊;人间国度,君昏臣佞;
国王昏庸,道士作恶。
其次,取经路上形形色色的妖魔,虽总体象征“修心”过程的种种障碍,局部上显然还是现实社会地方恶势力的影子。
再次,上界神佛与下界妖魔的相互勾结、残害生灵,正是现实社会中统治阶级上下一体、沆瀣一气、欺压百姓的一种变形写照。
佛下凡可以为妖魔,妖魔升天可以成神佛。
妖魔神佛勾结联络,形成一张笼天盖日、残害生灵的关系网。
第三节《西游记》的艺术成就
一、极幻与极真
《西》用超凡想象和极度夸张,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奇瑰丽的神话世界,使全书从环境到人物、到情节都充溢着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西》看来“极幻”,却又令人感到“极真”。
因那些变幻莫测、惊心动魄的故事,或如现实影子,或含生活真理,奇幻得都入情入理。
二、物性、神性与人性的统一
“物性”:指形象作为某一动植物的精灵,所保持的原有的形貌和习性。
“神性”:这里指动物植物一旦成精变怪,就带有的神奇本领。
“人性”:这里指作者将人的七情六欲赋予神佛妖魔,将其人化。
孙悟空形象既有猴子的外貌、习性等“物性”,又有七十二般变化、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等超凡“神性”,同时还有有勇有谋、无私无畏、坚忍不拔、积极乐观、心高气傲、争强好胜等“人性”。
三、多角度、多色调描绘的形象
《西》已开始打破人物性格单一,好人一切都好、坏人一切都坏的倾向,注意多角
度、多色调塑造人物。
理想型形象孙悟空, 带有明显的英雄化,但也有争强好胜、爱戴高帽、喜欢奉承等缺点;世俗型形象猪八戒,带有浓厚的人情味儿,尤其是既讨喜爱、又多缺点的角色。
猪八戒:号为佛家“八戒”,实是凡夫俗子:贪吃、贪睡、贪财、贪色;憨厚纯朴、吃苦耐劳、斗争顽强。
四、幽默讽刺与诙谐有趣的风格
1、《西》虽不是讽刺小说,却“以戏言寓诸幻笔”(任蛟《西游记叙言》),具嬉笑讽刺、幽默诙谐风格。
2、《西游记》的幽默诙谐有一定的世情情调。
《西》幽默诙谐的突出表现:
首先,主人公孙悟空被赋予幽默诙谐的个性,其言其行无不具有轻松的幽默感。
他蔑视权威、桀骜不驯、乐观自信的性格,常常通过揶揄玉帝、打趣如来、诅咒观音、嘲弄妖魔来表现。
对八戒贪吃、贪睡、贪财、贪色等漫画式的描绘,构成幽默诙谐的讽刺。
其次,许多情节“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把可恨可耻可笑可怜的社会现象和世相脸谱撕裂,化成活灵活现、妙趣横生的笑料。
五、曲折巧妙的结构
《西游记》共100回,在结构上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
序幕:前7回,大闹天宫
过度:中5回,取经缘起
主体:后88回,西天取经
各部分都有其相对独立性,特别是主体部分的取经故事所包括的41个小故事,几乎都可独立成篇。
整部《西游记》可以说是许多短篇小说的连缀与组合,属“短篇加短篇”的线性结构
西游记
师徒四人形象的意义---体现作者对人性的思考
八戒真实可爱?。
唐僧让人觉得压抑?。
沙僧让人觉得可敬又普通乏味?孙悟空让人神往?
猪八戒会让我们快乐,美猴王会让我们神往,沙僧却让我们熟悉而乏味,唐僧则让我们敬而远之
追求个性与自由——孙悟空形象解读2
1小说前七回主观上谴责“放心魔”之害,客观上却赞颂了自由与个性。
出世【没有任何社会关系,是原生态的人】
不服管辖“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拘束”
两个局限:一是个人才能的局限【学道】一是时间上的局限【阴司除名】
2大闹天宫的过程,实际上是孙悟空对名誉、地位、权利的发现认识过程。
弼马温---“昼夜不睡,滋养马匹,日间舞弄犹可,夜间看管殷勤:但马睡的,赶起来吃草,走的,捉将来靠槽。
那些天马见了他,泯耳攒蹄,都养得肉肥膘满。
”
齐天大圣
成人不自在
▪回归社会角色:保护唐僧西天取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