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贸易现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贸易发展现状及前景

一、引言

作为东亚地区的两个经济大国,中日两国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2012年中日贸易额再创历史新高,达到6285亿美元,与2011年相比,增长率为22%,现在,中国己成为日本第一大贸易对象国,日本作为中国第三大贸易对象国,在中国对外贸易中也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随着中日贸易额的不断扩大,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也愈发激烈。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不少国家相继抬高了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通过各种政策保护本国经济的发展。由于日本对中国部分农产品及工业产品设置了很高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使得双方贸易摩擦不断。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对中日贸易乃至两国经济发展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因此,研究中日贸易摩擦问题,对于发展中日贸易,确保中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本文通过对中现状的研究,分析中日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与特点,并提出中国应对贸易摩擦的政策建议,希望以此来达到减少贸易摩擦和降低摩擦损失的目的。

二、中日贸易发展的特点与现状

(一)中日贸易发展的特点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对外经济关系的全面发展,中日贸易规模逐步增大,双边贸易的主要方式仍是垂直分工,正逐步向水平分工转化。中国的对外经济关系中日本的经济因素地位正慢慢下降,而日本的整体经济中对华经济因素地位明显上升。

1.中日贸易仍然是以垂直分工为主要方式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虽然中日两国在某类商品上处于竞争优势,但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中国仍处于低端位次,严格的说,中日贸易的分工基础还是垂直型体系,从双边贸易的商品结构上可以看出,中国出口到日本的还是以低端产品为主,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中国从日本进口的产品以高端产品为主,技术含量高。总体上是这样,但中国的技术水平正在提高,已经开始向日本出口数码、IT 等产品,这说明中日贸易的商品结构正慢慢发生变化,水平竞争的特点也显现出来,因此,中日两国的国际产业分工方面出现了由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过渡的趋势。但是由于日本跨国公司跨越国境的延伸,日本企业在中国投资建立成品环节加工基地,由中国进行组装,然后再返销日本或其他国家。这样,日本对华出口的各类零部件产品的比重非常高,而中国对日本出口中成品的比重特别高。中日之间的贸易方式在国际分工上仍然属于垂直分工。

2.日本外贸中对中国的依赖性增强

近年来中国在日本对外经济中的地位上升,日本对华出口规模的增大对日本经济回升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促进日本经济回升的因素中,外需特别是出口迅速增长起到了决定性作

用。据日本内阁府估算,2002 年度日本实际GDP 增长率为 1.2%,其中内需贡献仅0.4 个百分点,而外需则贡献0.8 个百分点,外需贡献率达到66.7%。当年虽然美国是日本的第一大出口对象国,但由于美国当时经济低迷,日本对美出口减少了 2.6%,其对日本出口增长的贡献率为负0.8 个百分点;中国当时虽是日本第二大出口对象国,但由于中国经济增长强劲,日本对华出口增长达28.2%,贡献率高达84.6%,2003 年,中国则首次超过美国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国。此后几年贸易额逐年攀升,直到2010年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有所回落,但中日贸易额占日本贸易额的比重呈上升趋势

(二)中日贸易发展的现状

1.中日贸易发展的基本情况

从1972 年中日建交,到进入21 世纪经济高速发展,中日两国的贸易基本情况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1)中日贸易额的总体情况

从1972 年到1990 年,中日贸易迅猛发展,但也剧烈波动,具有不稳定性。这期间,年均增长率达到16.7%,贸易额增长了近15 倍。出现过增长率超过50%的年份,如1973 年增长87.5%和1974 年的60.5%,也出现过两位数的负增长,如1976 年的-20.0%,如1982 年的-12.2%和1986 年的-15.6%。

资料来源:日本贸易振兴机构根据财务省贸易贸易统计制作

进入21 世纪后,中日贸易出现强劲增长,并且增长的很稳定。2003 年突破800 亿美元大关,增长25.7%;2004 年突破1000 亿美元,增长16.2%;2005 年,达到1335.7 亿美元,增长31.1%;2004 年中日贸易总额达到了1678 亿美元,增长了25.7%;2006 年中日双边贸易额达1843.93 亿美元;2007 年突破2000 亿美元,2008 年达2359.51 亿美元,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 年下半年贸易额有所下降,但全年也呈增长态势,这一年双边贸易额达2667.325 亿美元;2010 年双边贸易额有所下降,达2287.826 亿美元,金融危机开始影响到各国的实体经济,中日贸易额出现了近十几年的首次下降。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 统计,2011 年中日两国间的贸易总额为3018.5 亿美元,与2010年相比,增长率为30%。在中日两国贸易中,日本的出口总额为1490.9 亿美元,比2010 年增长36%,进口总额则为1527.5亿美元。2012年中日两国间的贸易总额为6285亿美元,与2011年相比,增长率为22%。

(2)中日贸易占中国贸易总额的比重下降

虽然从90 年代末期中日贸易开始出现强劲增长的趋势,双边贸易规模不断增大,直到2009 年受国家金融危机的影响,贸易总量有所下降,但中日贸易增长率长期低于中国外贸增长率,导致中日贸易占中国贸易总额的相对比重呈下降趋势。这一比重从1996 年的21%降至2007 年的12%,2008年的11.8%,2009年的10.4%,直至2010年的10.36%,

2011年的10.22%,2012年甚至跌破了10%直至9.87%,由此可以看出中日贸易占中国贸易总额的比重呈不断下降的趋势。

(3)中日贸易占日本贸易总额的比重上升

据日本财务省公布的贸易统计数据显示,2011 年度日本对外总贸易额110 兆日元,以2011 年日元对美元的平均汇价(1 美元=93.5996 日元)折算等于11752.19 亿美元,其中亚洲市场份额比2010 年度上涨 4.7%,达到50.2%。而面向美国的贸易额占13.2%,比上一年度下降0.4%,欧盟为11.2%,下降0.3%。可见亚洲的经济动向已经成为左右日本经济的重要因素。中日贸易额占日本外贸总额的比重呈上升趋势,2011年中日贸易总额占日本外贸总额的比重达19.76%,对中出口额占日本出口总额比重为18.89%,对中进口额占日本进口总额比重为20.55%。相应的2011年中日贸易总额占中国外贸总额的比重达10.52%,比日本小近9 个百分点,对日出口额占中国出口总额比重为10.2%,比日本小8.59 个百分点,对日进口额占中国进口总额比重为10.9%,比日本小近10 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日本总体经济发展对中国的高度依赖,中国在日本对外经济中的地位上升。而中国经济中“日本因素”正逐渐下降。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 统计,2012年日本对中国的贸易额占日本贸易总量的比重,高达20.7%,创下历史新高。

2.中日贸易中的商品结构

20 世纪70 年代到80 年代,中日贸易商品结构属于简单的垂直分工。中国对日本的出口商品是以原油、纺织、燃料等初级产品为主,其中原油及粗油占45.1%,其次是纺织品占12.3%。20 世纪90 年代后,两国贸易结构开始变化,中国对日出口的产品以服装、家电、机电产品等工业制成品为主,并且不断提高商品的质量水平。进入21 世纪后,信息产业的出现和迅速发展,中国开始对日本出口数码等高端产品,中日两国的分工体系开始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在国家产业分工方面,中日两国出现了由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转变的趋势。

中国在对对日本贸易中,在矿物燃料、动物制品、食用蔬菜等资源密集型商品和纺织品、服装等劳动密集型商品上顺差较大,而对日本逆差较大的商品种类主要有:电机电器、机器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商品。在中日贸易的商品结构方面,日本在高技术产品领域占有优势,中国则在低技术产品领域占优势,两国只某些中间技术产品方面具有竞争关系。

(1)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比重已远远超过了初级产品的比重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经济的稳步发展,中日间贸易规模在不断扩大。同时,双方商品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对日本出口商品从早期以石油等初级原材料产品为主逐渐转变为以机械、电器和纺织品等工业制成品为主,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比重已远远超过了初级产品的比重,商品结构呈优化趋势。第一产业的石油、煤炭等产品对日出口百分比由2011年的73.8%下降到2012年的22.5 %,而工业产品的出口额则由2010年的26.2%上升到2010年的77.5 %,增长了约15.4倍。在对日出口中,增长最为迅猛的是机电类产品,该产品的出口2010~2012年间增长了67.4倍,在对日出口中的比重由0.2%急速上升至

22.9%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