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合集下载

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1、《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2、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

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3、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

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

《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4、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

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5、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

比即比喻或比拟。

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一.是依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

二.“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

雅又分为小雅、大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简述《七月》的内容梗概。

一.《七月》这首诗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休无止的辛苦劳作。

二.全诗八章,大体依照春耕、蚕桑、收割、打猎、修缮房屋和年关祭祀的次第,按月歌唱,平铺直叙一年四季适应不同节候的各种劳作,也反映了农夫在衣、食、住等方面的情况,有较大的史料价值。

试述《诗经》最具影响的两类作品——情爱诗和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史简介笔记5篇

中国古代文学史简介笔记5篇

中国古代文学史简介笔记5篇《侯鲭录》取汉代娄护合制美食五侯鲭的故事作为书名,意即多方采取合制成的精品。

全书8卷,诠释名物、习俗、方言、典实,记叙时人的交往、品评、佚事、趣闻及诗词之作。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侯鲭录》宋代名物考据辩证类笔记,8卷。

南宋赵令畤撰。

赵令畤(10511134),北宋末南宋初词人。

字景贶,又字德麟,自号聊复翁,又号藏六居士。

宋太祖次子燕王德昭之后。

哲宗元祐六年(1091)签书颍州公事。

苏轼知颍州,与他共治颍州西湖,并荐之于朝;因此与苏轼、陈师道等来往甚密,日相唱和。

后被人告发与苏轼交通,罚金,入党籍。

不久依附内侍以求晋升,颇被清议所非。

高宗绍兴初,袭封安定郡王,迁宁远军承宣使,同知行在大宗正事。

亦赵令畤能文,但文集已佚。

他所作的咏张生崔莺莺故事的12首《商调蝶恋花》鼓子词,是研究宋元说唱文学与戏剧文学的重要资料,在中国戏剧史上是块里程碑。

但所记故实,多为习见者,而且以讹传讹。

有些条目,即采自唐宋人笔记,如《封氏闻见录》、《唐国史补》、《刊误》、《江邻几杂志》等。

其考辨之语,亦无新异,唯谈诗文者,颇有可取。

由于作者在元祐年间与苏轼、黄庭坚等人交游,故所记诸人轶事、议论,多得之见闻,较为可信,如卷七记王安石对当时填词的另一种见解:荆公云:古之歌者,皆先有词,后有声,故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如今先撰腔子,后填词,却是永依声也。

此外,像卷四记苏轼在韩子华家即席赋诗,因韩子华的舞姬鲁生为游蜂所蛰,故有窗摇细浪鱼吹目,舞罢花枝蜂绕衣,上句用典故点破鲁姓,下句言蜂蛰事。

虽是叙席间谈笑,则可为苏诗作注。

卷中记黄庭坚父黄庶的《怪石》诗句:山鬼水怪著薜荔,天禄辟邪眠碧苔就很怪诞恣肆,可见江西派的家学渊源。

又如记苏轼长子苏迈少年时所作诗句:叶随流水知何处,牛带寒鸦过别村,苏轼笑为村长官诗,这类零章断句当代辑录,亦有助于研究宋诗,考证宋人轶事。

《侯鲭录》通行本有《稗海》本,《知不足斋》本。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宋元部分导论第五篇宋代文学第一章北宋初期的文风与诗风名词解释:西昆体1.以杨亿等人为代表的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

2.“西昆”因创始人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3.代表作家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魁首。

4.作诗宗主李义山,讲究辞采,以偶丽为工,好用事,以表现才学和工力。

第二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简述欧阳修散文“六一风神”的美学风格1.欧阳修的散文措辞平易,用词造句精练而有变化,自然地叙事、自然地抒怀。

这标志着他的散文创作从崇尚骨力到倾心于风神姿态、从阳刚到阴柔的转变。

2.本质是散文的诗化和情感的外显。

3.文章结构层次清楚而转折,语言层次平易自然。

这些都是“六一风神”的构成要素,这种特点偏于阴柔之美。

简述王安石的“王荆公体”诗有何特点1.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中的“奇崛”,似瘦劲刚健为特征,是王安石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但进入老年后,却视奇崛为平常了。

即寓悲壮于闲淡,既有清新闲适,又有沉郁悲壮,被称为“半山诗”。

半山,是王安石晚年在江宁居住的地方,他这个时期的诗歌被编諚为《半山集》亦称“半山诗”,主要体裁是绝句。

2.“王荆公体”即“半山诗”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而言。

特点是重炼意,如《登飞来峰》通过写登临山塔远眺,反映出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险的胸襟气魄。

又重修辞,如《泊船瓜州》,还有用事、造语、炼字等。

主要载体是其晚年雅丽精绝的绝句。

“王荆公体”的长处是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既有深婉不迫处,也有生硬奇崛处,为江西派的先驱。

第三章苏轼试述苏轼散文的艺术成就宋代古文家苏轼各体散文众多,大致可分为议论文、记叙文和小品文等,这些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宋代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和完全胜利。

一.议论文,以政论、史论为突出。

他的议论文多雄辩滔滔气势纵横,议论与文采交融,感情与理智并注,语言明快畅达,长于形象的说理,颇具文学价值。

二.记叙文包括碑传文、记体文及文赋等,而以其中的山水游记和亭台楼阁记为代表。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宋代文学-宋诗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宋代文学-宋诗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宋代文学-宋诗1、宋初三体:一以当时的一些达官贵人如徐铉、李昉等为代表,以白居易为师,诗风平易浅俗,是当时的主流诗歌,此为白体诗。

一以稍后的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以李商隐为师,辞藻华丽,讲究用典,是白体之后的诗坛主流,此为西昆体。

一以魏野、林逋等隐士为代表,以贾岛、姚合为师,多用白描手法写隐逸生活,诗风清苦,此为晚唐体。

2、苏梅:苏舜钦在诗歌上创作上与梅尧臣齐名,人称苏梅。

3、半山体:王安石退居江宁后,诗风发生了重大变化,远离了政治、社会,多写山水自然。

形式上以绝句为主,很少长篇古体;艺术上讲究炼字、对仗,意境优美含蓄,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后人将他这一时期的诗风称为“半山体”。

4、苏黄:在宋代,黄庭坚被认为是与苏轼并驾齐驱的诗人,称之为“苏黄”。

5、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这是黄庭坚的创作方法,就是对前人的作品加工改造,一是不改变前人作品的意思,但用新的语言来表达;一是袭用前人的语言,但表达的是新的意思。

6、江西诗派:南宋初,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将黄庭坚、陈师道等二十余人列为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是在黄庭坚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他们的创作具有与黄庭坚类似的众多特点,讲究用典,生新瘦硬,是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派。

7、南宋四大家(中兴四大家):南宋四大家,又称“中兴四大家”,指的是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

这四大家虽然早期曾受江西诗派影响,但除尤袤外,其他三人均能跳出江西诗派的樊篱,自创面目。

8、永嘉四灵:永嘉四灵。

指的是浙江永嘉(今温州)的四位诗人: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赵师秀(字灵芝)、翁卷(字灵舒)。

他们的诗以贾岛、姚合为宗,多为近体,喜用白描,不用典,主要描写山水自然和自我感受,境界狭窄,讲究苦吟,诗风单一。

9、江湖诗派:江湖派是稍晚于四灵,并受四灵影响的一个诗派,因作品多收入《江湖集》而得名。

他们多为落第文人、江湖清客。

诗风不一,有的粗犷豪放,有的幽静清苦,有的新奇,有的旷达。

中国古代文学史考研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考研笔记

第一章上古文学一、基本知识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主要作家、作品1、精读作品《弹歌》、《伊耆氏蜡辞》、《神北行》、《侯人歌》、《周易。

归妹。

上六》爻辞、《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

2、阅读作品《周易〃同人》、《周易〃中孚〃六二》、《周易〃屯〃六二》、《卜辞通纂》375、《后羿射日》、《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刑天断首》、《共工触山》。

三、思考与练习1、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参考答案: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作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隋唐五代文学-唐传奇与变文、俗讲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隋唐五代文学-唐传奇与变文、俗讲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隋唐五代文学-唐传奇与变文、俗讲1、唐传奇有哪些成就,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哪些影响?参考答案:唐传奇的成就主要表现在:(1)注重作品的审美价值和小说愉悦性情的功用,全方位地展示纷纭复杂的人世生活。

(2)善于虚构、想象,在故事展开过程中,既大量使用虚构想象以求,又致力于细节描写以求真,从而在小说这一文体的独立历程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3)构思奇异新颖、富于变化,情节曲折委婉。

(4)人物形象生动传神。

(5)叙述事件简洁明快,人物对话生动传神,词汇丰富,句式多变。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主要有:(1)对小说的影响:唐传奇通过虚构的故事和人物,比以往任何文学样式,都更能自由方便具体地反映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理想。

(2)对戏曲的影响:为中国古代一大批优秀的戏曲提供了基本素材。

在元明戏曲中,大量移植唐传奇的人物故事进行创作。

(3)对散文的影响:形成了较骈文自由、较“古文”辞藻华美的独特的散文体式。

唐传奇一.唐传奇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历史传记小说、辞赋、诗歌和民间说唱艺术而形成的新的小说文体。

二.在唐代,传奇只是某些单篇作品或小说集的专称,至宋代才开始将传奇用作唐代新体小说的统称,以区别于旧有的志怪小说。

变文一.“变文”是唐代明间创作的一种新文体,其体裁是有说有唱的,为佛教俗讲所借用。

所谓“变文”之“变”,当时指变更了佛经的本文而成为“俗讲”之意。

二.变文的体制是散文与韵文相结合而成。

散文为讲述之用,韵文用来歌唱。

三.变文分为三类:一是演说佛经故事的宗教性作品;二是演说历史故事讲史作品;三是演说明间传说题材的作品。

简述唐传奇与志怪小说的区别。

1.唐传奇反映现实生活,志怪小说反映的是超现实的神灵鬼怪。

2.唐传奇是作者的虚构,志怪小说收集奇记。

3.唐传奇情节曲折离奇,篇幅加长,志怪小说粗陈梗概。

简述唐传奇的艺术成就。

唐传奇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历史传记小说、辞赋、诗歌和明间说唱艺术而形成的新的小说文体。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第一章辽金文学简述元好问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元好问是金代文坛最杰出的大家。

一.元好问的诗现存一千四百余首,不仅在金代诗人里数量最多,艺术成就也最高。

二.元好问最感人的作品,是他在金亡后写的丧乱诗,真是字字血,声声泪,具有极苍凉沉郁而悲愤高亢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情调悲凉而骨力苍劲的独特风格。

三.元好问擅长写各种诗体,而以七律和七绝成就最为突出。

在晚年还写了不少咏物诗、山水诗等,技巧更成熟,且不失其一贯的豪健之气,但艺术感染力已远不如丧乱诗了。

第二章前期元杂剧名词解释:元杂剧元杂剧有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

主要特点:1.由“四折一楔子”构成;2.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3.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4.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它角色都不唱,只用旁白。

在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著名的杂剧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多为金入元的文人。

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

简述白朴历史剧《梧桐雨》的创作特色和寓意1.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梧桐雨》体现白朴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善于表现患难后的寂寞和衰残中的孤愤。

它直接取材于《长恨歌》,但并不是为了歌颂李、杨的爱情。

2.“安史之乱”是整个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作者把李、杨故事放在这样一种急剧变化的历史背静上表现,抒写了人世沧桑之感,将一个众人熟知的历史故事,处理得寓意深刻,不同凡响。

3.该剧之所以动人,还在于它融进了作者对战乱不幸生活的切身体验,借剧中人物表达自己的感受,故能把唐明皇孤寂时听雨的一缕哀思,写得百转千回。

一.简述《西厢记》在体制上的突破1.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体制,采用五本二十一折的长篇巨制,像是用多本杂剧连演一个故事的连台本。

2.打破了元杂剧由一人主唱的通例,采用了由末、旦轮流主唱的方式。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重点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重点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1.定义:上古神话,从本质上说,是原始人类基于生存需要和幼稚思维,对自然、自身和社会想象出来的种种呈现和描述。

第二章殷商西周的书面散文1.现存资料显示,甲骨卜辞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书面散文。

2.《尚书》是最早的记言为主的历史散文总集。

第三章《诗经》1.名解诗三百:《诗经》收诗305篇,大多始于西汉初年,终于春秋中叶,主要为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陆续出现的诗歌作品。

赋比兴:朱熹《诗集传》中界定最为简明。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比兴的运用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风雅颂:乃音乐分类。

“风”即歌调乐调,特指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曲调,即曲风乐歌。

“雅”是西周王朝都城及王畿地区音乐。

“颂”《诗经》中多为祭祀活动中用乐或配舞之歌。

诗六义:《毛诗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包括六个概念,两个问题。

“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

2.诗经内容:(1)《周颂》中的祭祖诗崇事先祖以加强宗脉地位,《诗经》中的祭祀诗大多伴随宗庙祭仪而创作和使用。

(2)《大雅》中的周族“史诗”以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历史,反映了从周始祖后稷出生到武王统一天下的历史过程。

(3)农事牧猎诗真实地记录了与周人农业生产相关的宗教活动和风俗礼制,反应了周初的生产方式、生产规模,以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4)典礼宴饮诗(5)怨刺诗和讽刺诗西周中叶以后,特别是西周末期,朝纲废弛,社会动荡,大量反映丧乱、针砭时弊的怨刺诗出现了,这种诗被后人称为“变风”“变雅”。

(6)战争徭役诗和思妇诗写征战、徭役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从总体上看,战争徭役诗,大多表现对战争、徭役的厌倦,含有较浓郁的感伤思乡,恋亲的意识,开创了后代边塞诗的先河。

(7)《国风》中的婚恋诗3.艺术特点:写实与“诗言志”①叙事或含有较多叙事成分的诗体上,以简朴质直的写实方式,陈述了田猎郊游,日常劳作乃至居食婚姻生活的过程或片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编元代文学绪论在元代文学史中,叙事性文学第一次居于文学的主导地位。

元代统治者把国民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和南人四等。

在宋代,说话分为四家,即小说、说经、讲史、合生。

元代,我国的戏剧艺术走向成熟。

戏剧包括杂剧和南戏。

元曲包括剧曲与散曲。

元剧作为叙事的文学,其审美特征是“自然”与酣畅。

周德清的一部在中国语音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是《中原音韵》夏庭芝的《青楼集》元锺嗣成的《录鬼簿》,大致按时间顺序记录了元杂剧作家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明代朱权《太和正音谱》论述了戏曲、杂剧戏谱。

一、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1. 话本:宋元时期,以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本,以及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的其他故事文本,后世统称之为“话本”。

小说话本:“三言二拍”: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喻世明言》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拟话本《碾玉观音》《错斩崔宁》2.讲史话本,又称“平话”,,盖指以平常口语讲述而不加弹唱;作品间或穿插诗词,也只用于念诵,不施与歌唱。

《五代史平话》《全相平话五种》3.说经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二、说唱文学1.诸宫调是一种说唱文学,主要流行于宋金时期,其中唱的部分用多种宫调串接而成,其间插入一定的说白,与唱词配合,叙述有人物、情节的长篇故事。

2.《西厢记诸宫调》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

作者董解元,其本事源于唐元稹的《会真记》,为王实甫的《西厢记》奠定了基础。

3.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窦娥冤》白朴《梧桐雨》马致远《汉宫秋》王实甫《西厢记》三、关汉卿字汉卿,号已斋叟,其文学创作的总体风格,俗不脱雅,雅不离俗。

他的散曲[南吕·一枝花]套数,自称“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杂剧《窦娥冤》《西蜀梦》《单刀会》——“关羽戏”中最具特色,成就最高,《救风尘》《望月亭》(喜)《窦娥冤》的故事,与“东海孝妇”的故事很相似。

1. 分析《窦娥冤》的悲剧性|窦娥形象分析1)窦娥是一位善良而多难的女性,她出生在书香之家,父亲是书生。

窦娥家境贫寒,三岁丧母,幼小的年纪过早地遭受失恃之痛和穷困之苦,从小养成了孝顺的品格。

父亲为了抵债,将她出卖,成了童养媳,这加重了她的的心灵创伤。

岂料17岁,婚后不久,丈夫因病去世,窦娥随即成为寡妇。

这接踵而来的苦难,使窦娥对“天理”产生了怀疑。

2)她是一个顽强的反抗者,她的性格是孝顺与抗争的对立统一。

面对张驴儿的强暴行为,她没有惊慌失措,她镇静、坚定,绝不示弱,以蔑视鄙弃的态度与张驴儿针锋相对。

在在这里她的抗争,不仅仅是恪守妇道,更是一种维护自身人格尊严的行为。

4)善良与反抗的对比5)作家参照生活逻辑使反抗性格具有真实性6)反抗性起点比较低7)对官吏的反抗,带有社会性,表现对社会黑暗的揭露。

窦娥一身清白,不怕对簿公堂,本以为官府能还自己公道,岂料贪官是非不分,偏听偏信,胡乱判案,屈斩窦娥,造成千古奇案。

8)黑暗的现实逼得她爆发出反抗的火花,最终的“怨天怨地”是反抗性的极点,把窦娥含冤负屈、悲愤莫名的情绪推到极限。

9)三桩誓愿,表现出对社会的批判和揭露,对社会的失望,将希望寄托在虚无的神灵。

通过她发誓后惊天动地的场面描写,企图唤醒世人的良知,激发世人对不平世道的愤慨,催促世人为争取公平合理的社会而抗争。

10)窦娥是一位具有悲剧性格的人物。

她的悲剧是张驴儿的蛮横行径与官府的颠倒黑白所造成的,她的悲剧性格则是在与张驴儿等恶势力的斗争中呈现出来的,张氏父子的强暴是导致窦娥反抗性格形成的导火索。

她的悲剧性不仅有自身性格出身的悲剧,以及与社会的是非不分给她造成的反差,表现对人们的鼓舞,对社会的批判。

2.关汉卿杂剧的剧场性特点1)他经常面傅粉墨,实际演出,因此他的杂剧创作具有鲜明的剧场性,是名副其实的“场上之曲”。

2)他在创作剧本时,注意尽快“入戏”。

3)注意处理戏剧冲突的节奏,注意场面的冷热调剂,张弛交替4)善于设置悬念5)他的戏剧语言,以本色当行著称,即“曲尽人情,字字本色”。

对语言有着敏锐和精细的辨别能力。

3. 关汉卿杂剧的艺术特点1)《窦娥冤》2)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3) 他的剧场性特点关汉卿戏剧的主要内容:三、王实甫(名德信)1.《西厢记》的戏剧冲突1)《西厢记》写了以老妇人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和以莺莺、张生等为代表的礼教叛逆者的矛盾,也写了莺莺、张生和红娘之间性格的矛盾。

这两组矛盾,形成了一主一辅两条线,它们相互制约,起伏交错,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2)《西厢记》的戏剧冲突,是在一个很奇妙的环境中展开的。

地点是佛寺,时间是崔氏一家扶灵归葬的几个月。

孙飞虎事件是戏剧冲突的催化剂,使得胶着的气氛徒然变化。

但是老妇人的赖婚,使封建势力与年青一代的矛盾激化,剧本便出现了第一个戏剧高潮。

3)“赖婚”以后,戏剧冲突转移了。

“赖简”一折,作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莺莺、张生和红娘三人之间的性格冲突。

这虽然与身份地位有关,但也明显受到封建势力的制约。

4)“拷红”一场使剧本出现第三个高潮。

但是老妇人那泰山压顶之势,却被红娘以四两拨千斤的办法消解。

这使人们认识到封建力量外强中干的本质。

5)在第五本中,戏剧矛盾继续延伸。

张生考上科举,却跳出来了一个郑恒。

老妇人听信谗言,果真要赖婚。

这时互相对立的力量,剑拔弩张,把全局的冲突推上最高潮。

但是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2.《西厢记》的艺术特征:1)《西厢记》在人物塑造方面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突破。

莺莺的形象:⑴.她是一个吃撑追求爱情,大胆反抗封建传统的女性形象,她对于男女自由恋爱有一种本能的渴望,希望有人爱自己,自己去爱别人。

他对张生的爱是主动,大胆的敢于突破禁区,并且她的爱纯洁透明,没有一丝杂质。

张生被迫上京考试,她悔恨的是“蜗角虚名,蝇头小利”,在《长亭送别》时充分表明她对爱情的忠贞,对功名的鄙夷。

⑵莺莺长期受封建礼教的熏陶,架上对红娘有所顾忌,性格显得热情而又冷静,聪明而又狡黠。

例如她看见张生送来的“简帖”,,勃然变色,装腔作势要红娘传言责备张生,其实传去的则是约会张生的情诗。

莺莺形象具有两种不同的内心节奏,展示出她对爱情的追求,既是急急切切的,又是忐忐忑忑的。

⑶作者塑造这一人物时,写了她性格的发展变化,描绘了她如何从犹豫,动摇,怯懦中摆脱出来,最后走向坚定果敢的道路,通过这种描写,既突出他的聪慧机灵,温柔多情,又反映封建贵族家庭的长期教养在她身上留下的种种烙印。

2)戏剧是语言的艺术。

人们把《西厢记》视为戏剧语言艺术的最高峰。

它的语言具有非常个性化特点。

文采与本色相生、藻艳与白描兼备,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同时在文中假如大量唐诗宋词的意象,因此《西厢记》也被誉为诗剧。

五、白朴、马致远1. 白朴,字仁甫,一字太素,号兰谷,擅词曲,词集名《天籁集》,所作杂剧《梧桐雨》《墙头马上》。

《梧桐雨》来自白居易的《长恨歌》一句“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墙头马上》是一部具有浓郁戏剧色彩的爱情戏。

素材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2.马致远,号东篱,“曲状元”“万花丛里马神仙”。

代表作《汉宫秋》,剧本以历史上的昭君出塞故事为题材。

他的神仙道化剧:《黄粱梦》《陈抟高卧》3. 元杂剧四大爱情剧:关汉卿《拜月亭》王实甫《西厢记》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六、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1. 指以大都为中心,包括河北、山西、山东以及河南和安徽的北部的作家群。

大都作家群:以关汉卿为领袖,还有马致远,王实甫,纪君祥,杨显之,石子章,王仲文等。

纪君祥,代表作《赵氏孤儿》,是一部具有浓郁悲剧色彩的历史剧,本事见于《左传》《史记·赵世家》,刻画的英雄人物是程婴。

杨显之,代表作《临江驿潇湘秋夜雨》,简称《潇湘雨》,是一部以男子负心为题材的作品。

石子章,代表作《竹坞听琴》王仲文《救孝子烈母不认尸》2. 河北作家群:主要是白朴李文蔚《燕青博鱼》和佚作《燕青射燕》,是元杂剧中仅有的两部写燕青故事的戏。

尚仲贤,代表作《柳毅传书》,来自唐人传奇《柳毅传》郑廷玉,代表作《看钱奴买冤家债主》,简称《看钱奴》,其取材于晋干宝《搜神记》中的“张车子”故事。

其中塑造的贾仁这一守财奴形象,具有典型意义。

明代徐复祚的杂剧《一文钱》中的卢至、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的严贡生。

3. 山东作家群康进之:代表作《梁山泊黑旋风负荆》,简称《李逵负荆》高文秀(“小汉卿”):代表作《黑旋风双献功》,简称《双献功》,这两部杂剧堪称元代水浒戏的双璧4. 山西作家群:石君宝:代表作《曲江池》《紫云亭》和《鲁大夫秋胡戏妻》《秋胡戏妻》故事来源于汉代刘向《列女传》,唐代则有《秋胡变文》。

《曲江池》故事产生于唐代,原名《一枝花》。

白行简将其改变成传奇《李娃传》李潜夫:《灰栏记》是一部公案剧吴昌龄,元代写西游戏最多的作家,三种:《哪吒太子眼睛记》《鬼子母揭钵记》和《唐三藏西天取经》(仅存)七、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代表作家:郑光祖、乔吉、宫天挺、郑光祖,代表作《倩女离魂》,本事出于唐代陈玄祐的传奇小说《离魂记》,给明汤显祖的《牡丹亭》以启示。

《梅香》是一部模仿《西厢记》而作的爱情剧乔吉:作剧11种,现存3种《两世姻缘》《扬州梦》《金钱记》,都是才子佳人题材。

八、南戏1. 最早出现在浙江温州(永嘉),被称为“温州杂剧”、“永嘉戏曲”,亦称“南词”。

早期南戏《张协状元》(仅存),《宦门子弟错立身》和《小孙屠》被收入《永乐大典》,人们统称为《永乐大典戏文三种》高明:字则诚,号菜根道人,代表作南戏《琵琶记》,诗文集《柔克斋集》2.《琵琶记》代表了南戏艺术最高成就,它的前身是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3. 四大南戏:《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4.《琵琶记》的艺术成就1).《琵琶记》在人物塑造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在人物心理刻画方面尤为突出。

蔡伯喈和赵五娘形象的出现,说明在元代后期,戏剧舞台逐渐摆脱了单线平涂的类型化的写法,注意多角度地展示人物个性和内心世界。

蔡伯喈形象,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软弱性格和复杂心理;这种软弱性格与他恪守礼教伦理观念紧密相关他努力按照纲常伦理行事,但封建伦理本身难以周全的矛盾却使他无所适从。

正是他优柔寡断、委曲求全的软弱性格,造成了他的人生悲剧。

赵五娘形象的刻画也比较成功。

她善良朴素、刻苦耐劳,,体现了古代中国妇女的优秀品质,但同时揭露了封建社会给予女性的苦难和不幸。

2).《琵琶记》的戏剧冲突,也颇有特色。

它的情节,沿着两条线索发展。

一条写蔡伯喈离家后的件件遭遇,一条写赵五娘在家中的种种苦难。

增强了整部戏的悲剧性,使人物性格呈现得更加鲜明。

3).在语言的运用方面,《琵琶记》最突出的成就,是能配合人物不同的处境以及两条戏剧线索的开展,运用两条不同风格的语言。

赵五娘一线,语言本色; 蔡伯喈一线,辞藻华丽。

4).《琵琶记》则借鉴和吸收了杂剧创作的文学成就,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