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与日本的关系
形势政策论文——论中日关系

形势政策论文论中外大国关系——日本内容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日本式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两国承担着维护和平和促进发展的重要责任。
中日两国关系如何,不仅对中日两国至关重要,而且对亚太地区乃至世界格局都有着重要影响。
近两年来,中日贸易关系渐趋佳境,但双边的政治关系却进一步滑向冷淡的深渊,其原因主要在于钓鱼岛问题、外国势力的干涉、日本对于台湾问题的态度、历史遗留问题等。
经过多年的贸易往来,尽管冲突不断,但中日两国清楚的认识到,不管世界的格局怎样变,双方的地理位置是无法改变的,只有双方找到一个平衡点,才可改善双方关系,促进发展。
关键词:中日关系政治经济共同发展一、中日关系的现状:1、中日经济关系现状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有中心地位,对于整个中日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从现状看,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
在贸易方面,日本已经连续十一年保持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对日本来说,中国也是位居前列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
双方的贸易合作不仅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而且对于促成中日关系正常化起到了巨大作用。
即使在两国之间出现政治方面的问题,甚至面临十分严峻的局面时,经济合作也在不断发展,并且成为改善两国关系的重要因素。
目前中日经济关系“危”与“机”并存,而且机遇大于挑战,危机带来的挑战正在被逐步克服,中日贸易逐步恢复,不过这只是中日关系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其间还有政治关系的“反弹力”。
2、中日政治关系现状中日政治关系是中日关系发展的重要方面,而历史问题则是影响中日政治关系的发展的核心问题。
现今,在钓鱼岛归属这一问题上,双方存在分歧。
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这一点是毋庸质疑的。
但日本仍然对其虎视眈眈,妄想将其作为自己的领土行使主权,原因是不管是对日本还是对中国钓鱼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
其次,日本对于台湾的态度也是引起双方政治纠纷的重要原因。
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于台湾中国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日本对此的态度却十分“暧昧”。
日本和中国在历史上的关系如何?

日本和中国在历史上的关系如何?一、早期的互动早在公元前3世纪,中国的秦朝统一六国,这个时期的日本正在通过侵略和合并形成一个统一国家。
公元57年,中国东汉的使者到达日本,标志着两国关系正式开始。
1.两国第一次互动公元57年,日本遣唐使团成员私自前往中国,结果被当地士兵所击杀,这个事件成为了首次日本和中国交流的事件。
2.日本对汉文化的接受日本在此后的数十年里大规模的模仿中国的文明和文化。
与此同时,中国的文化也逐渐渗透到日本,成为了一部分日本文化的重要成分,包括艺术、文学、哲学等。
二、唐朝和平安时代随着中国唐朝的兴起,日本和中国的交流开始进入高峰时期。
中国和日本这两个文明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史称为唐朝和日本的“大唐东游”时期。
1.文化繁荣唐朝时期日本的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不仅艺术、文学、哲学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就连一般工艺业与商业领域也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2.大量中日人士往来此时期中日之间的交流增多,有许多人士去到彼此国家学习、旅行、做生意、扩展人际关系等等。
三、明朝和江户时代随着日本进入江户时期,中日两国的交流进入了新的阶段。
明朝末期,中国与日本的贸易逐渐恢复。
不久之后,日本也展开了对清朝的贸易。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影响力开始逐渐减少。
1.两国的矛盾在江户时期,日本和中国之间曾经有一些争端。
主要原因是两国之间的资本差距变得越来越大。
2.互相学习尽管两国间存在矛盾,不过日本仍然有一些学习中国的活动,包括在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
同时,中国也吸收了日本的某些技术和文化。
综上所述,中日两国在历史上的关系非常复杂,既有互相学习的道路,也有激烈的对抗。
然而,无论什么时代,两国的文化和经济发展都会互相影响。
今天中日关系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两国需要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中日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中日关系的历史与现状中日两个国家在历史上存在着紧张、矛盾和合作的关系。
从古代的两国交往,到现代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合作,我们可以看到中日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一、古代的中日交往中国和日本地理位置相近,古代的两国互相交往颇为频繁,古代的中日关系在文化、军事、贸易等方面都十分紧密。
早在公元57年,中国东汉时期的皇帝汉光武帝就向日本派遣使者,此后古代的两国交往不断加强。
唐朝时期,中日文化的交流达到了高峰。
中国的唐代诗词在日本广为流传,日本武士的着装、军事智慧也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因此双方文化的交融不断深入,对中日两国的文化影响也不止于古代。
二、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自1840年起,中国的近代化变革引发了历次战争和军事冲突,中日两国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
1894年至1895年,甲午战争的爆发成为中国和日本两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战争。
中国战败后与日本签订了辛丑条约,这一条约使中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为日本的军国主义打开了了一个缺口。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起了中日全面战争,中日战争爆发,历时八年,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伤害。
这一战争成为中国和日本关系中的重要分水岭。
战后,中国和日本两国保持相对疏远的态度,但是在日本的发展道路上加速融入国际社会后,中国和日本的联系逐渐增多。
三、现代中日关系的现状自20世纪90年代初,中日关系渐趋稳定,两国高层在国际和双边场合上频繁互动,两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也日益增多。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日本的经济困境,中日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2010年中日贸易总额达到了2971亿美元,中国成为了日本的最大贸易伙伴,而日本也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
但另一方面,中日关系在政治和历史问题上依然存在分歧和争议。
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中国和日本之间的领土争端,“钓鱼岛问题”成为了政治和舆论领域关注的热点话题。
此外,战争历史、对侵华行为的道义认识也是中日关系的一大阻碍。
为了改善两国关系,中日两国领导人也在历史和地缘政治的基础上进行了长期、复杂的谈判。
谈中国与日本的关系

谈中国与日本的关系摘要:近些年来,当中日经贸关系渐趋佳境之际,双边的政治关系却进一步滑向冷淡的深渊,其间的反差逾来逾大,几乎到了如不对政治局面加以改善,经济关系也难以为继的地步。
中日关系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相当多的国人谈起日本就咬牙切齿,愤愤不平。
那么究竟是那方面的问题导致中日关系处成当下局面,我们又应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呢?下面就我个人的观点,浅谈我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关键词:渊源,冲突,合作,现状,发展一、中日关系的渊源早在西汉时,中国和就与日本三十多个小国有来往。
东汉的时候,到了光武帝时代,日本倭奴国王派遣使者来中国,光武帝还赠送了个“汉倭奴国王”金印。
在经济上,中国的铁器,铜器和丝绸源源不断传往日本。
到了隋唐的时候,日本不断的派遣唐使来中国,向中国学习,在这期间有些中国人也积极向日本传播盛唐文化,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鉴真东渡日本向日本传播了诸多盛唐文化。
再后来日本效仿唐制,实行了大化改新,并在当时的首都仿造了长安城建起了城市,宫殿。
在日常生活中,中国的茶叶种植也开始推广,后来出现了茶道,人们还仿造唐朝的服饰创造了和服。
除此之外,享有盛名的日本武士刀也是由中国的唐刀进一步演变而来。
总之能学的他们都学习了。
宋元时期,南宋和日本交往频繁,元朝的时候由于京杭大运河的进一步挖通,航海技术的发展等诸多原因海船可以直达日本进一步促进了两国的经济贸易的往来与交流。
到了明朝,日本经历了战国时代,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开始垂涎自己的老师中国了,于是倭寇频繁骚扰我国东南沿海,沿海的倭寇问题震惊了当时的朝廷,大将戚继光带领明朝的军队和朝鲜名将李舜臣共同努力,把日本赶出了中国,解决了倭寇的问题。
清朝前期,由于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所以中日交往基本断绝。
综合中国古代历史上中日的交往,不难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日本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古代,两国交恶的时期也不是没有,但基本上是中国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可以说在古代日本一直积极的向中国学习。
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对中日关系的看法中日两国有着两千余年的交往历史。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多数时期两国人民和睦相处,与亚洲各国人民一道,共同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东方文明。
虽然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但中国政府始终把维护和发展中日睦邻友好关系作为长期国策,置于对外关系的重要地位,并一向认为,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两国人民,而且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我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正确的对日方针、政策,推动了中日友好关系的渐次发展,从中显示出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及至我国新一代领导人高度重视对日关系以及高超的外交艺术和深邃思想。
毛泽东曾多次明确指出,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股逆流。
中国一贯采取向前看的方针,要重建和加强中日两国的友好关系。
只是由于日本政府追随美国执行敌视和遏制中国的政策,致使中日关系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处于极不正常的状态。
在十分复杂的国际国内外形势下,毛泽东高瞻远瞩,倡导发展中日民间往来,以民促官,官民并举,取得良好的外交效果。
最终,促成了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揭开了中日友好关系崭新的一页。
周恩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尽管两国间战争状态没有宣告结束,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来往和贸易关系不但没有中断,而且不断发展。
促进中日友好,恢复中日邦交,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中日两国的社会制度不同,但这不应该成为我们两国平等友好相处的障碍。
中国和日本都是伟大的民族。
中国人民和日本人民都是勤劳勇敢的人民。
中日两国人民应该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邓小平历来重视中日关系,他也是“中日友好”的积极倡导者。
他说:“‘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口号,代表了我们大家的理想。
”“要扎扎实实地做一些发展我们两国和两国人民之间友好关系的事情,加深我们之间的友谊,加深我们之间的了解,加深我们之间的感情。
”江泽民也一再强调:“在我们看来,对于中日关系一要以史为戒,二要向前看,三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论中日关系

论中日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日关系一度处于冻结的状态。
这主要是两个阵营的划分的影响和中日民族感情的结果。
中国在这一时期,为了独立自主和平发展,先后采取了一边倒和两个拳头打人的外交方针。
在这一时期,美国对华关系直接影响了日本对华关系。
而中国对日本的外交在国内热火朝天搞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中冷却。
直到中美邦交正常化之后,中日关系最终实现了破冰之旅。
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为标志,中日关系走向了战后的新起点。
1、中国对外政策的调整与中国对日政策的发展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刻,在这一时期作出了改革开放和把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与进行现代化改革开放相适应,中国对外政策包括对日本的政策进行了调整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对外政策的调整有利于中日关系的发展,日本是经济大国,资源小国,对海外资源的依赖性和依赖程度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大,加上国际局势动荡,对日本影响很大。
因此,日本需要分散原料,燃料的供应,就近取材来满足其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
本在国际上的影响仍十分有限,它既无法同美,俄那种政治影响力遍及全球的超级大国相比,也无法与英法相比,因此,它力图在最有前途的亚太地区扩大政治影响,亚太地区既是日本的主要资源供应地,又是日本重要的商品市场。
日本企图从政治上“担负起稳定亚太地区的使命”。
从这一指导思想出发,日本加强了亚太外交,积极在这一地区发挥作用施加影响。
在国际重大问题上,积极参与,尤其在经济上大大增加对亚太“热点”地区的投资。
加强经济合作。
2、中日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双边关系的发展中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为中日两国友好关系注入了新活力,中日官方和民间的互访增多,中日经济贸易迅速增长,经济合作的加强。
文化的交流等都促进了中日关系的良好发展。
新的历史条件下潜在不利于中日友好的倾向中日两国友好合作关系有了显著发展,总体来看,主流是好的,正常的,发展是顺利的,都给双方带来了好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摩擦,这些问题主要包括经济和政治两方面。
论中日关系

论中日关系——“扭曲”的和平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发展中国家,日本是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中日两国的关系发展不仅对于中日两国至关重要,而且对整个亚太地区甚至世界都会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经济开始飞速发展,与日本在各个方面的摩擦不断,在和平与发展的当代主题中,中日关系呈现出了一种扭曲的和平。
回顾历史,从1972年中日签署《中日联合声明》邦交正常化,到1978年签署《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使两国在双边及地区与安全方面达成了共识,中日和平友好关系的内涵得到深化,再到1982年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10周年,中国总理访问日本,提出了“和平友好、平等互利、长期稳定”的发展中日关系“三原则”,最后进入21世纪后中日经济贸易往来日益密切。
看似中日两国的关系朝着欣欣向荣,冰释前嫌的方向稳定发展着,实则每一步和平发展都伴随着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历史问题等的摩擦。
1982年日本文部省在审定中小学教科书时,把“侵略”改成“进入”,中国政府曾对此提出强烈抗议。
1985年8月15日,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及其阁僚正式参拜靖国神社,这是日本战后40年来第一位现职首相以公职身份参拜靖国神社,激起了中国人民和亚洲各国人民的强烈不满。
90年代以来,日本纵容少数右翼分子在台湾问题和钓鱼岛问题上多次向中国挑衅,双方虽然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战争但是冲突和摩擦从未停止。
之所以造成和平发展与摩擦冲突并存的原因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历史问题,领土主权问题,国际环境。
首先,历史问题。
这是每一个研究中日关系都不能避免的一个话题。
对于日本侵华的那一段历史,是许多中国人不忍直视而许多日本人不敢直视的一个问题。
在列数日本面对侵华历史的种种行为时我还是想提一下德国人的态度。
德国人在二战时期也曾经残酷的迫害犹太民族,但是1970年12月7日,大雪过后东欧最寒冷的一天。
刚刚对捷克、波兰进行国事访问后,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冒着凛冽的寒风来到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下。
如何看待当今的中日关系

如何看待当今的中日关系从经济角度来讲,中国是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日本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双方经贸往来频繁,互补性强。
并且日本需要中国广阔的市场、原料和劳动力,而中国需要日本的先进技术-、市场和资金。
双方在节能环保、绿游、能源、金融等领域合作紧密,加之日本要重振长期疲软的经济,它没有理由失去中国。
从政治方面来讲,日本与韩国的竹岛问题,朝核问题,与俄的北方四岛问题,联合国的入常问题等等,都要中国支持或不想与中国另生争端。
我想最重要的是中国本身的强大,大地震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奥运的成功举办,这都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了中国,也让中国影响力又增加了一个重重的砝码.最近日本更换了新首相,麻生虽然曾公开表示支持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并主张日本应该拥有核武器等被人们称为“大嘴麻生”。
但他在一次演讲中说:“如果我当选将继续改善对华关系,发展中日友好是一种手段,符合日本的国家利益,我将继续推动日中战略互惠关系的发展。
”当他在当选总裁后再次阐述对华关系时表示:“日中友好是发展两国战略互惠关系的一种手段,有利于双方的国家利益。
”在“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发言时表示:“日本今后将继续加强与中国的互惠与互益发展日中友好。
历史问题,继承村山谈话和小泉首相对战争受害者道歉的谈话的精神,推动与中国的战略互惠关系。
不管他个人对华感情如何,但今后他必然会从国家总体利益出发,毕竟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国家关系是由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无论是谁上台都会以国家利益为重,加强中日关系。
双方和则两利,敌则两害,对立甚至战争不利于任何一方。
中国现今是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加强与中国的友好关系符合日本的国家利益。
中日关系向友好方向发展,这是大势所趋的历史必然,并不是某个人所能决定的.然而,要改善处在低谷时期的中日关系,使之健康发展,必须从如下三个方面予以把握:首先,日本要认真解决历史认识问题和摈弃冷战思维。
中日双方认真解决历史认识问题。
阻碍中日关系发展的重要原因是历史认识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与日本的关系
纵观历史,中国与日本的关系既有合作又有摩擦,双方关系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其摆动幅度之大世界少有。
近代中国与日本可以说是水火不容,南京大屠杀,371毒气,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等事件使得中国人对日本人恨得是咬牙切齿,但随着事件的推移,中国对日本的关系缓和了不少,不过中国人对日本的仇恨是不可磨灭的。
近几年来,当中日经贸关系渐趋佳境之际,双边的政治关系却进一步滑向冷淡的深渊,其间的反差越来越大,几乎到了如不对政治局面加以改善,经济关系也难以维系的底部。
当今中国与日本的关系可谓复杂之极,由于历史原因,日本垂涎中国的资源和领土,用他的鼠目寸光发动了侵华战争,犯下了种种罪行,导致了中华民族难以释怀的仇日情节。
但是笔者在此认为,事实就是事实,已无法改变,更重要的是中华民族的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有中心地位,对于整个中日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从现状看,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
在贸易方面,日本已连续11年保持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对日本来说,中国也是位于前列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
虽然说经济上的合作拉近了两国的关系,但理由一还有不小的差距。
而且日本在政治对中国的态度是极其强硬的,使得中国人对日本的反感越来越大。
近几年中日两国的首脑一直没有实现互访,虽然说距离不是问题,不过这对于两个尽在咫尺的国家来说是不正常的。
经济上的往来这只是利益上的需要,政治上的问题才是中日关系的关键。
而且政治上的不和睦将会导致以后几十年甚至永远中国和日本是敌对的关系。
所以政治上的改革才能给中日关系带来希望。
历史问题迄今已只是影响中日关系的最大障碍。
日本不能在彻底深刻的反省,总结近代侵华战争的前提下早日面向未来,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大憾事。
现在日本的政策决定了他是亲西方的,这也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笔者认为日本不会永远亲西方,因为日本继承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日本骨子里一直流淌着中华的血液,日本的野心是由于日本客观的自然条件决定的,日本面对的民族存亡与中华民族很相似
也许未来日本与中国会爆发战争,笔者认为战争的发动取决于日本,因为中国无意日本狭小的领土和匮乏的资源,而中国的领土和资源也许是日本垂涎若渴的,如果日本的决策层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前提下,应该能认识到发动侵华战争是最不明智的选择。
但受到损害最大的是日本自己。
这成为日本与周边国家建立互信的一条鸿沟,也使日本在成为“普通国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席位,在世界上发挥其与经济大国地位相称的作用等问题上无法取得中韩等国的由衷支持。
两国之间的战争虽然早已结束,但这份沉重的历史遗产却一代又一代传了下来,长期的战争状态粉碎了中日两个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相互师从,相互仰慕的美好感情与和平氛围,民族情绪开始发生历史逆转,这种逆转对后来中日关系造成的影响
其程度之深,时间之持久,范围之广泛,无论怎样估计也不为过分。
与历史问题相伴而来的还有两国在台湾问题,领土问题以及日美安保问题等分岐。
这一系列原则分歧的存在,再加上今年数起具体事件的发生,如参拜靖国神社问题,钓鱼岛事件等等。
中国和日本在近年来崛起是比较迅速的,两强并起。
在亚洲。
中日两国的综合国力都在上升过程中,是未来世界多极化格局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日本迟早要成为政治大国,这与中国成为经济大国同样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上面已经提到日本跟中国文化相似,没有被西方所同化,而中国无意与日本为敌,虽然历史造成的痛苦无法抹去。
但双方同时向前看才是最重要的,日本的经济和技术可以帮助中国富裕起来。
而中国可以促进日本的高技术产品的消费以及基本产品的供应。
中日两国告别了“一强一弱”的时代后必须适应相互容忍和接受对方。
要是彼此把对方看作是威胁自己的对手,试图联合其他力量牵制对方,那就势必会导致危险的对抗,从而危害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而如果对方是与自己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相互与促进的伙伴,就有可能构筑起新型的双边关系的格局,进而为亚太地区乃至于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做出贡献。
中日经济关系正处于重大转折,即日本经济从占绝对优势正转变到相对优势。
这一过渡将维持一个时期,两国间矛盾也就会不断地冒出来。
日本的宽容度会相对的缩小,中国的应对能力还有限,这样,容易使矛盾不必要地激化。
经过多年此间愿不愿意,两国相邻的地理位置是改变不了的;作为亚洲大国,两国对亚洲和平与安全的巨大影响是改变不了的;两国在地区经济中的相互依存关系是改变不了的。
正是这些无法改变的客观存在,是两国之间不能不产生相互合作的必要与可能。
这种合作
是基于理性的而不是感情的,是现实的而不是理想主义的,是彼此需要的而不是一厢情愿的。
也正因为如此,这种共同的利益要求总是能够一次次战胜两国关系中出现的不和谐与不愉快,是几乎恶化的两国关系一次次化险为夷。
日本是亚洲国家,于中国近在咫尺,继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如果不是历史原因,两国友好共处不是不可能的。
放眼未来,中国最大的敌人不是日本,日本最大敌人也不是中国,中国无意损害日本民族的利益,而日本根本就不可能通过战争从中国这里得到任何领土和资源,既然如此,笔者认为双方友好往来都会成为赢家,如果在解决掉领土问题的前提下(通过非战争手段),日本对于中国的意义不下于巴基斯坦,而对于日本也许不久的将来,会有日本的领导层人士清自己的归属,自己的价值体系,中国会成为日本强大的依靠而并非案板上的鱼肉,因为世界之大,何必与邻为敌,真的希望双方能共同携手面对未来一般来说,外部因素对中日关系的影响的效果往往大于中日两国的直接互动的效果,即是说中日矛盾的解决并不在中日关系本身,而在于双方是否具有战略眼光,关键是致力于亚洲的整合,当然是东亚地区的经济整合。
中国与日本的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而非竞争性,两国联手才能支撑东亚的合作。
要使得中日关系有所缓和,日本就要正视过去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而中国也要改变仇视日本的看法,只有这样中国和日本才能实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