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日本贸易关系的演变及启

合集下载

中日贸易关系分析

中日贸易关系分析

2政治决定对抗
a.日本二战战败后 凭借着先进的”教育”,”技术引进和创新”和”追求卓 日本二战战败后,凭借着先进的 教育” 技术引进和创新 技术引进和创新” 日本二战战败后 凭借着先进的” 越与完美”的民族精神,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越与完美”的民族精神 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b.经济上的强大 要求政治上的强大 经济上的强大,要求政治上的强大 经济上的强大 要求政治上的强大. c.中国是亚洲的政治强国 正在崛起为经济上的大国 中国是亚洲的政治强国,正在崛起为经济上的大国 中国是亚洲的政治强国 正在崛起为经济上的大国. 一山不二虎” d.“一山不二虎” 一山不二虎 e.合作是暂时的 对抗才是永久的 合作是暂时的,对抗才是永久的 合作是暂时的 对抗才是永久的. f.合作是为了更好的对抗 合作是为了更好的对抗. 合作是为了更好的对抗 (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南海油田问题) 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南海油田问题)
中日贸易关系分析
1历史造就了隔阂 2政治决定对抗 3利益要求合作
1历史造就了隔阂
甲午战争签定<<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 从1895甲午战争签定 甲午战争签定 马关条约 年抗战胜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到1945年抗战胜利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年抗战胜利 (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 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
3利益要求合作
a.中国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是日本经济增长的动力 中国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是日本经济增长的动力. 中国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是日本经济增长的动力 b.日本的资金 技术 高科技产品和市场也可以成为促进中国经 日本的资金,技术 日本的资金 技术,高科技产品和市场也可以成为促进中国经 济增长的动力. 济增长的动力. (虽然中国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虽然中国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虽然中国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中日关系历史因素

中日关系历史因素

中日关系历史因素中日两国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古代,这些历史因素对两国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代中国和日本在文化、政治和经济等方面有着密切的交流和互动。

在早期的历史上,日本受到中国的影响,学习了中国的文字、哲学、文化和制度。

唐朝时期,日本派遣了大量的使臣到中国学习,这对于日本的社会和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中国对于日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日关系经历了许多变化和挑战。

19世纪末,日本开始进行现代化改革,迅速崛起为亚洲的强国。

这引起了中国的警惕和不安。

随后,中日两国爆发了多次战争,包括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这些战争给两国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对两国关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尤其是日本侵略中国的行为,给两国的关系带来了深深的伤痛。

这段历史被广泛称为“侵华战争”,在这个战争中,日本对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侵略和残暴。

无数的中国人民在战争中牺牲,中国的经济和社会也遭受了巨大的破坏。

这段历史成为中日两国关系中最为敏感和痛苦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日两国开始进行和解与合作。

1972年,中日建立了外交关系,开启了两国关系的新篇章。

此后,两国签署了一系列的合作协议和友好条约,促进了经济、文化和人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和东亚地区的变化,中日两国在经济、贸易和人文交流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

然而,尽管中日两国之间存在着许多历史问题和敏感的议题,但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仍在继续。

中日两国都意识到,通过对话与合作才能实现和平与稳定。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对于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中日两国需要共同努力,加强互信,增进相互了解,处理好彼此之间的敏感问题,推动两国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

中日两国的关系受到了许多历史因素的影响。

尽管存在着历史问题和敏感议题,但中日两国仍在继续推动对话与合作,以实现和平与繁荣。

中日贸易摩擦

中日贸易摩擦

中日贸易摩擦一、中日贸易战概况及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形势2001年4月10日,日本政府不顾中方和日本国内很多人士的反对,强行宣布自4月23日起至11月8日止的200天内,对我国向日本出口的大葱、鲜蘑菇、蔺草席3种农产品对日出口的超过限额(即大葱5383吨,鲜蘑菇8003吨和蔺草席7949吨)部分分别征收256%、266%、106%的关税。

针对日方行为,中国政府不得不宣布于6月22日对原产于日本的汽车、手持和车载移动电话、空调开始加征100%的特别关税。

一场贸易战就此拉开了帷幕。

此次日本对我国3种农产品设限是自1995年其成为WTO成员国至今第一次对外国产品真正实行数量限制,矛头直指中国农产品。

一石激起千层浪。

国内人士纷纷就这场“汽车——大葱”之战发表意见。

一些人欢呼“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确实有竞争力的农产品,终于迫使日本战后首次率先采取制裁对方的贸易策略,中国农产品贸易离称雄世界的日子为时不远了”;而另有人士则不无担忧地叹息“中国农产品质量不高,产品差异性小,附加值低,此次对日本虽小有优势,但入世后,手握锄头的中国农民又怎敌得住用飞机电脑装备的多国同行的挑战?洋货压境,届时中国人如何应对?”这两种说法都只看到了中国农产品贸易的一个方面:前一种夸大了优势,容易滋生盲目乐观情绪;而后一种片面强调劣势,让人产生悲观心情。

这都不正确。

正确看待我国的农产品贸易既要看到优势,又要看到不足,要一分为二地去分析。

一方面,中国农产品贸易的优势不能忽略:首先,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部分技术密集型产品,如蔬菜、水果,畜产品,水产品等,价格及成本都低于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发展潜力大,完全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与交换。

在日本超市上,许多食品和蔬菜等,从优质的大葱、大蒜、鲜蘑菇到日式烤鳗鱼,都是从中国进口的。

其次,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具有成本优势。

我国劳动力价格为发达国家的1/20,发展中国家的1/10,最不发达国家的1/5。

中国与日本近代发展道路有何不同和相同以及启发

中国与日本近代发展道路有何不同和相同以及启发

中国与日本近代发展道路有何不同和相同以及启发内容简要:与注重保护国内市场,以自主品牌的高附加价值产品进行国际竞争的日本古典发展主义不同,中国的新发展主义积极地向外资开放国内市场,以廉价劳动力参加全球生产分工,并以加工贸易为主带动出口和刺激经济增长。

中国发展模式的兴起不仅反映了全球化新阶段的不同历史条件,而且也继承了中国鸦片战争以来对外关系方面的历史遗产。

日本大国的崛起可以说从明治维新开始,走向资本主义道路,而中国可以从洋务运动等等一系列的救国运动开始,一步一步走向社会主义。

无论是在军事上,政治上,思想上中国与日本的维新都存在着异同。

日本的发展之路同样给中国以启迪。

关键词:明治维新戊戌变法古典发展主义新发展主义洋务运动一.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区别明治维新以天皇为首的日本明治政府,为巩固地主资产阶级的统治,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一次资产阶级改革运动。

其主要内容是政治上废藩置县,消除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上实行土地改革和地税改革,实行保护扶植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一系列政策。

如将企业交给私人经营;向资本家发放无息贷款;统一货币;禁止各地设立关卡;取消商人专利的同业公会等。

军事上颁布义务兵役制,建立近代常备军,按照西法练兵,对官兵进行武士道精神教育。

明治维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日本免于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地,成功地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迅速崛为东方资本主义强国。

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

在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面临着被帝国主义瓜分的严重民族危机时期,他们掀起了中国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这就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以图挽救民族危亡的一场爱国政治运动。

它以“公车上书”为发端,到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形成百日维新高潮。

康梁的基本主张是:政治上开议院,制宪法,以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实行君民共治;经济上提倡大力兴办实业,实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以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落后的封建主义生产方式;文化上废除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提倡科学,兴办新式学堂;军事上设置制造军火,精练海陆军等。

日元贬值对中日贸易影响分析及启示

日元贬值对中日贸易影响分析及启示
定 的时 间 。
在 借 鉴 日本 经验 的基启 示。
日本对 华 贸易情况 分析
( 一 )日本 对 外 贸 易 总 体 情 况

关■调
日元 实际有效 汇率 : 日本 对华贸 易收支 之 比:逆差贡 献率
“ 安倍经济学”推行两年多来 ,日元贬值对 日本对外贸 易
影 响颇 多。如表 1 所 示 , 日本 对 外 贸 易在 2 0 1 0年 由盈 余 逆 转
引言
自2 0 1 2 年 1 2月安 倍 执 政 以 来 ,在 日本 央 行 推 行 的 “ 量化 和 质 化 宽 松 货 币政 策 ” ( “ QQE政 策 ” )影 响 下 , 日元 持 续 贬 值 。 其 目的 是 提 振 日本 出 口能 力 ,改 善 贸 易赤 字 ,在 中长 期 起 到 降 低 对 外 负 债 水 平 ,促 进 财 政 平 衡 的作 用 。根 据 日本 财 务 省 2 0 1 4年 贸 易 统 计 数 据 , 日本 前 四 大 贸 易 伙 伴 中 ,中 国 进 出
不 明显。 日元贬 值后 ,其 对华贸 易逆 差不 降反升 ,主 要源于 其 对中 国工业制 成品 的大量进 口。 同时 ,中国现阶段 对 日本 出 口产 品结构 的竞争 力 明显 不足 。
逐 步改善 的路径被称作 ‘ J曲线效应” 。一 般认为 :该效应产 -
生 的原 因主 要有 两项 :一 是 贬 值 前 已 签 订 的 贸 易 协 议 仍 要 按 照 原 合 同价 格 和数 量 执 行 ,二是 制 定 并 实 施 新 的 协 议 合 同需 要 一
截至 2 0 1 4 年 末 ,美元对 日元 汇率 由 2 0 1 2年 1 2月的 1 美
元兑 8 6日元 上 升 到 1 2 0日元 ,贬 值 幅 度 达 3 9 %; 根 据 I F S统

16至19世纪前期中日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_以生丝_丝绸贸易为中心

16至19世纪前期中日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_以生丝_丝绸贸易为中心

16至19世纪前期中日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以生丝、丝绸贸易为中心范金民(南京大学历史系,江苏南京210093)摘要:16至19世纪前期的中国对日丝、绸贸易,前后经历了由盛转衰的过程。

究其原因,实不能单从输出的中国一方去找,而还应从输入一方的日本去找,其根本原因则在于随着日本蚕丝生产兴起和丝织生产的发展日方对华丝、绸需求的减少。

输日华丝的由盛转衰,实质上反映了中日丝绸生产特别是生丝生产能力的前后变化,反映了日本随着生丝生产的发展逐渐减低了对华丝的依赖程度。

到19、20世纪之交,中日丝绸生产的格局变化更加清晰地显示出来。

关键词:明清;中日贸易;生丝;丝绸中图分类号:K248;K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05X(2012)01-0005-10 Changes of the commodity composition of the Sino-Japanese trade from the16th to the early19th centuries———a study based on the trade of raw silk and silkFAN Jin-min(History Department,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210093,China)Abstract:From the16th century to the early19th century,the Chinese export of raw silk and silk to Japan experienced the changes from booming to slump.The reasons should be found not only in China,the exporter,but also in Japan,the im-porter.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 was the development of silk textile industry in Japan,which lowered the demand of Chinese raw silk and silk.The vicissitude of the Sino-Japanese silk trade actually reflected the changed balance of silk textile indus-tries,especially the production capacitie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The development of the raw silk production in Japan re-lieved its dependence on Chinese silk.At the turn of the20th century,the changed situation of silk textile industry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showed even more clearly.Key words:Ming-Qing period;Sino-Japanese trade;raw silk;silk自明后期至清前期大约300年间,中日两国之间无论通过合法还是走私的形式,商品贸易始终兴盛,只是贸易的大宗商品及其比重,前后发生着明显的变化。

中日古代贸易

中日古代贸易

日语函电——中日古代贸易文日113-1201190505110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古时中国一直是日本的老师,两国交流也相对方便,两国官方交往虽然中断过,但民间的来往却一直延续下来。

到现在的经济社会,两国之间的贸易尤为重要。

中日之间的贸易来往由来已久,东汉光武帝时,中日两国就开始了零星的贸易,这是两国贸易的起始。

但由于受当时造船条件航海条件等不足,再加上日本发展相对落后商品交换意识稀薄,中日民间贸易只是一种偶然的、非定期的往来,只是以简单的物物交换为主。

但日本官方曾多次派遣使者进贡东汉,期间自然有一定数量的物品交易。

东汉时日本还接受了汉王朝颁赐的“汉委 倭 奴国王”金印。

此金印至今尚存日本。

陈寿所著《三国志.魏志》中也对以邪马台为代表的王国与中国的来往进行了描述,曹操还赐予倭王印。

不难看出两国之间的还是贸易一定有所发展,它成为两国民间贸易长河的源头,为以后大规模的贸易往来奠定了基石。

公元十四世纪前,也就是隋唐至明,为中日贸易的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民间商船来往频繁,隋唐朝由于经济发达,文化在当时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特别是盛唐时期,是是世界顶级强国,且十分开放兼容并包,与世界许多国家的文化交流非常频繁,唐朝和日本的海上贸易较前代更加频繁。

朝鲜、日本派来许多留学生到长安学习,即所谓的遣隋史遣唐使。

从630年至894年,日本遣唐使的任命次数,有18次、19次、20次等诸说。

其阶段的划分也有两期、三期、四期等不同划分。

从其派遣目的来看,两期划分法较为合适。

前期从630年至669年,一般由2艘船组成,乘员约250 人左右。

主要是为了解决朝鲜问题,力图维持其在朝鲜半岛南部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可以说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而派遣的。

后期从702年至894年,船只增至4艘,乘员超过500人。

主要是为了全面而系统地输入大唐的先进文化,以促进自己国家的迅速发展和进步。

日本的遣唐使,名义上虽是遣使贡方物而唐亦回赐丝绸作为礼品,裨上是变相的官方贸易。

现代日本经济发展历程及其对于中国的借鉴意义

现代日本经济发展历程及其对于中国的借鉴意义

现代日本经济发展历程及其对于中国的借鉴意义一、现代日本经济发展历程1、二战后日本经济状况及其发展两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军事经济畸形发展,随着日本被击败,遭到美国的空袭,二战结束时日本经济陷于濒临崩溃的边缘:以东京为首,全日本119个城市严重被炸被毁,战争的轰炸破坏的40%的城市建筑,船舶的吨位从战前630万吨下降到135万吨,煤产量减少了一半。

此外,由于战败,日本对外贸易业几乎中断了,1947年出口下降为7%,进口下降为14%。

结果在国内农业等产业生产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就出现了严重的物资不足,进而通货膨胀愈演愈烈,以1934~1936年间的消费物价指数为100,1947年就上升到了10910,提高了108倍。

1946年人均实际国民收入只是战前的55%,城市就业人口人均收入只是战前的31.2%。

在此起点上,1946-1955年的10年间日本一方面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另一方面将战时经济改组为平时经济。

恶化的经济从1947年开始好转,几经曲折逐步上升,农业生产开始恢复,粮食危机解除,工业生产恢复的同时恶性通货膨胀结束。

实际GNP增长了1.16倍,年均增长8.9%,工矿业增长4.5倍,年均增长18.2%,农业水产业生产年均增长6.3%,城市居民家庭消费水平提高1倍。

战后日本经济濒临崩溃,但是日本经济有战前积累的较好基础,同时有美国的扶持,以及朝鲜战争的刺激,加上政府较好的政策引导,使其在10年间就将经济恢复到了战前的最好水平。

对我们的启示是:要有效利用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来发展经济,同时要把握好发展机遇,因为这样的机遇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才会产生,而且政府正确的引导会对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2、日本经济的黄金时期日本经济企划厅1956年的白皮书有一句名言:“现在已经不是战后了”,标志着日本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但此时,日本GDP仅为美国1/15,第一产业比重仍较大,此后日本开始赶超欧美,在1956-1973年日本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时期,日本由此走向了经济现代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