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复习:新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高考政治专题复习:《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伟大的改革开放》

高考政治专题复习:《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伟大的改革开放》一、引言在高考政治复习中,《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伟大的改革开放》是一个重要的专题。
这一专题不仅涉及对中国改革开放历程的深入理解,还关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的全面把握。
以下是对该专题的详细复习内容。
二、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国内背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面临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任务,但在探索过程中出现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失误,导致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受到严重破坏。
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现状,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国际背景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西方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给我国带来了巨大压力和挑战。
三、改革开放的启动与推进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时间:1978年12月内容: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乡镇企业的兴起: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城市改革国有企业改革:通过放权让利、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等措施,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逐步放开市场,引入竞争机制,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的快速增长。
对外开放经济特区的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经济特区的建立,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
沿海开放城市的扩大: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
四、改革开放的成就与意义经济成就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变。
经济总量大幅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社会成就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事业蓬勃发展。
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社会保持稳定和谐。
理论意义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一次新的伟大革命。
三农专题复习:建国后党的四次农村政策

二、“三大改造”
时间 结果 意义 社会主义改造的 方式 走合作化(集体 到1957 到1957年底, 到1956年底, 对农业的社 化)道路,引导 到1956 年底, 三大改造基本完 会主义改造 农民参加农业生 农民参加人民公 我国基 成,标志着生产 1953 产合作社 社 资料私有制转为 本上完 资料公有制转为 —— 公有制,公有制 成了对 私有制,私有制 对工业的社会 1957 对手工业的社 同农业 1956 农业、 经济在国民经济 主义改造 会主义改造 年底 手工业 中占主导地位, 和资本 标志着社会主义 主义工 制度的基本确定。 对资本主义 从以加工订货 商业的 我国开始进入社 工商业的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 到公私合营 社会主 会主义高级阶段。 会主义改造 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 造的对象
2、失误的表现: (1)、“大跃进”运动1958年 A、 标志:盲目求快,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 B、表现: 工业上:高指标,全民大炼钢铁 农业上:放高产卫星,浮夸风盛行
大炼钢铁中的土高炉
全民大炼钢铁的效果如何?
一颗白菜500斤
“一个萝卜千斤重, 两头毛驴拉不动”
大麦穗、大玉米,运到北京去见毛主席
二、“三大改造” 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1956年底
时间 社会主义改造的 方式 走合作化(集体 对农业的社 化)道路,引导 会主义改造 农民参加农业生 1953 产合作社。 —— 走合作化(集体 1956 对手工业的社 化)道路,建立 会主义改造 手工业生产合作 年底 社。 对资本主义 工商业的社 会主义改造 从以加工订货 到公私合营 社会主义改 造的对象 结果 到1956 年,我 国基本 上完成 了对农 业、手 工业和 资本主 义工商 业的社 会主义 改造 意义 到1956年底, 三大改造基本完 成,标志着生产 资料私有制转为 公有制,公有制 经济在国民经济 中占主导地位, 标志着社会主义 制度的基本确定。 我国开始进入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
新课标初三政治专题复习七 关注 三农 问题

结友爱,顾全大局,乐于奉献的精神,支持农业和
农村建设,为农民增收作贡献。
(3)从农民自身角度,要发扬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
神,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致富本领。
3、请你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农村提几点合理化建议?
(1)经济方面, 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深化农村经 济体制改革,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加大农村科技普及 和推广,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落实国家农村经济 政策,加大对农村的扶贫力度,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 (2)政治方面, 完善和发展村民自治制度,加强农 村的民主和法制建设,打击各种违法犯罪现象,保持 农村社会稳定。 (3)文化方面,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提高村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消除各种迷 信思想的影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的思想 阵地,武装农民的头脑.
例题分析
1.党和政府为什么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 把这一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2、你认为怎样才能增加农民的收入,使农民富 裕起来? 3、请你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农村提几点合理化
建议?
1.党和政府为什么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 把这一问题作为 全
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1) 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体现了共同富裕原则 (2) 是解决现阶段主要矛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3) 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立党为公,执政
4.《政府工作报告》:
“两免一补”
(1)明年将在全国全部免征农业税。
(2)从今年起,免除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
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村普遍实行这一政
策,使贫困家庭的学生都能上学读书,完成九年
义务教育。
【回归课本】
1 三个代表”的必然要求 2.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3.社会主义本质/ 共同富裕原则/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 4.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5.“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6.依法治国,依法规范和保障农村社会主义经济秩序 7.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8.三个文明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9.科教兴国、科教兴农
中考政治专题复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注三农问题

中考政治专题复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注三农问题【时政热点】: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某某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X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新农村相关问题】1、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什么?新农村建设包括哪些方面?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某某。
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
2、请你展望下若干年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象。
①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工厂林立,特色农业活跃,家家户户有了宽敞的住房,拥有小轿车,人们重视生活质量。
②乡风文明:人人安居乐业,农民的孩子免费教育,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自主创业、创新、创优能力增强。
③村容整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繁荣,绿水清山与人相伴。
④管理某某:人民积极参与政治、关心政治,某某管理得到有效的落实与保障。
3、你是怎样理解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某某”,这个目标充分表明,我们要建设的新农村,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共同发展的新农村,是富裕、某某、富强的新农村。
4、你是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呢?(或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国情依据:①我国生产力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没有改变,城乡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
专题三 经济高质量发展 专题训练-2022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统编版必修二经济与社会(解析版)

专题三经济高质量发展(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为此,我国应()①走先发展后减碳、先高碳再低碳发展道路②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绿色发展体系③加大对清洁低碳能源发展的转移支付力度④坚持生态优先,努力遏制经济增长的速度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要进一步推进农村三产融合,需要()①创新发展思路,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农业转型升级②加快发展农村电商和农产品加工业,着力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收益③引入社会资本,让土地资源能够在市场上自由交换和流通④解决好农村三产融合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3.新中国成立70年来,辽宁积极落实中央各项农业发展支持政策措施,农业经济发展取得良好成效,农业生产、农村发展逐步得到改善与提高,农民生活越来越好。
辽宁省之所以重视“三农”问题是因为()①“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②解决“三农”问题,有助于实现全面小康③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④“三农”问题是解决我国主要矛盾的关键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解决这一矛盾需要()①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追求发展速度,促进经济高速增长②端正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③坚持科学的宏观调控,并坚持市场机制作补充④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5.有人这样形容现代化经济体系:实体经济是身躯,科技创新是筋骨,现代金融是血液,人力资源是大脑。
八年级下册历史专题复习一——三农问题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凤阳小岗村
(5)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 教训,你从中得到怎样的认识?(2分)
要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制定政策必须从国情出发,不能 脱离实际;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等。
(2013·四川眉山)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简称“三农” 问题,它是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发展的 重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 社会安。党和国家历来重视“三农”问题。新中国成立后, 党和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取得了 巨大成就,但也不乏沉痛的教训。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问题。
建国后的土地政策:土地政策的四次调整
1.1950--1952年 土地改革 2.1953--1956年 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 3.1958年 人民公社化运动 4.1978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土地改革(1950- 农业合作化
人民公社化
1952年)
(1953-1956年) (1958-1983年)
公有制
影 响
解放了农村生产 力,为农业生产 的发展和国家工 业化开辟了道路。
提高了农村生产 力,推动了社会 主义工业化发展
超越了农村生产 力水平,挫伤了 农民生产积极性。
调动了农民积极 性,解放了农村 生产力,推动了 农业发展。
请你看一看
农民拔除 地主立的 地界碑
农民申请 加入农业 合作社
向农民 宣传土 地改革 法
图③ 农民在领取包产到户的合同书
图④ 人民公社化时期毛泽东在河南视察
A.①②③④ B.④③①②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2014·随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农业 政策进行过多次调整,其中较典型的有农村人民 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得了两种
历史高考高考冲刺:中国现代史专题复习之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二)知识讲解

高考总复习:中国现代史专题复习之新中国发展历程二考情分析专题概述1949年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既有曲折和失误,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建国初期,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在“左”倾思想影响下,国民经济建设中成就和失误并存,但成就是主要的。
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始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和城市都取得突破性发展。
这一时期中国经济现代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逐步实现了由单一的公有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促进了中国现代化进程;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解决了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使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使中国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联系更加紧密。
考向预测1、主干知识: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阶段性特征、政策、成就,科教发展的措施、成就等历来是考题的密布区。
2、基本概念:“七年过渡时期”、“十年探索时期”、“文革动乱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等历史阶段划分概念,我们同学容易搞混,“所有制结构”、“计划与市场经济体制”等经济名词,“农业合作化”、“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过渡时期总路线”等政策名词或概念的内涵也是误区之一。
3、史观:中国崛起的过程是中国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也是中华文明影响力大增的过程,这一视角是高考命题常用的切入点。
4、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2013年是毛主席诞辰120周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60周年,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55周年,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40周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5周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州五号”10周年纪念。
另外注意,一些统计图、数据表、新闻报道、漫画、打油诗、股金证等身边常见的现象是命题常引用的材料,应该关注此类现象在备考复习中的价值。
八下历史专题复习

八下历史专题复习1.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9月内容:①制定了《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②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
③确定了国旗、国歌、首都、纪年方法。
④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内容: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意义: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3.中共“八大”(1956)背景: 落后的农业国,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
主要任务:发展生产力,实现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意义: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4.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思想基础: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主要内容: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思想路线) ;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政治路线)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组织路线)意义: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5.中共“十二大”(1982):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6.中共“十三大”(1987):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制定了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7.中共“十四大”(1992):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8.中共“十五大”(1997):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专题二: 新中国的农村政策(一)土地改革1、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时间: 1950—1952年;3、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颁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结合下面两幅图片,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为主题,写一篇80字左右的 短文, 内容包括图片分别反映的历史事件及该事件的影响,比较图片你 的主要感想。
图1反映的是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这一体制下,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生产积 极性不高,农业发展受到阻碍。 图2反映的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责任制实行后,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 高,农业得到大发展。 对比两幅图片,我认识到:要立足国情,遵循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据实际情 况不断调整农业政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土地集体所有 广大农民走上了 社会主义道路, 促进了农业生产 发展。
土地集体所有 土地集体所有
农民缺少生产 自主权,生产 积极性不高, 农业发展受到 阻碍。
解放了农村生产 对农业 力,农业生产获 发展的 得迅速恢复和发 影 响 展。
责任明确,农民 生产积极性大大 提高,农业得到 大发展。
1949年10月——1984年12月我国粮食产量变化情况
2013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 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四化同步”的 战略部署,按照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的工作目标,加大农村改革 力度、政策扶持力度、科技驱动力度,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本 经营制度的优越性,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 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大好 形势。 努力提高农户集约经营水平…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扶持联户 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
在土地公有制的 基础上,____包 产到户,____盈 亏。
土地集体所有 责任明确,农民 ________大大提 高,农业得到 ______。
土地
_____的土地
所有制 所有制
土地集体所有
广大农民走上了 对农业 解放了______, _____道路, 发展的 农业生产获得 _____了农业生 影 响 __________。 产发展。
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据材料回答,哪些原因导致“左”的错误泛滥? 2、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启示:
1、农业政策的制订要立足本国国情,
坚持实事求是。
2、农业发展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材料一 1958夏秋之际,各地纷纷成立人民公社。人民公社的一切财 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许多地方的社员在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社员 的自留地、家畜、树木等,都为公社所有。农村人民公社在计划经济下, 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农民缺少生产 自主权,辛辛苦苦干一年活,到年终结算,收入不多,因此生产积极性不 高。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二 前一个时期有些人认为,责任制只是包干到户一种形式,包 干到户就是“土地还家”、平分集体财产、分田单干。这完全是一种误解。 包干到户这种形式,在一些生产队实行以后,经营方式起了变化,基本上 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但是,它是建在土地公有基础上的,农户和集 体保持承包关系 ——《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1982年1月) 材料三 联产承包责任制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 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 ——《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1983年1月)
农村人民公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比较 农村人民公社
所有制形式 经营方式 劳动形式 分配方式 农民是否有 生产自主权 土地集体所有 _____经营 _____劳动 分配搞_________ 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 土地集体所有 _____经营与_____经营 相结合 _____劳动 _____盈亏
农村人民公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比较
专题复习
新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公安县东港初级中学 熊艳
事 件
土地改革
新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对农业进行社会 发动人民公社 化运 动 主义改造
实行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
时 间
背 景
____年至____年 ____年至____年
农业_____经营 __________阻碍 ,满足不了国家 农村经济和中国 工业化建设需要 社会发展。 。
年份
产量 (万吨)
1949
13150
1952
16392
1957
19595
1959
17000
1984
40712
回答: 1.依据材料说明,1949年至1984年,我国粮食产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我国粮食产量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材料
1958年党中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
会主义”的总路线。总路线反映了广大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 望,但由于中国刚刚从革命战争转向社会主义建设,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
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
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紧接着,党中央又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运动。这就使得“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主要标志是高指标、
农村人民公社 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
所有制形式
土地集体所有
统一经营
土地集体所有
统一经营与分散 经营相结合
生 产 关 系
经营方式
劳动形式 分配方式 农民是否有 生产自主权
集中劳动 分配搞平均主义 没有
分户劳动 自负盈亏 有
启示:
1、农业政策的制订要立足本国国情,
坚持实事求是。
2、农业发展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3、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4、要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农村政策。
鼓励农民兴办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社。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
练习巩固,能力提升
1、每个时代都有流行语。其中最能代表1952年时代特征的是( ) A、平均主义 B、大炼钢铁 C、改革开放 D、斗地主,分田地 2、1953——1956年我国农村实行农业合作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B、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C、我国按苏联模式建设社会主义 D、一些领导人片面强调公有化 3、1959年,一位外国友人来到中国,他可能看到( ) A、我国农村正忙着分地 B、我国农村大办公共食堂,不要钱 C、我国城市乘坐城际列车不要钱 D、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 4、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根本上说是( ) A、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的需要 B、提高农民收入 C、推动农村经济政治改革的需要 D、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5、“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作主人,今岁又分田勤劳致富奔小康”。与这幅农家 春联中的两次分田直接相关的是( ) A、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开始于_____年 ______错误扩 展到经济领域 。 一大二公,统 一经营,集中 劳动,分配搞 平均主义。
土地集体所有 农民缺少生产 自主权,生产 积极性不高, 农业发展受到 _____。
开始于______年
人民公社化____ 农村发展,党和 政府作出改革决 策。
引导农民参加 废除________, __________,走 实行________, 特点 ______和共同富 把_____的土地 (内容) 裕的社会主义道 分给_____。 路。
“左”倾错误 人民公社阻碍农 扩展到经济领 村发展,党和政 域。 府作出改革决策 一大二公,统 一经营,集中 劳动,分配搞 平均主义。 在土地公有制的 基础上,分田包 产到户,自负盈 亏。
废除地主阶级封 建剥削的土地制 ,实行农民的土 特点 (内容) 地所有制,把地 主的土地分给农 民。 土地 所有制 农民的土地 所有制
事 件
土地改革
对农业进行社会 主义改造 1953年至1956年
发动人民公社 化运 动 开始于1958年
实行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 开始于1978年
时 间 1950年至1952年
封建土地制度阻 背 景 碍农村经济和中 国社会发展。
农业分散经营, 满足不了国家工 业化建设需要。
引导农民参加农 业生产合作社, 走集体化和共同 富裕的社会主义 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