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农村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重庆市农村“三变”改革成效分析及发展模式探寻

重庆市农村“三变”改革成效分析及发展模式探寻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改革也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重庆作为我国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农村改革一直是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三变”改革是重庆市农村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包括土地流转、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集体经济改革等方面。
本文将对重庆市农村“三变”改革的成效进行分析,并探讨重庆市未来农村改革的发展模式。
1.土地流转土地流转是农村“三变”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土地流转,可以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在重庆市,土地流转改革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鼓励农民将土地流转给专业的农业合作社或大型农业企业进行经营。
据统计,目前重庆市已有超过60%的农村土地实现了流转,土地规模化经营成为了农村生产的主要形式。
通过土地流转,农民可以获得土地流转租金,并且可以参与流转经营,从而增加收入。
2.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是“三变”改革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重庆市通过发展农村股份合作制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集体经济转型升级,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政府还通过股份合作社的形式,将土地流转、种植、养殖等生产经营进行了有机结合,形成了产业化经营模式。
通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集体经济的规模效益得到了显著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逐步提高。
3.农村集体经济改革重庆市农村“三变”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土地流转、产权制度改革、集体经济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进展,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未来重庆市农村改革的发展模式探讨未来,重庆市可以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流转改革,通过建立健全的流转市场和流转交易体系,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政府还可以加大对流转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农户积极参与土地流转。
还可以探索土地托管、联合流转等新模式,引导农民参与土地流转,实现规模效益和农民增收。
未来,重庆市可以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步伐,推动农村股份合作制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重庆市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重庆市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重庆市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产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市场开发不足、薄弱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等方面。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并推动特色效益农业的健康发展,下面将分析具体问题并提出对策。
重庆市特色效益农业的产业规模较小,主要由小农户和家庭农场组成,缺乏规模化的生产和经营,这导致农业经济效益低下。
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是鼓励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对小农户进行整合,并提供技术支持和市场信息。
通过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的规模经营,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数量,提升农业的经济效益。
技术水平低是重庆市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的另一个问题。
农民缺乏先进的种植和养殖技术,导致生产效率低下、质量不稳定。
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是加强技术培训和推广,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
政府可以与农业科研机构合作,组织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开展技术培训和示范,帮助农民了解最新的种植和养殖技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市场开发不足是制约重庆市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目前,特色农产品的销售主要依赖于传统的农贸市场和传统销售渠道,缺乏有效的市场推广和销售渠道。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加强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推动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政府可以加大对特色农产品的宣传和推介力度,通过举办农产品展览、推动电商平台发展等方式,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重庆市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还存在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薄弱的问题。
农村地区的交通、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农业支持服务体系不完善,农民缺乏政策咨询和市场信息。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农村地区的发展环境。
还应加强农业支持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民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指导和市场信息,提高农业的服务质量和效益。
重庆市经济结构现状、问题及思考

重庆市经济结构现状、问题及思考重庆存在显著的高于全国水平的二元经济结构,二元结构严重影响了重庆经济发展,原因在于经济结构发展过程呈二元性,行政体制调整、工业扩张能力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等加剧了二元性。
加快二元经济的转换,应加快城市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增强对农民的职业教育,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标签:重庆经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1 重庆市经济结构现状及二元特征从历史上看,解放前重庆市的工业就有了一定的发展,解放后一方面在“三线”建设时期,由于行政因素移植了大批工业,奠定了以重工业为主导的综合性国家工业基地的基础,机械、化工、冶金、食品和纺织工业实力较强,交通机械、仪器仪表、通用机械和常规兵器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另一方面重庆市地缘辽阔,广大的丘陵山区存在大量的传统农业经济,改革开放后特别是重庆直辖后,传统农业经济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城乡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典型传统农业和现代工业并存的现象不但没有消失,而且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特征日显突出。
1.1 传统农业比重较大且发展滞后(1)在产值结构方面,重庆市传统农业在全市GDP中所占比重大,且长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978年重庆市农业产值比重为36.8%,高于全国8.7个百分点,1995年重庆市农业产值比重为25.9%,仍高于全国5.4个百分点,在这将近20年的时间里,重庆市农业产值比重下降较慢,始终高于全国5-8个百分点。
从经济发展的规律来讲,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农业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其相对规模应缩小、产值比重应下降。
1997年,重庆直辖后,农业产值比重才较快与全国水平接近,2001年时只高出全国1.47个百分点,但自身比重仍高达15.23%,2004年占GDP的比重为16.2%。
(2)从就业结构来看,农业就业劳动力转移缓慢、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978年重庆市就业人员在农业部门的占77.1%,比全国高6.6个百分点,1997年占57.2%,比全国高7.3个百分点,2000年占53.4%,仍比全国高3.3个百分点。
重庆农村电商的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重庆农村电商的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重庆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也是农村电商发展较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随着新冠疫情的影响,农村电商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本文将对重庆农村电商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
一、重庆农村电商的发展现状1. 发展迅猛:近年来,重庆农村电商发展迅猛,政府及企业纷纷加大对农村电商的投入力度,带动了农村电商的规模扩大和发展速度的加快。
据统计,目前重庆农村电商的人口覆盖率已经超过80%,农村电商平台数量超过2000家,为农村居民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线上购物渠道。
2. 为农村经济注入新活力:重庆农村电商的发展,不仅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更广泛的消费选择,也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通过电商平台,农产品得以迅速销售出去,带动了当地农民的增收,同时也加快了农村产业的发展。
3. 政策扶持力度大:重庆市政府近年来加大了对农村电商的扶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比如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支持电商人才培养、推动电商平台发展等等,为农村电商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存在的问题1. 电商平台不平等:尽管重庆农村电商的发展蓬勃,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一些大型电商平台更加青睐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而对农村电商的支持力度较小,导致一些农村电商难以生存和发展。
2. 人才短缺:重庆农村电商的迅速发展,导致了对电商人才的需求激增,然而目前农村电商人才短缺的问题依然存在。
由于农村电商的特殊性,需要一批懂农村、懂电商的专业人才,而目前大部分农村电商从业者为农村原居民,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就限制了农村电商的发展。
3. 物流配送不畅:重庆农村地域辽阔,交通不便,农村电商的物流配送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目前农村地区的配送服务相对薄弱,很多偏远地区的农民无法享受到电商带来的便利。
三、发展建议1. 打破地域壁垒,提升农村电商平台服务水平:政府可以通过打破地域壁垒,鼓励大型电商平台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和政策支持,提升农村电商的竞争力。
重庆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问题与对策探讨

重庆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问题与对策探讨1. 引言1.1 研究背景重庆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问题与对策探讨重庆市是一个拥有众多乡村资源和劳动力的地方,农村集体经济在当地具有重要的发展意义。
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集体经济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
为深入探讨重庆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的对策,本文拟对其进行分析与讨论。
重庆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复杂多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一些村集体经济组织存在组织管理混乱、决策不科学等问题,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经济效益低下。
农村集体经济缺乏创新能力,许多集体经济组织依然停留在传统经营模式上,缺乏市场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动力。
资金支持不足也是制约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许多集体经济组织资金来源单一,融资渠道狭窄,难以满足发展需求。
为解决这些问题,重庆市需要加强组织管理机制建设,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管理水平和效率;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创新能力提升,鼓励集体经济组织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确保资金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匹配。
1.2 研究意义农村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增长、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重庆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机制、缺乏创新能力、缺乏资金支持等。
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加强组织管理机制建设可以提高农村集体经济的运作效率,促进集体经济规模逐步扩大,为农民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质量提供有力支撑。
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创新能力提升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增强农村经济活力。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可以解决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资金短缺的问题,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研究重庆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问题与对策探讨的意义在于为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为重庆市农民谋福祉,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重庆两翼”农户万元增收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重庆两翼”农户万元增收的问题及对策探究作者:喻问琼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1年第7期喻问琼(长江师范学院,重庆涪陵 408100)摘要:2010年初,重庆市委市府提出了启动“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
实施以来,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要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壮大产业龙头、改变干部工作作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解决。
关键词:万元增收;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1)14-0042-022010年初,重庆市委市府提出了启动“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即到2012年,“两翼”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8%左右,增加800元以上,达到6400元;“两翼”农村纯收入在2009年基础上户均增加1万元、达到2.5万元;“两翼”95%有劳动能力的农户要实现万元增收目标。
一、实施“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存在的问题“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启动后,在短短的时间内已初见成效。
在2010年上半年,“两翼”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219元,同比增长15.32%,较2009年同期高4.08个百分点。
但“两翼”地区与“一圈”相比,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在工程实施中还存在以下问题:1.融资难度大,贷款门槛高。
实施万元增收工程,资金缺乏是一个大的难题。
目前主要有四种途径融资:一是政府下拨。
重庆市建立了“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专项资金,三年财政性投入将达到100亿元以上,各区县落实了财政配套资金。
二是相关部门整合资金向“两翼”注入。
市农委2010年对“两翼”农业生产性投入达19.5亿元,;市林业局安排补助资金2.13亿元;扶贫办整合3.44亿元用于“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占扶贫资金总额的53%。
三是银行信贷。
四是企业投资。
比如,交旅集团等8家市属国企分别与巫溪先期签订项目资金近30亿元的10项合作协议。
但这些资金却远远不够,实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家家户户需要新增加项目,产前投入非常大,而农民家庭收入来源都比较单一,主要依赖生产性收入,收入不高且不稳定,难以满足金融资本投入的条件。
重庆经济发展面临的宏观环境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加 大 。重庆 正处于 工业 化加速 期 ,能源 的制约 3、 中 央对 三 峡 库 区的 扶 持 力度 将 继 续
加入世 贸组 织过渡 期结束 ,使 中 国在 全面 作 用国
在世 界经济 中所 占的比重 以及 在 国际贸 易中所 加 大 占的 比重 都会进 一步增 加 。但 与此 同时 , 中国
2 、土地 、能 源等 主要 生产 要 素 的制 约作
一
、
经 济 发展 面 临的宏 观环境
用 将 日趋 突 出
国家将 加大 国土 资源利用 的调控 作用 ,进
1、 国 际 环境 的 影 响 利 大 于 弊
一
步 控 制 土 地 供 给 。在 今 后 相 当长 一段 时 期
世界经 济仍 然处于 长周期 的上 升阶段 ,预 内, 国家将 继续 坚持现 行土地 “ 冻 ”政策不 冰 期国际环 境总体稳定 、局部动 荡,人 民币升值 、 动 摇 ,规 范土地 管理 秩序 ,把紧 土地供 应 的关 我 国加入 世贸 组织过渡 期结 束 、发达 国家制造 口。而 我市正 处于城 镇化 、工业 化的加 速推进 业 转移将 是影 响 2 0 0 重庆经 济 发展 的三 大 阶段 ,对 土地 的需求极大 ,用地指标 已告紧张 , 7年 因素 ,总体 利大 于弊 。 人 民 币升 值有利 于推动 一部分 出口产业生
国家 “ 十一 五 ”规划提 出三 峡库 区要建 设
面 临的挑 战也会有 所 增加 ,这包括 面对 国际 贸 “ 效生态经 济 ” 高 ,强化地 质灾 害防治 ,并将 库 易保护 主义的挑战 ,在开放过程 中农 业、金融 、 区作为全 国公共 财政 重点支 持 的区域 ,国务 院
一 建 一 O 忌 ・ 6 ・1 2 2
重庆农村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重庆农村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重庆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农业大市。
虽然重庆拥有比较丰富的农业资源,但是农业经济却属于该市经济薄弱的环节,为了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优势,本文从重庆农村经济现状着手,通过找出问题,提出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重庆农村经济发展现状重庆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因为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历史环境,也是一个不择不扣的农业大市。
全市所辖面积82万平方公。
截止2011年,总人口3329.81万,其中农村人口2324.5,占总人口的69.8%。
重庆市的经济随着直辖市的成立和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得到了高速发展,截止2011年,全市GDP达到了10011.37亿元,比1997年增长了563%。
(一)重庆第一产业GDP增长情况重庆自直辖以来,农村经济增长总体上是上升的。
据统计,重庆第一产业GDP在1997-2011这15年里,从307.21亿元增长到844.52亿元,一共增长了537.31亿元,近3倍多,而且呈现较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总体看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97-2000年。
在这四年里,第一产业GDP总体呈负增长。
1997年第一产业GDP产值为307.21亿元,到2000年第一产业GDP产值仅为286.1,四年间减少了21.11亿元。
这段时间影响第一产业GDP负增长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受1997年亚洲经济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缓慢,我国的经济也受到相当大的影响,从而使得第一产业受到波及。
第二个阶段:2001-2006年。
在这期间,第一产业GDP总体呈增长趋势,并且在2004年达到了26.2%的增长。
但是增长幅度缓慢,2004年也只是恢复性的增长,随后增幅大幅度放缓,到200年又成负增长,这说明影响第一产业增长缓慢的长期性原因并没有得到良好的改善。
第三阶段:2007-2011年。
在此过程中,第一产业GDP增长加速,年增长率达到了17.2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农村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重庆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农业大市。
虽然重庆拥有比较丰富的农业资源,但是农业经济却属于该市经济薄弱的环节,为了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优势,本文从重庆农村经济现状着手,通过找出问题,提出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重庆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重庆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因为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历史环境,也是一个不择不扣的农业大市。
全市所辖面积82万平方公。
截止2011年,总人口3329.81万,其中农村人口2324.5,占总人口的69.8%。
重庆市的经济随着直辖市的成立和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得到了高速发展,截止2011年,全市GDP达到了10011.37亿元,比1997年增长了563%。
(一)重庆第一产业GDP增长情况
重庆自直辖以来,农村经济增长总体上是上升的。
据统计,重庆第一产业GDP
在1997-2011这15年里,从307.21亿元增长到844.52亿元,一共增长了537.31亿元,近3倍多,而且呈现较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总体看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97-2000年。
在这四年里,第一产业GDP总体呈负增长。
1997
年第一产业GDP产值为307.21亿元,到2000年第一产业GDP产值仅为286.1,四年间减少了21.11亿元。
这段时间影响第一产业GDP负增长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受1997年亚洲经济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缓慢,我国的经济也受到相当大的影响,从而使得第一产业受到波及。
第二个阶段:2001-2006年。
在这期间,第一产业GDP总体呈增长趋势,并且在2004年达到了26.2%的增长。
但是增长幅度缓慢,2004年也只是恢复性的增长,
随后增幅大幅度放缓,到200年又成负增长,这说明影响第一产业增长缓慢的长期性原因并没有得到良好的改善。
第三阶段:2007-2011年。
在此过程中,第一产业GDP增长加速,年增长率达到了17.25%。
虽然2009年受到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增长只有5.46%,但是仍然为正增长。
这段时间第一产业GDP高速增长得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2006年12月,政府为了促
进农村经济增长,提高农民收入,开始在全国开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设,从而使得农村地区贷款难度降低,促进了农村经济增长。
(二)重庆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情况
农村人均纯收入是衡量农村经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只是把农民收入增加问题局限于农业和农村经济自身内部,这使得农民增收与经济发展长期处于不协调的状况。
重庆农村人均逐年呈上升趋势,从1997年的1692.36元,到2011年的6480.41元,翻了2番。
但是,增长幅度总体较为缓慢,并且,也不稳定,在15年间就有4次下降。
(三)重庆农村投入情况
政府对农村投入的力度逐年加大,其中对农村固定资产投入从1997年的92.12亿元到2011年的586.85亿元,在这15年间,共增长了6倍,增长幅度达到了500%。
但是,虽然农村固定资产投入自2006以后,呈几何的形式增长,但是绝大部分投入都用到了非农上面,而真正用到农业上的固定资产投资,基本上都没有变化过。
所以,这也显示出,重庆农村经济增长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二、重庆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表现农村经济增长的重庆第一产业GDP,农村人均纯收入和农村投入情况等因素的分析,可以得出,重庆农村经济总体上一直处于增长,政府对农村的投入也逐年增加,农民增收表现明显,另一方面,重庆农村经济增长缓慢,政府对农
直接投资增量越来越少,城乡差距也越来越大,重庆农村经济整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
影响重庆农村经济增长的因素,总体上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重庆农村农作物种植单一,农产品附加值低,并且生产力水平较低
重庆作为有名的山城,丘陵地带较多,这相当大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2011年,重庆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340万公顷,其中粮食种植和油料种植一共为252万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74%,而粮油收购价格近几年却持续走低,经济作物种植太少,种植结构严重不合理,导致农民增收增长幅度小。
(二)随着国有大型银行纷纷撤离农村,农村筹措资金渠道变窄,导致农户对农投资减少,乡镇企业也因筹资难而发展缓慢
虽然,政府对农贷款逐年攀升,但是,随着企业的增加,以及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从事非农生产,巨大的农村资金需求长时间得不到满足。
并且,对农科技投入不足。
在重庆农村,90%的农民仍然采取最原始的生产方式进行农村生产,导致效率低下,并且不利于规模化种植。
(三)整个重庆农村农业生产状况不佳
一方面,农民工外出务工越来越多,导致本地劳动力成本增加,不利于乡村企业发展。
另一方面,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也直接的影响了农业生产成本的增加,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再加上农民没有风险预警意识,农产品本身又容易受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的影响,近几年全球经济波动剧烈,农产品价格相应的变化幅度加大,农民受损次数加大。
三、促进重庆农村经济健康增长的建议
(一)扩大农产品品种种植,依托观光农业,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当地政府在指导农户种植农产品时,一定要因地制宜指导农户进行有选择性的种植,同时依托近几年兴起的观光农业旅游模式,政府大力进行宣传,提高城市人口来当地进行现场采摘、品尝以及休闲,
从而提升农户的收入,进而提高当地的经济。
(二)提高农户专业技术水平,造就新农户
面对越来越多的农户不在种植农作物,导致土地荒芜,政府要以全面提高当地农户素质和就业为目标,进行失地农户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造就农技强、懂经营的新时期农户。
(三)强化农村金融支持,合理选择农村金融模式
近年来,中国农村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村地区的经济增长模式也产生了很大的分化:一是发达地区农村的城市化,二是部分发达和某些中部地区的农业产业化,三是大量中西部地区有竞争力的劳动力输出而保留少量必要劳动力在本乡本土从事农业,四是贫困地区的传统农业维持简单再生产。
在这样一个完全分化了的不同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下,采取完全一样的金融体制或模式显然已不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因此,根据目前农村经济现状,应该采取不同的金融发展模式,把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作为金融工作的重点,健全农村金融基础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各类农村金融组织作用,加快建立健全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金融体系。
作者:郎润华来源:当代旅游 2016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