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部编版(人教)语文七年级下册:西洲曲

合集下载

《西洲曲》课件

《西洲曲》课件

参 考 赏 析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形容江面宽阔,浩渺似海。
所谓“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正与 上文“单衫”两句恰成鲜明的对照。“双鬓 鸦雏色”还显示着自信和希望,而“垂手明 如玉”则表现出愁怅和怨恨,因为此时是空 有“垂手明如玉”,尽日望郎郎不归!这种 心理活动的描绘是白描式的,甚至“不着一 字”,然而又是细致入微的,可谓“尽得风 流”,体现出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风韵。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二句则是对眼 前远景的观察。
莲子:谐音“怜子 ” 。怜,怜爱。 清如水:隐喻爱情 的纯洁。
参考赏析
然而,既然带着思念的心 情“出门”,则相思之情注 定非但难以去除,反而因采 莲而加重。以下对采莲情节 的细致描绘,正体现了这种 情形。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莲心:和“怜心”谐音,即相爱之心。 望飞鸿:望飞雁,指盼望对方的书信。古代常 用鸿雁指书信或送书信的人。
创作特色
2.心思巧藏,以动作展现心境
“折梅寄江北”,女主人公折梅一枝,唤起对 过去西洲梅下相会的回忆,因思念情人想去西 洲,于是穿上了“杏子红”的“单衫”,梳起 了“鸦雏色”的头发。一折、一穿、一梳,动 作看似随意,却展现出痴心女子对爱人思念之 深的心境。诗歌的第七句至第十二句,写出少 女沉浸于忆念、相思中。风吹叶落,她误以为 情人足音,乃“门中露翠钿”,从门缝中探出 头等候情人的到来。
参考赏析
这位女子想到自己所寄梅花可能 早已到了西洲,到了情郎的手中。 “折梅寄江北”是对“忆梅下西洲 ”的补充说明,或谓首二句就是一 个倒装句。“折梅”是过去所为, “忆梅“才是现在所思。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 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 树。

南北朝民歌 · 《西洲曲》

南北朝民歌     ·  《西洲曲》

• “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子夜歌》), “丝”和“思”是同音异字构成双关;布匹的 “匹”和匹配的“匹”是同字同音构成双关。 • “合散无黄连,此事复何苦?”用药名的“散” 双关聚散的“散”,以黄连的“苦”双关相思的 “苦”。 • 其它诸如“藕”与“偶”、“莲”与“怜”、 “碑”与“悲”、“篱”与“离”等等。 • (3) 托物抒情 • “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我心如松柏,君情 复何似?”(《子夜四时歌· 冬歌》) • 冰雪的厚重宽广衬托自己感情的深厚,以松柏的 坚贞喻托自己爱情的坚贞。
• 3、北朝民歌艺术特点: • (1)粗犷豪放,质朴刚健。
• “其始亦谓之鼓吹,马上奏之,盖军中之 乐也”。 • 别于南朝民歌。
• (2)浑朴意境。 • 《敕勒歌》:苍茫的景象和雄浑的境界便应 声而出,成就了千古绝唱。 • (3) 鲜明生动的形象。 • “驱羊入谷,白羊在前。老女不嫁,蹋地 唤天”(《地驱乐歌》)。 • 简单疏朗、质朴无华,毫无造作矫饰
• 春天至初夏。 • 行为,突出其痴情
• 景物,突出其失落。
• 夏日。
• 一组细节描绘,进一 步写其痴情。
• 初秋:景中隐含着形象 描绘——妩媚柔情。 • 默默地抚弄莲子,内心 充满惆怅之情。
• 初秋至深秋。 • 一连串的动作,写其 痴情。
• 初冬。 • 终日在栏杆边徘 徊——痴情、渴慕。
• • • •
(2)尚武精神和粗犷豪迈个性。 (健儿须快马)、(新买五尺刀)。 (3)反映战争、徭役及生活的苦难。 《木兰诗》、《陇、 《幽州马客吟歌辞》(快马常苦瘦)等。 • (4)婚姻爱情生活。 • 如《折杨柳歌辞》(腹中愁不乐)、《捉 搦nuò歌》(谁家女子能行步)、《地驱乐 歌》(驱羊入谷)等。
•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西洲曲

西洲曲

《西洲曲》赏析《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

内容依季节的转换写一采莲少女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钟爱之人的执着思念,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

情思宛转缠绵。

诗作以景物描写为重点,以相思之情为线索,情因景生,景因情动,表现了女主人公极为丰富而细腻的内心世界。

风格明丽自然,婉媚多情,清新活泼,玲珑剔透,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纯熟的表现技巧。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每当回忆起那次西洲梅林下相遇的时刻啊,于是就想先折下一支梅花,寄送给身在大江北岸的情人,让他与自己一起回忆西州梅下相遇的情景。

“单衫杏子红,双鬓鸭雏色。

”女子她身穿单薄的衣衫,像红杏那么鲜艳啊,一头乌黑的鬓发,就像小乌鸦的羽毛那么黑亮黑亮的。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你要问西洲到底在哪里啊,摇上小船,划上两桨,就可到西洲桥头的渡口。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

”天黑了,伯劳还在那儿孤独的飞啊,只有徐徐的清风吹拂着门前的乌桕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树下就是我家的大门前啊,门里面的我啊戴着翠绿的钗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打开大门迎接却没有看到情人来啊,只好出门摇上小船去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怀着满腹心事到南塘采摘莲子,这是个天高气爽的秋天啊,朵朵莲花长得高高的,超出了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女子低下头来若有所思地拨弄着水中的莲子啊,莲子是那么地清香啊,我们感情也纯洁得就像一泓清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看到清香的莲子就想起了自己的情人,不由珍惜地将莲子放在怀里藏在袖中啊,里面的莲心熟透了,一直红到底。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思念情人,情人也不来啊,只好仰起头来看着天上自由往来的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鸿雁双飞啊,飞满了西洲的天空,盼望情人,情人也不来啊,我就登上高高的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楼台虽高,可还是望不见我的情人啊,整整一天时间,我的手没有离开过栏杆头。

西洲曲赏析

西洲曲赏析

西洲曲赏析西洲曲赏析西洲曲赏析1西洲曲西洲曲原文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西洲曲译文及注释译文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去折下梅花寄去长江北岸。

(她那)单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

西洲到底在哪里?摇着小船的两支桨就可到西洲桥头的渡口。

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晚风吹拂着乌桕树。

树下就是她的家,门里露出她翠绿的钗钿。

她打开家门没有看到心上人,便出门去采红莲。

秋天的南塘里她摘着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了人头。

低下头拨弄着水中的莲子,莲子就像湖水一样青。

把莲子藏在袖子里,那莲心红得通透底里。

思念郎君郎君却还没来,她抬头望向天上的鸿雁。

西洲的天上飞满了雁儿,她走上高高的楼台遥望郎君。

楼台虽高却看望不到郎君,她整天倚在栏杆上。

栏杆曲曲折折弯向远处,她垂下的双手明润如玉。

卷起的帘子外天是那样高,如海水般荡漾着一片空空泛泛的深绿。

如海水像梦一般悠悠然然,伊人你忧愁我也忧愁啊。

南风若知道我的情意,请把我的梦吹到西洲(与她相聚)。

注释①《西洲曲》:选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

这首诗是南朝民歌。

西洲曲,乐府曲调名。

②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意思是说,女子见到梅花又开了,回忆起以前曾和情人在梅下相会的情景,因而想到西洲去折一枝梅花寄给在江北的情人。

下,往。

西洲,当是在女子住处附近。

江北,当指男子所在的地方。

③鸦雏色:像小乌鸦一样的颜色。

形容女子的头发乌黑发亮。

④两桨桥头渡:从桥头划船过去,划两桨就到了。

⑤伯劳:鸟名,仲夏始鸣,喜欢单栖。

这里一方面用来表示季节,一方面暗喻女子孤单的处境。

2024版最新《西洲曲》课件精品ppt课件

2024版最新《西洲曲》课件精品ppt课件

全诗以爱情为线索,通过描写女子采莲、登楼等 场景,将爱情主题贯穿始终,表达了作者对爱情 的赞美和追求。
2024/1/27
12
离别相思之情的深刻描绘
2024/1/27
刻画女子孤独无助的心境
01
通过描写女子在离别后的孤独无助,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相思之
情的深刻理解和同情。
借助典型意象表现离别相思
02
运用典型的意象如明月、高楼等,表现了女子在离别后的无尽
《敕勒歌》
以北方草原为背景,展现了草原风 光和游牧民族的生活,与《西洲曲》 的南方水乡风情形成鲜明对比。
20
《西洲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评价
文学史地位
作为南北朝时期民歌的代表作之一, 《西洲曲》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 刻的思想内涵,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 地位。
文学评价
历代文人对《西洲曲》评价颇高,认为 它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极高的艺 术价值。同时,它所表达的情感真挚动 人,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发。
2024/1/27
25
思考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应用一
通过学习和欣赏《西洲 曲》,我可以借鉴其中的 艺术手法和意象运用,提 高自己的文学创作水平。
2024/1/27
应用二
《西洲曲》中的爱情主题 可以引发我对现实生活中 爱情问题的思考,帮助我 更好地处理情感问题。
应用三
通过学习《西洲曲》,我 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文 化和历史背景,增强自己 的文化素养。
创作意图
萧衍在《西洲曲》中运用丰富的意象和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宁静、和谐、美丽的西洲世界。他试图通过这首 诗歌传达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渴望以及对国家统一、民族振兴的期盼。同时,他也希望借此激发人们的爱国情 感和民族自豪感。

《西洲曲》课件

《西洲曲》课件
5
《西洲曲》在《乐府诗集》中归入“杂曲 歌辞”。题为古辞。今本《玉台新咏》中 有此诗,题为南朝江淹所作,应系后人窜 入,并非江氏之作。 明清有人认为是梁武帝之作,也是无据臆 说。此诗应是流传于长江流域的民歌,但 显然已经过了文人的润饰,是南朝乐府民 歌成熟的产物。
6
《西洲曲》属于南朝乐府民歌 中的西曲。它是南朝乐府民歌 中最长的抒情诗篇,历来被视 为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南朝文学研究的“歌德巴赫猜想”
7
西洲曲(朗读)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8 。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女子。 曾在梅花盛开的季节与情 人在西洲相会,情人已去 江北,她思念情人,又来 到故地,引起她无尽的思 念与惆怅。
9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两桨”,用比较夸张的手法,突出了相 距之近,反衬了相距之远。意境转到托物 起兴,慨叹自己的孤单与寂寞。 她把树叶声误认为是情人的脚步声,急忙 戴好首饰,探出头来张望。但是情人没有 来,一次又一次的失望给她带来一层深似 一层的孤独与惆怅。
节序已进入了北雁南归的初冬,她却始 终没有盼来一只爱的使者。她望眼欲穿, 相思之情益加炽热,不由得登上青楼, 向江北眺望。

西洲曲的赏析

西洲曲的赏析

西洲曲的赏析《西洲曲》,南朝乐府民歌名,最早著录于徐陵所编《玉台新咏》。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历来被视为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诗中描写了一位少女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钟爱之人的苦苦思念,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纯熟的表现技巧。

《西洲曲》,五言三十二句,是南朝乐府民歌中少见的长篇。

全文感情十分细腻,“充满了曼丽宛曲的情调,清辞俊语,连翩不绝,令人‘情灵摇荡’。

”《西洲曲》可谓这一时期民歌中最成熟最精致的代表作之一。

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曾选用“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两句,这两句描写的是秋天莲子成熟时的盛景,而“莲”谐音“怜”,“莲子”谐音“怜子”,表明了女子对情郎既怜且爱的深情,用在《荷》文中,和前文独具朦胧之美的“荷香月色”呼应,使得荷塘的境界陡然开阔、明朗了。

南朝民歌多为男女情歌。

本诗抒写了一个姑娘对情郎的漫长相思。

从折梅的早春到鸿飞的深秋,下西洲寄梅,门中探望,南塘秋采莲和仰首望飞鸿等一系列的在春、夏、秋不同季节里的典型细节,表现了姑娘的痴情思念用景物自然地点明了季节;春有梅花,夏有伯劳、乌臼,秋有莲花、飞鸿。

将景物描写与动作结合起来,表达女子的一腔深情。

“采莲”六句以惹人怜爱、亭亭玉立的莲花和低头弄莲,置莲怀袖的温情脉脉的动作,透露出“怜子”的温柔的情怀。

“仰首”七句以姑娘一系列的动作细节和令人迷乱的无数飞鸿,表现了尽了尽日凝神眺望的痴情。

而“卷帘”六句又将姑娘的所见所感表现得如梦似幻,令人陶醉,使人遐想,余味无穷。

在民歌手法的动用上,本诗可谓集大志者。

诗中多用重字(如梅、门、莲)、顶针(如“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钩句(如“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细”)、双关(如“莲子”意即“怜子”),形成与情意绵绵相吻合的回环往复一气呵成的不尽情韵。

在叙述上,不是自述,而是转述,是民歌手在演唱他人之事。

这首诗主要是写一个少女,刻划她思念情侣的炽热而微妙的心情。

西洲曲打印

西洲曲打印

教材及 学情分析
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钟爱之人的苦苦思念,洋溢着浓厚的 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纯熟的表现技巧。 学生如何理解本文纯熟的表现技巧是一大重点和难点。
教法教具
诵读法 1、诗歌引入 2、明确目标 3、新课讲授 4、作业设计 5、课堂小结
谈话交流法
小组活动法
多媒体
五、作业设计 ①.比较赏析《西洲曲》与《敕勒歌》 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不少于 400 字。 ②.背诵全文。 六、课堂小结。 从本节课所使用的学习方法入手,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提出对同学们的期望。
省教 学 能 手 评 选教 案 案
山东省单县师范学校 2011 年 11 月于日照
四、拓展延伸 对比阅读
Hale Waihona Puke 敕 勒 歌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见 ” 应读 xià ; n “笼盖四野”中的“野”应读为 yǎ ①敕勒川――泛指敕勒族游牧的草原,大致在今内蒙古土默特旗一带。 ②阴山――即阴山山脉,今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西走向。 ③穹庐――游牧人住的圆顶毡帐,即蒙古包。 ④见――同“现” 呈现 , 北朝民歌《敕勒歌》让学生体会南曲和北歌的区别,试着说出各自的特点。


南朝民歌《西洲曲》
1、. 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背诵全文。
学习目标
2.、体会本文顶针勾连,谐音双关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体悟本文托物寄情,委婉含蓄的抒情方式。
重 难 点
重点:学会独立鉴赏诗歌。 难点:领悟托物寄情在诗歌中的重要作用。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诗中描写了一位少女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资料范本
2020部编版(人教)语文七年级下册:西洲曲
编辑: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朝代:南北朝
作者:佚名
原文: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