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情知识

山西省情知识
山西省情知识

省情知识:

1、山西发展以转型发展为主线,以赶超发展为战略,以跨越发展为目标,推动又好又快发展。

2、山西省产业结构不合理,究其原因:一是能源重、化工轻;二是采冶重、制造轻;三是生产重、服务轻;四是材料重、加工轻。

3、转型发展不是推倒重来,是对原有发展的扬弃,是一个整合、提升、深化、创新的过程,是发展的发展。

4、我省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定位是,以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为基础,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业大省,早日建成中部地区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

5、转型发展的根本举措、跨越发展的主要依托是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这是统筹兼顾、互促互动、有机统一的发展战略。

6、所谓工业新型化,从趋势上讲,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从粗放能耗型增长到集约节能型发展的工业化;从驱动上讲,是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的工业化;从产业上讲,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工业化;从形态上讲,是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可持续的工业化;从经济学角度讲,是投入产出比高、经济效益好、增长速度快的工业化;从目标上讲,是落后生产力得到淘汰,先进生产力得到发展,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安全发展的工业化。

7、山西的优势在煤,山西的潜力和希望也在煤。所以我们要以煤为基,以煤兴产,以煤兴业,多元发展。

8、工业新型化的七条路径:路径之一是围绕传统产业实行循环化,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发展。路径之二是围绕煤炭装备制造业高端化,实现由采掘文明向制造文明的转变。路径之三是围绕煤炭运销形成的巨大运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实现经济运行效率大幅提升。路径之四是围绕煤焦冶电等高耗能产业的清洁生产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实现环境压力向发展动力的转化。路径之五是围绕能源资源优势做大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把一个优势变成两个乃至多个优势。路径之六是围绕煤炭及关联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力争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路径之七是围绕发挥传统产业优势加快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发展步伐,培育新的经济支撑点。

9、做大做强我省的文化旅游产业要做到:大片大作大戏表现,大集团运作,大景点支撑,大服务引领,大会展集聚。

10、农业现代化:山西不是粮食大省,农业之长在特色。要坚持农业产业化这个主题。要突出县域工业化这个核心。要夯实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这个基础。要抓住农民增收这个关键。

11、市域城镇化:我省已进入城镇化发展的加快期、关键期。“一核一圈三群”的格局。“一核”即由太原市区、晋中市区、清徐县城、阳曲县城构成的太原都市区;“一圈”即太原大都市圈,是以太原都市区为核心,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为主体,辐射阳泉、忻定原、离柳中城镇组群的大都市圈;“三群”,一是以大同、朔州为核心的晋北中部城镇群,二是以长治、晋城为核心的晋东南中部城镇群,三是以临汾、运城为核心的晋南城镇群。

12、城乡生态化:努力建设绿化山西、气化山西、净化山西、健康山西.

13、解放思想:从煤炭依赖中解放出来、从政府依赖中解放出来、从内陆经济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从计划经济模式中解放出来、从守成求稳的心态中解放出来

14、实现发展转型,关键是干部要转型;干部转型,首先是思想要转型

15、领导干部要做到以下六点:一要有世界的眼光,二要有战略的思维,三要有“结合”的本领,四要有敢闯的勇气,五要有学习的自觉,六要有高尚的操守。

16、十一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9%。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财政总收入超过2000亿元已成定局。

17、转型跨越发展,实质是又好又快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在山西的具体体现。

18、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巨大成绩,但是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左右,在全国和中部地区居靠后位置。到2016年有一批市县实现全面小康,全省总体实现程度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19、未来五年发展的指导思想:紧紧围绕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的总体战略,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龙头,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创新创业,以煤为基、

多元发展,加快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团结带领全省党员干部群众,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业大省,建设中部地区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率先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跨越发展新路,为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努力奋斗。

20、新山西的七个新:经济总量有新提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万亿元,财政总收入超过400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的排位前移)。产业发展有新体系。区域发展有新格局(城镇化率接近60%)。民生福祉有新水准(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3万元以上和1万元以上,一批县(市、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2万元,基本消除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以下的县,现有贫困人口一半以上实现脱贫)。社会管理有新作为。生态环保有新局面。发展环境有新气象。

21、2010年12月1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设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为我国设立的第9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也是全国第1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转型期初步设定为10年,从2011年到2015年,经过5年实践,初步建立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体制机制,巩固能源基地的战略地位,初步建立以煤和煤炭加工转化为基础,现代煤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旅游和现代物流等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新型工业化水平达到60%;到2020年,促进资源型

经济转型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全国重要能源基地战略地位全面提升,现代煤化工等非煤产业比重大幅提高,多元化产业体系形成。在转型发展上,国家允许山西“先行先试”,体现在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等多方面。具体为,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试点政策、财税体制改革、煤炭行业资源税从价征收试点、完善采矿权市场和资源有偿使用机制、深化金融改革、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等方面。22、全力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核心在转型,根本在改革,关键在实践。

23、推进工业新型化,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一要提升资源就地转化率。二要提升传统产业循环率。三要提升新兴产业占比率。四要提升节能减排率。五要提升科技贡献率。

24、推进农业现代化,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一是把确保农民收入翻番作为核心任务(在山老区实施“一村一井”工程,发展“五小”水利,使农业人口实现人均1亩水浇地。深入推进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重点解决6000余个低收入村的农民收入翻番问题。)二是把“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作为主攻方向(建设1万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和60个“一县一业”基地县,深入推进“513工程”,在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基础上建设特色农产品强省;打造20个以上中部和全国百强县;每年推进100个新农村连片示范区、3000个新农村重点村建设,力争到2016年全省农村都达到重点村建设标准)。25、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理念,坚持建设与绿化同步、经济与生态并重。

26、重视资源的交换价值,利用地下地上优势资源换市场、换技术、换资本、换项目,形成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联动机制,“四位一体”抓好项目的储备、签约、落地、建设,吸引更多有利于转型的生产要素进入山西。

27、未来五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力争超过10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6%左右。

28、两年内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城乡全体人民,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覆盖所有从业人员,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

29、确保财政教育支出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占GDP的比重达到4%以上。

30、实施“党员干部读书工程”,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在学习中提高理论水平,提升思想境界,增强工作能力,完善综合素质。31、狠刹闲话生非的不良风气,拉拉扯扯的庸俗风气,吃拿卡要的恶劣风气。

32、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我们要办好两件大事:一件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力争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五年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一件是抓住建设转型综改试验区的机遇,率先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跨越发展新路。

33、2011年12月确定为“全省纪律作风集中教育整顿月”(以下简称“教育整顿月”)。集中一个月时间,以“正风肃纪、创优环境”为主题,以加强教育为基础,以典型示范为引导,以正风肃纪为手段,以健全制度为重点,在全省各级党政机关和广大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

一次纪律作风集中教育整顿活动。

34、山西全省总面积15.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居全国第19位。

35、山西最高峰为五台山的北台叶斗峰,海拔为3058米;最低点在垣曲县境内西阳河入黄河处,海拔仅180米。

36、山西省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37、山西境内有大同煤田、宁武煤田、西山煤田、河东煤田、沁水煤田、霍西煤田等六大煤田。

38、山西保留有全国70%的地面古建筑,居全国之首。

39、黄河壶口瀑布是仅次于黄果树瀑布的全国第二大瀑布。

40、山西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3000年之久。

41、全省有55个民族,没有塔塔尔族。

山西省省情完整版

山西省省情完整版 默认分类2008-04-21 14:22:20 阅读827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 阅 地处黄河以东,太行山之西,简称晋。基本地形是中间为盆地,东西侧为山,被人们称为“表里山河”,东西宽约290公里,南北长约550公里,总面积为15.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为3300万人,辖11 个市、119个县(市、区)。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传说中的尧、舜、禹等都曾是在此建都。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 历史达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美称。目前全国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物70%以上在我省境内,具有珍贵价值的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就有119多

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如佛教圣地五台山、黄河壶口瀑布、云冈石窟、应县木塔、永乐宫壁画、运城关帝庙、永济普救寺、洪洞广胜寺、 黄河壶口瀑布等驰名中外。 山西矿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的矿产有120多种,其中煤炭储量居全国之首,占三分之一,煤炭产量和外运量居第一位,分别占到全国的四分之一和五分之四,是世界年产1亿吨以上六大煤炭基地 之一。 山西地处内陆,降水稀少,十年九旱,山区、丘陵区约占80%,自然条件较差,水资源匮乏,严重影响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省城太原有对外航线42条,可直通全国30个城市和香港。山西工业经济属资源导向的重型结构,国有工业企业的产值、重工业产值、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分别占工业总产值的70%。 山西矿产资源山西省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全省已发现的矿产有120多种,其中煤炭储量居全国之首,是世界年产1亿吨以上六大煤炭基地之一,已探明储量2600多亿吨,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六五”期间,国家将山西确为全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经过十多年的建设,目前已初具规模。全省煤炭年产量3亿多吨,占

山西省情2

山西省情 自然地理 一、位置 山西省地处我国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地带,东邻河北,西界陕西,南接河南,北连内蒙古自治区。 山西的地理坐标为北纬34°36′——40°44′, 东经110°15′——114°32′。 山西东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西、南以滔滔黄河为堑,北抵绵绵长城脚下。因外河而内山,故有“表里山河”的美称。 二、面积、地形 山西省南北长680多公里,东西宽380多公里,总面积15.63万平方公里。从地图上看,其轮廓呈由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 山西地形较为复杂,境内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多种地貌类型,整个地貌是被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型高原,大部分在海拔1000米至2000米之间。最高点为五台山的北台叶斗峰,海拔3058米,最低点在垣曲县境西阳河入黄河处,海拔仅180米。 三、主要山脉、河流 东有太行山,西有吕梁山,北有恒山、五台山,南有中条山,中有太岳山。主要河流有黄河、海河两大水系。境内有大小河流1000多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有 240条,大于4000平方公里、河长在 150公里以上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汾河最长,全长659公里。 被称为中华民族文化摇篮的黄河,北自偏关县老牛湾入境,飞流直下,一泻千里,抵芮城县风陵渡而东折,南至垣曲县碾盘沟出境,途经偏关、河曲、保德、兴县、临县、柳林、石楼、永和、大宁、吉县、乡宁、河津、万荣、临猗、永济、芮城、平陆、夏县、垣曲19个县的560个村庄,流程965公里,沿途有偏关河、县川河、朱家川河、岚猗河、蔚汾河、湫水河、三川河、昕水河、鄂水河、汾河、涑水河、沁河、丹河等支流源源注入。 四、气候特征 山西地形多样,高差悬殊,因而既有纬度地带性气候,又有明显的垂直变化。山西地处中纬度,距海不远,但因山脉屏障,夏季风影响不大,属于暖温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在—4°—— 14℃之间。气温地区分布总趋向是自南向北、自平川向山地递减。北部和中部山地,年平均温度一般在 5°——7℃之间,五台山最低,仅—4℃。西部黄河谷地、太原盆地和晋东南的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温度在 8°——10℃之间。临汾、运城盆地年均温达12°——14℃。冬季气温全省均在0℃以下,南北温差较大。 夏季全省普遍高温,7月份气温介于21°——26℃之间,南北温差小于冬季。 山西无霜期南长北短,平川长山地短。雁北地区为110——140天,五台山仅85天,忻州盆地以北和东部山区135——155天,临汾、运城盆地则长达200——220天。全省年平均降水量400——650毫米。 历史沿革 一、省名由来 山西以地处太行山之西而得名。春秋战国时期属晋国地,故简称晋。公元前

陕西省省情省貌试题分析

1. 陕北民歌的种类很多,主要有(ABC) A 信天游 B 小调 C 榆林小曲 D 山歌 2. 信天游是广泛流行于陕北地区的一种民歌,它(ABCD) A 篇幅短小 B 即兴创作 C 一般为两句体结构 D 曲调悠扬高亢,粗犷奔放,节奏鲜明,韵脚和谐,抒情色彩浓 3. 安塞腰鼓由来已久,已有2000年以上历史,(ABCD) A 是陕西民间舞蹈中具有较大影响的舞种之一 B 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 C 安塞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D 被国务院批准列入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 陕北秧歌是流传于陕北黄土高原的民间传统舞蹈,又称(ABCD) A 扭秧歌 B 闹秧歌 C 闹阳歌 D 闹社火、闹红火 5.凤翔彩绘泥塑主要有三大类型:(ABC) A 泥玩具 B 挂片 C 立人(为民间传说及历史故事中人物造像) D 日常生活用品 6.商洛花鼓(ABCD) A 唱腔音乐结构形式单一 B 表演得最突出特点是“跳”和“舞” C 传统剧《夫妻观灯》被拍成电影,发行全国 D 经国务院批准列入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 陕南民歌是陕南秦巴山地区的民间文化艺术,(ABCD)

A 紫阳民歌是其代表 B “情歌”占有绝大部分 C 语言形象生动,曲调优美动听 D 适于表演动作、表达情节和反映人物复杂感情 8. 新时期以来,陕西省影视制作实力逐步增强,先后推出了在全国反映强烈的热播电视剧(ABC)。 A 《激情燃烧的岁月》 B 《西安事变》 C 《保卫延安》 D 《亮剑》 9.陕西从元代设行省起,治所一直设在现今的西安市,西安(AC) A 位于关中平原的中部 B 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后发优势 C 面积约1万平方千米 D 常住人口500多万 1. 2008年陕西省自然环境状况有了明显变化,其中(ABCD) A 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了51个 B 自然保护区达到了10个 C 10个地级市空气质量良好天数全部超过300天 D 10个地级市空气质量良好天数平均达到321.4天 2.陕西省确立发展的六大特色产业是(BCD) A 轻纺、餐饮 B 旅游、果业 C 能源化工、国防科技 D 高新技术、畜牧业 3. “一线两带”是指(ABC) A 以西安为中心 B 以陇海铁路线陕西段和宝潼高速公路为轴线 C 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形成的以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为特点的产业经济体系

甘肃省省情概况(可编辑修改word版)

甘肃省省情概况 地理: 甘肃地处黄河上游,位于我国的地理中心,介于北纬32 度31 分-42 度57 分、东经92 度13 分-108 度46 分之间。东接陕西,东北与宁夏毗邻,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总面积45.4 万平方公里。全省设14 个地、市、州,87 个县(市、区),省会兰州。 甘肃地貌复杂多样,ft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类型齐全,交错分布,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呈狭长状,ft地和高原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以上,西北部的大片戈壁和沙漠,约占14.99%。复杂的地貌形态可分为各具特色的六大地形区域:陇南ft地、陇中黄土高原、甘南高原、河西走廊、祁连ft地、北ftft地。 甘肃是个多ft的省份,地形以ft地、高原为主。主要ft脉有祁连ft、陇ft(即六盘ft、岷ft、阿尔金ft、马鬃ft、龙首ft、西倾ft、子午岭等)。省内的森林资源多集中在这些ft 区,大多数河流都从这些ft脉发源。 气候: 甘肃省地处黄土、青藏和蒙古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境内地形复杂,ft脉纵横交错,海拔相差悬殊,高ft、盆地、平川、沙漠和戈壁等兼而有之,是ft地型高原地貌。从东南到西北包括了北亚热带湿润区到高寒区、干旱区的各种气候类型。 甘肃省气候干燥,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年平均气温在0~14℃之间,由东南向西北降低;河西走廊年平均气温为4~9℃,祁连ft区0~6℃,陇中和陇东分别为5~9℃和7~10℃,甘南1~7℃,陇南9~15℃。年均降水量300 毫米左右,降水各地差异很大,在42~760 毫米之间,自东南向西北减少,降水各季分配不匀,主要集中在6~9 月。甘肃省光照充足,光能资源丰富,年日照时数为1700~3300h,自东南向西北增多。河西走廊年日照时数为2800~3300h,是日照最多的地区;陇南为1800~2300h, 是日照最少的地区;陇中、陇东和甘南为2100~2700h。 甘肃省气象灾害的种类繁多,灾情也比较严重。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干旱、大风沙尘暴、暴雨、冰雹、霜冻和干热风等。干旱是甘肃省最主要的气象灾害,干旱出现频率高,给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带来很大影响;按出现时间划分,影响甘肃省的干旱有春旱、春末夏初旱、伏旱和秋旱。大风和沙尘暴灾害也较重,大风日数每年有3~69 天,沙尘暴日数为1~37 天,大风和沙尘暴主要危害河西和陇中、陇东北部。此外,暴雨、冰雹、霜冻和干热风也是不可忽视的气象灾害,各地每年均有发生。 虽然甘肃省气候干燥,气象灾害危害重,但干旱气候区丰富的光能、热量、风力资源、大气成分资源等气候资源,是可再生利用的。可以根据甘肃省气候资源的分布状况,开展气候资源的分区规划,并根据各区的气候特点,开发利用气候资源,为甘肃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人口: 甘肃自古以来就是个多民族的聚居区,全省总人口为2603.34 万人,少数民族中,世居本省、人口在千人以上的有回、藏、东乡、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萨克、满等10 个少数民族。此外,还有30 个少数民族。东乡、裕固、保安为甘肃省特有的少数民族。 甘肃省地理地貌 甘肃省位于祖国地理中心,地处黄河上游,地域辽阔。介于北纬32°11′~42° 57′、东经92°13′~108°46′之间。东接陕西,东北与宁夏毗邻,南邻四川,西连青

陕西省属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公共科目

陕西省属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公共科目《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与毛泽东思想概论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辩证唯物主义 三、历史唯物主义 四、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第二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二、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建设社会主义基本理论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五、科学发展观 第三部分:法学 一、法理学 二、宪法 三、刑法 四、民法 五、行政法 第四部分:事业单位概况 一、事业单位概述 二、事业单位改革 三、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第五部分:职业道德 一、职业与职业道德 二、社会主义的职业道德 三、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职业道德基本规范 四、团队及团队精神 第六部分:公文与论文写作 一、公文 二、公文写作 三、学术论文的写作 第七部分:文学知识 一、中国古代文学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 三、外国古典文学

四、外国近代文学 五、外国现代文学 第八部分:历史知识 一、中国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 二、中国封建社会 三、中国近代社会 四、中国共产党历史 五、世界古代史 六、世界近代史 七、世界现代史 第九部分:科技常识 一、自然科学常识 二、当代高新科技常识 三、国家高新科技计划与科学奖励 第十部分:环境保护 一、环境 二、生态系统 三、当前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十一部分:陕西省情知识 一、陕西省自然概况 二、陕西历史与文化 三、陕西省十市一区基本概况 四、建设西部强省 五、陕西省民生工程 第十二部分:时事政治 一年来国际与国内时事政治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与毛泽东思想概论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概念;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和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二、辩证唯物主义

山西省情知识

省情知识: 1、山西发展以转型发展为主线,以赶超发展为战略,以跨越发展为目标,推动又好又快发展。 2、山西省产业结构不合理,究其原因:一是能源重、化工轻;二是采冶重、制造轻;三是生产重、服务轻;四是材料重、加工轻。 3、转型发展不是推倒重来,是对原有发展的扬弃,是一个整合、提升、深化、创新的过程,是发展的发展。 4、我省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定位是,以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为基础,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业大省,早日建成中部地区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 5、转型发展的根本举措、跨越发展的主要依托是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这是统筹兼顾、互促互动、有机统一的发展战略。 6、所谓工业新型化,从趋势上讲,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从粗放能耗型增长到集约节能型发展的工业化;从驱动上讲,是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的工业化;从产业上讲,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工业化;从形态上讲,是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可持续的工业化;从经济学角度讲,是投入产出比高、经济效益好、增长速度快的工业化;从目标上讲,是落后生产力得到淘汰,先进生产力得到发展,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安全发展的工业化。 7、山西的优势在煤,山西的潜力和希望也在煤。所以我们要以煤为基,以煤兴产,以煤兴业,多元发展。

8、工业新型化的七条路径:路径之一是围绕传统产业实行循环化,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发展。路径之二是围绕煤炭装备制造业高端化,实现由采掘文明向制造文明的转变。路径之三是围绕煤炭运销形成的巨大运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实现经济运行效率大幅提升。路径之四是围绕煤焦冶电等高耗能产业的清洁生产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实现环境压力向发展动力的转化。路径之五是围绕能源资源优势做大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把一个优势变成两个乃至多个优势。路径之六是围绕煤炭及关联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力争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路径之七是围绕发挥传统产业优势加快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发展步伐,培育新的经济支撑点。 9、做大做强我省的文化旅游产业要做到:大片大作大戏表现,大集团运作,大景点支撑,大服务引领,大会展集聚。 10、农业现代化:山西不是粮食大省,农业之长在特色。要坚持农业产业化这个主题。要突出县域工业化这个核心。要夯实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这个基础。要抓住农民增收这个关键。 11、市域城镇化:我省已进入城镇化发展的加快期、关键期。“一核一圈三群”的格局。“一核”即由太原市区、晋中市区、清徐县城、阳曲县城构成的太原都市区;“一圈”即太原大都市圈,是以太原都市区为核心,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为主体,辐射阳泉、忻定原、离柳中城镇组群的大都市圈;“三群”,一是以大同、朔州为核心的晋北中部城镇群,二是以长治、晋城为核心的晋东南中部城镇群,三是以临汾、运城为核心的晋南城镇群。

陕西省情+地情市情

综合介绍 【位置面积】陕西省简称“陕”或“秦”,位于中国内陆腹地,地处东经105°29′-111°15′, 北纬31°42′-39°35′之间。东邻山西、河南,西连宁夏、甘肃,南抵四川、重庆、湖北,北接内蒙古,居于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位置。中国大地原点就在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全省总面积为20.58万平方公里。 【地貌】陕西地域狭长,地势南北高、中间低,有高原、山地、平原和盆地等多种地形。南北长约870公里,东西宽200至500公里。从北到南可以分为陕北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三个地貌区。其中高原926万公顷,山地面积为741万公顷,平原面积391万公顷。主要山脉有秦岭、大巴山等。秦岭在陕西境内有许多闻名全国的峰岭,如华山、太白山、终南山、骊山。作为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的秦岭山脉横贯全省东西。秦岭以北为黄河水系,主要支流从北向南有窟野河、无定河、延河、洛河、泾河(渭河支流)、渭河等。秦岭以南属长江水系,有嘉陵江、汉江和丹江。 【气候】陕西横跨三个气候带,南北气候差异较大。陕南属北亚热带气候,关中及陕北大部属暖温带气候,陕北北部长城沿线属中温带气候。其总特点是:春暖干燥,降水较少,气温回升快而不稳定,多风沙天气;夏季炎热多

雨,间有伏旱;秋季凉爽较湿润,气温下降快;冬季寒冷干燥,气温低,雨雪稀少。全省年平均气温13.7℃,自南向北、自东向西递减:陕北7℃-12℃,关中12℃-14℃,陕南14℃-16℃。1月平均气温-11℃-3.5℃,7月平均气温是21℃-28℃,无霜期160-250天,极端最低气温是-32.7℃,极端最高气温42.8℃。年平均降水量340-1240毫米。降水南多北少,陕南为湿润区,关中为半湿润区,陕北为半干旱区。 【人口统计】 2008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为3762万人,比上年增加人口14万人,其中男性1933.9万人,占51.41%;女性人口1828.1万人,占48.59%,性别比为105.79(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全年出生人口38.64万人,出生率为10.29‰;死亡人口23.32万人,死亡率为6.21‰。城镇人口1583.8万人,占42.1%;乡村人口2178.2万人,占57.9%。人口年龄构成为0-14岁人口占17.75%,15-64岁人口占73.28%,65岁及以上人口占8.97%。 200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略有回升,自然增长率为4.08‰。 【民族分布与人口比例】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陕西省共有54个民族,总人口为35365072人,其中汉族35188693人,占总人口的99.5%,少数民族为176379人,占总人口的0.5%。陕西省的少数民族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关中地区。关中地区的西安市、宝鸡市、咸阳市、铜川市、渭南市和杨凌示范区少数民族人口占

山 西 省 情 概 况

山西省情概况 自然地理 一、位置 山西省地处我国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地带,东邻河北,西界陕西,南接河南,北连内蒙古自治区。 山西的地理坐标为北纬34°36′——40°44′,东经110°15′——114°32′。 山西东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西、南以滔滔黄河为堑,北抵绵绵长城脚下。因外河而内山,故有“表里山河”的美称。 二、面积、地形 山西省南北长680多公里,东西宽380多公里,总面积15.63万平方公里。从地图上看,其轮廓呈由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 山西地形较为复杂,境内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多种地貌类型,整个地貌是被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型高原,大部分在海拔1000米至2000米之间。最高点为五台山的北台叶斗峰,海拔3058米,最低点在垣曲县境西阳河入黄河处,海拔仅180米。 三、主要山脉、河流 东有太行山,西有吕梁山,北有恒山、五台山,南有中条山,中有太岳山。主要河流有黄河、海河两大水系。境内有大小河流1000多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有240条,大于4000平方公里、河长在150公里以上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汾河最长,全长659公里。 被称为中华民族文化摇篮的黄河,北自偏关县老牛湾入境,飞流直下,一泻千里,抵芮城县风陵渡而东折,南至垣曲县碾盘沟出境,途经偏关、河曲、保德、兴县、临县、柳林、石楼、永和、大宁、吉县、乡宁、河津、万荣、临猗、永济、芮城、平陆、夏县、垣曲19个县的560个村庄,流程965公里,沿途有偏关河、县川河、朱家川河、岚猗河、蔚汾河、湫水河、三川河、昕水河、鄂水河、汾河、涑水河、沁河、丹河等支流源源注入。 四、气候特征 山西地形多样,高差悬殊,因而既有纬度地带性气候,又有明显的垂直变化。山西地处中纬度,距海不远,但因山脉屏障,夏季风影响不大,属于暖温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在—4°—— 14℃之间。气温地区分布总趋向是自南向北、自平川向山地递减。北部和中部山地,年平均温度一般在5°——7℃之间,五台山最低,仅—4℃。西部黄河谷地、太原盆地和晋东南的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温度在8°——10℃之间。临汾、运城盆地年均温达12°——14℃。冬季气温全省均在0℃以下,南北温差较大。 夏季全省普遍高温,7月份气温介于21°——26℃之间,南北温差小于冬季。 山西无霜期南长北短,平川长山地短。雁北地区为110——140天,五台山仅85天,忻州盆地以北和东部山区135——155天,临汾、运城盆地则长达200——220天。全省年平均降水量400——650毫米。 历史沿革

山西省玉米生产概况

山西省玉米生产概况 1.山西玉米分布 2.面积、总产、单产 3.山西省玉米种植区划 3.1 春播特早熟玉米区 包括大同市的新荣区、左云县,朔州市右玉县、山阴县、平鲁区,忻州市的神池县、五寨县、岢岚县、宁武县、静乐县、偏关县的高海拔地区。是全省玉米分布最少、单产最低的地区。海拔高度1100~1300m,年平均气温3.5~5.5℃,≥10℃积温2095~2397℃,无霜冻期80~124d,安全生育期107~124d,只能种植80~90d的特早熟玉米,采用地膜覆盖可种植100d 左右的中早熟玉米。 3.2春播早熟玉米区 包括大同市的天镇县、阳高县、大同县、南郊区全部,浑源县、广灵县、灵丘县、左云县的平川及周围丘陵,朔州市怀仁县、应县、山阴县的平川地区,忻州市繁峙县、五台县、代县等的高海拔丘陵区。玉米播种面积约12万hm2 左右。海拔高度930~1100m,年平均气温5.6~7.0℃,≥10℃积温2600~2867℃,无霜冻期125~130d,玉米全生育期降水345.0~424.4mm,春旱严重,但多数玉米分布于水浇地上。 3.3春播中晚熟玉米区 包括忻定盆地,晋中市、吕梁市、太原市、阳泉市、长治市、晋城市全部及临汾市的东西丘陵地区。玉米播种面积约45万hm2 ,又分为六个亚区。 3.3.1忻定盆地丘陵中熟玉米亚区包括忻州市的忻府区、原平市、定襄县、五台县、代县等县(市)的盆地及沿盆地周围的半丘陵地区。玉米播种面积约10万hm2 。海拔高度790~860m,年平均气温8.0~9.0,≥10℃积温2600~2867℃,无霜冻期145~155d,全生育期降水量337.2~400mm ,玉米多分布于水浇地。种植制度为不稳定两年三熟制。 3.3.2晋西黄土丘陵中熟玉米亚区包括忻州市的河曲县、保德县,吕梁市的兴县、临县、岚县、方山县、柳林县、离石区、石楼县、交口县全部,交城县、文水县的高海拔地区,临汾市的永和县、隰县、乡宁县、大宁县、吉县等。玉米播种面积约6.7万hm2。海拔高度1000~1210m,年平均气温8.0~10.0℃,无霜冻期145~165d ,≥10℃积温3100~3400℃。该亚区耕作制度基本为一年一熟制。 3.3.3晋东太行丘陵中熟玉米亚区包括阳泉市郊区、平定县、盂县,晋中市的寿阳县、昔阳县、榆社县、左权县、和顺县的全部,榆次区、太谷县的部分丘陵山区。玉米播种面积约5万hm2。海拔750~1200m地区,年平均气温8.8~10.4℃,无霜冻期125~147d ,≥10℃积温2742.1~3245.5℃。

山西省及主要城市概况

太原是山西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信息中心,是以冶金、机械、化工、煤炭为支柱,以输出能源、原材料、矿山机械产品为主要特征的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城市。太原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降雨量456毫米,年平均气温9.5℃,全年日照时数平均2808小时。太原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尤为丰富,享有“煤铁之乡”美称。在诸多矿产中以煤、铁、石膏储藏量为最,并以质地优良享有盛誉。太原旅游资源丰富悠久文明的历史给太原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较为著名的有晋祠、天龙山石窟、永祚寺、纯阳宫、崇善寺、窦大夫祠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名山、石窟、寺院、庙宇、湖泊、森林、温泉、溶洞、峡谷、河流、古建筑、古遗址、名人故居、历史文化纪念地、博物馆等旅游资源的丰富以及高品质的文物的集中,在国内也是非常少有。其中晋祠圣母殿内宋塑侍女像栩栩如生,姿态各异,在海内外享有盛名。天龙山的北朝石窟及隋唐造像、崇善寺明代藏经、纯阳宫关羽立马铜像,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均占有辉煌的一页。此外,唐太宗李世民撰写的“贞观宝翰”《晋祠铭并序》碑文,是现存最早的唯一完好的唐太宗行书碑。 长治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的上党盆地,它东倚太行,与河北、河南两省为邻;西屏太岳,与临汾地区接壤的;北交晋中;南连晋城。市辖城区、郊区、长治县、潞城市、长子、黎城、襄垣、沁县、屯留、武乡、平顺、壶关和沁源共13个县市区,面积l.5万平方公里,人口292.82万,是山西著名的米粮产地。长治市地处北纬35°49′-37°02′之间,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气候特征为“四季分四个月”,雨热同季,温和适中,是旅游、观光的理想胜地。长治自然风光神奇壮美。太行“迤丽东北,延袤千里”,峰峦叠嶂,英雄隘险;太岳群耸峙,巍峨峻秀,标密谷幽;漳河三源相汇,滋润上党沃土,蜿蜒潺潺东流。长治有以山地为主体的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东望巍峨的太行山,千峰竞秀,万壑争奇。那壁立千仞的黄崖洞,云蒸雾罩的紫团山,空谷幽深的广志垴、层峦叠翠的老顶山,桔屈难行的羊肠坂,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虹梯关等,充分展现了太行山的雄奇和险峻。西眺逶迤的太岳山,松涛震云海,飞瀑击流泉。那峰奇松挺的灵空山,藤缠泉泻的盘秀山、山叠环绕的提神岭、峰矗泉涌的发鸠山、花奇草异的花坡、水回鱼转帆影动的沁河等,充分显示了太岳山的秀美和多姿。中部著名的上党盆地内,漳河、绛水奔流其间,平畴绿野一望无际,这些都是绝妙的天然胜景。 晋城古称泽州,是华夏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总面积9490平方千米,人口220万,辖四县一市一区。境内自然风光奇特,文物古迹众多,蕴藏着发展旅游的巨大潜力。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5-10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550-750毫米,最佳旅游季节为4-10月。这里气候温和,冬季与夏季比山西西北部温度稍有上升,与河南新乡接近,早午晚温差变化稍有缩小。晋城市地处太行山、王屋山、中条山三山的交界处,又是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的分水岭,由此形成了极为罕见的自然地理景观。雄峻的太行绝顶风光,茂密的原始森林,奇特的岩溶洞穴,清澈的河湖飞瀑令人神往。这里有北方最大的溶洞群白云洞、华北最大的生态注入目的地王莽岭、世界围棋起源地棋子山、举世闻名的锡崖沟挂壁公路和高平长平古战场等。悠久的文明赋予了晋城丰厚的人文遗产。全市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省级保护单位35处、市级保护单位27处、县级保护单位252处,既有古人类遗址、古寺庙、古碑刻、古名人墓葬,又有古战场、古民居、古书院和革命纪念地等。更让人引以为荣的是晋城现存宋、金以前基本保存完好的木结构古建筑,其约占山西省同时期木结构古建筑的2/3,占全国同时期的1/3,几乎超过南方同时期古建文物遗存的总和。 运城位于山西省最南端,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这里曾是舜、禹建都的地方,文化传承源远流长,名人才子辈出。有春秋五霸的晋文公、战国纵横家张仪、晋代文学家郭璞、唐代名相裴度、名将薛仁贵等。在历史悠久的古文化熏陶下,运城各地古迹遍布,关帝庙、普救寺、永乐宫……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络绎不绝的中外宾客。运城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均降水量500-600毫米,年均气温11-13度。夏季炎热,冬季比山西省其他地方气温高,早晚温差适中。运城地区,古称河东,战国时属魏,秦汉至两晋为河东郡,治所安邑(今夏县北)。北魏时属东雍州、鲜州和陕州的范围。隋代属河东郡,治所在蒲坂。唐代属河中府和绛州。北宋时属河中府绛州、解州和陕州。明属平阳府的一部分。民国初属河东道的一部分,1949年改为晋南行政公署,辖新绛分区一部分和运城地区。1950年设运城专区。1954年与临汾专区合并为晋南专区1970年又恢复运城分区。运城地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文物古迹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相传后稷教民稼穑于稷山,嫘祖教民养蚕于夏县。舜建都蒲坂(今永济),禹

山西省地理知识

山西省 山西省简称“晋”,省会太原市,位于华北地区,太行山以西。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赵,兼属韩、魏,汉属并州,唐属河东道,宋属河东路及西京道,元属中书省,明设山西布政使司,淸始称山西省,新中国成立后称山西省至今。现辖11个地级市、11个县级市、85个县及23个市辖区。全省面积15万多平方千米,人口3268万,有汉、回、满、蒙古、苗、朝鲜等民族。 自然环境 地形:地势东西高、中间低、地表多覆盖身后黄土。东侧是太行山,恒山、五台山等山地,西侧则是以吕梁山为主的山地和黄土覆盖的高原,中间为晋中盆地,河流较多,但以季节性河流为主,属于黄河水系的主要河流有汾河。沁河、涑水河等,属于海河水系的主要河流有桑干河、清漳河等,其中汾河是该省最大河流。湖泊较少,解池为该省最大湖泊,是一个古老的内陆盐湖,又称盐池。 气候:属于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长而寒冷干燥、夏季短而炎热多雨,春季温差大而风沙多,秋季短暂而温和。全省年平均气温为4---14度,其中1月为-16--- -2度,7月为19—28度。年降水量为400—600毫米,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夏季会有暴雨,冰雹发生,春季易旱。 自然环境 矿产资源种类多,分布广,是我国重要能源基地。全省目前已发现矿产资源120多种,储量居全国第一位的有煤炭、铝土、耐火粘土、铁钒土、沸石等。该省是我国煤炭的主要产地,煤炭储量、产量、外调量均占全国之冠,素有“煤海”之称。其他重要矿产有铁、锰、铜、铅、池盐、芒硝等。 共有大小河流1000余条,多为季节性河流。水资源总体短缺,空间分布不均,60%分布在东、西部山区。 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有陆栖动物400多种,其中有褐马鸡、梅花鹿、丹顶鹤等近30中国家级保护动物。有各种植物2700余种,其中有红豆衫、山白树等国家级保护植物10多种,还有党参、黄芪(其)、甘草等要用植物30多种,优质牧草100多种。林区集中在吕梁山和中条山一带,树种主要有油松、落叶松、云杉、桦树、杨树、槐树等。 农业 农作物以两年三熟为主,南部盆地为传统农业区。主要粮食作物有冬小麦、谷子、玉米、高粱、马铃薯、大豆等,经济作物有棉花、花生、烟草、胡麻、甜菜等。雁门关以南是麦棉产区,雁门关以北生产谷子、莜麦、胡麻等。畜牧业集中在晋西北高原山区,主要养殖牛、羊、驴、骡、马等,良种有兴县四红牛。 工业 该省素称“煤炭之乡”,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现有大同、宁武、太原西山、霍西、河东、沁水等煤田,煤炭占全省出口创汇总额的五分之三。现已基本形成以能源重化

陕西人文地理篇

【陕西人文地理篇】 1、陕西省位于中国中部,处于东经105度29分至110度15分、北纬31度42分至39度35分之间,是我国的内陆省之一,60%的面积属于黄河流域。全省东西宽约150——500公里,南北长约870公里,那么你知道陕西与哪些省份毗邻吗?(至少写出5个) 2、陕西八大怪是陕西特色人文所在,也经常被人们津津乐道!那么陕西八大怪有哪些呢? 3、陕西境内的主要河流有()写出四个 4、陕西境内的最高山峰是哪座山峰呢? 【西安历史】 5、西安一直被称为“十三朝古都”,历史上都有哪些朝代将西安(古称长安)作为都城的呢?(请至少写出8个) 【生物常识】 6、不论是儿童、成年或老年缺钙都会影响健康,患各种疾病,钙的吸收与()有关; 7、新疆的哈密瓜之所以甘甜主要是因为(); 8、下列各项属于生物的是() A.电脑病毒B.恐龙化石C.机器狗D.玉米

【音乐类常识】 9、中国的民歌类型有哪些呢?(写出三种即可) 【生活中的物理常识】 10、声音的产生和空气能传声,在一只塑料瓶中放一些小纸屑,敲击塑料瓶,可以观察到瓶底的小纸屑跳动起来,而不敲击时发现瓶底的小纸屑并不跳动。说明声音是由于()而产生的。我们能听到声音,说明声音是通过()传播的。 5月10日每日一练~~~~~~~~ 1、兵马俑坑被誉为( ) 2、西安市有9个管辖区,你都知道是哪些吗?(至少写出6个) 3、八水绕长安是西安的一大特色,都有哪八水? 4、西安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有很多的作家也诞生在西安获得了非凡的成就? 你能写出你所知道的著名作家吗?(写出三个) 5、下雪不冷化雪冷是一种常见物理现象呢?你能解释一下原因吗 6、我们口头常说的“四书”指的是哪四书? 7、唐宋八大家是哪八大家,你知道吗? 8、十二生肖的属相都有什么?(至少写出10个) 9、人们常说的“而立之年”指的是多少岁?

山西省情(1)

山西省情粉笔公考·官方微信

一、基本情况 山西,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简称“晋”,又称“三晋”,省会太原市。“东依太行山,西依吕梁山、南依黄河,北依古长城,与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等省区为界”,柳宗元称之为“表里山河”。 山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山西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称。总面积15.67万平方公里,山区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 (一)行政区划 山西省共辖11个地级市,119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23个市辖区、11个县级市、85个县)。 (二)人口 2014年,山西省常住人口为3647.96万人。常住人口中,城镇居住人口占53.79%;乡村居住人口占46.21%。 (三)民族 山西省是少数民族散居省份,共有少数民族人口12万余人,占全省总人口的0.35%。全省共有54个少数民族成份(仅缺塔塔尔族);少数民族人口在万人以上的有回族、满族、蒙古族;全省11市118个县(市、区)有少数民族;有44个少数民族聚居村、50个少数民族聚居的街道和100多个相对聚居的居民社区。 二、历史沿革 “女娲补天”的传说发生在山西,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炎帝都曾把山西作为活动的主要地区。西侯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遗址表明,在旧石器时代山西已有了人类繁衍生息。 尧、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内建都立业。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政权夏朝建立在晋南。 商代,山西是商的主要统治区。周代,晋国由山西境内崛兴。晋文公曾为春秋五霸之一。 秦、汉、魏、晋时期,山西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南北朝时期,山西是北朝统治的中心地带,北魏曾以平城(今大同)为都,东魏、北齐曾以晋阳(今太原)为“别都”、“陪都”。 唐太宗李世民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太宗认为是“龙兴”之地,

陕西省情简介

陕西省情简介 陕西省面积20.56万平方公里~有人口3700多万~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共有周、秦、汉、唐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长达1100多年~曾长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省会西安古称长安~是世界上第一个百万人口的大都市~是著名的丝绸之路的起点。 陕西矿产资源富集。全省探明储量的矿产居中国前10位的就有58种~潜在经济价值超过5万亿美元。煤炭探明储量1685亿吨~石油探明储量13亿吨~天然气探明储量8683亿立方米~目前已形成年产1.2亿吨煤、1500万吨原油、66亿立方米天然气的生产能力。陕西正在成为本世纪中国重要的能源接续地和支撑点。 陕西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秦兵马俑、唯一珍藏佛祖指骨舍利的法门寺、西安古城墙等人文景观驰名中外~西岳华山、壶口瀑布、秦岭国家级生态保护区等自然景观令人向往。 陕西科教实力雄厚。全省有各类科研机构1061家~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7万人~两院院士51人~普通高等院校和民办高等教育实体126个~在校学生接近100万人。陕西综合科教实力位居全国前列。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中国唯一的农科城~ 1 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中国政府重点支持的四大高新区之一。 陕西农业具有独特的比较优势。最为突出的是~这里是世界上最佳的苹果适生区。目前水果种植面积已达1000多万亩~其中苹果600万亩~位居中国第一。陕西果汁产量已占全球总产量的三分之一~远销俄罗斯、欧盟、东南亚、北美等国家和地区。陕西畜牧业有一批实力较强的企业和企业集团~吸引了许多跨国公司加盟合作~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陕西具有良好的工业基础。经过几十年的建设~陕西形成了以装备制造、能源化工以及电子、纺织、医药等为主体的工业体系~有我国唯一的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西安电力机械制造公司、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西安标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陕西法士特齿轮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在同类企业中发挥着引领作用。 为聚集国内外生产要素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五年来~陕西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超常规发展~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598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4倍。已建和在建高速公路达2000多公里~基本形成了以西安为中心的“米”字型高等级公路网~贯通了连接周边省会城市、通江达海的高等级公路主干线。铁路总里程达到4300多公里~纵贯陕西南北和直通华东的铁路大动脉全 2 线贯通~省会西安成为全国六大铁路客运枢纽之一。通过与上海、青岛、天津等港口开展铁海联运~陕西的外运货物在西安一次性报关、商检后~即可直接出关。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是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航空枢纽~已开辟国内国外航线120多条~从西安出发3小时内可以飞抵中国内陆任何一个大城市~与纽约、伦敦、巴黎、东京、首尔、法兰克福、温哥华及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近30家航空公司建立了往来。得益于丰富的能源资源~陕西的电力供应既可满足省内需求~又能向东部和中部地区输送。陕西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150多万公顷~规模居全国之首~水土流失状况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省会西安是西北地区的金融中心~能满足投资的金融需求。 3

陕西省情省貌概念

陕西省情省貌 1.陕西基本概况 陕西省简称‘陕”或“秦”,东邻山西、河南,西连宁夏、甘肃,南抵四川、重庆、湖北,北接内蒙古,居于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位置我国大地原点就在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 陕西境内山原起伏,地形复杂基本特征是:南北高,中间低。 陕西横跨三个气候带,南北气候差异较大陕南属北亚热带气候,关中及陕北大部属暖温带气候,陕北北部长城沿线属中温带气候。 作为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的秦岭山脉横贯陕西省东西秦岭以北为黄河水系,主要支流从北向南有席野河,无定河、延河、洛河、泾河(渭河支流)、渭河等秦岭以南属长江水系,有嘉陵江、汉江和丹江。 陕西省境内主要山脉有秦岭大巴山等秦岭在陕西境内有许多闻名全国的峰岭,如华山、太白山、终南山、骊山。 陕西省矿产资源中陕北及渭北以优质煤石油天然气铝土矿、水泥灰、岩粘土类及盐类矿产为主,其中陕北神府煤田是世界上少有的低磷、低硫、低灰,高热量的优质环保动力煤田。 陕西是中国旅游资源最富集的省份之一,被誉为“天然的历史博物馆”。有“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武则天及其丈夫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乾陵,佛教名刹法门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西安城墙,中国最大的石质书库西安碑林。 据自然条件的差异和农业结构的不同,陕西省分三大农业区。关中平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主要农业区。现以一年两熟或二年三熟旱作为主,是小麦、玉米、棉花、油料、豆类和温带林特产品及秦川牛、关中驴、奶山羊的主要产区。陕北因自然条件制约,为一年一熟粗耕粗放早作畜牧区以小麦、玉米、谷子、糜子、土豆和苹果、红枣、硬皮毛生产为主。陕南汉中盆地是陕西的‘鱼米之乡”,一年两熟或二年三熟,主产稻米油菜籽柑桔、油荣籽油橄榄等:秦岭山区是林业基地:大巴山区则一年两熟,主产玉米、稻米,小麦土豆,是茶叶、生漆、蚕茧,桐油、麻和药材的重要产区。 陕西省设10个省辖市和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有3个县级市、80个县和24个市辖区,1581个乡镇164个街道办事处。 2.陕西历史与文化 陕西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1963年发现的“蓝田猿人”(大约在80万年前)是全国发现的时间最早最为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化石。 陕西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和时间最长的省份。 陕西是汉字创制演变的重要地区,早期的石鼓文被誉为大篆书法的典范。 陕西民间文化艺术有陕北民歌、秧歌、安塞腰鼓、华县皮影、剪纸、风翔泥塑、大荔面花、户县农民画、台阳提线木偶等,其中秦腔长安古乐等51个项目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户县、安塞、洛川、向邑、宜君、延川六县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同民间绘画之乡”;定边、靖边、富县、洛川、句邑、安塞县被文化部命名为“民间剪纸之乡”;安塞、洛川、宜川、凤翔、千阳县南塞乡,合阳县甘井乡被文化部命名为“民间艺术之乡”。 陕西是戏剧大省,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陕西眉户现代戏《梁秋燕》秦腔《火焰驹》等就风靡全国。1978年的话剧《西安事变》,首次将领袖人物搬上戏曲舞台.开了戏曲表现领袖人物的先河。 “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尤以延安市安塞县、榆林市横山、米脂、榆阳等地最为盛行,是陕西民间舞蹈中具有较大影响的舞种之一,安塞腰鼓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陕西省省情知识点

陕西省省情知识点 1.中华大地原点在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 2.陕西地形的总特点:南北高中部低。 3.北山,泛指陕北黄土高原南缘与关中盆地过渡地带的一系列以灰岩为主的石质山丘。 4.关中盆地号称“八百里秦川”。 5.太白山旳主体由规模庞大的花岗岩体组成,地质学家称其为“太白山花岗岩”。1986年7月,太白山被国务院批准 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5年加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中国 生物圈保护网络”。 6.终南山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称。 7.化龙山,山地立体气候明显,有“生物物种基因库”之称。 8. 4月5日,米仓山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9.陕西省内湖泊很少,其中,最大的是神木县的红碱淖。 10.陕西省的土地类型主要有山地,丘陵,原,川地,沙地,沼泽等六大类。 11.陕北蕴藏优质盐,煤,石油,天然气等矿产。 关中有煤,钼,金,非金属建材,地热等矿产。 陕南产出有色金属,贵金属,黑色金属及各类非金属矿产。 12. 关中八景:华岳仙掌,骊山晚照,灞柳风雪,曲江流饮,雁塔晨钟,咸阳古渡,草堂烟雾,太白积雪。 13.秦岭巴山素有“生物基因库”之称。 14.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等12种被列为国家一级

保护动物。 15.陕西是中国旅游资源最富集的省份之一,被誉为“天然 的历史博物馆”。 16.陕西省有世界文化遗产一处:西安的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国家级风景区5处:华山风景区,临潼骊山风景名胜区,宝鸡天山风景名胜区,黄帝陵风景名胜区,合阳洽川 风景名胜区。 17.陕西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仍是颗粒物。 18.20XX年10月27日,环境保护部发布公告,决定分别 授予汉中市留坝县等25个县区,西安市户县甘河镇等16 个乡镇,宝鸡市千阳县草碧镇草碧村等8个村“国家级生 态示范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和”国家级生态村“称号。 19.陕西已形成以机械,电子,纺织,医药,化工,食品等 为主体的门类较全,基础较好的工业体系。 20.粮食作物:小麦,水稻,玉米,谷子,豆类,薯类。 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油菜,蔬菜,水果,烤烟,茶叶等。 21.陕西果业的”四大宝“:苹果,酥梨,猕猴桃,红枣。 22.油料是陕西省第二大经济作物。 23.兴平,武功,杨凌,岐山等地是著名的大蒜产区。 24.1963年发现的”蓝田猿人“,是全国发现的时间最早,最为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化石。 25.周代的古阴阳历就是我国最早的历法。 26.陕西民间艺术有陕北民歌,秧歌,安塞腰鼓,华县皮影,剪纸,凤翔泥塑,大荔面花,户县农民画,合阳提线木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