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空间技术指引

合集下载

写字楼设计指引及配置标准 概述说明

写字楼设计指引及配置标准 概述说明

写字楼设计指引及配置标准概述说明1. 引言1.1 概述写字楼设计是指根据办公需求和空间规划原则,为公司或机构提供高效舒适的办公环境。

一个良好的写字楼设计可以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和满意度,同时也能展现企业的形象和文化。

本文将介绍写字楼设计指引及配置标准,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规划和设计办公空间。

1.2 文章结构本文包含以下几个部分:第二部分将讨论写字楼设计指引及配置标准。

我们将介绍一些基本的设计原则、功能布局以及空间规划方面的考虑因素。

第三部分将提出一些设计要点与注意事项。

这些要点包括照明设计、空调系统配置以及办公室设备选型与配置等方面的建议。

第四部分将介绍配置标准与人员需求。

我们会探讨办公面积配比标准、共用区域配置标准以及办公家具及设施标准等内容。

最后一部分将给出结论和建议。

我们将总结前文所述内容,并提供实施建议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帮助读者了解写字楼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标准,并为他们在规划和设计办公空间时提供实用的建议和指导。

通过良好的设计和配置,可以打造出适应不同企业需求的高效工作场所,促进员工的工作效率和满意度。

2. 写字楼设计指引及配置标准:2.1 设计原则:写字楼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来提高办公环境的效能和人员工作的舒适度:- 功能性:写字楼的设计应考虑到不同部门和员工的需要,合理划分各个区域,并确保设施和配套设备能够满足各种功能的要求。

- 空间布局:写字楼内不同空间之间应合理连接,便于员工交流与协作。

同时也要注意创造一定的私密性,以提供良好的工作氛围。

- 明亮与通风:充足的自然光线和良好的通风是一个优质办公环境必备的条件。

建筑师应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并通过合适的窗户、天窗或采光井来实现这一目标。

2.2 功能布局:在写字楼内设置不同类型的房间来满足员工所需功能:- 办公室:根据职位等级、部门等因素,将员工分配到合适大小和布局的办公室中。

英文标题总合201210

英文标题总合201210

1. 总则General Provisions1.1 区位Location…1.2 概况1.3 规划范围Planning Scope1.4 优劣势分析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2. 发展条件分析Developing Conditions2.1 概况分析Site Conditions2.2 地形分析Slope Conditions3. 设计理念Design Idea3.1 设计理念Design Idea3.2 整体形态演绎Urban Form4. 设计方案Design Plan4.1 总平面Master Plan4.2 土地利用Land Use4.3 效果图Perspective4.4 建筑功能Building Types4.5 建筑高度Building Heights4.6 天际线Skyline4.7 车行系统Vehicle Circulation4.8 步行系统Pedestrian System4.9 静态交通Parking System综合交通Public Transportation System5. 环湖景观策划Landscape Plan5.1 功能分区Specific Zonings5.2 湖面造型设计Lake-shape design5.3 驳岸和栈道设计Water front Design5.4 分区设计Parcels design5.5 环湖活动策划Activities in Lakefront6. 城市建筑风貌Building style6.1 建筑风格Architectural style6.2 建筑色彩Architectural Color7. 可持续发展设计Sustainable Design7.1 设计理念Concepts7.2 风能的作用Wind-energy Strategies7.3 风电观光塔建筑节能分析Energy Saving in Wind-power Tower 7.4 行政中心建筑节能分析Energy Saving in Administration Center 7.5 文化艺术中心建筑节能分析Energy Saving in Cultural Arts Center 7.6 水系生态Ecology of Water System7.7 可持续发展策略Sustainable Strategies8. 竖向及市政设计Vertical and Municipal Design8.1 行政中心区Administrative District8.2 文化商业区Cultural and Commercial District8.3 商务商业区Business District8.4 蓝岸居住区Residential District8.5 日照分析Simulation of Site Sunshine8.6 市政设计Municipal Design9. 建筑设计Architectural Design9.1行政建筑Administrative Building9. 2 商业办公建筑Commercial Business Building9.3居住区底层商业Commercial Area in Residential District 9. 4 公共建筑Public Building9. 5 商业建筑Commercial Building区位分析Site Location现状分析Site Analysis规划理念Planning Design Theory可持续发展设计Sustainable Design生态绿网Ecological System规划设计构想Design Concept方案内容Master Plan Centent土地使用Land Use商业用地Commercial Use商住用地Mixed-Use住宅用地Residential Use文化、旅游用地Cultural and Recreational Use 学校用地Educational Use整体形态控制Building Control交通动线Vehicular Circulation城市快速通道剖面City Expressway Section城市主干道剖面City Primary Road Section城市次干道剖面City Secondary Road Section步行系统Pedestrian Circulation绿地与开放空间Parks &Open Space水系Water System分期分区Phasing规划立面Elevation剖面示意Section规划目标Planning Goals总平面图Master Plan远景Vision节能Energy Saving室内环境Indoor Environment景观设计Landscape Design研究与分析Research & Analysis步行距离分析Walking Distance Analysis 设计概念Design Concept行人活动模式Pedestrian Movement行人出入口及连接Pedestrian Access and Connection引导人流方向Pedestrian Orientation Principles建筑设计Architectural Design建筑功能分析图Diagram of Building Types 多层居住Townhouse小高层居住8-11 level housing高层居住High rise housing商住Residential AreaCONDO住区Condominium Block商务办公Commercial &Official Area金融办公Financial Official Area商业Commercial Area餐饮Catering娱乐Entertainment Area商业综合体Commercial Complexes主力店Anchor Store青少年活动中心Youth Activity Center图书馆Library医院Hospital酒店Hotel酒店式公寓Service Apartment社区服务中心Community Centre幼儿园Kindergarten会所Club文化艺术中心Culture and Arts Center行政办公Administrative office科技商务园Technology Business Park会展中心Exhibition Center体育公园Athletic Park工业Industry Park总部经济园Headquarter Park建筑高度Building Heights0m≤高度≤18m 0m≤Height≤18m 18m≤高度≤33m 18m≤Height≤33m 33m≤高度≤50m 33m≤Height≤50m 50m≤高度≤100m 50m≤Height≤100m100m≤高度≤200m 100m≤Height≤200m 200m以上Than 200m车行系统Vehicle Circulation主干道Trunk Road次干道Secondary Road支路Branch Road地块内部车行道Drive Way步行系统Pedestrian Circulation步行节点Pedestrian Node休闲步道Leisure Path滨河步道Riverfront Path二层步道Sky Walk静态交通Parking System地面停车Ground Parking地下停车Underground Parking自行车游线Cycling Circulation自行车游线Cycling circulation自行车租赁点CyclingRental Pavilion绿地系统Greenland System公园绿地Park广场Square街头绿地Street Park组团绿地Residential Park防护绿地Shelter-forest景观结构Landscape主要景观轴Main Landscape Axis次要景观轴Secondary landscapeaxis主要景观节点main landscape nodes次要景观节点Secondary landscape nodes 景观核心Landscape Core岸线设计Waterfront Design软质驳岸Green Vegetated Waterfront硬质驳岸Hardscape Waterfront软硬结合驳岸Remix Green Vegetated and Hardcape Waterfront滨水栈道设计Waterfront Footpath平接式栈道Same-level Footpath出挑式栈道cantilever Footpath下沉式栈道Low-level Footpath城市界面Urbaninterface城市形象界面ImageInterface城市商业界面Commercial Interface城市综合界面Comprehensive Interface视线分析View Analysis主要视觉轴线Major View Axis视觉通廊View Corridor視域節點View Points主要景观视域Main Landscape Views规划范围Planning ScopeA地块设计方案Schemes of Block AA地块方案一:按控规方案A Scheme by Site planA地块方案二:控规深化方案Alternative SchemeB地块设计方案Schemes of Block B功能分区Zoning建筑功能Building Types总平面Master Plan建筑高度Building Hight体块示意Perspective分地块指标Ratio of TFA功能配比分析Proportion of Building Types功能示意Image PicturesB地块方案三 A Scheme of Block B旅游策划Strategies of Tourism重点区域设计Design of Major District体块演绎Analysis of Urban Form分析图(以方案一为例)Diagram (Taking Scheme as Example) 专题研究Research基地分析Site Analysis控规方案Scheme of Site Plan专题研究Research愿景Vision土地利用Land Use体块演绎Analysis of Urban Form规划结构Zoning总平面Master Plan效果图Perspective分析图(以方案一为例)Diagram (Taking Scheme as Example) 重点区域设计Design of Major District旅游策划Strategies of Tourism旅游活动策划Tourism Activities重点区域设计Design of Major District保留山体Mountain Conditions空间界面Urban Interface方案一Scheme A方案二Scheme B徽派文化Hui Culture生态城市Ecological Urban体块设计Mass Analysis形态设计Urban Form开发敏感性指数分析Ecological Conditions新思大道竖向分析Slope in Xinsi Road确定条件Confirmed Conditions建筑布局及形态研究FormResearch前言Preface规划背景Planning现状分析Site Analysis各类设施定量测算Estimating for all facilities土地利用规划Land Use车行系统Vehicle Circulation道路断面Road section道路竖向Road Slope高度控制Heights Control地块划分Parcels容积率控制Floor area Ratio机动车出入口Vehicle Exit规划定位Position设计理念Design Idea开发敏感性分析G.I.S.Analysis功能结构Zoning形态演绎Urban Form总平面Master Plan效果图Perspective建筑功能Building Types建筑高度Building Heights天际线Skyline景观结构Landscape开放空间Open Space公共空间节点指引Open space Guidelines 公共活动策划Public Activities生态低碳Ecological Stretaqise视线分析View Analysis驳岸设计Waterfront Design分期开发Development Sequences功能分区 Specific Zonings华侨度假区 Overseas Chinese Resort Area华侨文化区 Overseas Chinese Cultural Area高端居住区 High-end Residential Area华侨休闲区 Overseas Chinese Recreational Area 概念规划Planning Location城市设计Urban Design重点区域设计Design of Major District眺望系统Urban View Points立面改造Facade Renewing滨河界面Riverfront Interface夜景灯光Night Features慢性游线系统Pedestrian Cycling滨河景观设计Riverfront Landscape Design项目策划Program Strategies概述Overview1.1项目背景Background1.2设计范围Design area1.3技术路线Design process1.4设计依据Design regulations设计分析与研究Design analysis and case study 2.1区位分析Location Analysis2.2交通分析Transportation system analysis 2.3城市结构分析Urban structure analysis2.4基地现状分析Site analysis2.5 会展中心研究Case study2.6 功能定位Position城市设计方案Urban design schemes3.1设计目标及愿景Objections and visions3.2设计理念Concepts3.3设计结构Design structure3.5整体形态分析Form analysis3.6总平面设计Master plan3.7建筑功能Building types3.8建筑形态Building form3.9绿地景观规划Landscape planning3.10天际线Skyline3.11开放空间Open spaces3.12交通分析Transportation system analysis 3.13地下空间Underground3.14夜景灯光Light feature system城市设计控制Urban design4.1土地利用规划Land use4.2地块细分Plot divisions4.3高度控制Height4.4容积率控制Total Floor Ratio4.5建筑退线控制Building setback4.6机动车出入口控制Vehicle entrances4.7指标控制Area calculation4.8 图则示意Urban design principals4.9规划信息系统管理Planning information system management 会展中心建筑设计方案Design scheme of conventional center5.1体块演绎Urban form5.2建筑功能Building types5.3建筑构想Building concept5.4交通流线分析Circulation analysis5.5单元平面构成Floor units5.6各层平面Level plans5.7立面Elevations5.8剖面Sections5.9结构、电气、暖通、给排水等专业设计简要说明Structure, electricity, heating and water supply system design 5.10消防设计专篇说明Fire Protection Design5.11节能设计专篇说明Energy saving design5.12环境保护设计专篇说明Environment protection design 5.13国际会展中心效果图展示Perspectives5.14工程造价估算Estimated construction cost。

《湖北省城市设计技术指引(试行)》

《湖北省城市设计技术指引(试行)》

《湖北省城市设计技术指引(试行)》《湖北省城市设计重点地区管控工作指引(试行)》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7年4月前言2017年3月15日,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正式出台了《湖北省城市设计管理办法(试行)》(鄂建设规〔2017〕1号,以下简称《办法》),为增强《办法》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湖北省城市设计工作专班组织省内有关规划主管部门、规划编制单位和高校院所,同步编制了《湖北省城市设计技术指引(试行)》、《湖北省城市设计重点地区管控工作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两个技术性文件,与《办法》配套实施,为全省各地城市设计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编制过程中,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多次与住建部对接,广泛吸收借鉴了国内外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成果,全面系统研究了湖北省城市设计工作的历史与现状,结合湖北实际和试点示范经验进行了总结提炼,突出了时代性、前瞻性和科学性,彰显了湖北特色、凝聚了湖北经验。

经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专家审定,形成了本《指引》。

《湖北省城市设计技术指引(试行)》由正文和附录两部分组成。

正文部分包括“总则”、“城市设计体系和主要内容”、“城市设计重点要素”三个部分,附录部分包括总体城市设计、区段城市设计、地块城市设计、专项城市设计的内容和成果要求,城市设计重点要素构成和技术要点、“荆楚派”建筑风格设计引导等六项内容。

《湖北省城市设计重点地区管控工作指引(试行)》共十四条,包括“总则”、“分级分区管控”、“城市设计管控内容”、“城市设计管控维护”四个部分。

本《指引》由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归口管理并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本《指引》实施过程中,请各单位结合城市设计工作实践,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寄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乡规划处。

湖北省城市设计工作专班组长:童纯跃省住建厅党组成员、总规划师副组长:洪盛良省住建厅城乡规划处处长王云泉省住建厅勘察设计与科技处处长成员:胡朝忠陈浩泉田燕倪火明洪亮平樊伟黄婷李媛陶文铸唐超英《湖北省城市设计技术指引(试行)》主编单位:湖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参编单位:湖北省城乡规划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主要编写人员:黄平倪火明董文陈涛谢景胡海艳位欣参与编写人员:李雅静肖宁玲王俊杰李浩邱孝高傅斯特张涛卢振洪亮平邹江陶文铸姜涛李延新《湖北省城市设计重点地区管控工作指引(试行)》主编单位: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参编单位:湖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湖北省城乡规划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襄阳市城乡规划局、宜昌市规划局、黄冈市城乡规划局主要编写人员:姜涛李延新黄澍徐晨慧李丹哲参与编写人员:陈建斌刘晓华王汉英倪火明董文徐雯许杨吕婧湖北省城市设计技术指引(试行)目录1 总则..................................................................................................... - 1 -2 城市设计体系和主要内容 ............................................................... - 2 -2.1城市设计体系和类型..................................................................... - 2 - 2.2总体城市设计主要内容................................................................. - 3 - 2.3区段城市设计主要内容................................................................. - 3 - 2.4地块城市设计主要内容................................................................. - 3 - 2.5专项城市设计主要内容................................................................. - 4 -3 城市设计重点要素............................................................................ -4 -3.1制定目的.......................................................................................... - 4 - 3.2使用方法.......................................................................................... - 4 -附录 ......................................................................................................... - 5 -附录一——总体城市设计内容和成果要求...................................... - 5 - 附录二——区段城市设计内容和成果要求...................................... - 9 - 附录三——地块城市设计内容和成果要求.................................... - 15 - 附录四——专项城市设计内容和成果要求.................................... - 18 - 附录五——城市设计重点要素构成和技术要点............................ - 20 - 附录六——“荆楚派”建筑风格设计引导.................................... - 28 -1 总则1.0.1编制目的为提高我省城市设计成果质量,规范城市设计编制技术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湖北省城乡规划条例》、《湖北省城市设计管理办法(试行)》,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湖北省城市设计技术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本指引)。

河北省城市设计编制技术指引(试行)

河北省城市设计编制技术指引(试行)

河北省城市设计编制技术指引(试行)1、总则101为统一城市设计技术文件的内容与深度,使城市设计编制规范化,提高城市设计质量,制定本技术指引。

102 在河北省省域范围内,按照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编制城市规划或单独编制城市设计,应遵守本技术指引。

103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城市设计的目的是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生活质量和城市景观艺术水平。

104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各阶段。

与城市规划的阶段划分相对应,城市设计分为总体城市设计和详细城市设计两个阶段。

105总体城市设计应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含分区规划,以下同)的编制或调整同步进行,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已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但缺少总体城市设计环节和内容的,应单独编制总体城市设计,并作为专项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详细城市设计应结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同步进行,并纳入相应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城市重点地段应单独进行详细城市设计。

106以下地段应单独进行城市设计:(一)城市中心区;(二)城市传统风貌街区、历史文化保护区及重点旅游区;(三)城市广场、步行街及主要生活性干道;(四)城市口岸及客运交通枢纽;(五)城市生活性滨水地区;(六)城市重要绿地;(七)重要标志性建筑物、构筑物的外部空间环境。

(八)有必要单独编制城市设计的其他城市重点地段。

107城市设计由当地人民政府或其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编制。

108承担城市设计编制任务的单位,应当符合国家关于城市规划设计单位资格管理的有关规定。

109编制城市设计应当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所规定的城市规划编制原则,符合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

鼓励采用先进的规划设计方法和技术手段编制城市设计。

110编制城市设计应当对城市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自然环境、历史与文化、城市建设现状以及具体的环境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取得准确的基础资料。

组织城市设计编制的单位应当向承担城市设计编制任务的单位提供必要的基础资料。

深化开放合作作为推进自主创新的应有之义

深化开放合作作为推进自主创新的应有之义

深化开放合作作为推进自主创新的应有之义十四五期间,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交汇期,也是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关键时期。

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面向现代化建设总体目标要求,着眼应对瓶颈制约和风险挑战,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扩大开放拓展创新空间,完善融通创新生态,提升新型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加速汇聚资本、数据、人才等要素,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近年来一批国家创新平台建成并投入使用,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持续提升,高校院所等基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我国创新体系建设持续完善,为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打下坚实基础。

一、深化开放合作作为推进自主创新的应有之义(一)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供思想指引以科技创新推动可持续发展成为破解各国关心的一些重要全球性问题的必由之路。

要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着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共同应对未来发展、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人类健康、气候变化等人类共同挑战,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惠及其他更多国家和人民,推动全球范围平衡发展。

深刻认识到,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既是我国广泛吸纳全球力量提高我国创新水平的需要,也是携手全球应对共同挑战的需要。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持续推进扩大开放、兼容并蓄,在开放创新中提升自己、实现更高层次的自主创新。

科学技术是全世界科学家们相互学习、彼此互鉴、接力传递、共同创造的成果。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

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创新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加快流动,各国经济科技联系更加紧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所有创新难题。

回顾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发展历程,是开放合作的受益者,也是开放合作的大力推动者。

成都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条例-

成都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条例-

成都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条例正文:----------------------------------------------------------------------------------------------------------------------------------------------------成都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成都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条例》已于2021年12月31日由成都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2022年3月31日经四川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批准,现予公布,自2022年6月1日起施行。

特此公告。

成都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2年4月6日成都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条例(2021年12月31日成都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2022年3月31日四川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批准。

)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规划管理第三章用地管理第四章建设管理第五章使用管理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地下空间的开发管理,保障相关权利人合法权益,促进资源集约利用,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成都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规划、建设及其监督管理活动。

法律法规对涉及国防、人民防空、防灾减灾、文物保护、矿产资源等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地下空间,是指本市行政区域内地表以下空间,包括单建式地下空间和结建式地下空间。

本条例所称单建式地下空间,是指独立开发建设的地下空间。

本条例所称结建式地下空间,是指结合地表建筑一并开发建设的地下空间。

第四条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管理应当遵循规划引领、公共优先、分层利用、共享互连、安全可控、绿色环保的原则。

开放空间技术指引资料讲解

开放空间技术指引资料讲解

开放空间技术指引一、会议介绍:开放空间技术(Open Space Technology,简称OST)是一种富有成效的动态会议模式,能够将一个对于组织/机构很重要的主题仅在很少的规则辅助下通过一个新的空间和时间格式由参会者讨论完毕,“开放空间”提供了一个提倡自我承担责任的场合。

在会议期间,每个参与者可以在主题框架下,提出自己关心的问题或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或需求,并在不同参与者之间形成关注并致力于解决同一个问题或需求的小组,在既定的规则下开始小组讨论工作。

应用民主参与的方法选出大部分参与者集中关心的话题组建实施小组并制定行动计划。

二、四大原则:1、出席的人都是最适当的(whoever come is the right people)2、不管何时开始都是最适当的时间(whenever it starts is the righttime)3、不管发生什么,都是当时只能发生的事(Whatever happen is theonly thingthat could have)4、结束的时候就结束了(When it's over,it's over)三、召集人必需做三件事:1、预先约定的时间到了,要召集会议。

2、尽量让每一位参与者都有机会发言。

3、找人做会议记录。

讨论原则:每一个议题的讨论时间很有弹性,通常在一小时到一个半小时之间,视实际情况延长或缩短。

在讨论的过程中,开放空间会议鼓励参加者运用「双脚法则」(The Law of two feet),意思是每一个人都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你可以在某一个讨论时段,参加这一时段中你有兴趣参与的议题,在这个议题上,若你觉得没有学到东西,或认为自己在这项议题上已没有贡献,就可以运用你的「双脚」,很自由的到别组去讨论,或暂时休息一下也可以。

四、议题的会议记录:会用大海报纸张贴在「新闻墙」上,没有参加会议的人可以藉此了解其它组的讨论情形,进而引发新的议题,在最后做整理时,做了几件很有意思的事:1、全体参加者到新闻墙看看今天所有的讨论结果,若有需要可以在各议题的会议记录上加上自己的意见,或修正自己的看法,以便整理记录更完整。

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指引

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指引

《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指南》教育部2018年4月目录前言 (1)1.总则 (2)1.1网络学习空间内涵 (2)1.2空间建设与应用目标 (2)1.3空间建设与应用原则 (3)1.4空间建设与应用流程 (3)2.网络学习空间的构成 (5)3.个人与机构空间 (6)3.1个人空间基本功能 (6)3.2教师角色功能 (6)3.3学生角色功能 (7)3.4家长角色功能 (7)3.5管理者角色功能 (8)3.6机构空间基本功能 (8)4.公共应用服务 (10)4.1资源共享服务 (10)4.2教学支持服务 (10)4.3学习交互服务 (11)4.4决策评估服务 (11)5.数据分析服务 (13)6.空间安全保障 (14)前言“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是“三通两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与推动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有效途径。

为贯彻《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精神,落实《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创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建设与应用模式,拓展信息时代教学、管理与服务方式”的要求,推动网络学习空间的深入发展,规范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与应用,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创新教育服务模式与管理体制机制,特制订本指南。

本指南适用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的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

本指南分为六个部分:总则、网络学习空间的构成、个人与机构空间、公共应用服务、数据分析服务和空间安全保障。

第一部分:总则。

规定了网络学习空间的内涵、建设与应用目标、原则和基本流程。

第二部分:网络学习空间的构成。

规定了网络学习空间的功能框架,包括个人空间、机构空间和集成的公共应用服务和数据分析服务等。

第三部分:个人与机构空间。

规定了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等个人空间的功能要求,班级、学校和区域等机构空间的功能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放空间技术指引一、会议介绍:开放空间技术(Open Space Technology,简称OST)是一种富有成效的动态会议模式,能够将一个对于组织/机构很重要的主题仅在很少的规则辅助下通过一个新的空间和时间格式由参会者讨论完毕,“开放空间”提供了一个提倡自我承担责任的场合。

在会议期间,每个参与者可以在主题框架下,提出自己关心的问题或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或需求,并在不同参与者之间形成关注并致力于解决同一个问题或需求的小组,在既定的规则下开始小组讨论工作。

应用民主参与的方法选出大部分参与者集中关心的话题组建实施小组并制定行动计划。

二、四大原则:1、出席的人都是最适当的(whoever come is the right people)2、不管何时开始都是最适当的时间(whenever it starts is the righttime)3、不管发生什么,都是当时只能发生的事(Whatever happen is theonly thingthat could have)4、结束的时候就结束了(When it's over,it's over)三、召集人必需做三件事:1、预先约定的时间到了,要召集会议。

2、尽量让每一位参与者都有机会发言。

3、找人做会议记录。

讨论原则:每一个议题的讨论时间很有弹性,通常在一小时到一个半小时之间,视实际情况延长或缩短。

在讨论的过程中,开放空间会议鼓励参加者运用「双脚法则」(The Law of two feet),意思是每一个人都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你可以在某一个讨论时段,参加这一时段中你有兴趣参与的议题,在这个议题上,若你觉得没有学到东西,或认为自己在这项议题上已没有贡献,就可以运用你的「双脚」,很自由的到别组去讨论,或暂时休息一下也可以。

四、议题的会议记录:会用大海报纸张贴在「新闻墙」上,没有参加会议的人可以藉此了解其它组的讨论情形,进而引发新的议题,在最后做整理时,做了几件很有意思的事:1、全体参加者到新闻墙看看今天所有的讨论结果,若有需要可以在各议题的会议记录上加上自己的意见,或修正自己的看法,以便整理记录更完整。

2、每个人发五个红色小贴纸,贴在你认为最重要的会议记录上,不一定每一个重点贴一张,若觉得这个实在太重要了,可以把五张贴纸贴在同一个点上。

经过这个步骤之后,在新闻墙上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大家认为重要的关键点集中在少数的几个地方,这已形成初步的共识。

3、针对有初步共识的重要部分,每一个人想一想把自己在那一方面有兴趣、能有所贡献,可以主动认养或另组小组做更深入的讨论。

4、若时间允许,可针对几项焦点问题,展开进一步的行动计划,把大家的智慧化为行动。

五、游走规则:开放空间会议把尊重人,及相信每个人都能有所贡献的理念,透过具体的形式(游走规则)展现出来,进而引发许多颇具建设性的走向行为。

「理念─形式─行为」成为一种良性循环的增强回路,带动整个会议的气氛,爆发出一股惊人的生命力。

六、开放空间的技术手法软件准备:1、对开放空间技术的执行者进行培训目的:让技术人员懂得如何去实际操作、运用并推广这门技术2、对开放空间中需要辅助的人员进行培训目的:让辅助者了解自己在整个过程中的角色及意义硬件准备:1、置办开放空间的设备与工具设备:能容纳若干人的会议场所(固定)、若干桌椅、影音设备、留言板等。

工具:大白纸、彩笔、便签纸等七、实施步骤:1、确定会议主题。

2、通知利益相关方会议的时间、地点。

3、确定会议场地以及布置,会议布置最好采用围圈而坐。

4、带领人组织成员相互认识并破冰暖身。

5、将会议规则公布于与会人员,让与会人员了解会议规则。

6、陈述讨论主题的由来。

7、根据主题内容,与会的每一位人员针对主题进行发言,表达自己对主题的认识。

8、分组讨论主题内容产生的原因,在规定的时间内用大白纸进行归纳总结,然后每组派一个代表向所有与会人员讲解展示小组的讨论成果。

9、针对每小组的讨论结果,带领人再归纳总结出所有原因,达到大多数人都赞成讨论结果。

10、根据讨论出的原因,分组讨论相应的应对方案,在规定的时间内用大白纸进行归纳总结,然后每组派一个代表向所有与会人员讲解展示小组的讨论成果。

11、针对每小组的讨论结果,带领人再归纳总结出所有方案,达到大多数人都赞成讨论结果。

12、制定实施的时间,并进行分工,执行方案。

13、评估方案执行的情况。

八、开放空间的模式与运用开放空间的模式:1、第一种模式:15人以内简要:可以采用不分组的方式,最常见的形式是以便签纸搜集每人建议,然后对每人的发言进行分类归纳2、第二种模式:15—50人简要:需要分组,一般小组以8—15人较适宜,每组男女、老少、职业等比例尽量均衡3、第三种模式:50人以上简要:需要分组,一般小组以8—15人较适宜,每组男女、老少、职业等比例尽量均衡,若在百人以上,分成的小组数较多,最好的方式是将讨论议题列几个大的方向,根据列出的方向,再将小组均衡地划分在每个方向下再进行讨论,这样带领人在有效的时间内能更好地控制讨论进程。

九、开放空间的运用:(一)带领人1、需要在每个小组里设置一个催化员,这个催化员在小组讨论里需要具备亲和力、带领能力、观察力、表达能力等技巧。

2、需要把控整个会议的节奏,尽量将每一个环节控制在计划的时间内。

3、带领人需要注意讲话的技巧,用最简单明了、最朴实的话语将会议主题内容阐述清楚,务必让每一个与会人员都明白。

4、保持中立的立场,不对任何人、任何观点带有主观意识,务必做到公平、公正以及尊重的原则。

(二)催化员1、紧紧围绕主题目标:开放空间技术只是实现主题目标的一种工具,在小组内讨论各个主题时,催化员需要引领组员尽量围绕主题开展讨论,不能偏离主题太远,但是催化员不能提出实质性的建议。

2、注意控制小组讨论的节奏,把握时间限制,尽量按照计划的时间范围完成讨论。

3、促进组员之间的沟通交流。

如果小组讨论内呈现出冷场或无人发表建议的情况,催化员需要把握现场气氛,同时保证每一个组员都有发言的机会。

4、在讨论中,适时地鼓励和限制组员。

对于某些偏内向或者容易害羞的组员需给予鼓励支持,不需要逼迫其必须发言,但可以多关注对方,让其无压力地表达意见;当某些组员垄断讨论时,因适时提醒对方将发言的机会让予他人。

(三)观察员1、现场拍照或用其他的影像等技术记录下会议的整个过程。

2、细心观察和感觉与会人员(包括带领人和催化员等)的语言、认知、情绪、行为等,并且在会后总结时,提出自己观察和感觉到的一切事物。

3、若讨论现场有突发情况,而带领人没有发现问题的情况下,可以适时提醒带领人注意协调。

(四)记录员1、详细记录整个讨论过程,包括每一位与会人员的语言、表情、行为等。

2、在整个会议结束以后,形成书面报告。

十、开放空间技术的建议1、对带领人的建议:在会前需要对催化员进行培训,需要在会议前让催化员了解主题以及带领人想让催化员在催化小组活动时要达到的效果。

2、对利益相关方的建议:在选择利益相关方时,需要选择与主题相符合的利益相关方。

如:讨论的主题是关于医疗方面的,那么就不需要学校等类型的利益相关方参与。

3、对催化员的建议:催化员最好是了解社工技巧的人员来做,同时催化员还需要具备带领小组工作的能力。

4、对参与人群界定的建议:一般开放空间分为两类,一类是固定人群,一类是非固定人群。

对于固定人群来讲,我们在做开放空间技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但要让他们参与到开放空间中,也要逐渐会运用开放空间的技术;对于非固定人群来讲,一次开放空间技术讨论会需要给组员带来一定的成长。

5、对开放空间技术的建议:让每一个参与到开放空间的人都有发表建议的机会,都能感受到被尊重,会议讨论出的结果都能切实地执行。

十一、开放空间技术后期跟进事项在开放空间技术后期,应该成立三个小组去完成会议讨论结果,这三个小组分别为:1、执行小组:根据会议现有的情况,此小组人员可以是会议室内的议事团体,或者是员工代表,如:在水井坊会议可以由自治小组成员来担当。

他们除了参与到开放空间会议里面议事,也要在得出议事结果后去执行具体的策略方案。

2、协作小组:可以引入既有的社会组织或者是企业等团体,如:在水井坊会议协作的团体就是爱有戏会议文化发展中心,主要负责开放空间技术的引进和培训,并对会议室自治小组进行培育,最终达到城市会议治理工作有效进行。

3、评估小组:由第三方的利益相关方来担任,如:在水井坊会议评估方就是街道办事处或会议,主要是评估开放空间技术的会议成果执行进程,并对协助小组指导与监督。

十二、风险预估1、可能出现与会人员代表的是同一性质的团体利益,所以与会人员必须要有代表性与全面性。

2、可能出现在会议时比较强势的人占有话语权,所以催化员需要时时提醒与注意。

3、可能在会议中提出问题的人因为未被采纳建议而在具体执行时缺乏积极性,所以在会前将详细说明如果有建议在本次会议后未能得到执行,那么提出建议的人可以再集合更多的人支持此建议,以后也会将此建议执行。

4、可能在会议中有不配合的人员,因为不了解开放空间的意义而拒不参与,这些都是开放空间技术前期所面临的困难点,只要能坚持并且有耐心的解释清楚,那么相信在以后的时间里其人会慢慢接受。

5、可能将开放空间做为实体运作时,会有一些因为人力、物力、自然环境影响而无法实现的状况出现,所以结合实际因地制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