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与中国的关系
中日关系

考点链接
一、日本的发展史
1、646年,日本仿效中国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2、12世纪末,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将军掌握实权,1868年幕府统治被推翻,日本进行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2)明朝后期,倭寇(日本侵略者)骚扰我国东南沿海,明政府派戚继光抗倭,肃清倭患。
2、近代中日关系,日本大肆侵华
(1)1894—1945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2)1900—1901年,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3)1919年巴黎和会上,日本企图被美国排挤,签订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
3、19世纪末20世纪初,向帝国主义过渡,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获取了大量的侵华利益。
4、一战期间,1917年加入协约国一方,成为战胜国。
5、1919年参加巴黎和会,企图使山东合法化;1921——1922年参加华盛顿会议,受到英美拟制。
6、20世纪30年代,日本在经济大危机的打击下,建立了法西斯专政,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9、战后日本的崛起对我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什么启示?
善于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坚持改革开放,国家才能强大;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努力发展教育事业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保持社会的稳定。
10、青少年应怎么做?
①牢记历史,珍爱和平。②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报效祖国,使祖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③呼吁日本右翼势力,面对历史,深刻反省,不能再把日本人民和世界人民拖入战争泥潭。
①正视历史;②以史为鉴,反省战争罪行;③信守和平承诺;④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⑤与周边地区、国家友好相处,开创中日关系美好未来。
日本和中国在历史上的关系如何?

日本和中国在历史上的关系如何?一、早期的互动早在公元前3世纪,中国的秦朝统一六国,这个时期的日本正在通过侵略和合并形成一个统一国家。
公元57年,中国东汉的使者到达日本,标志着两国关系正式开始。
1.两国第一次互动公元57年,日本遣唐使团成员私自前往中国,结果被当地士兵所击杀,这个事件成为了首次日本和中国交流的事件。
2.日本对汉文化的接受日本在此后的数十年里大规模的模仿中国的文明和文化。
与此同时,中国的文化也逐渐渗透到日本,成为了一部分日本文化的重要成分,包括艺术、文学、哲学等。
二、唐朝和平安时代随着中国唐朝的兴起,日本和中国的交流开始进入高峰时期。
中国和日本这两个文明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史称为唐朝和日本的“大唐东游”时期。
1.文化繁荣唐朝时期日本的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不仅艺术、文学、哲学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就连一般工艺业与商业领域也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2.大量中日人士往来此时期中日之间的交流增多,有许多人士去到彼此国家学习、旅行、做生意、扩展人际关系等等。
三、明朝和江户时代随着日本进入江户时期,中日两国的交流进入了新的阶段。
明朝末期,中国与日本的贸易逐渐恢复。
不久之后,日本也展开了对清朝的贸易。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影响力开始逐渐减少。
1.两国的矛盾在江户时期,日本和中国之间曾经有一些争端。
主要原因是两国之间的资本差距变得越来越大。
2.互相学习尽管两国间存在矛盾,不过日本仍然有一些学习中国的活动,包括在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
同时,中国也吸收了日本的某些技术和文化。
综上所述,中日两国在历史上的关系非常复杂,既有互相学习的道路,也有激烈的对抗。
然而,无论什么时代,两国的文化和经济发展都会互相影响。
今天中日关系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两国需要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论中日关系

论中日关系从经济角度来讲,中国是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日本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双方经贸往来频繁,互补性强。
并且日本需要中国广阔的市场、原料和劳动力,而中国需要日本的先进技术、市场和资金。
双方在节能环保、绿游、能源、金融等领域合作紧密,加之日本要重振长期疲软的经济,它没有理由失去中国。
从政治方面来讲,日本与韩国的竹岛问题,朝核问题,与俄的北方四岛问题,联合国的入常问题等等,都要中国支持或不想与中国另生争端。
日本在“入常”、绑架问题、8国峰会等问题上也需要中国的帮助,从历史的角度,日本人对中国的领土不够尊重,对于其所犯的错误没有正确认识导致近期的钓鱼岛问题。
为此中方希望日方可以全面考虑两国关系的长远利益,不要因小失大。
作为中国民众我们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中日关系。
况且也毛泽东说过:“要把军国主义分子与日本人民区分对待,日本人民对我们还是很友好的”。
以双方关系长远发展的大局为重我们应该牢记历史,但更应该忘记怨恨。
我们应该以史为鉴,但更应该面向未来。
我们要以正确和发展的眼光看待日本,忘记怨恨,相互宽容。
福田康夫首相也说过:“我们要一同前进,一同探索,一同开辟我们共同的未来。
”不要受一些媒体片面报道的影响,盲目爱国,更不要盲目反日,不要总以“历史的眼光”看待今天的日本。
上一代人所犯下的错误,为什么要让他们的后代来承担呢?历史应该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不应该成为我们前进的阻碍。
要提醒中国民众的是我们应该学会如何爱国、怎样才是爱国的最佳途径,并不是凭着一腔热血,万不可感情用事。
但日本国民确实对真实的历史了解不够,特别是年轻一代,这与政府的教育有很大关系。
而且一些右翼分子对一些确凿的历史,加以诋毁,确实令每一个中国人感到愤怒。
但我们要深知日本人民是无辜的,他们同样是受害者。
中国民众普遍存在的心理是要让日本将道歉挂在嘴边上,但日本民众大多了解那段历史的人,都不愿提起,他们认为很悲惨,不想接以前的伤疤。
有这样一句话,英国前首相帕莫斯顿爵士曾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中国与日本的关系

从近代到现代的中日关系对于日本,大多数中国同胞持有敌视态度。
也有明事理如王芸生的大家们,他们持有的态度就十分理智,所有才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国耻认明,国难可救。
”之类的总结。
但从其中也可以看出中日关系的紧张情绪。
这种不合关系是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
日本武力侵略中国是从一八七四年进攻台湾、占地杀人开始的。
同时,以高山族人为主的台湾同胞进行了英勇抵抗。
就是说,中国的“抗日战争”虽然是从一九三一年或者一九三七年开始的,但中国人的“抗日”早在一八七四年就开始了。
我想,如果把一八七四年作为抗日的起点,不仅能够更全面地显示近代以来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还能够说明“台湾是中国的领土”。
不止历史战事对中日关系的恶劣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在近代,从国家本质上来说,中日关系在往友好发展上很是存在困难。
就历史事实来说,对于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的日本投降,在日本有两种表达,一种叫“终战”,一种叫“败战”。
我本来以为这种区别表达的仅仅是日本人不同的历史态度,现在看来并没有这么简单。
可以说,两种不同的说法也表达了日本与中、美、苏国家关系的差异。
“二战”中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一员,逻辑上反法西斯阵营的胜利就是中国的胜利。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确实是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但问题显然还有另一面。
中国的“胜利”与美国或苏联的“胜利”大不相同。
美国是在攻占冲绳、扔了两颗原子弹、轰炸东京之后胜利的,苏联是在出兵中国东北、扫平日本关东军之后胜利的,而中国胜利的时候国土还处于分裂为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的状态,北平、上海、南京、武汉等大城市还在日军控制之下,共产党政府还在黄河西岸,国民党政府还在遥远的重庆。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抗战胜利”其实是“抗战结束”——因美苏出兵痛击日本,中国的抗战得以结束。
“胜利”值得庆祝,而“结束”值得反思。
侵略与被侵略实质上构成了“制度的共谋”。
腐朽的制度不仅阻碍民族发展,为异国入侵提供可能性,并且在关键时刻出卖民族利益。
浅谈中日关系

浅谈中日关系随着钓鱼岛事件的不断升级,中日关系接连跌入谷底.中国与日本隔海相邻,两国之间的交往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中日关系由远及近,由近到疏,和平交流,流血战争,其中的波动是世界各国之少有。
.文化的交流中日文化交流开始在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大批大陆移民迁往日本,同时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文明,促使日本进入弥生时代。
弥生时代的日本形成了许多小国。
最早记载“倭人在带方东南大海之中,依山岛为国邑。
旧百余国,汉时有朝见者,今使译所通三十国”。
此后又多次记载日本朝贡中国。
唐朝时期日本就曾多次派遣使者来中国学习,其中,政治经济制度方面,日本进行的"大化改新"就仿照唐制度,改革了行政制度,实行班田收授法(同于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在城市建筑方面,我们学过唐都长安有朱雀大街,东市西市这一些建筑在日本京都中也同样有。
(甚至连市区还命名为长安和洛阳)文字方面,8世纪以前,日本使用汉字作为书面表达的工具,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了日本文字,日本的饮食方面、服装和同常的生活也受唐朝的影响很大在佛教方面,古天皇和圣德太子为巩固地位采取措施:大力扶持佛教;派遣遣隋使,加强对中国的学习和联系,试图与中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604年颁布《十七条宪法》,糅合儒学、佛教、法家等思想;建立一些佛教寺庙,如飞鸟寺、法隆寺。
据说在隋朝有四次遣隋使的说法,其中小野妹子、裴世清做出了巨大贡献。
赴日唐人鉴真是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六次东渡,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学界的尊敬。
鉴真东渡历经千辛万苦,第一次被诬告与海盗勾结,第二次由于意外也未成,第三次起航时,风浪更大,向南漂流了14天,靠吃生米、饮海水度日,最后抵达海南岛南部靠岸。
归途中,鉴真因长途跋涉,过度操劳,不幸身染重病,双目失明。
最后一次也未一帆风顺。
到达日本后,在鉴真的指导下于东大寺毗卢遮那大佛殿前筑了一座戒坛。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1、古代:(1)、汉朝:中日交往最早始于西汉;东汉时:日本倭奴国国王遣使来汉,汉光武帝赐赠“汉倭奴国王”金印。
(2)、唐朝与日本交流::①、日本派遣唐使到唐朝学习;②、吉备真备、阿倍仲麻吕西来,鉴真东渡为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作出贡献;(3)明代戚继光率戚家军在东南沿海抗倭。
2、近代:①、1894年,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②、1900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③、一战期间,日本夺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1915年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④、1919年巴黎和会上日本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合法化;1922年华盛顿会议期间,日本把山东的主权归还给中国;⑤、1931年9月18日,日军制造“九一八事变”,半年内东北三省沦陷,并建立“伪满洲国”;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⑥、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卢沟桥向中国驻军发动进攻,挑起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全国性抗日战争从此爆发;⑦、1937年12月,日军在南京屠杀中国军民30多万人。
3、现代:①、1972年9月,中日正式建交;②、当前日本右翼势力不断兴风作浪,否认侵华史实,否认侵华,美化战争,一个突出表现为“篡改教科书”,另一个是参拜供奉着日本历史上在侵略战争中丧命的所谓“英雄”的——“靖国神社”4、启示(要点):①、由日本侵华及当前日本右翼势力的所作所为得到的启示:中国人民必须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如日本的差距,看到中国面临的潜在威胁,时刻警惕日本右翼势力抬头和军国主义的复活。
发奋图强,振兴中华,实现几代中国人的强国梦。
只有国力强大,才能确保受侵略受奴役的历史悲剧不再重演。
总之,中华儿女必须牢记国耻,保持清醒,居安思危,艰苦奋斗!②、中日关系怎样才能健康发展:首先,日方应该正确认识和对待过去那段侵略历史,应采取对历史和未来负责的态度,履行迄今在历史问题上作出的表态和承诺,妥善解决战争遗留问题,加强彼此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领导互信互访,而不要做参拜靖国神社、为军国主义招魂和篡改历史教科书、否认甚至美化侵略战争等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事,这样才能互信互利地加强合作;其次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潮流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日两国应在以史为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加强合作,以实际行动致力于发展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长期稳定相互合作的中日睦邻友好合作关系。
中日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中日关系的历史与现状中日两个国家在历史上存在着紧张、矛盾和合作的关系。
从古代的两国交往,到现代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合作,我们可以看到中日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一、古代的中日交往中国和日本地理位置相近,古代的两国互相交往颇为频繁,古代的中日关系在文化、军事、贸易等方面都十分紧密。
早在公元57年,中国东汉时期的皇帝汉光武帝就向日本派遣使者,此后古代的两国交往不断加强。
唐朝时期,中日文化的交流达到了高峰。
中国的唐代诗词在日本广为流传,日本武士的着装、军事智慧也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因此双方文化的交融不断深入,对中日两国的文化影响也不止于古代。
二、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自1840年起,中国的近代化变革引发了历次战争和军事冲突,中日两国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
1894年至1895年,甲午战争的爆发成为中国和日本两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战争。
中国战败后与日本签订了辛丑条约,这一条约使中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为日本的军国主义打开了了一个缺口。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起了中日全面战争,中日战争爆发,历时八年,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伤害。
这一战争成为中国和日本关系中的重要分水岭。
战后,中国和日本两国保持相对疏远的态度,但是在日本的发展道路上加速融入国际社会后,中国和日本的联系逐渐增多。
三、现代中日关系的现状自20世纪90年代初,中日关系渐趋稳定,两国高层在国际和双边场合上频繁互动,两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也日益增多。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日本的经济困境,中日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2010年中日贸易总额达到了2971亿美元,中国成为了日本的最大贸易伙伴,而日本也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
但另一方面,中日关系在政治和历史问题上依然存在分歧和争议。
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中国和日本之间的领土争端,“钓鱼岛问题”成为了政治和舆论领域关注的热点话题。
此外,战争历史、对侵华行为的道义认识也是中日关系的一大阻碍。
为了改善两国关系,中日两国领导人也在历史和地缘政治的基础上进行了长期、复杂的谈判。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历史及现状
• 2012年,中国与日本因钓鱼岛主权问题矛盾再度激化。 • 2013年4月23日上午,中国海监船编队与日本海上保安厅 巡逻船在钓鱼岛海域上演“驱逐与反驱逐”。
钓鱼岛问题
• 钓鱼岛位于台湾东北120海里处,西东 分别距中国大陆和日本各200海里,附 近水深100至150米,与冲绳群岛之间 隔有一条2000多米深的海沟。 • 钓鱼岛位于中国东海大陆架的东部边 缘,在地质结构上是附属于台湾的大 陆性岛屿。
江主席对日国事访问
中日关系历史及现状
④2006年10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破冰之旅”。 ⑤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的“融冰之旅”。 ⑥2007年12月,福田康夫“迎春之旅”。 ⑦2008年5月,胡锦涛主席展开对日“暖春之旅”。 ⑧2008年,5.12汶川地震日本派出救援队,中日关系缓和。 ⑨2010年9月7日,钓鱼岛附近撞船事件, 钓鱼岛附近海域一艘中国拖网渔船受 到日本海上保安厅一艘巡逻船冲撞, 后来受到日方另外两艘巡逻船跟踪、 冲撞、截停、登船、检查。 ⑩2011年,日本大地震中国即时援救, 改变了很多日本本土人民对中国的 看法,国家形象显著提高。
中日关系
中国地图
日本地图
中日关系历史及现状
1.中日关系的前天
中日两国的交往,可以追溯 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唐朝是两 国文化交流的高峰期,既有日本 使者云集长安,又有鉴真和尚东 渡日本。在一衣带水的地理关系 上,慢慢的形成了具有许多相同 因素的东方文化观念和社会结构。 “两千年友好”,是两国人民长 期享受和平安邦外交环境,长期 享受彼此文化营养,长期享受社 会文史及现状
2.中日关系的今天
①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两 国政府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中日 关系正常化。 ②1978年8月,中日两国缔结《中日和平友 好条约》,同年10月,中国副总理邓小平访 问日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朝开始,日本和中国交往开始频繁。
日本派遣使者来唐朝进贡,唐王朝也相应的赐予日本礼物。
日本大化革新就是模仿唐朝制度进行改革的。
到了明朝,因为日本进入战国时期,天皇无权,将军也成了傀儡,大批浪人组成强盗集团进入中国,称为倭乱。
这段时间,中日交往暂停,但是官方并没有交恶,因为倭乱其一为首的是中国海盗王直,第二并非官方的意思。
后来,德川家康取得天下,再度和中国保持友好关系。
上个世纪7,80年代,中日关系回复正常化,开始再度进行友好交往
这是中日友好交往的记录
中日战争:第一次是元朝时期,忽必烈两度征伐日本,这也是唯一一次中国对日本的侵略
因为台风,忽必烈两度失败
之后,就是明朝时期,日本关白丰臣秀吉对朝鲜进行侵略并妄图以此为跳板侵略中国,被明朝联军击败,秀吉病死
再后来,就是中日甲午战争,因为慈禧太后的原因,中国战败(历史给李鸿章正名了,包括李鸿章,丁汝昌等统帅都希望教训日本,但是慈溪这家伙...),割让了台湾和辽东半岛,后来因为列强利益被损害,日本索要了3000万两赔偿后归还辽东
在后来,是日本侵略中国东三省,建立伪满洲国
之后是全面侵华战争(二战),日本战败,台湾回归
之后,中日之间一直保持敌视但是没有冲突的关系,就是类似冷战
直到上个世纪7,80年代,随着中日关系解冻,双方也本着睦邻友好态度,回复了关系
之后,中日关系一直处于波动,总体关系还行,但是在某些问题上依然存在分歧
后来,某泉首相上台,中日关系一度降到冰点
现在重新回春
第一:日本与中国的关系是非常特殊的,日本人口的来源大致有三个方面,从蒙古到日本,从朝鲜到日本,和从大陆到日本的人。
这些外来种族与日本原始人混血就成为后来的大和民族。
日本前首相承认自己有中国血统,本名姓秦。
血脉相承是不能否认的。
第二:大和国与唐国在争夺朝鲜的控制权上爆发过一次战争,是中日历史上第一次战争。
唐国胜利,日本没有记仇,而是立刻与唐国改善关系,大量派遣留学生,全面学习唐国,导致日本大化革新,使日本成功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第三:唐亡后,在宋代交流就减弱,但两国关系友好,当时宋朝最大的威胁是北方的游牧民族,比如金,西夏,蒙古。
第四:宋亡国后,中原第一次全境被异族统治,日本和朝鲜都认为中华灭亡了,但因为日本和朝鲜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分分自称为中华的继承者。
但是朝鲜被蒙古征服后,东方只有日本是唯一独立的国家,忽必烈两次侵略日本都没有成功,日本称是神风保佑日本,消灭元寇。
第五:元灭亡,明建国后,日本恢复和对中国的正常往来关系,明代中日间最大的冲突第一是倭寇,第二是万历朝鲜战争。
倭寇其实不都是日本人,而是中国人和日本人联合的海盗团伙。
王直就是倭寇的头领,他是中国人,郑成功的父亲日本中国海盗,长期在日本九州盘踞,因为郑成功有日本血统,明灭亡后他去日本请求出兵,但被德川幕府拒绝。
第六:明灭亡,清入主中原,是中华第二次被异族完全统治,清国改服衣冠,留辫子,被日本和朝鲜嘲笑非中华的蛮人。
自称自己是小中华。
但朝鲜被皇太极征服后,成为清国的属国,东方的日本又成为唯一的独立国家。
而其德川幕府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闭关锁国,中日的交流在清朝不是很密切,但也没中断。
第七:明治维新后日本成为现代国家,要求与清国平起平坐,不承认清国的藩属朝贡体系。
甲午之后日本成为东方第一大强国。
第八:日本在明治维新初期曾经计划与中国联手对付洋人,但福泽的脱亚入欧论倾向于联合欧美白人共同侵略,并得到日本认可。
这样日本才以欧美列强为标榜。
但是德皇威廉二世还是担心日本如果联合中国对付白人,将是第二次黄祸,第一次是蒙古侵略欧洲。
所以德国抢占山东,防止日本对中国独吞,还联合三国干涉还辽。
但是日本国内还是有不少势力倾向于与中国联合,比如支持中国革命,军国主义教父北一辉曾积极投身于中国的革命事业,但后来深入了解中国人后,北一辉的态度发生巨大转变,认为日本不能与中国为伍,并被军国主义者实施,所以至此中国与日本的关系才全面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