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云南边民移民越南说明了什么

合集下载

云南印支难民问题的审视及思考

云南印支难民问题的审视及思考

法律另有规定 的除外 。 但是 , ” 印支难民和外国人一 样 , 能享受 《 不 宪法》 赋予 中国公 民 的政 治权 利 , 也不
承担兵役 义 务 。同 时 , 照 《 务 员 法》 十一 条 第 按 公 第

款规定 :担任 中 国公 务员 须具 有 中 国国籍 。 第二 “ ”
南 ) 民发 放居 民户 口簿工 作 实施 方案 》, 续 为难 难 陆 民发 放居 民户 口簿 。拥 有身份 证和 户 口簿 , 给难 民的 生产、 生活带来 极 大 的便 利 , 他们 在 体 制 上融 入地 为 方、 管理上融入社 会 、 经济上融 入市场创 造 了条 件 。 ③
支那半 岛三 国 , 即越 南 、 挝 、 埔 寨 , 中绝 大 多数 老 柬 其
难 民源 于越 南 , 际社会 将 这些 难 民一起 统 称 为 “ 国 印 支 难 民” 。云南是 印支难 民主要 安 置 省 份之 一 , 民 难 成 分复 杂 , 由来 主要有 以下三 种 :

本 着 人道 主义精 神和 国际义务 分担 的原 则 , 没有 设立
上难 民仍住 在进入 云南 时临时建盖 的房子里 , 出现 了
阶段难民子女免杂费、 免书本费、 逐步补助寄宿生生 活费 。据 统计 , 省 6 % 以上 难 民 的适 龄 儿 童均 能 全 6 受到初 等义务教育 。
人 民共和 国领域 内的民事 活动 , 用 中华 人 民共 和国 适
是省 、 、 三级 民政 部 门成 立 了专 门的机构 , 州 县
即安置 难民 办公 室 ( 外合 作 处 )并 配 备 了专 职人 对 , 员从事 印支 难 民的管 理工作 。 二 是调整 出部 分 土地 给难 民 , 无偿 提 供生 产 、 生 活物资 , 入大 量 资 金 建 盖 房 屋 、 建 学 校 、 投 修 兴修 水 利 , 出专款用 于难 民的生 活保 障和 生产 发 展 , 拨 为他 们 提供 了必须 的生产生 活条件 。 三是 20 开始 , 05年 云南 省 公安 机 关 对 辖 区 内的

越南边境民族政策对我国云南中越交界地区跨界民族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最新法学论文】

越南边境民族政策对我国云南中越交界地区跨界民族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最新法学论文】
其实,在以前我曾见过这种活动,所以这次培训效果还是比较显著的,没用多大点
功夫我就熟知各项事宜。于是,不自觉的在心里做着各种各样的实景模拟,甚至在想到时要不要说普通话。想归想,还是要付诸实践才行。半个小时后,我已坐在帐篷里当起了“咨询员”,面前有张桌子,桌子右前方竖着一个牌子,上写着“咨询处”,而帐篷上也挂有横幅“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看着感觉着这些,心里莫名的感到一种自豪。原以为是两个人同在一顶帐篷里工作,不想却是分开的,超市有两个入口,可谓前后门,所以一个门口搭了一顶帐篷。不过,自己干就自己干,没什么大不了的。
我的第一个服务的对象是一位老大爷,他说一口地地道道的本地话,受他影响我怎么也说不出普通话来了。老大爷似乎对一切都很好奇,一直在问,问得很是仔细,我并没有感到厌烦,反而觉得能把我知道到表达出来,从而让别人明白,这是很令人自豪的事情。我发现在我耐心给老大爷解释的时候,老大爷的身后旁边又都聚集了好些人,他们都在全神贯注的听我讲解,忽然感到一阵紧张,在这之前我哪有当着这么多人说这
是我还是要跟你们讲一遍,因为你们得比一般人更加明白,你们说是不是?!”在座的有人点头,有人说是,还有人在莫名的偷笑。那人接着半开玩笑似地说道“认真听啊!这可不跟你们上课一样,上课走个神一般不会有什么严重后果,是吧?但是在这,一会没听明白给我走人。”我们都笑了。笑后想想,他说的很在理,等到真正参加工作时,如果态度不认真负责,那么结果很可能就是失去这份工作!那人仍在孜孜不倦地跟我们解释,不仅脸上的表情丰富,肢体语言也很有特色,似乎生怕我们不能理解他所说的任何一个字:“所谓的以旧换新就是把旧家电折合成一定的现金,当然这现金不能兑换,只能用于买传单上的那些电视机,旧家电不一定非得也是电视机,什么洗衣机、电磁炉的,只要是家电就行,当然手电筒是不行的。”我们又是一阵欢笑,渐渐佩服起他的幽默来,“这家电呢,不论它坏没坏,不管它坏的程度怎样,都能拿来换。当然有人会问, 21英寸的旧电视跟25英寸的旧电视折合一样的钱?对!大家都知道,旧家电回收后

十万云南边民移民越南说明了什么

十万云南边民移民越南说明了什么

十万云南边民移民越南说明了什么?作者: 《观察者》中国边民冒充越南人的儿子享受免费医疗河口县县委对外宣传办公室主任唐万蓉近期曾去越南调查,她在越南边民、村干部、老街市委民族干部中了解到,越南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在边疆农村实施免费医疗政策。

具体做法是:国家每3年对边疆农村群众进行一次统计,对登记造册的农村群众每人发一个免费医疗证书,村民持该证到越南所有国家医院都可以享受免费医疗。

调查中唐万蓉发现,河口县桥头乡下湾子村老刘寨村民杨春云的一段经历,能够比较典型地反映两国政策差异在边民中的影响。

据杨春云介绍:1998年,他的孙子杨丽山因患肾结石,到马关县人民医院治疗,需要5000多元钱才能治好。

家境贫穷的他只好把孩子带回家。

后来一位越南朋友来到家里,得知孩子的病情后,建议带到越南去接受免费医治。

他就把孩子送到越南猛康县从中国嫁去的苗族妇女项小双家中,由项小双以其子的名义带去医院进行了免费治疗,挽回了孩子的生命。

而同村马朝云的孩子也患肾结石,却因缺钱治病而失去了生命。

越南的惠边政策2005年,巴达撤乡,并入西定。

由于外出打工人员太多,人口出现负增长,两乡人口均不到两万。

一些边民埋怨道:“国家这么大,也比越南富得多,可是对边民的照顾为什么还不如越南?”水头寨党支部书记杨春福说:“越南的政策太好了,深得人心。

”……在边境一线居住的边民,越南政府给予财力和物资上的扶持,全面消除茅草房。

凡是进行易地搬迁的边民,每户给予8000元人民币的补助。

而公路建设、人畜饮水、边民的公共设施建设全是国家投资。

对于有水力资源的村寨,国家无偿为农户安装微型水电发动机。

此外,越南政府还每年为每个劳力无偿提供一把锄头,一把砍刀,他们为边民每年无偿提供种籽、耕牛,每年每人补助化肥15公斤,供应每户边民每月1千克煤油、2千克盐巴、还有收音机。

对吃粮困难的边民,越南政府则每户给300—800公斤粮食,遇到自然灾害,他们还会给边民每人每月发放10—15公斤的救济粮和25元救济款。

从历史角度看中越跨界民族与国家安全问题

从历史角度看中越跨界民族与国家安全问题
维普资讯
20 0 6年 第 3期
No. 2006 3,




2 0 年 6 月 0 6
J an ., 2006
A cade i Expl aton m c or i
从 历 史 角 度 看 巾 越 跨 界 民 族 与 国 家 安 茔 问 题
行 “ 民就宽 乡 ” 策 , 移 政 在此 地 实 行 军 屯 、 民屯 , 大 批汉 族进 入今 文 山州 境 。 至清 代 , 行 “ 土 归 实 改 流 ”取 消土 司制 。设 立 流 官 , 大 强化 了对 边 疆 , 大 地 区的 直 接 控 制 。从 跨 界 民 族 与 边 疆 安 全 的 角 度看 ,羁 縻 之 制 ” “ 土 归 流 ” “ 到 改 的转 变 , 致 三 导 个 方面 的重 大变化 : 其一 , 中越两 国 之 间 , 代 意 义 的 国 界 ( 在 近 政 治疆 界 ) 开始 形 成 , 而 也 引 发 中 越 两 国 间 领 土 从 争端 的增 多 。在 “ 縻 之 制 ” , 国西 南 并 无 明 羁 下 中 确 的疆 界 , 因为 “ 这 样 的体 制 下 , 朝通 常 只注 在 王
刘海 清
( 中共文 山州委 党校 , 南 云 文山 630 ) 600
摘 要 : 中越边境文 山段 的历 史考察表 明, 对 跨界 民族 的利 益与边境 的巩 固和发展 密不 可分 , 因而不 能像清政 府那
样撇开跨 界民族群众利益而欲达到“ 靖地 方事” 目的。边 界少数 民族过 去是、 的 现在仍 是保卫边疆 、 固国防的有 巩
八 千里 , 百越 杂 处 , 有种 姓 ” 各 。而 苗 族 是 唐 初 才 开 始 迁 入 文 山境 内 , 量 的迁 入 , 在 明 清 时 大 是 期 l。越南 北 方 民族 , 大 多 是 从 中 国迁 入 的 , 1 ] 也 越 南学 者 陶维英 认 为 , 南 民族 的祖 先 雒越 人是 越 从扬 子 江流 域迁 到 越南北 部 的l。 2 ] 这些 民族迁 徙此 地 的原 因 多 种 多样 , 根本 但 的原 因是 中国经 济 重 心 的南 移 。 经 济重 心 南 移 , 引起汉 族从 中原 地 区 向长 江流 域 转 移 , 那 些 弱 而 小 的处 于边 缘 的 民族 只 好 向 “ 荒 ” 地 的 西 南 蛮 之

从历史角度看中越跨界民族与国家安全问题

从历史角度看中越跨界民族与国家安全问题

从历史角度看中越跨界民族与国家安全问题摘要:对中越边境文山段的历史考察表明,跨界民族的利益与边境的巩固和发展密不可分,因而不能像清政府那样撇开跨界民族群众利益而欲达到“靖地方事”的目的。

边界少数民族过去是、现在仍是保卫边疆、巩固国防的有生力量。

关键词:中越跨界民族;国家安全问题;民族利益一、跨界民族的形成发展与中越领土争端跨界民族虽然是现代国家观念和地缘政治的产物,但它的形成却是一个历史的动态过程。

因而,我们探讨跨界民族与国家安全问题的关系,就不能仅限于现代国家和地缘政治的范围,而有必要从传统民族与传统国家的关系来开始我们的讨论。

从现有的文献看,中越边境地区最早出现的民族是壮族,其祖先可追溯到古代百越。

因而一般把壮族看作是当地的土著民族。

但是,这里的“土著”只有相对的意义。

一般认为,壮族、彝族到此最早,而苗族、瑶族、蒙古族、回族、汉族等则晚一些。

春秋战国时期,今文山州境内就已居住着百越族群的句町、进桑部族,“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

而苗族是唐初才开始迁入文山境内,大量的迁入,是在明清时期。

越南北方民族,也大多是从中国迁入的,越南学者陶维英认为,越南民族的祖先雒越人是从扬子江流域迁到越南北部的。

这些民族迁徙此地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根本的原因是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经济重心南移,引起汉族从中原地区向长江流域转移,而那些弱小的处于边缘的民族只好向“蛮荒”之地的西南迁徙。

从中国历史来看,可把经济重心的南移分为两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始于三国以后的大分离时期,至宋代时达到高潮。

在这一阶段,江南一带得到了全面的开发,汉民族大量迁入长江流域,迫使南方少数民族向更边缘的地区迁徙。

中越边境一带的少数民族多是在这一阶段迁人的。

这一时期,各个少数民族在中越边境山区这个有限的范围内生活着,互相交往、融合,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

在中原统治者的“羁縻政策”下,他们有一个相对自主发展的空间。

在他们周围,一些部族势力发展了,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如南诏、大理、交趾等。

中越战争对中国云南边境内战后影响及当地景观修复

中越战争对中国云南边境内战后影响及当地景观修复

中越战争对中国云南边境内战后影响及当地景观修复中越战争,是指1979年中越两国之间爆发的一场战争。

战争结束后,中国的云南边境地区也受到了一定影响。

本文将就中越战争对中国云南边境的影响以及当地景观修复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中越战争对中国云南边境的影响1. 人口流动中越战争爆发后,越南边境地区的居民纷纷逃往中国云南边境地区避难。

这导致了中国云南边境地区人口的大量增加,当地社会面临了较大的压力。

这也对当地的经济、教育和医疗资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 土地资源利用中越战争期间,中国云南边境地区曾经成为了军事前线,一些地方甚至发生了激烈的战斗。

这导致了当地部分土地资源的破坏和浪费。

一些农田、水源和森林等土地资源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损害。

3. 民生困难中越战争结束后,越南边境地区的难民纷纷返回自己的家园。

而中国云南边境地区也面临了一系列的民生困难问题。

包括难民安置、就业和生活保障等方面,都给当地政府和社会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以上便是中越战争对中国云南边境的一些影响,但在这些影响之后,中国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了对云南边境地区的投入和支持,帮助当地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当地也进行了一些景观的修复工作,促进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当地景观修复工作的展开1. 生态保护中国政府为了保护云南边境地区的生态环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对当地的生态保护工作。

通过推进森林覆盖率的提升、水土保持工程的推进和生态植被的恢复等措施,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行了有效的修复和保护。

2. 水土流失治理在中越战争期间,云南边境地区的一些地方发生了激烈的战斗,导致了当地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和损坏。

中国政府对当地进行了水土流失治理工作,通过修建梯田、植树造林和开展水土保持等措施,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的土地资源状况。

3. 生态景观建设为了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提升当地的生活品质,中国政府加强了对云南边境地区生态景观的建设。

越南归侨:我们小家庭是祖国大家庭的缩影

越南归侨:我们小家庭是祖国大家庭的缩影

越南归侨:我们小家庭是祖国大家庭的缩影作者:来源:《华声文萃》2018年第04期“一转眼,我们一家已经回国40年了。

”说起回国后的生活变化,越南归侨曾远全很是骄傲,“我们与全国各族人民一起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从贫穷到富裕,从落后到强大,我们深切地感受着祖国翻天覆地的巨变”。

1978年,越南排华,经过一个多月坎坷的奔波,曾远全一家终于踏过红河水进入云南省河口县,回到了祖国。

到达河口县的当天,曾远全已进入临产期的母亲就被送进医院,生下了曾远全的弟弟,也是家里最小的一个孩子。

曾远全的父亲喜极而泣,长久地跪在这片阔别已久的红土地上,泪流满面。

一个月后,曾远全一家被安置到大理州宾川县太和华侨农场。

落户口时,弟弟还没有取名字,当地的派出所所长说:“目前,国家正在大力建设四个现代化,就取名为四化吧。

”从此,曾远全的弟弟有了特别意义的名字“曾四化”。

曾远全家里共有八个兄弟姐妹,大哥作为翻译应征入伍,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其他的哥哥姐姐都顺利地进入学校上学,曾远全和弟弟还小,就呆在家里。

作为越南归侨,曾远全一家虽然在生活上得到了国家的照顧,但是,由于家里人口太多,而劳动力只有曾远全的父亲、母亲和大嫂,一家人过得依旧很艰难。

“有一次,为了一个包子,父亲狠狠地给了弟弟一巴掌。

”曾远全说。

当年,父亲联系上了失散多年的兄弟姐妹,高兴地给他和弟弟合买了一个肉包子。

然而年幼的弟弟嫌少,坚持自己要一整个,还把半个包子给扔了。

作为浪费粮食的惩罚,父亲给了弟弟一巴掌。

1983年,国家出台政策,土地承包到户,曾远全一家分到了十多亩地,还有一个大菜园子。

家里养了猪、鸡,种了各种蔬菜。

第二年,曾远全的父亲在家里安装了碾米机,为队里的农户和附近的村民碾米,赚点零花钱。

至此,曾远全家脱贫了。

“当时,家里买了一辆永久牌自行车、一台山茶牌12寸黑白电视机,我们都很兴奋,围在一起看电视,那种幸福是现在的家庭很难体会得到的。

”曾远全说。

在经济开始好转的同时,曾远全家里的喜事也接踵而来。

云南边境地区跨国人口流动研究述评

云南边境地区跨国人口流动研究述评
பைடு நூலகம்
血缘、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尤其是共同的民族语 言、民族心理使其相互之间保持着天然的联系和 根深蒂固的相互认同感。[3]民族文化认同使生活 在边界两侧的族群形成了较强的彼此联结的团 结感,边民往 来 频 繁。[4]周 雷 指 出:“边 民 有 明 确 的国家归 属 意 识,但 民 族 属 性 上 的 同 亲 同 源,确 实使大多数边民内心深处存在‘既是国家的又是 民族的’二元身份认同,因而其在边境上的‘跨国 往来’是一种融合了民族和国家认同的天然生计 选择。”[5]第二,地缘优势。黄彩文指出:“由于江 河同源,民 族 同 根,中 缅 两 国 历 史 上 形 成 的 边 境 贸易、通婚互市、探亲访友、节日聚会等友好往来 从未间断,边民之间保持着频繁的跨国流动。”[6] 第三,边民 通 婚。 莫 力 认 为 由 于 民 族 同 源、交 往 历史悠久、文 化 相 通,云 南 边 境 普 遍 存 在 的 跨 国 婚姻是中国西南边境地区跨国人口流动的一个 主要动因。[7]鲁 刚 也 指 出,无 论 在 历 史 上 还 是 现 实中,云南边境地区跨境而居的民族有着根深蒂 固的相互认同感,世代延续着通婚结亲等传统的 交往关系。[3]马健雄也指出由于边境两侧发展差 距和边境性别比例失调而引发的“婚姻挤压”,引 发了跨国婚姻人口流动现象。[8]由此可见历史文 化因素是造成云南边境地区跨国人口流动的一 个重要动因。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6BMZ115) 作者简介:子志月(1972—),女(彝族),云南永胜人,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民族文化、民族
档案学研究; 沈 彭(1993—),女,山西晋中人,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族文化研究。
69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万云南边民移民越南说明了什么?
作者: 《观察者》
中国边民冒充越南人的儿子享受免费医疗
河口县县委对外宣传办公室主任唐万蓉近期曾去越南调查,她在越南边民、村干部、老街市委民族干部中了解到,越南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在边疆农村实施免费医疗政策。

具体做法是:国家每3年对边疆农村群众进行一次统计,对登记造册的农村群众每人发一个免费医疗证书,村民持该证到越南所有国家医院都可以享受免费医疗。

调查中唐万蓉发现,河口县桥头乡下湾子村老刘寨村民杨春云的一段经历,能够比较典型地反映两国政策差异在边民中的影响。

据杨春云介绍:1998年,他的孙子杨丽山因患肾结石,到马关县人民医院治疗,需要5000多元钱才能治好。

家境贫穷的他只好把孩子带回家。

后来一位越南朋友来到家里,得知孩子的病情后,建议带到越南去接受免费医治。

他就把孩子送到越南猛康县从中国嫁去的苗族妇女项小双家中,由项小双以其子的名义带去医院进行了免费治疗,挽回了孩子的生命。

而同村马朝云的孩子也患肾结石,却因缺钱治病而失去了生命。

越南的惠边政策
2005年,巴达撤乡,并入西定。

由于外出打工人员太多,人口出现负增长,两乡人口均不到两万。

一些边民埋怨道:“国家这么大,也比越南富得多,可是对
边民的照顾为什么还不如越南?”水头寨党支部书记杨春福说:“越南的政策太好了,深得人心。


……在边境一线居住的边民,越南政府给予财力和物资上的扶持,全面消除茅草房。

凡是进行易地搬迁的边民,每户给予8000元人民币的补助。

而公路建设、人畜饮水、边民的公共设施建设全是国家投资。

对于有水力资源的村寨,国家无偿为农户安装微型水电发动机。

此外,越南政府还每年为每个劳力无偿提供一把锄头,一把砍刀,他们为边民每年无偿提供种籽、耕牛,每年每人补助化肥15公斤,供应每户边民每月1千克煤油、2千克盐巴、还有收音机。

对吃粮困难的边民,越南政府则每户给300—800公斤粮食,遇到自然灾害,他们还会给边民每人每月发放10—15公斤的救济粮和25元救济款。

令杨春福心动的是,越南对中越边境沿线的民族山区,一律实行免费医疗,免费防疫。

“仅凭这一点就足够吸引不少村民搬过去。

”他说,中国的农村合作医疗根本没法比,村民看病都要去镇上,县上的医院才能报销,而且报销部分不足一半,村民还得自掏路费。

“那边的村民小组长待遇也比这边高,他们一个月18万越南盾,折合人民币90元,而我们一年才给120元。

”他说,越南计划生育政策也宽松,这边却采取强制措施,强拉人去结扎,罚款没钱就拉牛,拉马,没有牲口就拆房瓦。

现在,越南对边民子女全部采取免费教育,并且对贫困学生、
少数民族学生还给予生活补助,同时采用民族语言教学,吸引不少中国边民送小孩到境外读书。

……一些边民埋怨道:“国家这么大,也比越南富得多,可是对边民的照顾为什么还不如越南?”
边界模糊与邻国惠边政策
除了文化、地理、经济上的接近性,本刊记者通过调查发现,真正使边界“模糊”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越南日益加快的革新力度和优惠的边民政策。

据调查,目前越南确实加快边境地区建设,鼓励群众到边境定居,越南政府对搬迁到边境定居的越南边民补助石棉瓦,搬迁户可以贷不超过3000元人民币的无息贷款。

据文山州州委宣传部副部长刘庆福介绍,由于越南人才十分缺乏,特别是边境一线农民文化水平极为低下,文盲人口较多,目前越南对边民实行所谓的“第一到第十二”的学生免交学费、书费等,并且免费发放校服,每月补助少数民族学生一定的生活费;在就业上,只要能读到“第十二”的一律包分配。

目前我国边境贫困地区实行“两免一补”政策,但高中、中专以上就要付学费、书费、杂费等,加上毕业后实行“就业双向选择”,相当一部分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困难。

2006年,靖边县GDP总量达到了亿元,比上年增长%,排西部地区第19位,陕西第4位。

目前,靖边县地方财政可支配收入达亿元。

走进靖边县城,马路宽阔、高楼林立、车辆川流不息。

价值数十万元的小轿车、越野车不时驶过,随处可见酒店、宾馆、歌舞厅、
洗浴广场;据介绍,县城旅馆有70多家,餐饮企业有200多家,这在陕北的县城中并不多见。

在靖边县城,县委、县政府办公大楼十分醒目:9层高的主楼旁连着两座4层高的配楼,浅灰色的外表装饰与玻璃幕墙互相辉映,一层的门厅和玻璃大门如酒店般华丽。

资料显示,这座办公楼2003年底竣工,总投资万元,其中3000多万元由县财政拨付。

在靖边县农村,还有许许多多农民依然栖身在破旧的土窑洞里。

据靖边县民政部门最近摸底调查,全县农村共有危房、危窑2560间,涉及1118户,3637人。

据悉,目前全县还有万农村人口没有达到安全饮水标准,占总人口的1/3。

这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001年时贫困人口有万人,扶贫开发6年后,目前仍有贫困人口万人。

水头寨党支部书记杨春福说:“越南的政策太好了,深得人心。


三十多年前,深圳的农民都往香港跑“十室九空人外逃”,有人说是政策有问题,于是搞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了,当官的,有钱往美国跑,而那些老实巴交,只会种地的农民也往越南跑了,这是谁的悲哀,谁的耻辱?
前几天我写了一个贴,关注的人不多,我再重新说一下以下
观点:
募捐救助能力真的有限,救得一时救不了一世,救得了一人救不了众人,那些得到救助会感谢天涯杂谈,会感谢这个社会,而那些不得到救助的他们又会如何想?其实很多穷人过的日子都是听天由命,网友说得很形象:“小病自我防范,大病自我了断”这就是中国特色。

所以问题解决根本是走神木的路,实行免费医疗,才让众多的患者得到解脱,让那些不会募捐的人也能获得救助的机会,据说搞免费医疗的县委书记居然被降职了,说是给政府抹了黑,这么搞下来没有人敢学神木了,学神木官就做不下去了,在老百姓利益和做官的选择之间,当官的是把官能当下去视为第一要务,其他一切都是围饶升官发财来转的。

那些募捐的病人,那些献爱心的朋友,应该团结起来,联合起来,推动医疗制度向免费治疗这个方向迈进,而不是争论要不要搞募捐的问题,大家在这里互相攻击,乱了阵脚,有谁最高兴,当然是那些公仆们了,你们这样做,就不怕公仆们笑话?
不要说免费医疗要多大的成本,据神木经验平均每个人就四百元的费用,这个钱官方完全能拿得出,不是有好多的钱都拿去买外国国债了吗?不是有人担心突击花钱吗?有钱去买人家的国债为什么不能拿来改善民生呢?
每一个丧失劳动能力的公民,每一个重病在身的公民,都应该得到这个国家的救助,对这些公民的救助不是施舍,这是一个国家
对一个公民应尽的最基本义务,有人不是天天讲爱国吗?你只要老百姓纳税,确不愿为老百姓尽义务。

(让老百姓幼无所学,病无所医,老无所养,劳获甚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