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小王晓玲《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教案: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教案: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精品教案: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初步了解空气的概念,知道空气是存在的,并且空气也是一种物质。

2.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发现空气确实占据空间,并且空气的质量与占据的空间有关。

3.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思考、交流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2. 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观察。

三、教学难点1. 空气的质量与占据的空间的关系。

2. 实验操作的技巧。

四、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五、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气球、塑料袋、针筒、水杯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魔术实验,让学生惊讶地发现空气的存在,引出本课主题。

2. 空气的概念:讲解空气的组成,让学生了解空气是一种物质。

3. 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气球、塑料袋等在空气中的变化,发现空气确实占据空间。

4. 空气的质量与占据的空间的关系: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发现,空气的质量越大,占据的空间也越大。

5. 总结与拓展:让学生谈谈对空气的认识,思考空气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

七、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空气的概念,发现了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认识到了空气的质量与占据的空间的关系。

八、作业设计1. 回家后,尝试用家里的物品进行一个简单的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

2. 写一篇关于空气的小作文,谈谈对空气的认识和感受。

九、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空气的存在和性质,发现空气确实占据空间,并且空气质量与占据的空间有关。

但在实验操作环节,部分学生操作不够规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十、课后评价通过学生作业、实验报告、课堂表现等方面,评价学生在本次课程中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简单回顾空气的概念和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

2. 探究空气的质量与占据的空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质量的空气占据的空间大小,从而得出空气的质量与占据的空间的关系。

教科版科学三上《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 (3)

教科版科学三上《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 (3)

教科版科学三上《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 (3)一. 教材分析《空气占据空间吗》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占据空间的特点。

教科书通过简单的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从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和观察。

但是对于空气是否占据空间,可能还存在着疑问和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己去发现和验证空气占据空间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特点。

2.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和验证空气占据空间的特点。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存在和特点。

2.实验操作和观察。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和验证空气占据空间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气球、塑料袋、针筒等。

2.教学工具:显微镜、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空气是什么?空气是否存在?空气有没有质量?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利用教科书上的实验,让学生亲眼看到空气的存在。

如:用气球吹气,气球会变大;用针筒抽取空气,气球会变小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如用塑料袋装空气,观察塑料袋是否会变形;用气球吹气,观察气球是否会变大等。

4.巩固(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加深对空气占据空间特点的理解。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空气除了占据空间,还有没有其他特点?如:空气的流动、空气的压力等。

6.小结(5分钟)对本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空气的存在和占据空间的特点。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回家后,观察日常生活中与空气有关的现象,如:呼吸、吹气球等,并记录下来。

8.板书(5分钟)本课的主题和主要内容,以及实验的操作步骤和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小学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1.《空气占据空间吗》第1课时教学设计

实验小学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1.《空气占据空间吗》第1课时教学设计

实验小学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1.《空气占据空间吗》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空气占据空间吗》是实验小学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的第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以及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教学建议,便于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空气的特性。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

但他们对于空气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实验和形象的讲解,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空气占据空间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了解空气的存在以及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存在以及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

2.实验操作的技巧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2.讨论法: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分享实验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3.讲授法:教师对实验原理和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气球、塑料瓶、水、彩笔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空气吗?空气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实验材料,向学生介绍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然后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气球在塑料瓶中的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学生分享实验心得,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出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教学设计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教学设计

1、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空气的存在和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1. 空气的存在和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

2. 观察和实验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空气的无形和无色无味。

2. 实验的设计和操作。

四、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气球、塑料袋、水杯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魔术实验,让学生感知到空气的存在。

2. 新课导入:讲解空气的组成和特性,引导学生思考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3. 实验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操作,发现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

4.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理解空气的无形和无色无味的特性,总结空气占据空间的原因。

5. 练习巩固: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空气占据空间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

8. 板书设计:空气占据空间吗?实验观察:气球、塑料袋、水杯等实验材料的操作。

实验结论:空气无无形,但占据空间。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理解空气的存在和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六、教学延伸:1. 邀请科学家或专家进行讲座,介绍空气的重要性和保护空气的方法。

2. 组织学生进行空气污染调查,了解空气污染的原因和危害。

3. 让学生思考如何减少空气污染,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验操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八、教学改进:1.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结果,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 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3. 提供更多的实验机会和材料,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与反思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与反思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设计:空气占据空间吗?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空气是物质,占据空间这一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实验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发现事物的背后科学原理,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空气是物质,占据空间。

2.难点:培养学生观察与实验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

三、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玻璃瓶、气球等)、相关实验材料(小球、水等)。

2.板书设计:空气是物质,空气占据空间。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呈现多种场景图片,在学生中引发关于空气占据空间的问题,让学生从日常经验出发思考空气的性质。

2.概念讲解(10分钟)通过多媒体课件,讲解空气是物质的基本性质,以及物质占据空间的概念。

在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特点,为后续实验做准备。

3.实验演示(15分钟)将一只装满空气的气球放入一个玻璃瓶中,在此操作之前,将玻璃瓶内插入一根小球。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占据了小球的空间,说明空气是物质,占据空间。

4.实验探究(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

每组学生准备一个玻璃瓶、气球、洗涤水等实验器材。

他们需要观察和研究气球放入玻璃瓶中时的变化。

通过实验,学生自主发现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进一步加深对空气是物质、占据空间的理解。

5.总结(10分钟)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空气是什么?空气占据了实验器材的空间吗?通过讨论,概括总结:空气是物质,空气占据空间。

6.反思与评价(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反思与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收获和探究过程中的困惑,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激励。

五、教学反思:1.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实验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培养了学生对空气是物质,占据空间的认知。

2.实验环节的设计使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和探究,能够更好地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做实验,获得“空气占据空间”科学概念。

2、能对“瓶子里的气球为什么吹不大”做出合理的解释与假设,并能用实验验证,让人们看到事实,来说明一个科学概念。

3、培养尊重证据和按照科学理解程序实行科学探究的科学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获得“空气占据空间”科学概念。

教学难点:能对“瓶子里的气球为什么吹不大”做出合理的解释与假设,并能用实验验证,让人们看到事实,来说明一个科学概念。

教学准备:教师:水槽、水、乒乓球、塑料杯、图表、饮料瓶、气球、餐巾纸。

学生:(每组)水槽1只、塑料杯1只、餐巾纸2块、饮料瓶2只、气球2只、塑料管2个、剪刀1把。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探究欲望1、今天,老师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想看看吗?(想)2、(出示“魔术”活动材料:盛有八成水的水槽、透明塑料杯、乒乓球各一件)我把乒乓球放在水槽里,然后把杯子倒过来,罩住乒乓球往水里压,当把杯子全部压入水里后,猜一猜,乒乓球会在杯子的哪个部位?为什么?(相机出示几种情况)3、举手统计赞同每种情况的人数。

(图1最多,图2次之,图3最少。

)4、小眼睛睁大了,老师要变“魔术”了,看看你的猜想对了吗?(教师演示。

出现图3所示情况)5、看到这个现象,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吗?6、学生回答。

二、学生实行实验探究1、你能选择桌上的材料来做个实验,证明这倒扣的杯子里确实有空气吗?要求:小组讨论实验方案,再实行实验。

实验时,小组里注意分工合作,水不要洒到桌上。

2、学生实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3、哪个小组上来演示一下你们的实验,证明这杯子里确实有空气。

4、学生代表边讲解边演示:①把杯子竖起来倒扣入水中,慢慢倾斜杯子,看到气泡跑出来,这就是空气。

②杯子底部压纸巾,直着倒压在水底,发现纸条没湿。

注意:①压入杯底的纸巾不能湿,要塞紧,不能掉下来。

②把整个杯子垂直着压在水中,拿出来时也要垂直着拿,不能倾斜。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主题:空气占据空间吗?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理解空气是一种物质,占据空间。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推理和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理解空气是一种物质,占据空间,并能通过实验和观察得出结论。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空气是无形的,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

三、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玻璃瓶、卷尺、水、塑料袋、吸管等。

2.学材准备: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与活动安排:活动一:导入(5分钟)1.老师引入问题:“空气是什么?”2.学生讨论并给出答案。

活动二:观察与实验(20分钟)1.老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

2.实验一:将一个空瓶口朝下放入水中,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

3.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4.实验二:用一个卷尺测量封闭口袋中空气的体积。

5.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6.实验三:用吸管将一袋空气挤入一个水杯中,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

7.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活动三:讨论与总结(25分钟)1.学生小组讨论观察实验的结果,并总结出空气占据空间的结论。

2.学生代表发言,整理出结论。

活动四:拓展探究(25分钟)1.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用感官怎样观察到空气?”2.学生进行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察方法。

3.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除了空瓶实验,还有哪些实验可以证明空气占据空间?”4.学生进行讨论,并提出自己的实验设计。

5.学生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6.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分享和讨论。

活动五:反思与延伸(10分钟)1.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学习的收获。

2.学生提出自己对空气占据空间的理解。

3.老师布置拓展任务,鼓励学生继续探索与空气相关的问题。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1.教师根据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观察记录和实验结果进行评价。

2.教师提供适当的反馈和建议,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教学设计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教学设计

1、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对象:小学科学一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初步了解空气的基本特性,知道空气是占据空间的。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空气是占据空间的。

2. 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1. 空气无形的特性,如何让学生感知到。

2. 实验操作的安全性。

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气球、塑料袋、水杯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空气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空气是什么,空气是否存在。

2. 学生分享对空气的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空气占据空间吗?”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a. 实验一:吹气球,感受空气的存在和占据空间。

b. 实验二:用水杯、塑料袋等工具,尝试捕捉空气,感受空气的占据空间。

c. 实验三:比较不同容器中空气的多少,探讨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

3. 学生分享实验结果,教师总结空气是占据空间的。

三、巩固知识(10分钟)1. 学生通过PPT上的练习题,巩固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

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进行回答,检查掌握情况。

四、拓展延伸(10分钟)1. 学生思考:空气还有什么特性?如何证明?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后探究,如:查阅资料了解空气的成分、作用等。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初步了解了空气的基本特性,知道空气是占据空间的。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观察现象,从而加深对空气特性的理解。

要关注学生的安全,确保实验操作的安全性。

六、空气的成分-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对象:小学科学二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知道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等组成。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高密市第一实验小学王晓玲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空气能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

2、通过动手实验来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3、通过实验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探究发现空气是占据空间的。

教学难点: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实验材料:玻璃瓶(配有内插两根吸管的橡皮塞)、水槽、水、玻璃杯、纸巾。

一、游戏猜测科学原因
1、教师示范学生观察
教师出示玻璃瓶,瓶口是带有两个吸管橡皮塞,瓶中有一多半水。

其中一根管伸到水中,一跟管没有接触到水。

教师把瓶子高高举起,让同学们观察之后,把玻璃瓶放在讲桌上,吹没有伸到水里的那根吸管,水就会从另一根吸管里流出来。

这个游戏重点让学生观察明白老师吹的是两根吸管中的哪一根,只有观察明白了吹的是那根吸管,就会把游戏做成功。

2、学生动手提出猜测
在老师把游戏演示完后,就让学生上台来做游戏。

有的学生吹那根伸到水里的吸管,就看见水里有泡泡冒出来。

有的学生吹那根没有伸到水里的吸管,就看见水从另一根吸管里流出来。

然后让学生来说一说自己观察到的游戏现象是什么样的,猜一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从而,提出空气占据空间的猜测。

二、实验证明科学概念
1、小组合作讨论实验方法
这是学生操作实验之前的工作,按照观察实验材料----想象材料用
途----讨论实验方法----推选最佳方法这几步进行。

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桌上的实验材料,材料有:盛有一多半水的水槽、纸巾、玻璃杯。

针对自己提出的猜测,想一想这些材料有什么用途,然
后小组内讨论怎样利用这些材料做实验,把实验材料的用途交流探讨,
找到合适的使用方法来证明自己提出的猜测。

各个小组讨论出自己组的方法后,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学生代表小组发言,教师组织小组汇报,在小组汇报时,其余组可以提出自己的异
议和困惑,让发言的小组帮助解答,这样通过小组合作,小组交流就能
选出最佳的实验方法。

最佳方法就是把纸巾放到玻璃杯的底部,然后把
玻璃杯倒扣在水槽的水里,就会发现水没有把纸巾湿了。

这一个过程对学生的要求比较严格,要求学生必须是看着材料想,小组讨论,却不能动材料。

2、小组合作实验证实猜测
这个环节按照小组实验---观察现象----解释现象---提出结论----总结注意事项这几步来进行。

每一个小组按照最佳的实验方法做动手做实验,组内分工,两名学生负责做,两名学生观察。

最后小组内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这种现象。

从而提出自己对猜测的证据,那就是空气占据了倒扣的玻璃杯的一部分空间,所以水不能把纸巾湿了。

最后在实验做完后,总结一番在实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3、师生回放实验提出概念
这一步其实就是总结,把科学概念提出来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加深认识。

找一个小组上台演示实验,其余同学观看,观众中出人说明自己看到的实验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总结科学概念。

教师板书总结出的科学概念
三、生活应用科学理论
1、解释游戏
实验结束之后,学生知道了空气是占据空间的,在此基础上,再来回想上课初的游戏,让学生来想一想:为什么水会从另一根吸管里流
出来?为什么要一根伸到水里一根不能伸到水里?为什么吹伸到水里
的那一根却流不出水呢?玻璃瓶的橡皮塞有什么作用呢?
2、实际应用
想一想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是利用了空气占据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