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经贸关系的现状分析及 展望

合集下载

中国与日本双边货物贸易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中国与日本双边货物贸易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中国与日本双边货物贸易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中国与日本是亚洲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两国之间的双边货物贸易一直都是双方经济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一些问题的存在,双边贸易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在双边贸易的现状中,中国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而日本也是中国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

根据数据,两国的货物贸易总额超过了3000亿美元。

日本主要出口汽车、机械设备、电子设备和化工产品等商品到中国,而中国则主要出口电子设备、纺织品、玩具和家具等商品到日本。

双边贸易也存在一些问题。

贸易不平衡是一个明显的问题。

中国对日本的出口额明显高于进口额,导致中国在双边贸易中持续出现巨额贸易顺差。

这对日本经济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在制造业方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双方需要加强合作,推动更加平衡的贸易。

双边贸易还面临一些的贸易壁垒和争端。

日本对中国的一些商品实施了高额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限制了中国商品的进入。

两国在一些敏感领域,如农业和汽车等,存在贸易争端和对抗。

这些贸易壁垒和争端限制了双边贸易的自由化和便利化。

除了以上问题,中日之间的政治因素也会对双边贸易产生影响。

两国之间的政治关系一直都存在一些紧张和敏感的问题,如领土争端和历史问题等。

这些问题造成了双边贸易的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和促进双边贸易的发展,中日两国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加强贸易合作和互利共赢。

两国可以在贸易领域加强合作,推动互利共赢的贸易关系。

减少贸易壁垒和非关税壁垒。

两国可以通过谈判和协商,减少贸易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提高贸易自由化水平。

加强政治和外交沟通,解决政治问题,为双边贸易提供稳定的政治环境也是重要的。

中国与日本双边货物贸易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一些问题。

通过加强合作,减少贸易壁垒,解决政治问题等,可以推动双边贸易的发展,并最大限度地实现互利共赢。

中国与日本双边货物贸易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中国与日本双边货物贸易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中国与日本双边货物贸易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与日本作为东亚两大经济体,一直以来都保持着密切的经贸关系。

双方之间的货物贸易始于古代丝绸之路,随着时代的发展,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范围也逐渐拓展至各个领域。

中国和日本作为全球两大制造业大国,彼此之间的贸易往来对双方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和双方国内经济结构的转型,中国与日本的双边货物贸易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而日本则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和第四大进口国,两国在全球价值链中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双方之间的货物贸易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也存在一些隐患和问题,需要加以重视和解决。

本文将对中国与日本双边货物贸易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并提出应对策略和合作建议,旨在促进双方贸易关系的持续健康发展。

1.2 研究意义中国与日本作为世界上两大经济体之一,双边货物贸易一直是双方经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中国与日本双边货物贸易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了解双方贸易关系的现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两国经济发展的脉搏,为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分析双边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方法,进一步促进双方贸易合作的发展。

深入探讨中国与日本双边货物贸易的影响因素和应对策略,可以为双方未来的合作提供指导,推动双边贸易持续健康发展。

研究中国与日本双边货物贸易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价值。

2. 正文2.1 双边货物贸易现状分析中国与日本作为邻国,双边货物贸易一直是两国经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双边关系的不断改善,中国与日本之间的货物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结构也不断优化。

根据数据统计显示,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双边货物贸易额持续增长,达到了**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

在贸易品种方面,电子产品、机械设备、汽车零部件等高科技产品成为双边贸易的主要商品,而传统商品如纺织品、家具等也保持着稳定的交易量。

中日经贸关系的现状与展望

中日经贸关系的现状与展望

中日经贸关系的现状与展望摘要:中日两国关系正常化以来的30年间,双方的经贸合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尽管也发生过摩擦和纠纷,两国之间存在着非常明显的经济互补关系和相互依赖关系:中国需要日本的资本、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经验等;日本需要中国的劳动力、土地、市场、能源和原材料等。

在经济因素变得越来越重要的21世纪,两国在经济方面加强相互依赖、发展两国的经贸关系对全面加深两国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日本经贸关系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有着2000多年的友好交往历史。

从日本派遣隋使、遣唐使民间商船频繁往来签订《贸易条约》,易货贸易到今天的双边贸易及经济技术合作,走过了漫长的道路。

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领导人高瞻远瞩,排除各种干扰,终于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恢复了邦交正常化。

建交以来,经过30余年的发展,在两国政府、人民和企业的相互推动下,两国间的经贸关系得到飞速的发展,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

一、中日经贸关系出现波折的基本原因(一)受日元贬值的影响90年代上半期,日元对美元的汇率基本呈升值趋势。

截止1995年上半年,日元对美元的比价曾一度上升至最高额的79.85日元兑换1美元。

在日元持续坚挺、长期居高不下的形势下,日本企业不得不加快海外投资的步伐,积极将失去国际竞争力的电机、机械等产业部门向生产成本低廉的亚洲、尤其是中国转移。

90年代中期,日本对中国制造业的投资超过东盟,占日本对亚洲制造业投资总额的43.2%。

但自1995年下半年起,日元与美元的汇率出现逆转局面。

日元与美元的年均汇率1995年为94.02日元兑换l美元、1996年下跌为108.79日元兑换l美元、1997年为121.03日元兑换1美元、2998年为130.79日元兑换1美元。

日元的持续贬值大大削弱了日本企业对外投资的热情,导致日本企业放慢了对华投资的步伐。

(二)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日元贬值拖了日本企业扩大海外投资的步伐,东南亚金融危机则给处于倒退中的日本对外投资雪上加霜。

中日关系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中日关系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中日关系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中日关系的现状可以概括为:互不信任、经贸合作深入、文化交流积极、安全风险依然存在。

首先,双方互不信任是中日关系的主要问题。

历史遗留问题是两国之间长期难以解决的矛盾之一,同时,一些敏感问题也使得两国政府和民众之间存在着难以消除的互不信任。

这种互不信任导致了一些无谓的误解和猜疑,阻碍了两国之间更进一步的合作。

其次,中日经贸合作深入。

在互不信任的同时,中日两国在经贸领域的合作却不断加深。

双方签署了一系列的贸易协议,特别是在2020年日本与中国签署的互相承认数字证书的协议,为两国企业的合作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

第三,中日文化交流积极。

文化交流作为增进双方互相了解的重要手段,在中日关系中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逐渐增多,增强了两国民众之间的感情,有利于改善两国之间的关系。

最后,中日关系的安全风险依然存在。

尽管双方在一些敏感问题上有所缓和,但是两国之间的领土争端和安全风险仍然存在。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双方在坚持自身主张的同时,尊重对方的利益和安全,采取务实的态度和措施,不断加强沟通和协商。

中日关系的现状和趋势

中日关系的现状和趋势

中日关系的现状和趋势近年来,中日两国一直是亚洲地区最重要的邻国关系之一。

中日两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同时经济实力也在全球范围内占据一席之地。

然而,中日关系的发展却受到历史、领土争端、政治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导致两国之间存在着一些紧张情绪和矛盾。

本文将就中日关系的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分析。

一、中日关系的现状1. 既有合作又有矛盾中日两国是重要的贸易伙伴,双方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然而,历史遗留问题和领土争端等因素使得两国关系并不完全和谐。

时而因为一些政治事件或领土争端等问题,中日之间产生紧张关系。

近几年来,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所增加,但矛盾依然存在,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加以解决。

2. 安全关切影响关系中日在地缘政治以及安全领域的关切也影响着两国关系。

日本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军事实力的举措,引起中方的担忧。

在这一背景下,两国之间的安全领域的合作与对话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必要时各方需要就相关事务进行对话和沟通,以避免误解和不必要的紧张。

二、中日关系的趋势1. 经贸合作将继续加深中日经济体量巨大,互为重要贸易伙伴。

未来,中日之间的经贸合作将继续深化,双方互为市场和投资机会。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日两国的发展离不开对方,双方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同时也需要加强合作以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2. 文化和人文交流的增加中日两国均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未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交通技术的便捷,中日之间的文化和人文交流将进一步增加,促进两国关系的深入发展。

3.政治对话将持续尽管中日之间存在一些政治矛盾和争执,但两国之间的政治对话始终不能中断。

政治对话是化解分歧、增进理解的重要途径,中日双方需要通过政治对话不断加强互信,共同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

结语中日作为世界上两个重要的经济大国,关系的发展影响着亚洲和全球的和平与发展。

中日关系的现状既有合作也存在矛盾,未来的发展趋势需要双方共同努力。

中国与日本双边货物贸易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中国与日本双边货物贸易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中国与日本双边货物贸易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近年来,中国与日本的贸易关系不断发展,双边贸易总额也在不断增加。

然而,双方
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行分析。

首先,贸易总额不断增长,但贸易结构不够优化。

目前,中国与日本的贸易主要集中
在一些传统产业、中间品和原材料的贸易上,缺乏高附加值产品的交流。

同时,中国的贸
易顺差较大,这也导致两国贸易存在一定的不平衡,需要进一步调整。

其次,贸易保护主义的风险也需要关注。

随着一些国家出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中国
与日本面临的贸易环境也越来越严峻。

此外,一些技术和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也需要引起
重视。

最后,双方的文化差异也可能影响贸易合作。

中国与日本的文化、历史等方面存在较
大差异,这可能会影响到商务沟通和贸易谈判的进展。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首先,双方应该加强合作,扩大贸易品种,推动产品的升级换代,在贸易结构上寻求优化。

其次,需要建立起良好的双边贸易政策框架,加强合作,减少贸易中的不平衡和偏差。

其次,应该加强对技术和知识产权的保护,
减少风险。

最后,应该加强双方的文化交流,增进对彼此文化的了解,改善沟通和合作关系。

总的来说,中国与日本的经贸关系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并且需要双方共同努力来推动
合作关系的良好发展。

通过合作,我们相信两国的贸易合作将会更加紧密,并取得更大的
发展。

中国与日本经贸关系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前景

中国与日本经贸关系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前景

中国与日本经贸关系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前景[关键词]中日经贸;投资:依赖关系新中国成立以来,中日经贸关系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互为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发展历程。

进入21世纪以来,中日两国经贸关系不断加强,日本成为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第三大来源国。

两国经贸合作的扩大与加深极大地促进了两国的经济发展,并成为稳定中日关系的重要因素。

一、中日经贸的发展现状和特点据海关统计,1993~2003年的连续11年间,日本一直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2004年,受欧盟东扩等因素的影响,日本下降为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但两年以来双边贸易额仍继续着快速增长的势头。

另一方面,2001年以来,中国是日本的第二大出口市场;2002年起,中国超过美国成为日本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总体上作为日本第二大贸易伙伴的地位不可动摇。

通过对最近几年中日贸易发展状况分析,中日经贸关系主要呈现出如下特点:(一)中日贸易的商品结构由“垂直互补型”向“水平竞争型”方向发展中日贸易赖以发展的分工基础是以垂直型国际分工为基本特征的,这是由两国生产要素禀赋差异产生不同的比较优势所决定的。

这一特征反映在双边贸易的商品结构上,就是日本对华出口以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为主,而中国对日出口则以技术和附加值含量较低的劳动资源密集型的低端产品为主。

这也意味着中日双边贸易的商品结构以垂直互补型为主、水平竞争型为辅。

(二)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经历剧烈波动后稳步增长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始于1979年,当时投资额仅为1400万美元,一直呈增长趋势,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于1997年达到最高点,此后开始出现剧烈波动,到2000年减少至29. 2亿美元。

最近几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又开始显现出迅速增长的势头。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对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日本企业不断将主要的生产和经营基地向中国转移,带动其生产和经营活动所需机器设备和主要零部件大规模向中国出口,从而产生了越来越大的“诱发出口效果”;另一方面,日本企业不断将主要的生产和经营基地向中国转移,导致日本国内市场所需的大量产品要通过从中国进口来满足,产生了越来越大的“逆进口效果”。

中日对外贸易发展及现状

中日对外贸易发展及现状

中日对外贸易发展及现状1. 引言说到中日对外贸易,那真是一段充满故事的旅程。

中日两国,像是两个好朋友,从早年的小打小闹到如今的亲密无间,贸易关系越发紧密。

要说这条贸易之路,可真是波澜壮阔,充满了惊喜和挑战。

今天咱们就来轻松聊聊这个话题,看看这对“好朋友”是如何互相扶持、共同成长的。

2. 中日贸易的历史回顾2.1 起步阶段一开始,中日贸易并不是那么顺利,像是两个人刚认识,互相都带着些许戒备。

早在唐朝时期,丝绸、陶瓷就开始在两国间流通,但那时候的贸易规模小得可怜,更多的是个体商人之间的交易。

直到19世纪中叶,随着明治维新,日本迅速现代化,贸易才开始逐步上升。

哎,那时候的日本就像是一个刚刚长大的孩子,渴望着外面的世界,像海绵一样吸收着各种新鲜事物。

2.2 逐渐发展进入20世纪后,中日贸易渐渐走上了正轨。

尤其是二战后,随着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两国之间的商品交换变得频繁。

中国的农产品、日本的电子产品,大家各自拿出看家本领,互相“搭伙”。

说实话,这种互补的关系,让人觉得双方就像是一对珠联璧合的搭档,缺一不可。

3. 现代中日贸易现状3.1 当前规模如今,中日贸易规模真的是大到让人咋舌,成了全球重要的经济体之一。

数据显示,2022年,中日双边贸易额达到了几千亿美元,真是让人目瞪口呆!日本的汽车、机械设备在中国市场风生水起,而中国的电子产品、纺织品也在日本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这种合作,就好比是两个人一起开了一家店,互相帮衬,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3.2 未来发展当然,前路也并非一帆风顺。

最近几年,国际形势变幻莫测,中日关系也受到了一些挑战。

不过,贸易依旧是两国关系中的重要纽带。

比如说,环保、科技等领域,双方都有合作的潜力。

这就像是两个老朋友,虽然偶尔有争执,但依然愿意坐下来聊聊,共同面对未来的挑战。

4. 结论综上所述,中日对外贸易的发展,既是历史的积淀,也是现代的选择。

就像人生的旅途,坎坷不平却又充满希望。

面对未来,我们期待这对“好朋友”能够继续携手同行,共同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经贸关系的现状分析及展望■文/甘肃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赵虎林摘要:中日邦交正常化30多年来,双方经贸关系日趋深化,合作领域日益扩大,但机遇与挑战并存,尽管也有摩擦与纠纷,但两国之间有着明显的经济互补和依赖关系,努力实现中日经贸的互利合作、共同发展和达到“双赢”局面,是符合两国根本利益的唯一正确选择。

本文从投资和贸易角度分析中日两国经贸的现状及问题,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日经贸双赢对外贸易中日两国隔海相望,自古以来就存在着贸易往来,近年来,却由于各方面原因,两国现处于瓶颈时期,对此现象要用“望远镜”来看待未来,不能用“显微镜”来看现状。

双方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潮流,继续走互利共赢、和平发展之路。

一、中日两国经贸发展的现状相互贸易的依存度仅表现中日两国的贸易现状,而目前两国的经贸关系处于停滞时期。

多年来,中国一直是日本最大贸易合作伙伴和第一进口国,以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出口国,此局面的打破主要是由于历史问题以及钓鱼岛等严重敏感事件,加上日本国内出现的“中国威胁论”等论调,严重阻碍了中日经贸的健康发展。

其表现主要有:(一)两国贸易额的下降中日两国自2012年以来,两国经贸关系就处于滞缓阶段,致使两国的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波及,如同中日两国的贸易额从2011年的近3500亿美元降落至2013年的3100亿美元,贸易额在两年间下滑比例接近10%,从而严重影响了两国间贸易的正常发展,即便是在2014年有小幅度提高,但也不能完全解除两国间显现的经冷现状。

(二)对华直接投资跌幅缩窄在2014年日本对华投资由上年同期的第二下降到第四,降幅同比下降了接近49%,但根据2015年4月17日,凤凰财经综合频道报道,日本对华投资额度与去年相比较有所提升。

现阶段两国之间的关系出现了缓和,但经贸关系是否能够回暖仍有待等待,即使是两国领导人就此问题进行了磋商交流,为推动中日经贸的健康发展做出了努力,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两国间的贸易矛盾,但也不能完全剔除两国间贸易存在的问题,要完全改善经冷现象,两国更要中国包装2016.1 81 市场纵横高瞻远瞩,加强经济交流与合作,从而实现两国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两国贸易依赖关系发生逆转一直以来,日本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雄厚的资金是中国所渴求的,而中国广阔的市场及廉价的劳动力是日本所需要的,两国在各自发展的领域具有相互依赖性。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日本经济的缓慢发展打破了这种依赖关系,具体表现为中国在日本对外贸易、投资中的地位日趋提高,而日本与此恰恰相反。

这实际上意外着两国的贸易依赖关系发生逆转,中国对日贸易依存度下降,而日本对华贸易依存度相对提高,即便是近年来日本政府的政策扶持和经济结构的转变,也不能改变这一不争的事实。

二、中日经贸关系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历史问题是导致中日经贸关系出现僵化的核心近年来,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亦步亦趋,同时政治问题是经济出现对抗局面的导火线,特别是日本领导人坚持参拜供奉着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拒不承认侵华的事实,并修改和美化在中日战争中对于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

更甚,在2012年9月“购岛”事件以来,中日关系进入冰冻期,对于中日经贸关系的影响显著。

在两国关系没有出现严重问题之前,据有关数据显示,在2011年对日本的访问人数中中国游客高达25.5万人,其中,大陆游客达11.04万人,中国香港游客4.66万人。

由于2012年日本上演的“购岛”事件,打破了此局面,从而导致中国游客访日的激情大幅度的下降,滞缓了两国经贸的发展。

再者,对钓鱼岛问题的争议,致使中国出现了大范围的抵制日货的活动,也减缓两国间经贸的持续发展。

(二)日本贸易保护主义的增强,致使贸易摩擦增多由于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大提高。

近年来,中日之间关于农产品、海洋资源所有权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制造业领域摩擦不断升级,由于日本国内自身的经济结构存在一定的问题,再者,其产品不能满足自身需求,致使其国内盛行贸易保护主义,使得两国间的贸易摩擦逐渐升级。

加上日本产业结构不合理,相关产业缺乏竞争力致使日本采取种种贸易保护措施,然而无论从那个角度来看,日方的此种行为更加阻碍了中日两国间的经贸发展。

在2012年,中国为了促进合金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对普通钢取消了出口退税政策,不再返还对普通钢的增值税,却导致出现了“高档钢”的大量增加,日本为了保护本国的经济利益,更加加强了贸易保护主义,滞缓了两国经贸的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威胁论”阻碍了中日经贸关系的顺利发展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经济的持续发展使中国成为世界超级大国,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将会使得日本产品在国内外的市场份额缩小,同时日本企业对华投资的增加将会导致日本国内“产业空心化”。

伴随着日本对华出口的增加,“中国威胁论”的声音虽有平息,但其对两国经贸关系的影响不可小觑。

中国崛起是势不可挡的时代潮流,日本应看清现实,更要从长远角度来实现中日经贸的长期稳步发展。

三、中日经贸关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中国的影响(一)延缓了制造业的发展进程一直以来,日本在全球先进制造业领域扮、市场纵横演者重要角色,尤其是投入品和生产设备方面,其影响不可小觑,在汽车、电子等产业表现尤为突出,日本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中国的技术发展难以与日本相媲美。

然而自2012 年日本的“购岛”事件,致使中国国内出现了抵制日货的行为,使中国的制造业蒙受重创。

而日本对华投资幅度的下降,对中国的产业结构及技术进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影响,阻碍了其经济的发展。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使我国的农产品出口下降就目前来说,我国的农产品在技术上有很大的局限性,一时间难以达到国际规范标准,无法获得市场准入。

但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及进口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我国企业需加大技术投入力度,从而致使出口成本增加,与其他国家相比较,没有竞争优势可言,有可能会失去市场竞争机会。

现如今日本对华实行的贸易壁垒严重阻碍了中国农产品进入日本市场,从而降低了我国农产品在日本贸易额中所占的比重,同时,这也极大的削弱了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三)能源出口比例下降拿稀土矿来说,日本一直是中国稀土矿的最大进口国,但是自从2012年政治关系恶化以来,日本逐渐减少了对中国稀土的进口,日本首度从中国进口所占比例下降至50%以下。

但是在此之前,日本稀土的能源需求将近90%是从中国进口。

日本为了解决本国稀土资源匮乏的现状,从而采用多渠道措施从其他国家进口,同时在本国加大投资研发力度,来满足本国的工业需求。

因而,中国向日本的能源出口量减少,使得中国能源交易额下跌,赚取的外汇缩减,,导致国民收入减少,不利于本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四、推动中日经贸关系发展的对策建议(一)正视历史,面向未来历史问题一直是影响中日两国经贸健康有序发展的主要因素,日方在此问题上,应正视历史,尊重客观事实。

现如今,中日两国经贸关系处于瓶颈阶段,两国领导人就历史以及钓鱼岛等重大敏感,进行了多次的洽谈和磋商,却不能一时间完全改善中日间的冷战局面。

在2015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就中日两国的经贸关系做出了说明,目前的情况是对两国关系的检验,也更是机遇。

对此,日方应正视历史及钓鱼岛等重大敏感事件,增进共识与互信,为两国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创造新的契机,推动两国经贸关系更长久的延续。

(二)加强经济交流,通过协调方式跨越技术壁垒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在一定程度上给日本的经济造成很大的冲击,对此,日本更不能采取贸易技术壁垒措施,限制两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中日两国应通过多种渠道,共同协商,促进多方面经济合作,减少双方贸易中的不平等现象,使得中日经贸更加合理、有序、公平的发展,为两国人民带来更多的利益,力求达到双赢局面。

(三)优化商品出口结构,实行外贸市场多元化虽然经济全球化进程在不断加快,但贸易保护主义现象仍然存在,近年来,我国面对反倾销、反补贴、绿色壁垒等障碍日益剧增。

由于我国传统的产品存在很大的技术性问题,很容易受到关税的制裁,加之市场结构的不合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比较弱。

对此,我国应加大科技投入,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尤其是农产品方面,应注重产品的质量,便于提高其中国包装2016.1 83 市场纵横市场地位。

介于这类情况,我国应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调整产业结构使之多元化发展,提高产品的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四)建立双边贸易预警机制由于中日经贸关系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保障双方经济的平稳发展,必须建立有效的防范措施,使得两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对此,在分析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及时的将有关信息反馈给相关的企业和组织,从而做到有备无患。

还应密切关注日本产经政策的变化及主要产品市场的动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除此之外,建立适合本国的经济防御体制,保护本国的经济利益,从而更好的维护本国的经济利益。

五、中日经贸关系发展的前景(一)从投资角度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了契机,使得其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市场规模日渐扩大,加上地区间的经济失衡现象,给日本的经济投资提供了平台。

近年来,日本的经济渐处于低迷状态,国内的需求难以满足其自身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再者,日本的制造业出现了“空洞化”现象。

现今,日本对本国的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力求在全球范围内构筑国际分工体系,日本希望将本国产品销售到中国市场,获取利润的最大化,而中国经济的发展,给日本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市场,更为两国的经贸发展做出了巨大努力。

现今日本对华投资呈渐降趋势,但从长远来看,中日两国经贸有很大的经贸依赖互补关系,因此该情况不可能持续很长时间,这会严重的影响两国经贸发展,阻碍了两国实现互惠互利的进程。

(二)从贸易角度分析中日两国在经济结构方面有很大的互补性,由于日本国内的供给难以满足本国自身的需求,加上日本制造业出现了“空洞化”现象。

而中国经济的崛起,大量的产品需求,给日本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市场,加强了两国的经贸合作。

就拿汽车领域为例,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给私家车的需求提供了后盾,而日本汽车企业却面临着产能过剩、市场渐趋饱和等问题,加强两国间的经贸合作,给汽车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机会,更加推动了两国经济的不断提升,为两国实现互利共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从发展趋势分析在2014年,安倍经济学的出现虽极大的刺激了日本国内经济的发展,但中日两国却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两国关系出现了裂缝,特别是从日本挑起的“购岛“事件以来,中国国内曾出现了抵制日货的活动,因而两国间的矛盾日渐进入白热化状态。

现阶段,两国经贸关系虽处于低沉,但从发展趋势来看,日本会面临人口老龄化及少子化等问题的困扰,在经济上对国外的依赖亦然会持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